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虽说没有人是完全为自己活着的,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的确有道理。自我概念,或者说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奠定了我们行为处事的基础。本文中的经典实验,向我们揭示了婴儿什么时候知道“我就是我”。
自我概念的出现:镜子里的是我么?
至今为止,“镜子测试”依然是最好的检查婴儿自我概念出现的实验
大多数人总是首先想到自己,因此我们很难想象曾几何时,我们没有“我”的概念。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简单实验显示,直到2岁左右,我们还不能在镜子里认出自己。由于这个研究,以及后来一些延伸的实验,一些观点认为直到2岁生日,我们才出现自我概念。
鼻子上的红点
1972年,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 Beulah Amsterdam发表了一项实验,从此开启了随后几十年关于自我认识的研究。实验的过程很简单。首先悄悄地在6-24个月的婴儿鼻子上粘一小红点,然后把他们放在镜子前。孩子的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那是谁?”之后研究者们开始观察婴儿的反映。
Amsterdam测试了88个婴儿,最终只能得到16个孩子的可靠资料——婴儿终究是婴儿,而且很多孩子不想玩。从这16个婴儿身上,Amsterdam发现了三类反应:
1、6-12个月:那是别的孩子!婴儿的行为好像在镜子里的是另一个人——一个他们想友好相处的人。他们会做出接近的动作,比如微笑、发出声音等。
2、13-24个月:退缩。婴儿看到自己在镜子里面的样子不再感到特别兴奋。有些看起来有些警惕,而另一些则会偶尔微笑一下并弄出些声音。对这种行为的一种解释是婴儿这时的行为很自觉(感到自己存在,可能表现出自我概念),但是这也可能是面对其他孩子的反应。
3、20-24个月以后:那是我!大约从这个时候开始,婴儿开始能够通过指着自己鼻子上的红点,清楚地认出自己。这明确地表明他们认出镜子里的是自己,而那块棉球是在自己的鼻子上。
虽然Amsterdam的结果是通过小样本得出的,之后在更多的被试身上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另外,之后设立控制情况的实验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孩子如果鼻子上没有红点就不会碰自己的鼻子。这说明摸鼻子并不是他们看到自己影像的自然反应。
自我概念还是仅仅认出自己?
当然这个实验简化了大量的复杂心理过程。心理学家就镜子实验到底揭示了什么提出很多问题。比如,有可能婴儿在2岁之前还不能很好地分辨面孔。所以,他们可能在更早的时候产生自我概念。
另一种可能是,在两岁左右,婴儿产生了牢固的外表或视觉的自我概念,不过还没什么心理的自我概念。如果是这种情况,测试说明我们知道我们看起来很像,可能我们需要到更久以后才产生自我概念。
这仅仅是两个常见的解释,你肯定能相处更多其他解释。这种多元可能性显示了儿童心理学中一个重大障碍:由于只有有限的实验可以在孩子身上实践,因此结论特别模棱两可。尽管有这么多的可能解释,这么多年来镜子实验依然牢不可催并且继续得到应用,而其他实验要就无人问津了。
社会性的孩子
镜子实验之所以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原因是,从其他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自我概念这时应该已经产生了。正是2到4岁这段时间,孩子们开始迅速发展出很多社会性行为。简单的互动没有大用,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才是成功的社会关系的基础。如果婴儿没有一定的自我概念,他们大概不可能和别人建立关系。
镜子实验也被用于测试动物的自我概念,实际上,在Amsterdam之前,这个实验最早是由Gordon Gallup教授用于黑猩猩的研究。所有的大型类人猿都“通过”了测试,其他还有海豚、鲸鱼和大象。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一个8英尺高的镜子被摆放在纽约Bronx公园的大象笼里。研究者在大象的头上画上记号,他们观察到大象去碰他们自己脑袋上的记号。
大象和其他能够通过这项实验的通过都拥有复杂的社会体系,这并不是巧合。基本的自我识别是与其他动物交流的关键;有了这个知识,婴儿们开始一摇一摆地进入了社会性的世界。
责编:刘卓
上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婴儿早期记忆
下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儿童学习发展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