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理论的中心。二元结构的发现要归功于阿瑟·刘易斯。1954年发表文章《劳动力无限借给下的经济发展》开创了二元经济结构的先河,它使人们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欠发达国家最显著的特点:二元经济部门一是庞大的维持生存部门,占主要地位,特点是以普遍的隐蔽失业和高人口增长率;二是狭义的资本主义部门,但增长很快。
刘易斯的发展观:就是不断地把经济重心从前者转向后者,即从农业转向工业,农村转向城市,此过程又可通过人口再配置或劳动力转移来衡量。
世界工业经济的规律
发展中国家都是工业落后的国家;发达国家都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
发展经济学家达成的共识: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重视农业进步!
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化的含义、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化中的农业进步
掌握工业化重要意义及其一般过程、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政府在工业化和农业进步中的作用
2、 教学重点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含义、工业发展阶段、政府在工业化和农业进步中的作用
3、 教学难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
第一节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P107
(一)工业化的含义
在经济学文献中,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1.早在上世纪40年代,张培刚教授把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要(strategical)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他所说的基要生产函数是指在整个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生产函数,亦即“联系效应”很大的生产函数,它的变化能引起并决定其他生产函数的变化。
张培刚认为,他的定义较为广泛,不过这一定义的主要不足之处是没有指出这种变化的方向以及它的突出特点。为此,在1991年,张培刚教授将工业化重新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2.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给出的,即工业化是指制造业产值份额的增加过程,工业化水平用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来衡量。这是所有工业化定义中界定范围最窄的一种定义,但使用得也比较流行。
3.还有一种更为流行的定义就是:工业化指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第一,来自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的国民收人份额一般上升;第二,从事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人口一般也表现为上升的趋势。”
概括起来,工业化具有两点含义:P107
(1)工业化意味着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国借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制成消费品与资本品和提供劳务的能力。
(2)工业化意味着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需要说明:
(1)工业化首先表现为工业活动的持续增长,或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持续上升。
(2)工业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工业活动的持续增长,必然出现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表现为工业创新(技术、制度)的不断涌现和主导工业的依次更替。
(3)工业化过程是以工业增长为动力,利用工业进步的成果,改造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同时也相应地改变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因而,工业化意味着国民经济技术和制度的现代化以及人们活动的城镇化。
(4)工业化作为一个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5)工业活动持续增长和工业结构高级化是推进工业化的两个必要条件。否则就属于工业化停滞,一种是工业活动停滞形成的,称总量型停滞;一种是由于结构高级化停滞形成的,称结构性停滞。
(6)工业化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包括生产力的现代化和制度(生产关系)的现代化。因此,工业化仅仅是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基本手段之一,要评价工业化的绩效,应以人的现代化作为基本准则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