-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唐代的音乐机构
隋唐的音乐机构在规模空前,太常寺是唐代最高的礼乐行政机构,大乐署,鼓吹署是隶属于太常寺的音乐机构,教坊,梨园也是唐代重要的音乐机构。
二、大乐署
大乐署是唐太常寺下属的音乐机构,既管雅乐,又管燕乐,由乐师教习“音声人”。
三、鼓吹署
鼓吹署是唐代太常寺属的礼乐机构,主管鼓吹乐,参与祭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有时还兼管百戏。
四、教坊
教坊是唐宋元明时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宫廷俗乐机构。唐高宗时署内教坊与宫中。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禁城外分别设左右教坊两处,并在东京洛阳另设外教坊两处,均由宫廷委派内监担任教坊使,自此教坊不再隶属太常,由宫廷高层直接管理。
五、梨园
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由于唐玄宗常亲自教正,宫廷梨园艺人多被称为“黄帝梨园弟子”。宫外另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长安太常寺下属有“梨园别教院”,洛阳太常寺有“梨园新院”,人数都及千人,都是培养和选拔音乐人才的七层机构。
六、燕乐
古代宫廷音乐。起源于周代,一般说,广义的燕乐是泛指统治阶级在宴会中所用的音乐,故隋唐七、九、十部乐以及坐、立部伎等均可称燕乐。狭义的燕乐是指唐代九部乐、十部乐中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景云河清歌》。其音乐形态如何,目前不详。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还提到次广义的,即汉族俗乐与胡部交融的音乐。唐代燕乐常使用二十八种调式。
隋朝建立不久便以法令形式颁布了七部乐的燕乐体制。
一曰:国伎,即西凉乐。泛指流行于甘肃一带的音乐。其音乐特点是“变龟兹之声为之”,乃是汉族舞乐与龟兹乐舞相结合的产物。
二曰:清商伎,即清乐。是汉族中传统的民间音乐,包括相和歌,三调歌,江南吴歌,荆楚西曲,设清商署管理。
三曰:高丽伎,古代的乐舞。
四曰:天竺伎,古代印度的乐舞。
五曰:安国伎,中亚古国的乐舞,位于今乌兹别克境内的布哈拉一带。
六曰:龟兹伎,古龟兹国的音乐,位于今新疆库车一带。
七曰:文康伎,又名礼毕。这是汉族一种面具舞(西晋太尉庾[yu]亮死后,家伎上庾亮假面跳舞追思他,庾亮的谥[shi]号文康,故称文康伎)。
隋炀帝时,有增加康国和疏勒两个乐部。康国位于今乌兹别克境内撒马尔罕一带;疏勒,古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疏勒、英吉沙一带。至此,隋代九部乐的宫廷燕乐体制宣告完成。
唐初,宫廷燕乐承袭隋代燕乐体制。至唐太宗时,废除礼毕,增“燕乐”(即《景云河清歌》)为首部,于是形成唐代九部乐,贞观十四年,唐太宗统一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次年将高昌乐专立乐部,形成十部乐。
七、隋唐七、九、十部乐。
隋唐七、九、十部乐是隋与初唐的燕乐分类体制,它是按照地区或国名来划分的。
随初分为清商伎、国伎、龟兹伎、安国伎、天竺伎、高丽伎和文康伎七部;大业中,隋炀帝将国伎和文康伎改为“西凉”、“礼毕”,并增设疏勒、康国两部合为九部。
初唐时,去天竺、礼毕、增设燕乐和扶南二部,为初唐九部乐。太宗时又加入高昌伎为十部乐。
八、坐部伎、立部伎
坐、立部伎是晚于七、九、十部乐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两者名有其表演特色、规模和人数。其中大多数乐舞具有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融合的新风格。龟兹伎、西凉伎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坐部伎一般3—12人,堂上表演,用丝竹乐伴奏。有《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九部乐舞,以抒情,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
立部伎通常64—180人不等,用锣、鼓等乐器伴奏。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八部乐舞,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宏伟。
坐、立伎在“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