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大国争霸
春秋时期邦国林立,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几十个.在这些诸侯中,比较重要的有14个,《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了其中12个国家的世系,它们是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另外两个国家是吴国和越国.这些国家活跃在春秋历史的舞台上,互相展开了以争夺土地和人口,掠夺财物为目的的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出现大国争霸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周天子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这是大国争霸出现的前提.第二,各诸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弱肉强食的争霸局面.第三,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为大国争霸提供了可乘之机.
春秋时期争霸的主要是齐,晋,楚,秦四国,宋国也曾有过昙花一现的霸业.吴,越争霸已是春秋晚期,且局限于东南一隅,于中原地区影响不大.春秋历史上的著名霸主被称为"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春秋中期以后,晋,楚争霸激烈,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大小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兵连祸结,无有宁日.特别是地处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所受战争的危害更为严重,小国普遍厌战.此外,晋,楚两个大国势均力敌,谁也无法吞并对方,加之国内政治斗争的复杂,也各想暂时休战.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了旨在停止战争的"弭兵"运动.
弭兵运动是由经常处于交战状态的宋国发起的,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79年,由宋国大夫华元发起,后因楚国撕毁盟约而没有成功.第二次是在公元前546年,由宋国大夫向戌发起,会议确立晋,楚两个大国同作盟主,除齐,秦外,其余小国要同时朝见晋,楚,向两国同时纳贡.第二次弭兵大会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晋,楚平分霸权为条件取得了成功.此后,晋,楚两国几十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黄河流域的争霸战争告一段落,历史进入了春秋晚期.
春秋时期,大国发动争霸战争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了种种惨祸,灾害和痛苦,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进程,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变革的趋势和特点是奴隶制的日益消亡和封建制的逐渐产生.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铁器的使用.文献材料和考古实物资料都说明,当时许多国家已普遍使用人工冶炼铸造的铁器.铁器的使用在我国古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如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的诞生一样,铁器的使用将预示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来临.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另外一个标志,就是牛耕的出现.有关当时牛耕的情况,主要见于文献记载.从西周中晚期开始,井田制就已经动摇,出现了土地转让等现象.进入春秋以后,井田制进一步遭到破坏并开始瓦解.
土地兼并是导致井田制瓦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春秋时,土地兼并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诸侯兼并公室;二是诸侯之间互相兼并;三是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兼并公室;四是诸侯国内卿大夫之间的互相兼并.土地兼并的总趋势是以下犯上,导致土地所有权不断下移,使土地逐渐集中到新兴的地主阶级手中.由于土地兼并的作用,自西周以来实行的井田制度遭到破坏,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逐渐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封建制的土地占有关系.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另外一个标志是土地买卖.伴随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封建依附关系产生,发展起来,出现了农民和地主两个新兴的阶级.春秋时期的个体农民绝大部分是由奴隶和平民转化来的,也有一部分贵族沦落为自耕农.地主阶级有的是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有的则是获得土地赏赐的军功地主,还有一些是从平民乃至"鄙人"中上升而来的.
随着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各国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和增加剥削收入,对赋税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以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齐国在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其重要内容之一即"相地而衰征"(《国语·齐语》),即按土地的好坏一律征税,以增加国家收入.晋国在公元前645前"作爰田",废除了井田制下定期分配土地的制度,使个人对土地的占有权固定下来,促进了国有土地向私有土地的转化.公元前594年,鲁国颁布"初税亩"法令,对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取消了公田和私田的差别.楚,郑,秦等国都进行了类似的赋税改革.赋税制度改革的结果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