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复合群体内光的竞争,又叫冠竞争,主要表现在间(混)作时,光合帽高的高位作物截走了较多的阳光,使光合帽低的矮位作物受遮荫;套作时后茬作物受前茬作物遮荫。即高位作物所获得的立体受光优势,往往是建立在矮位作物受光劣势的基础上。争光的后果是:处于间(混)、套作的矮位作物受光叶面积减少,受光时间缩短,光合作用效率降低,生长发育不良,最后导致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下降。并且高位作物株型松散、叶角愈接近水平的,矮位作物受遮荫愈重;矮位作物行数愈少(即所占地面宽度愈窄);愈不耐荫,减产辐度愈大;高矮作物高度差过大,全天受光时间愈短;套种的时间愈早,受遮荫时间愈长(一般如此);南北行向种植较东西行向种植,矮位作物受影响更大。据北京农业大学测定,在1.7一3.3m的种植带中,玉米下间作的谷于全天受光时间比单作减少50-75%,辐射强度减少36-72%;间作下的矮秆作物被遮荫后,光合速率比不遮荫处减少59-79%。Troughton(1975)用半衰期短的C示踪测定,玉米在强光时物质转移速度为4cm/min,而在遮荫处为lcm/min。
关于作物种植行向,一般认为单作时南北行接受的光照强度大,因而优于东西行向,增产幅度一般在5%以内。但在间作情况下,为了取得两种作物的双丰收,提高单位面积的总产量,除了考虑单一作物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外,还必须从有利于缓和两种作物的争光矛盾,提高全田的光照强度着眼。如果一种作物的光照强度略减,可使另一作物的光照强度显著增加,从而提高全田群体的光合总产量,这对提高单位面积总产量也是有利的。据北京市农科院农业气象研究室等单位的研究,在北纬40度左右的地带,间、套作中的两种作物的高度差若能控制在0.93一1.17m之间,东西向种植对矮秆作物还是有利的,全天光合作用旺盛时期,畦的中部和北部都能得到阳光,如果将矮秆作物种在靠畦面的中北部,则可躲过遮荫的南侧畦面。若两种作物高度差过大,则南北行向种植好,南北行向种植,不管两种作物的高度差如何,中午前后总能接受全日照。但行向的效应也随纬度而不同,纬度越低,东西向种植越有利,纬度越高,南北向种植越有利。据山东农业大学(1973)对玉米间作7行大豆方式的调查,东西行向各行大豆自7时至19时的光照强度总量(每小时测定一次)比南北行向要高出113%,其中除11一14时南北行向的光照比东西向略高外,其它时间皆以东西行向为高。尤以上午7一9时最为突出。从大豆结英情况来看,东西行间的大豆空英率低,结实英数多,比南北行间的大豆结英数增多7.1%。但是紧靠玉米种植行以北(即南侧畦面)相当玉米株高三分之一范围内的大豆,比南北行向任何一行大豆所接受的光照皆少,产量也低。
关于高度差,间作时要求两种作物要有适度的高度差,以能在太阳高度角大的时候增加受光面积,变强光为中等光。高度差过小,出现单一群体的弊端,生长前期漏光多,旺盛生长期争光激烈;高度差过大,矮位作物受遮荫过大,或茎叶徒长,或者根本长不起来。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室研究(1977),为了保证畦面间作的矮秆作物能受到8小时的日照,不同带宽间作时所能允许的最大高度差有一个适当的范围。
此外,遮荫还影响到群体内的光质分布。在田间,群体冠层顶部接受的是完全光谱,经过上层叶片选择吸收,透射到下部的辐射以>0.72μ的红光和绿光偏多。 sinc1air和Lemon(1973)发现,叶面积指数为3.8的玉米群体,中午时,底部红外线部分与光合有效辐射部分之比为2:1,而当太阳高度角低时,在群体底部红外部分比可见光更多,比值达20:1。
红光线对植物的影响是能引起植物的伸长效应,所以遮荫能产生茎秆细长等现象。
在CO2的竞争方面,有人认为,作物在进行旺盛光合作用时,群体内CO2浓度常低于常量,但一时的微风也可使CO2得到补充。也有人认为;除非在封闭的群体中,竞争CO2的现象实际上并不发生。但在高密连片种植情况下,也有类似封闭的状况。所以作物间是否对CO2,产生竞争,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要发挥复合群体密植的互补关系,抑制其争光的矛盾,需要从作物种类、品种的选择,田间结构的配置等方面很好考虑。
责编:刘卓
上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空间上的互补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