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音乐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乐律学的进步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9-26 19:56:17

 乐律学的进步

在春秋时期管仲的著作《管子·地员》中就有“三分损益法”的记载,这是以教学的方法来求得五声、七声音阶和十二律的理论。它首先以一个振动体以三分益一、三分损一的方法,计算出五声和七声音阶。

以现代模式表示如下:

计算次序                   所得的音

1×(3)次方=81            

81×4/3=108                

108×2/3=72                

72×4/3=96                 

96×2/3=64                 

将所得五个音阶按由低到高顺序排列,即:徵、羽、宫、商、角

如果从角五度相生两次,就得到变宫和变徵两音,于是周代就已用了七声音阶:     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宫

这种音阶我们称之为“古音阶”(因为它是最早采用的七声音阶,如今《乐理》教科书也称为“雅乐音阶”。

三、用三分损益法还可以得到我国的十二律(又称十二音律),所谓十二律,就是把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在《吕氏春秋·音律》中就有记载了十二律的计算方法,它从黄钟开始,以五度向下再向上反复相生而得。

设黄钟为c1,各律音高和各律音之间的音程与生律次序关系如下:

音分    114   90   114  90   114  90   90   114   90  114   90

律名                                  

                                      

生律次序1  8    3   10   5     12   7    2     9    4    11    6    

在这十二律中,黄钟、太簇、姑冼、蕤(rui)宾、夷则、无射(yi)被称为律;

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又称为吕,合在一起称为十二律吕,简称十二律。见书2123页,古代以宫音为最重要的的因素。

 

第八节  音乐思想的争鸣

音乐思想既音乐的观点。在周代音乐思想的争鸣,产生了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

在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互相展开争辩,思想尤为解放。而对于音乐问题的争辩,是以儒家、墨家、道家为重要。

一、儒家的音乐思想

1、儒学派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他在政治上崇尚“先王之道”,主张“为政为德”,所以特别提倡“礼治”,而与“礼”有紧密关系的“乐”也大力提倡。。

孔子的音乐思想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而“仁又体现在“礼”和“乐”的关系上,他以“仁的精神贯穿于对音乐的态度之中,强调音乐要体现出“仁”的精神。

他认为音乐有巨大的社会作用,音乐可以改变社会风气,“礼”可以给人以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国泰民安。

他的音乐审美态度是“中庸”与“平和”,明显的表现出崇雅抑俗的态度。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有特别强调善的重要。他重视乐教,将乐视为完成教育的最后阶段。

孔子的音乐思想有历史局限性的一面,也有附和社会伦理、政治、教育的诸多内涵,对后世影响极大。

2、孔子之后,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孟子(约前372—前289)。他的音乐观以“仁”、“义”为中心,音乐要体现出“仁声”,强调“仁言不仁声之入人深也”;此外,强调统治者应用音乐“与民同乐”

3、儒家另一代表人物是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

他的音乐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乐论》一书,这是目前所知成书年代最早的先秦音乐美学专著。在此书中认为人是需要音乐的,但是在人们从事音乐活动时,要有一定的引导与规范,否则,认为了情感的需要,会搞出各种放纵邪僻的音乐。

荀子要求人们在音乐活动中要用“礼”做支柱,“礼”“乐”结合达到协调融洽人的情感,而达到理想社会风气。荀子的音乐思想还涉及到心理学的层面,涉及审美情感的心理感受。

与孔子不同,荀子不守旧的礼乐制度,主张“以古持今”、“以时顺修”,来改造旧的礼乐,随时代的不同,作出新的音乐。

4、乐记

儒家的音乐思想,后来在《乐记》中比较系统的阐述。关于《乐记》的作者及成书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在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其二、此书是汉儒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著而成。

《乐记》音乐思想的内容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关于音乐的来源。它提出了“物动心感”的说法:“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诣之音。”这里认为音乐源于人的内心感受到外界事物激发而产生。

其二、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它强调音乐与政治、社会的关系紧密,人的思想受到社会不同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不同的音乐,由此,得出音乐与政治相同的结论。

其三、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主张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服务。

其四、关于的音乐的美感认识。该书在此方面有较深层次的论述,其中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乐记》作为先秦儒家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古代音乐的发展 有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墨家的音乐思想

墨子(约前468—前376),墨家学派的创始者

他的音乐思想与儒家音乐思想完全对立。他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主张治理国家必须达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最低要求。在这个基本点上,他的音乐思想主要是“非乐”(即不要音乐),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是有感于贵族阶层“不厌其乐”的放纵私欲,以“亏夺民衣食之财”来行乐,而反对音乐。

墨子的“非乐”思想:他并非觉得音乐不好听,而是认为从事音乐不能解决衣食问题,且劳民伤财。他的观点是从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出发,反对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认为音乐会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灾难,浪费物力和人力,可能会使国家濒临衰亡,这些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却忽视了音乐对社会和人类所具有的很多功能,如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等。因此他的音乐思想有失偏颇。

三、道家的音乐思想

老子(老聃、李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载于他的《道德经》。在音乐思想上,他主张“大音希声”,认为最美的音乐是一种自然的无声的境界。老子反对人有各种欲望。

道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约前369—前286),著有《庄子》一书,他主张“清静无为”。庄子没有绝对的否定音乐,而是把音乐分成了“天籁”、“地籁”、“人籁”三类,崇尚“天籁”,反对主观作用的“人籁”,认为“五音乱耳,使耳不聪”,而追求合乎其“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理想生活的那种“天籁”之声。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