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新课程概述
(一)新课改背景
(1) 国际背景
21 世纪,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信息技术的崛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化社会的出现等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面临着对各种人才,对社会公民素质提出的更多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世纪这一新的挑战,世界各国无一例外的实施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
(2) 国内背景
总结了二十年来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突破与动力,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新形式对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是不能忽视的。
(二) 新课程理念
1、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即使学生发展为一个“整体的人”。
2、 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新课改空前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生活化。
3、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新课程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论与认识论,在学习方式上,寻求以学生为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为基本的教与学的理念。
4、 创建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题。首先,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致力于建设民主的课程管理文化;其次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均权化意味着课程变革的过程是一个民主参与的过程;第三,本次课程改革非常关注隐性课程在塑造人、培养人中的作用。
(三) 影响新课改当代教育思潮
1、 人本主义思潮
2、 建构主义思潮
(1) 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 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3) 学生观: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师的。
(4) 教学观:学生的主体性、情境的建构性、活动与主体的交往、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3、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二、课程目标改革
(一) 新课程的总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新课程培养目标要点
(1) 课程功能的转变:注重知识传授→强调主动学习,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2) 课程结构的转变: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实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
(3) 课程内容的转变:从“难、繁、偏、旧” →注重基础、简化内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紧密联系现实”。
(4) 课程管理方式的转变:国家集中管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5) 学习方式的转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主动参与、探索学习。
(6) 评价和考试功能的转变:甄别、选拔→激励、促进发展。
三、课程结构改革
(一) 课程结构改革内容
1、 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课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掌握基础的同时要求个性发展,开设选修课。
2、 从小学到高中把实践活动设置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
3、 农村课程设置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 课程结构改革的特点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四、课程内容改革
(一)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1、 课程计划 ——教学计划
2、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3、 教材——教科书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具体规定。它的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课程标准主要规定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都能达到的要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责编:刘卓
上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课程评价
下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课程实施改革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