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虽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也比较多,但就全国范围来说,社会经济还是在缓慢发展的;尤其是南方,更是这样。这一时期的文化,在两汉文化的基础上,也有新的发展。
一、哲学、宗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主要有两大派,一为以“玄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一为以“神灭论”为代表的唯物主义。
1、玄学
玄学主要盛行于魏晋时期的士人中,是以道家唯心主义理论解释儒家经曲《易》为中心而形成的思想流派。“玄”是幽远之意。《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注:”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无”是玄学的核学。这就是所谓的“贵无”思想。当时玄学所谈,主要是《老子》、《庄子》和《易》,所谓“三玄”。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西汉武帝以来,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今文经学派走向迂腐没落,有些士人对于这套理论、观点已厌倦,要求用“新”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社会或历史现象。二是社会长期处于战乱状态;在政治上,自东汉末到魏、晋,宦官与曹氏、司马氏相继专权,一般士人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虞,因之不少人的思想消极,倾向于“玄虚淡泊,与道逍遥。”
清谈玄学之风,始于曹魏正始时期(公元240-249年)。当时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何晏著《无名论》,详细地说明了他的有关“无”的思想,即所谓“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 (《列子·仲尼篇》张湛注引何晏《无名论》)王弼撰《周易注》和《老子注》等。他也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邢昺《论语正义·述而篇》疏引王弼《论语释疑》。)他们认为: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也就是“无”的别称。“无”是神秘的,不具有物质属性。而“有”却是从“无”产生出来的。
稍晚于何晏、王弼的清谈玄学的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等所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为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威咸、王戎,尝为竹林之游,世称之为“竹林七贤)。他们反对司马氏专权,经常遭受迫害。于是在思想和生活方面,采取了崇尚自然,反对名教;放荡不羁,使酒任性的态度。在政治上崇尚无为,主张国君要无为而治。甚至主张“无君”、“无臣”。阮籍说:“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 (阮籍《大人先生传》)这一思想与崇尚自然是一致的。
2、无君论
两晋之际,鲍敬言继承了阮籍、嵇康的“无君”思想加以发展,著《无君论》,系统地提出了“无君”的主张。他的中心思想是“古者无君,胜于今世。”(《抱补子·外篇·诘鲍》卷四八)
鲍敬言的《无君论》反映了他对现实不足的思想,揭露谴责了魏晋以来的政治黑暗、战争残酷、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瓷情享乐的情况。他反对儒家的“天生丞民而树之君”的君权神授的理论。
3、范缜与《神灭论》
东晋南朝时期,由于受玄学和宗教发展的影响,鬼、神等迷信思想很严重。因为之映到意识形态领域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很激烈。
范缜,字子真,原籍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少时孤贫,学习刻苦。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官。他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思想,对佛教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南齐时,司徒、竟陵王萧子良在西邸招揽宾客。萧子良笃信佛教,范缜在西邸与之发生了激烈争论。《梁书·儒林列传·范缜传》曰:“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指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烘溷(hun 混)之侧。堕菌席者,殿下(子良)是也;落烘溷者,下官(范缜)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范缜很明确地说明了人生富贵、贫贱的偶然性,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学说。
范缜又著《神灭论》,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观点。据说:“此论出,朝野喧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 (《梁书·儒林列传·范缜传》)当时萧子良用“中书郎”一官引诱他,让他放弃“神灭论”的观点。他回答曰:“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 (《南史·范支传》附《范缜传》)范缜为维护他的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了坚强不屈的斗争。
范缜在《神灭论》中论证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形与神”的关系问题。他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他认为神与形是两上概念,但却是结合在一起的,形是第一性的,神则是由形派生的,是第二性的。他又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抽,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存”?(《梁书·儒林列传·范缜传》)范缜用刀与利的关系比喻形与神的关系,指明了精神对物质之依赖性,这在当时的唯物主义理论上是一大进步,有力地批判了精神不灭的思想。
4、佛教
西晋“八王之乱”以后,又发生了永嘉时期及以后的民族仇杀,许多士族、文人死离逃散,玄学受到重大的打击。南北各族统治者亦都为他们的兴亡无掌的命运而提忧,在设法巩固他们的统治。各族广大劳动人民长期为残酷的剥削、压迫和战争所苦,亦想将自己的希望有所寄托。于是佛教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南方和北方都获得迅速的发展。
当时,西域的许多僧人东来传教,中国人去求法的也不少。后赵时,龟兹僧人佛图澄很为石勒、石虎所敬重,尊为“大和尚”,利用他传播佛教,以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统治。佛图澄前后有门徒将近万人,所到州郡,兴立佛寺共有八百九十三所。佛图澄的弟子释道安博学多识,对佛教经典很有研究。他起初在北方传教。后赵末年,中原大乱,他到东晋的襄阳传教,以后又移居长安。他在襄阳时,为佛教僧徒制定了“戒律”三条;在襄阳和长安时,又致力于佛教经典的整理工作,这两项事对于当时 和后代的佛教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道安的弟子慧远为东晋某种名僧人,在访山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宣扬死后可“往生”西方“净土”的说法,后世净土宗人尊之为初祖。
龟兹僧人鸠摩罗什于后秦时到长安传教,译佛经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他的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等。
自中国西去求法的有东晋僧人法显。法显本性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从长安西行,自海上归来,前后共十四年,历访三十余国,携回很多梵本佛经。归国后在建康译经。又撰《佛国记》,亦名《法显传》,记录他的旅行见闻。是研究五世纪初期亚洲佛教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中外交通史和南亚各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佛教的传布对于麻醉劳动人民起了重大的作用,这对于统治阶级是有利的。但佛教的发展和寺院的增多,尤其是寺院拥有各种特权以及兼并土地、隐瞒户口等情况对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征发都很不利。因此,封建国家与寺院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都曾下令焚经毁像,坑杀沙门(僧人),或迫其还俗,这是对佛教的两次沉重打击。
5、道教
黄巾大起义失败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分裂、混战的状态,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之道教亦有发展。但开始分为两派,一为祈祷派,在农民群众中传布,以符水治病,叩头思过,属于秘密结社性质。一为炼丹派,主要为士人信奉,讲求炼丹、辟谷、导引之术,以求延年益寿。这一派多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生活需要服务。
辟谷、导引,道家修炼之术,辟谷,即不食五谷。导引,原为健身术,道家采用之。
葛洪是炼丹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为三国吴时官僚之后。他在少年时代,读过儒家经曲。西晋末年,曾参加镇压农民起义。东晋初,封为关内侯。后退居罗浮山(今广东增城东)炼丹,归宗于道家。他撰写了许我有关儒、道以及医药方面的著作。其中的《抱朴子》一书,内篇二十卷,谈“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为道家思想。外篇五十卷,是政论性著作,为儒家思想。葛洪反对祈祷派道教,攻击张角等;把道教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成为地主阶级的一种思想工具。
寇谦也是炼丹派一个代表人物,为北魏前期人。原奉天师道(即五斗米道),后为了适合拓跋氏统治的需要,伪造道教经典,声称“清整道教,除支三和(张修、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 《魏书·释老志》。服食,道家修炼之术。通过呼吸,可以服食“日精月华”。闭练,辟谷、炼丹。闭,或谓“闭房”)他得到太武帝拓跋焘的支持和扶植,在魏都平城建立天师道场,称为“新天师道”。
责编:刘卓
上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西魏 北周
下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建安文学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