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佛学的创新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8-18 12:02:13
佛学的创新---道生的一阐提皆得成佛和顿悟论
佛性问题是整个佛教的中心问题,其涉及宗教信仰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一是宗教哲学的形而上问题,即探索一切现象背后的依据,回答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其二是宗教实践问题,即探索佛徒修习的最高境界和修习成佛的内在依据,回答如何才能成佛。
般若学重点在阐明佛教的本体论,论证现实世界的虚幻性和不真实性,彼岸世界的真实和完满性。与此相关联的是,何人能进入彼岸,依何途径进入彼岸?这是涅槃学侧重解决的问题。
1、“一阐提皆得成佛”义
418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法显在建康译出《大般泥洹经》六卷本,宣扬除“一阐提”外,“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的人,是“一阐提者”。
《高僧传》:“生潜思日久,彻悟言外,曰:‘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
竺道生认为经义未尽,遂倡一阐提皆得成佛,在建康阐扬“涅槃学”。
427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竺道生因倡“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被逐出佛门,进虎丘山。
相传道生尝于此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阐述‘阐提成佛’之说,时群石皆为点头。后世遂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语。(《佛祖统记》卷二十六、三十六)
大前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小前提:“阐提是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
结论:一阐提皆有佛性(皆有成佛的潜在可能)。
据此,恶人亦可改过自新,归心向佛。
2、顿悟义
“顿悟”说,是竺道生独创的理论,也是佛教中国化的经典案例。
佛为一极,表一而出也。理苟有三,圣亦可为三而出。但理中无三,唯妙一而已(《法华经》注)
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亦称极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兼释,谓之顿悟 (《维摩诘经》注)。
譬如三千,乖理为惑,惑必万殊。反而悟理,理必无二。如来道一,物乖为三。三出物情,理则常一(《法华经》注)。
首先,“理不可分”。道生认为最高真理(佛性、本体)是一个圆满的、整全的、绝对的实体,它是不容分割的。
其次,佛性是一种非有非无的“妙有”,不能靠经验知识和理性思维,而只能靠直觉的“悟” 。
第三,“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即通过顿悟与真理(妙有、妙一、佛性)合一。
第四,本体既然不能分割,那么把握本体也不能分成几个阶段、部分,而是在一瞬间把握本体的全部。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