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图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一章 图书馆学:对象、体系与内容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5-22 19:38:02
 
绪  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成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图书馆将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图书馆将在信息社会中长期存在并为社会信息资源管理做出巨大贡献。  
•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各专业通常都要设置本专业的入门基础课,对初次接触本专业的学习者提供专业启蒙教育,使学习者在学习之初便能够从整体上较为全面地认识本专业的主要知识体系和课程构成。对于图书馆学专业来说,这一任务是由《图书馆学概论》来承担的。
第一章  图书馆学:对象、体系与内容
在第一、第二章中,我们将分别就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国内外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图书馆学的内容及体系结构,图书馆学的研究任务,图书馆学的性质,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分别加以讨论。
第一节  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
一、图书馆学研究的微观对象和宏观对象
所谓微观对象,是指图书馆的各个组成要素,及作为其工作对象的知识、信息等;
所谓宏观对象,是指图书馆系统、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与环境的关系。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应当包括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
二、图书馆学研究的角度与方法
考察中外图书馆学的研究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发生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由对个体图书馆的研究,发展到对群体图书馆的研究,即对图书馆事业的研究;
    第二,由只研究图书馆本身,发展到研究与图书馆有关的知识、信息及其组织等问题;
第三,由孤立地去研究图书馆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发展到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从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经济的、科学的观点去研究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与文化、图书馆与人类信息交流的关系;
第四,由静止地看待图书馆,发展为将图书馆看成是一个 不断发展着的有机体¡±;
第五,由单纯地研究图书馆学的对象问题,发展到找寻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
第六,从近期图书馆学发展来看,由于信息技术对于图书馆发展与进步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技术的因素越来越多地渗入图书馆学研究中,使得图书馆学从术语到学术规范都发生了变化。可以预计,今后,图书馆学的变革,将主要取决于信息技术的进展。
三、国内外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图书馆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图书馆学家施莱廷格(Martin  W.  Schrettinger,1772¡ª1851)于1807年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现代图书馆学的诞生。
第一阶段,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的具体工作技术,或者是图书馆管理。代表性的观点有:
整理说
技术说
管理说
第二阶段,把图书馆视为整体系统来研究并考察其在社会环境中的功能。
社会说
要素说
知识社会学
第三阶段,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交流。
交流说
新技术说
第四阶段,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工作的对象,因而也成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
四、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
从上面各色各样的立论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带有一般性的看法: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当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图书馆事业及相关因素的范围和组成都有所变化。图书馆学研究应包括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既研究微观对象,也研究宏观对象。
第二节  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
一、普通图书馆学(General Librarianship)
普通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学基本问题,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基础理论,图书馆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内在发展机制的图书馆学。普通图书馆学的内容包括:图书馆哲学、图书馆性质、结构、社会职能研究,图书馆事业建设原理,图书馆事业组织和管理体制,图书馆协作的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在人类信息交流和科技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社会作用等等。此外,普通图书馆学还包括:图书馆事业史和图书馆学发展史的研究。
第二节  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
二、专门图书馆学(Special Librarianship)
专门图书馆学,是专门研究图书馆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的图书馆学分支学科。其内容包括:研究公共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省市州等地方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等)、大学图书馆、科学专业图书馆等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工作原理、特点、任务及其特殊的性质、职能,以及它们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和发展趋势等。
第二节  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
三、比较图书馆学(Comparative Librarianship)
比较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各国的图书馆事业。它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社会政治体制、思想和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图书馆、图书馆体制、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经验或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其目的在于了解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并对这些差异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得出正确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准则。比较图书馆学的研究模式主要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
四、应用图书馆学(Applied Librarianship)
应用图书馆学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以图书馆具体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图书馆工作的环节、程序、方法和技术的学科。这也可称为狭义应用图书馆学。其二是指将图书馆学的原理同有关学科某些实用研究结合起来,研究有关学科本身所涉及的实践与应用方面的问题的新学科。通常,人们是在狭义范围上使用应用图书馆学概念。
应用图书馆学的内容几乎包括了图书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归纳起来主要有:
    1.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2.图书馆文献资源整序工作。
    3.图书馆用户服务工作。
    4.图书馆管理
    5.图书馆工作现代化。
第三节  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
一、加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图书馆哲学,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图书馆学体系结构,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研究,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图书馆性质与职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进展,图书馆学思想史。基础理论还应研究图书馆与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的关系,课题包括:市场经济中图书馆的历史定位,图书馆与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与知识管理等。
二、大力开展图书馆应用理论与应用方法研究
主要研究课题包括: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协调,编目工作与书目信息服务,信息整序工作(包括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与使用特点,文献信息开发与利用,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利用,图书馆建筑与设备,计算机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等等。
三、重视开展图书馆现代化的研究
 1.电子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利用;
 2.图书馆文献的数字化工作;
 3.网上信息资源的虚拟链接和利用;
 4.编目工作自动化;
 5.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存储和检索;
 6.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
 7.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新形态图书馆的研究。
四、开展图书馆技术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研究
    主要研究课题有:
    1.图书馆信息加工过程的标准化;
    2.文献数字化工作标准化;
    3.检索语言的标准化;
    4.机读目录格式的标准化;
5.名词术语的标准化;
    6.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化;
    7.文献著录的标准化;
    8.数据库等数字化信息存储格式的标准化;
    9.网络通信协议的标准化。
五、开展图书馆学教育的研究
     1.新技术革命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影响;
     2.图书馆学教育体系研究;
     3.图书馆人才素质要求与课程设置;
     4.图书馆学人才教育与培养模式研究;
     5.图书馆学教育手段的研究;
     6.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
     7.图书馆学教育史研究。
六、开展图书馆事业史和图书馆学发展史研究
    主要研究课题包括:
     1.认真研究世界和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服务;
    2.认真研究世界与中国图书馆学史上的各种理论、学说、流派、史实、人物等,促进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
3.做好我国古代到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史与学科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保存;
 4.系统总结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史与学术史的经验和教训,得出对未来事业与学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与原则,推进21世纪我国图书馆事业与学术研究的发展。
 
第二章  图书馆学:性质、方法与趋势
第一节  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问题,是个科学分类的问题。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对这种体系进行分类,便于从总体上去分析其特征,了解各门学科的特殊性质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为发展科学提供战略上的依据。
一、图书馆学是一门具有多种属性的学科,在现阶段,它带有较强的社会科学的特性
1.按学科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图书馆学的性质在现阶段应属于社会科学。
2.按客观对象的运动形式分类,在没有新的科学分类理论出现之前,图书馆或图书馆事业的运动形式,只能归入社会的运动形式之中。因而,图书馆学的性质,也只能是社会科学。
3.按研究方法归类,与强调精确性的自然科学不同,图书馆学在现阶段应用最多的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其他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方法虽然也有应用,但主要集中在应用技术方面,在构建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方面,自然科学方法的贡献是局部的、零散的,并没有占据决定意义的地位。
二、图书馆学具有应用科学性质
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致用的学科,图书馆学研究不能游离于图书馆工作之外,图书馆应用技术的研究应占主导地位。因而,图书馆学又具有应用科学的性质。
三、图书馆学具有管理科学的性质
图书馆是社会进行知识管理的一个机构。知识管理、信息管理是其重要任务。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特有机构,应当运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人员、资金、设备等要素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图书馆学应当研究图书馆及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因此,图书馆学带有管理科学的性质。
四、图书馆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其学科性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未来图书馆学的性质,可能是综合性科学
 1.图书馆学在最初形成之时,由于其研究内容偏重于具体的工作方法,因而其学科性质,原则上讲是属于应用科学的范围。
第一节  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
2.按照科学哲学家库恩(T. Kuhn)科学革命的观点,科学发展的模式是:前科学常态科学(形成模式)反常危机革命(出现新模式)新的常态科学¡­¡­。在前科学阶段,科学家们因对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的看法完全不一致,而经常争论,众说纷纭。应用库恩的理论分析,图书馆学发展到今天,也仍然处于前科学状态。
3.在信息社会中,图书馆的性质、职能、形态必然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以图书馆事业为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其性质、任务、内容等也必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在讨论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时,必须注意图书馆学所处的的时代及其社会技术条件。我们说图书馆学的性质属于社会科学,是就现阶段而言;我们说图书馆学可能会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科学,是指未来的发展而言,其结论带有一定的相对性。
第二节  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
一、与图书馆学有直接关联的学科
 1.同族关系
    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文献学、目录学、档案学的关系是同族关系,它们都是研究与文献信息管理和利用相关的工作的学科。
2.交叉关系
    这种关系不是因为研究对象的相同而产生的,只是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并且不同的研究对象本身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而产生的。教育学、社会学就与图书馆学具有交叉关系。
3.应用关系
    这种关系是指一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被应用于另一门学科之中,从而产生了新的边缘学科,推动了被应用学科的发展。与图书馆学有应用关系的学科很多,如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科学等等。
二、与图书馆有间接关联的学科
    这些学科与图书馆学的联系不像前种类型的学科那样紧密。它们和图书馆学既不属于同一个部类,也不属于同一个层次。它们往往是为图书馆学提供一种思想或一种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因此,它们与图书馆学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类学科有:哲学、数学,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系统科学。
第三节  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
一、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哲学方法
在前苏联和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哲学方法,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应用。
二、图书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
1.逻辑方法
2.系统方法
3.数学方法
三、图书馆学研究的专门方法
1.图书馆统计法
2.读者(用户)调查法
3.移植法
4.比较法
第四节  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
一、调整研究对象,立足更广阔的实践基础
二、融合理论与技术,创造学科发展新优势
三、重视对知识的组织与控制,强化管理学科色彩
四、积累与创新相结合,探索新的学科生长点
  1.文献建构研究
  2.元数据研究
  3.搜索引擎研究
  4.数字图书馆研究
  5.知识管理研究
 
 
 
第三章图书馆及其社会职能
第一节  图书馆的概念
一、什么是图书馆
近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图书馆学家巴特勒提出来的: 图书馆是将人类记忆的东西移植于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的一个社会装置。
稍后,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提出:图书馆是这样的一个社会机关,它用书面记录的形式积累知识,并通过馆员将知识传递给团体和个人,进行书面交流。因此,图书馆是社会中文化交流体系的一个重要机关。
与谢拉同时期的德国图书馆家卡尔施泰特则认为,图书是客观精神的容器,图书馆是把客观精神传递给个人的场所。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建立和维持各种社会形象。因此,图书馆就是在维持社会形象中,使世代结合的纽带。实际上,客观精神主要指的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图书馆就是使文化的创造和继承成为可能的社会机构。
吴慰慈等在《 》(1985)中提出: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刊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这个定义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它是对传统图书馆本质的概括。
这个定义可以回答有关传统图书馆的四个问题:
一是图书馆的工作程序 对书刊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
二是图书馆的工作对象 书刊资料;
三是图书馆活动的目的 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四是图书馆的性质 文化教育机构。
二、图书馆的构成要素
1.文献信息资源
(1)信息、知识
(2)文献
(3)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
2.用户
3.工作人员
4.技术方法
5.建筑与设备
第二节  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
一、图书馆的产生
1.人类信息交流的形式及特点。
概括来讲,人类信息交流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直接交流是指人们之间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信息交流;间接交流是指人们通过辅助工具而间接接触所产生的信息交流。 图书馆作为一种工具,正是为适应人类间接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的。
2.文字和文献
3.人脑记忆功能的延伸
4.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二、图书馆的发展
1.影响图书馆发展的因素
(1)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文化水平
(2)工业城市的出现和国家实行强制教育
(3)科学技术的发展
(4)国家的扶持和保护
(5)国际间图书馆界的交流
2.图书馆发展的特点
(1)就世界范围来看,图书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图书馆的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
(3)图书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
(4)图书馆的职能在不断扩大。
(5)图书馆的发展,始终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步进行。
第三节  图书馆的属性
一、图书馆的一般属性
1.图书馆的社会性
第一,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第二,图书馆的文献具有社会性。
第三,图书馆的读者具有社会性。
第四,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工作具有社会性。
2.图书馆的依辅性
3.图书馆的学术性
首先,图书馆的学术性表现在图书馆是整个科学研究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第二,图书馆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性活动。
第三,现代图书馆广泛采用各种现代化设备,图书馆的各个工作环节也开始电子化、网络化。
第四,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科技人员。
 
二、图书馆的本质属性
1.图书馆是中介性机构
在考察图书馆起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由单纯的直接交流变为间接交流),是图书馆产生的前提,文献的出现是图书馆产生的直接原因。文献存在于图书馆之中,图书馆就是文献传递的介质。文献借助图书馆在时空中得以传播,这就是图书馆的中介性。
 
2.图书馆的中介作用
图书馆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图书馆工作体现出来的。图书馆工作的实质,就是转换文献信息,实现文献的使用价值和部分价值。
3.图书馆的中介性和其他属性的关系
首先,图书馆的中介性是图书馆的社会性的基础。
第二,图书馆的中介性是图书馆依辅性的根据。
第三,图书馆的中介性是图书馆学术性的先决条件。
第四节  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一、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的职能
图书馆行使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控制社会文献信息流的流向。
第二,发挥文献信息的潜在能量。
二、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
图书馆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图书馆传递文献的内容信息。
2.图书馆传递关于馆藏文献的信息。
3.图书馆传递网络信息。
4.图书馆传递文献信息的形式,有主动传递与被动传递之分。
三、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
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开发馆藏文献资源;二是开发网上信息资源;三是启发用户的智力,培养用户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此外,图书馆进行智力开发,还体现在对用户进行的各种图书馆教育上。这些教育包括:书目知识教育、文献检索知识方法教育、网络信息检索方法教育、阅读方法教育和学习方法教育等等。
四、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直到现在,保存文化的职能仍然是图书馆其他职能的基础。可以说,如果图书馆没有保存文化遗产的职能,它也就不可能完成文献信息流整序、文献信息传递和教育、娱乐的职能。
五、满足社会成员文化欣赏娱乐消遣的职能
图书馆是社区的文化娱乐中心。图书馆所提供的文献信息中,包括文学作品、音乐美术作品、影视作品、游戏软件等,可以满足社会成员文化欣赏娱乐消遣的职能。儿童图书馆还可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组织游戏、故事会等活动。今后,图书馆要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拓服务领域,充分满足用户的休闲娱乐消遣的需求。
第五节  图书馆与现代社会
一、图书馆与知识经济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站在了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边缘。
1996年,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 知识经济¡±概念: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信息能力的培养
三、图书馆应成为社区、学校、机构的信息中心,体现当地信息需求,公益性信息需求应得到满足
四、图书馆与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主要包括:
1.信息技术产业。
2.大众传播媒介。
3.信息处理服务业。
4.信息咨询业。
5.其他信息传播中介。
6.教育产业。
五、图书馆与文化产业
     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文化馆等,都是向社会开放的文化设施,它们可以作为社会文化共同体,承担社会文化传播的职责,它们可以联手开展地区性的文化计划或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在重大庆典或纪念活动中,各类型的文化机构和组织在同一主题下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四章  图书馆的类型
第一节  图书馆类型划分的意义及标准
一、划分图书馆类型的意义
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上相继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的具体任务和服务对象不同,对书刊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保管和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方法也各有差异。因此,对图书馆进行分类研究,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划分图书馆类型的标准
国家图书馆;
高等院校图书馆;
其他主要的非专门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
专门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在我国,通常使用的划分图书馆类型的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1.按图书馆的管理体制(隶属关系)划分。如文化系统图书馆,教育系统图书馆,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工会系统图书馆,共青团系统图书馆,军事系统图书馆等。
    2.按馆藏文献范围划分。如综合性图书馆,专业性图书馆等。
    3.按用户群划分。如儿童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少数民族图书馆等。
对图书馆类型的划分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标准,必须把各种标准结合起来使用,才具有完全的意义。目前我国图书馆的类型主要有: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技术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军事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少数民族图书馆等。在上述各类型图书馆中,通常认为公共图书馆、科学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是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
第二节  国家图书馆
一、概况
国家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它对本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上,国家图书馆有多种类型:
1.公共性的中央图书馆。
2.国会图书馆兼作国家图书馆。
3.大学图书馆兼作国家图书馆。
4.科学图书馆兼作国家图书馆。
二、国家图书馆的职能
国家图书馆在国家信息系统中应起三个主要作用:① 提供必要的中心图书馆服务;② 领导国家信息系统中的图书馆成员;③ 积极参加国家信息系统和制定全面发展规划。
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实际情况看,国家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大体上可归纳如下:
    1.完整、系统地搜集和保管本国的文献,从而成为国家总书库;
    2.为研究和教学有重点地采选外国出版物,使其拥有一个丰富的外文馆藏。
    3.开展科学信息工作,为科学研究服务。
    4.编印国家书目,发行统一编目卡片,编制回溯性书目和联合目录,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合作编目,发挥国家书目中心的作用。
 5.负责组织图书馆现代技术设备的研究、试验、应用和推广工作,开展图书馆信息网络的设计、组织和协调工作,在推动图书馆实现现代化中起枢纽作用。
 6.为图书馆学研究搜集、编译和提供国内外信息资料,组织学术讨论,推动全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
 7.代表本国图书馆界和广大图书馆用户的利益,参加国际图书馆组织;执行国家对外文化协定中有关开展国际书刊交换和国际互借工作的规定;开展与国际图书馆界的合作与交流。
第三节  公共图书馆
一、概况
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担负着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大众服务的双重任务,在促进国家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国际图联1975年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概括为四条:(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2)开展社会教育;(3)传递科学信息;(4)开发智力资源。
二、省(自治区、市)图书馆
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在本地区图书馆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它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重要基地。
2.它应当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为各行各业生产建设提供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
3.它应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社会教育中心。
4.它是地区性图书馆间合作与协调的组织者。
5.它是图书馆业务辅导和图书馆学研究的推动者。
三、省级以下的公共图书馆
省辖市、地、州、盟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介乎省级馆和县(区)图书馆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省级馆联系县(区)馆的纽带。
县、区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数量较多,联系群众面广,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阅读需求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层公共图书馆还包括社区图书馆、街道图书馆,这是公共图书馆的一种补充形式。
农村乡镇图书馆(室)是我国基层图书馆的另一类型。
四、国际图书馆界关于公共图书馆的认识
为促进全球范围内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49年颁布了《公共图书馆宣言》,并于1982年、1994年作了修订。
1995年12月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了 美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12条宣言¡±。
1996年,日本图书馆研究会公共图书馆管理调查委员会发表了 关于公共图书馆管理的12条建议。
第四节  科学、专业图书馆和信息中心
一、概况
科学、专业图书馆属于专门性图书馆,它们往往同时是本专业的信息中心,即图书馆与信息中心一体化。这种专门图书馆,是依靠一些专门人才及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保存、提供信息资料的机构。
二、科学、专业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
科学、专业图书馆是交流科学信息的机构,是我国图书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为科学研究服务方面,起着 耳目¡±、 尖兵¡±和 参谋¡±的作用。它所担负的主要任务是:
1.紧密结合本系统、本单位的科研方向与任务,搜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国内外科技文献,为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
2.积极开展信息的调研和分析,摸清各研究课题的国内外发展水平和趋势以及有关的指标、参数,不断向科研人员和领导部门提供分析报告和有科学价值的信息资料;
 3.组织本系统科技信息交流,协调本系统文献信息刊物的编译出版,宣传报道国内外的最新科学理论和技术;
4.加强文献信息工作协作的组织工作和业务辅导,做好本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料调剂、工作经验交流和干部培训等工作;
 5.开展文献信息理论、方法和现代化手段的研究。
三、科学、专业图书馆的特点
1.  文献信息一体化
2.  服务方式多样化
3.  馆藏文献反映出学科专业性
4. 服务对象主要是本系统、本单位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
第五节  高等学校图书馆
一、概况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资料信息中心。
根据馆藏文献范围划分,高等学校图书馆大体上可分成两类:即综合性的和专业性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和师范院校图书馆属于综合性的图书馆;多科性理工科院校图书馆和单科性院校图书馆基本上是专业性的图书馆,只是在专业的范围上有所区别。
二、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是高等学校图书馆基本的特征,也是高等学校图书馆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它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并贯穿于它的全部工作的各环节之中。
三、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任务和特点
高等学校图书馆所担负的具体任务是:
 1.根据学校的性质和任务,采集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编目和管理。
 2.配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
 3.根据教学、科学研究和课外阅读的需要,开展流通阅览和读者辅导工作。
4.开展参考咨询和信息服务工作。
 5.开展查阅文献方法和光盘信息、网络信息获取方法的教育和辅导工作。
 6.统筹、协调全校的文献资料信息工作。
 7.开展馆际协作活动,如合作编目、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协作等。
 8.培养图书馆专业干部。
 9.进行图书馆学、目录学和信息学理论、技术方法及现代化手段应用的研究。
高等学校图书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高等学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对教学用书需要的特点是由教学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高等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教学内容的稳定性,不仅表现在课程内容体系的相对稳定上,而且还表现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相对稳定上,这就决定了读者需要的稳定性。
第六节  其他类型图书馆
一、工会图书馆
工会图书馆是工会组织举办的群众文化事业。它是向职工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职工学习政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它对于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科学文化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技术图书馆
    技术图书馆主要是指工厂、矿山、公司及其他企业单位所属的技术资料图书馆。这种图书馆与工会图书馆不同,是直接面向经济建设,开展技术交流与文献资料档案工作的机构。技术图书馆一般归厂、矿技术部门领导。
三、少年儿童图书馆
    少年儿童图书馆是为少年儿童服务的图书馆。广义上包括独立设置的儿童图书馆和在一些公共图书馆设立的少年儿童分馆或少年儿童阅览室及服务部。其宗旨是提供图书资料,满足少年儿童学习文化知识和促进智力发育的需求。
四、中小学图书馆
    中小学图书馆亦称学校图书馆,在有些国家称为 学校媒体中心¡±或 学校图书馆电教中心¡±。中小学图书馆是中小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和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宗旨是: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服务。中小学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五、军事图书馆
    军事图书馆是为军队及军事人员服务的图书馆。
    我国军事图书馆大致为三类:① 军事科学图书馆;② 军事院校图书馆;③ 连队图书馆(室)。这些图书馆的性质、任务、服务对象和馆藏特点都有所不同。
 
第五章  图书馆事业
第一节  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原则
一、图书馆事业的一般含义
图书馆事业这一概念的诞生和发展,是与图书馆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所起的社会作用紧密相联的,它的全部实践活动和社会的需要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当社会上各种图书馆的数量、质量、规模、发展速度和组织形式发展成为联系紧密的图书馆整体时,才能构成社会的图书馆事业。因此,图书馆事业这个概念代表的是一个体系,即社会共同使用文献的体系。
二、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原则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
1.图书馆事业建设应与国民经济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2.国家办馆和社会办馆相结合
3.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分工协作,密切联系。
4.发展图书馆学教育,加强图书馆学研究。
一、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分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开始。50多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
    1.从1949年到1957年为第一个阶段,这是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稳步前进的阶段。
    2.从1958年到1962年为第二个阶段,是图书馆事业受大跃进影响,盲目冒进,发展大起大落的阶段。
3.从1966年到1976为第三个阶段,是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我国图书馆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的阶段。
 4.第四个阶段是从1976年10月到1984年,这是图书馆事业获得迅速而全面发展的时期。
 5.第五阶段从1985年到1991年,这是各类型图书馆全面进行改革,探索办馆模式的时期。
6.第六阶段,从1992年至今,这是图书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之后,贯彻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图书馆界思想更加解放。
二、我国图书馆事业成就概述
1.图书馆数量稳定增加,办馆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业务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3.读者服务工作水平逐步提高。
4.强化了现代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
5.图书馆管理水平日益提高。
6.图书馆教育空前繁荣。
7.图书馆学研究繁荣,国际交流影响扩大。
8.图书馆内涵不断充实。
第三节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结构
一、我国的图书馆系统
我国图书馆事业是多层次的,由各个独立的图书馆系统构成。我国图书馆系统的划分主要是以图书馆主管理机关的性质作为依据的。这种按领导系统组合成图书馆序列的结构,称之为纵向结构。我国图书馆事业基本上属于纵向结构,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分属文化、教育、科研、工会、军事等系统的主管部门领导,各系统图书馆之间虽然也有横向联系,但相对较少。
二、我国图书馆事业结构的特点
我国图书馆事业结构是以行政关系为基础、按图书馆领导系统组合而成的。这种结构表现在纵向联系上的特点是隶属等级制,即在本系统内的相互联系,是借助于行政管理来实现的。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纵向联系,各系统的中心图书馆,对本系统所属的各级图书馆起组织、协调和辅导的作用。
第四节  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
一、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必然性
资源共享是现代图书馆事业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图书馆合作是一个重要途径。也可以说,馆际合作是资源共享的前提之一,资源共享范围的扩大和发展,必然要求图书馆之间开展多种多样的合作。此外,互联网络的普及,成为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条件。
图书馆资源共享,既是科学文化发展的要求,又是图书馆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一,人类知识总量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文献按指数比率激增,这使得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将全部出版物收集齐全,必须依靠图书馆界各种形式的合作,才能满足读者或用户的不同需要。
第二,知识的发展不只是量的积累,而且发展的形式呈现出复杂的情况。
第三,科研劳动社会化,科研活动中划分出文献信息工作,促使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发生变化。
第四、互联网技术在全球的日益普及,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多样化,获取信息更加容易,对图书馆的依赖有所减少。
资源共享概念的出现,还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其一是科学专业图书馆的发展。
其二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
二、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内容
在许多国家中,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共享业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集中编目。
2.馆际互借。
3.合作发展馆藏与文献资源布局。
4.建立藏书贮存系统(贮存图书馆)。
5.图书馆自动化与文献信息网络建设中的合作与共享。
6.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图书馆文献数字化工作中的合作与共享。
三、我国实行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障碍
1.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比较落后,用于图书馆事业的投资很少;由于税收制度的不完善,缺少促进社会财富合理再分配的激励机制,社会缺少投资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而且,目前我国的图书馆法规建设滞后,因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得不到法律的保证和充分的经费支持,图书馆资源建设缺乏整体方案。
2.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图书馆事业体系中的影响表现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分成公共、科研、学校、工会等系统,各自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至今尚未建立跨系统的、有权威的职能机构去规划和组织图书馆界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体系的形成。
3.国有体制的管理模式,造成图书馆界的依赖心理,总是希望能够首先建立一种完善的管理体制,有充足的经费;国有体制管理模式的另一个后果,是经费的浪费和对于预期成果的缺少约束。由于未能引入市场机制,不能形成服务、收益的良性循环,使得资源共享活动始终难以启动。
4.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尚未全面普及。尽管文献资源共享、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思想很早就已引入中国,文献资源合理布局的方案也提出了不少,但文献资源整体建设与资源共享所取得的进展却不大,缺乏技术手段的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5.标准化是网络化的必要条件,没有标准化就没有网络化。为了实现图书馆的合作,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国际上制定了专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为图书馆合作和资源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我国文献信息技术标准化水平还较低,图书馆各行其是,各搞一套,给馆际合作与文献资源共享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6.对资源共享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缺乏深度。长期以来,我国有关研究总是将资源共享的障碍归结为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经费紧张三点,多年来,这些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说明在此问题上的研究结论并未触及我国文献资源共享障碍的实质问题;由于互联网技术普及而形成的信息资源共享在全球迅速发展的现实也从反面证明上述归因的误区。
第五节  图书馆网
一、图书馆网的概念
    图书馆网是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产物。它发端于图书馆之间的协作,是各种图书馆之间合作的扩大和发展。它使各种类型图书馆之间的松弛联合,变成一个正式的、完整的、有组织的图书馆联合体。
    我们在理解图书馆网这个概念时,既要看到它与“图书馆合作”、“图书馆联合”的内在联系,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质的区别。
二、图书馆网的类型
    图书馆网有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图书馆网的发展大体上出现了两种类型:一个是图书馆事业网,一个是文献信息的电子计算机检索网。
三、建立图书馆网的意义
有一个统一的图书馆网,就会使每一个图书馆的发展都与整个图书馆网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个图书馆都应把自己的馆藏文献信息都看作是全国和地区图书馆网的统一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全国和本地区图书馆网的共同财富。
四、图书馆网的组织
    组织图书馆网,就是把分散在各地区、各系统的各种类型图书馆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打破分散单干、各自为政的局面。组织统一的图书馆网,不是取消各馆的独立性,相反,它会促使各馆发挥更多的独创性,来履行整个网络所赋予的职责。有集中又有分散,有协调又有分工,有统一的计划又有具体的灵活性,这些应该成为图书馆网的基本特点。
五、图书馆网的职能
    在加强馆际协调和协作方面,图书馆网的主要职能是:
1.统筹规划全国或某一地区各个图书馆的文献建设,协调文献采集,确定各馆文献收藏的重点,实现分工入藏,避免在各馆之间出现的不合理的重复和缺漏现象,使各馆逐步形成馆藏特色,建立起地区性文献收藏的完整体系,以保证全国或地区内用户能获取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2.编制全国的和地区的联合目录,开展馆际互借,提高馆藏文献利用。协调书目编制工作,进行集中编目、合作编目,减少各馆编制书目的重复现象,提高书目质量。
3.通过合作,促进图书馆自动化工作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4.共建各种类型的数据库资源,推进文献资源数字化进程。
5.规范馆际互借工作,发展馆际互借业务。
6.建立全国和区域性的咨询协作网,开展联合咨询工作。
7.建立贮存图书馆,供各馆剔除不常用的和多余的复本书刊。
8.组织图书馆业务交流与培训。
9.开展图书馆学研究,促进图书馆学的发展,为图书馆工作实践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第六节  图书馆业务辅导工作
一、业务辅导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在图书馆中,称为辅导工作的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一种是阅读辅导,其对象是各种不同的读者群,这属于读者工作的范畴;另一种是业务辅导,其对象是各种类型图书馆,这属于业务联系和交流的范畴。
业务辅导工作的任务是:
    1.协助有关领导部门制定本地区、本系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发展各种类型图书馆,组建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大众服务的图书馆网。
    2.对本地区、本系统图书馆进行业务辅导,总结、交流图书馆工作经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搜集、整理并保管图书馆学专业书刊资料,办理图书馆学会的日常性工作,组织并推动图书馆业务研究,推动图书馆学的发展。
    4.培训图书馆在职干部。
二、业务辅导网的组织
业务辅导网的组织形式有以下三种:
1.分系统辅导,按专业分工。
2.分层辅导,分片包干。
3.分专业与分片相结合。
三、业务辅导活动的特点
    就一个具体的图书馆来说,业务辅导是一种对外联系业务交流的工作。它与图书馆内部的业务工作不同,是有其特殊性的。正是这些特殊性,决定了业务辅导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业务辅导活动的特点是:
1. 业务辅导活动的知识性。
2. 业务辅导活动的实践性。
3. 业务辅导工活动的针对性。
四、业务辅导工作的方法
     业务辅导工作的对象是本地区、本系统所属的图书馆,由于各馆的性质、任务、工作条件不同,因而对各馆的辅导,必须依据各馆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第七节  图书馆法
一、图书馆法的意义和作用
    图书馆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一定的法律程序制订或认可的有关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活动的专门法规。它是建立与管理图书馆,制定图书馆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总依据。图书馆法是调节国家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等在图书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是国家领导、组织和发展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手段,用以维护图书馆事业所必需的正常秩序,抑制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弊端。图书馆法具有强制性、规范性、概括性、稳定性等特点。
图书馆法的主要作用是保证、监督和规范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其作用是:① 保证国家与各级政府部门对图书馆事业的领导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② 保证全体社会成员享用图书馆的权利和对图书馆的监督。③ 保证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图书馆事业所必须的经费、人力、建筑设备及其合法权益。④ 保证图书馆收藏民族文化遗产的完整性。⑤ 调节图书馆的内外关系,加强图书馆的统一管理,保证图书馆的正常秩序,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二、图书馆法的内容
    欧美等国的图书馆法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诸方面:
1.关于图书馆性质、地位和社会职能的规定;
2.关于图书馆经费及其来源的规定;
3.关于图书馆各项服务标准的规定;
4.关于文献资源建设与布局的规定;
5.关于图书馆各类人员编制与任职资格、素质的规定;
6.关于图书馆机构和建筑设备的规定;
7.关于各类型图书馆发展和布局的规定;
8.关于图书馆业务技术标准的规定;
9.关于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的规定;
10.关于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的规定。
三、我国图书馆立法展望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制订图书馆法的国家之一。清末宣统元年(1909),学部曾奏拟图书馆章程共十九条,宣统二年(1910)颁布的《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是以政府名义颁布的第一部图书馆法。民国四年(1915)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通俗图书馆规程》十一条和《图书馆规程》十四条。1949年以前,民国政府曾颁布过多部有关图书馆组织条例、呈缴本等方面的规程、条例、办法等法规性文件,如《图书馆条例》(1927)、《图书馆规程》(1930、1939)、《国立中央图书馆组织条例》(1940)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及有关政府部门多次颁布了关于图书馆事业的文件、条例和行政法规。这些文件、条例和行政法规,体现了国家的图书馆政策,为制订我国的图书馆法规奠定了基础。   
我国制订图书馆法,必须从我国现有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图书馆事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汲取国外图书馆立法的有益经验,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一定的法律程序制订。制订出来的图书馆法应该是一部反映我国的图书馆政策,符合我国国情,揭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法规。
 
第六章图书馆微观工作体系

第一节  图书馆的微观结构
图书馆是社会信息传递装置之一,其结构和功能可以用申农的通信框图加以描述:
概括来讲,图书馆工作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信息输入工作,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组织典藏工作;
一类是信息输出工作,即文献的使用和服务工作,如文献的外借、阅览、文献宣传、阅读辅导、参考咨询、文献检索及方法指导、网络信息导航等,也称用户服务工作(读者服务工作)。
第二节  文献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建设,广义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个具体的文献收藏机构对文献的采集、贮存和协调,即传统上所称的 藏书建设¡±(馆藏建设);二是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国际众多文献收藏机构在采访、贮存和利用方面的协调、规划和资源共享。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个体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建设。
一、文献信息搜集
无论哪一个图书馆,其业务工作都是从文献信息搜集工作开始的。文献信息搜集是整个图书馆工作的基础。
这里所讲的文献是广义的。《文献信息术语国际标准(草案)》(ISO/DIS5127)对文献所下的定义为: 在存贮、检索、利用或传递记录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而存贮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
文献按载体的型式来分,有金石、甲骨、简策、纸张、胶片、胶卷、磁带、磁盘、光盘等等。从出版形式来分,有图书、期刊、报纸、科技报告、专利文献、标准文献、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产品样本、档案等。这些不同型式的文献,都是图书馆收藏的对象。
20世纪后半叶,出现了电子出版物。
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① 按载体形态划分:磁性媒体出版物;网络媒体出版物;光媒体出版物。
② 按文献类型划分: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全文数据库、电子游戏软件、音乐唱盘、激光视盘、交互式教学软件等。
③ 按信息的记录方式划分:包括:文本式;图像式:包括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所搜集的信息还应当包括对网上信息及其他图书馆的上网信息所进行的虚拟连接(作为本馆的虚拟馆藏)。
二、文献登录
    图书馆通过上述方式获得各种文献以后,紧接着的工作是文献登录。其中,文献登录有两种,即个别登录和总括登录。
    个别登录一般是按每册图书(或每个光盘、录像带单元)进行的,每册图书给一个号码,作为该册图书的财产登录号。
    总括登录是按照每批收入图书的验收凭证(如收据、拨交或赠送图书的目录等)或者每批注销图书的批准文据,分别将每批图书的总册数、总价值、各类图书的种数、册数等登入 图书馆藏书总括登录簿¡±。通过总括登录,可以了解和掌握全馆藏书的总册数、总价值、来源和去向,实际藏书量及各类图书的入藏情况等等。
三、文献加工整理
 1.文献分类
 2.主题标引工作
 3.文献著录
 4.文献编目
 5.元数据
 6.文献加工
四、文献组织
1.馆藏文献布局
2.文献排列
3.文献保护
第三节  用户服务工作
用户服务工作,也称读者服务工作,是指图书馆文献的使用和服务工作,如文献的外借、阅览、文献宣传、阅读辅导、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网络信息导航等,以及用户发展、用户研究、用户培训工作。此外,还包括各类信息工作,如科技查新、专利查新、定题信息服务等。
一、用户发展
图书馆要根据本馆具体任务的要求,或按用户(读者)的工作性质,或按居住区域,或按文化水平和年龄,分期分批地进行用户登记,发放借阅证。在发证过程中,应保证重点,使本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优先取得借阅的权利,同时,还要满足一般用户的需求。
二、用户研究
对用户的调查研究,主要是了解用户的阅读倾向和对文献信息需求的规律和特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用户需要的多样性与文献信息内容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和用户分散使用文献与图书馆集中收藏文献之间的矛盾,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所需的文献信息。
三、流通推广
用户对于文献信息的需求是无限的,而馆藏文献的内容与数量则是有限的。图书馆流通推广工作就是要解决或调整有限馆藏与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文献的流通推广包括外借、阅览、复制、馆际互借、馆外流通等多种方式。
四、宣传辅导
为了充分发挥馆藏文献的作用,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在做好文献流通推广工作的同时,还应做好宣传辅导工作。宣传辅导工作的目的,在于向用户揭示馆藏,让用户更好地利用馆藏,提高文献利用率,降低文献拒借率。
五、参考咨询
这是用户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一般是围绕着文献资料进行的。用户要求解答的问题,图书馆一般是通过提供文献资料的途径使其获得知识或信息来得以解决的。参考咨询工作包括书目工作和咨询工作等方面。
六、文献检索
七、网络信息导航与服务
八、用户教育与培训

第四节 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拓展
一、馆外主动服务
馆外主动服务(outreach service),可分为机构内的馆外服务和机构外的馆外服务两种。机构内的馆外服务指为图书馆所隶属的母机构的各个部门和工作人员开展的信息服务。
机构外的馆外服务指为那些没有图书馆而又需要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机构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一般采用馆员巡回服务的方式,可称为“巡回式信息服务”。
二、预期式信息服务
    预期式服务(anticipatory service),是与原来的反应式服务(reactive service)相对应的。在反应式服务中,参考馆员即时回答用户的提问,由于时间较紧张,以致于给出的答案往往是不完整的、肤浅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
三、网络环境下的馆际互借服务
    利用互联网改进馆际互借的操作过程,用户可在网上获取文献及其收藏地址(如图书馆或数据库)等信息,并可通过E-mail等方式向本地图书馆提出借阅申请,由本地图书馆完成互借。这样做可以大大节省馆际互借的成本。
四、图书馆环境下的联机服务
五、互动式多媒体用户教育
六、学习服务
七、新型网络信息服务
八、个性化定制服务
第五节  图书馆自动化
一、图书馆自动化的概念
    图书馆自动化,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主体,利用通讯技术和高密度存贮技术,对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采访、编目、流通阅览、信息检索、图书馆管理等)实行程序控制下的自动管理,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加速文献流通速度,向用户提供更多信息。
图书馆自动化是一门涉及学科范围很广的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自动处理数据
    2.输入、输出的标准化
    3.业务管理自动化
    4.文献信息数字化
5.文献信息传播网络化
二、图书馆自动化发展阶段
    图书馆自动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发展阶段。
    2.第二阶段,图书馆在网上进行全球性、整体化的电子文献信息服务的阶段。
3. 第三阶段,数字化图书馆阶段。
三、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
    图书馆应用计算机主要是进行书目数据自动化和图书馆事务处理两个方面。对图书馆工作进行系统分析,一般可将图书馆工作这个大系统划分为以下几个基本子系统:① 文献采访子系统;② 文献编目子系统;③ 联机检索子系统;④ 流通子系统;⑤ 连续出版物管理子系统;⑥ 图书馆管理信息子系统;……等等。
下面分述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各个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文献采访管理子系统
        ① 订购管理。
        ② 验收登记。
        ③ 经费管理。
        ④ 赠送交换。
        ⑤ 统计及报表生成。
2.文献编目管理子系统
      ① 编目查重。
      ② 编目建库。
      ③ 编目查询。
      ④ 输出目录产品。
      ⑤ 编目统计。
3.流通管理子系统
     ① 文献流通事务管理。
     ② 流通管理查询。
     ③ 用户管理。
     ④ 统计报表生成与打印。
4.联机书目检索子系统(公共查询)
5.连续出版物管理子系统
      ①期刊订购。
      ②现刊管理。
      ③期刊编目。
      ④交换赠送。
      ⑤联机检索。
6.参考咨询子系统

第七章  图书馆管理原理
第一节 图书馆管理的含义、对象和特征
一、图书馆管理的含义
•下面是在图书馆界流行的一些观点:
•第一种说法认为, 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管理就是图书馆科学管理¡±。
•第二种说法认为, 图书馆内各个工作环节之间的高度协调一致就是图书馆科学管理¡±。
•第三种说法认为, 低耗、高效、优质的管理就是图书馆科学管理¡±。
•第四种说法认为, 符合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管理就是图书馆科学管理¡±。
•第五种说法认为, 图书馆组织管理的系统化就是图书馆科学管理¡±。
• 我们将图书馆管理定义为:图书馆管理是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人力、财金、物质资源,通过计划和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协调等一系列过程,来有效地达成图书馆的目标的活动。
二、图书馆管理的对象
•概括地说,现代图书馆管理的对象就是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管理包括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两个部分。微观管理是对于个体图书馆的管理。宏观管理则是对社会图书馆事业体系的管理。
•现代图书馆系统是由人员、文献信息、建筑、设备、经费、技术方法等要素构成的。这些构成图书馆系统的要素就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具体对象。
三、图书馆管理的特征
•系统化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最新阶段,它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1.整体性。把图书馆看成是一个系统,图书馆的一切活动被看成是一个整体。
2.关联性。图书馆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
3.均衡性。图书馆系统是一个运动系统。
四、图书馆管理学
•图书馆管理学是研究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各种具体管理和图书馆管理趋势的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
1.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理论。
2.图书馆管理过程。
3.图书馆管理方法。
4.图书馆各种具体管理。
•近20年来,我国图书馆管理研究的主要热点主题包括:
1.图书馆管理理论,包括一般性理论、方法、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竞争战略等;
2.图书馆管理体制,包括图书馆领导体制、管理模式、图书馆法、图书馆政策、图书馆规章制度等;
3.图书馆业务管理,包括图书馆业务流程管理、图书馆评估、图书馆统计、计算机应用管理等;
4.图书馆行政管理,包括图书馆领导与决策、思想政治工作、岗位责任制、经费等;
5.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图书馆职业、职称、队伍建设、激励、考核、在职教育等;
6.图书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7.图书馆经营管理,包括图书馆有偿服务、创收经营、产业化理论、公共关系、形象设计等;
8.各类型图书馆管理;
9.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问题。 
第二节  图书馆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一、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1.图书馆管理是图书馆工作的整体性和图书馆事业具有全国规模的需要。
    2.图书馆管理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需要。
    3.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实现图书馆工作现代化的需要。
二、图书馆管理的基本原则
    1.集中管理。
    2.民主管理。
    3.计划管理。
    4. 注重经济效果。
第三节  图书馆管理的内容
一、现代图书馆管理的基本要求 
    1.管理规格化 。 
      ①  规章条例化
      ②  业务技术标准化
    2.劳动组织合理化。
      ①  根据本馆的性质和具体任务,以节约人力、方便管理、减少层次、提高效率为原则,合理设立业务机构。
      ②  根据本馆收藏的文献资料的类型和用户需要的特点,科学地划分工序和工作范围。                
      ③  建立岗位责任制。
    3.业务工作计量化
    4.工作人员专业化
二、图书馆管理的内容
•现代图书馆管理是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实现的。各环节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管理运动的全过程,形成了图书馆管理的特定内容。
1.决策
2.计划
3.组织
4.领导
5.控制
6.协调
第八章  图书馆管理实务
第一节  图书馆工作组织
一、图书馆工作组织的意义和作用
•图书馆工作组织,是图书馆根据其方针任务,结合本馆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全馆工作进行科学安排。
•图书馆工作组织属于图书馆管理的范畴。其内容主要包括:图书馆业务机构的设置,图书馆劳动组织,图书馆人员的配备,图书馆工作计划的拟订及执行和检查,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建立,图书馆经费的预算和使用,以及其他行政事务性工作等等。
•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是前后衔接、环环相扣的。图书馆工作的组织的作用就在于运用各种安排和措施,抓住业务工作的一个个环节,把它们科学地组织起来,进一步加强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图书馆各项工作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图书馆业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用户服务工作。图书馆工作组织就是要抓住用户服务工作这个中心环节,带动全馆其他工作,并使图书馆的采访、分编、典藏、自动化建设等内部工作为用户工作服务。
二、图书馆业务机构的设置
•一般地说,工序是图书馆设置业务部门的主要依据。按工序设置业务部门,有利于组织业务工作,便于业务部门之间的互相联系。一般来说,传统的图书馆通常设立下列部门:
1.采编部门。主要负责文献资料的采访、征集、验收、登录及注销;文献资料的分类、编目和主题标引;文献采购的协调和馆际交换;编制新书通报等。
2.外借阅览部门。主要负责用户登记、发放借阅证件;办理馆藏文献的外借和阅览;管理并指导用户使用目录;宣传推荐文献,指导用户阅读;帮助用户复印复制资料等。
3.参考咨询部门。主要负责编制各种专题书目索引;指导用户使用书目索引、文摘、题录及其他各种工具书;解答用户咨询等。
4.文献典藏部门。主要负责基本书库和保存本书库的组织管理;办理文献的出库和归架;做好文献保护工作。
5.业务研究辅导部门。主要负责本地区、本系统图书馆的业务辅导工作;组织本地区、本系统图书馆工作经验的交流和图书馆业务的研究;收集、整理并保管图书馆学专业文献资料;有些图书馆业务研究辅导部门,还负责办理本地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和图书馆学会的日常工作。
6.特藏部门。负责珍本善本文献和其他特藏资料的管理和流通。
7.自动化部门。负责本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
•在虚拟环境下,图书馆的工作环节和程序将发生变化,相应的传统图书馆职能部门,如采购、典藏、服务等部门的职能将扩展,可按任务组成信息搜集部、信息转换部、数据描述部、数字化服务部、技术支持部等部门。
第二节  图书馆学规章制度
一、图书馆规章制度的意义
•图书馆规章制度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或用户必须遵守的工作条例、章程、规则、细则和办法。它是图书馆实行科学有效管理的依据和准绳,是整个图书馆工作正常而有秩序地进行的保证。
二、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
•图书馆在建立规章制度的时候,一定要严肃认真,本着 凡事慎于始¡±的精神,力求新订的规章制度符合实际,科学严密。建立规章制度时,需要考虑以下四方面的关系:
    1.图书馆与用户的关系
    2.用户与用户的关系
    3.利用馆藏文献与保管文献的关系
    4.图书馆内部各部门的关系
•建立、健全严密科学的规章制度,既是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又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凡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一旦批准生效,就应当坚决执行。图书馆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全体用户,都有权监督和保证规章制度的执行。为了保证各种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还要建立监督检查制度,把贯彻执行规章制度与干部考核、奖惩工作结合起来。
三、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内容
•图书馆应当有一套既包括行政工作方面的也包括业务工作方面的制度。
•行政工作方面的制度主要是组织管理制度。它是图书馆开展工作的总纲领,应该对本馆的性质、方针、任务、领导分工、业务工作、会议、学习等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业务工作方面的制度最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文献采集工作制度
    2.编目工作制度
    3.借阅工作制度
    4.书库管理规则
    5.自动化工作管理规则
•此外,还有经费使用和管理条例,设备管理和维修条例、岗位责任制和奖惩条例等其他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以加强图书馆管理。
第三节 图书馆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
一、图书馆岗位责任制
•岗位责任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以及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和应负的责任,并据此进行考核和奖惩。核心内容:
     ①  确定岗位,明确岗位的工作范围;
     ②  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和具体任务;
     ③  规定每项工作质和量的指标;
     ④  规定工作人员处理工作问题的权限;
     ⑤  关于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规定;
     ⑥  每项责任有严格赏罚规定。
•岗位责任制运用对图书馆定岗定编、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完善图书馆的管理、完成图书馆的任务等方面,都有过积极作用。但由于不能够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因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图书馆岗位的深入,其在管理实践中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许多图书馆的岗位责任制已流于形式。在这种形式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图书馆开始引入目标管理。
二、图书馆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种系统,在该系统中,下属和上级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定期检查完成目标的进展情况,并根据这种进展给予奖励。它是以重视成果的思想为指导,共同确定一定时期的总目标,通过层层分解、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手段来达到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的含义应包括的六个基本要素:
     ①  以重视成果的思想为指导;
     ②  主管人员与下属人员共同确定该组织一定时期的目标;
     ③  将其同目标进行分解,落实至各个部门及个人;
     ④  根据预期各人将达到的目标,明确各人的责任范围;
     ⑤  每个人围绕目标自觉工作;自我控制、自主管理;
     ⑥  依据预定目标对达到的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目标管理是重视成果的管理。
•图书馆目标管理,是运用目标管理方法来开展图书馆的各项管理活动。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①  制定总目标;
    ②  层层分解目标;
    ③  制定落实措施;
    ④  安排人力和物力;
    ⑤  实施和控制;
    ⑥  效果评定。     
•相对于岗位责任制来讲,目标管理更适合于图书馆的工作特点与工作性质,更能体现图书馆目标的整体性,更能充分发挥人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能更好地促进员工业务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图书馆领导提高管理艺术,因而,目标管理将有可能我国图书馆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
第四节  图书馆管理体制
一、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基本上属于纵向结构,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分散多头、各自为政的状况,现有文献资源难于得到充分利用。
•建立跨部门的全国性统管文献信息工作的职能机构的必要性:
    1.有助于消除我国长期存在的图书馆与信息单位和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之间分散多头、现有文献信息资源难于统一利用的状况。
    2.有助于从全国着眼,作出全国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建立全国统一的图书馆事业网和实现图书馆现代化,是我国图书馆事业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过程中的组织工作将是十分复杂而艰难的,需要一个拥有实质权力的机构来具体规划和协调。
•统管全国文献信息工作的职能机构的任务:
    1.根据国家在各个时期的总任务,确定发展文献信息事业的方针和具体政策。
    2.制订文献信息事业发展规划、条例和标准。
    3.统筹安排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科研和协作协调活动。
二、馆长负责制
•馆长负责制是行之有效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实行馆长负责制,就是要明确馆长在行政领导和业务管理方面的职权和责任。图书馆馆长承担着领导全馆的重任:他要主持制定全馆的规划、计划,进行工作总结;要考虑不断调整、充实和改变本馆的人员结构,以便组成多层次、多学科的业务工作队伍,并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要制定经费预算,掌握经费开支;要指导本馆的文献建设和自动化建设;要抓好业务研究和经验交流,处理对外事务等。
第五节  图书馆统计
一、图书馆统计的意义与作用
•图书馆统计有几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指图书馆的统计工作,即图书馆所做的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的全部工作;一种是指图书馆统计资料,即图书馆统计工作的成果;还有一种是指图书馆统计学,它是在图书馆统计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图书馆学的分支学科,是图书馆统计工作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并用以指导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实践。
•我们这里所说的图书馆统计,是指图书馆的统计工作。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图书馆统计就是用数字来定量反映图书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便对图书馆实行计量化管理。它是图书馆的重要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之一。
•图书馆统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统计是认识图书馆活动规律的有力工具
    2.图书馆统计是开展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客观依据
    3.图书馆统计是图书馆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4.图书馆统计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图书馆统计的指标体系
    1.馆藏文献量指标。
    2.用户量指标。
    3.借阅量指标。
    4.图书馆深化服务指标。
三、图书馆统计分析及其方法
    1.图书馆统计分析的内容。
    2.六种比率及其计算方法。
            ①  文献利用率
            ②  文献流通率
            ③  用户到馆率
            ④  用户阅读率
            ⑤  文献拒借率
            ⑥  文献保障率
    3.图书馆统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常用方法:
            ①  分类分析法。
            ②  对比分析法。
            ③  动态分析法。
            ④  相关分析法。
            ⑤  结构分析法。
     
•图书馆统计分析的步骤:
           ①  确定分析的目的,弄清楚统计所要解决的问题。
           ②  收集统计数据。
           ③  审查统计资料。
           ④  建立数学模型。
           ⑤  进行分析与预测。
           ⑥  提出分析意见和改进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第六节 图书馆工作评价与图书馆评估
一、图书馆工作评价的意义
•图书馆工作的评价,实质上是图书馆工作效益的评价。
    概念:所谓图书馆工作效益,就是图书馆工作的劳动成果和资金占用、劳动消耗之间的比较关系。
    基本内容:在图书馆工作过程中,用最少的资金和劳动消耗,获取最大的社会收益,充分满足社会成员的信息。
    研究目的:围绕着必须满足社会信息需要这个中心内容,正确处理资金占用、劳动消耗和最终劳动成果二者之间的关系,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工作效果:图书馆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用最少的资金和劳动消耗,换取文献的高度流通,并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达到既有良好的社会效果,又有高速度的流通。  
•衡量图书馆工作效益的大小,就必须进行效益分析。所谓效益分析,就是对影响图书馆工作效益的诸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区别利弊,指导工作。
• 根据价值工程原理,效益是可以运用数学方法计算的,其公式如下:  
                效益 = 输出/输入 = 功能/成本
二、图书馆工作的评价标准
•社会效益
    1.信息量和信息价值
    2.信息利用率
    3.信息效果
            ①  信息在经济交流和技术引进中所起的作用;
            ②  信息在生产和技术革新中的作用;
            ③  信息活化为生产力后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
    图书馆工作本身一般不直接产生科技成果和经济收益,科技成果是科技人员创造的,经济收益则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结果,但图书馆工作效果却渗透在科技成果和企业的经济收益之中,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因此,图书馆工作的经济效益就反映在科技成果之中和企业的经济收益中。公式表示如下:
    经济效益=使用价值/消耗的劳动+生产资料
三、图书馆评估
    1.图书馆评估的意义
    ① 从宏观来看,图书馆评估,可以客观地反映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工作的现状,加强对图书馆事业整体建设的宏观调控,促进图书馆事业健康地发展。
    ② 从微观来看,对于一个具体的图书馆来说,通过评估,可使图书馆负责人和馆员了解本馆的业务水平、特点和工作差距,为以后制订本馆的发展计划和工作目标,提出改进工作的重点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图书馆评估标准
    ①  领导体制。包括领导重视程度,馆长负责制的建立等。
    ②  队伍建设。包括人员数量、人才结构、人员任职资格等。
    ③  馆舍和设备。如书库布局、馆舍条件、设备条件等。
    ④  经费。包括事业经费、购书经费、其他经费来源等。
    ⑤  馆藏文献数量和质量。
    ⑥  文献管理水平。
    ⑦  用户服务。包括开馆时间、文献流通率、用户到馆率、宣传辅导活动、信息资源开发水平等。
    ⑧  图书馆管理水平。包括规章制度的建立、工作计划等管理文件是否齐全等。
    ⑨  现代化水平。包括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文献数字化工作等。
    ⑩  其他。
    3.工作评估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  组织评估小组。
    ②  要将评估与指导结合起来。
    ③  评分要认真、公正、客观,避免走过场或敷衍了事。
    ④  要将评估与奖励先进、带动后进结合起来。
⑤在调查评估工作中发现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业务工作的先进经验及现代化手段的应用成果等,应及时进行总结,并向地区内的其他图书馆推广。

第七节  图书馆工作标准化
一、图书馆工作标准化的意义
•图书馆工作标准,是指图书馆工作、技术、设备等的数量和质量的规格和要求,这种标准是经过国际标准组织、国家标准机构或有关部门鉴定和认可并予以颁布的。
•所谓图书馆工作标准化,就是对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技术方法及设备等实行统一的原则和规范。
•图书馆工作标准化,是现代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图书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相应地发展图书馆工作的标准化,而图书馆工作的标准化又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
二、图书馆工作标准化的原则
•在图书馆工作标准化过程中一般应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简化原则
    3.统一原则
    4.协调原则
    5.稳定继承原则
三、图书馆工作标准化的内容
    1.按使用范围划分
  ① 国际标准:经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适用于国际间的标准。② 区域性标准:经区域性标准化组织通过、适用于世界某一区域的标准。③ 国家标准:经过国家标准化组织批准的适用于某一国家的标准。④行业标准:由某一行业部门颁布的适用于某一行业的标准。⑤馆标准:经馆长或馆务委员会批准,仅适用于某一馆的标准。
    2.按内容划分
  ① 图书馆工作的基础标准,包括名词、术语、符号、标志和定义等方面的标准。② 图书馆工作的方法标准,包括图书馆各个工作环节操作过程中的条例、规则或规程等方面的标准。③ 信息描述及其格式的标准。如文献著录标准、元数据标准等。④ 文献组织与交换的标准。如分类、主题工作标准等。⑤ 图书馆的设备标准,包括有关各种设备的形状、尺寸、质量、性能等方面的标准。
四、我国文献工作标准化的现状
•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1979年成立,现在下设缩微工作、文字音译、专业术语、自动化、词表、分类法和标引、目录著录,出版物规格化等七个分技术委员会以及设备用品工作组,使我国文献工作标准化进入了稳步发展的崭新阶段。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是技术引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公布实施的文献工作国家标准,大多数项目都是将国际标准的内容,通过分析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制订的,使我国标准的水平和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消除或大大缩小。
第八节  图书馆管理改革与创新
一、图书馆产业化改革,开展有偿服务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不少人提出,产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改革与发展,是图书馆管理改革的必由之路,许多研究者主张,图书馆改革之路应该是:开展有偿服务,建立信息服务产业,由原来的实物(书报刊及非书资料)服务型转变为信息服务型和产业服务型。
二、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
•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主要问题是体制问题。
•图书馆协会承担管理图书馆工作及组织图书馆学研究的双重任务,从国外情况来看,它们实际上具有部分的政府调控职能,因此,图书馆协会可以在实行图书馆社会化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图书情报一体化
•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的发展,把原来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各自的特点发挥出来,取长补短。
•图书情报一体化的信息机构在文献信息资源互补与共享、人才结构优化、功能结构的整合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优势。
四、特色图书馆建设
•公共图书馆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解决经费紧张、人才外流的冲击,积极探索改革之路,其中,建设特色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求生存、求发展的一条道路。
•特色馆藏建设是特色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内容。
•特色图书馆要通过各种特色服务发挥特色文献的效益。
五、一馆两制
•一馆两制,是指在一个图书馆内实行两种不同的所有制,两种不同的用人制度,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两种不同的工资、奖金分配制度。
•一馆两制是将两种不同的体制同时存在于一个馆内,实行统一领导(如馆长负责制),分别管理(岗位责任制和经济承包制),区别对待(实行不同分配政策),达到相互促进,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目的。
六、全面质量管理
•图书馆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图书馆为保证和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动员图书馆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思想教育、经济手段和科学方法,建立健全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对服务的全过程实行有效控制,从而经济地开发、设计、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做到最适质量、最低消耗、最优生产和最佳服务,最终实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
七、委托管理
•委托管理(contracting-out),指把原来由政府管理的部门委托给民间团体或企业进行管理。
•委托管理的核心在于图书馆的人事制度改革。
•委托管理的另一个目标是管理效率。
八、业务外包
•业务外包(outsourcing),即在企业或团体价值链中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服务和管理效益,具体来说,图书馆的业务外包,是通过委托外部企业或团体提供本来应该由图书馆内部操作的各种业务活动和服务,以起到降低成本、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和改进质量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业务外包,图书馆可以集中精力更有效地完成本馆的核心任务和目标。
•通常图书馆业务外包的主要内容有:
    1.分编业务。
    2.一揽子采购
    3.数据库建设。
    4.馆外设备的利用。
    5.非经常性项目和工程的设计和建设。
•图书馆在考虑业务外包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 分析图书馆工作流程,确定哪些工作可以实行外包;研究外包后,对内部工作带来什么影响,如何做好业务外包与自身工作的协调问题。
    ②  业务外包能否达到更好、更快、更省的效果。
    ③  对用户会产生什么不利影响。
    ④ 外包以后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会不会降低,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九、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
•在网络环境中,以图书馆工作自动化为基础,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应当加以创新,要改变传统图书馆以物化文献的单一对象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逐步形成以自动化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和灵活的工作流程。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图书馆的人员重组、技术重组和管理机构的重组。
十、学习型图书馆组织
•学习型图书馆组织就是能够不断进行新的创新、不断自我加压向新的目标奋斗、不断建立并完善共同的追求、不断进行团队的学习、不断进行战略的系统的思考的图书馆组织。学习型的图书馆组织要在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氛围。
第九章    信息高速公路与数字图书馆建设
第一节 信息高速公路及其对人类信息行为的影响
一、互联网的兴起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
    1.因特网的兴起
•Internet,特指由美国ARPA网发展形成的全球计算机信息网络。
•计算机网络通常有如下几种方式:
  ① 局域网(LAN)
  ② 都市地区网(MAN)
  ③ 广域网(WAN)
  ④ 全域网(GAN)
•因特网发展历程:
  1969年,美国政府出于军事目的,开发研究ARPAnet网络。
  1986年,美国科学基金会建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取代了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从90年代初开始,Internet进入了全盛的发展时期
    2.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
• 信息高速公路¡±是Internet发展的深化,它又称 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始于1992年美国参议员阿尔¡¤戈尔提出的 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法案¡±。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条传输信息的快速通道,是一个高速信息网体系。
•信息高速公路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信息源、通信平台和应用信息系统。
•对于Internet与信息高速公路的关系,许多人将Internet与信息高速公路等同起来。事实上,Internet只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型,它是一个中高速的广域网,它预示着信息高速公路的未来,但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则是连接全球各个角落的高速传输信息的全域网。
二、信息高速公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信息高速公路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革命性的巨大影响:
    1.经济;2.政治;3.军事;4.科学技术; 5.文化;6.教育;7.日常生活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因特网对人类信息活动的影响
•因特网对人类信息活动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
1.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的多样性
2.网络信息存取和利用方法的多样性
3.网上信息资源的虚拟性
4.网上信息生产的即时性和交互性
5.网络信息利用的超时空性
6.网络信息的无序性
7.网络信息的易逝性
8.网络信息具有网状结构和片段性的特点
一、国内外关于未来图书馆形态的代表性观点
•传统形态的图书馆将在一定时期内与现代形态图书馆并存,共同承担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但不能回避的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将进一步被削弱,某种新形态的图书馆将取代传统图书馆成为21世纪图书馆的主体形态。
•新形态图书馆是相对于传统图书馆而言的。
•新形态图书馆则是指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图书馆。这种新形态的基本特征是:图书馆的绝大多数工作采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信息载体发生重大变化,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所处地理位置的限制查询和使用图书馆在网络上传递的信息。
•关于新形态图书馆,目前集中在三个概念:
1.电子图书馆(electronic library)
2.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
3.虚拟图书馆(virtual library)
二、三种新形态图书馆比较
•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三种新形态图书馆的概念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电子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都不可能成为未来图书馆的主体。
•21世纪,数字化信息将成为社会信息的主体,因而,21世纪图书馆也将以保存和传递数字化信息为主要职能。这样的机构应当是数字图书馆。
第三节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及其运作模式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由于数字图书馆正处于发展初期,所以尚未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数字图书馆定义。
•根据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但我们从中归纳出它们共同强调的一些方面:
1.数字图书馆是对传统图书馆结构和功能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2.数字图书馆仍然是一个图书馆,它具有收集、加工、整理、保存数字化信息与提供数字信息服务的功能;   
3.数字图书馆以计算机可处理的数字化形式存贮和处理信息;
4.数字图书馆数字化信息的收藏范围从广泛性和深入性上要远远超出传统图书馆,对于信息,不再局限于信息的整体,而是更注意信息内容的深加工,更加关注信息内容的传递,而不特别关注信息的载体;
5.数字图书馆要依托因特网等网络手段,为全球用户提供远程信息服务,使信息的传递更广泛、迅捷、便利,更加形式多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数字图书馆定义为:保存数字格式存储的电子文献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传递所藏数字化信息,同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虚拟链接并提供服务的信息机构。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1.高效的计算机管理
     2.新型的数字化信息存储处理技术
     3.便捷的联网查询手段
     4.用户为主的服务模式
三、数字图书馆的功能
     1.各种传统载体文献的数字化
     2.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3.数字化资料的传送与发布
     4.组织有效的访问和信息查询
四、数字图书馆的必备要素
    1.数字图书馆应当拥有独立的和宏大规模的馆藏数字化信息资源。
    2.数字图书馆应当拥有高速、可靠和开放的网络资源,可全天24小时向社会提供电子信息服务。
    3.数字图书馆应当拥有高效率和操作方便的搜索引擎和浏览器,可自动进行分布式信息检索,并通过网络远距离获得全文信息和各种超文本信息。
    4.拥有数字化信息资源制作、存储、发布、维护系统和能力。
五、数字图书馆的运作模式
1.从长远角度看,数字图书馆不依附于传统图书馆,而是一个独立的机构。
2.其主要职能是搜集、保存和传递数字化文献。
3.可与传统图书馆合作,将传统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转化为数字化文献。
4.数字图书馆应作为高新信息产业部门来经营。
5.数字图书馆的资金来源可采取吸收高科技风险基金和银行贷款等办法,多种途径获得资金。
6.数字图书馆获得经济报酬的机制。
第四节  国内外数字图书馆最新进展
一、世界各国数字图书馆发展动态
•国际上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启动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迅速。
•据统计,目前互联网上占绝对优势的信息是英文信息,约占95%,法文占3%,2%是其他文种,中文信息只占千分之八,而在这千分之八的中文信息中,又有一半以上的社会、新闻、娱乐、商业信息,缺少有知识深度和文化底蕴的数字化信息。
二、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动态
•中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8年 7月,国家图书馆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报文化部批准立项。
•除了互联网方面的扩展外,中国数字图书馆也在探索利用有线电视网提供信息服务。
•现在因特网上已经初现中国数字图书馆雏形。
第十章   文献数字化工作与电子版权问题
第一节  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工作
一、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的意义
•在网络环境下,用户使用图书馆由对文献的需求转向对信息的需求,为适应该变化,图书馆不能只限于向用户提供文献,还应提供包括本馆数字化信息在内的所有网络上的可得信息。
•由于目前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数字图书馆在一定时期内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图书馆的角色,并且传统图书馆将有可能长期存在,并与数字图书馆互为补充。
•传统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源,不仅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也是数字图书馆重要的信息源。图书馆目前的一项迫切的任务,是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工作。
•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献优势,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丰富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品种与数量,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同时也为图书馆开展特色信息服务创造条件。
二、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工作的进展
    1.光盘引进后逐步利用阶段
       主要利用方式:① 课题检索;② 辅助采购和进行西文编目;③ 作为国际联机检索预处理手段,用于人员培训和机检教学;④ 进行文献统计和计量学分析;⑤ 对光盘数据库收录的各国期刊及文献量进行调查;⑥ 用于了解某一专家的学术成就和跟踪某一学科的发展动态;⑦ 进行情报研究的重要工具。
   
2.二次开发利用阶段
       主要利用方式:① 套录数据建立专题数据库,进一步扩大光盘的利用率;② 提示检出的文献的馆藏地址,实现检索一次文献的一条龙服务;③ 用于建立远程光盘网络,开发光盘检索软件的通信功能,研制仿光盘系统,将光盘技术与通信技术进行整合,实现光盘网络化。
    3.自行研制阶段
三、我国图书馆文献数字化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1.数字化文献生产的组织机构
由于对数字化文献的广阔市场和发展前景的认识的深入,我国从事数字化文献生产的机构日益增多,主要包括各类型图书信息机构或其下属的经营开发性公司、出版社、报社和期刊社、信息技术公司等。
   
2.数字化文献的选题
    ① 应注意将本馆所藏特色文献转化为数字化文献;
    ② 在文献数字化中,既要考虑文化保存和传播功能,又要考虑市场效益;
    ③ 加强数字文献资源建设中的协调与合作,避免重复开发建设。
    ④ 在选题和进行总体规划时,要进行深入的国内外市场需求调查。    
3.数字化文献的主要类型
•在将传统文献转化为数字文献时,主要有两种数据存贮形式:
    ① 采用扫描录入方式将文献或图片资料按原貌逐页存贮为图像文件,并为其编制索引,利用索引可以检索并显示索引词所在页面的图像文件。
    ② 用文本方式存贮文献内容、辅之以全文检索系统构成的全文检索数据库。
• 也可以将上述两种存贮方式结合起来,即全文版挂接扫描版。
  
 4.文献录入技术
     ①  用扫描录入方式存贮数据,可以利用扫描仪和市场上成熟的扫描软件来实现
     ②  文本方式录入方式
 5.支持全文检索的汉字库容量问题
 6.数字化文献的后期制作工作
四、文献数字化工作面临的迫切问题及解决方案
  
1.数字化文献市场开拓与投资方式中的问题
    由于我国数字化文献的市场尚在拓展之中,真正商品化的数字化文献市场机制还不完善。
 
2.数字化文献的版权问题
  目前我国有关的数字化文献开发生产机构版权观念不强,主要体现在向原创者支付版权费用方面意识较差,不经允许即直接采用原始资料,或以少量经济补偿的办法获得使用权。
   
3.数据库生产中有待解决的其他关键技术问题
     ①  提高数据库检索效率问题
     ②  自动标引与汉语字词的自动切分问题
     ③  简体数据库转换为繁体数据库的问题
     ④  数字化文献上网传播时的加密问题和收费使用问题
    4.图书馆在数字化文献建设中应当加强统一规划,进行协调共享,避免重复浪费
    5.处理好文献数字化工作中学术性与商业性的矛盾
第二节  数字图书馆的电子版权问题
一、数据库的版权保护
    1.具备独创性(即原创性Originality or intellectual creation)的数据库,受版权保护。
    2.不具备独创性的数据库也可受版权保护。
二、对数据库内容的特别保护
•版权法对数据库的保护不及于构成数据库的数据或其他材料,这在有关国际条约和各国立法中均有明确的规定。虽然数据库的内容不具备版权法保护的资格,却存在受到保护的需要。
•给予数据库以有别于现有版权法的特别保护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数据库的合理使用
•数据库的版权保护主要包括两方面,对数据库本身的保护和对数据库中信息的保护。
•数据库的合理使用可以参考欧盟指令第6、7、8条对数据库版权人权利的限制:
  ①本国法律允许,出于研究或个人学习目的的合理使用是允许的;② 用户与数据库生产商签定的合同具有优先于版权法的效应; ③ 如果信息来自公知领域,而且对信息的组织存在其他可选择的方式,则不得阻止第三方用同样的方式使用这些信息。
四、数字图书馆多媒体使用的版权问题
    1.多媒体作品的归类
     ①  多媒体作品属于视听作品
     ②  多媒体作品属于数据库
     ③  将多媒体作品单列为一项作品
     ④  多媒体作品属于编辑作品
    2.多媒体作品版权的集体管理
五、数字图书馆如何合法利用电子信息资源
    1.公有领域的信息
•不受版权法保护的作品可视为进入公有领域,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可以自由使用。包括:
     ①  不适用版权法保护的作品
     ②  已到保护期限的作品
     ③  超出地域制约的作品
     ④  多媒体作品属于编辑作品
    2.受版权保护的信息
•对作品非营利目的的使用若符合合理使用原则,则不需版权人授权,也不需支付许可使用费,否则需依法取得版权人授权并支付使用费;若符合法定许可或强制许可制度,则不需版权人授权但需支付费用。
     ①  符合合理使用原则
     ②  符合法定许可制度
     ③  符合强制许可制度
六、电子信息资源的侵权形式
    1.未经许可通过网络传播版权作品
     ①  将他人作品擅自上网传输以获利
     ②  将版权作品放在免费网址上
     ③  利用电子公告板(BBS)传播版权作品
     ④  利用电子邮件传播版权作品
    2.破坏版权管理信息
    3.破坏技术保护措施
七、电子复制问题
•复制是利用作品的最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最容易引起版权争议的方式,了解电子复制形式有益于防止不自觉的侵权行为。
•1976年美国的版权法、版权作品新技术应用全国委员会《最后报告》重申了构成复制的几种情况。
•国内学者列举的电子复制所包括的7个方面。
•在IT时代,作为版权人与信息用户之间中介的图书馆应在保持版权人与使用者之间利益均衡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此,数字图书馆要注意以下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   搜集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或典型的案例,尤其是与科技成果保护有关的案例
     2.   密切关注版权立法动态
     3.   分析电子信息资源的版权状况,充分利用公有信息和合理使用原则开展信息服务     
     4.   教育和引导读者遵守版权法
     5.   加强与版权人、出版者的沟通与协作,积极参与立法,维护公众利益
     6.   在图书馆文献数字化工作中利用著作权集体管理方式减少版权纠纷,提高工作效率

结  语: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关系,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选择、收集、加工文献信息,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就会匮乏;反之,如果没有数字图书馆提供新的信息环境,传统图书馆也不可能突破原有工作的局限,有限的馆藏和服务就难以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
•数字图书馆出现后,传统图书馆还将进一步发展,并在信息服务中发挥其作用,这主要是由传统馆的优势决定的。
•但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势必对传统图书馆的原有工作格局产生影响,传统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被削弱。传统图书馆必须不断调整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工作内容,强化管理,改进装备与技术,充分发挥自己的信息优势,才能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在激烈的信息服务业的竞争中获得生存的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在信息传播中的价值及功能
•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并将在信息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原因在于图书馆在信息传播中与其他信息传播机构和方式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1.图书馆仍将是承担人类社会知识、文化资源的保存职责的主要社会机构。
    2.图书馆仍将是文献信息的交流、传递中心。
    3.图书馆长期以来为信息资源共享所进行的不懈努力,为社会成员平等地获取、使用信息资源和信息设备,限制信息垄断建立起社会保障机制。
    4.图书馆的工作方法,作为人类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在网络信息建设与组织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
三、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向信息资源建设的转变
•对于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来讲,在文献信息建设方面的任务主要应为:   
    1.在馆际协调与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利用有限的经费购买重要和适用的印刷本图书、期刊等传统文献,做好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衔接工作。
    2.注重新型媒体文献的入藏工作。
    3.将传统馆藏文献转化为电子出版物。
    4.继续馆际协作,加强全国性的数字化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工作。
    5.利用网上信息建设虚拟馆藏。
    6.加强各类型数据库建设。
    7.与现有商业数据中心等信息中心相联接,租用其数据或光盘文献。
    8.网上数字化信息特别是网上电子期刊的订购、管理。
四、图书馆用户服务由文献传递服务向信息导航服务转变
   1.图书馆服务将突破单一馆馆藏限制,综合性开发利用本馆馆藏及外馆馆藏,以及其他网上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将更为便捷。     
    2.由文献传递向网上信息资源导航转变。
    3.由传递文献整体向传递具体信息转变。
    3.加强用户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的培训。
    4.组织广泛的用户队伍,包括现有用户及潜在用户。
    5.开展收费信息服务。
    6.以提供索引、目录、文摘为主的多向主动传递信息服务由本馆用户扩展为全社会用户;单向主动传递信息服务由于技术手段的完善进一步增强;以信息积累与提供为主体的多向被动信息服务量增大,用户对文献载体的依赖越来越弱;以咨询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单向被动传递将由于因特网技术的支持更快更有效地实现。
五、图书馆组织管理向适应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方向转变
    1.图书馆宏观管理的新变化
    2.图书馆微观管理的新变化
六、图书馆队伍建设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1.图书馆队伍结构将发生变化。
 2 .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应适时作出调整。 
 3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应发生重大变化。
 4 .图书馆员必需终生学习,每隔一段时间,图书馆员必需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提高。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