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基督教教育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以希腊、罗马文明为顶点的奴隶制社会的终结。在西罗马奴隶制的废墟上,西欧的封建制度开始形成。历史上把从罗马衰落到文艺复兴的一千多年间称为中世纪。由于这一时期基督教教会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垄断,使欧洲教育呈现出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
(一) 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
1.教育形式、机构: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教会学校,分为修道院、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
2.学习内容:以《圣经》为主的神学和七艺;
3.教学方法: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结合。实行个别教学,学校纪律严格,体罚盛行。
4.教育目的:培养对上帝虔诚、忠于教权的教士。压制学生个性,使之绝对服从神的权威。
(二) 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神学控制着教育,故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体现为神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目的论。具体而言,基督教教育认为,上帝是惟一的真理,因此一切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对上帝的感情;基督教的原罪说,使教育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强调禁欲和惩戒、约束;教学内容以神学为最高,任何世俗学问都要服从;强调信仰的重要性等。
(三) 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的宗教化,主要是为了培养教会人才,扩大教会势力,巩固封建统治。
2.教学内容神学化:主要课程是神学和“七艺”。
3.教育方法原始、机械、繁琐:个别施教,体罚盛行。
二、世俗教育
(一) 宫廷学校以王室和贵族子弟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主要是七艺,其中最有影响的教师是英格兰的阿尔琴。
(二) 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1.教育目的: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2.教育过程:
(1)0—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教育内容包括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2)7、8岁—14岁为礼文教育阶段(侍童教育阶段)。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
(3)14—21 岁为侍从教育阶段。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棋和吟诗。
同时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要通过受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3.特点: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以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1.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1) 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生产力的发展,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 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和十字军战役的发动,使西方重新出现了古代的文明,并传入了东方的文化和教育,这为大学充实了学习的内容。
(3) 经院哲学内部蕴含着怀疑信仰而崇尚理性的新思潮奠定了大学产生的思想基础。
经院哲学,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神学体系。它的任务是利用抽象推理的方法为宗教信条进行论证,使它系统化、合理化,从而维护教会和神学的思想统治地位,维护封建制度的统治秩序。由于它的论证极为繁琐,故又称烦琐哲学。经院哲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以
“经院”(教会所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二是它以“辩证法”为操作原则。
随着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和“异端”思想兴起的条件下,经院哲学内部也产生了理论观点上的分歧,出现了唯名论和唯实论之间的斗争。
在事物的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认识上,唯名论者认为,个别的具体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事物的一般概念只不过是表达事物的名称或符号。唯实论者则认为离开个别事物的“一般”或是某种精神实在,是先于个别事物“实在”着的,是第一性的,是事物产生的本源。唯实论实际上是为神学思想统治的“合理性”进行辩护,其代表人物是被称作是“经院哲学之父”的安瑟伦和意大利僧侣、巴黎大学神学教授托马斯·阿阿奎那。而唯名论则驳斥了一些神学信条,所以说,唯名论具有一定的反封建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2.中世纪著名大学:萨莱诺大学、以医学见长;波隆那大学,以研究法学著称;巴黎大学,以神学著称;还有牛津、剑桥大学等。
3.大学的课程及培养目标 课程有文、法、医、神四科。培养目标是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4.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特征
(1)师生倡议创办而不是教会和市政当局设立的;
(2)保持很大的自主权;内部按照领导体制可以分为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
(3)课程内容以实际需要为主;
(4)教学方法比较灵活,重视讲演和辩论;
(5)确立了最早的学位制度。
5.中世纪大学的发展演变
随着中世纪大学的发展,教会势力逐渐渗入大学,使大学的自治性逐渐消失。教学内容以研究、解释 “圣经”为主,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方法呆读死记,盛行体罚。宗教教条、形式主义、“繁琐哲学”,构成了中世纪后期大学的特征。
6.中世纪大学的历史作用
受教会控制的中世纪大学,尽管宗教气氛浓厚,繁琐哲学盛行,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它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愚昧的状态。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四)新型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1.新型市民阶层的形成
10世纪以后,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兴旺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出现了由手工业者、商人等构成的城市中的特殊阶层——市民阶层。
2.城市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为适应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需要,新兴市民阶层创办了城市学校,其中,手工业者创办的称行会学校;商人创办的称基尔特学校。这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创办的学校的总称。由于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故发展迅速,到15世纪,西欧各大城市都普遍设立了城市学校。
3.城市学校的特点
(1) 从领导权上,最初的城市学校,大多数由行会和商会开办,以后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
(2) 从内容上看,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用拉丁文教学,后来改用本族语教学,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3) 从培养目标上看,主要满足城市对手工业、商业等人才的需要,具有一定职业训练的性质。
4.城市学校的意义
城市学校代表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和力量,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它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独占权,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责编:刘卓
上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古罗马的教育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