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与前些王朝相比,明代史学名著不如唐、宋多,哲学思想方面是在宋代基础上的发展,宗教的地位降低;但文学方面较前有了大的发展,科技著作增多。
一、哲学思想
明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程朱理学,明初统治者极力提倡儒学和程朱理学;中期以后,主观主义的王阳明理学兴起,并有了李贽的反理学思想。(明初通用程朱理学,无新内容,从略)。
1、王守仁(阳明)的心学。王乃浙江余姚人,人称阳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多次率军镇压农民起义,认识到意识思想控制的重要性: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后在东南、贵州等地聚众讲学。
王阳明直接继承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后人称“陆王派”。他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哲学命题,是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发展,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人心想不到什么,什么就是物;人的意念指到那里,哪里便产生物。又认为“心外无理”,即“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所以是“心即理”。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有一次,王与友人游山,友人指花草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吾心亦何相关”?王守仁说:“你没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变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文成公全书,传习录)]。因此,他提倡“知行合一”,强调思想就是行动。
王守仁学说的政治意义,在于把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论证为人心所固有的“良知”。王守仁认为,致良知,致知格物,关键不是通过实践而是靠心中体验来“体认”道德伦理;“格物”,就是纠正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于道德伦理。“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王守仁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之心,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良知,在这里是人的本性、人性,超阶级的,不完全错]
王守仁的弟子王艮,发展了其心学,并形成泰州学派。王艮将王守仁的“致良知”发展为“复初说”,“知不善之动而复之,乃所谓致良知而复其初也”(王心斋先生遗集一),实际是自我修行,并宣扬“明哲保身”。王艮出身盐户,接近下层人民多,在下层人民中宣传,常把理学与“百姓日用之道”联系起来,从而超过了禁欲主义,有了进步意义。
2、李贽的反理学思想。李是福建泉州人,祖先几代为海商,他做过知府,自弃官治学,从王艮子王襞为师。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是一位进步思想家,在政治上批理学,哲学建树不大。
首先李贽打破了对孔子的迷信。除统治者尊孔外,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也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名句。李贽认为孔子“无学无术”,除了能大量饮酒外“其余都与大众一般”(焚书)。把作为圣典的孔子学说六经之类,看作是史官的“赞美之语”和弟子们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作为一种学说可以,但“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直接触动了理学的祖师。
同时,他还直接批判了理学所提倡的伦理道德。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圣“庶人非下,侯王非高”,不应划分贵贱高下;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男人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反对禁锢人们的思想,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和个性。有了朦胧的平等、个性思想。
李贽还有文学创作上的“童心”(原始,真心);反对抑商等等。是一位进步思想家。但后来被政府以“敢倡乱道”为名迫害,削发为僧,不久又被逮捕,死在狱中。
责编:刘卓
下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明代文学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