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与就业战略 P105
1、逐步建立城乡的经济平衡;2、发展小型的、劳动密集型和初级加工工业;3、消除投入要素价格比的畸形状况;4、采用适宜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5、调节教育 和就业的关系。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人口流动模式
一、二元经济结构与中国经济发展
1、中国二元经济结构 的特征
第一,中国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老龄化进程 、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 、人口在地区间、产业间分布不尽合理)
第二,中国城乡存在严重分割;(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户籍制度下的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不平等,没有北京户口,经适房、廉租房还有买车,都没法申请 )
第三,中国城乡存在明显的两大经济板块;
第四,中国存在城乡两大工业系统,形成“三元经济结构”;
第五,城乡经济发展差别不断拉大。
2、二元经济结构的量化评价:二元对比系数
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指数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三个主要测度指标。
二元对比系数又称“二元生产率对比系数”,即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二元对比系数理论上处于0-1(小数)之间,当为0时,表明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0,经济二元性最显著;而为1时,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同,二元经济完全转变成了一元经济,经济的二元性消失。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通常为0.31—0.45,发达国家一般为0.52—0.86。
该指标与经济结构二元性的强度呈反向变动的关系,二元对比系数越大,两部门的差别越小:反之则两部门的差别越大。二元对比系数在理论上的最大值为1.但通常总是低于1。
所以,二元生产率对比系数的变动在总体上呈现出“U 型”特征。
二元对比系数的计算公式
设G为总产值(或总收入),L为劳动力总数,G1为农业部门产值(或收入),G2为非农业部门产值(或收入),L1为农业部门劳动力数,L2为非农业部门劳动力数。又设R1为二元对比系数。很显然G1 + G2 = G,L1 + L2 = L。则,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数学计算公式:
得出,二元对比系数的数学计算公式为:
3、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三个时段
(1)1978 年- 1984 年。从20 世纪70 年代后期,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改进较为明显,经济结构的二元性逐渐降低。随着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与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逐渐缩小,二元对比系数也从1978 年的0. 16 演化为1984 年的0. 26。
(2)1985年- 1995年。我国经济体制继续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 而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善并不是很大,经济结构的变化呈现出整理态势。表现为系数上升或下降的趋势不明显,如二元对比系数在1984年的0. 26和1995年的0. 23之间波动。
(3)1996年至今。经济结构出现逆转,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增强,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从1996年的0. 40持续下降到0. 30,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从1996年1. 61上升到2002年1. 69,即两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增大,经济结构二元性增强。
警惕二元经济结构“刚性化”
一个部门的相对收入比重越高,劳动相对比重越低,比较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经济中两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越大,二元性就越强。二元对比系数越小,就表明两部门的差别越大,二元性越强。
具体的变化路径看,1952—1978年我国二元对比系数缩小,二元经济结构强化;1979—1999年,二元经济对比系数维持在19%—24.8%之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缓解;自2000年开始,二元对比系数开始下降,二元经济结构又开始强化,表现为强化→缓解→再强化的变化轨迹。导致结构刚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就业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农业劳动力在农村的积淀、拥堵,造成农业生产的低效率,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经验看,二元经济转换的程度或农业现代化程度与农业劳动力比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即农业劳动力比重越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越低,农业现代化程度越低。
责编:刘卓
上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托达罗模式
下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城乡分割的危害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