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汉语言文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5-22 19:25:32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了诸多方面的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的。考察文学活动,首先对文学自身进行考察,了解它的基础和前提,然后剖析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它与人类的其它活动相比较,既有共同性质,又有特殊性质。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因此,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文学是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的,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1.从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物这一特定角度来看,人与动物同属动物界。动物的活动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对自然的被动的适应,没有超出自己本能的范围;而人的活动不仅仅是生命活动,而且是生活活动。
2.从发生学层面看,人类的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
3.从认识层面看,人是在一定生活活动中产生与发展的,因此应从生活活动出发来认识人的特性。
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这一观点对于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我们只有从实际生活活动来理解人,理解作为人的活动的一个方面的文学,尤其是答的生产劳动对文学的影响,才能对文学做出科学的阐释。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
人的生产活动是人的生活活动的基础,它是在人和自然之间展开的一个过程。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如龙脊梯田。
(二)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所谓“合目的性”是指人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所谓“合规律性” 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要合乎或遵循一定的规律。如种花生。
其实,人和动物的活动都必须服从事物运动的规律,人只是多了一种自觉的意识,正是由于人的自觉意识,在活动的合规律性上才与动物有了质的不同。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它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审对象来间接地“审己”。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人的生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它可以分为两大基本层次: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物质实践活动是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先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才有可能从事更高一级的精神活动。
精神活动指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包括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它是在物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并应物质实践活动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它一方面决定于物质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对物质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学活动基本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
精神活动可分为非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和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非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某些门类如逻辑学、语言学等。它们与物质经济基础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为不同的经济基础服务,也不随经济基础的改变面改变。而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则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该经济基础服务的,所以也称为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如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中政治、法律、道德离物质经济基础较近,可以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而宗教、哲学、文学艺术跟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的性质,所以恩格斯称之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世界
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以及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这一点往往成为艺术摹仿论和再现论的立论依据。
古希腊画家比赛的故事表达了西方文艺摹仿说的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
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这种摹仿后来更主要地是人对事物形象的摹仿上来认识,而这种认识也成为西方文艺观上的主流理论。
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理论家认为,宇宙间的事物有三类:
第一类是永恒不变的“理式”,它代表着绝对的真理,可以用思维来把握,但并不直接呈现在感觉和经验中;
第二类是反映第一类的,它呈现为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
第三类是摹写第二类的,如镜中的映像和艺术品中描写的故事等。
柏拉图据此推论艺术同理念世界隔了三层,因而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以此否定艺术存在的合理性。
亚里斯多德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同样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人摹仿的世界主要有三种,即已有的世界;或有的世界;应有的世界。“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这里,诗甚至比历史记录包含更大真理性,这就驳斥了柏拉图诗不能洞见真理的说法。
从文学与世界的联系来看待文学活动,最初是从“摹仿”的角度提出,后来的“摹写”、“再现”、“反映”等也表达了相近涵义。中国自秦以来,汉代司马迁、南北朝时刘勰、唐朝白居易、直到近代梁启超,都对此有着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强调。
二、作者
文学活动不仅与世界相关,而且也与作者相关。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对世界、对社会、对生活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它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作者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作者情志表现的观点与作品是世界反映的认识是和谐共存的。
西方对文学与作者的联系、作品表现功能的认识产生较晚。虽然古罗马朗吉努斯的《论崇高》说作品的崇高是作者“伟大心灵的回声”,但它只局限在作品的风格受作者风格影响的范围,并未将整部作品视为作者心灵的表现。
表现说侧重于从作者角度,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文学现象。它的长处是弥补了传统的摹仿说——再现说所忽略的主体性,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对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有不少新的发现和阐明,对文学探索人类自身的历史性演变起了指导性的作用,在这方面都是功不可没的,在理论上也是具有合理的因素。但西方近代兴起的表现说,其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
表现说与摹仿说的区别是:
1.从文学本质论上看,摹仿说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说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
2.从文学批评论上看,表现说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摹仿说虽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的批评,而表现说的文艺观认为世界经过了作者的筛选才进入作品,关键是考察作者如何而不应是世界如何,因此它看重传记式的批评。
3.从文学创作论上看,表现说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强调文学天才的作用。
三、作品
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多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因此,作品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
作品显现出的与现实的差异,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根本上讲,其短处在于艺术描写并不能达到一丝不改的、原原本本的再现现实,所谓“画饼不能充饥”;但也由于这一差异,艺术描写就充分显示出文学的独特长处: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作品与形式的关系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受到突出的强调。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是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性”或“特异性”,并由此提出了“陌生化”概念。后来美国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新批评的注重点是作品的结构之于读者的意义,强调读者(批判者)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无须关注其内容,只要对形式结构进行“细读”就行了,认为“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20世纪60年代的结构主义思潮将文学结构提高到自主的地位,强调作品的独立性和自足性几乎彻底取代了作者的重要性,作品本体论达到更偏激的程度。
上述主张虽然各有千秋,但都共同地认定文学活动的根本只在作品。因此,作品价值、作品在文学阅读经验中的地位、以及作品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自足性等形式问题,成为文学研究的焦点。
四、读者
文学活动除了作者创作外,还包括读者的阅读。只有经过读者阅读,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读者的阅读把死的文字变成活的艺术形象。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既是从作品中了解作者思想,了解作品中描写的人情世故,同时也是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而使作品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的活动,这就涉及到读者再创造的问题。西方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这些都是谈读者再创造的问题的。在古代社会,人们识字不多,没有印刷出版业,书面文字的本文只有少数人能读到,因此,阅读的再创造活动受到限制。
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印刷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阅读活动,形成了包容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学公共领域,读者对作品的阐释和再创造现象更加普遍了。
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姚斯、伊瑟尔创接受美学。西方兴起了读者反应批评,并将文学接受活动作为自己研究的焦点,它强调读者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姚斯主张以读者为中心,作品的价值由阅读决定。他提出要重写文学史,要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等主张。
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具体的模式和方法,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
(一)摹仿说
对艺术起源最古老的看法是摹仿说,它认为艺术起源于摹仿。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曾说:“在许多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做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他用人善于摹仿的事实来解释人类的许多活动,其中就包括艺术活动。中国古代也有这类说法,“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飞龙作乐,效八风之音”,就是用人摹仿自然现象来解释音乐的起源。亚里斯多德进一步发展了古希腊哲学中的摹仿说,从而形成了一种完整的艺术起源理论。
(二)巫术发生说
巫术说又称魔法说。最早由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它是作为一种企图控制生产活动的实践手段发展起来的,目的在于保证维持生存的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原始人说来,周围的世界是神秘的,一切动植物,甚至星辰、山川,都充满了神秘的亲族关系,像人一样,皆有灵魂。如果人走路被一块石头绊倒,那一定是因为石头与人和作对。正如泰勒说的那样,“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古代的野蛮人让这些幻想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于是,他们认为施行巫术能够控制自然,也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力量。按照巫术说的观点,原始人正是通过这种幻想方式支配自然的巫术活动,创造了最早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和诗歌。
巫术说不是说文学直接来源于巫术,而是认为巫术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
(三)宗教发生说
这是意大利的维柯提出。他认为人类发展经历神、英雄和人的三个时代。在最初的神的时代,人类不会说话,不会思考,但人类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神和宗教,从而进入社会生活。认为诗的起源和宗教的起源是同样的,与想象力有着密切的联系。维柯说原始人愚笨无知,却有很强的想象力,他们按本性都是崇高的诗人。
宗教和巫术都相信超自然的力量,二者也常常混杂,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
(四)游戏说
游戏说产生于18世纪。它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是这一学说的首创者。他在《判断力批判》中说“艺术也和手工艺区别着。前者唤做自由的,后者也能唤做雇佣的艺术。前者人看做好象只是游戏,这就是一种工作,它是对自身愉快的,能够合目的地成功。后者作为劳动,即作为对于自己是困苦而不愉快的,只是由于它的结果(例如工资)吸引着,因而能够是被逼迫负担 。”后来,德国著名诗人兼美学家席勒进一步发挥了康德的观点,正式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理论。他认为摹仿固然重要,但并非就是产生艺术的真正动机,在摹仿的背后还有着更为原始的动力,那就是推动摹仿得以产生的游戏。德国的谷鲁斯也持这一观点。不同的是,他认为“过剩精力”说难以解释人在游戏时的选择和殚思竭力。
英国的斯宾塞在《心理学原理》是进一步发挥席勒的游戏说,特别强调游戏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精力过剩的发泄。
(五)劳动说
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一方面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人就是在这种活动中生成的。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击壤歌》、《弹歌》。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与劳动的过程直接相关。劳动的动作和狩猎的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时的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而劳动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和体现的节奏,则为原始人提供了音乐的灵感。如《吕氏春秋•古乐》记载。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文学发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说,经济因素是其中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所谓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指文学发展中,对其进程起直接影响的可能是诸如政治的、文化的因素等,如果对进程的每一阶段都用经济因素来解释,就可能显得牵强附会,从而使唯物史观的观点本身成为“空话”。所谓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说在文学发展进程中,在对因果链进行分析时,虽然有些结果并非经济在起直接作用,但其根本原因,往往可以追溯到经济因素。以中国格律诗体的生成与发展为例,它有着文学自身的发展逻辑,也有当时社会一般文化状况作为其发展的动因,这种发展动因本身就不是单一的,它与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也有关系。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