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政治的含义和本质
(一) 政治的含义。
“政治”一词在东西方文明史上出现都比较早。中国古代的《尚书》、《周礼》、《论语》等都出现过。不过,中国古籍中“政”和“治”多是分着讲的,“政”指政事,即官事;“治”指社会治理,是管理老百姓的意思。《论语》中论及政治的条目有50多处,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专门政治学著作。我国一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比如:孔子每到一地,必先问这个地方的政事。(《论语·学而》10)说明孔子非常关心政治。孔子论政,以德为先。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希腊的城邦政治制度比较发达,而它的政治学研究起步早,也比较发达。“政治”一词在柏拉图(427-347B.C.)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384-322B.C.)的《政治学》中已经广泛使用。“政治”(politics)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是城邦的意思。这是因为古代希腊国家的规模就是一个城市加上周围的郊区。
1.古代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规定主要有:(1)“道德论”。在《论语 颜渊》中,当别人向孔子请教政事的时候,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an)。”即风往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政治”在西方一直被当成一种“善的事业”,即维护正义、公正的事业。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公正是国家的粘合剂,没有公正,国家就没的凝聚力。
(2)“君权神授论”。君权神授论以中世纪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他认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阿奎那政治著作选》,P65)
我国汉武帝朝代的董仲书(河北枣强人)也创造了一种“天人合一论”,也叫“天人感应论”,他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外诸说左上》)他还用朝庭和皇帝的行为来解释天象,或用天象来解释人事。
这种奇怪的理论后来没有得到继承,但是它在没有多少知识的百姓中却大有影响。中国当代现代有学者认为,“天人合一论”(即天人感应论)与现代西方保护生态平衡的理论正相符合,而且比西方早很多。应该说明,天人合一论与现代生态理论毫不相干。
2.现代社会关于“政治”的含义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代表性有:(1)“国家说”。以美国政政治学家捷特尔为代表。即认为政治主要是国家事务,特别是宪法、法律所规定的一系列的国家或政府制度。捷特尔曾说:“政治学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国家学”。(《政治学导论》1911)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观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美流行,我国解放前也较流行。
(2)“权力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认为政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
权力就是支配关系,所以凡有支配关系的地方,就有政治存在。拉斯韦尔认为,政治学就是研究影响力和有影响力的人物。(《政治学与精神病理学》,1930)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1950)。
(3)“分配说”。代表人物为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就是为社会作出和执行权威性分配(或有约束力)的行为。这种观点认为,任何社会中的价值物都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就需要一系列的社会机构和官吏通过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各种价值物进行权威性的分配。这就是产生了政治现象。
这种观点从二次大战以后开始流行,至今仍是主流观点。
(4)“管理论”。这种观点在我国解放前比较有市场,以孙中山为代表。孙中山曾说:“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选集》692-693,人民社,1981)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吴恩裕也说过:“政治乃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政治学问题研究》1948)
(5)“政策论”。以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代表,认为政治就是政府或政治家制定政策和选择公务员的过程。
以上各派的说法不同,但是在内容上有着共同点,这就是:(1)政治带有强制的特征。(2)国家和政府制度应该是政治的重要内容。(3)政府或公共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因为权力是强制的基础,没有权力也就不存在强制。
这里有一个问题,这就是权力有多种多样,究竟是什么样的权力才是政治行为?如果像“权力说”的持有者所说,凡是有支配现象的地方就有政治现象存在的说法则有问题,如家庭内部也有支配现象,但是说家庭中存在政治关系和政治现象就很难成立。也就是说,权力说在它的起点——国家权力上没有什么问题,而在其下限方面还存在着问题。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