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群体行为研究
郭咸纲
霍桑实验以后人们开始关注组织的行为,人际关系学派也逐渐兴起。人们开始重视群体行为研究,使之成为行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麦格雷戈曾在论述团体作用的时候指出,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群体一直是解决问题的最有利的工具,足以应付一切严峻和苛刻的生存环境,有的心理学家还把群体说成是生长和维持生命的土壤。
心理学家赞德曾经对美国有关群体行为的文献进行过统计。 他发现自1890年到1940年,该类论文从每年1篇逐渐增加到平均每年30篇,40年代末以后平均每年55篇,到了1950年跃升为150篇,以后大约每年平均发表150篇。不过,从内容上来看,一般比较琐碎,研究的质量比较低,理论性不强,心理学家米切尔曾评论说:群体方面的研究缺乏理论性,要综合一个知识体系相当困难。社会心理学家特拉梅特认为60年代的许多实验违反了“群体”的含义,被试的人们所扮演的角色、规范和感情的联结,都由研究者摆布,是暂时的和人为的。甚至有人认为这时期群体的研究是劣质的,便其中也有一些质量较好的研究结果。[6]
在理论界,有的学者将组织和群体看作是同一个概念,有的学者则将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别。事实上,有一些理论无论是群体还是组织都是适应的,这样就不必要进行严格地区别。然而有一些研究成果,则需将这两个概念进行严格地区分,这是由所要研究的的问题的本身决定的。如下面要介绍的勒温的群体动力学。
卡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德国人,1933年在德国柏林大学研究心理学,受其同事的完形心理学观点的启发而发展出一种独创的并富于成果的关于人的行为的“场论”。这是他的群体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西方,勒温被称为当代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他在1938年提出,人的行为是他的个性同他所理解的环境的函数:
行为=f(个性×环境),其中f表示函数关系。
他还指出在实验室和现场进行有理论依据的实验能最好地理解人在群体中的行为。1944年他首先用“群体动力学”的概念来描述群体中人与人相互接触、影响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同一年他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他是在社会心理学方面对群体的研究带来革命性变化的人,对今后的群体行为的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的群体动力学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1.勒温认为人们结成群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属于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像河流一样,表面上似乎是平平静静的,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流动着,这是一种准停滞平衡,也就是不动之动。这样群体的行为就不是简单的算术相加,它实际上是一个集体的个人,是一个集体的指挥。这就要产生一种新的集体的行为特征。那么这些行为的特征是由什么因素或者是由什么样的力相互作用的呢?在此就借用了物理学中场的作用的概念,这就是勒温的场论的由来。
2.勒温所讲的群体指的是一个非正式的组织,它和正式组织一样,群体(非正式的组织)有3个要素:活动、相互影响、情绪。霍桑实验我们知道,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组织之中的,正式组织有正式组织的行动规范,而非正式组
织也有其行动规范,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共同地接受投入和共同对外提供产出。而这些行动都是组织内部各种力作用的结果。
图6.5
活动,是指人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和活动。
相互影响,是指人们在组织中相互发生各种作用的行为。
情绪,是人们内在的、看不见的心理活动。如态度、情感、意见、信念等。人的这些心理活动,是可以从其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和及其相互影响中判断出的。这3种因素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紧紧的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其中的一项发生了改变,其它两项就随之变化。这3种因素的综合就形成了群体的行为,也就是说群体的行为是这3种因素所决定的。
3.群体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力场中,叫作生活场所或叫自由运动场所。这些力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涉及到群体活动的环境、每个成员的个性以及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相互之间的看法。这些力是处于一个相对的均衡状态之中,这只是一个相对的均衡,事实上是处于一个不断相互适应和不断运动过程当中的。
4.这种群体由于不是正式的组织,所以它有着和正式组织不同的组织目标, 以维持群体存在,使得群体持续发挥作用。
5.这种群体也和正式组织一样有一个组织结构, 但是这一组织结构是非常的不明确也是不容易辨认的,其中包含正常的成员、非正常的成员、领导者和孤独者。一般来说正常的成员是接受并遵守群体的绝大多数规范的,而非正常的成员只接受其中的一部分的规范。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中,其领导者在维持群体成员的团结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不但帮助群体中较为弱小者,还要代表团体向正式组织提出群体的要求。而孤独者通常是向往其它群体的人。
6.在这样的团体中,与正式组织一样存在着不同的领导方式,勒温把它分成为3种:①专制型的领导方式。领导不在时活动便陷于停顿,只能达到中等效率;②民主式的领导方式,领导不在时仍然能达到应有的活动效率;③自由放任式领导方式。这样的领导只承担向成员提供资料和情报,活动极不稳定,效率不高。一般人认为民主式最好,但也有的人认为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对待。
7.这种群体的规模一般不大,因为这有利于交流各种信息和感情,以维持群体的长期存在。
勒温提出根据不同的情况群体可以有不同的规模:
⑴当群体的主要决策是作出高质量和复杂的决策时,最恰当的规模是7~12人,要有一个正式的领导者;
⑵当群体的主要的任务是解决矛盾和冲突、进行协议时,最好是3~5人,不要正式的领导者,以便使得每一个成员都能充分地发表意见并进行讨论;
⑶当一个群体既要作出高质量的决议又要取得协议时,最好是5~7人组成。一般来说,效率高的组织是一些规模比较小的非正式组织。
除了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外还有一些行为学家对群体的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如美国心理学家阿希。他认为一个人处在一个群体中,当这个人和群体的意见不一样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群体的压力,在这种团体压力下就可能产生一种顺从的行为。尤其是其智力较差、信心不足或依赖性较强,就更会有顺从的行为发生。这里又有4种情况:①表面顺从,内心也顺从;②表面顺从,内心并不同意;③表面不顺从,内心顺从;④表面和内心都不同意。
在群体中除了有群体压力外,还存在着群体规范。群体规范可能是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大多数是非正式的规定。如果违反了其他人给予指出,促使其遵守群体规范。这种非正式的群体规范压力,往往比管理当局的官方制度更为有力。
这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使群体存在下去,其行为的目的性是要求群体的一致性,即群体成员的行为、情绪和态度的统一。而群体成员在相互的影响中会产生一种类比的作用,即彼此接近、趋同。这是由于相互摹仿受到暗示,表现出顺从的结果。这样就自动地形成了群体的规范。[7]
Kurt Lewin (1890~1947)
Personal background
·born on 9 September 1980 in Moligno, Prussia; educated in a Gymnasium in Berlin, later in universities of Freiburg, Munich and Berlin, where he received his doctorate in 1914
·from 1922 to 1931 taught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in Berlin, but from 1932 onwards spent nearly all his t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starting with a visting professorship to Stanford (1992-3)
·during the 1930s he taught at Cornell,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Iowa,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nd at Harvard
·during the 1940s he was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Centre for Group Dynamics at MIT and consultant to variou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he was also the chief consultant to Commission on Community Interrelations of the American Jewish Congress; vice president, Institute of Ethnic Affairs; and a member and chair of all major psychological bodies, including the French Psychological Society
·died on 12 February 1947 at Newtonville, Massachusetts
Major works
Pattern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n Experimentally Created Social Climates (with Lippitt and White)(1939)
Studies in Group Decisions (1954)
The Solution of a Chronic Confict in Industry (1948)
Summary
Kurt Lewin was one of the most versatile and innovative social scientis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 work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for several areas of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for instance, organizational change, conflict management, motivation and leadership-and he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attempt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different social science disciplines, including economics.(The IEBM Handbook of Management Thinking, Edited by Malcolm Warner, P385)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