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汉语言文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版)笔记讲义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5-22 17:52:31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版)笔记讲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说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
汉语:刘邦始建都于汉中,汉中因汉水而得名。公元前206年,刘邦得天下,国号称“汉”。后外族人称中原人为汉人,于是沿用下来,因而也有了“汉语”的名称。汉语虽然是由汉朝而得名的,但汉语的实际存在却远在先秦之前。对外族人原有“南蛮、北狄、西羌、东夷”之称,后统称北方、西方之少数民族为“胡”人。公元304年,汉胡民族开始大融合,胡人说汉语不太标准,于是有“胡言汉(乱)语”的说法,后又派生出许多词语:胡闹、胡扯、胡说、胡缠、胡臭、胡思乱想、胡搅蛮缠、胡说八道,又有了胡椒、胡杨、胡琴、胡萝卜等词语。
现代汉语的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这是1955年中国科学院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上确定,由国务院颁发的。这是狭义的现代汉语,广义的现代汉语还包括现代汉语方言。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基础方言。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形成共同语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符合人们使用汉语的客观情况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共同语都需要有一个地点方言的语音作为标准音,而不能把不同地方的语音拼凑成一种标准音,汉民族共同语也是这样。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辽、金、元、明、清以来的800多年,大多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此,北京话的影响逐渐显著,地位日益重要,北京话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即“官话”传播到了全国各地。“五四”运动以后的“国语”、“国音”也都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以北京语音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是大势所趋。需要注意的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指以北京语音系统作为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并不包括北京人口语中的土音以及过多的轻声、儿化现象等。
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北方话分布区域最广,使用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宋代话本、元朝的戏曲杂剧、明清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都用北方话写成。这些作品长期以来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方话也通过这些作品得以广泛传播。“五四”以后众多的白话作品也多由北方话写成,这些作品的流传更扩大了北方话的影响,北方话成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是历史的必然。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同时也意味着普通话的词汇标准是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普通话词汇来源于北方话,但并不是北方话中所有的词都可以进入普通话,那些不具普遍意义、地方性很强的土俗的词语就不宜吸收到普通话中。另一方面,为了使用的需要,普通话也可适当吸收非基础方言中的有用成分,如方言词、古语词、外来词等,来丰富普通话词汇。
普通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由于经过作者加工的书面语语法比口语语法更具抽象性、概括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因而宜以书面语著作作为语法标准的依据。但并不是现代白话文著作的所有用例都可作为规范,作品中的特殊用例、方言语法成分及语法方面的错误用例等均要排除在外。因而这一条理解为“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的一般用例为语法规范”更为准确。
三、现代汉语方言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有很大差别,其中语音差别最大,其次是词汇和语法,因此划分方言区主要依据的是语音标准,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无浊声母和清声母的系统对立以及中古全浊声母的演变规律;有无塞音韵尾以及中古入声韵的演变规律;有几种鼻音韵尾以及中古阳声韵的演变规律;有几套塞擦音声母以及中古精、知、庄、章组声母和见组声母的演变规律。
依据上述标准,目前较有影响的看法是把汉语方言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简介如下:
1.北方方言
又叫官话方言或北方话,代表话是北京话。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分布区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
北方方言又可根据其内部的差异分为四个较小的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 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2)西北方言 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以及新疆汉民族居住地区。(3)西南方言 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地区、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4)江淮方言 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2.吴方言
又叫吴语,代表话早期是苏州话,现为上海话和苏州话。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不包括镇江)、南通的小部分、浙江的大部分。
3.湘方言
又叫湘语,代表话是长沙话。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西北角除外)。
4.赣方言
又叫赣语,代表话是南昌话。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东北沿长江地区和南部除外)。
5.客家方言
又叫客家话,代表话是广东梅县话。客家方言是因古时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而形成,分布较为零散,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海外华人社区也有客家话分布。
6.闽方言 
又叫闽语,主要分布在福建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汕地区、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部分、广西的少数地区及台湾省的大多数汉人居住地,东南亚一带华人社区分布也较为广泛。
闽方言是各方言中内部差异最大、语音现象最复杂的一个方言,又可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个次方言。其中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福建东部闽江下游;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闽南二十四县、台湾及广东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省及浙江南部。
7.粤方言
又叫粤语,代表话是广州话,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南部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美洲、澳洲华人社区也有广泛分布。
晋方言(至今未获公认)
方言分区具有层次性,各大方言均可根据其内部差异层层划分出更小的区域。如山东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华北方言,内部也有较大差异。钱曾怡等学者根据省内各地方言特点,把山东方言分成两个大区(西区和东区)和四个小区(西齐区、西鲁区、东潍区、东莱区),它们所辖的县市如下:
西区69个县市:
西齐小区(4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平阴、济阳、沾化、利津、广饶、博兴、桓台、淄博、邹平、高青、滨州、无棣、乐陵、阳信、惠民、商河、泰安、莱芜、新泰、新汶、肥城、临邑、德州、陵县、平原、禹城、武城、齐河、夏津、临清、高唐、茌平、东阿、聊城、阳谷、梁山、莘县、冠县。
西鲁小区(27县市):临沂、郯城、苍山、费县、平邑、枣庄、滕州、微山、泗水、曲阜、邹城、宁阳、兖州、济宁、东平、汶上、郓城、巨野、嘉祥、金乡、城武、单县、鄄城、东明、菏泽、定陶、曹县。
东区40个县市:
东莱小区(15个县市):威海、荣城、文登、乳山、烟台、牟平、海阳、长岛、蓬莱、龙口、福山、招远、栖霞、莱阳、莱西。
东潍小区(25个县市):莱州、平度、即墨、青岛、崂山、胶州、高密、昌邑、寒亭、寿光、潍坊、青州、昌乐、临朐、安丘、诸城、胶南、五莲、日照、莒县、莒南、沂水、沂南、蒙阴、沂源。
我们学习普通话,应先明确自己所属的方言区,弄清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所在,以便有针对性地纠正方言,提高普通话水平。
方言之间的差异:语音(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最小)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距:闽、粤方言(最大)——吴方言(次之)——湘、赣、客家(最小)
方言是历史的产物,具有语言化石的价值,它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在社会统一、交通发达、文化交融日益频繁的今天,方言之间的差异日趋缩小,并迅速向普通话靠拢。必须明确:推广普通话不是为了消灭方言。
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
方言与共同语在语音上存在一定的对应规律,方言在共同语形成之前,是形成共同语的基础,在共同语形成之后,是共同语的分支或变体。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
和印欧语言系的语言相比,现代汉语有如下特点:
1、语音方面:
(1)有区别意义的声调;
(2)在音节中元音占优势;
(3)没有复辅音;
(4)音节总数有限,简短而明确。
2、词汇方面:
(1)构词单位以单音节为主;
(2)构词方法主要采用词根复合方式;
(3)双音节词居多。
3、语法方面:
(1)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2)词类具有多功能性;
(3)构词法和造句法基本一致;
(4)有量词,语气词丰富;
(5)句法结构类型多样化。
第二节 现代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一、历史的回顾
汉语规范化从古至今都没有间断过,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对汉语口语的规范几乎无所作为,而大都是在规范书面语,特别是字形。秦代的“书同文”、汉代的《熹平石经》是两次大的汉字规范活动。每次战乱平息后建立的封建王朝,大都组织知识分子编写大型的字书、韵书颁布全国,这也是对汉字的规范。
新中国刚成立,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便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1955年,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又召开了两次全国性的会议: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议讨论了简化汉字问题、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推广普通话问题,确定了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总原则。以后的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80年代初,改革开放形势发展迅猛,名牌商品占领国内市场、争夺国际市场的势头愈来愈大,大批农村劳力涌入城市,涌向东南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交往明显增多,方言分歧、语言隔阂问题凸现出来,推广普通话,实现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呼声更为高涨。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销售业、文化教育业、旅游业等更趋繁荣;随着我国国力强大,外国来华投资的人愈来愈多,来华求学的学生也逐年增多;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交往、经济交往、科学文化交流等愈来愈频繁。总之,随着现代汉语的地位愈来愈高,现代汉语规范化显得愈来愈重要。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化社会已经到来,人工智能研究已初见成效,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现代汉语的规范化。
为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国务院于1985年决定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规定了国家语委的主要工作职责: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工作方针、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并做好有关的社会服务工作。
1986年元月,国家教委、国家语委联合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上讨论决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并解决实际使用中的有关问题;研究汉语汉字信息处理问题,参与鉴定有关成果,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推普工作被放在了语言文字工作的首位,推普方针作了修改,解放初期的推普方针是“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这次会议修改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解放以来,国家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几个重要文本有:
1、《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审核通过,1985年12月27日公布实施。
3、《简化字总表》,国家语委于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了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64年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对原表的个别字作了重新规定。
4、《现代汉字通用字表》,国家语委汉字处,在新闻出版署等单位的协助下,于1988年制订了该表,收字7000个。
5、《标点符号使用法》,由国家语委提出,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于1996年6月1日开始实施。
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由国家教委、国家语委提出,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于1996年7月1日开始实施。
7、《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国家语委于1997年12月5日颁布。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
9、《第一批异体词整理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布,于2002年开始试行。
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树立并推广现代汉语明确的、一致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的一般用例为语法规范。
工作方针:
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当前及今后的任务:
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制订各项有关标准;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研究并解决实际使用中的有关问题;研究汉语汉字信息处理问题,参与鉴定有关成果;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服务工作。
中心任务:现代汉语规范化、推广普通话(国家现已出台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
1、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准确地说,应该是北京音系,应该是北京中等文化水平的人的书面读音。排除北京人的一些特殊土语,还要去掉一些轻声、儿化。如:“我告诉你吧,这儿没有地方了!” →“我告儿你吧,这儿没地儿啦!”“多少钱?”→“多儿钱?”不少北京人儿化太多,初到北京的人以为北京人是有意蜷着舌头说话。再如,“太难了”→“忒难了”,“一点点”→“一丢丢儿”,“论斤卖”→“凭斤卖”。“把”北京人在日常谈话中常说成“bai”,“棉花”有时说成miànhua,这些都不能作为标准。还有些音,北京就有两读,这都要进行规范。如:波:bō、pō,室shǐ、shì,较jiào、jiǎo,跃:yuè、yào,发:fà、fā等。
北方官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范围大、人口多,内部语音也较复杂,没有一个语音标准不行。俄语的基础方言是库尔斯克·奥勒尔方言,标准音是莫斯科语音;法语的基础方言是法兰西岛省方言,标准音是巴黎语音;英语的基础方言是伦敦方言,标准音是伦敦语音。
2、词汇:“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蜀米玉茭粟米六谷  吴粟珍珠米苞米包谷北方方言词汇有很大的普通性,它是十三、十四世纪随着白话文学作品的流传得到推广和承认的,已经自然地形成了北方汉语的通用词汇。但也有不少差异,方言土语与通用语混用的不少,大都是同实异名的。如:玉米:棒子 地蛋,7山药蛋洋芋芋头地豆饽饽,5个。马铃薯:土豆馒馒蒸馍转莲,共8个。馒头:馍葵花望日莲转日莲朝日蒲朝阳花玉蜀秫,共16个。向日葵:朝阳葵红姣姣老玉米茭包黍包芦卷心菜(九江),5个。抱菜(宿州)嘎鞑白(东北)个。甘蓝:莲花白(兰州)
为了丰富普通话词江,普通话也从方言土语里、古汉语、外语中吸收一些有用的词,如:搞、垃圾、咖啡、名堂、逝世、诞辰、沙发、尴尬等。
3、语法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的一般用例为语法规范”。
“典范的著作”, 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著作。如:鲁迅、郭沫若、毛泽东、巴金、老舍、曹禺等现代语言大师著作中的一般用例。《人民日报》社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的用语,国家政策法规中的用语等。
要注意普遍性,“一般”的而不是特殊的用例。鲁迅的作品,他自己说:“我的初期作品多少杂着一些古怪的字眼,但这不是金子,而是砂砾!我的白话好像小脚放大脚,所以这些白话是不纯洁的,不健康的。”(俞荻《回忆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
国家历来重视语言文字工作,曾多次修订语言文字的规范与标准。2000年10月31日九届人大第十八次会议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此法已于2001年1月1日生效实施。
三、推广普通话
1.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是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间交往的大事,也是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本工程。
首先,推广普通话有利于不同方言区人们的交际交流,有利于增进团结,提高工作效率。
语言作为人们进行交际、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工具,是大家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劳动中时时刻刻都离不了的。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分歧较大,目前我国有七大方言,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语音方面的差异最为明显。这些差异影响了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交际与交流,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社会越发展,交际越频繁,这种不便就显得越突出。香港著名企业家陈和景在香港掀起的推广普通话热潮,就缘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由于粤语与普通话语音的差异,司机误把“皇后大道中”听为“皇后大道东”,结果差一点误了陈先生的工作。即使同一方言区的人,由于不同地域语音的,也常常会给交际带来障碍。如我们泰安属于北方方言中的华北方言区,内部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有的地方平翘舌音不分,“十”说成“四”,“四”说成“十”,在交流中令人分辨不清的事也并不罕见。如果大家在一起都能用普通话交际交流,那么这些语言障碍就会迎刃而解,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其次,推广普通话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求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语言也要实现现代化。语言现代化包括现代化的信息处理、通讯设备、计算机语言输入、人机对话、机器翻译等,这些都离不开标准语和标准音。例如人机对话是语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课题,要使计算机能“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人们就要用规范的普通话与它“交谈”,若用方言或带有较浓方言色彩的普通话,计算机就无法“听懂”,人机对话就无法实现。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 以及家庭中的逐步普及,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已成为现代化社会对人们的一项基本要求。
推广普通话也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商贸、旅游、服务等窗口行业空前活跃,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空前广泛、频繁,对推广普通话也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许多经济较发达的市县普通话普及率高,不仅为在当地接待四海宾朋克服了语言障碍,而且到全国各地洽谈业务也是畅行无阻,充分显示了普通话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也更加频繁,普通话作为中华民族语言的代表,不论是在政治交往、旅游观光还是商贸洽谈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推广普通话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全民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
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最重要的工具。教师只有使用规范的语言,才能确保知识传递的准确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老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会说普通话应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不仅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正音、正字、朗读、口语训练、拼读、拼写、讲解课文等方面必须掌握普通话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它学科的教师也都要能用普通话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这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保障,是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
2.新时期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新形势
五十年代后期,全国就开始了推广普通话的工作。1956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对普通话的规范标准作了明确界定,并确定了“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推广普通话方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的时期对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982年我国在修改宪法时在第19条增加了一款:“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确立了普通话的法律地位,这是新时期推广、普及普通话的最有力的保证。1986年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和语言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制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把推广普通话列为首要任务。会议的主题报告对五十年代的推广普通话方针作了调整性解释,强调“重点应放在推行和普及方面,在普及方面应当更加积极一些。”90年代初,国家语委正式确定新时期推普工作的方针是“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明确提出要加快在全国推广、普及普通话的步伐。
党和国家对学校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十分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986年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提出:“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要把会讲普通话列为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把使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作为对教师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普通话应成为校园语言。
配合着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施行,1994年10月30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1995年起,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普通话测试工作,并逐步实行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诞生和推行,标志着我国推广、普及普通话工作开始向纵深发展,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新阶段。
3.怎样学好普通话
目前,由于国家的大力提倡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我国各地推广普通话的热潮正一浪高过一浪。学校作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首当其冲,许多高中等学校都设立了普通话课或语言基础课等,普通话正逐步走入校园,成为校园语言。社会上各部门、行业或个人学习普通话的热情也十分高涨,许多行业已把会讲普通话看作个人职业素质的一部分,并由此推动了文明、礼貌用语活动的开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尽管如此,由于有些人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存在着学不学无所谓的想法或怕别人议论讥笑等心理障碍,或因缺乏普通话基本知识,学习起来颇觉费力,也有的人学习热情高,但学习方法不当,事倍功半。为此,以下分几方面简单介绍一下学习物基本要求和方法。
第一,要学好普通话,首先应学习和了解国家有关推广普通话的政策和措施,并从根本上认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习有强大的动力,才能使学习普通话变成一种自觉的积极的行为。
第二,要学好普通话,应认真掌握普通话的有关基础知识,以理论来指导实践,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语言的三要素是语音、词汇、语法,学习普通话也需要同时注意这三方面的内容。语音准了,但使用了方言词语或方言句式,听起来别扭,也不合乎规范。但是,鉴于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还是体现在语音上,因此,应把学习普通话的重点放在普通话语音的学习上,掌握基本知识也应着重掌握普通话语音的基本知识。
要熟悉普通话语音特点、语音体系,要掌握和学会运用《汉语拼音方案》,要掌握国家关于正音方面的有关条文的内容。如1985年12月,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就是异读词正音的一个标准。可以借助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作为正音标准。
掌握普通话的语音基本知识,还应包括了解方音辨正的有关知识,学会自觉地、有效地对照普通话语音方面存在的差异,发现某些规律,并按照规律事半功倍地纠正方音。当然,对于一些规律之外的方音特点,就需要下大力气专门记忆。
第三,要学好普通话,只单纯掌握有关知识和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它们与实践结合起来。语音是口耳之学,学习普通话必须多练。如果做不到反复地、持久地练习,那么提高普通话水平只能是一句空话。为此,应做到:
多听,即勤动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随身携带收音机,经常收听广播、影视作品等,在听的过程中既有重点地记忆一些字词,又总体感受普通话的语音特点,久而久之,耳熟能详,对自己的发音会大有裨益。此外,在看电视时也应注意播音员、主持人的标准读音,还可跟着他们的口型练习发音,也可专门买些有关普通话学习方面的磁带、光盘或自己录制部分有关材料经常播放、学习。多听也应包括日常生活中注意听周围普通话标准的同学、朋友、亲戚等说话,多观察他们的发音,多与他们交流。
多读,即勤动口。“读”是有文字材料依据的动口活动,这是学说普通话的基础和初级阶段。“读”,既可以读单个的字、多音节的词语,也可以读整段整篇的文章。在读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发音,感受普通话的语音特点,从而逐步减少方音,提高普通话水平。在挑选文章时,应选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这样的美文,不仅有助于普通话语音的学习,也有助于掌握规范的词汇和语法,还可以使人得到美的享受。除此之外,也应多参加朗诵、演讲等一些与普通话有关的活动,注意掌握普通话语调和句中语音的变化规律,在反复训练、强化中逐步缩小与普通话的距离。
多记,即勤动脑。除了在听、读训练的同时注意记一些重点字、词外,还应专门记忆一些规律之外的难点字音。如普通话与各地方言中声调对应规律之外的“声调例外字”,就需要花费力气逐个记忆。有人在学普通话时总有一种“畏难”心理,认为需要纠正的字音太多,什么时候才能记清,从而在学习时要么裹足不前,要么急于求成,欲速不达。语言的学习是最见功夫的,必须扎扎实实地去做,积少成多,滴水穿石是最好的办法,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况且此类字数量并不多,只要肯下功夫,逐个攻破是完全可能的。平时做有心人,学习起来恐怕并不像想像得那么艰难。
多说,即多说话。“说”是没有文字材料依据的动口活动,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学习普通话的最终目的,因此学习普通话最重要的一点是多说。平时常见到这种现象:有的人碍于面子,学习普通话时只肯拿着文字材料默读,不好意思开口对别人说,这是学习普通话的很大的障碍。读和说不同,读是一种依据文字材料进行的被动的语言活动,而说则是内心思想和情感的外在流露,是一种主动的语言活动。会读决不意味着会说。要想使普通话真正成为自己传情达意的得力工具,必须多进行“说”的练习。一开始说不好没关系,任何一个以方言为母语的人学习普通话都有一个由说不好到说得好的过程,关键看个人是否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否有勇气度过这一阶段。只要有信心,有勇气,方法得当,勤学苦练,一定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使语言更好地发挥它的交际作用。
第二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概说
一、语音的性质
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以交际的声音,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要通过语音来传递信息进行交流。
(一).语音的物理性质
语音首先是一种声音,它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具有物理性质。语音的物理性质具有四个基本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1音高  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音体振动的快慢来决定的。声波每秒振动的周期次数就是声波的频率。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多,频率就高,声音就高;振动的次数少,频率就低,声音就低。发音体振动频率的高低与发音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张力等因素有关。发音体长的、大的、松的、厚的一类,振动慢,频率低,发出的声音就低,反之则高。语音的高低,则跟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人的声带是不完全相同的。一般成年男子声带长而厚,成年女子声带短而薄,因而听起来男性比女性声音略低。此外,同一个人发音时声带的松紧不同,声音也有高低之别。汉语的声调, 如普通话里的dū(督)、dú(独)、dǔ(赌)、dù(度),主要是由不同的音高构成的。
2音强  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声波振幅的大小决定的。振幅大,声音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弱。敲鼓时,用力大,音强就强,发出的声音就大;用力小,音强就弱,发出的声音就小。普通话里的“孝子”和“儿子”里的“子”音强不同,前一个“子”音强比较强,后一个“子”音强比较弱。词语中的轻重音主要是音强的不同形成的。并且,声音的强弱在普通话中还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比如“地道”中的“道”,分别读为轻声和非轻声时,所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3音长  指声音的长短,是由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时间长,音长就长;时间短,音长就短。英语中元音的音长与否,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比如ship(船)和sheep(羊)的区别,主要是其中元音的音长不同。sheep里的[i:]音长长,ship里的音长短。在普通话和多数汉语方言中,音长对于区别字词的意义作用不大,但在语句感情的表达上有一定作用。
轻声音节中的音长较短。例如:读单字“亮”与读轻声词“月亮”的“亮”是有差别的,“月亮”里的“亮”音长较短。
4音色  指声音的特色,是由声波的不同形状决定的。它是每个声音的本质,所以也叫音质。发声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共鸣器的形状不同,都会造成音色的不同。
1. 发音体不同,音色不同。例如,胡琴和口琴的声音不同,原因就在于发音体一个是琴弦,一个是簧片。普通话中发b时,主要发音器官是上唇和下唇,发ɡ时,主要发音器官是舌根与软腭,因而造成了声音的不同。
2.发音方法不同,音色不同。例如:同一把小提琴,用弓子拉和在必要时用手指弹拨发出的音是不一样的。同样,ɡ和h这两个音,主要发音器官都是舌根与软腭,但ɡ是用爆发方法发音,h是用摩擦方法发音,发音方法不同,因而声音不同。
3.共鸣器不同,音色不同。比如大、小提琴,二者的发音体都是弦,发音方法都是用弓拉,但是大提琴的共鸣器很大,小提琴的共鸣器很小,音色就不一样,大提琴浑厚、低沉,小提琴明亮、悠扬。再比如u和o的共鸣器都是口腔,但发u时口腔开度要比发o时小,因而声音不同。
在任何语言中,音色是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
(二)语音的生理性质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生理性质。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决定语音的区别。
发音器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肺和气管
任何声音都是物体受外力作用发生振动而产生的。气流是发音的动力,呼气时肺是气流的动力站。气管是气流出入的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支气管、气管到达喉头,作用于声带、咽腔、口腔、鼻腔等发音器官,经过这些器官的调节而发出不同的语音。
2.喉头和声带
气管的上部接着喉头。喉头是由四块软骨构成的圆筒,圆筒的中部附着声带。声带是两片富有弹性的肌肉薄膜,两片薄膜中间的空隙是声门,声门是气流的通道。声带可以放松或拉紧,可使声门打开或关闭。声门打开时,气流可以自由通过;关闭时,气流可以从声门的窄缝里挤出,使声带颤动发出响亮的声音。
3.口腔和鼻腔
喉头上面是咽腔。咽腔是个三叉口,下连喉头,前通口腔,上连鼻腔。呼出的气流由喉头经过咽腔到达口腔和鼻腔。口腔、鼻腔、咽腔都是共鸣器,对发音来说口腔最重要。构成口腔的组织,上面的叫上腭 ,下面的叫下腭。上腭包括上唇、上齿、齿龈、硬腭、软腭和
小舌,硬腭在前,是固定的,软腭在后,可以上下升降,软腭后面是小舌。下腭包括下唇和下齿,舌头也附着在下腭上。舌是口腔中最灵活的器官。舌头又分为舌尖、舌面和舌根。舌头的前端是舌尖,自然平伸时,相对着牙齿的部分是舌叶,舌叶后面的部分是舌面,舌面后面的部分是舌根。上腭上面的空腔是鼻腔,软腭和小舌处在鼻腔和口腔的通道上。软腭上升时,鼻腔关闭,气流从口腔通过,这时发出的声音叫口音。软腭下垂时,口腔中的某一部位关闭,气流从鼻腔通过,这时发出的声音叫鼻音或纯鼻音。如果口腔内无阻碍,气流从鼻腔和口腔同时呼出,这时发出的音同时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也叫半鼻音或口鼻音)。
三.语音的社会性质
语音是一种社会现象,具备社会性质。语音的社会性是它的本质属性,突出地表现在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上。何种语音表达何种意义、何种意义用何种语音表达,其间并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也都不是个人的决定,而是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在不同语种或方言中,同一个意思会用不同语音来表示,比如“装订成册的著作”这个意思,在汉语普通话中用shū(书)这一语音形式,在方言中还有su、fu或xu的表示方法,而在英语中则用[buk](book)这一语音形式表达。这正如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荀子在《荀子·正名》中所言:“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此外,各语种或方言都有自身独特的语音系统,这也是语音社会性的表现。即使从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上看完全一致的语音单位,在不同语种或方言中也可有不同地位或作用,因而形成不同的语音体系。比如在普通话中有z c s和zh ch sh两组声母:私人≠诗人、桑叶≠商业,而在粤方言和吴方言中只有一组z c s声母,没有zh ch sh声母。再如,普通话中送气音p t k和不送气音b d ɡ分得很清楚,是两套语音单位:兔子≠肚子、跑了≠饱了,在英语中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却算作一套语音单位。可见,语音的性质不单单体现在物理和生理两个方面,还有社会属性,而且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二 语音单位
(一)、音素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这是从音色的角度进行划分的。普通话中的“他tā”和“踢tī”都各是一个音节,两者声母相同,声调相同,但是ɑ、i不同,即韵母不同,发音就不一样,ɑ、i再不能往下分了,它们就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就是音素。音节就是由音素构成的。普通话的一个音节,最少的由一个音素构成,如“啊ɑ”;最多的由四个音素构成,如“状zhuɑnɡ”就包括zh u ɑ nɡ四个音素。在《汉语拼音方案》中,大多数情况是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音素,如ɑ o e p d;有五个音素是用两个字母表示:zh ch sh nɡ er.
音素分元音、辅音两类。
元音  也叫母音。指的是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普通话中有10个元音:ɑ o e ê i u ü er –i(前) -i(后)。
辅音  也叫子音。指的是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而形成的音。普通话中有22个辅音:b p m f d t n l k ɡ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nɡ.
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一般归纳为4点。
1.元音发音时,气流在咽头、口腔不受阻碍;辅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鼻腔时要受到某部位的阻碍。这是元音和辅音的最主要区别。
2.元音发音时,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辅音发音时,构成阻碍的部位比较紧张,其他部位比较松弛。
3.元音发音时,气流较弱;辅音发音时,气流较强。
4.元音发音时,声带要颤动,发出的声音比较响亮;辅音发音时,有的声带颤动,这样的辅音叫浊音,声音响亮,如m、n、l、r;有的辅音声带不颤动,声音不响亮,如b、t、z、c,这样的叫做清音。
(二)音节  
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断,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如“飘(piɑo)”,是一个音节,而“皮袄(pi’ɑo)”,虽与“飘”的音素完全相同,但发音时中间有短暂间隔,因而是两个音节。
普通话除儿化韵的词“花儿”、“球儿”等是两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外,一般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这也是汉语普通话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
按照汉语传统的分析方法,总是把一个音节分解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1.声母
指汉语音节中开头的辅音。“普通话”三个音节的声母分别是:p t h。22个辅音中除“nɡ”不能当声母外(只能用在韵尾,如:zhɑnɡ  chuɑnɡ),其余的都可以作声母,也就是说普通话共有21个辅音声母:b p m f d t n l ɡ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此外,有的音节开头的音素不是辅音,就是说音节的声母为零。语音学上称为“零声母”,这样的音节称为“零声母音节”,如“藕ǒu”、“昂ānɡ”等。有了零声母概念,可以说普通话里所有音节都有声母,都可以分为声母、韵母两部分。汉语拼音里的w和y两个字母,只出现在零声母音节的开头,如“衣yi”“汪wɑnɡ”等,但w y是“头母”,而不是声母。它们的作用主要是使音节界限清楚。
2.韵母
指汉语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韵母由单元音或复元音组成,比如:“普”的韵母里的元音为u,“话”的韵母里的元音为u、ɑ;有的韵母中也有辅音成分,n nɡ两个鼻辅音常在韵尾中出现,如:“通”的韵母onɡ里含有一个元音o与一个鼻辅音nɡ。
普通话韵母共有39个。其中单韵母有10个:ɑ o e i u ü –i(前) -i(后) ê er;复韵母有14个,二合韵母9个:ɑi ei ɑo ou iɑ ie uɑ uo üe;三合韵母4个:iɑo iou uɑi uei;鼻韵母16个,又分前鼻音尾韵母8个:ɑn en iɑn  uɑn  üɑn in uen  ün,后鼻音尾韵母8个:ɑnɡ iɑnɡ uɑnɡ enɡ inɡ uenɡ onɡ ionɡ.
韵母内部按传统的分析方法,又可以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韵母中开口度最大、声音最响亮的元音为韵腹,韵腹前面的元音为韵头,后面的音素为韵尾。汉语并非每一个音节中的韵母都有头、腹、尾三部分。有的音节没韵头,有的没韵尾。但是绝不能没有韵腹。韵腹是音节中的主干,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
韵母成分表
音节        韵头        韵腹        韵尾
啊ɑ                ɑ       
今jin                i        n
瓜ɡuɑ        u        ɑ       
巧qiɑo        i        ɑ        o
香xiɑnɡ        i        ɑ        nɡ
3.声调
声调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由于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所以也可称为“字调”。例如“老lǎo”,读起来先降低然后又上升,这种先降后升的音高变化形式和升降幅度就是音节“老”的声调。普通话有四种基本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声调在词语和语流中会发生一些变化,也就是有“音变”现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音节、音素、元音、辅音是各种语言都有的语音概念,而声母、韵母、声调则是汉语特有的概念。
三、记音符号
《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是给汉字记音的一套注音符号,也是推广普通话的有力工具。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作为正式方案推行。这是以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为内容的一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拼音方案,同时,它也是世界各民族学习汉语的工具和拼写中国专用名词及词语的国际标准。
附录:
汉语拼音方案
(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一、 字 母 表
字母        Aɑ        Bb                Cc    Dd     Ee     Ff     Gɡ
名称        ㄚ        ㄅㄝ  ㄘㄝ  ㄉㄝ    ㄜ    ㄝㄈ    ㄍㄝ
Hh    Ii   Jj     Kk     Ll     Mm     Nn
ㄏㄚ  ㄧ  ㄐㄧㄝ  ㄎㄝ   ㄝㄌ   ㄝㄇ   ㄋㄝ
Oo     Pp    Qq      Rr    Ss     Tt
ㄛ    ㄆㄝ   ㄑㄧㄡ  ㄚㄦ  ㄝㄙ   ㄊㄝ
Uu     Vv     Ww    Xx    Yy     Zz
ㄨ     ㄎㄝ   ㄨㄚ  ㄒㄦ  ㄧㄚ   ㄗㄝ
V只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
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
二、声 母 表
b       p       m       f            d      t      n      l
ㄅ玻    ㄆ坡    ㄇ摸    ㄈ佛         ㄉ得    ㄊ特   ㄋ讷   ㄌ勒
ɡ       k       h                    j      q      x
ㄍ哥     ㄎ科    ㄏ喝                ㄐ基   ㄑ欺    ㄒ希
zh     ch      shi      r            z      c      s  
ㄓ知     ㄔ蚩    ㄕ诗    ㄖ日        ㄗ资    ㄘ雌    ㄙ思
。在给汉字注音的时候,为了使拼式简短,zh  ch  sh可以省作z c s
三、韵 母 表
        iㄧ衣        uㄨ乌        üㄩ迂
ɑㄚ啊        iɑㄧㄚ呀        uɑㄨㄚ蛙       
oㄛ喔                uoㄨㄛ窝       
eㄜ鹅        ieㄧㄝ耶                Üeㄩㄝ约
ɑiㄞ哀                uɑiㄨㄞ歪       
eiㄟ欸                ueiㄨㄟ威       
ɑoㄠ熬        iɑoㄧㄠ腰               
ouㄡ欧        iouㄧㄡ忧               
ɑnㄢ安        iɑnㄧㄢ烟        uɑnㄨㄢ弯        Üɑnㄩㄢ冤
enㄣ恩        inㄧㄣ因        uenㄨㄣ温        Ünㄩㄣ晕
ɑnɡㄤ昂        iɑnɡㄧㄤ央        uɑnɡㄨㄤ汪       
enɡㄥ亨的韵母        inɡㄧㄥ英        uenɡㄨㄥ翁       
onɡ(ㄨㄥ)轰的韵母        ionɡㄩㄥ雍               
(1)“知、蚩、诗、日、资、雌、思”等七个音节的韵母用i,即:知、蚩、诗、日、资、雌、思等字拼作zhi,chi,shi ,ri ,zi ,ci ,si。
(2)韵母ㄦ写成er,用作韵尾的时候写成r。例如:“儿童”拼作ertonɡ,“花儿”拼作huɑr。
(3)韵母ㄝ单用的时候写成ê。
(4)i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i(衣),yɑ(呀),ye(耶),yɑo(腰),you(忧),yɑn(烟),yin(因),yɑnɡ(央),yinɡ(英),yonɡ(雍)。
u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wu(乌),wɑ(蛙),wo(窝),wɑi(歪),wei(威),wɑn(弯),wen(温),wɑnɡ(汪),wenɡ(翁)。
ü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u(迂),yue(约),yuɑn(冤),yun(晕);ü上两点省略。
ü行的韵母跟声母j,q,x拼的时候,写成ju(居),qu(区),xu(虚),ü上两点也省略;但是跟声母n,l拼的时候,仍然写成nü(女),lü(吕)。
(5)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例如niu(牛),ɡui(归),lun(论)。
(6)在给汉字注音的时候,为了使拼写简短,nɡ可以省作ɡ。
四、声 调 符 号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ˉ       ˊ     ˇ      ˋ
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轻声不标。例如:
妈 mā     麻 má      马mǎ        骂mà       吗mɑ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轻声)
五、隔 音 符 号
ɑ ,o, e 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它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i’ɑo(皮袄)。
第二节  声   母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例如“包(bāo)”这个音节,辅音“b”就是它的声母。普通话共有22个辅音,其中有21个可以在音节中充当声母,称为辅音声母,另一个辅音ng不能充当声母,只作为韵母的构成部分出现在音节末尾。
有些音节以元音开头,没有辅音声母,我们习惯上称这些音节的声母为“零声母”。普通话共有22个声母,由两部分组成,其中21个辅音声母,另一个就是零声母。平时我们所说的声母,一般多指辅音声母。
一 声母的分类
辅音声母的主要发音特征是气流在通过咽头、口腔时会受到相关发音器官的阻碍。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位置叫发音部位;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叫发音方法。声母的不同就是由不同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以下从两个方面对普通话声母进行分类。
(一)发音部位
按照不同的发音部位,普通话声母可分为如下七类:
1、双唇音  b p m  是由上唇与下唇构成阻碍而发出的音。
2、唇齿音  f  是由上齿与下唇构成阻碍而发出的音。
3、舌尖前音 z  c  s  又叫平舌音,是由舌尖与上齿背构成阻碍而发出的音。
4、舌尖中音  d  t  n  l  是由舌尖与上齿龈构成阻碍而发出的音。
5、舌尖后音  zh  ch  sh  r  又叫翘舌音,是由舌尖与硬腭前部构成阻碍而发出的音。
6、舌面音  j  q  x  是由舌面前部与硬腭前部构成阻碍而发出的音。
7、舌根音  g  k  h  是由舌根与软腭构成阻碍而发出的音。
(二)发音方法
声母的发音方法包括构成阻碍与消除阻碍的方式、声带是否颤动、送气不送气等三个方面,由此又可以将声母分为不同类型。
根据构成阻碍与消除阻碍方式的不同,声母可分为五类:
1.塞音  b  p  d  t  g  k  发音时,发音部位完全闭塞,构成阻碍,气流冲破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塞音又叫“爆发音”或“破裂音”。
2.擦音  f  h  x  sh  r  s  发音时,发音部位接近,留有一条窄缝,气流由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3.塞擦音  j  q  zh  ch  z  c  发音时,发音部位先是完全闭塞,然后气流把阻塞部位冲开一条窄缝,再由窄缝中挤出,磨擦成声。可见这类声母兼有塞音与擦音的特点,前半部分像塞音,后半部分像擦音,前后发音过程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辅音。
4.鼻音  m  n  发音时,口腔中的发音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下降,声带振动,气流从鼻腔通过。
5.边音  l  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从舌头的两边通过。
根据声带是否颤动,可以把声母分为两类:
1.清音  b p f d t g k h j q x zh ch sh z c s发音时声带不颤动,又叫不带音。
2.浊音  m n l r发音时声带颤动,又叫带音。
根据送气不送气,可以把声母中的塞音与塞擦音分为两类:
1、送气音  p t k q ch c发音时口腔中呼出较强的气流。
2、不送气音  b d g j zh z发音时口腔中呼出较弱的气流。
综合上述分类,列普通话辅音声母总表如下:
普通话辅音声母总表
        塞  音        塞擦音        擦  音        鼻音        边音
        清  音        清  音        清音        浊音        浊音        浊音
        不送气        送气        不送气        送气                               
双唇音        b        p                                        m       
唇齿音                                        f                       
舌尖前音                        z        c        s                       
舌尖中音        d        t                                        n        l
舌尖后音                        zh        ch        sh        r               
舌面音                        j        q        x                       
舌根音        g        k                        h                       
二 声母的发音
以声母的发音部位为序,分别从声母的发音部位、送气不送气、声带是否颤动以及成阻与除阻的方式几个方面逐一分析普通话中21个辅音声母的具体发音情况。
一、双唇音
b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发音时,双唇紧闭,形成阻碍,较弱的气流冲破双唇阻碍,爆发成声,声带不颤动。例词:
颁布 bānbù    辨别  biànbié    宝贝 bǎobèi    标本  biāoběn  
p  双唇送气清塞音  发音情况与b基本相同,只是在除阻时口腔呼出的气流较强形成送气音。例词:
批判  pīpàn        品评  pǐnpíng    匹配  pǐpèi        偏旁  piānpáng
m  双唇浊鼻音  发音时,双唇紧闭,形成阻碍,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气流由鼻腔通过,声带颤动。例词:
美妙 měimiào      牧民  mùmín     磨灭  mómiè         密码  mìmǎ
二、唇齿音
f  唇齿清擦音  发音时,下唇接近上齿,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颤动。例词:
方法  fāngfǎ       丰富  fēngfù     非凡  fēifán        奋发  fènfā
三、舌尖前音
z  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背,形成阻碍,较弱的气流将阻碍冲开一条窄缝,由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颤动。例词:
在座  zàizuò        自尊  zìzūn    总则  zǒngzé         藏族  zàngzú
c  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情况与z基本相同,只是在除阻时口腔呼出的气流较强,形成送气音。例词:
猜测  cāicè        从此  cóngcǐ     粗糙  cūcāo        苍翠  cāngcuì
s  舌尖清擦音  发音时,舌尖接近上齿背,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颤动。例词:
思索  sīsuǒ         诉讼  sùsòng     洒扫  sǎsǎo         僧俗  sēngsú
四、舌尖中音
d  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形成阻碍,较弱的气流冲破阻碍,爆发成声,声带不颤动。例词:
到达  dàodá        顶端  dǐngduān    电灯  diàndēng      单独  dāndú
t  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发音情况与d基本相同,只是在除阻时口腔呼出的气流较强,形成送气音。例词:
探讨  tàntǎo       疼痛  téngtòng    梯田  tītián         推脱  tuītuō
n  舌尖中浊鼻音  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形成阻碍,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气流由鼻腔通过,声带颤动。例词:
牛奶  niúnǎi       泥泞  nínìng     农奴  nóngnú       男女  nánnǚ
l  舌尖中浊边音  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形成阻碍,气流从舌头两边或一边通过,声带颤动。例词:
理论  lǐlùn        玲珑   línglóng   拉练  lāliàn        劳累   láolèi
五、舌尖后音
zh  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形成阻碍,较弱的气流将阻碍冲开一条窄缝,由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颤动。例词:
珍珠  zhēnzhū       政治  zhèngzhì    周转  zhōuzhuǎn     茁壮  zhuózhuàng
ch  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情况与zh基本相同,只是在除阻时口腔呼出的气流较强,形成送气音。例词:
驰骋  chíchěng     抽查  chōuchá    出差  chūchāi      车床  chēchuáng
sh舌尖后清擦音  发音时,舌尖上翘,接近硬腭前部,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颤动。例词:
山水  shānshuǐ     少数  shǎoshù    神圣  shénshèng     事实  shìshí
r  舌尖后浊擦音  发音情况与sh基本相同,只是声带颤动,形成浊音。例词:
仍然  réngrán      柔软  róuruǎn     忍让  rěnràng      如若  rúruò
六、舌面音
j  舌面不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形成阻碍,较弱的气流将阻碍冲开一条窄缝,由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颤动。例词:
加剧 jiājù     结晶  jiéjīng     坚决  jiānjué      交际  jiāojì
q  舌面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情况与j基本相同,只是在除阻时口腔呼出的气流较强,形成送气音。例词:
恰巧qiàqiǎo      亲切 qīnqiè    崎岖 qíqū        全球 quánqiú
x  舌面清擦音  发音时,舌面前部接近硬腭前部,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颤动。例词:
喜讯 xǐxùn        现象 xiànxiàng   选修 xuǎnxiū      小学 xiǎoxué
七、舌根音
g  舌根不送气清塞音  发音时,舌根抵住软腭,形成阻碍,较弱的气流冲破阻碍,爆发成声,声带不颤动。例词:
改革gǎigé       巩固 gǒnggù     广告 guǎnggào   观光 guānguāng
k  舌根送气清塞音  发音情况与g基本相同,只是在除阻时口腔呼出的气流较强,形成送气音。例词:
开垦  kāikěn       宽阔  kuānkuò    空旷  kōngkuàng     可口  kěkǒu
h  舌根清擦音  发音时,舌根接近软腭,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颤动。例词:
航海hánghǎi      辉煌huīhuáng    缓和huǎnhě       呼喊hūhǎn
此外,在普通话里,存在相当数量没有辅音声母的音节,即“零声母音节”,它们的声母就是“零声母”。这些音节直接由韵母构成,因而发音时直接读韵母即可。按照韵母开头元音的不同,零声母音节可分为以下四类:
1、不是i u ü和i u ü开头的韵母,多为a o e开头,称“开口呼”韵母。例词:
偶尔ǒu'ěr         恩爱ēn'ài
2、i和i开头的韵母,称“齐齿呼”韵母。例词:
压抑yā yì        营业yíngyè
3、u 和u开头的韵母,称“合口呼”韵母。例词:
威武  wēiwǔ          文物 wénwù
4、ü和ü开头的韵母,称“撮口呼”韵母。例词:
元月  yuányuè       孕育  yùnyù

第三节  韵  母
一  韵母的分类与发音
韵母是指一个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普通话中共有39个韵母。
1、韵母的结构
普通话韵母的主要成分是元音。韵母的结构可以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韵头—是主要元音前面的元音,又叫介音。由i、u、ü充当,发音总是轻而短,只表示韵母的起点。如ia、ua、üe、iao、uan中的i、u、ü。
韵腹—是韵母中的主要元音。充当韵腹的主要元音口腔开度最大、声音最响亮。韵腹是韵母的主要构成部分,由a、o、e、ê、i、u、ü、-i(前)、-i(后)、er充当。
韵尾—是韵腹后面的音素,又叫尾音。由i、u或鼻辅音n、ng充当。
韵母中只有一个元音时,这个元音就是韵腹;有2个或3个元音时,开口度最大、声音最响亮的元音是韵腹。韵腹前面的元音是韵头,后面的元音或辅音是韵尾。韵腹是韵母的主要成分,一个韵母可以没有韵头或韵尾,但是不可以没有韵腹。
2、韵母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普通话韵母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按照韵母开头元音的发音口形的不同,可以分成四类,又叫“四呼”:
开口呼:不是i、u、ü或不以i u ü开头的韵母。
齐齿呼:是i或以i开头的韵母。
合口呼:是u或以u开头的韵母。
撮口呼:是ü或以ü开头的韵母。
按照韵母的内部结构可以分成三类
单韵母: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又叫单元音韵母。普通话共有10个单韵母:a、o、e、ê、i、u、ü、-i(前)、-i(后)、er。
复韵母: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结合构成的韵母,又叫复元音韵母。普通话共有13个复韵母:ai、ei、ao、ou、ia、ie、ua、uo、üe、iao、iou、uai、uei。
鼻韵母:元音后面带上鼻辅音构成的韵母,又叫鼻音尾韵母。普通话共有16个鼻韵母:an、ian、uan、üan、en、in、uen、ün、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

普通话韵母表
        开口呼        齐口呼        合口呼        撮口呼
单韵母        -i        i        u        ü
        a        ia        ua       
        o                uo       
        e                       
        ê        ie                üe
        er                       
复韵母        ai                uai       
        ei                uei       
        ao        iao               
        ou        iou               
鼻 韵母        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               
3、单元音韵母发音分析
单韵母是由单元音充当的,普通话10个单韵母可以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三类。舌面元音是由舌面起主要作用的元音,有a、o、e、ê、i、u、ü七个;舌尖元音是由舌尖起主要作用的元音,有-i(前)、-i(后)两个;er是卷舌元音。
元音的不同主要是由口腔形状的不同造成的。口腔形状决定于:舌位的前后、高低和唇形的圆展。描写舌面元音发音条件可以用元音舌位图来表示。
第一、舌位的前后
舌位指发音时舌面隆起部分的所在位置。发元音时舌头前伸,舌位在前,这时发出的元音叫前元音。普通话舌面元音里有两个前元音,就是i、ü。发元音时,舌头后缩,舌位在后,这时发出的元音叫后元音。普通话舌面元音里有3个后元音,就是o、e、u。发元音时,舌头不前不后,舌位居中,这时发出的元音叫央元音。普通话里有1个舌面央元音,就是ɑ。
第二、舌位的高低
舌面抬高,和硬腭的距离达到最小时,发出的元音叫高元音。舌面降低,和硬腭的距离达到最大时,发出的元音叫低元音。由高元音到低元音的这段距离可以分为相等的四份,中间有三个点。舌位处在这三个点上时,发出的元音由上而下分别叫作半高元音、中元音和半低元音。普通话里有3个舌面高元音,就是i、u、ü,有两个半高元音,就是o、e,有1个低元音,就是ɑ。
第三、唇形的圆展
嘴唇收圆,发出的元音叫圆唇元音;嘴唇展开,发出的元音叫不圆唇元音。普通话舌面元音里有3个圆唇元音,就是o、u、ü,有4个不圆唇元音,就是ɑ、e、i、ê。
元音舌位图
 
 
单韵母的发音特点是发音过程中舌位、唇形和开口度始终不变。如有一点变化,就不是纯正的单韵母了,所以,发音时要保持固定的口形。
① ɑ[A]  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自然大开,扁唇,舌头居中央,舌面中部略隆起,舌尖置下齿龈,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
发音例词:
打靶dǎbǎ   大厦dàshà   发达fādá   马达mǎdá   喇叭lǎba   哪怕nǎpà
② o[о]  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半闭,圆唇,舌头后缩,舌面后部略隆起,舌尖置下齿龈后,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
发音例词:
伯伯bóbo   婆婆pópo    默默mòmo   泼墨pōmò   薄膜bómó   馍馍mómo
③ e[γ]  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半闭,扁唇,舌头后缩,舌面后部略隆起,舌面两边微卷,舌面中部稍凹,舌尖置于下齿龈后,嘴角向两边微展,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
发音例词:
隔阂géhé   合格hégé   客车kèchē  特色tèsè   折射zhéshè   这个zhègè
④ ê[ε]  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自然打开,扁唇,舌头前伸,舌面前部略隆起,舌尖抵住下齿背,嘴角向两边微展,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
在普通话中,ê只在语气词“欸”中单用。ê不与任何辅音声母相拼,只构成复韵母ie、üe,并在书写时省去上面的附加符号“ˆ”。
发音例词:
告别gàobié   感谢gǎnxiè    夜晚yèwǎn    消灭xiāomiè   坚决jiānjué    省略shěngluè
⑤ i  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微开,扁唇,上下齿相对,舌头前伸,舌面前部略隆起,舌尖抵住下齿背,嘴角向两边微展,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
发音例词:
笔记bǐjì     激励jīlì    基地jīdì   记忆jìyì   霹雳pīlì   习题xítí
⑥ u  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微开,圆唇,舌头后缩,舌面后部高度隆起和软腭相对,舌尖置下齿龈后,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
发音例词:
补助bǔzhù   读物dúwù   辜负gūfù   瀑布pùbù   入伍rùwǔ   疏忽shūhū
⑦ ü[y]  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微开,圆唇(近椭圆)略向前突,舌头前伸,舌面前部略隆起,舌尖抵住下齿背,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
发音例词:
聚居jùjū     区域qūyù    屈居qūjū    须臾xūyú    序曲xùqǔ    语序yǔxù
⑧ er[ ]  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
er[ ]是在[ә]的基础上加上卷舌动作而成。发音时,口腔自然打开(是a[Α]的开口度的一半),扁唇,舌头居中央,舌尖向硬腭中部上卷(但不接触),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
发音例词:
而且érqiě    儿歌érgē    耳朵ěrduō   二胡èrhú    二十èrshí    儿童értóng
⑨ -i(前)  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微开,扁唇,嘴角向两边展开,舌头平伸,舌尖靠近上齿背,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z、c、s的发音拉长,拉长的部分即是-i(前)的读音。
发音例词:
私自sīzì    此次cǐcì    次子cìzǐ    字词zìcí    自私zìsī    孜孜zīzī
⑩ -i(后)  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微开,扁唇,嘴角向两边展开,舌尖上翘,靠近硬腭前部,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zh、ch、sh的发音拉长,拉长的部分即是-i(后)的读音。
发音例词:
实施shíshī   支持zhīchí   知识zhīshi   制止zhìzhǐ   值日zhírì   试制shìzhì
4、复韵母的发音分析
复韵母是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组成的韵母。复韵母的发音有两个特点:一是元音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过程是从一个元音滑向另一个元音。在滑动过程中,舌位的前后、高低和唇形的圆展都是在逐渐变动,不是跳跃的,中间有一连串过渡音,同时气流不中断,形成一个发音整体。如发ɑi时,从ɑ到i,舌位逐渐升高、前移,嘴唇逐渐展开,其间包括ɑ和i之间的许多过渡音;二是各元音的发音响度不同。主要元音的发音口腔开口度最大,声音最响亮,持续时间最长,其他元音发音轻短或含混模糊。响度大的元音在前的,叫做前响复韵母;响度大的元音在后的,叫做后响复韵母;响度大的元音在中间的,叫做中响复韵母。
(Ⅰ)前响复韵母
前响复韵母指主要元音处在前面的复韵母,普通话前响复韵母有四个:ɑi、ɑo、ei、ou。发音时,开头的元音清晰响亮、时间较长,后头的元音含混模糊,音值不太固定,只表示舌位滑动的方向。
① ɑi[ai]
发音时,α[a]是比单元音ɑ[Α]舌位靠前的前低不圆唇元音。发α[a]时,口大开,扁唇,舌面前部略隆起,舌尖抵住下齿背,声带振动。发ɑi[ai]时,ɑ[a]清晰响亮,后头的元音i含混模糊,只表示舌位滑动的方向。
发音例词:
爱戴àidài   采摘cǎizhāi   海带hǎidài   开采kāicǎi   拍卖pāimài   灾害zāihài
② ɑo[ɑu]
发音时,α[ɑ]是比单元音a[Α]舌位靠后的后低不圆唇元音。发α[ɑ]时,口大开,扁唇,舌头后缩,舌面后部略隆起,声带振动。发ɑo[ɑu]时,α[ɑ]清晰响亮,后头的元音o舌位状态接近单元音u(拼写作o,实际发音接近u),但舌位略低,只表示舌位滑动的方向。
发音例词:
懊恼àonǎo   操劳cāoláo   GCgāocháo   骚扰sāorǎo   逃跑táopǎo   早操zǎocāo
③ ei[ei]
发音时,起点元音是前半高不圆唇元音e[e],实际发音舌位略靠后靠下,接近央元音[ә]。发ei[ei]时,开头的元音e[e]清晰响亮,舌尖抵住下齿背,使舌面前部隆起与硬腭中部相对。从e[e]开始舌位升高,向
i的方向往前高滑动,i的发音含混模糊,只表示舌位滑动的方向。
发音例词:
肥美féiměi   妹妹mèimei   配备pèibèi   蓓蕾bèilěi
④ ou[ou]
发音时,起点元音o比单元音o[o]的舌位略高、略前,唇形略圆。发音时,开头的元音o[o]清晰响亮,舌位向u的方向滑动,u的发音含混模糊,只表示舌位滑动的方向。ou是普通话复韵母中动程最短的复合元音。
发音例词:
丑陋chǒulòu   兜售dōushòu   口头kǒutóu   漏斗lòudǒu   收购shōugòu   喉头hóutóu
(Ⅱ)后响复韵母
后响复韵母是指主要元音处在后面的复韵母。普通话后响复韵母有5个:ia、ie、ua、uo、üe。它们发音的特点是舌位由高向低滑动,收尾的元音响亮清晰,在韵母中处在韵腹的位置。而开头的元音都是高元音i-、u-、ü-,由于它处于韵母的韵头位置,发音轻短,只表示舌位滑动的方向。
① ia[iA]
发音时,从前高元音i开始,舌位滑向央低元音ɑ[A]结束。i的发音较短,ɑ[A]的发音响亮而且时间较长。
发音例词:
假牙jiǎyá   恰恰qiàqià   压价yājià   下家xiàjiā
② ie[iε]
发音时,从前高元音i开始,舌位滑向前半低元音ê[ε]结束。i发音较短,ê[ε]发音响亮而且时间较长。
发音例词:
结业jiéyè   贴切tiēqiè   铁屑tiěxiè   谢谢xièxie
③ uɑ[uA]
发音时,从后高圆唇元音u开始,舌位滑向央低元音ɑ[A]结束。唇形由最圆逐步展开到不圆。u发音较短,ɑ[A]的发音响亮而且时间较长。
发音例词:
挂花guàhuā   耍滑shuǎhuá   娃娃wáwa   画画huàhuà
④ uo[uo]
由圆唇后元音复合而成。发音时,从后高元音u开始,舌位向下滑到后半高元音o[o]结束。发音过程中,唇形保持圆唇,开头最圆,结尾圆唇度略减。u发音较短,o[o]的发音响亮而且时间较长。
发音例词:
错落cuòluò   硕果shuòguǒ   脱落tuōluò   阔绰kuòchuò  骆驼luòtuo
⑤ üe[yε]
由前元音复合而成。发音时,从圆唇的前高元音ü[y]开始,舌位下滑到前半低元音ê[ε],唇形由圆到不圆。ü[y]的发音时间较短,ê[ε]的发音响亮而且时间较长。
发音例词:
雀跃quèyuè   约略yuēlüè   雪月xuěyuè
(Ⅲ)中响复韵母
中响复韵母是指主要元音处在中间的复韵母。普通话中的中响复韵母共有4个:iao、iou、uai、uei。这些韵母发音的特点是舌位由高向低滑动,再从低向高滑动。开头的元音发音不响亮、较短促,只表示舌位滑动的开始,中间的元音清晰响亮,收尾的元音轻短模糊,音值不太固定,只表示舌位滑动的方向。
① iɑo[iɑu]
发音时,由前高不圆唇元音i开始,舌位降至后低元音ɑ[ɑ],然后再向后高圆唇元音u的方向滑升。发音过程中,舌位先降后升,由前到后。唇形从中间的元音ɑ[ɑ]开始由不圆唇变为圆唇。
发音例词:
吊销diàoxiāo   疗效liáoxiào   巧妙qiǎomiào   调料tiáoliào   逍遥xiāoyáo   苗条miáotiao
② iou[iou]
发音时,由前高不圆唇元音i开始,舌位后移且降至后半高元音[o],然后再向后高圆唇元音u的方向滑升。发音过程中,舌位先降后升,由前到后。唇形由不圆唇开始到后元音[o]时,逐渐圆唇。
发音例词:
久留jiǔliú   求救qiújiù   绣球xiùqiú   优秀yōuxiù   悠久yōujiǔ   牛油niúyóu
③ uɑi[uai]
发音时,由圆唇的后高元音u开始,舌位向前滑降到前低不圆唇元音ɑ[a](即"前ɑ"),然后再向前高不圆唇元音i的方向滑升。舌位动程先降后升,由后到前。唇形从最圆开始,逐渐减弱圆唇度,至发前元音ɑ[a]始渐变为不圆唇。
发音例词:
外快wàikuài   怀揣huáichuāi   乖乖guāiguai   摔坏shuāihuài
④ uei[uei]
发音时,由后高圆唇元音u开始,舌位向前向下滑到前半高不圆唇元音e[e]的位置,然后再向前高不圆唇元音i的方向滑升。发音过程中,舌位先降后升,由后到前。唇形从最圆开始,随着舌位的前移,渐变为不圆唇。
发音例词:
垂危chuíwēi   归队guīduì    悔罪huǐzuì   追悔zhuīhuǐ   荟萃huìcuì   推诿tuīwěi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iou、uei两个韵母和辅音声母相拼时,受声母与声调的影响,中间的元音弱化,写作iu、ui。例如“牛”写作niú,不作nióu;“归”写作ɡuī,不作ɡuēi。
5、鼻韵母的发音分析
鼻韵母指带有鼻辅音的韵母,又叫做鼻音尾韵母。鼻韵母的发音有两个特点:一是元音同后面的鼻辅音不是生硬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有机的统一体。发音时,逐渐由元音向鼻辅音过渡,逐渐增加鼻音色彩,最后形成鼻辅音。二是除阻阶段作韵尾的鼻辅音不发音,所以又叫唯闭音。鼻韵母的发音不是以鼻辅音为主,而是以元音为主,元音清晰响亮,鼻辅音重在做出发音状态,发音不太明显。
(1)前鼻音尾韵母
前鼻音尾韵母指的是鼻韵母中以-n为韵尾的韵母。普通话中的前鼻音尾韵母有8个:ɑn、en、in、un、iɑn、uɑn、üɑn、uen。韵尾-n的发音部位比声母n-的位置略微靠后,一般是舌面前部向硬腭接触。前鼻音尾韵母的发音中,韵头的发音比较轻短,韵腹的发音清晰响亮,韵尾的发音只做出发音状态。
① ɑn[an]
发音时,起点元音是前低不圆唇元音ɑ[a],舌尖抵住下齿背,舌位降到最低,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从“前a”开始,舌面升高,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当两者将要接触时,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紧接着舌面前部与硬腭前部闭合,使在口腔受到阻碍的气流从鼻腔里透出。口形由开到合,舌位移动较大。
发音例词:
参战cānzhàn   反感fǎngǎn   烂漫lànmàn   谈判tánpàn   坦然tǎnrán   赞叹zàntàn
② en[әn]
发音时,起点元音是央元音e[ә],舌位中性(不高不低不前不后),舌尖接触下齿背,舌面隆起部位受韵尾影响略靠前。从央元音e[ә]开始,舌面升高,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当两者将要接触时,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紧接着舌面前部与硬腭前部闭合,使在口腔受到阻碍的气流从鼻腔里透出。口形由开到闭,舌位移动较小。
发音例词:
根本gēnběn   门诊ménzhěn   人参rénshēn   认真rènzhēn   深沉shēnchén   振奋zhènfèn
③ in[in]
发音时,起点元音是前高不圆唇元音i,舌尖抵住下齿背,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从舌位最高的前元音i开始,舌面升高,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当两者将要接触时,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紧接着舌面前部与硬腭前部闭合,使在口腔受到阻碍的气流从鼻腔透出。开口度几乎没有变化,舌位动程很小。
发音例词:
近邻jìnlín   拼音pīnyīn   信心xìnxīn   辛勤xīnqín   引进yǐnjìn   濒临bīnlín
④ ün[yn]
发音时,起点元音是前高圆唇元音ü[y]。与in的发音过程基本相同,只是唇形变化不同。从圆唇的前元音ü开始,唇形从圆唇逐步展开,而in的唇形始终是展唇。
发音例词:
军训jūnxùn   均匀jūnyún   芸芸yúnyún   群众qúnzhòng   循环xúnhuán   允许yǔnxǔ
⑤ iɑn[iεn]
发音时,从前高不圆唇元音i开始,舌位向前低元音ɑ[a](前a)的方向滑降,舌位只降到半低前元音
ê[ε]的位置就开始升高。发ê[ε]后,软腭下降,逐渐增强鼻音色彩,舌尖迅速移到上齿龈,最后抵住上齿龈做出发鼻音-n的状态。
发音例词:
艰险jiānxiǎn   简便jiǎnbiàn   连篇liánpiān   前天qiántiān   浅显qiǎnxiǎn   田间tiánjiān
⑥ uɑn[uan]
发音时,由圆唇的后高元音u开始,口形迅速由合口变为开口状,舌位向前迅速滑降到不圆唇的前低元音ɑ[a](前a)的位置就开始升高。发ɑ[a]后,软腭下降,逐渐增强鼻音色彩,舌尖迅速移到上齿龈,最后抵住上齿龈做出发鼻音-n的状态。
发音例词
贯穿guànchuān    软缎ruǎnduàn    酸软suānruǎn    婉转wǎnzhuǎn    专款zhuānkuǎn   
⑦ üɑn[yεn]
发音时,由圆唇的后高元音ü[y]开始,向前低元音ɑ[a]的方向滑降。舌位只降到前半低元音ê[ε]略后的位置就开始升高。发[ε]后,软腭下降,逐渐增强鼻音色彩,舌尖迅速移到上齿龈,最后抵住上齿龈做出发鼻音-n的状态。
发音例词:
源泉yuánquán   轩辕xuānyuán    涓涓juānjuān   圆圈yuánquān   渊源yuānyuán
⑧uen[uәn]
发音时,由圆唇的后高元音u开始,向央元音e[ә]的位置滑降,然后舌位升高。发e[ә]后,软腭下降,逐渐增强鼻音色彩,舌尖迅速移到上齿龈,最后抵住上齿龈做出发鼻音-n的状态。唇形由圆唇在向中间折点元音滑动的过程中渐变为展唇。
发音例词:
昆仑kūnlún   温存wēncún   温顺wēnshùn   论文lùnwén   馄饨húntun   谆谆zhūnzhūn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韵母uen和辅音声母相拼时,受声母和声调的影响,中间的元音(韵腹)产生弱化。写作un。例如“论”写作lùn,不作luèn。
(2)后鼻音尾韵母
后鼻音尾韵母指的是鼻韵母中以-ng为韵尾的韵母。普通话中的后鼻音尾韵母有8个:ang、eng、ing、ong、iang、uang、ueng、iong。ng[ŋ]是舌面后、浊、鼻音,在普通话中只作韵尾不作声母。发音时,软腭下降,关闭口腔,打开鼻腔通道,舌面后部后缩,并抵住软腭,气流颤动声带,从鼻腔通过。在鼻韵母中,同-n的发音一样,-ng除阻阶段也不发音。后鼻音尾韵母的发音中,韵头的发音比较轻短,韵腹的发音清晰响亮,韵尾的发音只做出发音状态。
① ɑng[ɑŋ]
发音时,起点元音是后低不圆唇元音ɑ[ɑ](后ɑ),口大开,舌尖离开下齿背,舌头后缩。从“后ɑ”开始,舌面后部抬起,当贴近软腭时,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紧接着舌根与软腭接触,封闭了口腔通路,气流从鼻腔里透出。
发音例词:
帮忙bāngmáng   苍茫cāngmáng   当场dāngchǎng   刚刚gānggāng    商场shāngchǎng
② eng[әŋ]
发音时,起点元音是央元音e[ә]。从e[ә]开始,舌面后部抬起,贴向软腭。当两者将要接触时,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紧接着舌面后部抵住软腭,使在口腔受到阻碍的气流从鼻腔里透出。
发音例词:
承蒙chéngméng   丰盛fēngshèng   更正gēngzhèng   萌生méngshēng   声称shēngchēng
③ ing[iŋ]
发音时,起点元音是前高不圆唇元音i,舌尖接触下齿背,舌面前部隆起。从i开始,舌面隆起部位不降低,一直后移,舌尖离开下齿背,逐步使舌面后部隆起,贴向软腭。当两者将要接触时,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紧接着舌面后部抵住软腭,封闭口腔通路,气流从鼻腔透出。口形没有明显变化。
发音例词:
叮咛dīngníng    经营jīngyíng    命令mìnglìng    评定píngdìng    清静qīngjìng
④ ong[uŋ]
发音时,起点元音是后高圆唇元音u,但比u的舌位略低一点,舌尖离开下齿背,舌头后缩,舌面后部隆起,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从u开始,舌面后部贴向软腭,当两者将要接触时,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紧接着舌面后部抵住软腭,封闭口腔通路,气流从鼻腔里透出。唇形始终拢圆。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为避免字母相混,以o表示开头元音,写作ong。
发音例词:
共同gòngtóng   轰动hōngdòng   空洞kōngdòng   隆重lóngzhòng   通融tōngróng
⑤ iɑng[iɑŋ]
发音时,由前高不圆唇元音i开始,舌位向后滑降到后低元音ɑ[ɑ](后ɑ),然后舌位升高。从后低元音ɑ[ɑ]开始,舌面后部贴向软腭。当两者将要接触时,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紧接着舌面后部抵住软腭,封闭口腔通路,气流从鼻腔里透出。.
发音例词:
两样liǎngyàng   洋相yángxiàng   响亮xiǎngliàng   长江chángjiāng   踉跄liàngqiàng
⑥ uɑng[uɑŋ]
发音时,由圆唇的后高元音u开始,舌位滑降至后低元音ɑ[ɑ](后ɑ),然后舌位升高。从后低元音ɑ[ɑ]开始,舌面后部贴向软腭。当两者将要接触时,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紧接着舌面后部抵住软腭,封闭口腔通路,气流从鼻腔里透出。.唇形从圆唇在向折点元音的滑动中渐变为展唇。
发音例词:
狂妄kuángwàng   双簧shuānghuáng   状况zhuàngkuàng   装潢zhuānghuáng
⑦ ueng[uәŋ]
发音时,由圆唇的后高元音u开始,舌位滑降到央元音e[ə]的位置,然后舌位升高。从央元音e[ə]开始,舌面后部贴向软腭。当两者将要接触时,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紧接着舌面后部抵住软腭,封闭口腔通路,气流从鼻腔里透出。唇形从圆唇在向中间折点元音滑动过程中渐变为展唇。
在普通话里,韵母ueng只有一种零声母的音节形式weng。
发音例词:
水瓮shuǐwèng   主人翁zhǔrénwēng   老翁lǎowēng   嗡嗡wēngwēng
⑧ iong[yŋ]
发音时,起点元音是舌面前高圆唇元音ü[y],发ü[y]后,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紧接着舌面后部抵住软腭,封闭口腔通路,气流从鼻腔里透出。
为避免字母相混,《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用字母io表示起点元音ü[y],写作iong。
发音例词:
炯炯jiǒngjiǒng   汹涌xiōngyǒng   穷困qióngkùn  窘境jiǒngjìng
二  韵母辨正
(一)与声母变化相关的韵母问题
当方言区的声母与普通话的声母不一致时,有时会导致韵母的发音也出现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1山东方言区的烟台、福山、牟平、龙口、莱阳等地把普通话zh、ch、sh声母的部分字(“招处商”等)读成j、q、x声母,长岛、招远读成[t∫][t∫'][∫]声母,与此同时,还把这些字的韵母由开口呼、合口呼改为齐齿呼、撮口呼。例如:
知        傻        车        烧        州        缠        婶        张        秤        朱        着
普通话        zhī        shǎ        chē         shāo        zhōu   chán    shěn  zhāng   chèng    zhū   zhuō
烟台话   ji   xia   qie     xiao   jiu    qian     xin   jiang    qing     jü    jüo
长岛话  [t∫]i  [∫]ia  [t∫']ie  [∫]iao  [t∫]iou  [t∫']ian  [∫]in  [t∫]iang  [t∫']ing   [t∫]ü   [t∫]üo
这些方言区的人在把j、q、x或[t∫][t∫'][∫]声母改为zh、ch、sh的同时,还应该把这些字的韵母改为相应的开口呼或合口呼韵母,即除了将i、in、ing、ü改为-i(后)、en、eng、u外,要将其他齐齿呼韵母(如iao、iang)的韵头去掉,将其他撮口呼韵母(üo)的韵头ü改为u。
2山东方言区的泗水、滕州、枣庄、新泰等地把普通话zh、ch、sh声母拼合口呼韵母和ong韵母的字(“猪中吹双”等)读成[pf][pf']f声母的同时,除了单韵母u不发生变化外,ong韵母变成eng,其他韵母都丢掉u韵头而变成相应的开口呼。例如:
抓   戳     帅     追     船      顺     庄      冲
普通话  zhuā  chuó   shuài   zhuī   chuán   shun   zhuāng   chōng
山东话  [pf]a  [pf']o   fê    [pf]ei [pf']an  fen   [pf]ang  [pf']eng
泗水等地的人在把[pf]、[pf']、f声母改为zh、ch、sh的同时,除u不需改动外,还应该把eng改为ong,把其他韵母改为相应的合口呼韵母,即在原开口呼韵母(如a、en)前加上u韵头(改为ua、uen)。泗水等地方言所有读[pf]、[pf']声母的字和部分读f声母的字的韵母必须按此原则纠正。
3山东方言区的阳谷、梁山、郓城、鄄城、菏泽、巨野、定陶、成武、曹县、单县、平邑、费县、微山、苍山、郯城等地,把普通话sh声母拼合口呼韵母的字(“刷、说、帅、水、拴、顺、双”等)读成f声母的同时,除了单韵母u不发生变化外,其他韵母都丢掉u韵头而变为相应的开口呼。纠正办法见上条。
4(1)当zh、ch、sh与u或以u开头的合口呼韵母相拼时,湘方言、西南方言往往变成了j、q、x与撮口呼韵母相拼,也就是将本来的合口呼韵母改成了撮口呼韵母,声母也由原来的舌尖后音变成了舌面音。例如,“专zhuān”读成jüɑn、“川chuān”读成qüɑn、“拴shuān”读成xüɑn等。要纠正这些方音,只要将撮口呼韵母改为合口呼韵母,并且将j、q、x改为zh、ch、sh就可以了。
(2)当zh、ch、sh与开口呼、与i或以i开头的齐齿呼韵母相拼时,粤方言往往都发成j、q、x与齐齿呼韵母相拼,也就是将原本的开口呼韵母改成了齐齿呼韵母,声母也由原来的舌尖后音变成了舌面音。例如,“知zhī=鸡jī、常cháng=墙qiáng、收shōu=修xiū、私sī=希xī、词cí=奇qí”等。有这种问题的方言,只要将齐齿呼韵母改为相应的开口呼韵母或齐齿呼韵母,并将j、q、x改为zh、ch、sh就可以了。
5除青州、临朐外的所有山东的东区方言和西区的东明方言在把普通话r声母的字(“染软”等)读成y开头的零声母的同时,还把这些字的韵母由开口呼、合口呼改为齐齿呼、撮口呼。例如:
      日  热   饶    肉   染   人   让    仍   荣    如  弱    软    闰
普通话  rì  rè   ráo   ròu  rǎn   rén  ràng   réng  róng  rú   ruò   ruǎn   rùn
山东话  yi   ye  yao   you  yan   yin  yang  ying  yong  yu   yuo  yuan   yun
有此现象的方言在把y改为r声母的同时,还应将这些字的韵母改为相应的开口呼与合口呼韵母,即除了把i、in、ing、ü四韵改为-i(后)、en 、eng 、u外,要把其他齐齿呼韵母(如iao、iang )的韵头i去掉,把其他撮口呼韵母(如üo、üan)的韵头ü改为u。
(二)单韵母和复韵母
普通话的复韵母比较丰富,有13个,而有些方言缺乏复韵母。吴方言和山东方言的许多地方把ɑi,ei,ɑo,ou读成单韵母;粤方言的有些地方又缺乏韵头,也把带有韵头的复韵母读成没有韵头的韵母。复韵母在发音时,舌位、唇形必须有一个逐渐变化移动的过程即动程,全国很多方言都存在复韵母发音动程不明显的现象。这些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要注意学习复韵母,练习复韵母发音的动程。例如:
爱戴àidài       肥美féiměi      懊恼àonǎo      丑陋chǒulòu     耍滑shuǎhuá   
脱落tuōluò     吊销diàoxiāo     疗效liáoxiào    巧妙qiǎomiào    优秀yōuxiù   
(三)i和ü
普通话中i和ü是两个不同的高元音。但是不少方言区的人不会发ü音,把ü读作i,如闽、湘、粤、赣和客家方言,北方方言区中云南、贵州、山西的部分地区都有这种情况,如“鱼头”念成“姨头”、把“有趣”说成“有气”。此外,山东很多地区也把ü发成i,如把“去(qù)”发成qì。
i和ü都是舌面前高元音,差别只是发音时i不圆唇,ü要圆唇。先发i的音,舌位保持不变,慢慢把嘴唇收圆就是ü。例如:
名义mínɡyì—名誉mínɡyù        前面qiánmiàn—全面quánmiàn
季节jìjié—拒绝jùjué            盐分yánfèn—缘分yuánfèn
(四)er
在普通话中,er只能自成音节,不与任何声母相拼。虽然er构成的字很少,但是,学会发er,是发好普通话儿化韵的基础,因此,学会er韵母的发音很重要。绝大多数的北方人发er都没有太大问题,而南方方言区因缺少er音,许多人都发不好er,er往往发成了e[γ][ ]等。er发音中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口张得太大,二是舌头不能上卷到硬腭中部。因此,发er时,要注意开口度适中,尽可能使舌头上卷到硬腭中部。
(五)、o、e、ie和üe
o
1、当o与b、p、m、f等声母相拼时,东北地区和山东方言的绝大多数地方发o时嘴唇合拢得不够圆,发得近似于扁唇的e。普通话的韵母o只跟b、p、m、f相拼,而韵母e却相反,不能和这四个声母相拼(“什么”的“么”字除外),所以有此问题的方言区的人应注意b、p、m、f后面的韵母一定是o而不是e。发音时注意将唇形略微拢圆即可。
2、北方有些方言如东北话把韵母o读成e,如“坡、破、摸”的韵母读成了e。发音时,这些方言区的人要注意把e改成o。
3、山东方言区的东潍、西齐、西鲁三区中除乐陵、博兴、新泰等个别地方外,其他地区把普通话o韵母拼声母b、p、m的部分字如“伯、迫、魄、陌、默、墨”等读成了ei韵母,跟“北、胚、妹”等同韵。这些方言区的人应该把“伯”等字的ei韵母改为o韵母。
e
1、客家方言、粤方言和西南有些方言把舌根音拼韵母e的字读成韵母o,如“哥、和、颗、喝”的韵母读成o。这些地区的人只须记住,普通话中g、k、h不与o拼,纠正时把与g、k、h拼的o改为e即可。
2、山东方言区的莘县、阳谷、东平、宁阳、泗水、新泰、沂源、章丘、淄博、高青、利津一线及其以南、以东地区把普通话e韵母拼g、k、h和零声母的部分字如“哥、科、喝”等读成uo韵母,跟“锅、阔、活”等字的韵母相同;或uo、e两读皆可;或一些字读uo、一些字读e。具体字有:哥、歌、个、科、苛、棵、颗、可、课、禾、河、何、荷、贺、蛾、鹅、饿、俄。有此现象的人应该把以上字的韵母uo一律改为e韵母。
3、山东方言区东区的绝大多数地区把普通话e韵母拼g、k、h声母的部分字即“割、疙、葛渴、磕、喝”等读成了ɑ韵母。如割ga、渴ka、喝ha等。有此现象的方言应把韵母ɑ改为e。
4、山东方言区的东潍区、西鲁区及黄河以南的西齐区(泰安、肥城、莱芜、新泰、新汶、平阴、章丘、邹平、历城、长清、博山等)把普通话e韵母拼d、t、k、g、h(部分)、z、c、s 声母的字读成ei韵母,与“给、贼”等字的韵母相同;或ei、e两读皆可;或一些字读ei、一些字读e。具体字有:得、德、特、隔、膈、格、革、克、客、刻、核、貉、赫、泽、责、侧、策、塞、涩、色、瑟、啬等。有此现象的方言应把这些字的韵母ei改为e。
ie
1、北方方言区的许多地方都把普通话ie韵母拼j、x声母的部分字读成了[iεi](iai),如“皆、阶、秸、街、解、介、界、芥、疥、届、戒、谐、鞋、解(姓)、蟹、懈”等。
在很多方言中,普通话ie韵母的另一部分字“接斜姐”等仍读ie,因此只要把“皆、鞋”等字的
[iεi]改为跟“接斜姐”等字相同的韵母ie就可以了。
2、山东方言区的许多地方把ie中的元音ê发得近似后元音e。ê是前半低元音,发音时要注意舌位是由高元音i向半低元音ê下滑,而不要向后移动。
üe
üe的后一个音是ê,在山东部分方言中,发音近乎e;还有一部分地区的发音接近于圆唇元音o。如跳跃、乐曲、五岳。这些方言区的人应注意,,ê是一个前元音,发音时舌头前伸,舌尖抵住下齿背,舌面前部隆起,口半开,唇形扁平状。而e和o是后元音。发üe时,控制舌位不要向舌面后部移动。
(六)韵头u
普通话里,当d、t、z、c、s和uei相拼时,有的方言如西南方言、吴方言、山东方言区东莱区所有市县和东潍区的平度、莱州、昌邑、潍坊、昌乐、高密、胶州、即墨、崂山、青岛、胶南等地读ei,把韵头u丢掉,将合口呼韵母改读成了开口呼韵母。如“堆、队、推、颓、腿、退、蜕、嘴、罪、最、醉、催、翠、脆、虽、随、岁、碎”等。在普通话里除“得、贼”等个别字以外,d、t、z、c、s声母不能跟ei韵母相拼,但能跟uei韵母相拼,有此问题的方言区的人应把这些字的ei韵母改为带u韵头的合口呼韵母uei。
普通话里有些没有韵头u的字,有的方言如吴方言、西南方言及山东中部、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把普通话韵母ei拼n、l声母的字如“内、雷、擂、累、类、泪、肋、垒”等字读成了uei韵母,增加了韵头u。有这类问题的方言只要把这些音节中的韵头u去掉,读成ei韵母就行了。
(七)ou和o
普通话里,d、t、n、l、z、c、s、zh、ch、sh、m和u相拼时,有的方言如湘方言、西南的部分方言改成了和ou相拼。例如“肚、图、努、路、租、促、苏、竹、初、树、牡”等。而西南地区的成都、重庆、贵阳、昆明等地方的方言中没有uo韵母,普通话uo韵母的字,在这些地方基本都读成了o韵母,如“多、朵、拖、驮、糯、罗、桌、戳、硕、弱、昨、措、所、锁”等字的韵母都读成了o。分辨:
独立dúlì—斗笠dǒulì                     前途qiántú—前头qiántou           
上路shànglù—上楼shànglóu                突出tūchū—透出tòuchū
(八)ɑi和uɑi
在发音方面,山东各地方言在发ɑi、uɑi韵母时往往缺少韵尾i,同时把韵腹ɑ发成近似ê的音,ɑi、uɑi就成了ê、uê(ɑ的发音口大开,舌尖置下齿龈,舌头中部隆起;ê的发音口自然半开,舌尖放在下齿背,舌面前部隆起)。为了练好ɑi、uɑi二韵,学习时不妨有意识地把韵尾i发得响亮、清楚一些,养成发韵尾的习惯。
普通话ɑi韵母拼b、p、m、zh、ch声母的部分字如“掰、白、柏、拍、麦、脉、摘、宅、翟、拆”等,山东方言区的东潍区、西鲁区及黄河以南的西齐区(泰安、新泰、莱芜、肥城、济南、淄博)读成了e  i韵母,跟“杯胚妹”等同韵;长岛、蓬莱、龙口、招远、栖霞、福山、威海、莱阳、莱西、海阳等地区读成了e   韵  母   ;烟台、牟平等地区读成了o韵母,跟“波坡磨”等同韵;西南方言区的重庆等地读成了ê韵母。这些方言区的人应将以上的ei、e、o等韵母改为ɑi。
ɑi韵母自成音节时,山东的部分方言区把“矮、挨、埃”等字发成ie韵母,直接改读为
ɑi即可。
(九)前鼻音尾韵母和后鼻音尾韵母
前鼻音尾韵母和后鼻音尾韵母在方言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in和ing、en和eng、ɑn和ɑng、uɑn和uɑng、eng和ong的混淆上。例如,南京话不能区分ɑn和ɑnɡ,iɑn和iɑnɡ,uɑn和uɑnɡ,如“天坛”等于“天堂”,“平凡”等于“平房”;而其中in和ing、en和eng的混淆最普遍,全国许多方言都存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吴、湘、客家及赣方言区的人尤其明显,“人民”等于“人名”,“老陈”等于“老程”等。前鼻音鼻韵母和后鼻音鼻韵母的混淆大体有几种情况:
以南京话、长沙话为代表的方言区,所有的后鼻音尾韵母都读成了前鼻音尾韵母,也就是把in和ing、en和eng、ɑn和ɑng、iɑn和iɑng、uɑn和uɑng这五对韵母的韵尾都读成了前鼻音n。例如“鹰”(yīng)读成yīn。
上海话、昆明话、重庆话、桂林话、兰州话一般把in和ing、en和eng的韵尾读成前鼻音n。例如“谈情”说成“谈琴”等。
广西灵州话、广东潮州话把in和ing、en和eng、ɑn和ɑng、uɑn和uɑng的韵尾都读成了后鼻音ng。例如“开饭(kāifàn)”读成kāifàng。
要发好每一个前鼻音尾韵母和后鼻音尾韵母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掌握好n和ng的发音。掌握好n和ng的发音,关键在于要掌握好舌头的位置变化情况。n是舌尖浊鼻音,发前鼻音尾韵母时,舌头最后是舌尖抵住上齿龈,舌头基本是平伸在口腔里;nɡ是舌根浊鼻音,发后鼻音尾韵母时,舌头后缩,前低后高,舌尖置于下齿龈的下面,舌根和软腭构成阻碍,并且下颌肌肉有紧张感。第二,要掌握好前鼻音尾韵母和后鼻音尾韵母中元音的发音。例如ing的发音,虽然能发好ng,但是如果i的发音不好,比如发音时舌位不够高,唇形不扁等,也同样不能发好ing。eng和ong的发音,eng是扁唇音,ong是圆唇音。分辨:
赞颂zànsònɡ—葬送zànɡsònɡ        陈旧chénjiù—成就chénɡjiù
山口shānkǒu—伤口shānɡkǒu        亲近qīnjìn—清静qīnɡjìnɡ
(十)ɑn、iɑn、uɑn、ü  ɑn、en、in、uen和ü  n
在发音发面,普通话中的这8个韵母在全国很多方言区,如济南话、西安话、兰州话、昆明话、南京话等方言里往往没有明显的鼻音韵尾n,而读成元音鼻化的鼻化韵。鼻化韵是指其元音发音时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里出来,听上去带有鼻音色彩的元音韵母,而鼻韵母ɑn、en等发元音时则先将软腭上收,堵塞鼻腔通路,气流从口腔出来,发完元音后再将软腭下降,用舌尖抵住上齿龈,堵塞口腔通路,气流经过鼻腔发出鼻音n。山东人念ɑn、iɑn、uɑn、ü  ɑn、en、in、uen、ü  n韵母时应特别注意收尾时一定要把舌尖抵在上齿龈后,练习时不妨特意地把韵尾n发得清楚一些,拖长一些,养成发n韵尾的习惯。
山东方言东莱区的所有市县和东潍区的平度把普通话uɑn、uen韵母拼d、t、n、l、z、c、s 声母的字如“端、存”等都读成了ɑn、en韵母,把韵头u丢掉了;莱州、昌邑、潍坊、昌乐、高密、胶州、即墨、崂山、青岛、胶南等地是把一些字读ɑn、en ,一些字读uɑn、uen。胶东地区的人需要根据普通话从方言an、en韵中分辨出uɑn、uen 韵母的字来。例如:
suànpán   zhànluàn   zhuǎnnuǎn   duǎnzàn  běncūn   chēnlún   cúngēn   lúndūn
算盘     战 乱      转 暖       短暂    本村      沉沦     存根     伦敦
(十一)eng和ong、ing和iong
山东方言东潍区胶州湾周围的青岛、崂山、即墨、胶州、高密、平度、安丘、诸城、胶南、五莲、日照等地把普通话eng-ong、ing-iong四韵合成两韵或读作eng、ing,或读作ong、iong。eng、ing的主要元音e、i发音时唇形为扁平状(不圆唇),而ong、iong中的主要元音发音时唇形为小圆状(圆唇)。例如:
téngtòng    dōngfēng   lěngdòng   zhèngtǒng   dīngdōng     yīngxióng   xióngxìng
疼痛       东风     冷冻       正统        叮咚         英雄       雄性
(十二)ueng
山东部分地区如济宁、青岛、烟台等地的方言把普通话ueng韵母的字即“翁、嗡”等字读成了开口呼韵母ong。有此现象的方言区要改为带u韵头的合口呼韵母ueng。

第四节  声 调
一、声调的定义:
声调是指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所以也称为“字调”。
二、声调的性质和作用:
(一) 声调主要取决于音高。声调的音高是相对的。另一方面,声调也跟音长有关,从发音长短看(音长),上声发音持续的时间最长,其次是阳平;去声的发音时间最短,再就是阴平。假如以音高、音长两个因素为坐标,声调发音的实际情况是:(参见徐世荣《普通话语音常识》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P98)
(二) 声调的高低、升降变化是逐渐滑动的,而不是跳跃式的。因此,它的过渡音是连续的、渐变的。
(三) 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指导zhídǎo”与“知道zhīdào”、“看书kànshū”与“砍树kǎnshù”、“理解lǐjiě”与“历届lìjiè”等等,每一组的声母、韵母都一样,只是由于声调不一样,意思也就不一样。
(四) 声调是汉语音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五) 声调的平仄抑扬使语言富于音乐性、节奏感。
三、调值和调类
普通话的声调可以从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调值
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即声调的实际读法。
音高有绝对和相对之别。每人的声带的厚薄、长短、粗细不同,因此说同一个音节“水”,一个男人用低调说出,一个女人提高八度说出,尽管用精密仪器测量后的频率是不同的,在别人听起来,意思却完全一样。而且,同一个人情绪状态不同,其声音高低也有差异,但都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这就是绝对音高。相对音高指的是用比较的方法确定的同一基调的音高变化形式和幅度。例如:在用普通话读“第”字时,无论是成年人、小孩儿,还是男人、女人,皆从其最高音降到最低音,这种“降”就是其升降模式,“从最高音到最低音”是其降的幅度。虽然在实际语流中,儿童的最高音、最低音的绝对音高比成年人的要高,女子的最高音、最低音的绝对音高比男子的要高,但在发某一相同音节时,通过比较,他们的升降模式和幅度是相同的,也即相对音高相同。所以,调值只表示相对音高,不表示绝对音高。绝对音高千差万别,无法用确定的数值表示。相对音高却是统一的,可以用确定的数值表示,通常的做法是用“五度标记法”。先用一根竖线作为比较线,均分为四格,分别表示“高、半高、中、半低、低”五度,依次用“5、4、3、2、1”来代表。然后在比较线的左边用曲线或直线表示音节的相对音高变化形式和升降幅度。用五度标记法来标记普通话的四声如图所示:
                      阴平是高平调,调值为55;
                        阳平是中升调,调值为35;
                        上声是降升调,调值为214;
                        去声是全降调,调值为51。
 
2、调类
就是声调的类别或种类,把调值相同的字归在一起,便为一个调类。普通话有四种基本调值,因此就归纳为四个调类。传统的名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常也可简单地叫做:一声、二声、三声、 四声。北方方言的大部分地区都与普通话一致,调值有四种基本变化形式,也就有四个调类。
3、调值与调类的关系
在一个方言里,调值决定调类,有几种调值的基本变化形式,就有几个调类。各方言区的调类数量不尽相同,最少的方言区只有三个,如河北滦县话、山东烟台话;最多的有十个调类,如广西玉林话。多数方言的调类为四到六个,如沈阳话、兰州话、成都话有四个调类,上海话有五类,客家话有六类,厦门话有七类,广州话有九个调类等等。
普通话与方言、方言与方言之间,调类相同的字,调值并不一定一样,比如“方”,在普通话、济南话、浙江绍兴话中都属阴平类,但在普通话中其调值是55,济南话中的调值是213,浙江绍兴话的调值则是41。再如天津话“山”和广州话的“山”,调类与普通话一样是阴平调,但调值不同。天津话里的“山‘是低平调,广州话的是高降调。还有一种情况,调值相同的字,可能分属不同的调类,如调值同是35,在普通话属阳平调,在武汉话里却是去声‘而调值同是55,在普通话中是阴平,在济南话中是上声。
下面就 “花红柳绿“这四个字,在有代表性的方言中的调值作一比较。
              花     红     柳       绿
北京          55     35     214      51
武汉          55     313    42       35
沈阳          44     35     213      53
天津          11     45     24       42
济南          213    42     55       31
开封          24     52     55       313
以上各地方言中,调类一般没有多大出入,只是调值差别很大。调值上相差一点,读音就不一样。
4、调号
就是调类的标记符号。汉语拼音方案中所规定的调号是:ˉ、ˊ、ˇ、ˋ 四种。
由于声调属于整个音节,声调的高低、变化主要集中体现在韵腹即主要元音上,所以调号一般标在主要元音上,如:青菜qīnɡcài   历届lìjiè  好友hǎoyoǔ   威吓wēihè
需要注意的是,普通话中除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外,还有一种轻声,如:桌子、椅子里的“子”,舌头、木头里的 “头”,发音都轻而短,其调值不同于上述四声的任何一个。需要分清的是,轻声不是一个独立的调类,而是一种音变现象。对轻声问题,我们后面部分会有专章讲解。
五 普通话的四声
普通话有四种声调,具体描写如下:
(一)阴平-----高平调。发音时调值由5度到5度,简称55。声带则绷到相对最紧,自始至终没有明显变化。例字:巴、方、低、青、知、嘬。
   (二)阳平-----中升调。发音时调值由3度到5度,简称35。声带则从不松不紧开始,逐渐绷紧,最后到相对最紧。例字:拔、房、敌、情、职、昨。
(三)上声-----降升调。发音时调值由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简称214。声带则从略微紧张开始,又立刻松弛下来稍微延长,接着迅速绷紧,但达不到相对最紧。例字:把、仿、底、请、止、左。
(四)去声-----全降调。发音时调值由5度到1度,简称51。声带则从相对最紧开始,到完全松弛为止。例字:罢、放、第、庆、志、做。
普通话声调的调类和调值可以综合为下面的表:
调  类        调  值        调  型        调  号        例   字
阴  平        55        高  平        ˉ        衣yī   些xiē
阳  平        35        中  升        ˊ        移yí   斜xié
上  声        214        降  升        ˇ        椅yǐ   写xiě
去  声        51        全  降        ˋ        易yì   谢xiè
普通话四个声调的发音,除注意调值高低抑扬的变化外,还要和气息控制结合起来。有学者把四声的读法归纳为一首口诀:
阴平起音高平莫低昂,气势平均不紧张。
阳平从中起音向上扬,用气弱起逐渐。
上声先降转上挑,降时气稳扬时强。
去声高起直送向下降,强起到弱要通畅。
用两个字概括就是:
阴平----高平,阳平—高升,上声---低曲,  去声---全降
普通话声调也可简单概括为“一平、二升、三曲、四降”。

六、声调辨正
汉语的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声调不准是造成歧义或语音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声调有一个发展过程,是随着汉语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演变发展的。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四声已有很大变化。古汉语的四声为:平、上、去、入。按传统说法是: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无入声,入声分别化入到阴、阳、上、去四声中。学习声调,最好是明确所属方言与普通话声调的对应关系。
(一)调类辨正
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七大方言区的调类数差别明显,主要原因是古入声字的分源。北方方言区的绝大部分地区与普通话的调类一致,如汉口话、济南话、沈阳话、成都话等都是四个调类,入声分别归到阴阳上去;比较特殊的是,滦县话只有三个调类:平声、上声与去声,调类数最少。吴、湘、赣、闽、粤、客家方言区由于保留着入声字,调类数从五到十不等:湘、赣、客家方言区虽都是六个调类数,但调类不同,湘、赣方言区里的去声分阳去、阴去,而客家方言里的入声分阴入、阳入;吴方言区的调类数比较复杂:上海话有五个调类,苏州话有七个,绍兴话有八个;粤方言区的玉林调类数最多,有十个。因此,以上方言区的人们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必须去掉入声字,改读为阴、阳、上、去四声。(参见附录四:《古代入声调在普通话里的读音表》)
(二)调值辨正
1.阴平的辨正
(1). 调值不够高。阴平调值是55,但有方言区念成44(沈阳、成都)、33(长沙),甚至11(滦县),如:“现在开始播音”中的“播音”两个字念成最低音11就带有较明显的方言色彩。
例词:诗篇 shīpīān   出家 chūjiā   张贴zhānɡtiē  纷争fēnzhēnɡ  初春chūchūn
(2).阴平读成降调。如普通话“生生不息”中的“生生shēnɡshēnɡ”本是高平,天津、南京、兰州、南昌、绍兴等地却读成下降的调子,听起来像是“胜胜shènɡshènɡ”。
例词:失落shīluò    推断tuīduàn    伺机 sìjī     希冀 xījì   公告 ɡōnɡɡào
(3).阴平读成降升调。有方言区的人,高平调拐弯,如山东济南、泰安等地,把“茶杯chábēi”的“杯”发成类似普通话“北běi”的音,而“纸张zhǐzhānɡ”中的“张”类似“掌zhǎnɡ”。
例词:农耕nónɡɡēnɡ  财经 cáijīnɡ  竞相 jìnɡxiānɡ  客车kèchē  信托xìntuō
2. 阳平的辨正。
(1).阳平读成平调。内蒙及河北滦县等地的人,将普通话中的阳平字读为平调,如“方糖fānɡtánɡ”中的“糖”听起来像“汤tānɡ”,“去年qùnián”中的“年”又像似“拈niān”。
例词:权限quánxiàn  提纲tíɡānɡ   动情dònɡqínɡ    文教wénjiào  漫游mànyóu
(2). 阳平读为降调。济南、成都、福州等地易把阳平读成高降调42、41或52,,如“学生xuéshānɡ”中“学”类似“穴xuè”,“权力quánlì”中的“权”听似“劝quàn”。而南京、长沙、厦门和吴方言区的苏州、绍兴、上海等地,容易把阳平读成低升调13或24,而不是中升调35。
例词:告辞ɡàocí     别墅biéshù     杂费záfèi     轮回lúnhuí  人权rénquán
3. 上声的辨正
(1).上声调值不完全。上声调值是214。发音时,要前短后长,但有地区的人由于习惯,往往读的前长后短,致使声调不完全。沈阳、南昌地区则发成213的调值,
例词: 反响 fǎnxiǎnɡ   结尾jiéwěi  平整pínɡzhěnɡ  俗语súyǔ   糖果tánɡɡuǒ
       难产nánchǎn    祈祷qídǎo   着想zhuóxiǎnɡ   神采shéncǎi  竹笋zhúsǔn
(2).上声读成降调。闽方言区的人,尤其是厦门人,易把上声字念成全降调51,与普通话里的去声调值一样,如“是你shìnǐ”中的“你”发成“腻nì”,“网上wǎnɡshànɡ”中的“网”好似“旺wànɡ”。
例词:处所 chùsuǒ  复古 fùgǔ    隶属 lìshǔ    地毯 dìtǎn    宁肯 nìnɡkěn
字典zìdiǎn   电解 diàn jiě  号角hàojiǎo   将领 jiànɡlǐnɡ  落伍luòwǔ
(3)。上声读为平调。山东方言区除了烟台外的绝大部分地区,像济南、青岛、泰安、临沂、荷泽等地,在发上声时,听起来就像是高平调55,而滨州、潍坊、东营等地又读成低平调44。如“饭碗fànwǎn”里的“碗”听起来像是“弯wān”,“营养yínɡyǎnɡ”中的“养”又类似“秧yānɡ”。上海话里的上声也易读作平调33。
例词:操场cāochǎnɡ  搜索 sōusuǒ  机敏jīmǐn   多寡 duōɡuǎ   花鸟huāniǎo
      鲜美 xiānměi  黑板hēibǎn   喧嚷xuānrǎnɡ   屋脊wūjǐ  私产sīchǎn
4.去声的辨正
(1).去声读成升调或平调。如兰州四川地区的人把去声读成低升调13,在发“四川sìchuān”中的“四”好象是“sí”,“报告”类似“báogáo ”。而汉口地区易读为阳平调35,南京、滦县则发成平调44或55。
例词:黑洞hēidònɡ   欣慰xīnwèi   音量yīnliànɡ  支架zhījià   疏散shūsàn
头目 tóumù    残暴cánbào   嫉妒jídù      劳作láozuò   结业jiéyè
(2).去声读为降升调。南方地区的苏州、福建等地有把“看一看”读成类似“砍一砍”、“急噪jízào”中的“噪”与“早zǎo”相似的现象。
例词:变换biànhuàn  世面shìmiàn  供奉 ɡònɡfènɡ  现任xiànrèn  在望zàiwànɡ
      可贵 kěguì    锦绣jǐnxiù   假若jiǎruò     火力huǒlì    俯瞰fǔkàn
七、东各地方言与普通话的调值差异

普通话与山东各区市调值对照表
地区        普通话调值类别
北京        55        35        214        51
济南        213        42        55        31
青岛        213        42        55        31
德州        213        42        55        21
泰安        213        42        55        31
惠民        213        53        44        31
东营        213        53        44        31
维坊        213        42        44        21
淄博        213        42        44        21
济宁        213        42        55        312
临沂        324        53        55        312
荷泽        113        42        55        321
聊城        13        42        55        412
烟台        31(平声)                214        44
威海        42(平声)                312        44
枣庄        213        55        24        42
日照        324        53        55        312
莱芜        213        42        55        31
    即墨        213                55        42
    章丘        213        42        55        21
    利津        213        53        55        212
从附录二可以看出:山东方言中绝大部分地区四声调值的调型是有平调、曲调、降调而没有升调;降调又多为高降调或低降调,没有全降调。比如济南、青岛、泰安、德州、潍坊、济宁等地把中升调35发成了高降调42;在读去声的调值51时,除了济宁、临沂、日照、荷泽、聊城等地区发成类似普通话214调的降升调外,多数地区为低降调,没有普通话里那样从最高到最低的全降调,在烟台、威海地区的读音又成了平调44;并且山东方言里绝大部分地区把普通话上声的调值214读成了阴平调值55或44,而把普通话的阴平调值55又发成了前低后高的降升调213,比普通话的上声调值214的末尾稍低一点。所以针对山东方言调值这种“高不成低不就”(即高音上不去,低音又下不来)的情形,可采用如下解决方式:
1.“以阳辅阴”----阳平字与阴平字连读,借阳平末尾的高音辅助阴平。如:
    栏杆lánɡān     谋生 móushēnɡ       难关 nánɡuān  
神龛shénkān    舷窗 xiánchuānɡ     学期xuéqī
2.“以去辅阳”----去声字与阳平字连读,用去声字的下降来压低阳平字的起音,尾音就易于升高。如:
    战俘zhànfú      祝福zhùfú          纵容 zònɡrónɡ
    扣除kòuchú      混杂 hùnzá         凤凰fènɡhuánɡ
3.“以去辅上”----去声字与上声字连读,使上声开始时下降的低些,则尾音容易升高。如:   固守ɡùshǒu      倒数dàoshǔ        调遣diàoqiǎn
副本fùběn       号码hàomǎ         近海jìnhǎi
4.“以阴辅去”----山东方言中没有普通话的去声调值51,多数是高降调或低降调,所以要抓住“高起直送向下降”的特点,在方言基础上增加降的起点高度与幅度。阴平字与去声字连读,益于练习此调值的发音。如:
    勘测 kāncè      憎恨zēnɡhèn       飘动piāodònɡ  
深切 shēnqiè    失恋shīliàn       贴切 tiēqiè
(二)调类辩正
在调类方面,山东话里多数字的归类和普通话里的相一致,但有一部分字的归类不同,并且山东各地方言之间也有差异。(详见“附录三”)
注释:
1.东莱区除了龙口、蓬莱、长岛外,其方言的阴平调中有一部分声母为m n l r的字在普通话里归阳平,常用字:
挪箩磨(磨刀)骡螺拿牙模炉芦驴鱼渔米埋泥犁媒雷宜移眉梨疑毛熬苗挠摇谣窑留榴柔揉牛由油南蓝廉镰炎盐阎檐严淋难颜绵棉连联延眠年研缘沿原源援人门蚊忙芒狼昂凉量(量一量)粱梁羊杨扬凝蝇鸣迎名盈赢零铃脓融浓容
这些地区方言中有小部分(古清声母入声字)读作上声的字,应根据普通话标准分归到阴平、阳平、去声字中。
2.这些地区方言中有小部分(古清声母入声字)读作阴平的字,应根据普通话标准分归到阳平、上声、去声字中。常用字:
职执识急吉疾媳福拂竹烛足菊答察夹博伯德格革者哲则责节结尺笔匹脊谷骨曲(歌曲)法塔甲渴铁帖雪百柏窄色(本色儿)北脚角质赤室适(胡适)鲫绩寂事泣隙酷束肃宿速发(理发)各克客刻册色(色彩)涩确血
山东各方言区调类表
           平            上           去            入        声调数
        知        人        才        古        老        近        盖        怒        助        笔        麦        宅       
北京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入声分归阴、阳、上、去        4
利津、邹平、章丘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入声        5
昌邑、安丘、临朐、青州、沂水、五莲、胶南一线及其以东        阴平(例外字详见注释1)        阳平        上声(例外字详见注释1)        去声                4
乐陵、宁津、陵县、德州、武城、夏津、禹城、济南、泰安、新泰一线及其以南的西齐区和东维区的沂源、蒙阴、沂南等        阴平(例外字详见注释2)        阳平        上声        去声                4
西鲁地区的临沂、苍山、枣庄、泗水、曲阜、济宁、东平、巨野、菏泽、嘉祥、金乡等        阴平(例外字详见注释3)        阳平        上声        去声                4
沾化、庆云、阳信、滨州、惠民、商河、济阳、潍坊、莒南、日照等        阴平(例外字见注释4)        阳平        上声(例外字见注释4)        去声                4
淄博、桓台        阴平                上声        去声        入声        4
烟台、威海、福山、栖霞、海阳、即墨、崂山等        阴平(例外字见注释5)                上声(例外字见注释5)        去声                3
莱州、平度(例外字见注释6)        阴平        阳平        上声                        3
无棣、高青、博兴、莱芜        阴平(例外字见注释7)                上声(例外字见注释7)        去声                3
3.西鲁地区方言中有小部分(古清声母入声字)读阴平的m n l r 声母字,应依据普通话标准分归阳平、上声、去声字中。常用字:
麦脉觅密末沫茉陌莫抹漠墨秣木沐目睦牧呐纳捺逆匿溺昵聂孽虐疟诺腊蜡辣瘌烙酪乐勒勒力历沥雳立粒笠砾栗傈溧列烈录鹿略掠热日肉入褥若弱
4.这些地区方言中有小部分(古清声母入声字)读阴平、上声的字,应依据普通话分归到阴平、上声、阳平、去声字中。
5.烟台、威海、福山、栖霞、海阳、莱西等东莱区的阴平调中有部分为m  n  l 声母的字,应根据普通话读阳平。有小部分(古清声母入声字)读上声的字,应根据普通话标准分归阴平、去声、阳平字中。常用字如注释2所示。
6.这两地方言中的小部分字应该依据普通话将读阴平的分为阴平、去声;将读阳平的分为阳平、去声;将读上声的分为阴平、阳平、去声。
7.这些地区的方言读阴平的少数字(古清声母入声字)应根据普通话分归阳平、上声、去声;读上声的部分字应分别读阴平、阳平、去声。
由此可见,山东方言与普通话在调类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古清声母入声字上面。
古代入声调在普通话里的读音表
说明:本表收常用的古代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入声字,按普通话的“调—韵---声”序排列。古代全浊声母入声字在山东话里读阳平(无阳平的方言随古代浊声母平声字归上声或去声),跟普通话一致,故不收。
阴平55        只一~织汁吃虱湿失逼劈~开滴剔激缉通缉击积唧七柒漆沏缉~鞋口吸夕熄惜息蟋晰析膝锡一壹扑督秃突凸窟哭忽出叔屈曲弯~蓿八捌发出~搭答~应塌拉垃哈~腰扎包~插杀扎~辫子砸擦撒~手夹~子掐瞎押鸭压刮刷挖拨剥~削泼摸托脱捋郭豁桌捉拙戳说做~坊撮勒~索搁胳疙割鸽磕喝蛰~人鳖憋撇~开跌贴捏结~果子接疖切~开歇蝎楔噎缺薛削剥~约拍摘拆塞瓶~儿勒~紧黑剥~皮儿着~急雀~子削切~粥
阳平35        执职识的~确级吉急疾即棘~梁媳拂福幅~员蝠辐~头竹烛足卒菊鞠桔答~复瘩轧~钢扎挣~札察砸杂夹~裤荚博驳伯膜掇国酌灼琢啄得~到德格阁蛤~蜊咳壳果~貉折~断哲辙蜇海~则责洁劫睫节结拮诘胁决诀厥爵脚~色镬攫觉感~角~逐没~有
上声214        尺笔匹劈~柴给供~脊山~乙朴幅~儿骨~肉谷嘱辱曲歌~法塔哈姓眨撒~种甲抹索葛姓渴恶~心撇一~铁帖血出~雪百柏窄色~儿北得~去给~你郝脚手~角三~
去声51        质窒蛭斥赤叱式室释适饰必壁璧毕碧辟复~僻辟开~秘泌惕鲫绩寂迹泣讫戚隙益邑忆亿臆不腹复覆酷祝筑触畜家~束促簇肃速宿粟畜~牧蓄恤发理~踏栅诧煞萨卅恰洽吓~唬轧~棉花迫魄阔括扩廓霍绰硕作工~错握沃各克客刻赫吓威~这渐撤彻设摄侧厕册策恻塞闭~涩色~彩瑟啬扼鄂恶~劣怯切一~窃泄谒却确雀麻~鹊血~压率~领蟀觉睡~壳地~
        (以下适用于西鲁区和莱州、平度)日密蜜匿溺逆力立粒笠栗沥历厉亦役疫逸翼译轶幕目木牧睦苜鹿辘碌陆戮褥入物勿率效~律绿氯育域浴欲吁玉狱纳捺呐辣瘌蜡腊划计~袜末沫茉莫漠默没沉~寞诺洛骆落或惑获弱若乐快~热灭蔑镊列烈裂猎劣叶页业虐疟略掠悦阅越粤跃月乐音~岳麦脉肋烙酪药钥肉六
七、声调类推法
以泰安话为例。由于泰安话的调类与普通话的调类相同,且每一调类所含的字彼此大体一样,因而,可利用泰安话的调类阴、阳、上、去推知普通话的调类,然后将泰安话的调值改为普通话的调值。这就是声调类推法。
但是,还有一些汉字不能按对应规律类推,例如:“法、北、铁”普通话归上声,泰安话却归阴平;“珍、他、估”普通话归阴平,而泰安话归上声。类似这些调类不能类推的字,统称“调类例外字”(也有人叫“声调例外字”)。

第五节 音 节
一、普通话的音节
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由一个或几个音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人们可以凭着听觉和发音时的肌肉感觉,自然地察觉到地最小地语音片段。普通话里,除个别情况外,一个汉字对应的就是一个音节。
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音素可以按照音色的不同划分为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两大类。而传统的汉语语音学认为,普通话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构成。1、声母,主要是指辅音声母;2、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韵母内部又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3、韵头,又叫介音,是指介于辅音声母和韵腹即主要元音之间的音,又叫头音。普通话中只有i、u、ü三个介音;4、韵腹,是韵母中口腔开合度最大的元音,也是音节中最响亮、最突出、听觉感觉最显著的部分。如果音节中只有一个元音,这个元音就是韵腹;5、韵尾,是一个音节的收束部分,发音较短、较弱,又叫尾音。普通话只有i、u、o、n、ng五个音素充当尾音。6、声调,指的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普通话有四种基本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二、普通话的音节结构类型
普通话音节的组合,有以下几种类型:
声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如xiù秀
声母+(         O +韵腹+韵尾)+声调;如gāi该
声母+(韵头+韵腹+ O )+声调;如xué学
声母+( O +韵腹+ O )+声调;如 tǎ塔
O  +(韵头+韵腹+韵尾)+声调;如yán延
O  +(韵头+韵腹+ O )+声调;如wǒ我
O  +( O +韵腹+韵尾)+声调;如ǒu偶
O  +( O +韵腹+ O )+声调;如yù玉
音节
              ︱            
︱            ︱           ︱
声母         韵母         声调
                                        ︱         
︱        ︱        ︱
韵头     韵腹     韵尾
普通话音节结构表
组成举例        声母        韵母        声调
                韵头(介音)        韵腹(主要元音)        韵尾       
                                元音        辅音       
秀xiù        x        i        (o)        u                去声
该gāi        g                a        i                阴平
学xué        x        ü        (ê)                        阳平
塔tǎ        t                a                        上声
延yán                (i)        a                n        阳平
我wǒ                (u)        o                        上声
偶ǒu                        o        u                上声
玉yù                        ü                        去声
注:音节结构是从语音上的分析,为了教学方便,必要时将汉语拼音的某些拼法加括号( )还原。例如:yi、wu、yu还原为(i)(u)(ü);iu、ui、un分列时还原为i(o)u、u(e)i、u(e)n;ie、üe分列时还原为i(ê)、ü(ê)等。
  从普通话音节结构表可以看出,普通话音节结构有以下特点:
1.普通话音节最多有四个音素,如,状(zhuàng);最少只有一个音素,如,鹅(é)。
2.每个音节最少要由三个成分组成,即声母、韵母、声调。它的声母可以是零声母,韵母中可以没有韵头、韵尾,但必须有韵腹,韵腹和声调是音节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3.一个音节最多可以由五个成分组成,例如:“环”(huán),由声母h、韵头u、韵腹a、韵尾n和阳平声调组成。
4.音节中必须有元音音素,至少一个,最多可有三个,分别充当韵母的韵头、韵腹和韵尾。
5.每个元音都能充当韵腹,如果韵母不止一个元音时,就由其中口腔开合度最大、发音最响亮的元音充当韵腹。韵头只能由i u ü充当,韵尾由元音i u (o)或鼻辅音n ng充当。
6.辅音音素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作声母)或末尾(作韵尾),普通话没有复辅音的情况。
7.单韵母(除舌尖韵母﹣i前、﹣i后外),复韵母和鼻韵母(除eng ong外)都能自成音节,其声母是零声母。
以上是普通话音节结构的基本特点。另外,由几个特殊的叹词音节只有辅音而没有元音。例如:(呣)ng(嗯)hm()hng(哼)等,其中m ng都是单辅音,hm hng都是两个辅音拼合而成。上述情况只是普通话音节的个别现象。
三、音节的声韵配合规律
普通话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但不是任何声母和任何韵母都可以相拼。了解普通话声韵的拼合规律,对掌握普通话音节以及学习汉语拼音音节拼写法都是必不可少的。
普通话音节有完整的系统。构成普通话音节的二十一个辅音声母和三十九个韵母,有机地拼合成四百多个基本音节(附录一),加上四个声调的配合,则可组成一千二百多个音节,普通话声韵调的配合,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声母和韵母的拼合规律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声母的发音部位和韵母的四呼关系上。传统的汉语语音学把韵母按开头元音的唇形特点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四类。声母的发音部位则分为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和舌根音,其中舌尖中音有分为d、t和n、l两类。依据这一关系,可将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配合规律列成下表:
普通话声韵配合关系表
韵母类别声韵配合情况声母        开口呼        齐齿呼        合口呼        撮口呼
双唇音        b p m        有        有        有(只限u)        无
唇齿音        f        有        无        有(只限u)        无
舌尖前音        z c s        有        无        有        无
舌尖中音        d t        有        有        有        无
        n l        有        有        有        有
舌尖后音        zh ch sh r        有        无        有        无
舌面音        j q x        无        有        无        有
舌根音        g k h        有        无        有        无
零声母        有        有        有        有
一、声韵配合的规律
从表中可以归纳出普通话声韵配合的主要规律:
(一)双唇音b、p、m除了不与撮口呼韵母相拼外,可以跟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韵母相拼。
(二)唇齿音f只跟开口呼、合口呼(限于u)韵母相拼,不跟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
(三)舌尖前音z、c、s只跟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不跟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
(四)舌尖中音d、t不能跟撮口呼韵母相拼,但可以和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韵母相拼。
(五)舌尖中音n、l可以跟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韵母相拼。
(六)舌尖后音zh、ch、sh、r只跟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不跟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
(七)舌面音j、q、x可以跟所有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相拼,但不跟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
(八)舌根音g、k、h只跟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不跟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
(九)零声母则能跟四呼中所有的韵母相拼。
上述规律中,凡属某类声母与某类韵母不能相拼的,概无例外;能相拼的,则并非指全部能相拼,还可以存在特殊情况,。例如:一般来说,开口呼韵母能与舌面音以外的声母相拼,但其中的ê、er这两个韵母就不与任何辅音相拼,还有舌尖韵母﹣i(前)、﹣i(后)分别不与舌尖前、舌尖后以外的辅音声母相拼。

第六节  音  变
音变就是语音的变化。人们说话时,不是孤立地发出一个个音节,而是把音节组成一连串自然的“语流”。在语流中,由于相邻音节的相互影响或表情达意的需要,有些音节的读音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也叫音变。普通话的音变主要包括变调、轻声、儿化、语气词“啊”的音变等。下面分别来说明它们的音变规律。
一、变调
在单读一个个音节的时候,普通话有四种基本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一般来讲,汉语一个音节就对应一个汉字,因此声调又称为“字调”。每个音节、每个字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单位,在词语、句子中由于相邻音节的相互影响,有的音节的声调发生变化,这种音变现象叫做变调。普通话的主要变**况有: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不”的变调,叠字形容词的变调。
上声变调
上声在普通话四个声调中音长最长,基本上是个低调,调值为214。上声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都会产生变调,只有在单念或处在词语、句子的末尾才有可能读原调。其变调规律是:
(一)、上声音节在阴平、阳平、去声(非上声音节)前,丢掉后半段上升的尾巴,调值由214变为半上声21。例如:
上声+阴平:百般 bǎibān   保温 bǎowēn   打通dǎtōng    纺织fǎngzhī   海关hǎiguān
上声+阳平:祖国 zǔguó    旅行lǚxíng    导游dǎoyóu    改革gǎigé     朗读lǎngdú
上声+去声;广大guǎngdà  讨论tǎolùn     挑战tiāozhàn   土地tǔdì      感谢gǎnxiè
注:上声音节在轻声前的变**况要根据轻声音节的情况而定。
1.当轻声音节由上声字构成时,前面的上声音节的变调有两种情况,一是变读为阳平,调值时35;二是变读为半上,调值是21。例如:
阳平:等等děngdeng     讲讲jiǎngjiang    想起xiǎngqi
半上;嫂子 sǎozi        碾子niǎnzi       姐姐jiějie
2.当轻声音节由非上声字构成,前面的上声音节变读为半上,调值是21。例如:
阴平: 打听dǎting      眼睛yǎnjing       比方bǐfang  
阳平: 本钱běnqian     老婆lǎopo        老爷lǎoye  
去声: 脑袋nǎodai      寡妇guǎfu        本事běnshi
(二)、上声音节在上声音节的前面,即两个上声相连,则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214变为35,与普通话阳平的调值相同,而后一个上声保持原来的调值不变。例如:
上声+上声:懒散lǎnsǎn    手指shǒuzhǐ   母语mǔyǔ     鬼脸guǐliǎn    海岛hǎidǎo
            可口kěkǒu    领导lǐngdǎo   野草yěcǎo     水果shuǐguǒ   理解lǐjiě
(三)、三个上声音节相连,如果后面没有紧跟着其他音节,也不带什么语气,末尾音节一般不变调。开头和当中的上声音节有两种变**况:
1.当词语的结构是“双单格”时,即2+1结构,开头和当中的上声音节调值变为35,跟阳平的调值一样。例如:
水彩笔 shuǐcǎibǐ     选举法xuǎnjǔfǎ    展览馆zhǎnlǎnguǎn   考古所kǎogǔsuǒ   
2.当词语的结构是“单双格”时,即1+2结构,开头音节处在被强调的逻辑重音时,读作“半上”,调值变为21,当中音节则按两上变调规律变为35。例如:
冷处理lěngchǔlǐ     小两口xiǎoliǎngkǒu   好导演hǎodǎoyǎn     海产品hǎichǎnpǐn
(四)、多个上声音节相连时,要根据其词语组合情况和逻辑重音的不同,做不同的处理。例如:
想买果脯 xiǎng  mǎi  guǒpǔ     永远美好yǒngyuǎn  měihǎo   
小组长请你往北走。 xiǎozǔzhǎng  qǐngnǐ  wǎng  běi  zǒu。
“一”、“不”的音变
“一”、“不”都是古清声母的入声字。普通话“一”的单字调是阴平55调值,“不”的单字调是去声51调值,在单念、表序数或处在词句末尾的时候,不变调。这两个字的变调取决于后一个连读音节的声调。
(一)、“一”有三种变**况:
1.在去声音节前调值由55变为35,跟阳平的调值一样。例如:
“一”+去声:一半yībàn   一共yīgòng   一向yīxiàng  一度yīdù     一概yīgài   
2.在阴平、阳平、上声(非去声)前,调值由55变为51,跟去声的调值一样。例如:
“一”+阴平:一般yībān   一边yībiān    一端yīduān   一天yītiān   一声yīshēng
“一”+阳平:一连yīlián   一时yīshí     一同yītóng   一头yītóu    一群yīqún   
“一”+上声:一举yījǔ    一口yīkǒu    一起yīqǐ    一手yīshǒu   一体yītǐ  
3.夹在词语中间的时候读轻声。例如:
X+“一”+X:学一学xuéyixué     看一看kànyikàn      谈一谈tányitán  
(二)、“不”字有两种变**况。
1.“不”在去声音节前调值由51变为35,跟阳平的调值一样。例如:
“不”+去声:不必búbì    不变búbiàn    不测búcè    不错búcuò   不但búdàn
2.夹在词语中间的时候读轻声。例如:
X+“不”+X:买不买mǎibumǎi      来不来láibulái       会不会huìbuhuì
去声变调
当两个去声相连,前面的去声音节不读重音的时候,调值没有降到最低,调值变为高降调53,称作“半去”。例如:
去声+去声:饭店fàndiàn    贵重guìzhòng   介绍jièshào    密切mìqiè   戏剧xìjù
叠字形容词的变调
形容词重叠一般有AA式、ABB式或AABB式三种。
(一)、AA式的变调
叠字形容词AA式第二个音节原字调是阳平、上声、去声(非阴平)时,同时AA式后加“儿尾”,重叠的第二个音节变成“儿化韵”时,声调可以变为高平调55调值,跟阴平的调值一样。例如:
慢慢儿mànmānr     大大儿dàdār      快快儿kuàikuāir     好好儿hǎohāor   
(二)、ABB式、AABB式的变调
当后面两个叠字音节的声调是阳平、上声、去声(非阴平)时,调值变为高平调55,跟阴平的调值一样,AABB式中的第二个A读轻声。例如:
ABB式:
绿茸茸lǜrōngrōng   绿油油lǜyōuyōu   红彤彤hóngtōngtōng   慢腾腾màntēngtēng
AABB式:
慢慢腾腾mànmantēngtēng      马马虎虎mǎmahūhū     舒舒服服shūshufūfū
注意:1.上述变调规律仅就ABB式和AABB式形容词的一般情况而言。
      2.一部分书面语的叠字形容词不变调。例如:白皑皑、金闪闪、轰轰烈烈、堂堂正正、沸沸扬扬、闪闪烁烁等。
二 轻声
1.什么是轻声?
轻声不是第五种声调,而是一种声调的弱化形式。轻声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只出现于语言组合之中(如词、短语等)。轻声字在词语中读得既短又轻,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就音高而言,轻声无统一而固定的音高。一般情形是:上声字后面的轻声字的音高较高(4)、阴平和阳平后面的轻声字的音高偏低(2和3)、去声字后面的轻声字的音高最低(1)。
轻声有时还引起音色的变化,如“爸爸”的后一个“爸”、“哥哥”的后一个“哥”的声母都有浊化倾向。轻声字的韵母含混,甚至还会脱落。
2. 轻声词
1)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吧、嘛、呢、啊”等。
2)叠音词和动词重叠式后头的字:娃娃、弟弟、看看、玩玩。
3)词的后缀“子、头”和表复数的“们”。区别:桌子—石子 鸡子(鸡)—鸡子(鸡蛋)
4)趋向动词“来、去、起来、下来”等。
5)名词、代词后面的方位语素和词。
6)量词“个”。
7)一些常用的双音节词的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读轻声:事情、消息、西瓜、力量、吩咐、关系。
3.轻声的作用
区别意义:孙子兵法与宝贝孙子、脑袋瓜子和炒瓜子。
区别词性:大意失荆州与段落大意、十分利害与利害冲突。
三 儿化
1.什么是儿化
儿化是指词的后缀“儿”与其前音节的韵母结合为一体,并使该韵母带上卷舌音色的一种音变现象。在书面语中,这种“儿”通常被省略。
2.儿化韵的发音
1)无韵尾或有u尾+卷舌动作:车儿、包儿
2)有-i、-n韵尾的+韵尾丢失或添加韵腹:块儿、人儿
3)有高元音i、ü韵腹的+央元音:喜儿、鱼儿
4)有舌尖元音[?]、[τ]的变为:树枝儿、瓜子儿
5)有-ng尾的+韵尾丢失且元音鼻化:瓶儿、芒儿
2.儿化的作用
区别词义:头——头儿 眼——眼儿
区别词性:忙——忙儿 偷——偷儿
带有感情色彩:猫儿 老头儿 小淘气儿
四 语气词“啊”的音变
 

第七节 音位
一 音位概说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是按照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在一种语音里,音素往往要远远地多于音位。例如,在普通话里,音位/a/代表着四个不同的音素[a]、[ε]、[α]、[A]。音位是在实际语境中通过对比和替换而归纳出来的。
音位的分类:元音音位、辅音音位和调位。其中调位为非音质音位。
二 音位变体
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即称为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是从中概括归纳出来的,因而音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是类别与成员的关系。例如,普通话的/ a /音位在语境中表现为以下形式[ a ](安、爱)、[ε](严、远)、[ A ](啊、牙)和[α](昂、王)。
音位变体可分成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变体即为条件变体,如前面/ /的各种变体即是。没有条件限制,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则为自由变体,如南京话中的[ n ]和[ l ]。
归纳音位应在同一语音系统中进行。归纳音位的标准主要是语音的辨义功能、互补分布和音感差异。在一个语音系统中,如果某种语音差异能够导致意义的不同,那么这种差异就是根本性的,并最终成为不同音位之间的界限。构成上述差异的语音特征被称作“区别性特征”,如送气与不送气、四声即是。对音位的条件变体而言,不同的变体各有特定的分布位置,这种状况就是所谓的“互补分布”。处于互补状态的语音差异一般不造成音位的对立。因此,互补分布也是归纳音位的一种重要标准。但必须注意,当处于互补位置的几个音在音感上差别过大时,则不宜归纳为一个同一音位,如[ m ]、[ η]即是。所以,音感是划分音位的一个参照标准。
三 普通话音位
元音音位10个:/ a /、/ o /、/ /、/ e /、/ i /、/ u /、/ y /、/ ? /、/ τ /、/ /。变体情况从略。
辅音音位22个:21个声母+/η/。变体情况从略。
声调音位4个: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轻声可视为原调位的变体。

第三章  文字
第一节 汉字概说
一.什么是文字
1.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际工具。文字是在语言之后产生的,是社会进化、语言成熟的产物。它突破了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扩大或延伸了语言的功能。有了文字,才有了书面语;有了书面语,人类的文明始得以延续和传播。因此,文字是人类摆脱蒙昧、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民族都毫无例外地拥有各自的语言(有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而消失),但并非每种语言都有相应的文字。现今不少的部族(如非洲和大洋州的一些部落)仍停留在口耳相传的交际阶段,没有民族文字。
2.文字的产生历程
文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文字问世之前,先民们主要利用实物手段来帮助记忆,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际需要。这些实物手段包括结绳、结珠、刻契、讯木等。
关于结绳,《周易正义》引了《虞郑九家义》中如下的一段话:“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近世台湾的高山族、云南的哈尼族、傈僳族都曾如此。
刻契即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上锯齿,用来记数。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大多采用过此法。海南的黎族、云南的佤族和哈尼族在上个世纪中期仍然保留这种习俗。
实物记事花样繁多,不一而足。据周有光《语文闲谈》中称,云南景颇族的载瓦人曾出现过实物情书、战书和和约。情书:用红、白、黑三色线缠一个芭蕉叶包,内有树根,表示想念;石灰,表示希望会见;草烟叶,请对方吸后增加爱情。战书:三色线的芭蕉叶包,内有土块,表示争夺土地;子弹,表示宣战。和约:竹筒一节,两端各刻一个缺口,代表议和双方;中间刻一个缺口,代表中人;把竹筒一劈两半,各方保存一半。
继实物之后,古人记事和表达思想便进入了另一高级阶段——文字画阶段。文字画属于前文字阶段。文字画不注重绘画艺术性,只浑沌地记录语言的大意,内容缺乏具体与准确,因而不能算作文字,只能视为文字的滥觞。世界各地保存的原始壁画大都具有此类性质。著名的奥布基娃情书即为如此。左上的“熊”是女子(奥布基娃)所在部落的图腾;右下的“泥鳅”是男子所在部落的图腾;“曲线”代表道路;“帐篷”表示约会地点,里面有人等着;“+++”代表天主教徒的居住地。
文字画后,真正的文字就逐渐产生了。因此说,文字最大可能是起源于图画。文字的创造发明者无疑是勤劳而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关于文字的缔造者,各国都有一些相关的神化传说。例如,古埃及的圣书字是知识之神托特所造,古巴比伦的丁头字(楔形文字)是命运之神那勃所造,希伯莱文是摩西所造,希腊文是荷墨斯所造,婆罗米文是梵摩天帝所造,汉字是仓颉所造。
二.汉字的起源、性质和作用
1.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历代流传的“仓颉造字”之说显然是一种神化的产物。仓颉有可能是黄帝时的史官,但已被历史放大以致失真,所谓“仓颉四目,生而知书”即是。汉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断膨胀的过程。其产生与发展的情形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可见,如果仓颉确有其人,至多是做了一些文字的搜集、整理和推广工作。
汉字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距今已三千多年。甲骨文无论在形体上还是构造上都堪称成熟的文字。可以推断,汉字的诞生时间要远早于殷商。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一些彩陶距今有五、六千年,其上的一些刻划符号如“⊥、┿、╳、↑”等,极可能是汉字的前身或雏形。
同世界上其他文字一样,汉字源自图画,是原始图画日益简化的结果。早期汉字中的大量象形字即是一个明证。由文字画到文字不仅过程漫长,之间的区别也十分明显:图画只表示一个模糊、浑沌的概念,随意性较大,并且不跟语言中的音节相对应;文字除了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意义外,还具有一个特定的语音形式。结构的繁简与是否方便实用也是二者的一些重要差别。
2.汉字的性质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如拉丁文、斯拉夫文和日文等;一类是表意文字,如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巴比伦的丁头字以及汉字。表音文字是用几十个符号(字母)来表示一种语言里有限的音位或音节,一般是一个符号代表一个特定的音,语言中所有词语都有这几十个符号拼合而成。人们只要掌握了字母的读音及拼写规则,即可读出词语的实际音来。表意文字则是用大量的表意符号来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这些符号本身不能显示词语的读音信息。
汉字能表意而不能表音,音有限而意无穷。汉字的表意性质直接铸就了汉字形体繁杂、数量惊人的特点,客观上造成了汉字难认、难读、难写的现状。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身、完善自身,其由象形、指事、会意向形声的进化,正是出于弥补自身不足的需要。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文字,之所以如此,形声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3.汉字的作用
主要见于三点: ①保证了汉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② 维系了国家与民族的统一; ③促进了汉文化与周边文化之间的交流。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
一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的历史悠久,曾先后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字体。
1.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以牛骨和鹿骨为主)上的文字,距今约三千年。甲骨文于1899年在河南安阳市郊的小屯村被发现,发现者为被誉为“甲骨之父”的王懿荣。王为清末著名的金石学家,时任国子监祭酒。
甲骨文的别称有殷墟文字、卜辞、契文、殷契等。甲骨共发掘出十万片,全部单字为4500个左右,已经释读出的约1000个,其余未释读出的多为地名、人名和族名等。
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显然属于早期的汉字。但从拥有一定数量的形声字(20%)这点来看,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笔画细瘦,线条苍劲,多方笔与直笔,字形瘦长且大小不一。甲骨文象形性强,同一字往往有若干变体。
由于制作困难并受甲骨材料的限制,甲骨文的篇幅大多短小。从文例看,一篇完整的甲骨文大致由前辞、贞(问)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甲骨文是政府的公文,甲骨文的语体是一种公文语体。简约性和程式化是甲骨文语言的重要特点。因此,绝不能将甲骨文的语言看成是殷商语言的全部。
2.金文
先秦称铜为“金”。金文即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为铜铅合金,青铜器是古代中国冶炼铸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的产物,在当时属于帝王、贵族之家的奢侈物品。青铜器以钟鼎居多,故金文又称钟鼎文。青铜器早见于殷商,盛于周代,战国也不乏见。
金文用模范铸就,自身有极强的工艺性。就字体而言,金文笔画丰满粗壮,多圆笔,字形匀称,渐趋方块形。较之甲骨文,金文象形性差,线条化明显,形声字多,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形体。
从内容看,金文多记述庆典及帝王赏赐之事,为歌功颂德、自我炫耀之作。金文的篇幅明显加大,不乏长篇巨制(多者字数可达500),如著名的盂鼎、毛公鼎。
3.篆书
篆书一般有大、小之分。大篆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国文字(如玺印文字、帛书、瓦当文、货币文);狭义的大篆专指春秋战国之际秦国的文字。此处取狭义。大篆以籀文和石鼓文为主。籀文因著录于《史籀篇》(已失传)而得名。大篆直接脱胎于金文,故尚有较浓的金文的痕迹,但笔画更趋均匀,字形更趋整齐。
小篆由大篆发展而来,是秦统一六国后,作为“书同文”的产物而采用的全国标准字体。传说小篆为秦相李斯所作。推行小篆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汉字规范化运动。小篆的问世一扫历代字体混杂的局面,使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康庄大道。较之大篆,小篆字形更为匀称整齐、更为统一,更为简化和定型,异体字也大为减少。小篆正式通行时间不长,汉代即被隶书取代。但在历代印章制作中,小篆仍占据一席之地。
4.隶书
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此处的“隶”不是指一般所谓的奴隶或徒隶,而是指政府中的下级吏员。秦隶又称古隶,始于秦代,是小篆的一种省变体,目的是宜于日常急用。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规范的正体,隶书是应急的俗体。秦隶因源自小篆,故保留了较多的篆书特征。与前代文字相比,秦隶在形体上实现了根本的转变,即基本摆脱了汉字象形的意味,可谓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隶又称今隶,由秦隶进一步演变而来,通行于两汉的大部分时期。汉隶使汉字结构更趋简化和定型,奠定了现代汉字的基础。
秦隶笔画敛束,无飞扬之势;汉隶字体扁平,笔画有波势。
5.楷书
楷书又称真书和正书,“楷”是模范、标准的意思。楷书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楷书由隶书省改而来:波势改为平直,扁平改为方正。楷书一直沿用至今,是通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6.草书和行书
广义的草书是指比正式字体来得潦草的字体。因此,草书是一种辅助性字体。可以说,所有正式字体包括甲骨文、篆书、隶书和楷书都存在相应的草体。
通常所谓的草书则指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因盛行于东汉章帝时而得名。章草的特点是:笔画带草意,多连笔,但字字独立,不相牵连,明显保留了汉隶的波势。今草是楷书的草写体,始于唐代。今草的特点是:笔画连接,字体连绵,一笔到底,一气呵成,无章草的波势。狂草起于唐代,书写诡奇多变,极难辨认(有的书写者甚至不识己书),如张旭、怀素的作品等。狂草没有实用性,在书法艺术领域却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所谓“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草书均有一定的章法,不可任意而为。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始于楷书之后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兼得二者之妙,所谓“近楷不拘,近草不放,好写易认,方便实用。行书又分行楷、行草二类,前者近于楷书,后者近于草书。行书是应用最广泛的手写体。
汉字形体演变的趋势:由象形到不象形,由不定型到定型,由繁体到简体,由非方块形到方块形。
二 现行汉字的形体
现行汉字的常规形体是楷书和行书,非常规形体则包括草书、隶书、篆书甚至甲骨文,主要见于印章、对联、匾额及书法作品中。从形成手段看,现行汉字则有印刷体和手写体。
1.楷书和行书
楷书在印刷品中占据主流,行书则主要应用于日常书写。
2.印刷体和手写体
汉字的印刷体习惯上只指楷书的以下各种变体:1)宋体(老宋体、古宋体)2)仿宋体(真宋体)3)楷体(大宋体)4)黑体(黑头字、方头字)。印刷体按字体大小分为不同的字号,大到初号,小到七号。
汉字的手写体一般不超出楷书、行书和草书三种,以行书为主,楷书为辅,草书主要见于书法作品。

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
一 结构单位
现行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一是笔画,二是偏旁。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偏旁则是构成汉字的预制件。
1.笔画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各种点与线,分为单一笔画和复合笔画。汉字的基本笔画历史上被称为“永”字八法,现代则定为五种(横、竖、撇、点、折)。汉字的笔画多(平均10。75画),计算笔画向来是一大难题。
笔画组合的三种方式:相离、相接、相交。
笔顺是指笔画书写时的先后顺序。汉字笔顺的基本原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外到内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
注意一些特殊字的笔顺。
2.偏旁与部首
偏旁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现代偏旁分为成字和不成字偏旁。现代不成字的偏旁在古代均为独立的字。从层次出发,偏旁还可分为单一偏旁和复合偏旁。
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的各部的首字。用部首给字归类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许氏首创540部,明代梅应祚的《字汇》归并为214部,后来的《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均加以沿用。《新华字典》调整为189部,新《辞海》则为250部,《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为200部。
三 造字法
对汉字的构造方式,传统上有“六书”之说。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为造字法,后两种为用字法。在此着重介绍造字法。
1.象形(独体)
许慎:“随体诘屈,画成其物。”象形即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象形字源自图画,但与图画有本质的区别。象形字是汉字的先行者,构成了汉字的基础。汉字的部首基本是象形字。
象形法的缺陷:复杂的事物难以象形、抽象的事物无法象形、近似的事物不便区别。
由于汉字形体的变迁,绝大部分的象形字已丧失象形的意味,只有极少数的字如“井、田、伞、雨、网”等尚依稀可辨。
2.指事(独体)
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性符号来表示某个意义的造字法。指事法的优势是可以表示一个抽象的概念。
单纯指事字:上、下、八、丩。
由象形字加提示性符号而成的指事字:亦、本、末、刃、甘。
由象形字变换形体的方向或位置而成:交、尸、县(悬)。
指事法的缺陷:不能大量造字。
现代指事字:卡、乒、乓。
3.会意(合体)
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撝”。会意就是几个偏旁合成为一个新字的方法,新字的意义由偏旁融汇而成。会意建立在人们的联想和推理的基础上。
《鸡肋编》卷上:“广南俚俗多撰字画,以父子为恩,大坐为稳,不長为矮,如此甚众。”
异文会意:析、采、休、伐、杲、杳、寒、暴。
同文会意:艸、芔、茻;炎、焱;从、众;犇;淼。
对文会意:北、非。
4.形声(合体)
许慎:“以事为名,取譬相成。”由表字义类属的形旁(义符)和表读音的声旁组成新字的方法即为形声。形声既表音又表意,兼得二者之妙,具有极高的能产性,甲骨文仅20%的形声字,现代汉字则占90%以上。
省形字:亭、考、屦、屐。
省声字:炊(吹)、窦(渎)、船(铅)、疫(役)、绳(蝇)。
亦声字:功、娶、驷、裏。
右文说:胯、挎、跨、刳、垮、袴;苞、胞、饱、雹、龅、泡、疱。
形旁和声旁的位置: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外形内声、外声内形。
特殊位置的形声字:疆、旗、荆、颖、修。
声旁的作用(显示字音的信息)和局限性(25%的成功率)。
形旁的作用(语言化石)和局限性(落伍于时代)。
5.转注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转注字是指部首相同、字义相同、字音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字,如“老”与“考”、“空”与“窍”、“顶”与“颠”、“逆”与“迎”等。
6.假借
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假借的基础是音同,借者与被借者在意义上无丝毫的;联系。如“其”、“莫”、“然”、“然”、“我”、“汝”、“来”等。
六书对汉字教学大有裨益,因为掌握了汉字构造,就可以避免写错字(如“寇”与“冠”),帮助理解词义(如“爨”)。联系字形往往是寻求本义的最佳途径。
 
第四节 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一 汉字改革问题
汉字改革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简化字,二是拼音化。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一个趋势,但如何简化值得深思。汉字简化举足轻重,事关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简化汉字绝不意味着笔画、字数越少越好。建国以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确定简化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少。大陆汉字与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地区通行的汉字事实上已成为两个系统。出于经济等方面的考虑,现在大陆是繁简混用。汉语的拼音化始于清末的切音字运动,卢戆章、王照、劳乃宣等纷纷提出了数十种切音方案,但基本无果而终。在1918-1958年期间,“注音字母”(由许寿棠、周树人等制订)取得了法定地位,大行其道。这是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学普遍推行的拼音字母,但有不少缺点(未采用拉丁字母)。在此期间,钱玄同、赵元任、黎锦熙推出了“国语罗马字”,瞿秋白、吴玉章制定了“拉丁化新文字”。在此基础上,国家于1958年正式制定并颁行了汉语拼音方案。汉字的拼音化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目前实际处于搁置状态。
二 汉字的整理
1. 简化笔画:公布并推行《简化字总表》(含2235个简化字)。简化方法有:简化偏旁(苹、灯)、同音替代(后、谷)、草书揩化(长、书)、换用简单符号(汉、鸡)、保留特征或轮廓(声、齿)、构成新的形声字或会意字(惊、笔)。
2. 精简字数:清除异体字。1955年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
三 汉字的标准化
1. 定量:《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88)发布了3500个常用字。
2. 定形:《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3. 定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2)
4. 定序:义序法(一般不用)、音序法和形序法(笔画法和部首法)。

第五节 正确使用汉字
一.掌握规范字
1. 掌握简化字
注意类推简化的范围:一表350个字不可作偏旁类推,如灯---燈、敌—敵、阶——階;二表132个字都可作偏旁类推,如发---發、贝——貝、会——會,第三表1753个字即由二表类推而来。
注意简化字的细微差别:冻(凍)——练(練) 厌(厭)——压(壓)。
注意简化字和简化偏旁的笔顺:长、马、鸟。
注意简化字的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瞭、乾。
杜绝使用社会上的不规范简化字。
2. 掌握规范字,不用异体字
整理异体字的三个原则:从俗(哲——喆)、从简(栖——棲)、书写方便(群——羣)。
3. 区别新旧字形
新字形的几个特点:笔画省简、笔画连接、笔画延伸、调整部位、其他。
二.纠正错别字
基本原则:主观重视,以人为师,以字典为师。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周邦彦以太学生身份向宋神宗献了一篇《汴都赋》,神宗大加赞赏,当场命尚书右丞李清臣朗诵,李朗诵起来十分流畅动听,令在场的文人学士大为惊讶。因为赋里面往往有不少怪僻字。人们事后才知:李对不识的字一律按半边读。(李为欧阳修的弟子,欧夸他的学问与苏轼不相上下。)
1. 避免写错别字
注意字形:汆(cuan)——氽(tun) 孤——狐——弧 肓——盲 忌 承
戊——戍——戎——戌——戉
注意字音:联系声旁
注意字义:再接再厉(励) 滥竽(烂芋)充数 如火如荼(茶) 世外桃源(桃园)
防止同化:跋涉 枢纽 编辑 清晰
2. 避免读错字
注意形声字的声旁,不被声旁左右:联袂 针砭 皈依 发酵 忏悔 讹诈
注意多音多义字: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注意一些字的特殊读法:秘鲁 海参崴 否极泰来
注意多音同义字:薄——单薄 削——剥削 吓——恐吓 巷——巷道
第四章  词汇
第一节 词汇和词汇单位
一.什么是词汇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词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所有的语句都是由各种各样的词经过一定的方式排列组合而成的。
词汇是语言中最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要素,既代表了语言的发展状况,又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词汇的丰富与否决定了语言的表现力。个人的词汇量则往往取决于他的学识、阅历。词汇量等于信息量。深入生活、关注社会、阅读书籍、利用媒体是扩大词汇量的有效途径。
二.词汇单位
1. 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语素和词的区别与联系,见下表:
          语      素                        词
1.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         1.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2.是构词的单位。   ①成词语素,既能单独成词,也能同别的语素结合成词。   ②不成词语素,单独不能成词,要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         2.   ①词是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是造句单位。   ②词可以由一个语素构成,也可以由多个语素构成。   
3.只有在同别的语素相结合构成词或自身是成词语素时,语音形式才独立完整。   汉语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          3.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在词的末尾可以有语音停顿,词内部语素之间没有停顿。现代汉语的词,双音节占绝对优势。
语素的分类:
三分法:
按构词能力,语素可分成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能独立成词又能同其他组合成词的为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能同其他语素自由组合(位置灵活)的为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能同其他语素组合但位置固定的为不自由语素。
二分法:
     自由语素:
     粘着语素:
     成词语素:
     不成词语素:
     定位语素:
     不定位语素:
1、从语音形式看,语素可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只有一个音节的语素是单音节语素,如“天、地、人、一、说、美”。汉语中单音节语素与绝大多数。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语素是多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一般是连绵词、叠音词或译音词,如“蝴蝶、奶奶、坦克”;三音节以上的多音节语素,绝大多数是译音词,如“巧克力、奥林匹克、布尔什维克、英特纳维耐尔”等。
2、 从意义看,语素可以分为单义语素和多义语素。
只有一项意义的语素是单义语素,如“镭、氢、砰、芭蕾……”。
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意义的语素是多义语素。汉语中多义语素大都是常用语素,是较为活跃的语素。如:“纷”意义有两项:①多,杂乱:“~飞”; ②纠纷。“区”意义有三项:①区别;划分:“~分”。②地区;区域:山~|解放~|风景区。③行政区划单位:自治~。“鉴”意义有五项:①镜子。②照:水清可~。③仔细看;审察:~别|~定。④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以为教训的事:引以为~。⑤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惠~|台~。
语素还可以从实义与否的角度看分为实义语素和虚义语素。实义语素是指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的语素,它本身直接负载某种意义,并且在语素形成词时、或者同其他成分相组合构成词或更大的语言片断时,这种意义基本不改变。        虚义语素一般都不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它本身一般不直接负载意义,只有当它同其他成分相组合构成词或更大的语言片断时,才会使词或更大的语言片断具有某种意义。
3、 从构词功能看,语素可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4、 从语素在合成词中的位置看,可以分为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在合成词中只有一种位置,要么在别的语素之前,要么在别的语素之后,这样的语素称为定位语素,如“第一”的“第”、“桌子”的“子”。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可以在别的语素的前面,也可以在后面,这样的语素称为不定位语素,如“水”,可以出现在“水稻、水分、水货……”等词中,也有出现在“油水、开水、墨水……”等词中,位置可前可后,所以是不定位语素。
上述关于语素分类的内容,概括如下表:
成词与否         定位与否         实义与否         单音节  与否           举    例
成词语素           不定位             实义         单音节        笔、灯、走、大、好、谁
                         多音节        枇杷、雷达、巧克力
            定位            虚义         单音节        也、耳、和、吗、了、被、的
                         多音节          
不成词语素            不定位           实义         单音节        机、企、技、经、体
                         多音节          
            定位            虚义         单音节        子、儿、一头、初、第、老
                         多音节        (热)乎乎、(美)滋滋
           不定位            实义         单音节        菠(菜)、啤(酒)
                         多音节        (冰)淇淋、卡宾(枪)
词、语素、字、音节之间的关系
语素和音节  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也有双音节的,少数是三个音节以上的。现代汉语的词,绝大多数是双音节,少数是三音节。
汉字和音节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就对应一个音节。一个汉字对应两个音节的情况,是极个别的。如“ ”,一个汉字,《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音是:hǎilǐ, 又lǐ,解释为“海里的旧称”;“  ”, qiānwǎ,千瓦。至于一个音节对应两个汉字的,主要是儿化现象,如“花儿”huār 、“鸟儿”niǎor。
汉字和词  两者的复杂关系,见下表:
1.  一个字表示一个词:山、买、好、把
2.  多个字表示一个词:
(1)各字代表语素,有义:发展、经济、图书馆、无产阶级
(2)各字不代表语素,无义:琵琶、海洛因、布尔什维克
3.  一个字表示多个词:
(1)各词同形同音:白1白2、付1付2
(2)各词同形异音:混hùn混hún、传chuán传zhuàn
4.不同的字表示同一个词:坟(坟)、考(考)。(这是规范字与异体字、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
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由一个个汉字书写的。在一个单音节语素构成一个词的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音节,一个语素、一个词,如:山、水、天、地、人、吃、走、大、小、一……等。
确定语素的方法:替代法,即用已知语素替代未知成分。替代时注意两点:一是环境要维持不变,尤其是未替换的成分的意义要基本一致(沙发——理发);二是要逐一替换。
剩余语素:
2. 词
词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由语素构成,是比词高一级的语言单位。自由语素本身是词,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都不能独立成词。
3. 短语
短语是词与词的语法组合。短语能够独立运用但不是最小。识别词与短语的方法是扩展法,但此法不适用于某些动宾式的合成词。
固定短语是短语中的特殊类型,自身具有极强的凝固性,一般不能增减、更换。固定短语可分为专称与熟语两类。专称包括组织名、活动名、书刊名、影视名等;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
三.词的构成
1.构成要素
词根: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语素。
词缀:加在词根上面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
2.词的构成类型:单纯词和合成词
A.单纯词
1)联绵词:参差 仿佛 伶俐 崎岖 尴尬 蜘蛛 踌躇(双声)
窈窕 望洋 犹豫 烂漫 翩跹 哆嗦 逍遥(叠韵)
狼狈 狼藉 芙蓉 鸳鸯 蛤蚧(其他)
2)叠音词:猩猩 潺潺 哗哗 依依 霏霏 狒狒
3)音译词:可乐 保龄 迷你 咖啡 盘尼西林 伊妹儿
4)象声词:叮当 哗啦 扑通 滴答 喀嚓 轰隆
B.合成词
a.复合式
1)联合型:道路 领导 喜悦 变换 气味 聚集
骨肉 领袖 矛盾 反正 横竖 利害
国家 质量 窗户 动静 缓急 好歹
2)偏正型:电视 小说 厨房 教室 工人
联想 腾飞 热销 精选 合击
瓦解 狐疑 雪白 笔直 蜡黄
3)补充型:提高 改正 延长 推广 扩大
马匹 纸张 枪支 船只 房间
4)动宾型:司令 管家 投资 达标 追风 美容 跳高
理发 站岗 避讳 挂钩 起草 吃醋
5)主谓型:地震 胆寒 心虚 海啸 气喘 体验
霜降 自动 月亮 肉麻 眼花 性急
b.重叠式:哥哥 姐姐 姨姨 婶婶 仅仅 偏偏 恰恰
c.附加式
1)词缀+词根:老虎 老鹰 老外 老鼠 老乡;
阿姨 阿三 阿毛
第一 第三 第五
小张 小李 小陈
2)词根+词缀:桌子 胖子 磙子 碾子 黑子
吃头 看头 苦头 来头 奔头
瓶儿 尖儿 盖儿 亮儿 偷儿
党性 弹性 硬性 柔性 原则性
绿化 软化 美化 丑化 大众化
在于 勇于 敢于 善于 便于
绿油油 干巴巴 湿乎乎 潮滋滋
注意对同一语素的词根和词缀用法的鉴别;注意词缀附加的感情色彩;
注意多语素合成词的内部层次:碰碰车、咸鸭蛋、猫头鹰、无产阶级性。
第二节 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一.词义的性质
词包含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词的形式即词音(听觉形象);词的内容即词义,词义即词所负载的信息。词义与词音的结合是一种约定俗成,但有个别例外(如“蟋蟀”、“知了”、“咩”等)。词音与词义相辅相成,正如一页纸的两面,无法割裂。
词义基于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在对客观事物和现象作了观察、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之后,人们形成了某种概念,然后再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加以固定,于是乎变为词义。
1. 概括性
词义摈弃了对象的个体特征,着意突出其共同而本质的特征。如“人”的词义就舍弃了人在年龄、相貌、性别和种族诸多方面的特征,集中概括了人的社会性。即使专有名词也有概括性。
2. 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主要指词义的界限不清楚。如“上午、中午、下午”即是。有时即使是明确内涵的事物,在实际应用中仍不免模糊。例如:
词义的模糊性源于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和人们思维的模糊性。模糊语言、模糊数学和模糊逻辑均是由此而来。模糊与精确相对而言,互为前提。
3. 词义的民族性
词义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心理特征紧密相关。如“太阳光(白光)”,汉族认为是七种色彩,而俄罗斯则认为有五色。又如,在亲属关系的称谓方面,汉语的血缘观念、性别意识、长幼序次似乎更为明显。词义的附加色彩同样显示出民族性的一面,如“红”、“猫”与“鼠”、“龟”等。
二.词义的构成
词义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符淮青在198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汇》中,把词义分为概念义和附属义两部分。词的概念义可以分析为表示对象特征(或事物或行为或性状特征)和表示适用对象两个方面。词的附属义包括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词义的内容可以归纳成下表:
词                       义
概   念   义        附        属       义
对象特征        适用对象        形象色彩        感情色彩        语体色彩
1. 理性义:以概念为主体。如:
潮汛:一年中定期的大潮。
间谍:被敌方收买、派遣,从事刺探情报、窃密或颠覆活动的特务分子。
2.色彩义:
(1)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源自现实的人的情感。所有的词据此可分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常见的带感情色彩的词有:表示人的性格品质的词(诚实—虚伪、忠诚-奸诈);表示称谓的词(老大爷——老头儿、老婆婆——老婆子);表示现象(如业绩、勾当)、行为(勾结、贪污)、性质状态(简洁和冗长)和计量单位(这位、这号)的词。
随着社会的审美观、价值观的变迁,词的感情色彩时常发生微妙的变化。如“泼辣”、“老实”等。
(2).语体色彩
口语词:脑袋瓜子 身子骨 揍 哆嗦 乐
书面语:头颅 身躯 殴打 颤抖 欢笑
语体色彩也是相对而言。例如:牢房——监狱——囹圄;客栈——旅馆——馆驿
(3) 形象色彩
词义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诉诸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这就是词的形象色彩。
视觉形象:丹顶鹤 金钱豹 狮头鹅 鸭嘴兽 奶头山 鸡冠花 卷心菜
听觉形象:笑哈哈 哗啦啦 啧啧
嗅觉形象:香喷喷 臭烘烘 辣丝丝 舔滋滋 淡乎乎
动感形象:晃荡 摇曳 抽噎 哆嗦
形象色彩的功用:使对象具体明了。比较:大红、深红、浅红——桃红、玫瑰红、石榴红
使语句表达形象真切,使语句富于变化。
第三节 词义的分解
词义是一个系统,要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词义,就必须对之进行分解。
一.义项
(一)什么是义项
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一般而言,词的一个理性意义即为一个义项。除了单义词外,语言中的其他词都是多义词,都有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义项。词的义项来自实际的语境,词在语境中表现出多少种意义即意味着它有多少个义项。词在语境中表现出的是显性意义,在词典中表现出的则为隐性意义,二者不完全等同。
词的义项并非固定不变,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语言自身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或增或减。就一个词而言,词的各义项是彼此相关的互补关系。在特定的语境里,词的若干个义项只能有一个显性化。否则,就可能导致歧义(出于修辞目的的则为“双关”)。如:
1. 水流到了地下。
2. 他教国语。
3. 将!秘书长!从全局来看,你输了,你完了,你交枪吧。(《八一风暴》)
4. 这是我的先生。
(二)义项的分类
按照词的义项在共时和历时词义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义项可分为以下三类:
1. 本义:词的原始意义,一般只指最早的文献意义。
2.基本义:最常用、最核心的义项。
注意:本义与基本义的关系:有时可以等同(如“圆”、“亮”、“苦”等),有时则不一致(如“兵”、“汤”等)
3。转义: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转化而来。词的转义主要由引申和比喻两种途径产生。
引申义:即在本义或基本义的基础上推演发展出来的意义。引申义强调的是相关性。例如:
口:户口——人口(口粮)——一口(一口)
笔杆子:笔的手抓部分——笔——能写文章的人
引申义有近引申义和远引申义之分。例如:
兵——兵器——战士——军队(例: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例: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比喻义:即借用词的一个义项来喻指与之无关的事物。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它源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例如:
“口”的比喻义有:1)关隘:西口、腊子口;2)容器与外界的相通之处:瓶口;3)出入通行的地方:路口。
其他例如“皮毛”、“浪潮”、“下海”等。
比喻义和一般的由比喻手法而临时产生的修辞义不同。比喻义已成为多义词中固定的引申义,即使离开了一定的语境仍保留该义,记录在词典中。而比喻手法产生的修辞义则是临时的,离开了那个语境,该义就消失了。如“近视、结晶、帽子、后台、傀儡、包袱”都有比喻义,都是固定义;而像“鲜花”一词只有在“姑娘好比鲜花”这类句子中才有“姑娘”的修辞义,用的是临时的比喻用法。
(三)多义词和同音词
1. 多义词
多义词是相对于单义词而言的。只有一个意义的词叫单义词,如科学术语、专有名词和常见事物的名称等。同时存在几个互有联系的意义的词就是多义词。
具有多个相关的固定义的词是多义词。它在词典中有多个义项,义项之间互相联系。如:
铁  本义是指一种金属,又用来比喻“确定不移”,如“铁的纪律”。它所包含的这两个义项虽然互不相同,但又互相联系。
浅  本义指深度小,引申有“短暂”(如“相处日浅”)、“淡薄”(“浅颜色”)等意义。包含的义项虽互不相同,但也是互相联系的。
闹:喧哗(闹哄哄)、扰乱(大闹天宫)、发泄(闹情绪)、发生灾祸(闹病)、从事(闹革命)。
汉语中,单音节的多义词,往往义项很多,如《现代汉语词典》中,“红”有5个义项,“一”有9个义项,“打”有25个义项。而多音节的多义词,一般只有两三个义项。
包袱 1)包衣服等东西所用的布;2)包裹;3)精神负担;4)曲艺界所谓的笑料。
现代汉语中,多义词多于单义词。
多义词的产生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思想认识的精密化有关。多义词的产生具有积极的意义,丰富了词的内涵,扩大了词的使用范围。
如前所述,在具体的语境中,多义词一般表现为单一意义。
2. 同音词
两个以上声、韵、调都相同的词是同音词。像“夫人”与“妇人”、“资产”与“自产”都应排除在外。
同音词约占汉语词汇总量的10%,其最大的特点是语音相同而语义无关。
同音词的类别:
同音同形:黑人:黑色人种 生气:不愉快
黑人:没有户口的人 生气:生命力、活力
仪表:人的外表
仪表:测定温度、气压或电量等的仪器。
同音异形:占有——战友 著名——注明 蜜蜂——密封(全异)
会议——会意 战士——战事 加法——家法(半异)
同音词的积极作用——构成“谐音双关”。如:
高山唱歌远闻声,三姐唱歌久闻名。
二十七钱摆三注,九文九文又九文。(电影《刘三姐》)
暖瓶挂在飞机上——高水瓶(水平)
旗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子(胆子)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谐音双关既能“意在言外”,又能“含而不露”,有风趣幽默之效,所以相声、快书、小品等曲艺作品中多所使用。
同音词的消极作用:
1)混淆视听,妨碍理解。例如:她喜欢听越(粤)剧;期中(终)考试开始了;这个人有点娇(骄)气。
2)易导致错别字。例如:在——再、长——常、励——厉、戴——带、做——作
二.义素
1.义素: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即词义的构成要素。义素又称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义素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区别特征。一组词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区别特征分别称为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例如:
鞋: +物品 +穿在脚上 -有筒 +着地
靴子:+物品 +穿在脚上 +有筒 +着地
袜子:+物品 +穿在脚上 +有筒 -着地
试分析:公羊 母羊 羊羔
2.义素分析法
1)确定对象:分析的对象必须相关、接近,必须处于一个共同的语义场。
2)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特征和区别特征
3)显示结果:义素用[ ]标记,以“+”、“-”来表示对立的义素。
3. 义素分析的运用
1)辨析同义词
2)揭示词语搭配的内部关系:喝茶——喝饭、喝茶——吸茶
3)显示事物之间的区别

第四节  词义的聚合
一  语义场
(一)语义场
语义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属于同一个意义范畴的一些词在语义上具有共同的特征,彼此构成一个场,叫语义场。属于同一语义场的词具有共同义素。
(二)语义场的层次
语义场有层次性,如交通工具场——车场——汽车场——卡车场等。
(三)语义场的种类
由于存在多义词,所以一个词可以分别属于不同的语义场。
按语义场各成员间的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类属义场、顺序义场、关系义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类属义场。
属于同一个类属义场的各个词属于同一个义类,它们构成一组类义词,如“汽车、飞机、轮船”是类义词,属于交通工具场。
成语常用类义词表示某一类事物,如“东西南北”、“柴米油盐”、“唱念做打”、“鸡鸭鱼肉”。
二  同义词和反义词
(一)同义词
1、什么是同义词
        一种语言的历史越悠久,生命力越强,它的词汇中的同义词语也就越丰富。汉语历史悠久,现代汉语的同义词语十分丰富。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组词,互为同义词。
        所指事物对象的同一,是词与词能够成为同义词的决定因素。所指事物对象,可以只用一个词或一个固定结构来指称,也可以因为反映的角度、侧重点、色彩等的不同,而用不止一个词或固定结构来表示。这些指称同一事物对象的词语,形成一种类聚系统,就是同义类聚。这种类聚系统内部,彼此有同义关系。
        一般把同义词分为两大类:等义词、近义词。
        (1)等义词
        等义词是意义完全相同,所指对象完全相同,在任何语境中都能替换的一组词。也称之为“绝对同义词。如:斧子——斧头  站台——月台  吉他——六弦琴  力气——气力
    表示同一事物现象的不同形式的词,都进入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就出现了等义词。“斧子”和“斧头”是同一词根加了不同的后缀;“吉他”是译音词,“六弦琴”是意译词;语素“气”和“力”排列顺序不同,构成“气力”和“力气”。等义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数量很小。
        等义词无论在词义、用法还是在附属色彩上,都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特别的表达功能。语言发展的事实表明,意义和用法都完全相同的词,很难长期并存。它们的并存,只是一种暂时现象,随着词汇的发展,或者保留一个,淘汰其他;或者它们在意义、色彩、用法功能等方面有所分化,出现差别,构成一组近义词。等义词的存在对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没有多少积极作用,是词汇规范化工作要研究的对象之一,其中的一个会保留,成为规范的词。
        (2)近义词
        意义大同小异,或者意义相同但附属色彩、用法、功能等不同的一组词,是近义词,也称“相对同义词”或“条件同义词”。这种词,由于互相之间存在种种细微差别,应用时不能任意相互替换,若换用,就会发生语义上的、色彩上的一定变化。狭义的同义词仅指此类,广义的同义词则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
        现化汉语的近义词非常丰富,学习近义词,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是人们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近义词的存在,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是词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近义词之间常有如下形式方面的特点和联系:
        (1)语音相同。如:年轻——年青,必需——必须,企求——乞求,发愤——发奋,功夫——工夫,反映——反应,做——作。
        (2)语素相同而次序不同。如:灵魂——魂灵,代替——替代,健康——康健,粮食——食粮。  
    (3)各词有相同语素也有不同语素。如:保护——庇护——维护,成果——结果——后果,例如——比如,显露——披露——裸露——表露——透露,错误——失误,延误——耽误,愚昧——愚蠢。
        (4)当然,也有各词语素都不相同的,如:仿佛——好象,干脆——索性,鱼莽——冒失,劳累——疲倦,卓越——杰出,广泛——普遍。
        近义词在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中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帮助人们细致地区别客观事物或思想感情的细微差异,在一组近义词中选择最恰当的词去指称对象,有助于人们选择最恰当的词来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②有助于避免用词重复。运用一组近义词,可以使表达准确生动而富于变化。
    ③可以满足人们修辞上的讳饰、婉曲等的需要。
④同义词连用可以加重语气,达到修辞上强调的目的。
2、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1)意义方面
A、意义轻重不同。主要为动词和形容词,如“失望——绝望”、“请求——恳求”。
有些近义词在某些特征或程度方面表现出语意的轻重区别。这些近义词大多数是一个语素相同而另一个语素不同,所以可以采用“语素比较法”辨析,着重辨析一组中相异的语素的意义。如:
        轻视:瞧不起,看轻,一般程度。
        藐视:瞧不起,小看,程度比“轻视”重。
        蔑视:瞧不起,轻蔑,唾弃的态度,语意更重。
        鄙视:瞧不起,把对方看得十分低劣,语意更强烈。
        知道:对人或事物有认识。如“我知道他的情况”。
    了解:①认识得很清楚。如“我很了解他”。②打听;调查。如“这是怎么回事!你去了解一下。”
        “知道”表示有所认识,认识的程度可深可浅。“了解“表示认识得很清楚,程度比“知道”深一些。
B、词义范围大小不同。一般为名词,如“战争——战役——战斗”。
边疆:指靠近国界的较大片领土。范围较大。
        边境:只指紧靠国界的长条领土,如“边境线”。范围较小。
        时期:指历史上某个比较短的一段时间(多指具有某种特征的),如“抗日战争时期”,范围较小。
        时代:指历史上某个较长的一段时间,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如:“石器时代”“封建时代”,相对于“时期”来说,范围较大。“时代”还指个人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如“青年时代”。
        木材  采伐后经过初步加工的木头。
        木料  经过进一步加工的木材。比“木材”所指的范围小。
C、个体与集体不同。如“车——车辆”。
树木”和“树”,所指的对象都有“木质坚硬”的特点,指木本植物。但“树木”只指树的集合体,是总称(如“树很高”),不能用于一棵树。而“树”既可用于集合体(如“树很高”),也可用于树的个体(如“一棵树”)。
        “书籍”和“书”,都是指“装订成册的著作”。但“书籍”所指的是概括的、集体的,是总称。而“书”往往指具体的、个别的,如“我买了一本书”。又如:
                  湖——湖泊      船——船舶
“湖”和“船”,可用于集合体,也可用于个体,而“湖泊”和“船舶”只能用于集合体。
D、词义着重点不同。如“亲热——亲切”。
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特点不同。如:
        拿  用手抓住。
        捏  用拇指和别的手指夹住。       
        掩盖:①遮盖,从上面遮住。②隐藏;隐瞒。如“掩盖罪行”。
        掩饰:使用手法来掩盖(缺点、错误等),设法掩盖(真实的情况)。
        “掩盖”侧重在“盖”,是遮盖、隐藏的意思;“掩饰”侧重在“饰”,有粉饰、伪装的意思。
        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不同。如:批准——许可
批准 上级对下级的意见、建议或请求表示同意。
许可 准许;容许。
“批准”的施事者只限于上级,“许可”则不仅可用于上级,而且可用于长辈、长者等。
(2)色彩方面
A、感情色彩不同。有褒义、中性、贬义的区别,如“爱护——保护——庇护”。
义、贬义和中性的区别。请看下面四组近义词:
感情色彩                  例    词   
褒义        果断        教诲        成果       
中性                教训        结果        依靠
贬义        武断        教唆        后果        依赖
B、语体色彩不同。有口语、中性、书面语的区别,如“踅摸——找——寻、寻找”。
        某些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体现在语体上,有的只适用于某一种语本,有的则适用于另一种语体,从而形成了近义词之间在语体色彩上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
        B1 普通话(普通词)——方言(方言词):如“知道——晓得”,“什么——啥”。
        B2口语——书面语:有的多适用于口语,同时带有通俗的语体色彩;有的则适用于书面语,同时带有庄重、典雅的语体色彩。如:        生日——诞辰,奶奶——祖母,妈妈——母亲,挖苦——讥笑。
        B3普通用语——特殊用语:有的是普通用语,有的则只适用于某种特定的语体和场合,别的语体、场合中不用。如:
        见面(普通用语)——会晤(用于外交)  食盐(普通用语)——氯化钠(用于化学)
        现在(普通用语)——兹(用于公文事务)
        B4音译词——意译词:
马达(motor)——电动机               维他命(vitamin)——维生素
盘尼西林(penicillin)——青霉素      莱塞(laser)——激光——镭射
这几组词中,意译词已代替了音译词,被确立为规范用法。
(3)用法方面
A、组合词语不同。如“到达”与具体的词语搭配,而“达到”与抽象的词语搭配。
B、适用对象不同。如“关心”可对人对物,而“关怀”一般只对人。
C、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如“开端”是名词,“开始”既是名词,也是动词。
喂养——饲养
        “喂养”,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是“幼儿或动物”。“饲养”,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只限于“动物”。
        达到——到达
“达到”,到,多指抽象事物或程度,如“达到目的”、“达到国际水平”。“到达”,到了某一地点、某一阶段,如“到达北京”。
        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动作行为的施事、支配对象,都不同。
        “指导”和“领导”,都有“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的意思。施事者可以是人(领袖、上级、老师等)、组织(党、政府等),支配对象可以是群众、个人、工作等。两者的不同在于:“指导”,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特征在于从理论、思想、行动上指点、指教,施事者还可以是理论方针等。“领导”,则着重表示从整体上总的方面起引导作用。
3、同义词的作用
(1)恰当选用同义词能使语言表意精确严密;(2)同义词前后换用,可以使文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3)同义词连用可以使语意丰富、明朗,增强语势;(4)从音韵上选择同义词可增加语言的音乐美。
(二)反义词
1、反义词的类型
反义词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反义词有两类:
(1)绝对反义词。绝对反义词是矛盾关系,没有中间状态。它的特点是“非A=B”。如“有——无”、“生——死”等。
(2)相对反义词。相对反义词是反对关系,意义对立,但存在中间状态。它的特点是“非A≠B”。如“高——矮”、“先进——落后”等。
反义词的要求是:词性一致、音节一致、结构一致、语素尽量相反。
2、反义词的配合关系
(1)多义词的几个义项可以有不同的反义词,如“开——关、落、闭、谢”;(2)一组同义词可以有共同的反义词,如“自动、自觉、主动——被动”;(3)一组同义词可以有不同的反义词,如“骄傲——谦虚”、“自豪——自卑”。
3、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在语言运用中,反义词中总是有一个词用得多些,能够出现的语言场合更多一些,这叫做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如“大小——”中,“大”用得多,“你多大?”、“房间多大?”。
4、反义词的作用
(1)反义词常被用作修辞上的对比和映衬的手段,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说服力;(2)反义词连用,使语句富于哲理,更加含蓄,富于感染力;(3)反义词对举,使叙述简练明确;(4)在构词上可以形成仿词或用反义语素形成词语。

第五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一  词汇的含义
词汇是一个集合概念,指一种语言里所有词语的总和。词汇具有层次性,如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汇、鲁迅的词汇等。
词汇既包括词,也包括语,如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
词汇反映一种语言的发达程度,反映语言的表达力;词汇量也反映一个人掌握一种语言的程度。
词汇的学习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二是通过学习,丰富我们的词汇。
二  词汇的构成
(一)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是词汇中的主要部分,其包括的词叫做基本词。
基本词汇的特点:
1、全民性。基本词汇中的基本词所表示的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里所使用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概念或关系。不分阶层、不分职业、不分文化程度。
2、稳固性。基本词汇中的词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都是人们生活中最必需、最重要、长期存在的,因而表示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基本词汇也就随之长期存在,具有稳固性。但稳固性是相对而言的,基本词汇也有变化。
3、能产性。基本词具有比较强的构词能力,是构成新词的基础。如“大”,由“大”构成的词就将近400个。但也有一些基本词构词能力不强。
基本词汇中的基本词也处在变动之中,不过变动比较缓慢罢了。
几组重要概念:
词汇的核心是基本词汇,基本词汇的核心则是根词。它们是基本词汇中构成新词的能力很强的词,如“天、地、山、水、人、大……”等,都是根词。
为了进一步理解根词,需要区分两组概念:①根词和基本词;②根词和词根。
1、根词和基本词
基本词中,有许多构词能力很强,它们本身是可以独立运用的词,同时又经常充当构成合成词的语素,这些基本词是根词。
如“一”,是一个独立的词,是造句单位,也可以作为语素构成几百个合成词和固定结构,如:一般、一边、一并、一带、一旦、一定、一度、一概、一贯、一流、一律、一切、一起、一瞬、一向、一样、一直、一致、万一、专一、唯一、统一……一把手、一刹那、一场空、一次性、一刀切、一锅粥(形容混乱的现象)、一锅煮、一口气、一揽子、一盘棋(比喻整体或全局)、一条龙、一言堂……一板一眼、一本正经、一笔勾销、一步登天、一唱一和、一尘不染、一筹莫展、一刀两断、一帆风顺、一鼓作气、一见如故、一劳永逸、一马当先、一马平川、一穷二白、一丘之貉、一事无成、一知半解、网开一面、九死一生、昙花一现……
可见,根词和基本词的区别在于:
根词的构词能力特别强。根词一定属于基本词。而基本词,并不是每一个都有很强的构词能力,比如基本词中的代词和虚词等,构词能力并不强。
2.根词和词根
因为根词具有构词能力强这一特点,所以与构词法中说到的词根有了联系。
(1)当根词不是作为一个可以独立运用的词,而是作为一个语素,同其他语素构成合成词时,它就成为词根了。如“天”: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句中的“天”是一个词,是根词。
在“天才、天空、天气、天使、天涯、春天”等词中,“天”是构词成分,是语素,是词根。
(2)而词根,不一定同时又可以是根词,它的情况较为复杂。
有的词根,是不成词语素,即使它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但是它只是语素,不是词,当然也就不是根词。如“民”,可以构成很多合成词,如“民主”、“民族”、“民乐”、“民心”、“农民”、“人民”、“居民”等,但不能独立成词,所以在现代汉语中不是根词。
有的词根,虽然可以独立成词,是成词语素,但构词能力不强,没有普遍性,也不能成为根词。
有的词根,既可以是词根,也可以独立成词,而且构词能力强,有普遍性,当它独立成词时就是根词了。如前面所说的“天”。
(3)根词和词根是不同性质的概念
根词,是词。是就这些词与词汇系统的关系说的,与基本词及一般词相对而言。根词是基本词汇的核心部分。
词根,是语素。只是就合成词的内部构造说的,与词缀相对而言。词根是合成词中的核心部分。
(二)一般词汇
语言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一般词汇。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一般词汇按照构成成分的不同来源,主要分为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和专业语词等。
1、古语词
古语词是产生于古代汉语,在古代汉语里用过,在现代一般不常使用,只有在一定场合、一定要求下才使用的词语。
古语词既不是仅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而在现代已经消亡的词语,也不是从古代一直沿用到今天仍在口语中大量使用的词语。汉语是有着悠久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背景的语言,古代留下来的丰富的书面文献,成为汉语不断丰富其现代词汇的一个十分独特的源泉。
古语词的种类:
古语词包括文言词和历史词两种。文言词是现代汉语词取代了的古语词,它所表示的事物、现象或概念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但已为新产生的词所取代;历史词是表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如今已经消亡了的事物的词。
(1)历史词语
表示本民族历史上出现过但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了的、或神话传说中的事物现象的名称。如:尚书、可汗、丞相、鼎、井田、宰相、夸父等。
鼎:商周时期的炊器,多用青铜制成,圆形,三足,两耳。
井田:相传殷周时代的土地制度,把土地划成井形,中间为公田,其余为私田。
宰相: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夸父:神话中一位追赶太阳的人。
到了现代,历史词语一般只在说明历史现象和事物时使用,多见于历史学著作。也有的用作比喻、借代等,如人们把新时期以来的独生子女称作“中国的小皇帝”。
(2)文言词语
有一些词语古汉语中用过,它表示的事物、现象、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但现代汉语已不再使用它来指称,现代汉语已经有词语去代替它。如“尚、民、父、谓、乃、之、乎、者、也……”。
文言词语一般有同它对应的现代词语存在,这是历史词语所没有的性质。如:
至于各地方抗日力量,则宜一体爱护,不宜厚此薄彼;信任之,接济之,扶掖之,奖励之。待人以诚而去其诈,待人以宽而去其隘。诚能如此,则苟非别有用心之徒,未有不团结一致而纳于统一国家之轨道者。统一必以团结为基础,团结必以进步为基础;惟进步乃能团结,惟团结乃能统一,实为不易之定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22页)
这是毛泽东为延安民众讨汪大会起草的通电中的一段,大量使用文言词语,文句精练,具有独特的典雅风格,适用于郑重的场合。
古代汉语词汇中,典雅规范的文言文书面词语,是现代汉语吸收的主要对象。
古语词的作用:文言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受到一定题旨情境的制约,使用得当,可以产生很好的表达效果。文学作品中适当运用,可使表达典雅、委婉而多情趣;科技语体中经常使用单音节的文言词,可使表达简洁、凝练;用在贺电、唁电、重要声明中,可使表达具有庄重、严肃的感情色彩。
2、方言词
方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方言词指各种方言里的词,狭义的方言词指从方言里吸收进普通话的词。
吸收方言词应该注意:(1)不吸收与普通话词汇在意义、色彩方面完全相同的方言词,而应吸收方言词中那些表示特殊意义、人物的生动形象或地方性人物特征的词。(2)表示方言区特有事物的词。(3)不吸收对丰富普通话词汇无积极作用的方言区词。(4)基础方言中同时使用的几个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应当选用其中最普遍通行的。
3、外来词
外来词是从外族的语言词汇中吸收进普通话词汇中的词。
外来词进入汉语以后要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改造,如语音方面有了声调,语法方面失去了形态标志等。
外来词进入汉语有四个高峰期:(1)汉朝,张骞通西域,出现波斯语的词;(2)汉朝到唐朝,特别是玄奘取经,出现大量有关佛教的梵语词;(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出现大量英语词;(4)改革开放以后,出现大量的英语词。
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类型:
(1)音译外来词,如沙发;
(2)音译兼表意的外来词,分为3种:
A、音义双关的,如乌托邦
B、音译后加汉语语素,如啤酒,
C、音译兼译,浪漫主义;
(3)借形词(此类一般不看作外来词)。
使用外来词要注意:
(1)基础方言和非基础方言同时吸收进来的外来词,一般采用基础方言的;
(2)尽量采用意译的外来词;
(3)音译的外来词尽可能采用通用的形式。
4、新造词
新造词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新词。
新造词构成的途径:(1)利用既有的基本词或语素,按照汉语的构词法直接构成;(2)由短语减缩而成。
新造词和生造词不同。
5、专业词语
专业词语是指各个行业和科学技术上应用的词语,分为行业语和专门术语。
专业词语可能产生引申义,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成为通用词。

第六节  熟  语
熟语是语言中定型的词组和句子,一般指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也叫固定结构、固定词组。
熟语虽然不是词、内部构造比词复杂、一般是词组或句子的结构,但它们具有格式和构成成分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使用的现成性等特点,作用和功能相当于词,是词的等价物,是结构上大于词的整体性的造句部件,一般也被人们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来使用。因此,熟语也是词汇性单位,是词汇成分的一种。也就是说,词汇系统中,除了可以独立运用的各种词,还包括词的等价物——熟语。
由于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长期创造和积累,汉语现今拥有的固定结构数量很大。
固定结构在其构成和表现上有自己的特点,与词不同。比如现代汉语不少固定结构中含有不能单独使用的、甚至不在其他地方出现的词或语素,如“刚愎自用”的“愎”(bì,乖戾,执拗)、“高屋建瓴”的“瓴”(líng,盛水的瓶子)。这些随着固定结构从古代汉语遗留下来的词,其意义是固定结构的意义的组成部分,但并不作为一般活的、独立的词义而存在于现代汉语中。有的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能单独使用,但出现在固定结构中时表现的是一种特殊意义,而且这特殊意义只存在于特定的固定结构中。如“高屋建瓴”的“建”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但词义不同,这个固定结构中它表示“倒,倾倒”的意思。“分庭抗礼”中的“抗”表示“平等地相对着行(礼)”。可见,现代汉语固定结构的意义的构造成分中,有一部分不是平常所习用的。而且固定结构的内涵又往往同一定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著名诗文等相关联。固定结构的意义,常常是构成部分的比喻用法、借代用法等,不是其字面义。如“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物质上的帮助。“雪上加霜”,比喻一再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这两个成语,人们只用其比喻义,不用其字面义或语素义直接组合所形成的意义。因此,固定结构的意义的理解方式,有一定的特殊性。
现代汉语的词,除了专门术语、行业用语、专有名词等一般是单义词以外,大多数普通的词都含有不止一个意义,是多义词。而固定结构的意义,一般是其整体的意义,是单义的,必须准确理解,不能盲目地望文生义。
由于熟语在词汇系统中的特殊性,这里设专节讨论。人们对熟语的研究,涉及各类熟语的性质、特点、内容、形式、运用及规范等问题,对成语研究得最多。下面介绍熟语的几种类型。
一、成  语
(一)成语的特点
1. 长期习用,结构定型,具有凝固性。
成语一般是四个音节,极少数是多于或少于四个音节的,像“莫须有”、“迅雷不及掩耳”、“树欲静而风不止”等数量很少。成语的成分很固定,不能任意换用同义或近义成分,不能增减其中的成分。成语内部语序也很固定,不能随意移动。内部成分之间的结合也比较凝固,一般不能随意拆开,不可随意插入其他成分。
2. 意义具有整体性、确定性,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表义凝练。
成语的意义不是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有的成语的整体义是语素义的直接组合,如“好吃懒做”、“无价之宝”、“人杰地灵”、“拾金不昧”。有的成语的字面意义往往具有形象比喻的作用或使人联想的作用,共同表达一个新的整体意义。如“胸有成竹”,是指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源于宋代一画家的故事),用来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不可作其他理解。若按字面理解成“胸中长有成熟的竹子”,就闹笑话了。
有不少成语,今人大都只知道它的整体含义,而不一定了解其每个字的字面意义,不一定了解其来源。如“入木三分”,一般人只了解它的整体意义是说“见解、议论十分深刻”,不一定知道这里面的故事。据唐·张怀  (guàn)《书断·王羲之》载,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笔力雄健,相传他所写的祭祀用的祝版,工匠事后削去,发现墨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于是人们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又用来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
3.使用上和色彩上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和书面语色彩。
大多数成语历史悠久,保留古语词成分和古代汉语的语法特征,反映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传说等,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丰厚积淀。
   (二)成语的来源
成语大部分是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少部分是现代创造的。成语的历史性比一般语词强,所以学习和研究成语更需要穷源溯流,即从源和流两个方面找可靠的书证,以了解一个成语的发生、发展和衍变的历史和现状。
1.大量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古代寓言、神话传说以及古代书面语言中著名的现成语句。有的直接是援用,有的经过了改造。
来源于历史故事、古代寓言、神话传说的成语,大多是对其故事情节加以概括而形成的。如:
历史故事:四面楚歌  望梅止渴  负荆请罪  破釜沉舟
古代寓言:自相矛盾  愚公移山  滥竽充数  刻舟求剑
神话传说:夸父逐日  开天辟地  精卫填海
来源于古典诗文的,常常是直接援用其中的现成短语或句子。如:巧言如簧(语出《诗经》),明哲保身(语出《诗经·大雅》),学而优则仕(语出《论语·子张》),“每下愈况”(语出《庄子》)。
   2.一部分成语来自用古白话写成的语录、文学作品、以及民间流传的语句。如:
  众口难调  欢天喜地  白纸黑字  三长两短  指手划脚
   3.现代汉语也在不断产生新成语,反映新社会、新生活、新观念等。如:
  百花齐放  繁荣昌盛  独立自主  多快好省
(三)成语的结构
成语的结构类型,丰富多彩。这同时也说明了汉语词汇的丰富,以及汉语构词手法、修辞手段的丰富。
成语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大多是两层,少数是一层或三层。如:
两层:扬扬得意  明日黄花  钦差大臣  气宇轩昂  叱咤风云
三层:一衣带水  誉满天下  势如破竹  暴殄(tiǎn)天物  削足适履
从第一层的结构关系看,成语的结构类型主要有:
1、联合式
丰功伟绩  丰衣足食  载歌载舞  一穷二白  九死一生  连篇累牍  患得患失  风花雪月  熙熙攘攘  之乎者也  
2、偏正式
后起之秀  肺腑之言  以功赎罪  水中捞月  忙里偷闲  不约而同  豁然开朗  络绎不绝
3、陈述式
胸有成竹  计上心来  情不自禁  枯木逢春  盲人摸象  群贤毕至  泥牛入海  归心似箭
4、支配式
明辨是非  成人之美  混淆视听  通观全局  如履薄冰  如获至宝  好为人师  大快人心
5、紧缩式
不破不立  不见不散  百读不厌  风声鹤唳(lì)
6、兼语式
化险为夷  认贼作父  引狼入室  震耳欲聋
7、古汉语的特殊结构
唯利是图  唯才是举  唯命是从 时不我待  夜以继日  不远万里  车水马龙  风驰电掣
(四)成语的运用
1、准确地理解成语的意义
在了解各构成成分的意义、成语的字面意义的基础上,了解成语的实际意义。特别是某些关键语素的意义,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成语的实际意义。如:
如履薄冰  履lǚ:踩,踏。  含辛茹苦  茹rú:吃。
孺子可教  孺子:小孩子。   尾大不掉  掉:摆动。
有不少成语的整体义是语素义的比喻用法,不是各语素义的简单相加。如:
矫枉过正  矫:矫正。枉:wǎng,弯曲。矫正弯曲的东西超过了限度,而又弯向了另一方。比喻纠正事物的偏失、错误过了头,而陷入另一种偏失、错误之中。
有不少成语的整体义是语素义的借代用法。如:
王侯将相  泛指高官。
手无寸铁  “铁”是“短兵器”,以部分代全体,泛指任何武器。该成语的整体意义是“形容手里没有拿任何武器”。   
2、规范地运用成语的形式
运用成语要规范:注意成语的定型性;应运用成语的通行结构和固定成分;能分辨字形和读音。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原指桃树李树虽不会讲话,但其花艳丽动人,其实甘美,故众人争相赴之,时间一久,树下自会走出路来。后谓为人真诚,自然能感动他人。蹊:xī,小路。该字不可写成其他字,不可改成其他语素。
心心相印  心:心意,思想感情。印:合,契合。“印”(Yìn)不可以写成“映”(Yìng)。
3、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适用范围。有褒义色彩的词不能误用成贬义,有贬义色彩的词不能误用成褒义。
4、充分利用成语的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典雅含蓄等特点,准确传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惯用语
(一)什么是惯用语
“惯用语”这一概念,原来并无专指,后用来专门指称熟语中有别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的一类。是表达一种习惯含义的固定词组。特点主要有:
1、大多由三个字组成。如:
开后门  跑龙套  泼冷水  碰钉子  穿小鞋  戴高帽  敲竹杠  开小差  开夜车  拍马屁
少数是多于三个字的。如:
喝西北风  钻牛角尖  坐冷板凳  打退堂鼓  捅马蜂窝  唱对台戏  开空头支票  
2、以动宾结构为主,如上述各例。
也有的是偏正结构之类,如:门外汉  半瓶醋  铁饭碗  纸老虎
3、意义是整体化了的。一般不用其字面义,通常是其比喻义的固定使用,它已经从字面意义转化为一种更深刻的抽象的含义。如:
翘尾巴  比喻骄傲自大。
和稀泥  比喻无原则地调解或折中。
打小算盘  比喻为个人或局部利益打算。
4、使用时,可以被其他成分隔开,词序也可以变化,但它的整体意义保持不变。如:“敲竹杠”,可以说成“你这是敲谁的竹杠?”中间插入其他成分。“吹牛皮”,可以说成“牛皮吹得山响”,语序出现变化。这体现了惯用语结构的特点:既有定型化的一面,也有一定灵活性的一面。
5、惯用语的来源
多来源于口语。有的是从行业语演变而来,如“打游击”(原为军事用语)、“走过场”(原为戏剧用语)。有的来源于历史传说故事、谚语或歇后语等的节缩以及方言中的习惯说法等。
(二)惯用语与成语的比较
          成语        惯用语
构成形式、音节数        一般是四个音节        多数是三个音节
结构定型方面        不能拆开,不能改变语序。成语的结构比惯用语更稳固。        可以适当插入其他成分,可以适当改变前后语序
表义方面        整体义的形成:有的是语素义的直接组合,有的是语素义的比喻用法、借代用法……        整体义多为语素义的比喻用法
        有的成语具有意义的双层性,即“意在言外”,如“胸有成竹”;有的成语没有意义的双层性,即“意在言中”,如“明知故犯”。        都具有意义的双层性,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一样,如“穿小鞋”“挖墙脚”。
使用特色        书面语性质强,如:  阿谀奉承  敲诈勒索  倒行逆施        口语性质强,如:  拍马屁    敲竹杠  开倒车
三、歇后语
(一)什么是歇后语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具体的形象的表达,后半部分解释它的含义,前后构成引注关系(前为“引子”,后为注释说明),结构相对固定,来自民间,具有口语特色,形象、风趣。
(二)歇后语的语义
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一个统一的语义单位。两部分在表义上的作用不是等同的,前半部分只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色彩等附加意义,后半部分是表义的重点,表示整个歇后语的基本意义。因此,歇后语的语义,是由前半部分所表示的附加意义和后半部分所表示的基本意义两者有机地构成的。
1、歇后语后半部分表示其基本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后半部分的解释,直接表示这个歇后语的含义。这个歇后语只有一个本义。如: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大热天穿棉袄——不是时候。
后半部分的解释与该歇后语的实际意义是一致的,都只有一个确定的意义。
   (2)后半部分的解释,通过比喻、双关等手法,产生新的意义,成为歇后语的实际意义,这实际意义一般是在运用中得到明确显示,大多已约定俗成,成为该歇后语的固定意义。
A、比喻手法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比喻夹在中间受到两方面的批评或埋怨。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比喻有能力但表现不出来,或有知识但表达不出来。
B、双关手法
四两棉花——弹不上  实际意义是“谈不上”。这是谐音双关。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  实际意义是“净是输”。这也是谐音双关。
脑门上长瘤子——额外负担  这是语义双关,利用了同音同形异义字“额”。
   (3)后半部分字面上有意搭配成一个词或词组的形式,使之与现有的成语、惯用语之类固定结构在字面上相巧合,使意义发生转换,使其同时表达已有的词或语的固定义(多为引申义)。如:
脚后跟拴绳子——拉倒  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总结,是实指,“拉”指用绳子拉,“倒”指身子倒下。但合起来构成的形式,正好与词汇系统中一个已有的词相合。这个已有的词的常用义项是引申义:“算了,作罢”。
灶王爷放屁——神气  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概括,是实指,“神”指神灵,“气”是气体。合起来构成一个词的形式,也正好与一个已有的词相合。这个已有的词的常用义有:①神情;②精神饱满;③自以为优越而表现出得意或傲慢的样子。
老鼠掉进书箱里——咬文嚼字  后半部分恰巧与一个成语在字面相合,于是用该成语的常用义。
2、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表示附加意义,表示附加于该歇后语基本意义之上的某些色彩,主要是形象色彩,还有感情色彩、风格色彩、地域色彩等。绝大多数歇后语都具有形象色彩。如:
a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除了表示两厢情愿这个基本意义之外,还能让人联想到《三国演义》中东吴大将黄盖主动向周瑜献了苦肉计然后诈降曹操的历史情景。
b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除了表示基本义,还给人们描绘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细节,形象生动,印象深刻,有助于基本义的表达和强调。
c芝麻开花——节节高。  褒义
d猫哭老鼠——假慈悲。  贬义
有的歇后语,基本意义就包含某种感情色彩;有的是前一部分带有感情色彩,而使整个歇后语的感情色彩更加鲜明突出。如例c是褒义,例b、例d是贬义。
(三)歇后语的构成材料
1、日常习见的事物现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竹篮打水——一场空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2、历史故事、传说
司马昭之心——人人皆知(或“路人皆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3、虚构形象
猪鼻子插大葱——装象
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
阎王爷审案子——全是鬼事
(四)歇后语的运用
歇后语最初来自民间,流行于群众口语之中,后来逐渐为文人所理解接受,逐渐被吸收到书面语中来。在口语和文艺作品中运用歇后语,形象,生动,想象丰富,诙谐风趣。
使用歇后语要有鉴别,注意规范。基本意义不明确的,前后部分引注关系不合理的,附属色彩与基本意义相矛盾的,内容庸俗不健康的歇后语,是词汇规范化的对象。比如有的歇后语以有生理缺陷的人为描述对象,如“小秃子打伞,无发(法)无天”,“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等,虽有一定的表现力,但若有取笑的成分,就应该抛弃不用。使用歇后语还要注意它的结构形式的定型、书面形式的统一。如标点符号问题,在歇后语的前后部分之间是用破折号还是用逗号,需要规范;一些同音字也需要确定其中的一个作为规范的对象。
四、谚语
(一)什么是谚语
谚语是一种“现成话”,表现为韵语或短句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多年流传广泛沿用,反映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通俗、形象、简练、深刻。如:
万事开头难。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众人拾柴火焰高。
十层单不如一层棉。
油多不坏菜。
天下乌鸦一般黑。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二)谚语的特点
   1、流传在群众口头上,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口语性。如: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火要空心,人要真心。
看人吃豆腐牙齿快。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2、概括性强,表达一个整体意义。从语义的角度看,谚语有如下三种类型:
(1)谚语的字面意义就是其实际意义,如“名师出高徒”、“百闻不如一见”。
(2)实际意义和字面意义不一致,字面意义已不被人们使用。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实际意义是指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至于字面意义已经不用了。
(3)有两个实际意义:字面意义和派生意义。如“新官上任三把火”,既可指新上任的官员办几件事情抖抖威风,也可用来比喻一般人刚刚负责某岗位时总要努力办好几件事情,以显示自己的本领和工作热情。
谚语的字面意义一般是形象的;它的非字面意义的实际意义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所表达的意义更具有普遍性和哲理性。
谚语善于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浅显生动的形象之中,上述各例大都如此,又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结构固定,句式整齐,富有音乐美,易于传诵记忆。
有不少谚语使用对称结构,或宽对或严对,而且上下句押韵,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有的是顶真句、回环句等(参阅本书《修辞》章),如:“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是宽式回环。
少数谚语的结构和成分,没有严格固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性子急,吃不了热粥”、“心急吃不得热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性子急,吃不了热豆腐”;“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有的谚语,结构具有紧缩性,如“不是冤家不聚头”,用的是紧缩句。“九月油菜,十月麦”(江西农谚,说的是农历九月种油菜,十月种荞麦),是关键词语的意合。“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也是关键词语的意合,两个偏正词组前后相连。
4、内容上,概括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现实和深刻的哲理,富有知识性和教育意义。
正因为如此,谚语的分类,常常以内容为依据,如农业谚、气象谚、风土谚、常识谚、讽诵谚、规戒谚、哲理谚等。如:
概括各地物产、名胜古迹、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等方面知识的,是风土谚。“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形容贵州旧时自然环境。“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强调东北的三种特产。“吃过端午酒,扇子不离手。”江西在端午节后,天气日趋炎热。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蛇有蛇路,鳖有鳖路。”这些是哲理谚。
  (三)谚语和成语的主要区别
1、成语书面性强,谚语口语性强。如“见异思迁”是成语,“这山望着那山高”是谚语,虽然两者意思基本相同。
2、成语比谚语更定型化。成语的成分和语序一般不允许变动,而一些谚语的成分和格式可以适当变动。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也可以说成“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曲儿”。
3、音节数不同。成语一般是四个音节,谚语一般多于四个音节。
4、结构和用法不同。成语是固定词组,在造句功能上多充当句子成分。谚语多为现成的句子,可以独立成句。
成语和谚语的区别,列表如下:
          谚语        成语
1        口语性强,是人们的口头创作。        书面性强,很多在古文献中可以找到出处。
2        结构和成分不如成语固定,有的成分可以改变。        结构和成分很固定,不可随意改变。
3        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多通俗表义。无论是词汇意义还是语法关系,都容易从字面去理解和接受。        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多典雅表义。有的成语,人们仅凭字面不能了解其实际意义。
4        有的谚语有地区性和行业性。        成语大多具有全民性。
5        表示判断和推理,概括地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和有效的经验。        表示一般的概念,一种客观的现象以及人或事物的特点和状态等。
6        是多于四个音节的现成句子。多为对偶式,两句对照,押韵,        绝大多数是四个音节的固定词组。
7        使用时,多独立成句。        使用时,多充当句子成分。
   (四)谚语和格言、名言
格言和名言,都是出自名人或名篇的言简意赅的警句。格言,是含有劝戒和教育意义的可为准则的话,一般较为精练。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名言,是著名的话。(朱自清《论标语口号》:“格言也罢,名言也罢,作用其实都在指示人们的行动,向着某一些目的。”“格言偏重个人的修养,名言的作用似乎更广泛些。”)
三者的共同点:都不是言语交际中临时组合而成的,都是人们熟知的现成句子,都能揭示知识和思想,给人启发教育。
三者的不同点:①来源上看,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格言和名言多为名人语录。②内容上看,格言和名言意在阐发事理,多为警策之辞;谚语虽然也有规戒警策之辞,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概括和对经验的总结。

第七节  字典和词典
    一、字典与词典的区别
    字典和词典被人们誉为“无声之师”,是很有道理的。它虽然不会出声,却和老师一样,可以帮助解决人们学习遇到的字、词方面的疑难。这是每一名学生、文字工作者,乃至一般社会成员身边不可缺少的工具书。走自学成才道路的人,学习中的困难是可以想见的,所以了解一点有关字典和词典的知识,以便随时请教,就显得尤为重要。
字典是以单字为收集的对象,主要解释单个字的写法、读法、意义和用法。有的字典也附带解释一些词语,目的还是为了说明字的意义和用法。词典是以词语为收集的对象,主要解释一个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汉语的词典一般要以单字打头,由单字带出一系列的词语,先解释“领头字”,然后逐条解释所列词语。词典的单字部分和字典基本相同,往往兼有字典的功能。
    二、几种字典、词典简介
(一)《汉语大字典》
由四川、湖北两省三百多位专家、教授和语文工作者编写,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工作,于1984年编成初稿,1985年开始分卷定稿,陆续出版。1990年底八卷全部出齐。
《汉语大字典》是汉字楷书单字的汇编,共计收列单字五万六千左右。全部单字按部首编排,设二百部。它注重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于楷书单字条目下收列了能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在字音方面,注出了现代读音,并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在字义方面,不仅注重收列常用字的常用义,而且注意考释常用字的生僻义和生僻字的义项。
《汉语大字典》的编纂是我国文化建设方面的一项宏伟工程,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
(二)《新华字典》
新华辞书社编纂。195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57年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至今曾作过五次大的修订。
这部字典是解放后第一部按《汉语拼音方案》音序排列编纂的字典,也是中国第一部用白话文来注释字词意义的工具书。1998年本在1992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就字形、字音、释义、例证、体例等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修改时注意吸收了语言文字研究和相关学科的新成果。全书所收单字共一万余个(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带有解释的复音词三千五百余个。书前列有“新旧字形对照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和“部首检字表”。这部字典注音准确,检索方便,字形标准,释义简明,受到各类读者的广泛欢迎,在国外亦有一定影响。
(三)《辞海》
《辞海》舒新城主编。编纂历时20年,于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新中国成立后,曾进行过一次改编,于1965年出版了《辞海》(未定稿)。1979年进行修订,夏征农任主编。《辞海》(1979年版),共三卷,词目九万一千条。他们提出了“每隔十年修订一次”的方针。《辞海》(1989年版)对许多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视为JQ的学科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新兴学科,作了大量补充。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辞海》(1999年版)在内容上、设计上都有新的补充、改进。词目增加到十二万二千余条,六千条新增词目大部分是近10年来新出现的词语。《辞海》为语文兼百科的综合性词典,古今语词兼收并蓄,时代感较强,适用于各行各业的普通读者。
(四)《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1956年着手收集资料,1960年印出“试印本”,1978年正式出版,1983年出第二版,1996年出修订第三版。二十多年来,先后共付印185次。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
《现代汉语词典》为中型词典,收字、词、词组、熟语等约六万余条,全书共三百万字。本书内容丰富,除一般语汇外,还收有一些常见的方言词语、文言词语、专门术语等。这部词典体系细密完善,选词立目严谨精当,释义简明扼要。作为现代汉语的第一部规范词典,问世后赢得了广大读者和学术界的赞誉,成为大、中学生,教师,新闻工作者以及其他语言文字工作者的重要工具。
(五)《汉语大词典》
由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共同编写,参加的专家、学者共四百多人。1986年开始出第一卷,1994年正文十二卷、附录及索引一卷全部出齐,历时20年。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共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插图二千二百余幅。本书特色鲜明,在收词方面,不仅数量甚大,而且古今兼备,查全率高,形体齐全,注音周详。在释义方面,准确度高,纠正了以往辞书的一些误释,义项也比较齐备;并能努力追溯语源,充实释文内容。在引证方面,资料翔实,例证繁富。本书在编写前即组织上千人从上万种古今图书、报刊上收集资料,共收词制卡七百多万张。
《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是我国新编大型语文辞书的双璧,代表了我国辞书编纂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
(六)《四角号码新词典》
商务印书馆编辑,1950年初版,1982年出修订第九版。这是一部小型词典,共收单字一万六千多个,词语二万多条。单字下用拼音字母和同音汉字注音。解释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单字用四角号码的顺序编排。
(七)《中国成语大辞典》
    王涛等20人编撰。198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本书共收成语一万八千余条,在同类词书中条目总数最多。本书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而且范围相当广泛,体例比较细密,检索也比较方便,这是它的优点。所收条目分主条和附见条,主条是成语的早期形式或主
要形式,作音义解释;附见条是成语的其他形式,不另解释。
    三、检字法
检字法是汉字排列次序的查检方法。了解并掌握检字法,对熟练地利用字典、词典这一类工具书很有帮助。
(一)部首检字法
以汉字的部首作为编排检字的方法叫部首检字法。东汉的《说文解字》,清代的《康熙字典》以及旧版的《词源》、《词海》等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部首是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类别。部首的排列顺序以部首本身的笔划多少为准,少的在前,多的在后。凡是偏旁相同的字都归入同一部首,同一部首字的排列顺序,也以字的笔划多少为准。
部首检字法利用了汉字的结构特点,易于掌握,这是它的优点。但是由于汉字的结构复杂,部首没有固定的位置,有些字从字形上认不出该属哪一个部,又是它的缺点。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有的字典、词典附有难字表,或汉语拼音索引。
(二)笔画检字法
将汉字的笔划数和笔形结合起来编排检字的方法叫笔划检字法。先按笔划多少将字加以排列,少的在前,多的在后。笔划数相同的字,再按起笔的形状(横、竖、撇、点等)依次编排。使用这种检字法的工具书很少。
(三)号码检字法
将汉字的笔形编成号码,再按号码查字的方法叫号码检字法。这可以“四角号码”检字法作为代表。它把汉字的笔形归纳为十种,每种用一个号码代表。每个字取四角的笔形,用四个阿拉伯字作为代码。四个代码依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组成。这种方法掌握熟练以后,查字较快。《四角号码新词典》就是用这种方法编排的。
(四)音序检字法
按照字音的字母顺序来检字的方法叫音序检字法。这种方法是将汉字按照汉语拼音字母的顺序加以排列的。查字时,先看音节的第一个字母,依次再看第二、第三个字母。现在普通话日益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已经为广大的中、小学生以及社会上愈来愈多的人所掌握,所以用这种方法查阅字典、词典又方便,又快速,受到人们的欢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就是用这种方法编排的。

第五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概说
学习要点:了解语法的基本特征,掌握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
一、什么是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人们的言语行为必须符合语法规则,否则就无法交流信息。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从言语表达的角度看,说写者在用词造句时必须遵循语法规则,否则听读者会不知所云或感到别扭。例如,光有“力量、就、知识、是”几个零散的词,还无法表达意思;把它们加合成“力量就知识是”或“是就知识力量”,也还是不能表达意思,因为这些组合不符合汉语的结构规则。只有按照汉语语法规则,把它们组成“主+动+宾”的结构,即说成“知识就是力量”,才能让听读者理解。又如,当听到外国学生说“一点点我不舒服”“尽管天塌下来,我也能顶得住”这类句子时,我们能明白其意,但会感到很别扭,觉得不像中国话。原因在于这类组合偏离了汉语的语法规则。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则,前一句中的“一点(点)”不能用来修饰全句,也不能用来修饰形容词,应改为“我有点儿不舒服”。后一句前后两个分句是让步关系,应改为“即使......也”。“尽管......也”在汉语中不能搭配。
第二,从话语理解的角度看,听读者在理解话语时必须借助语法规则的指示,否则无法理解。例如一个不懂“主+动+宾”结构规则、不懂“是”表示判断的语法意义的外国人,是不能真正理解“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句子的意思的。同样,若不懂“什么”的否定用法,也是无法真正理解“你都懂什么!”这句话的含义的。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在表达时并不是先想好语法规则再说话或写文章的呀?对了,我们在表达时,一般不会这样做。那语法规则怎么起作用的呢?是下意识地起作用的。既会下意识地起作用,那为什么还要学呢?因为只靠“下意识”还无法避免语法错误,特别是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时。只有自觉地系统地学习了语法规则,才能自觉地更好地利用语法规则,避免在言语交际中出现语法错误。要做好语言文字工作,语法规则的学习更是必不可少的。
“语法”这个术语,在人们的实际运用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言结构规则本身;一是指研究语言结构规则的科学。比如“这样说不符合语法”,这句中的“语法”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是一种专门的学问”,这句中的“语法”指研究语言结构规则的科学。在需要加以区别的时候,人们把前者叫做语法,把后者叫做语法学。
二、语法的特点
1、抽象性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结构规则是有限的,而人们说写出的句子则是无限的。有限的规则之所以能够生成无限多的句子,是因为语法具有抽象性特点。例如“勇敢地战斗”“很好”“认真学习”,这些语句在具体意义上毫无共同之处,但在结构上却有共同之处:都由状语加中心语组成的偏正结构。又如“名词不能用‘不’否定”这条规则几乎适用于所有名词,“山、水、学生、衣服、街道、文化、语言、足球”等等,前面都不能出现“不”。
抽象的语法规则表现在人们说写的话语中,储存在人们的大脑里,它是客观存在的。儿童在学习母语时,能用已学会的词语说出没有听过的句子,就是因为掌握了抽象的结构规则,能自行组织具体的句子。成年人学习外语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抽象性是语法最重要的特点。
2、稳固性
语法的稳固性是相对语音、词汇而言的。其稳固性主要表现在历史继承性和不可渗透性两个方面。
语法的历史继承性,可以从汉语的发展中很明显地看出。现代汉语“主+动+宾”这种结构在甲骨文中就已存在。如“河杀我?河不杀我?”(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中辑》。其中“河杀我”就是“主+动+宾”结构。此外,现代汉语的连动、兼语、双宾语等结构,也是先秦两汉汉语中常见的。如“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汤问》),“王赐晏子酒”(《晏子春秋》)。这些都体现了语法惊人的稳固性。
语法的不可渗透性,可以从语言的接触中看出来。在语言接触中,会出现大量的借词,但语法体系受到的影响却很小。外文汉译时必须接受汉语语法规则的支配,如英语中短语或从句作定语时放在中心语之后,但译成汉语时,必须把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前。
3、民族性
人类思维的规律是一致的,但不同民族表达同一思维的语法形式却不尽相同。例如,汉语数词与名词间要出现量词,而英语则不需要量词。汉语名词性偏正结构是“定+中”,而傣语的则是“中+定”。汉语的动宾结构是“动+宾”,而日语的则是“宾+动”。英语的谓语动词有词形变化,而汉语的则没有。
三、语法单位
语法规则离不开具体的语法单位之间的联系,因而,在全面研究各种语法规则以前,需要弄清楚什么是语法单位。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断都是语法单位。例如“他是学生。”“他”分别可以用“那个人”“你昨天见到的那个人”等替换下来;同样,“是”“学生”也可以用别的词语替换下来。“他”“那个人”“你昨天见到的那个人”等在同一位置上可以相互替换。这些可以相互替换的单位在句子中的作用相同,都是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有大有小,最小的是语素。比语素大的语法单位依次是词、词组和句子。
(一)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它既是词汇单位,又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我们在词汇部分已经讨论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二)词
词是造句时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它既是词汇的主体层级,又是高一级的语法单位。词汇部分讨论它的构造,语法部分讨论它的句法功能。
“独立运用”和“最小”是区别词与非词不可缺少的两个条件。所谓独立运用,是指在造句中能够到处作为一个单位出现;所谓最小,是指不能扩展,即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词和词组都可以“独立运用”,但词组不是“最小”。如“白菜”与“白布”都可以作为造句的单位,但“白菜”不能扩展,是词,而“白布”可以扩展为“白色的布”,是词组。词和语素的定义中都有“最小”二字,但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而语素只是“最小”,不能“独立运用”。例如,“危险”可“独立运用”,是词;若再分成“危”和“险”便不能独立运用,只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
(三)词组
词组又叫短语,是由两个以上的词组成的语法单位。词组可分为两类: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交际有需要马上就能按照有关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短语叫做自由词组。
(四)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口语中的句子都有一定的语气,句子前后都有间隔性的语言停顿;书面语中的句子则要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来表示语气和停顿。
作为语法单位,语素是构词单位,词和词组是造句单位;句子是语言的运用单位。
词、词组可以成句,那么,它们与句子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词语所叙述的内容是否与现实发生特定联系。词、词组是造句单位,没有语气,不能与现实发生特定联系。而句子是使用单位,为了适应具体环境中的交际需要,必须有特定的语气。带上了语气也就同现实发生特定联系了。例如,词典里找到的“好”只是一个词,但在对特定事物进行评价时说“好!”,则是一个句子。“禁止吸烟”是一个词组,但当它出现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提醒人们不要吸烟时则是一个句子。
第二节  词类(上)
一、词的分类标准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所谓词的语法分类就是依据词的语法特征(也叫语法功能)对词进行分类。词的语法特征主要表现为:词的造句能力、词的组合能力和词的形态变化。
1、词的造句能力。指能否单独充当句法结构成分(以下简称句法成分)。根据这一语法特征,可以把词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是虚词。例如,老师和学生配合得很好。“老师、学生”作主语,“配合”作谓语,“很”作状语,“好”作补语,因而它们都属于实词。“和”“得”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属于虚词。
有了实词,我们就可以造一些简单句子了。而只有虚词则不能造句。比如,有了“你”“看”“电视”这三个实词就可以组合成“你看电视”这个句子。而“了”“吗”“吧”这些虚词是无论如何不能组合成句的。但是,实词若有了虚词的帮助就可以表达更多的意思。如“你看了电视。”“你看电视吗?”“你看电视吧?”。
2、词的组合能力。指能跟一些什么词语发生组合关系,不能跟一些什么词语发生组合关系。实词和虚词的继续分类就是根据词的这一语法特征来进行的。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能受形容词修饰而不能受“不”修饰的词是名词。如可以说“新的机遇”,不可以说“不机遇”,所以“机遇”是名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只能附着在名词性词语前面的词是介词。如“从北京”中的“从”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只能附着在名词“北京”之前,是介词。根据词的组合能力,可以把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七类;把虚词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四类。为了适应研究和教学的需要,也可以把实词分为两类:体词和谓词。经常充当主语和宾语的词称为体词,包括名词、数词、量词。经常充当谓语的词称为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
叹词和拟声词比较特殊:它们能单独成句,但在句法结构中通常不跟其他词发生结构关系。可以把它们归入特殊的词类。
3、词的形态变化。指具备什么样的形式标记和变化方式。有些词不用去考察它们的组合关系而从形态上就可以知道它们属于哪一类词。如前缀“老”是名词的标记,因而带有前缀“老”的词都是名词。“老外、老板、老师、老李”等便是。能与“们”组合的是名词性词语。“A-A”是单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AABB是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方式。在给词分类时,词的形态变化只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标准,因为汉语只有部分词有上述变化方式。
词的类别意义在辨别词性上也不失为一项参考标准。所谓类别意义不是指具体的某一个词的意义,而是指概括了的某一类词的意义。如名词是人或事物的名称,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等。词的类别意义与词的语法特征是密切联系着的。具有名词的语法特征的词一般也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具有形容词语法特征的词一般也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一般来讲,根据词的类别意义就可以确定其词类。比如,有人问你“书”是什么词?你根据它属于“事物名称”一类,很快就能判断它是名词,而用不着去讨论它的语法特征--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不受“不”的修饰。但有的词从类别意义上看没有明显的差异。如“偶然”和“偶尔”,“打仗”和“战争”,从类别意义上就很难看出它们的词性,这时必须依据它们的语法特征来确定它们所属的词类。“偶然”能作定语、谓语和状语,如“偶然的发现”“这件事情很偶然”“偶然听到”,可确定为形容词。“偶尔”只可作状语,如“偶尔听到”,是副词。“打仗”能受副词修饰,不能受数量词组修饰,如可以说“不打仗”,不可以说“一场打仗”,可确定为动词。“战争”能受数量词组修饰,不能受副词修饰,如可以说“一场战争”,不可以说“不战争”,是名词。因此,我们把词的类别意义作为参考,把词的语法特征作为区分词类的主要标准。
不同的著作对词进行划分的结果是不同的。北京大学把词分为15类:
1.名词。如:“牛、书、学生、松树、友谊、现在、昆明”等。
2.动词。如:“读、修理、访问、认为、喜欢、是、成为、有、能、可以”等。
3.形容词。如:“大、新、好、甜、干净、认真、踏实、仔细、伟大”等。
4.状态词。如:“通红、雪白、红彤彤、白花花、黑咕隆咚、白不呲咧”等。
5.区别词。如:“公、母、雌、雄、男、女、急性、慢性、巨型、微型、国营”等。
6.数词。如:“一、二、三、四、十、百、千、万、亿、”和“第一、第二”等。
7.量词。如:“个、条、件、双、堆、公尺、公里、公斤、点儿、些、次、天”等。
8.代词。如:“ 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这、那、这样、谁、什么”等。
9.副词。如:“很、更、就、才、也、都、只、不、已经、刚刚、简直”等。
10.介词。如:“把、被、往、从、以、向、自从、对于、关于、按照、本着”等。
11.连词。如:“和、并、而、或、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等。
12.助词。如:“了1、着、过、的、似的、等等”等。
13.语气词。如:“啊1、吗、吧、呢、了2、罢了”等。
14.叹词。如:“啊2、噢、唉、哦、哼、呸、嗯、啊呀”等。
15.拟声词。如:“咝、嗞、叮当、当啷啷、叮呤呤呤”等。
他们将这15类词归并为三大类:
一是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形容词、状态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以及代词。从语法上说,实词的主要特点是在造句中能充任主要句法成分,如主语、谓语、述语、中心语等。(关于主语、谓语、述语、中心语等概念,见本章第三节,下同)
二是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虚词,除了在意义上比较虚灵,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起某种语法作用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在造句中不能充任主要的句法成分(关于句法成分,见下面第三节)。
三是特类词,包括叹词和拟声词。
二、实词
(一)名词
表示人、物、时、地的词。如“书、山、纸张、报纸、文章、积极性、鲁迅、北京、现在、上边、中间、前后”。
(一)名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1)一般能受数量词组修饰。如“两个鸡蛋、三本书、一个人、五年计划、一种思想、一些意见、一点积极性、一批军火、”。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一般不受数量短语修饰。如“鲁迅、北京、现在、今天、上边、中间”等,前面一般不出现数量词组。
(2)能出现在介词后面,一起组成介宾结构。如:
从国外(回来)  向雷锋(学习)  把椅子(搬来)  在教室(讨论)
别类的词也可以出现在某些介词后面,但不具有普遍性,而且都有办法证明不是名词。如“从生到死”可以转换为“从生下来到死去”,“从小到大”可以转换成“从很小到很大”。由此证明介词“从......到......”后面的“生、死、大、小”不是名词。
(3)不受副词修饰。例如,不说“不战争”“很智慧”“最青年”等。有时也有副词出现在名词前面的,但一般只限于某些固定格式。如“管他......不......”“......不......,......不......”“......+方位/时间名词”这几种格式中,名词前面可以出现副词。如:
管他飞机不飞机,冲上去再说。
画得山不山,水不水的。
他们生活在最下层。
这个东西放得太前(太后)了一点。
昨天已经中秋了。
今天才星期三。
(4)经常用作主语和宾语。
另外,有些名词带有某些前缀和后缀作为形式标记。
如“阿姨、阿爸、剪子、胖子、兔子、学者、劳动者、赚头、甜头、盖儿、”中的“阿-、-子、-者、-头、-儿”就是名词的标记。
(二)名词的分类
名词可以分为四类:人物名词、处所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
(1)人物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如“外宾、运动员、山、河流”等。
(2)处所名词:也叫处所词,表示处所。如“亚洲、中国、江西、滕王阁、邮局、附近、周围、门口”等。
(3)时间名词:也叫时间词,表示时间。如“中秋、春季、星期天、上午、现在、将来、过去、从前、昨天、今天、明天、国庆节”等。
(4)方位名词:也叫方位词,表示方向和关系位置。方位名词可分为两种: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
A、单纯方位词。也叫单音节方位词,共有16个: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内、外、里、间、旁。
B、合成方位词。有如下几种合成方式:
a、两个单纯方位词对举: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外。
b、以+单纯方位词:以上、以下、以前、以后、以内、以外。
c、之+单纯方位词:之前、之后、之间、之内。
d、单纯方位词+头:上头、下头、前头、后头、东头、西头、里头、外头。
e、单纯方位词+边:上边、下边、前边、后边、左边、右边、东边、西边、                        南边、北边、外边、里边、旁边。
f、单纯方位词+面: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东面、西面、                        南面、北面、外面、里面。
g、其他:底下、当中、中间。
C、方位词的主要用法
a、单纯方位词是一种粘着词,单用能力很差。它的主要用途是:
(1)作为合成词(包括合成方位词)中的一个语素,如“天上、早上、地下、乡下、后天、野外、夜里”
(2)位于其他名词后组成方位结构。如“树林里、操场上、春节前、寒假后”。
(3)位于介词后组成介宾结构。如“向后转、朝南开、往东走”。
(4)在句子中可以对举着用。如:
人群里三层,外三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东有村,西有店。
(5)构成成语。如“由表及里、南辕北辙、外强中干、东奔西走”。
b、合成方位词大部分可以单用。如“东边有山”“南面是操场”“教室在后面”。但它的主要用途还是构成方位结构,或介宾结构。如“长城内外、大江上下、毕业以后、离开北京以前、在旁边、从西面”。
c、方位词除了表示方位之外,有的还可以:(1)表示时间(见上例);(2)表示在某个方面,如“政治上、理论上、历史上”。(3)表示界限,如“四十上下、县团级以上”。
时间词、处所词和方位词除了具备一般名词的特点(如能跟介词组成介宾结构)以外,还经常修饰动词,这是它们不同于一般名词的地方。如“下午开会”“您前面坐”“咱们清华见”“以后再谈”。
(二)、动词
表示动作变化等的词。如“看、做、思念、进行、来、有、可以、属于、是、使、”。
(一)动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1)能用“不”修饰,如“不做、不来、不可以、不是、不属于”。
(2)经常作谓语,大部分能带宾语。带宾语的动词叫做及物动词,又叫他动词,不带宾语的叫做不及物动词,又叫自动词。
(3)大多数能在后头加“着、了、过”等动态助词。如“看着、看了、看过、进行着、进行了、进行过”
由于词义的限制,有的动词能带“着、了、过”(见上例“看”);有的只能带其中的一个,如可以说“通过了”而不能说“通过着、通过过”;有的动词不能带动态助词,如“属于、是、使”等动词,都不能带“着、了、过”。
(4)大多数表动作的动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动量,有“一下”或“反复多次的意思。单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为AA,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为ABAB。
如:
看--看看,做--做做,聊--聊聊
学习--学习学习,讨论--讨论讨论
(二)动词的分类
可分为一般动词和特殊动词。
(1)一般动词包括行为动词(如“洗、飞”)、心理活动动词(如“爱、厌恶、尊敬”)、使令动词(如“使、让”)、比似动词(如“像、似、如”)等 。
(2)特殊动词指助动词和趋向动词。
A、助动词:表示可能、必要和意愿。如:
第一组:能、能够、可、可以、可能、会;
第二组:应、应该、应当、要、得、肯、敢。
a、助动词除了具有一般动词的主要语法特征(如受“不”修饰,多数可做谓语)之外,还可以作状语,修饰动词。“这样做可以”“你敢吗”“他会”是助动词作谓语的例子;“你可以走了”“你夜里敢出去吗”“他会说英语”是助动词作状语的例子。
b、助动词大都能进入“不X不”这个格式中,表示委婉或强调的口气。第一组助动词用在这个格式中有委婉的意味,如“不能不相信”不等于“能相信”,而是“应当相信”的意思,不过口气要委婉一些。第二组助动词用在这个格式中有强调的意味,如“你不应该不帮他一把”比“你应该帮他一把”更强调一些。
B、趋向动词:表示动作的趋向。可分三组:
第一组:来、去
第二组:上、下、进、出、过、回、开、起
第三组:上来、上去、下来、下去、出来、出去、过来、过去、回来、回去、起来
第一组以说话人为着眼点,向着说话人的方向移动为“来”,离开说话人为“去”。第二组以说话人之外的事物或位置为着眼点。第三组兼有一、二组的特点。如“上来”,“上”表示从低往高走,“来”表示朝着说话人的位置,表明说话人在上面。若说“上去”,“去”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处的位置,表明说话人在下面。
趋向动词除了具有一般动词的主要语法特征(如能受“不”修饰,能作谓语)之外,还能作补语。如“寄来、脱下、跑回去”。有的趋向动词还有引申用法,词义虚化。如“热起来、好起来、坚持下去、瘦下去”中的“起来”和“下去”表示动作或性质变化的“开始”和“继续”。
(三)形容词
表示性质和状态。如“大、高、认真、生动、美丽、精明、可爱、冰凉、初级”。
1.形容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1)一般能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大、很大、不生动、很生动”。少数带有表示程度语素的普通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不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说“不冰凉、很冰凉、不雪白、很雪白、不初级、很初级”。
(2)能修饰名词,如“大眼睛、高楼、冰凉的酸梅汤、初级职称”。
(3)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
A、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A”,如“大大、高高、短短、细细”。这类重叠式修饰动词时表示程度的加强,修饰名词时不仅没有加强的意味,反而表示程度减弱,即表示一种轻微的程度。例如:
大大缩短了距离(程度加强)
大大的眼睛    (与“大眼睛”相比程度减弱)
高高举起      (程度加强)
高高的个儿    (与“高个儿”相比,程度减弱)
B、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一般表示程度的加强,有三种格式:
a、AABB:高高兴兴  踏踏实实  勤勤恳恳  干干净净  和和气气  随随便便
b、A里AB:这里的AB限于某些含贬义的形容词,重叠后既表示程度加强,又表明嫌恶的感情。如:小里小气  古里古怪  慌里慌张  糊里糊涂  马里马虎
c、ABAB:这里的AB只限于某些带有表示程度的语素的双音节形容词。如:
冰凉冰凉  雪白雪白  通红通红  笔直笔直  碧绿碧绿  鲜红鲜红
C、重叠属于形容词生动形式。形容词生动形式除了重叠之外还有单音节形容词A加双音节或多音节后缀这种形式。
a、A+双音节后缀:这个后缀一般是叠音的。如:
暖洋洋  胖乎乎  绿油油  慢腾腾  毛茸茸  直勾勾
醉醺醺  香喷喷  干巴巴  沉甸甸  羞答答  亮晶晶
b、A+多音节后缀,如:
黑不溜秋  黑咕隆咚  花里胡哨  傻不愣登  蠢了呱叽
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不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说“不慢慢、不干干净净、不老里老气、不活生生、不灰不溜秋、很慢慢、很干干净净、很老里老气、很活生生、很灰不溜秋”。
2.形容词的分类
形容词可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性质形容词表示属性,如“红、黄、大、小、软、硬、伟大、平凡、美丽”。
状态形容词带有明显的描写性,包括形容词的一切生动形式,如“喷香、冰凉、红红、大大方方、冰凉冰凉、直勾勾、傻里呱唧”。
3.形容词与动词的区别
(1)共同点
A、能用“不”修饰:“不走、不高”
B、能作谓语:“他走了、这棵树很高”
C、肯定否定相叠:“走不走、高不高”
(2)不同点
普通形容词(以下只称“形容词”)能受“很”修饰,动词一般不能受“很” 修饰。如可以说“很高、很美丽”,不可以说“很走、很学习”。
心理活动动词大都能受“很”修饰,这一点与形容词相同;能带宾语,这一点
区别于形容词。如“很爱(他)、很佩服(陈老师)、很了解(情况)”。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
状态词是指下面这样一些词:
  通红  雪白  喷香,    红彤彤  绿油油  湿淋淋,  黑咕隆咚  灰不溜秋,
  马里马虎  糊里糊涂,  干干净净  清清楚楚,通红通红  雪白雪白……
这些词从表面看,似乎跟形容词差不多,其实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妨将形容词“香”、“干净”跟这类词的“喷香”、“干干净净”作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它们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
第一形容词“香”、“干净”能受“不”修饰,如“不香”、“不干净”;可是“喷香”、“干干净净”都不能受“不”的修饰,我们不说“*不喷香”、“*不干干净净”。
第二形容词“香”、“干净”能受“很”修饰,如“很香”、“很干净”;可是“喷香”、“干干净净”都不能受“很”的修饰,我们不说“*很喷香”、“*很干干净净”。
第三形容词“香”、“干净”能带补语,如“香极了”、“香得很”、“香得醉人”和“干净极了”、“干净得很”、“干净得一点儿灰尘都没有”;可是“喷香”、“干干净净”都不能带补语,我们不说“*喷香极了”、“喷香得很”、“喷香得醉人”和“*干干净净极了”、“干干净净得很”、“干干净净得一点儿灰尘都没有”。
    从所表示的意义看,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这些词都表示事物的某种状态。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把这类词称为“状态词”。
(四)区别词
也叫非谓形容词:与形容词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不能充当谓语,不能用“不”和“很”修饰。常见的区别词如:
正  副  男  女  雌  雄  单  大型  初级  多项  巨额  慢性  新式  
长期  特等  万能  共同  个别  天然  人为  主要  高产  亲生 彩色
白色  黄色  西式  男式  上等  恶性  微型  阴性  超级  大号  双重
临床  多幕  私人  民用  简装  国营  高效  直观  新生  新兴  真正
主要  高速  名牌  高频  海洋性  流线性  多民族  单方面  喷气式
有些区别词用途极窄,只作科学技术名词的组成部分,如“高频电波、侧吹转炉”。
(五)数词
表示数目。如“零、半、一、二、两、八、十、百、千、万、亿”。
1.语法特征
数词最突出的语法特征是能同量词组合,组合成数量词组。如“三个(班)、去了两趟、要三斤”。
2.序数
数词或数词结构前加“第、初”表示序数。如“第一、初二”。有时表示序数不用“第”,但实际上隐含“第”,如“一中”,等于“第一中学”;“(住在)四楼”,等于“(住在)第四层楼”;“十六中队”,等于“第十六中队”。又如,分析问题时按顺序用“一、二”,等于说“第一部分/点/类”、“第二部分/点/类”。
除外,还有些习惯用法:大儿子,小女儿,老大,老三,末班车,头一回。
3.概数
数词或数词结构后面加“多、几、把、来、上下、左右、以上、以下”表示概数。如:千把人,一千来人,一千多人,十几斤,五十上下,五十左右,五十以上,五十以下。
表示概数的方法还有:一到九之间,相邻的两个数连用,表示范围在这两个数之间。如“一两百人,二三百斤,四五千斤”。还可用“成...上”或“几...” ,表示概数。如“成千上万、几十天、几百斤、好几百年”。
4.倍数和分数
A、倍数以“数词+倍”表示。如“一倍、十倍、三十倍”。倍数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如“百分之二百”等于两倍,“百分之三百”等于三倍。
B、分数常用固定结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如“三分之一”“百分之五十”。口语中也用“成、分”表示分数。如“五成”等于“百分之五十”,“一成”等于“百分之十”,“三分”等于“百分之三十”,“三分象人,七分象鬼”。
C、倍数一般用于数目的增加,不用于数目的减少。如可以说“增加了两 倍”,
不可以说“减少了一倍”。
分数既可以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以用于数目的减少。如可以说“提高了百分之百”也可以说“减少了百分之百”。
表示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
a、表示增加:“增加了,增长了,提高了,上升了”--不包括底数,指净增数。“增加到,增长到,提高到,上升到”--包括底数,指总数。如:原来是5,现在是10,可以说:增加了一倍,增加了100%或增加了5;增加到两倍,增加到200%或增加到10。
b、表示减少:“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减少到,降低到,下降到”--指余额。如:以前是10,现在是7,可以说:减少了30%或减少了3;减少到70%或减少到7。
5.两和二
A、个位数在一般量词前用“两”。如:两本书、两倍、一年零两个月。多位
数中的个位数用“二”。如:二十二、一百零二次。
B、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二”都可以用,重量单位“两”前只用“二”。如:两升(二升)  两丈(二丈)  两斤(二斤)  二两(酒)。
新兴的度量衡单位大都用“两”。如:两吨  两公里  两英尺。
C、“十”前用“二”,“百”前一般用“二”,“千、万、亿”前多用“两”。如:二十  二百二十块(两百二十块)  两千元(二千元)  两亿。
D、序数、小数、分数只能用“二”。“半”前用“两”。如:第二,二哥,二月,零点二,二分之一,两半。注意区分:“二次世界大战”与“两次世界大战”;“二儿子”与“两个儿子”。
另外,“两”还可以表示不定数目(限于二至九),相当于“几”。如:过两天再说(=过几天再说),我说两句(=我说几句)。注意区分“两”和“俩”。“俩”是“两个”的合音。如:俩人(=两个人)  俩馒头(=两个馒头)  兄弟俩(=兄弟两个)。
6.“一”的活用
A、“一...一”,前面的“一”是“每一”的意思。如:一人一本,一个萝卜一个坑。
B、用在名词性词语前,有“同一”或“满”的意思。如:
他们各干各的,不一条心。(同一)
他走出了一身汗。(满)
一房子人。 (满)
一肚子阴谋诡计。(满)
C、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前,表示动作“快”或“突然发生”。如:
一学就会  (快)
心一凉,鼻一酸  (突然)
他把眼一瞪  (突然)
(六)、量词
表示计算单位。如“个、寸、斤、双、趟、遍”。
1.量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1)能跟数词或指示代词组合。如“一个、两寸、三斤、四遍、这位、那本”。
(2)单音节量词一般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每”或强调“多”。如:
回回吃亏(每回)    句句是实话(每句)
歌声阵阵,白云朵朵(强调“多”)
2.量词的分类
量词可以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
(1)物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
A、专用的物量词
a、度量衡单位:寸、尺、米、丈、里;分、亩、顷;升、斗、石;两、斤、磅、吨。
b、个体单位:个、只、件、支、朵、把、条、张、本、片、辆、架、颗、块、                  篇、匹、场、阵。
c、集体单位:双、对、副、堆、批、群、帮、班、打。
d、不定单位:点儿、些。
“点儿”和“些”可以和“有”组合成“有点儿”“有些”。“有些”“有点”后面可以接名词性、动词性或形容性词语。接名词性词语时,“有”是动词,“些”“点儿”作定语。如“有些水、有点儿灰尘”。接动词或形容词时,“有些”“有点”不表量,而是表示程度,应看作副词。如“有些想家、有点后悔”。
B、借用的物量词
a、借用名词:一尾鱼、一杯水、一盒饼、一枝笔、一碗饭、一线希望、一道闪电、一轮满月、一眼磨、一车货、一肚子气、一桌酒席、一箱衣服、一处风景、一笔交易、一床被子。
b、借用动词:一发炮弹、一挑水、一包东西、一捆柴、一封信、一捧米、一挂鞭炮、一抹斜阳、一弯新月。
数词和物量词组成的词组一般作定语,当它不在句首且其中的数词是“一”时,“一”常可省略。如:我去买套衣服。有个村子叫李庄。喝杯水吧。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A、专用的动量词:次、回、趟、遍、场、阵、顿、下、遭、番。
B、借用的动量词:往往借用名词来表示动作的量。如:
看一眼,踢一脚,砍一刀,开一枪,抽一鞭子。
数词和动量词组成的词组一般作补语,如“读三遍、打一拳”。
有些量词既可以是物量词又可以用作动量词。如:
顿:一顿饭,骂了一顿
阵:一阵风暴雨,跑了一阵
场:一场电影,大闹了一场
把:一把米,拉了他一把
面:一面红旗,见过一面
口:一口水,咬他一口
另外,还有一些复合量词,如“人次、架次、吨公里、秒立方米”。
(三)运用量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同的名词、动词要求特定的量词配合。如:
一缕轻烟    一匹马    一个人
一股浓烟    一头牛    一条蛇
踢一脚    打一拳
(2)可以配合的常常不止一个量词,但不同的量词所表达的意义不同。如:
下了一场雨(时间较长,可以是几天或更长)
下了一阵雨(时间较短,一阵过去就没有了)
解释一番  (内容多一些,时间长一些)
解释一下  (内容少一些,时间短一些)
解释一遍  (从头到尾)
解释一次  (只涉及次数,不涉及内容)
(3)“一”和量词组合可以重叠,有两种方式:一AA式或一A一A式。
A、作主语,常用“一AA”式,表示“每一”。如:
一个个身强力壮。一个个呆若木鸡。
B、作状语,表示“逐一”
一件件(一件一件)检查。一棵棵(一棵一棵)扶起来。
C、作定语,表示“多”。
一担担(一担一担)的南丰蜜桔。墙上挂着一幅幅(一幅一幅)的画儿。
“一AA”与“AA”作主语时都表示“每一”,但角度不同,如:
个个神采飞扬。(从整体看)
一个个神采飞扬。(从个体看)
(七)副词
1.副词的语法特征
副词最突出的语法特征是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动词或全句。
很好、非常好、亲自去、大力支持、难道这样做对吗?偏偏他病了。
“很、极、万分”这几个副词除了作状语之外,还可以作补语。如:
很机智  机智得很  极方便  方便极了  万分兴奋  兴奋万分
2.副词的分类
(1)程度副词:很、十分、非常、格外、更加、过于、顶、最、极端、比较、越发、稍微、略微等。
(2)情状副词:亲自、互相、大力、赶紧、陆续、大肆、赶快、尽情、连忙、悄悄、依稀、特意、特地、仿佛、极力、尽量、相继、私下、暗中等。
(3)频率副词:再、又、也、还、一再、再三、再次、屡次、重新等。
(4)时间副词:立即、立刻、马上、已经、才、就、正、在、正在、刚、刚刚、刚才、已经、曾经、经常、常常、依旧、依然、渐渐、永远、一直、老是、始终、终于、偶尔、忽然、起初、随即、 随时、一向、历来、从来、原来等。
(5)范围副词:只、都、全、共、一共、总共、光、统统、仅、仅仅、一齐、一概、全都、单等。
(6)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未、莫、勿、甭、未必、不用、不必、 休等。
(7)语气副词:难道、也许、大概、莫非、必、准、必定、必然、的确、当然、其实、却、公然、居然、竟然、索性、偏偏、偏、简直、几乎、幸亏、幸而、反倒、反正、横竖、究竟、到底、毕竟、决、绝、何尝、明明、只好、未免、可、断然等。
3.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的副词有关联作用(可称作“关联副词”)。如“却、再、又、就、才、还、既、越”等。例如:
他仍没有听懂,却没有再问。
你越活越年轻了。
他一回来我就会告诉他。
既当群众的先生,又当群众的学生。
再难也不怕。
(2)有的副词存在多种语义,使用时要加以区分。
A、与不同的词语组合时语义不同。
都:大家都同意。(表范围)
一个人都不见了。(“都”轻读,表语气)
都二十五了,还象个小孩子。(表时间)
又:他今天又来了。(表频率)
山又高,路又滑。(表关联)
心里有千言万语,嘴里又说不出。(表语气)
B、在句首和在句中语义不一样。
就我去看电影。(表范围)
我就去看电影。(表时间)
偏偏小李休息。(客观原因)
小李偏偏休息。(主观原因)
仅仅他有康熙字典。(“别人没有”,指人的范围)
他仅仅有康熙字典。(“别的没有”,指物的范围)
幸好你来了(不然我们会迷路的)。(受益的是“你”以外的人)
你幸好来了(不然你会错过这次机会的)。(受益的是“你”)
(3)有的形容词也可以作状语,它与副词的区别在于:副词只作状语,而形容词除了作状语之外,还可以作定语和谓语。如:
特别--格外
特别鲜艳    格外鲜艳(状语)
特别快车            (定语)
这事情很特别          (谓语)
可以看出“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
偶然--偶尔
偶然碰到    偶尔碰到(状语)
偶然事件            (定语)
事情的发生也很偶然      (谓语)
可以看出“偶然”是形容词,“偶尔”是副词。
(4)时间名词也可以作状语,它与时间副词的区别在于:时间副词只作状语,而时间名词除了状语之,还能作介词宾语。如“现在”和“正在”;“刚才”和“刚刚”的意义相近,都可以作状语,所不同的是:“现在”“刚才”前面可以加“从、到”等介词,而“正在”“刚刚”前面不可以加介词。
(5)“没有(或没)”既可以是否定副词,也可以是动词,区别在于:接动词的“没有”是副词,接名词的“没有”是动词。如:
他今天没有(没)来上课。(副词)
教室里没有(没)人。    (动词)
他买了电影票没有?      (副词)
你有没有康熙字典?      (动词)
(6)副词:“没有(或没)”和“不”的区别:
A、“没有(或没)”用于客观叙述,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指将来。“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如:
前天他没有来。  (客观叙述)
前天请他他不来。(着重主观叙述)
他没有来。
他不来。
他明天不来。
B、“不”可用在所有助动词前边,“没有(或没)”只限于“能、能够、敢”等少数几个。下例都不能用“没有(或没)”。
不会讲,不该去,不愿走,不可以用
“不”和“助动词+动词”组合有五种形式,而“没有(或没)”只有一种形式。
不能去/能不去/不能不去/能不能去/能去不能/没能去
八、代词
1.代词的语法特征
代替实词和词组。
(1)代替实词。如:
小王来了。--他来了。--谁来了?
小王病了。--小王怎么了?
小王很好。--小王怎么样?
小王明天来。--小王什么时候(多会儿)来?
小王去宿舍。--小王去哪儿?
(2)代替词组。如
他昨天病了,这大家都知道。
小王学习很用功。--小王学习怎么样?
他买了一套新公寓。--他买了什么?
2.代词的分类
代词按其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是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疑问代词是指出疑问的词;指示代词,也叫指别词,是指称或区别人物和情况的词。
(1)人称代词
我  我们  咱  咱们  你  你们  您  他  她  它  他们  她们  它们          自己  自个儿  别人  人家  大家  大伙儿
A、我们、咱们
“咱们”包括听话人在内,“我们”不包括听话人。如:我们明天参加义务劳动,你要是没事,咱们一块去。有时“我们”也可以包括对方。如:你来得正好,我们一起去看足球赛。在书面语中,一般用“我们”代替“咱们”。
B、“您”是“你”的敬称,在口语里没有复数形式,有时用“您二位、您几位”。近年来,书面语中也有用“您们”的。
C、别人、人家
a、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可以指单数,也可以指复数。二者可以互换,这是共同点。如:
话是说给别人(人家)听的,文章是写给别人(人家)看的,人家(别人)都不怕,就你怕。
b、“人家”可以确指某人,意思跟“他”或“他们”相似。也可指自己,指“我”,含有亲热或俏皮的意味。这样用时,“人家”不能换成“别人”。如:
你把东西给人家送回去吧。
你慢点走行不行,人家跟不上啊!
c、“人家”后带同位语时,不能换成“别人”。如:
人家小芳天天六点钟就起床。
我是新手,比不上人家有经验的。
d、“别人”表示“另外的人”时,不能换成“人家”。
这里除了他,别人都不会这样做。
(2)指示代词
含“这、那”的指示代词:
这(近指)  那(远指)  那里  这儿  这会儿  那会儿  这么  那么         这么些  那么些  这些  那些  这样  那样  这么样  那么样
特殊的指示代词:
分指:每  各
不定指:某
旁指:另  另外  其他  其余
统指:一切  所有  任何
(3)疑问代词
谁  什么  哪  哪里  哪儿  哪会儿  多会儿  几多  多少  怎么  
怎样  怎么样
3.代词的活用
以上三类代词都可以活用。所谓活用是指除了实指(如疑问代词表示疑问)之外,还有虚指用法(如疑问代词不表疑问)。
A、不定指用法。如:
你告诉我,我告诉他,没有半天工夫,全班都知道这件事了。
他说得天花乱坠,不由你不信。
这孩子要这要那,纠缠个没完。
他摸摸这儿,摸摸那儿,什么都觉得新鲜。
不知谁把窗户打破了。(“谁”为不能确定的某一个人)
看上去很面熟,似乎在哪儿见过似的。(“哪儿”为不能确定的某个地方)
B、任指用法。如:
谁都会唱这首歌。(“谁”意为“任何人”)
他什么歌都会唱。(“什么”意为“任何”)
我哪儿也不去。  (“哪儿”意为“任何地方”)
C、虚无所指。如:
你喜欢拉二胡,就拉他个痛快吧!
先种他个几亩试试。
你想吃就吃他一个饱。
(上三例的“他”无所指称,只起增强语势的作用)。又如:
--你写的字真漂亮!
--哪里哪里。(谦辞)

第三节  词类(下)
一、虚词的语法特征
虚词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汉语由于缺乏印欧语言那样的词性变化,许多语法意义要靠虚词来表示。例如,表示动作的完成须在动词后加“了”;表示动作的持续须在动词后附上“着”;表示并列常在前后两项之间加上“和”或“并”;表示偏正关系常在偏项与正项之间加上“的”或“地”。因此,掌握每一类虚词的语法意义,了解每一个虚词的用法,对准确地表达思想和理解话语都有很大的帮助。汉语虚词的用法有灵活的一面,也有固定的一面。所谓灵活的一面是指加不加虚词意思差不多。如“他的哥哥”和“他哥哥”、“玻璃被打破了”与“玻璃打破了”意思差不多。所谓固定的一面是指加不加虚词意思不一样。如“爸爸的妈妈”和“爸爸妈妈”、“吃了饭”和“吃饭”意思不一样。讲语法,主要讲明后一种情况。
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主要作用是连接和附着,被连接和附着的是各类实词和词组。根据实词与虚词之间不同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下列各类。
(一)介词
1.介词的语法特征
(1)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语法意义。如:
从明天(开始)(表示时间)    在家(自修)(表示处所)
按原则(办事)(表示方式)    把作业(做完)(表示对象)
(2)介宾结构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从车上下来”“比他高”。有的介宾结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桌子上的书”。少数介宾结构可以充当补语,如“工作到深夜”“睡在床上”。介宾结构不能做谓语。
(3)“在、向、于、到、给、自”等可以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如“落在我身上”“奔向二十一世纪”“取决于你的考试成绩”“勇于实践”“走到了目的地”“献给人民”“来自纽约”。
2.介词的分类
(1)表示时间方所:从、自、自从、于、 打、到、往、在、当、朝、向、顺着、 沿着、 随着
(2)表示方式:按 、 照、  按照、  依、  依照、  本着、  经过、  通过、  根据、  以、 凭
(3)表示目的:为 、 为了、  为着
(4)表示原因:因 、 由于、  因为
(5)表示对象、范围:对、  对于、  把、  向、  跟、  与 、 同、  给、  关于
(6)表示排除:除、  除了、  除去、  除非
(7)表示被动:被、  叫 、 让 、 给
(8)表示比较:比、  和、  同
上述介词中的“着、了、过”是语素,不是动态助词。
3.介词与动词的区别
现代汉语的介词大多数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有些词还兼有介词和动词两种功能。如“在、为、比、到、给、朝、经过、通过”等。
他为谁?为大家。(动词)
我们为人民服务。(介词)
学校的大门朝南。(动词)
学校的大门朝南开着。(介词)
今天我们比技巧。(动词)
你比他强。(介词)
计划通过了。(动词)
通过学习,我们提高了认识。(介词)
二者的区别在于:
(1)动词能肯定否定相叠表示疑问,介词不能。
他在不在宿舍?(动词)
他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在”为介词,不能改为“在不在”)
(2)“X+宾”的前后是否有别的动词,若有别的动词,“X”是介词;若没有别的动词,“X”是动词。如:
火车到站了。(动词)
火车到十一点钟才进站。(介词)
他在宿舍。(动词)
他在宿舍住。(介词)
他住在宿舍。(介词)
(3)大部分动词能带动态助词“了”,介词不能。
汽车经过了八一桥。(动词)
经过认真的考虑,他决定到新疆去。(介词)
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
(二)连词
1.连词的语法特征
连词的作用是连接,没有修饰作用。从连接的成分看,有的是词或词组,有的是分句。从连接的方式看,有的表示联合关系,有的表示偏正关系。每个连词必定连接一定的成分并表示一定的关系。如:
讨论并通过(“并”连接两个动词,表示联合关系)
因为今天要办很多事情,所以天刚亮他就出门了。(“因为...所以”连接的分句,表示偏正关系)
2.连词的分类
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连词分为两大类:表联合关系的和表偏正关系的。
(1)并列连词(表示联合关系)
A、连接词或词组的:和  跟  同  与  及  以及  而  而且  或  或者
B、连接分句的:并  并且  于是  从而  甚至  况且  何况  然后  接着
不但...而且  与其...不如  或者...或者
与其...宁可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2)偏正连词(表示偏正关系)
A、连接词或词组:而
B、连接分句:而  只有  只要  尽管  不过  不论  任凭  以免  以便
免得  除非  就算  假使  即使  如果  以致  因此  由于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3.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的连词既可连接词或词组又可以连接分句。如:
a、并、并且
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今年的工作计划。(连接动词)
教室干净、明亮并且温暖。(连接形容词)
他一九三七年参加革命,并在同年入党。(连接分句)
b、不但...而且
水库不但要修,而且要修好。(连接分句)
不但在这个车间,而且在全厂都实行了承包制。(连接介宾词组)
c、而
“而”这个连词用法不同,则意义不同。既可用作并列连词又可用作偏正连词;既可连接词或词组,又可连接分句。
文笔简练而生动  少而精  战而胜之(顺接)
经验是宝贵的,而经验的获得又往往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顺接)
这里已经春暖花开,而北方还是大雪纷飞的季节。(转接)
这种苹果大而不甜。(转接)
(2)同一类型的连词用法有区别。“和、跟、同、与”都可以连接词或词组,但有一些区别。“跟、同”用于口语,“与”带有一些文言色彩,口语里用得少,文章里用得最多的是“和”。“及”和“以及”也有不同的地方,“及”只能连接名词性成分,不能连接动词,也不能连接分句。“以及”没有这些限制,其前面还可以用逗号隔开。
(3)有的词兼属连词和介词两种功能。如“因为、由于、和”等。
因为天下大雨,所以没有出门。(连词)
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介词)
可以用如下方法区别:
A、和、跟、同、与
作为连词,它们表示并列,所连接的各部分平等,不分主次,因此可以互换位置而意思不变。如:
“他和我都去过北京”换成“我和他都去过北京”意思不变。
作为介词,它们前后两部分有主次之分,不能互换。若调换位置,意思就变了。如:
我和他谈过这件事。(以“我”为主)
他和我谈过这件事。(以“他”为主)
B、因为、由于
二者作连词和作介词的意义相同。区别在于:作连词用时,连接的是分句;作介词用时,连接的是名词性词语。如:
由于他身体不太好,老师不让他参加校运会。(连词)
由于健康原因,老师不让他参加校运会。(介词)
(4)有些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也可以用来连接分句,它们与连接分句的连词的区别是:关联副词既有关联作用,又有修饰动词的作用,因而只能出现在动词之前,不能出现在主语之前。连词只表连接,因而既可出现在主语前,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后。如:
他虽然没有听懂,却没有再问。
虽然他没有听懂,但他却没有再问。
(5)有的连词还可以连接句子或句群。如“因此、但是、可是、所以”等。
(三)助词  
助词是附在词或词组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的一类词。助词可以分为动态助词、结构助词和数量助词(如“来、等、等等、左右、上下”等)三小类。其中动态助词和结构助词比较重要,下面特别介绍一下。
    动态助词有“了、着、过”三个,它们主要用在动词之后。“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的持续;“过”表示有某种经历。例如:
(1)吃了一个苹果
     买了一件衣服
(2)外面下着大雨
     他在床上躺着
(3)学过英语
     去过北京
结构助词有“的、地、得、所、似的”几个。
“的”和“地”,读音都是“de”(轻声);它们附在修饰语后面标示前后成分之间是修饰关系;但二者有明确的分工:定语之后用“的”,状语之后用“地”,前者如“聪明的孩子”(不能写成“*聪明地孩子”),后者如“仔细地看”(不能写成“*仔细的看”)。“的”字还有一个用法,那就是附在实词性词语之后,组成一个可以指代事物的“的”字结构。例如“木头的”指用木头做的物品,“便宜的”指价格便宜的东西,“骑车的”指骑车的人。“的”字结构是名词性的,在用法上大致相当于一个名词。
“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引出表示可能、状态或程度的补语,例如:
      (4)吃得完        爬得上去              [可能]
      (5)洗得很干净    笑得直不起腰来        [状态]
      (6)好得很        苦得不得了            [程度]
“所”,加在及物动词头上,形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如“所见所闻”、“所答非所问”。 “所“字结构是古汉语里遗留下来的。在现代汉语里, “所”字结构单独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已很少见,更常见的是,“所”与“的”配合使用。例如:
(7)他没有去过那里,所说的只是从诗赋中、历史上得来的印象。(朱自清)
(8)这半年来,我们所见的,却只有他的静默而已。(朱自清)
“所”字结构多用于书面语,口语里很少用。
(四)语气词  
语气词主要用在句尾,表示某种语气。例如:
(1)        她多漂亮啊!
(2)         你去吗?
(3)         快走吧!   
其中的”啊””吗””吧”就是语气词,它们在上面的句子里分别表示感叹语气、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常用的语气词主要有:
      啊  吗  吧  啦  呢  了2  罢了……
    语气词“了2”和助词“了1”字形、读音相同,但用法和意义都不同。语气词“了2”只用在句尾,表示变化和肯定;助词“了1”只用在句中,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例如“他吃了饭了”,前一个“了”是助词“了1”,后一个“了”是语气词“了2”。
二、词的兼类
语言里绝大多数词都可以按照语法功能的异同分别划入不同的类,但有少数词既具有这类词的语法功能,又具有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意义上有联系,这样的词一般称为兼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的兼类现象。例如:
    代表   (a) 我们选了三位代表.        [名词]
           (b) 他代表我们发言.          [动词]
    科学   (a) 学习自然科学.            [名词]
           (b) 这个方法很科学.          [形容词]
    热     (a) 今天很热.                [形容词]
           (b) 你热一下饭.              [动词]
注意: “开会”的“会”(名词)和“会唱歌”的“会”(动词)不是兼类词,而是同音词,因为这两个“会”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只是字音、字形相同而已。临时活用也不看作词的兼类,例如:
(1)        那家伙比秦桧还秦桧。
(2)        他这个人是很唐·吉诃德的。
(3)        你也太近视眼了!
例(1)-(3)都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例子。例(1)里的“秦桧”,例(2)里的“唐吉珂德”,例(3)里的“近视眼”都是名词,按说它们都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但这里分别受程度副词“还”、“很”、“太”的修饰,似乎变成形容词了,其实都只是临时活用为形容词,并不真成了形容词。它们都不属于词的兼类。
三、常见的词类误用毛病
所谓词类误用,是指错把属于某类词的词当作其他词类的词来用。例如:
(1)        *中国这20年来的变化真是惊人,就拿电视机、洗衣机、电话、电脑来说吧,
在20年前,平常百姓家对这些是想都不敢想的高档商品,如今在北京、上海等
许多大城市,都已成为日常的必须日用品了。(报)
例(1)里的“必须”应改为“必需”。“必须”是副词,它只能作状语。现在把它误作为动词去修饰名词“日用品”了。这可能是因为“必须”和“必需”是同音,而且还部分同形,所以把它们搞混了。这就是词类误用的实例。
词类误用有多种情况。
(一)名词误用为形容词。例如
(2)        *叶莹兰是个很智慧的孩子。(书)
(3)        *女子举重运动一直是我们很优势的项目。(报)
例(2)-(3)里的“智慧”、“优势”都是形容词,它们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例(2)里的“智慧”宜换成“聪明”。例(3)或在“优势”前加个“有”,说成“……是我们很有优势的项目”;或干脆把“优势”前后的“很”和“的”删去,在“我们”后加上一个“的”字,说成“……是我们的优势项目”。
    (二)名词误用为动词。例如:
(4)        * 在他心目中,古陵县的变化可以认为是缩影着整个省。(报)
(5)        * 当他知觉王守忠欺骗了自己,他怒火中烧,……。(报)
例(5)-(6)里的“缩影”、“结晶”、“知觉”都是名词,它们都不能带宾语。例(5)可改为“……古陵县的变化可以看作整个省的缩影”。例(6)可改为“……看作当时贵族语言风格的结晶”。例(7)宜将“知觉”换成“觉察”。
(三)形容词误用为动词。例如:
  (7)* 她并不害怕嘲讽,但她怯懦人言杀人。(报)
  (8)* 有的黑白照片,其摄影效果优越彩色照片。(报)
例(7)-(8)里的“怯懦”、“优越”都是形容词,它们不能带宾语。例(7)宜将“怯懦”改为“害怕”。例(8)可把“优越”改为“优于”。
(四)名词误用为副词。例如:
  (9)* 他兴致地观赏着每一件展品。
  (10)* 这种治疗方法确实效力地遏制了流感的蔓延。(报)
例(9)、(10)里的“兴致”、“效力”都是名词,不能作状语。例(9)可改为“他饶有兴致地观赏着……”,或改为“他兴致勃勃地观赏着……”。例(10)可将“效力”改为“有效”。

第四节  词  组
词组是语言中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组成的语言成分,例如“学生学习”、“吃香蕉”、“红苹果”、“努力学习”、“爸爸和妈妈”等。词和词按照不同的语法规则进行组合就造成不同类型的词组。下面介绍现代汉语中最常见、最基本的五种类型的词组。
一、偏正词组
这种词组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修饰、限制、说明后一部分;后一部分是被前一部分修饰、限制、说明的,是整个词组的核心。前一部分称为修饰语,后一部分称为中心语。例如“干净衣服”就是偏正词组,“干净”是来修饰、限制、说明“衣服”的,“衣服”是该词组的核心,其中的“干净”就是修饰语,“衣服”就是中心语。再如“刚来”也是偏正词组,副词“刚”是来修饰、限制、说明动词“来”的,“来”是该词组的核心,其中“刚”是修饰语,“来”是中心语。
偏正词组,按它的语法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名词性偏正词组,即在语法上大致相当于名词。例如:
  (1)白衬衣       漂亮的衣服 |
     木头桌子     不锈钢的勺儿
     学校的房子     我的书
     红红的脸     绿油油的秧苗
           三本书       两位老师
     北京气候     今天的报纸
下面的词组也属于名词性的偏正词组:
(2)首都北京     他们三个人     周恩来总理
例(2)跟上面举的例子有些不同,例(2)各实例的修饰语和中心语所指相同,只是说法不同。这种偏正词组特称为“同位词组”。
    (二)动词、形容词或状态词性的偏正词组,即在语法上大致相当于动词、形容词或状态词。例如:
(3)刻苦学习        仔细地听讲
     慢慢走着        轻轻地敲了一下
     已经走了        正在吃饭
     向他学习        按他的意见办
     非常努力        格外地热心
     老干干净净的    一直老实巴唧的
     忽然电话铃响了  干脆你去
    为了区别起见,一般将名词性偏正词组里的修饰语称为“定语”,将动词、形容词或状态词性的偏正词组里的修饰语称为“状语”。定语常常可以带“的”,如“白衬衣~白的衬衣”、“木头桌子~木头的桌子”;而状语常常可以带“地”,如“刻苦学习~刻苦地学习”、“非常努力~非常地努力”。
二、述宾词组(动宾词组)
    “干净衣服”是上面讲过的偏正词组,“干净”是定语,“衣服”是中心语。把这个偏正词组的前一部分“干净”换成别的成分,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干净衣服 → 脏衣服
      B 干净衣服 → 洗衣服
A组的“脏衣服”和“干净衣服”,虽然具体意思变了,但两部分的关系没有变,仍然是前一部分修饰限制后一部分,“脏衣服”仍是偏正词组;B组的“洗衣服”跟“干净衣服”可不一样了,不仅具体意思变了,前后两部分的关系也变了,前一部分叙述某种动作行为“洗”,后一部分指明受那动作行为影响、支配的对象(衣服),前后两部分是支配关系。“洗衣服”这样的词组,我们称之为述宾词组。
述宾词组也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通常由动词性词语充任,表示某种行为动作,一般称之为述语,这是整个词组的核心;后一部分常见的是由名词性词语充任,也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性词语充任,它是受前一部分影响、支配的对象,称之为宾语。述语和宾语之间是一种支配关系。例如:
(1)        吃米饭         写了篇文章        研究过哲学      增进友谊      
(2)        去北京         逛公园            来过一个人      洗凉水
(3)        看打球         学过游泳          打算回去        值得考虑
(4)        爱干净         怕冷清            觉得不舒服      以为很好
(5)        听说他回来了   知道她已经走了    希望他来        以为他来了
例(1)-(5)都是述宾词组。作述语的都是动词性词语;就宾语看,例(1)、(2)作宾语的是名词性词语,例(3)是动词性词语,例(4)是形容词性词语,例(5)是主谓词组。
三、述补词组(中补词组)
“洗衣服”是上面讲的述宾词组,如果把“衣服”换成“干净”,“洗干净”就是述补词组了。
述补词组也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述语,只能由动词或形容词充任,是整个词组的核心;后一部分是补语,通常由动词、形容词性词语或状态词性词语充任。彼此之间是补充关系。例如:
(1)        洗干净      煮熟          看懂        写完
(2)        走进来      跑过去        拿来        踢过来
(3)        洗得干净    洗不干净      走得进来    走不进来
(4)        学得很认真  洗得干干净净  白得像雪    干净得一点灰尘都没有
(5)        好极了      乐坏了        香死了      热得很    冷得不得了
有的述补词组的述语带有“得”,如“洗得干净”、“走得进来”、“学得很认真”、“冷得不得了”等;有的不带“得”,但也可以插入“得”,例如:
  洗干净Ý洗得干净  
插入“得”后还是述补词组,只是意思有一些变化。
    四、主谓词组
主谓词组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主语是陈述的对象,一般也可看作话题;谓语是对主语所提出的对象加以陈述,或说明主语干什么,或说明主语怎么样,或说明主语是谁、是什么。一般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主语和谓语之间是陈述关系。例如:
(1)        他去          我喝          你出去
(2)        那鞋好看      心情舒畅      环境优美
(3)        他的脸通红    眼睛大大的    个儿高高的
(4)        张三是学生    我是会计师    这是茄子     那是韭菜
以上举的都是主谓词组,只是作谓语的成分有所不同。例(1)是动词,例(2)是形容词,例(3)是状态词,例(4)是由动词“是”带上名词的述宾词组。
    五、联合词组
联合词组有三个特点:第一,各组成成分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第二,各组成成分的词性一般相同;第三,组成成分可以不止两项。例如:
(1)        爸爸和妈妈    长江、黄河、淮河    真的、善的、美的  [名词性联合词组]
(2)        研究讨论      唱歌跳舞喝酒        听说读写          [动词性联合词组]
(3)        又高又大      干净、整齐、明亮    真善美            [形容词性联合词组]
联合词组各成分之间,有时候没有语音停顿,有时候有语音停顿,书面上一般用顿号(、)表示,如上面举的“长江、黄河、淮河”。联合词组各成分之间往往可以用一些关联词语,如“和”(爸爸和妈妈)、“并”(研究并决定)、“又”(又好又便宜)、“或”(今天或明天)、“还是”(喝咖啡还是喝茶)等。
从各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看,联合词组可以具体表示三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如:“爸爸和妈妈”、“研究商量”“真的、善的、美的”等;
    (二)表示选择关系。如:“今天或明天”、“棉的或者毛的”、“米饭还是面条”等;
(三)表示递进关系。如:“妈妈甚至奶奶(都同意)”、“研究并决定”、“多而好”等。
    从语法上看,联合词组可以是名词性联合词组,如“爸爸和妈妈”、“长江、黄河、淮河”、“真的、善的、美的”等;也可以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联合词组,如“研究讨论”、“唱歌跳舞”、“又高又大”、“真善美”、“多而好”等。
六、两种特殊的词组
除了上面介绍的五种基本词组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词组需要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一种是连动词组,一种是兼语词组。
(一)连动词组
    几个动词性词语连用而彼此不形成主谓、述宾、述补、偏正或联合关系的词组就叫做连动词组。连动词组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由同一主体发出的,例如“我写信告诉他”里的谓语“写信告诉他”就是连动词组,其中的“写信”和“告诉他”这两种行为都是由主语“我”发出的。下面再举些连动词组的例子:
      (1)(我们)下了课打篮球        
      (2)(他)低着头想问题
      (3)(他们)去上课              
      (4)(我们)看电影去
  (5)(他)有事儿没有去         
    下面的词组也可以看作连动词组:
      (6)一看就明白
      (7)不问不知道
(8)越学越有兴趣
例(6)-(8)跟上面举的略有些不同,那就是前后两部分由连接成分连接。例(6)是“一……就……”,例(7)是“不……不……”。例(8)是“越……越……”。因此也有人把这些词组叫“连锁词组”。
(二)递系词组
递系词组,也有人称为“兼语词组”,其特点是:第一,只包含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一定是一个述宾词组,后一部分常见的是一个动词性成分,有的也可以是一个形容词性成分;第二,作为前一部分的述宾词组,其宾语在意念上一定是后一部分中的主要动词的施事或后一部分中的形容词所
说明的主体;前者如“请他来一下”,后者如“称赞他勇敢”。前一个递系词组由“请他”和“来一下”两个动词性成分组成,前一部分“请他”是述宾词组,其宾语“他”在意念上是后一部分中动词“来”的施事;后一个递系词组由动词性词组“称赞他”和形容词“勇敢”组成,前一部分的“称赞他”是述宾词组,其宾语“他”在意念上是后一部分中形容词“勇敢”所说明的主体。下面是类似的例子:
(1)        请你提意见   派小李去   有人找你    让他先走    推选他当我们的代表
(2)        称赞她聪明   嫌他脏     怪他太慢    夸她勤奋    羡慕她有一个好丈夫
七、简单词组和复杂词组
    简单词组是指组成成分为单词的词组。如“白马”、“吃苹果”、“看完”、“他来”、“黄河、长江”等,它们就都是简单词组。
    一个词组,如果它的组成成分本身又是词组,或者说如果它内部又包含有词组,那么这种词组就称为“复杂词组”。例如“不吃甜的东西”,这是个述宾词组,而它的述语“不吃”是个带状语的偏正词组,宾语“甜的东西”是个带定语的偏正词组。显然,“不吃甜的东西”这个述宾词组内部又包含有词组,所以“不吃甜的东西”这个词组就是个复杂词组。在实际语言中,我们很少见到或听到只包含两个词的词组,一般都是复杂词组。
    八、学会分析复杂词组的方法
一个词组如果只包含两个词,分析起来很容易,一分为二就行了。对于一个复杂词组,该怎么分析呢?分析复杂词组,目前最合适的分析方法是层次分析法。下面略加介绍。
我们知道,语言构造是有层次性的。拿一个词组来说,如果它内部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从表面看这些词是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的,但在内部构造上,它们不一定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例如“我不去”这个词组包含三个词──“我”、“不”、“去”,它们并不像人排队那样挨次发生关系的,而是“不”先跟“去”发生关系,然后“不去”这个组合再跟“我”发生关系,从而形成不同的构造层面,如下图所示:
  我  不  去
            
            
所以“我不去”就属于复杂词组。
    语言构造的这种层次性,决定我们分析一个复杂的词组时,都必须按照它内部的层次构造逐层分析,不断找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并指出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一直分析到词为止。这种分析方法就叫作“层次分析法”。因为这种分析法要求不断找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所以层次分析法也称作“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又由于每一层面基本都是二分,所以又俗称“二分法”。我们要掌握好这种分析复杂词组的方法。下面我们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一些复杂词组,其中包括递系词组和连动词组:
  他  弟弟  正在  打  网球    唱得  嗓子  都  哑了    请  张爷爷  去  看  京戏
      1           2            1           2               1           2      
  3    4      5       6               3       4        3    4      5      6   
                  7    8                   5   6                       7    8
    1-2  主谓词组              1-2  述补词组              1-2  递系词组
3-4  “定-中”偏正词组     3-4  主谓词组              3-4  述宾词组
5-6  “状-中”偏正词组     5-6  “状-中”偏正词组     5-6  连动词组
7-8  述宾词组                                         7-8  述宾词组
九、词组的用处
词组在汉语里有下面两个用处:
一是跟别的词或词组构成复杂的词组。例如“洗衣服”,这是个述宾词组,下面都是由这个词组构成的复杂词组:
  (1)决定  洗  衣服      洗  衣服  的   人       正在  洗  衣服
        1       2               1   (  )  2          1       2   
             3    4        3    4                        3    4      
           1-2 述宾词组        1-2 “定-中”偏正词组    1-2 “状-中”偏正词组
           3-4 述宾词组        3-4 述宾词组             3-4 述宾词组
二是在一定的语境(即上下文)中独立形成为句子。“洗衣服”在下面的对话中是一个句子:
  (2)“你妈妈在干什么?”
      “洗衣服。”                     [述宾词组独立形成为句子]
      (3)“你想买什么洗衣机?”
          “国产的洗衣机。”               [“定-中”偏正词组独立形成为句子]
      (4)“参观的人多吗?”
          “多得不得了。”                 [述补词组独立形成为句子]

十  多义短语及其分化
(一)什么是多义短语
多义短语是意义有两种或几种解释的短语。
产生多义短语的原因常常是短语没有了语境因素的制约,短语中的词、结构层次、结构关系或语义关系有多种解释。
学习和掌握多义短语,要能够:(1)善于发现多义短语,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性。(2)能够指出多义短语产生的原因,把握多义短语的类型。(3)能够正确分析多义短语的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关系或不同语义关系。(4)能够正确地分化多义短语的不同意义。
(二)多义短语的类型
1、词语具有多义性
(1)多义词形成的多义短语
多义词在语言结构中的意义一般是确定的,但有时多义词在语言结构中的意义不能确定,有多种解释,而且这些意义都能和语言结构中另外的词的意义组合,就往往形成多义短语。如“吃饭”、“我去上课”、“老张走了”。
(2)词与短语界限模糊形成的多义短语
有些语法结构既是词,也是短语,而且意义不同。短语的意义一般是词语意义的相加,而词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常常有比喻、引申的意义。当同形的词和短语界限模糊时,常常形成多义。如“买红花”,“红花”是词时表示一种药材,是短语时表示红的花。
2、结构层次、结构关系不同
对短语中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做不同的解释也能够形成多义短语,包括三种类型:
(1)结构层次相同、结构关系不同形成的多义短语
进口药物              你们学生
(2)结构关系相同、结构层次不同形成的多义短语
三个报社的记者           穿好衣服
(3)结构层次、结构关系都不同而形成的多义短语这类多义短语比较多,应注意多加分析。
看打篮球的队员           哥哥和弟弟的朋友
3、语义关系不清
(1)施受关系不清。词语间的语法关系相同,但存在施事还是受事的区别。例如:“鸡不吃了”、“批评的是他”。
(2)领属和非领属关系不清。如“他的书”。
(3)程度关系、结果关系不清。如“老太太乐死了”。
多义短语的形成有时有多方面的因素。
多义短语有时有口语多义和书面语多义的区别。“没有书(输)”在书面语里不多义,在口语里多义;“老子是一位哲学家”在口语里不多义,在书面语里多义。
(三)多义短语的分化
多义短语既有构成双关的积极作用,也有容易造成句子歧义的消极作用,因此在语言交际中,需要对多义短语进行分化。分化的方法:
1、换用词语。换用同义词使词语搭配不致产生多义。
2、语境制约。语境能够使多义短语单义化。
3、变换语序。
4、添加、删除。指添加或删除某些词语以分化多义短语。
5、语音停顿。主要用于分化口语中的多义短语。

第六章 修辞
第一节 修辞概说
【学习目标】
1、掌握什么是修辞。
2、掌握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3、了解修辞研究的历 史。
【重点】
修辞、语境。
【难点】
修辞和语境的关系、修辞的要求
【教学内容】
1、什么是修辞。
2、汉语修辞研究的历史。
3、修辞和语境。
一、什么是修辞
   修辞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言语实践。
最佳表达效果就是指“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语言中表达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
她很漂亮(/美/俊/好看/靓/喜欢人/稀罕人)。
上面使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样的意思,各有不同的语体风格和方言色彩,因此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采用不同的句式或修辞格会取得更加不同的效果。
         例如:
      一提起她来,十里八村没有一个不说她漂亮的。(使用双重否定,加强肯定)
她长得鼻子是鼻子,眼是眼的,越端详越好看。(使用熟语描写)
她长得好像仙女一样。(明喻)
她长得简直就是个人样子。(暗喻)
都说王晓明漂亮,她比王晓明还漂亮。(衬托)
她可是百里挑一的大美人。(夸张)
她就是咱村的"七仙女"。(借代)
看见她一眼,这辈子就算没白活。(夸张)
她是现代的赵飞燕、东方的维纳斯、中国的戴安娜。(排比)
同样,如果说一个人长得丑,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不同的词语表现了不同的语体风格和方言色彩。
   她很丑(可碜/难看/不好看/不俊/)。
   她长得像个丑八怪。(比喻)
   整个一个猪八戒他二姨。(借代)
   大家都叫她“朱二姨”。(借代)
以下几例都是夸张,但是夸张的程度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她长得五官都错了位。(夸张)
看她一眼三天不想吃饭。(夸张)
她丑得可以去当吓唬乌鸦的稻草人。(夸张)
她要是去当稻草人,准把所有的乌鸦都吓跑了。(夸张)
她不但能吓得乌鸦不敢偷庄稼,还能吓得乌鸦把偷走的玉米送回来。(夸张)
又如:
  她的皮肤很好。(一般叙述)
她的肉皮真细发。(口语化)
她的皮肤就像四五岁的孩子似的又白又嫩。(明喻)
她真是肤如凝脂、面若桃花。(对偶)
要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就要结合语体、具体的语境、人物角色等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
因此,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二、汉语修辞研究的历史
      "修辞"一词出现得很早,但在古代学术研究中,修辞学并不是独立的学科,有关修辞的论述散见于解经、文论、史论、诗话、词话、笔记、随笔之中。
魏晋南北朝时刘勰的《文心雕龙》曾对诗文的修辞规律进行了系统地探讨。
隋唐五代史论修辞、诗论修辞、散文修辞都获得了发展。
南宋陈骙的《文则》,对比喻、引用、仿拟、析字、重叠、节缩、省略、层递、错综、倒装等各种辞格,都分别作了分析。
元朝的《修辞鉴衡》是我国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著作。
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签》是我国第一本断代的修辞学资料汇编。
清代王国维的诗歌评论在修辞学方面也多有贡献。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和研究。比较重要的成果主要有:
1923年胡怀琛的《修辞学要略》可算是中国最早的现代修辞学著作。
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拓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标志着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三、如何学习修辞
    (一)修辞是语言的实际应用,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当结合言语实践学习修辞。
  (二)修辞是多种同义形式的最佳选择。因此,应当尽量掌握多种同义形式,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有选择的余地。如果只知道一种表达形式,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也就无所谓修辞。
(三)言语应用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对象、语境、内容、语体等等。运用修辞格式和手段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如果在严肃的场合使用俏皮话、在娱乐的场合使用对偶、排比等都显得不得体,这时候,再美的词藻、再工整的句式也不会收到好的修辞效果。
  (四)修辞贵在创新。不论词语锤炼、句式选择,还是辞格的运用,都应当有新意,防止落入俗套。有句话说,第一个说女人是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说女人是花的人就是蠢材。比如:
      人们在描写秋景时,往往突出它的萧瑟、悲凉,表达一种悲伤的情绪。下面这段文字却恰恰相反,写出了新意。
这几天,碧云寺的秋意一天天浓起来了。
四门口石桥下的水声,越来越显得清壮了。晚上风来时,树木的呼啸,自然不是近来才有的,可是,最近这种声响更加来得频繁了,而且声势是那么浩大,活像冲进堤岸的钱塘江的夜潮一样。(钟敬文《碧云寺的秋色》)
这段文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赏秋的情绪,借以表达对共和国飞速进步的赞叹,所以描写的秋天的水声是清壮的,树木的呼啸是声势浩大的,与萧瑟、悲凉的气氛全然不同。
第二节 词语的锤炼
目的要求           
【学习目标】
1、掌握词语锤炼总的要求。
2、掌握意义锤炼的要求。
3、掌握色彩锤炼的要求。
4、掌握声音锤炼的要求。
【重点】
词语的锤炼、多义词语的选择、词语的活用、词语的色彩锤炼。
【难点】
意义锤炼的要求、声音锤炼的要求。
一、意义的锤炼
词语是意义内容和声音形式的结合体。作为词语内容的意义是词语的灵魂。词语意义的锤炼,就是在深刻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内容等选择恰当的词语,力求准确鲜明、精当妥帖。
词语意义的锤炼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词语的选用
(二)一般词语的推敲
(三)词语的活用
注意:在选用词语时,要特别注意前后意义的配合关系,否则表意就不确切。
(一)注意词语的选用
1、多义词语
   汉语中的许多词语都有不止一个义项,这几个不同的义项都是从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来的,有着共同的基础,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要恰当地使用多义词语,就要清楚地辨析词义,了解词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选择最恰当的义项。
例如"老"是个多义词,主要有以下义项:
①年岁大:老人;
②老年人:徐老;
③婉辞,指人死:老了人了;
④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的:老手;
⑤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老朋友;
⑥陈旧:老脑筋;
⑦原来的:老地方;
⑧(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芹菜老了;
⑨(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
⑩经常:老迟到。
  具体使用的时候要恰如其分:
当我们渐渐老去的时候,才感觉到生命的可贵。
"老"的意思是"年龄变大、衰老"。
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
"老"的意思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鲁迅《祝福》)
"老"的意思是"死亡"。
"因为老下雨,所以把我泡成这么大了。"阿凡提说。(《阿凡提的故事》)
"老"的意思是"经常"。
在不同句子的上下文中,使用多义词时,就应该弄清楚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准确表达不同的意思。   
2、同义词语
丰富的同义词是语言发达的表现,也为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的特征,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和余地。
因此,恰当地选择同义词,是取得最佳修辞效果的基本功。
例如: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鲁迅《孔乙己》)
"窃"和"偷"是同义词。所不同的只是语体色彩:"窃"是书面语色彩、"偷"是口语色彩。
孔乙己使用"窃"来表示自己读书人身份,反映了他在封建科举制度影响下性格迂腐、虚荣的特点。
......这只是我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鲁迅《故乡》)
这个句子中,"心情"和"心绪"是同义词。
"心情"是指心境、感情的一般状态,用于"心情的改变"很合适;
"心绪"多就心情的安定或紊乱来说,常常指心境的紊乱,适于用在"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之中。
两个同义词并用,使得上下文互相照应,避免了句子的单调重复。如果改成一样,虽然意义上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文章就显得没有生气,减色不少。                                                               
3、反义词语
       反义词语的使用可以对两个事物进行对比,鲜明生动地反映出事物的矛盾,起到对照映衬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例如:
正常操作,迅速完成岗位项目而从容不迫;技术不熟练,责任心不强,就免不了手忙脚乱,错误百出。(吴伯萧《北极星》)
反义词"从容不迫" 和"手忙脚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两种不同的工作情态具体形象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二)一般词语的推敲
一般词语往往不引人注意,但是如果精心选择,会产生良好的修辞效果,为文章增色不少。
一般词语的推敲要求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认清表达的对象,留心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上下文的和谐统一。
       例如:
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鲁迅先生通过对一些动词的锤炼,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生活境况和心理的变化。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鲁迅《孔乙己》)
"排"字既通过孔乙己付钱时的谨慎反映了孔乙己钱财的来之不易,又表现出了孔乙己想要摆阔气的虚荣心理;"摸"则说明他的钱很少,表现出了他的穷困潦倒。两个动词使用准确,生动传神。
又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旁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这个句子中,作者使用白描手法描写父亲的形象,几个形容词非常普通,但是又用得恰如其分,让一个朴实、平易、慈爱的普通父亲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至深。                                         
(三)词语的活用
      有时出于表达上的需要,要对某些词语"变通"使用,有意改变其词性和功能,这就是词语活用。
词语活用可以使得言语表达生动形象,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例如:
她跳的这段独舞,给人总的感觉是很青春,很阳光。
"青春"、"阳光"都是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思是"具有青春的朝气和活力"。
     真没想到你这么无情无义,咱们总算是夫妻了一场,你心里竟然一点恩情都没有。
"夫妻"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做夫妻"。
黄克山得理不让人:"我从来不矛盾他,他光矛盾我。"这个怪词,引得大家一阵大笑。(曲波《山呼海啸》)
例句当中"矛盾"一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与之产生矛盾"。
例句的一般说法是"我从来不和他闹矛盾,他光和我闹矛盾"。
相比之下,例句中的活用显得更加简洁明了,而且具有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的效果。                                                      
二、色彩的锤炼
    词语的色彩一般是指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恰当选用词语的不同色彩,可以增强言语运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注意:词语锤炼过程中,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都要使用得当,否则就会出现感情色彩不相宜、语体色彩不相称的错误。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主要指词语的褒贬色彩,它反映说话人对所陈述事物的态度和感情。
不同的语境要求使用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例如:
满洲人早在窥伺了,国内却是草菅民命,杀戮清流,做了第一种。(鲁迅《文章与题目》)
"窥伺"、"草菅民命"、"杀戮"等词语都是贬义词,表现了作者对外族侵略者和当权者的不满与憎恨。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
"可爱"、"高尚"等词语是褒义词,表现了作者对蜜蜂的喜爱和赞美。                                                               
(二)词语的语体色彩
语体主要是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
口语就是人们在口头交际中使用的有声语言。
书面语这个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1)从狭义上说,书面语就是文字记录下来的口语,但是这种记录不是"实录",而是有所选择和加工,是比真实的口语精确、严密和规范的语言形式。
(2)从广义上说,凡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表现为书面形式的语言和言语作品都叫书面语。
口语形式灵活,书面语规范严谨。
   口语词语通俗活泼,文艺作品使用带有口语色彩的词语要多一些;
理论文章、公文使用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要多一些。例如:
  那只粗糙的手再也顾不得悠闲地捋下巴上的那撮白胡子了,转而一个劲地摸着赤脚片儿。(路遥《人生》)
这个句子富有口语色彩,"赤脚片儿"是典型的口语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非常富有生活气息。
各界的人不经邀约,不凭通知,各自跑来瞻仰鲁迅先生的遗容,表示钦敬和志愿追随的心情。(叶圣陶《相濡以沫》)
句中的"邀约"、"瞻仰"、"遗容"、"钦敬"、"追随"等书面词语,渲染出了鲁迅先生逝世时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了各界人士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悼念和敬仰爱戴的深厚情感。                                    
三、声音的锤炼
声音协调是选择词语的重要方面。
词语的声音美具体体现在:
1、音节匀称 
2、平仄相调 
3、韵脚和谐 
4、叠音自然
注意:音节不匀称、平仄不相间、押韵不和谐等是声音锤炼中常出现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韵律配合的协调。
1、音节匀称
音节的匀称主要是指结构相似、音节数目相等。
诗歌及抒情散文等讲究音节整齐,使语言具有节奏感,能增强语言表达的抒情色彩和感人力量。例如:
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扫荡过它,冰雹曾来打击过它,霜雪曾来封锁过它,大火曾来烧灼过它,大雨曾来冲刷过它,异姓奴隶主的铁骑曾来践踏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曾来袭击过它。(黄药眠《我爱我们的祖国》)
句中的几个分句构成了结构相似、字数基本相同、音节整齐匀称的排比句,读来感情充沛,很有气势。
2、平仄相调
平声长而平缓,是扬;仄声短而曲折,是抑。
平仄相间、抑扬顿挫是汉语语音修辞常用手法。
音节安排恰当,平仄相配,就使得诗歌或散文声调抑扬起伏,和谐动听,构成汉语的音律美。例如: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诗句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韵脚和谐
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句子的末尾,这就叫押韵。
押韵通过同韵相押使句子的末尾字音回环反复,同音相应 ,给人以和谐悦耳的美感。 例如: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北岛《回答》)
诗中的韵字是"证"、"铭"、"影",押"ing"韵。声韵和谐,悦耳动听。               
4、叠音自然
   叠音词是指用音节重叠的方式构成的词。如"密密麻麻"、"朗朗"、"嗡嗡"、"兴冲冲"等等。
叠音词的声音有很强的音乐性,听起来和谐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作品中使用叠音词,可增强语言的音律美。例如:
五颜六色的街灯闪闪烁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时隐时现,走在路上,就像浮游在布满繁星的天空。(丁玲《曼哈顿街头夜景》)
句中"闪闪烁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叠音词,读起来很有节奏感,清新明朗,让人在领略街灯多姿多态的美的同时,也在声音上得到一种音乐美的享受。

第三节 句式的选择
目的要求
   【学习目标】
1、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
2、掌握句式选择的要求。
【重点】
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设问句、反问句。
【难点】
被字句和被动句、双重否定句。
【教学内容】
1、长句和短句。
2、整句和散句。
3、主动句和被动句。
4、肯定句和否定句。
5、设问句和反问句。
一、长句和短句
1、长句的选择
   长句结构复杂、表意精确、严密,抒情深沉、细腻。
长句一般多出现在政论、科技等语体中。例如: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这是一个长句。主语是"事实",谓语中心语"表明"的宾语很长,是:"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文学作品也有采用长句形式的,例如:
每逢看到了欣欣向荣的庄稼,看到正在翻犁的涌着泥浪的肥沃的土地,我就想起了《红旗歌谣》中的民歌所描写的--"沙果笑得红了脸,西瓜笑得如蜜甜,花儿笑得分了瓣,豌豆笑得鼓鼓圆"这一类带着泥土、露水、草叶、鲜花香味的大地的情景。(秦牧《土地》)
这个长句子用了复杂状语:"每逢看到了欣欣向荣的庄稼,看到刚犁好的涌着泥浪的肥沃的土地";句子中宾语"情景"的定语很长,"像《红旗歌谣》中的民歌所描写的--'沙果笑得红了脸,西瓜笑得如蜜甜,花儿笑得分了瓣,豌豆笑得鼓鼓圆'这一类带着泥土、露水、草叶、鲜花香味的大地的"共有四个修饰限制的成分,具体、细致、明确、生动地描写了"我"心头涌起的情景,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充分地领会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2、短句的选择
短句表意简短、生动、明快、有力,叙事简明,抒情强烈激越。
短句常用于口语中;文艺作品一般也多用短句。例如:
啊,美,伟大的美,令人陶醉的美。(峻青《沧海日出》)
"美"这个名词和"伟大的美"、"令人陶醉的美"两个偏正短语构成了具有递进关系的感叹句,简洁明了表达了作者对日出美景的赞叹。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1950年正月15元宵节,虚岁20 ,周岁19。庄上有个青年叫"小晚",正和"艾艾"搞恋爱。故事就是出在他们两个人身上。(赵树理《登记》)
这段文字没有任何修饰语句,只使用短句平铺直叙,却收到了简洁、明快,清晰利落的表达效果。               
二、整句和散句
1、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整齐匀称的句子。
整句整齐匀称、节奏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常常用于诗歌、散文等文艺性文体中。例如:
走生路,生而出新;走险路,险而出奇;走难路,难而不俗。
(徐刚《黄山拾美》)
三部分句子字数、结构都相同,构成排比格式。
作者拿黄山的不同的路与作家三种不同的创作道路相类比,形式齐整匀称,表意简练醒目。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舒婷《致橡树》)
两个分句构成对比,分述恋人之间同甘苦、共患难的不同情况,表现那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平等和谐的爱情,抒情强烈激越,音调悦耳和谐。                        Next
2、散句是结构不同,字数长短不一的句子。
散句可以随意抒写,自由畅达,灵活自然。例如:
不过,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刘白羽《长江三日》)
例句描写瞿塘峡的景色,句式各种各样,字数长短不一,灵活多变,形象生动,把瞿塘峡的美景描写得栩栩如生,避免了单调呆板、毫无生气。         
三、主动句和被动句

1、句中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施事,这种句子叫主动句。例如:
"风把树叶吹落了。"
句中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这种句子叫被动句。例如:
"树叶被风吹落了。"
[辨析] 被动句和"被"字句
     2、如果说话人要突出主动者,可以用主动句式;如果要突出被动者,则用被动句式。例如:
       被动句: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受事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被"字句:主语是受事,而用"被"引进施事,或把"被"直接附着在动词前以表示被动关系的句子,叫做"被"字句。
被动句和"被"字句的关系:
"被"字句属于被动句的一种。可以说所有的"被"字句都是被动句,但是,不能说所有的被动句都是"被"字句。
被动句的范围比"被"字句大。
被动句除了可以用"被"字引入施事外,还可以用"让、叫、给"等介词引入施事。
例如:
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鲁迅《社戏》)
前一句用"被"表示被动 ,后一句用"给"表示被动。      
    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它的驯顺的奴隶,它可以任意地蹂躏他们,毁灭他们......
这段话连用一系列主动句,生动地描写风雪肆虐的情景,突出地表现了风雪的无情、冷酷,衬托出了冬日的寒冷、萧索。
    如果把上面的句子改成被动句,则会是另一种效果。例如:
雪花被风卷着,山野、村庄被风雪狂暴地扫荡着,古树的躯干被摇撼着,人家的门窗被撞开了,破屋子上的茅草被大把大把地撕下来扬向空中,人家的屋子里被撒进了冷森森的雪花,雪花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风的驯顺的奴隶,可以被它任意地蹂躏、毁灭......
   主语成了山野、村庄、古树的躯干、门窗、茅草等,整个场景显得寒冷、萧索,突出地表现了山野、村庄、古树的躯干、门窗、茅草等的孤单、无助、弱小、可怜等。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
1、肯定句的表达特点
肯定句是对事物做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如:
"他是中文系的学生。"
否定句是对事物做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如:
"他不是中文系的学生。"
肯定句和否定句语义的轻重强弱有差别。
表达同样的意义,可以使用肯定句,也可以使用否定句。
肯定句语义要重一些、语气强一些。
否定句语义轻一些,语气比较缓和。
1、肯定句的表达特点
例如:
不过,你真是个古怪的老头儿,在斑白的头发底下还保持着一个二十岁小伙子般强烈的感情,这样的人是不会幸福的。(黄秋耘《丁香花下》)
这是一句否定句。如果换成肯定句表达,结果就是:
不过,你真是个古怪的老头儿,在斑白的头发底下还保持着一个二十岁小伙子般强烈的感情,这样的人是会很痛苦的。
两者相比,"不会幸福"比"很痛苦"更加委婉、含蓄,语气相对较缓和,而"很痛苦"则更直接,语气更强,甚至还有些武断。     
2、单重否定与双重否定
单重否定句是只用一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单重否定句如果与肯定句并用,形成鲜明的对比,所表达的意思就会更加明确,语气会更强烈。例如:
他们不是喝血者,不是寄生虫,不是强盗,也不是懦夫;他们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秦牧《花蜜和蜂刺》)
"不是喝血者,不是寄生虫,不是强盗,也不是懦夫"这四个分句是为了衬托后面肯定的分句"他们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从而增强肯定的意义和语气。
双重否定句是含有两个否定词的句子。
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比肯定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例如:
男子倘要这么突然的飞黄腾达,单靠原来的男性是不行的,他至少非变狗不可。(鲁迅《关于妇女解放》)
这个句子使用了"非......不可",突出强调了"他必然要变狗"。
在实际上,这样的事情也并非全没有,逢蒙杀羿就是一个前例。(鲁迅《作文秘诀》)
         这个句子使用了"并非......没有"的双重否定,意思是肯定了"有这样的事情"的几率,增强了语气。                       
双重否定与肯定句
1、双重否定属于否定句中的一种。但是,双重否定所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2、双重否定句所表达的肯定语气的程度超过一般肯定句。例如:
"这是任何人都承认的真理。"(一般肯定句)
"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的真理。"(双重否定句)
"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真理。"(双重否定句)
"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真理。"(双重否定句)                           
五、设问句和反问句
1、设问句
在阐明观点之前,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和思考,这是设问。用来设问的问句,就是设问句。比如:
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呢?是美,是一种特别的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峻青《沧海日出》)
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柯灵《戏外看戏》)
设问句重要的不在于前面的提问,而在于后面的回答。
先提出问题,是为了引起注意和思考,使后面的回答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标题或开头用设问句,能够启发读者思考,便于读者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
前者是简单的陈述,读者是被动地接受;
后者的疑问引发读者主动的深深的思考,同时又能在句子中找到答案。                     
2、反问句
   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这是反问。用来反问的问句就是反问句。
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也不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
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余秋雨《上海人》)
第一个句子是一个否定陈述句,第二个句子是一个反问句。
前者是简单的陈述,读者是被动地接受;
后者的疑问引发读者主动的深深的思考,同时又能在句子中找到答案。
在语气上,后者比前者更强烈,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第四节 辞格运用(一)
目的要求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辞格。
2、对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辞格进行辨析。
【重点】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难点】
博喻、强喻、比拟和比喻、借喻和借代、夸张和比喻。
 
  辞格也称辞式、修辞格,是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修辞格在修辞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修辞格是修饰描摹的特殊格式和方法,这种方法是长期以来在言语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修辞格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语言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和表现形式的积累和总结。
   3、修辞格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和表现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修辞格是语言最佳表达形式的概括和总结,对丰富和发展民族语言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的交际功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5、修辞格是语言艺术的精华,是语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修辞学研究的重点。
一、比喻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例如:
她一头的褐色卷发,盖着一张小圆脸,眼极活泼,口也很灵动,配着一身极鲜艳的衣裳--漆鞋,绿丝长袜,银红绸的上衣,紫酱的丝绒围裙--亭亭的立着,像一棵临风的郁金香。(徐志摩《曼殊斐儿》)
更多比喻例子:
1、远远望去,一座细长的泥桥像一条发白的绷带,在把这条裂痕马马虎虎地包扎起来。(张一弓《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
2、此刻天阴,工事土墙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暗红色,真像运动员鼓起的大块胸肌。(朱苏进《凝眸》)
3、这世道就像一杆秤,不会总摆不平。(冯骥才《神鞭》)
4、她看到教导员面颊有些苍白,但白得不过分,就像一块细腻的玉石。(张波《白纸船》)
5、我一直认为疼痛是一种力量,是使一个人早熟的催化剂。(迟子建《原始风景》)
6、王仁讲:"我那天输得脸上都没图像了。"(许辉《幸福的王仁》)
7、怀宝那刻虽然望着双耿,目光却早已像沙一样的四散开了。(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8、新鲜芬芳的木屑如细细的瀑布落进莲妮的"手碗",又从指间漏下来,有一些就飘坠到她的胸脯上和脚背上。(金曾豪《野种》)
9、这东明路就像一条飘带,飘扬在郑州城的外围。也像一条腰带,系在郑州城外边,我就像挂在这腰带上的一只跳蚤那样渺小。(张宇《垃圾问题》)
10、生命就像一只旧钩子,悬挂着我们的躯体。(毕淑敏《预约死亡》)
2、比喻的类型
    ①明喻:
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例如: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
②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或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例如:
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曼殊斐儿》)
    ③借喻:
借喻是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而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例如:
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④强喻:
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或超过本体。例如:
我看见蝗虫遮天蔽日
向农民争夺粮食
而地主比蝗虫更凶
甚至掠夺去妻女
(邹荻帆《乡音》)
   ⑤反喻
从反面设喻,以反托正,从被否定的喻体事物的反面去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喻词常用"不是"或"不像"。例如:
人非木石,岂能一味谈理,碍于情面而偏过去了,在这里正有着人气息。(鲁迅《送灶日漫笔》)
  ⑥博喻
博喻就是用不只一个喻体去说明和描述本体。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3、比喻的作用
①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②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
③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①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而且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②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③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恰当,在运用时应当特别注意避免。
二、比拟
1、什么是比拟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就叫比拟。
例如:
树倒下了,发出一声快乐的叫喊,一种牺牲自己的快乐,如梦想的孩子离开家,奔向不可知的运命时嘴里所喊出的。(何其芳《伐木》)
更多比拟例子:
1、黑暗在不住地退却,又像捉迷藏似的,从飞驰而去的汽车两旁包抄上来。(张一弓《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
2、踏上岛便感到四周充满威胁,每道石缝都在咬牙切齿,晶亮的口涎滴嗒着。(朱苏进《凝眸》)
3、我无法再继续写下去,所有的英文字母全在我脑子里跳疯狂的舞蹈。(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4、九月的热浪隔着门帘和厚厚的墙壁顽强地挤了进来。(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
5、那笔落地时很伤心,但还是无可奈何地破碎了,洒出一串黑血。(何继青《哭歌》)
6、假如是孤行者,就可以听到草棵、树叶被风吹折的声音,听到各类小虫的绵绵情话。(庞天舒《蓝旗兵巴图鲁》)
7、窗外的远山衬着万里晴空,不远处有一条小河在低声轻唱。(陈冲《把回乡留给未来》)
8、一支单簧管,在几把提琴的陪伴下,悠然叙说着一个平静却深情的故事。(赵丽宏《无言的回旋》)
9、海睡熟了。大小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朦胧地进入了睡乡。(鲁彦《听潮的故事》)
10、渠们是结恋了。渠们是在痛快地享乐那阳春。(徐尉南《快阁的紫藤花》)
2、比拟的类型
①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例如:
下面溪水大概是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沈从文《遥夜》)
"睡"是有生命的人或者动物的行为。
假如是孤行者,就可以听到草棵、树叶被风吹折的声音,听到各类小虫的绵绵情话。(庞天舒《蓝旗兵巴图鲁》)
这里是赋予小虫人的思想情感,把它们的叫声比作人的"情话"。

    ②拟物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例如:
所以诗人在冬夜,只合围炉话旧,这就有点近于"蛰伏"了。(茅盾《冬天》)
"蛰伏"是动物的行为,这是把人当作动物来写。
三月的微风像一只小猫一样舔舐着我的脸颊,弄得我浑身痒酥酥的。
"舔舐"是动物的行为,这是把风当作动物来写。
3、运用比拟应注意的问题
①运用比拟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
②用以比拟的人和物必须具有相似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4、比拟和比喻的异同
   比拟和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但是有区别。
比喻的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
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
三、借代
1、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例如:
你要是爱细腰粉腿,就有跳舞场。(茅盾《现代化的话》)
"细腰粉腿"就是借代修辞格,指舞女。
如果首长一句话不讲,扔下"有线",全用"无线"去了,那我们才受不了呐。(徐怀中《西线轶事》)
"有线""无线"分别借代"有线班的战士"、"无线班的战士"。
   更多借代例子:
1、我还不能声张,"营业部主任"知道了,又会幸灾乐祸地嘲笑我。(张贤亮《绿化树》)
2、你们捧铁饭碗的,命也比俺值钱,就是停车一百天,关上门进行啥"安全教育",也少不了你们一分钱的工资。(张一弓《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
3、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正以八十公里的时速向前疾驶。(张一弓《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
4、十年前玻璃花还是一个无名的土棍,小名三梆子。(冯骥才《神鞭》)
5、有一天,学生们决定批斗"牛鬼蛇神"。(赵长天《师道》)
6、钱这个东西,不可说,不可说。一说起阿堵物,就显着俗。(梁实秋《钱》)
  7、但他可能当过教授,曾经桃李满天下。(丁玲《曼哈顿街头夜景》)
8、黄浦江汽笛声声,霓虹灯夜夜闪烁,西装革履与黄袍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语与欧语交相斑驳,你来我往,此胜彼败,以最迅捷的频率日夜更替。(余秋雨《上海人》)
9、后来一段时间没有"红双喜"了,只有"牡丹牌"香烟,我也觉得很不错,就一直抽这种烟,就仅仅是一个习惯问题。(罗洛《闲话吸烟》)
10、我是一个右派,你一个县长来向我请教,让你的上级知道了,不怕摘走你的乌纱帽?(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2、借代的类型
  ①特征、标志代本体:用本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的名称。例如:
"你先猜猜,你们的英雄战士'北京',也就是薛凯华烈士......"高干事非常神秘地望着我,"你猜他的爸爸是谁?"(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这里是用薛凯华的籍贯"北京"代指薛凯华。
Next
②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的名称。例如:
方鸿渐从此死心不敢妄想,开始读叔本华......(钱钟书《围城》)
这里是用叔本华代指他的作品。
③具体代抽象: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例如:
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胜利,又将为血泊所淹没。中国往何处去?(刘白羽《红太阳颂》)
具体的"血泊"代指抽象的战争。                      Next
   ④部分代整体: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春天,树木开花了,是晴明暖和的天气,早晨大路上还充满了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巴金《能言树》)
"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代指穷人。
⑤结果代原因:用事情所产生的结果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林先生早已汗透棉袍。虽然累得那么着,林先生心里却很愉快。(茅盾《林家铺子》)
"汗透棉袍"是累的结果。                        
3、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
③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
4、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但是不同。
借代侧重相关性,强调借体和本体有关系;借代是代而不喻,不能改为比喻;
借喻侧重相似性,强调喻体和本体之间有相似点。借喻是喻中有代,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
四、夸张

1、什么是夸张
2、夸张的类型
3、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4、比喻、比拟和夸张
                                
1、什么是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这叫夸张。
例如:
来了阵雨,雨点一开始就有烂梅子那么大,砸得人疼。(金曾豪《野种》)
经过了几百年漫长的等待之后,手术室的门打开了,她看见了那张下面带轮子的床,老周还在那上面躺着,他的脸上蒙了一块白布。(述平《某》)
更多例子:
1、啊,今天,我已成了自由人,我要用我干裂的、没有血色的嘴唇一千遍地吻这片土地!(张贤亮《绿化树》)
2、掩体内的土壤被敲打得结结实实,几乎敲出一层油来。(朱苏进《凝眸》)
3、几只小虫在灯光中翩翩飞动,屋子里静得几乎能听到女兵们每一次把竹针穿进毛线的声音。(张波《白纸船》)
4、眼泪滚滚,连我自己也被吓住。它们扑扑有声地打在我的碎花衬衣上,衬衣很快就湿了,很凉。(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5、母亲已经哭得再哭不出声,几天间老了几十年。(何继青《哭歌》)
6、大概有四十里路罢,那时年轻,我好像一口气就赶到了兴国县汽车站。(徐中玉《乡村客店的一晚》)
7、空间尖塔真的成了太空里的一颗针,美的令人心醉。(叶辛《西雅图之思》)
8、从他被绑回县城到关到公安局,中间不过几个小时,他却觉得仿佛过了几个世纪。(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2、夸张的类型
    ①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
母亲已经哭得再哭不出声,几天间老了几十年。(何继青《哭歌》)
②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
瑞雪兆丰年。看着这漫天飘舞的雪花,大家已经看到了来年的好收成。                                                               
3、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合乎情理、合乎分寸,给人以真实感。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⑤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
4、比喻、比拟和夸张
       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
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
第五节 辞格运用(二)
【学习目标】
1.掌握什么是双关、仿词、反语、婉曲。
2.对上述辞格进行辨析。
【重点】
双关、仿词、反语、婉曲
【难点】
    语义、双关、借喻

一、双关
1、什么是双关
     双关是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表达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格式。
例如:
父亲现在躺在殡仪馆的冰库里,那地方很冷。(何继青《哭歌》)
"那地方很冷"的"冷"是双关辞格,既指冰库里温度低,又指那里让人心寒。
更多双关例子:
(1)那房子再好再大,妈妈一死公家就收回了。住不长久的。 我觉得很寒冷。又想,也许这就是个寒冷的季节。(何继青《哭歌》)
(2)父亲现在躺在殡仪馆的冰库里,那地方很冷。(何继青《哭歌》)
(3)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鲁迅《风筝》)
(4)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5)这次他是摇着一条小小的乌篷船来的,那条黑色的破船看上去阴险异常。(金曾豪《野种》)
(6)姚志兰嗤地笑了:"他那人,还闲得住?叫他劈盘子好啦。"
吴天宝说:"我又不是盐店掌柜的,谁当咸人?"(杨朔《三千里江山》)                                                     next
    (7)"雅"要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但古代的买雅,自然比现在便宜;办法也并不两样,书摇摆在书架上,或者抛几本在地板上,酒杯要摆在桌子上,但算盘却要收在抽屉里,或者最好是在肚子里。(鲁迅《病后杂谈》)
(8)那手上起了血泡的战士,拉了一下他的同伴说:回去挖吧,伙计!这个买卖合算,手上多几门泡没关系,咱们就这么跟他"磨"。(魏巍《挤垮它》)
(9)小俞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不妙,她和道静两个同哭了。也是这样黑暗、阴沉,似乎要起暴风雨。多么难挨的漫长夜啊!(杨沫《青春之歌》)
(10)"我以为他们已经护送你出城了呢,没想到你现在还站在这十字街口!"(姚雪垠《李自成》)
2、双关的类型
①谐音双关
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青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答李淑一》)
"杨""柳"是双关辞格,明指杨花、柳絮,暗指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
②语义双关
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
例如:
"雅"要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但古代的买雅,自然比现在便宜;办法也并不两样,书要摆在书架上,或者抛几本在地板上,酒杯要摆在桌子上,但算盘却要收在抽屉里,或者最好是在肚子里。(鲁迅《病后杂谈》)
"收在抽屉里"的"算盘"是计算工具,"肚子里"的"算盘"是个人的想法和打算。                                                
3、运用双关应注意的问题
①双关的意思要明确,不能有歧义。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既要含而不露,又要让读者清楚地明白要表达的含义。
②运用双关要注意内容的思想性,尤其是在构成歇后语时,不要单纯追求风趣含蓄而忽略了思想健康。
4、语义双关和借喻
借喻是借用喻体说明本体事物,使抽象深奥的事物表达得具体、生动、简洁。
语义双关是借一个词语或句子关顾两个事物,同时包含两种意思,表面一层意思,隐含另外一层意思,使表达含蓄委婉、幽默风趣。
二、仿词
1、什么是仿词
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造出新的词语,这种修辞手法叫仿词。
例如:
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即使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现今的中国,也还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护坏人。(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从熟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仿造出的"婆理",临时与"公理"构成相反相对的关系。接露出所谓的绅士们的新口不一。
更多仿词例子:
1、第二天早晨,她们的头发上都结了霜。男同志们笑她们说:"嘿,你们演'白毛女'都不用化妆了!"她们也笑男同志,"还说哩!你看,你们不是'白毛男'吗?"(魏巍《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
2、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岂但"读"而已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鲁迅《这个与那个》)
3、那几年,我不就改造成家庭妇男了吗?不信,你们问文婷,我什么不干?什么不会?(谌容《人到中年》)
4、经验使我知道,我在受着武力征伐的时候,是同时要得到文力征伐的。(鲁迅《准风月谈·后记》)
5、虽然未庄只有钱赵两姓是大屋,此外十之九是浅闺,但闺中究竟是闺中,所以也算得一件神异。......后来这终于从浅闺里传进深闺里去了。(鲁迅《阿Q正传》)
6、龙二井又有油和水的矛盾,这是它的特殊性。周队长说,要促使矛盾转化,就要捞水,把水捞干。我们想一不做,二不休,搞它个水落油出。(《创业》)
7、过去,不识字叫做文盲。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就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新时期的新任务。(《神州九亿争飞跃》)
8、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脚,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2、仿词的类型
①音仿
使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素仿造新词语。例如:
11月,广州还是秋高气爽,北国名城哈尔滨早已草木皆冰了。
这就是利用同音词"兵"和"冰"仿造词语。
②义仿
换用意义相反或相近的词素仿造新词语。例如:
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出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小众化"就是换"大众化"中的"大"为"小"而造的词语。                                                      
3、运用仿词应注意的问题
       仿词都是临时创造的,在形式上和被仿的词有近似的特点,内容上又富有新意。仿词和被仿的词往往同时出现,如果被仿的词不出现,单用仿词要加引号。仿词运用应该自然合理,否则就会成为生造词。
三、反语
1、什么是反语
反语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也叫"反话"。
例如:
中国军人屠杀妇人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伟绩"和"武功"都是褒义词,这里作为反语使用,表达了对"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强烈的讽刺和憎恨。
更多反语例子:
(1)参加八国联军打败中国,迫出庚子赔款,又用之于"教育中国学生",从事精神侵略,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毛泽东《"友谊",还是侵略?》)
(2)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3)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显出一点进步了。(鲁迅《拿来主义》)
(4)几个女人很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5)老旦进场,玩笑旦出场,大观园的人才着实不少。(瞿秋白《人才易得》)
(6)原来在将军弯腰上肩的时候,小李趁机偷偷把绳子往后移了半尺多。这个"舞弊"的做法被将军发觉了,他扭回身抓住绳子往前移过来,不满地说:"这,这不行。"(王愿坚《普通劳动者》)
(7)我们的反人民的英雄们根据这种分裂方针所准备采取的步骤,有把他们自己推到绝路上去的危险。(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8)善于治国平天下的人物,真能随处看出治国平天下的方法来,四川正有人以为长衣消耗布匹,派队剪除;上海又有名公要来整顿茶馆了,据说整顿之处,大略有三:一是注意卫生,而是制定时间,三是施行教育。(鲁迅《偶成》)
(9)安装电话,除了斗智斗勇以外,完全是遵守规则的一种耐力和韧性的考验。(张宇《垃圾问题》)
(10)国民党当局对作家格外"优待",几乎每个作家都有个特务"保护"着。一来二去,作家就被"护送"到监狱或集中营去"享受"毒刑与杀戮。(老舍《十年百花荣》)
2、反语的类型
①以正当反
用正面的语句去表达反面的意思。例如:
但衣角会被踹住,可见穿的是长衫,即使不是"高等华人",总该是属于上等的。(鲁迅《推》)
"高等华人"的人格实际上是非常低劣的,在这里表达了对穿长衫者的讽刺。
②以反当正
用反面的语句去表达正面的意思。例如:
小陶气愤地说:"这些死人!只管看着干什么,还不把你们的雨衣扔过来。"(徐怀中《西线轶事》)
"死人"是气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见到战友时的亲切感。                                                
3、运用反语应注意的问题
①运用反语要认清不同的对象,区别对待。
②运用反语应当鲜明、显豁,使反语的意思明确、易懂。
四、婉曲
    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辞格叫婉曲。例如:
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张洁《拣麦穗》)
"老去了"是去世的委婉说法。
更多婉曲例子:
照部队规定,当战士的是不准谈"个人问题"的。(徐怀中《西线轶事》)
"个人问题"是恋爱婚姻的委婉说法。
婉曲重在意思含蓄委婉,但其真正含义一定要让人理解,不能过于晦涩而产生歧义,使人误解。
1、这两位朋友是在十年前的这个季节长眠于南部边地的。十年前南部边地曾经有过战事,两位朋友是在战事中间离开我的。(何继青《哭歌》)
2、红喜自不必说,白喜多指八旬以上的老人故去。(何继青《哭歌》)
3、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摸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冯钟越《哭小弟》)
4、子祥早年倾心革命,投笔北伐,挂了彩,至今身上弹痕犹在。(梁实秋《何子祥这个人》)
5、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张洁《拣麦穗》)
6、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张洁《拣麦穗》)
7、古副司令与我们一同背着风办事。军人有这本事,停车就能放出水来,不停也能再轻松坚持几小时。(张卫明《英雄圈》)
8、天塌下来砸个儿大的,县里个儿大的是书记县长,常务副县长是具体干事的,何况自己也快到站了。(何申《穷县》)
9、"黑子,回来以后怎么样,都干什么啦?"苏五一漫不经心地问他。"回来",指的是"劳教"、"劳改"之类,这我听出来了。(陈建功《前科》)
第六节 辞格运用(三)
【学习目标】
1.掌握对偶、排比、层递、反复、顶真、回环等辞格。
2.对以上辞格进行辨析。
【重点】
对偶、排比、层递、反复、顶真、回环
【难点】
排比和对偶、排比和层递、排比和反复、顶真和回环
一、对偶
1、什么是对偶
将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放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严格的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性一致,平仄协调。
谦虚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端起饭碗想起了妈,
拿起筷子想起了家;
辛苦我一个,
幸福千万家。
这些都是宽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
     更多对偶例子:
1、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李锐《怀念田家英》)
2、有名闲富贵,无事小神仙。(张欣《爱又如何》)
3、眉扬大漠狂沙净;唇吐珠玑天簌鸣。
4、望前程虹腾七彩,展未来鹏击九天。
5、长城内外钢焰油海汇成千层浪,大江南北麦浪稻波卷起万里潮。
6、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为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7、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范文澜)
8、虎行白雪梅花五,鹤立青田竹叶三。     
2、对偶的类型
①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反对
对偶的两部分,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③串对
对偶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有的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叫"串对",也叫"流水对"。例如: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毛泽东《到韶山》)         
二、排比
1、什么是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表达强烈的语气或感情,这叫排比。
例如:
我爱动,爱看动的事物,爱活泼的人,爱水,爱空中的飞鸟,爱车窗外掣过的田野山水。(徐志摩《自剖》)
白天,我被求生的本能所驱使,我谄媚,我讨好,我妒嫉,我耍各式各样的小聪明。(张贤亮《绿化树》
例子:
1、她需要防范,需要警觉,需要佯装不知地刺探,需要不动声色地窥视。(张一弓《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
2、她留恋这个世界。她爱太阳,爱土地,爱劳动,爱清朗朗的大马河,爱大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路遥《人生》)
3、老人家常常跟我讲他的这一段学子生涯,讲那家小饭馆的饭菜,讲当时自己的衣着打扮。(阿成《父亲》)
4、看到好的风景,欣赏好的电影,听到美妙的音乐,吃到美味的菜肴--遇到一切美好的东西,你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他,希望与他分享。(张守仁《心祭》)
5、在去汤河口的路上,荆条到处能看到,一丛丛、一片片长在山岭上的;一捆捆、一担担放在收购站门口的;一堆堆积在几个长途汽车站上的。(袁鹰《荆条蜜》)
6、我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不怕三头怪兽,不怕黑色魔鬼,不怕蛇发女怪,不怕赤热沙地......(巴金《十年一梦》)
7、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
8、在这里,他比不上一盏街灯;比不上橱窗里的一个仿古花瓶;比不上挂在壁上的一幅乱涂的油画;比不上掠身而过的一身紫色的衣裙;比不上眼上的蓝圈、血似的红唇;更比不上牵在女士们手中的那条小狗。(丁玲《曼哈顿街头夜景》)
9、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
10、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2、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排比与对偶是不同的:
①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的平行排列,对偶只限于两个句子。
排比的形式不如对偶严格。排比的各个句子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
②排比往往运用相同的词语;对偶的两个句子字数必须相等,而且忌用相同的词语。
三、层递
1、层递的定义与类型
    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上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叫层递。
在北国,除泰山、华山这些早已名闻中外,还有许多等待人们去发现、去观赏、去利用的风景区。(王朝闻《北武当游》)
      层递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例如:
递升:
事情就是这样,他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消灭一点,舒服一点;消灭得多,舒服得多;彻底消灭,彻底舒服。(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递降:
产品都要有质量标准,首先是国际标准,其次是国家标准,此外还有部颁标准、行业标准、最不济也应当有个企业标准,现在有些不法商贩,专搞伪劣假冒,什么标准规范都不讲,不严格治理怎么得了。(报刊选摘)
更多层递例子:
(1)但我没有想到,小弟不但生活在这里,战斗在这里,而且把性命交付在这里了。(冯钟越《哭小弟》)
(2)不是被什么声音吵醒,而是因为静,寂静,绝寂静。(邵燕祥《大峡谷去来》)
(3)啊!雄关!这固若金汤的雄关!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峻青《雄关赋》)
(4)中央公园带着枯枝的老柏,对着几只含蕊欲放的花,显出他那生的悲哀,孤独的悲哀,衰老的悲哀。(李大钊《自然与人生》)
(5)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郁达夫《故都的秋》)
(6)它应该是爱,是火,是希望,是一切积极的东西吧。(巴金《〈小街〉》
(7)要接受并欣赏一种艺术,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那就是需要逐渐地去适应,去熟悉,去习惯,去理解,这样,才能培养起对它的兴趣,引发起对它的爱好。(王元化《京剧札记》)
(8)我关注的是人的素质,是境界,是智慧。(张卫明《英雄圈》)
(9)平心而论,我们不得不承认,小煤窑显得更有生气,更有活力,更有战斗力。(刘庆邦《家道》)
2、层递和排比的区别
①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排比的结构往往相同或相似,常用相同的词语。
②层递在内容上是递升或递降的,事物之间是步步推进的逻辑关系;排比的内容是并列的,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几个相关的问题。
                                                  
四、反复
1、什么是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叫做反复。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等多方面的修辞作用。例如: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的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艾青《礁石》)
  更多反复例子:
1、余晖开始变得黄晕晕的,把走廊的红漆木栏斜拉得长长,长长。(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
2、我扔掉香,伸出双臂,高声喊道:父亲你回来吧,回来吧!(何继青《哭歌》)
3、这游戏刺激了鹰,它腾起,俯冲,俯冲,腾起,亢奋得绿眼开始变红。(庞天舒《蓝旗兵巴图鲁》)
4、看一看自己的身体,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看一看周围的环境,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金色的朝阳从窗子里流了进来,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季羡林《八十述怀》)
5、西雅图,哦西雅图,尽管只是短暂的逗留,我觉得我还是没有白来。(叶辛《西雅图之思》)
6、他连声说:"了不起!了不起!言之有理!有理!"(曹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7、你说,中国是我们的母亲。不错。这虽是别人画的五线谱,但我喜欢你拉的提琴。中国是我们的母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调子传到外面有变奏。(王鼎钧《你不能只用一个比喻》)
8、可是,周围一静下来,他又振笔疾书了,只听得东窗下钢笔尖在稿纸上沙沙地响,沙沙地响。(吴岩《觉园》)
9、唉,竟到了这种地步,眼睁睁看着儿子饿肚。作孽呀!作孽呀!(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10、副司令说,怎么能这么说、怎么能这么说呀。(张卫明《英雄圈》)
11、这么说他还是个好人。这么说他还是个好人。潘秀英喃喃自语。(肖克反《没戏的日子》)
12、回家了,回家了!羽娴心中,涨满了踏实的归属感。(程乃珊《归》)
2、反复的类型
       ①连续反复
连续反复是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例如:
人们常常谈论的
黄色的风哪里去了?
从青丝摇曳的垂柳那边,
轻轻吹来了淡绿色的风。
我故乡的风是绿色的。
我故乡的风是绿色的。(巴·布林贝赫《故乡的风》)
       ②间隔反复
间隔反复是有其他词语或句子把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隔开。例如:
小篷船,装粪来,
惊飞水鸟一大片。
摇碎满河星,
摇出满囱烟。

小篷船,装粪来,
橹摇歌响悠悠然。
穿过柳树云,
融进桃花山。
(浙江民歌)
3、反复与重复、排比的区别
       ①反复与重复
反复和重复不同。
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空虚,语言累赘;
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运用反复,是为了突出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强调感情,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而一味地采用反复的形式,那只能造成重复累赘,应该避免。
②反复和排比
反复与排比有相似处,尤其是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二者的区别是: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其修辞作用在于强调突出;
排比着眼于结构形式相同或相似,其修辞作用在于加强气势。运用反复的句子不一定形成排比,排比句也不一定使用反复的词语。                                                         
五、顶真
     顶真也叫蝉联、联珠,是把上一句末尾的词作为下一句的开头,使首尾相重合,形式上成为一种链式的结构,表达上前后意思紧相扣,气势连贯而下。
例1:什么树开什么花
什么花结什么果。
例2: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
例3:茵茵牧草绿山坡,
山坡畜群似云朵,
云朵游动笛声起,
笛声悠扬卷浪波。
(古月《草原春早》)
更多顶真例子:
  1、世间只要有权门,就一定有恶势力,有恶势力,就一定有二花脸,而且有二花脸艺术。(鲁迅《二丑艺术》)
2、两人隔窗看到,汽车队过去之后,是马队;马队过去之后是步兵;步兵过去之后是伤病担架队,队伍松松垮垮吵吵嚷嚷却又走得十分急迫。(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3、有翼的床头仿佛靠着一个谷仓,仓前边有几口缸,缸上有几口箱,箱上有几只筐,其余的东西便看不见了。(赵树理《三里湾》)
4、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鲁迅《祝福》)
5、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袁鹰《井冈翠竹》)
     6、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东去不回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7、胸中正膨胀着渴望,渴望着得到,又渴望着给予。(铁凝《麦秸垛》)
8、葛定国同志也是人嘛,是人就有可能犯错误,犯错误就允许批评。(项小米《葛定国同志的夕阳红》)
9、小妹妹,你在家,
我跟妈妈去摘花。
去摘花,干什么?
摘回棉花弹和轧。
弹和轧,又怎么?
弹罢轧罢纺成纱。
纺成纱,又怎么?
制成好布顶呱呱。
六、回环
1、什么是回环
回环也叫回文,这种修辞格的前后两句话中后一句话是前句话的倒叙排列形式。
例如:
例1: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例2: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例3: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
更多回环例子:
       1、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柯灵《戏外看戏》)
2、客满堂,满堂客。
3、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苏轼)
4、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秦少游)
5、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阕新。一阕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苏小妹)
6、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7、在调整中前进,在前进中调整。
8、他爬起来跌倒,跌倒了爬起来。           
2、顶真与回环的区别
顶真和回环在头尾顶接这一点上相似,但又有根本上的不同。
顶真是反映事物间的顺接或联结关系的,它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不是递升或递降的关系(这又与层递不同)。
回环是在词语相同的情况下,巧妙地调遣它们,利用它们不同结构关系的不同含义形成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从甲事物到乙事物,又从乙事物到甲事物。有的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依存或密切关联的关系。
第七节 辞格运用(四)
目的要求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什么是对比、映衬、拈连、通感、警策。
2.对以上辞格进行辨析。
【重点】
对比、映衬、拈连、通感
【难点】
拈连和对偶、对比和映衬
一、对比
1、什么是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更多对比例子:
1、父亲对我的挚爱与我对父亲的孝心,真是天壤之别。(杨牧之《无法弥补的时候》)
2、外面冰雪覆盖,室内温暖如春,爸爸只穿件薄毛衣,舒坦得很。(杨牧之《无法弥补的时候》)
3、据讲,一个中型企业的基建预算,一个专门的班子,十几个人,半个月,也没算明白。父亲只用了一个大半天的时间,算得无懈可击。(阿成《父亲》)
4、很多事情我非常容易忘记。但也有些事,尽管相隔数十年,还记得清清楚楚,每当回想起来仍如在眼前,好像最近遇到的事情一样。(徐中玉《乡村客店的一晚》)
5、买书不容易,卖书更难。(李国文《卖书记》)
6、一个扰嚷喧嚣,一个肃穆幽静;一个珠光宝气,炫人耳目,一个雄奇深邃,浑然天成;一个灯火辉煌,城开不夜,一个月色迷离,万籁俱寂;一个矗起沙漠间,蓝天绿地,却置身万丈红尘,一个历经千百劫,刀劈斧斫,反化成胸中丘壑。(邵燕祥《大峡谷去来》)
7、由此看来,古往今来的大量史实证明:那所谓"固若金汤"的雄关,是从来就不存在的;而真正坚固的雄关,只有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峻青《雄关赋》)
8、在一些国际性豪华的旅馆和饭店,你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佳肴,但在埃及普通人民的生活中,当时却不得不忍受着"无肉月"的折磨。(穆青《金字塔夕照》)
9、父亲的仕途可能在开始的时候用力过猛了一些,伤了点元气,五十岁之前大踏步地向前,向前,向前,想不向前都不行;而五十岁之后,父亲似乎是累了,显出了老态,喘着气开始了原地踏步。(刘静《父母爱情》)
10、我发现,城市人和农村人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口音,也不在于穿戴,而在于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农村人大喊大叫,城市人不动声色;农村人为一个针头一条线脑能计较出脸红脖子粗的效果来,城市人却决不为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轻举妄动。(刘静《父母爱情》)
2、对比的类型
①两体对比
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并举出来,相互比较,叫两体对比。例如:
我的声音低如呻吟,她的声音高如咆哮,惊动楼道里各家人,都出来观看热闹。(张宇《垃圾问题》)
②一体两面对比
把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叫一体两面对比。例如:
有的人太自私,对公事敷衍了事,对自己的私事却一丝不苟。
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又在捣鬼,这就是两面派行为的表现。(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3、对比和对偶
对比和对偶都是成对的,但是又有区别。
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
有的对比也是对偶(即反对),就意义内容说是对比,就结构形式说是对偶。
二、映衬
映衬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例如:
寂静的黄昏,窗外飞舞着雪花,一阵紧似一阵,低垂的帐帷中传出的痛苦呻吟,一声惨似一声!我黑暗中坐在火炉畔,望着药壶的蒸汽而沉思。
(石评梅《雪夜》)
    "一声惨似一声"的呻吟衬托了黄昏的寂静。
更多例子:
(1)一条清澈的小溪流淌在怪石突兀的河床上,闪动着粼粼波光。春妞儿高兴起来。(张一弓《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
(2)高加林身子僵硬地靠在炕拦石上,沉重地低下头。外面,虽然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河道里传来像怪兽一般咆哮的山洪声,令人毛骨悚然。(路遥《人生》)
(3)这安静突然夹着悲哀向我袭来。我去坐在秋千上面,慢慢荡着,听黄昏中生锈的铁索条在我的头顶上格格地响。(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4)淫雨淅淅沥沥地没有个完,工地泥泞难行。父亲望着窗外的雨,心情烦乱。(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
(5)屋外阳光依旧温暖而庄严。不远处的竹林里欢叫着早晨的鸟们,旷野里没有一丝风,只有流水样的宁静。(何继青《哭歌》)
(6)夕阳已逐渐下沉,暮色正从沙漠的边缘悄悄向这里逼近。四野的游人渐渐稀疏、远去......这时,我忽然觉得,金字塔其实是荒凉的。(穆青《金字塔夕照》)
(7)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鲁迅《风筝》)
(8)这时只有细细的雨声,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于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到的轻微的声响,把整个漓江衬托得静极了。(方纪《桂林山水》)
(9)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10)大片的雪花还在飘洒,人们白日在雪地上踩出的痕迹,正渐渐被新雪掩埋;街上空寂冷清,间或有几声啪啪的鞭炮响声。(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1、正衬
利用同主要事物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作陪衬。例如:
我站在那个有路可上的近二千米的山顶,极目眺望,在湛蓝的天穹之下,那一望无际、形态各异、连绵不断的山外有山的吕梁山脉的蓝色连山,好像成了北武当山的天然屏障。我虽不能设想传说中的真武大帝的自得其乐,但也感到心胸开阔,有时,山鹰在天空里从容飞翔,我仿佛也能体验它的自由感。
(王朝闻《北武当游》)
这里用壮丽的山色衬托作者开阔的心情。 

2、反衬
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例如:
窑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锅台后面那只老黄猫的呼噜声。(路遥《人生》)
这是以"老黄猫的呼噜声"从反面衬托窑里的安静。   
三、拈连
1、什么是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用于乙事物,这种修辞方法叫拈连。例如:
他飘飘然地飞了大半天,飘进土谷祠,照例应该躺下便打鼾。(鲁迅《阿Q正传》)
"飞"和"飘"都不是形容人的词语,在这里巧妙地用于描写阿Q,表现了阿Q在调戏小尼姑之后得意的心情。               
1、什么是拈连
夜里天冷北风急,
班长下岗月儿西;
手拿针线灯下坐,
为我熬夜缝军衣;
线儿缝在军衣上,
情意缝在我心里。
    这里把用于军衣的"缝"巧妙地用于"情意",表现了战士们互相关心、爱护的真情。
更多拈连例子:
1、在这儿呢,东南西北全沉到海里去了。(朱苏进《凝眸》)
2、歌厅、舞厅、酒吧、咖啡屋正是兴旺的时刻,一阵阵乐声从幽密的灯光里流溢出来。(张波《白纸船》)
3、她关上门,迅速将那封信的落款看了一眼,"连军"两个字倔强的钻进了她的心里。(张波《白纸船》)
4、我知道我的文字只有在这一时刻才变得格外真实和有情,当我看着一架四轮马车辘辘穿过街头,我一直认为它的方向是朝我所向往的那片土地去的,我的笔将跟随它的踪迹,走久远的路,去叙述那些朴素而结实的往事。(迟子建《原始风景》)
5、母亲月白色的绸衫和蓝色的长裙从那一夜起,便永远飘扬在了父亲的眼睛里。(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
6、灯光柔和,缓缓流开来,添几分暖意。(何继青《哭歌》)
7、从演没有台词的小配角到奥斯卡的奖台,这些年来的酸甜苦辣能装好几箱。(陈冲《把回乡留给未来》)
8、一股冷风呼地钻进怀宝心里,把刚才萦绕在他心头的那股快意一下子刮走了。(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9、一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在我住的六层楼上油然而生,居高临下向四外飘扬。(张宇《垃圾问题》)
10、她觉得,她是用她的车灯的光亮,在黑沉沉的湖底钻一个洞。(张一弓《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           
2、拈连的类型
       ①全式拈连
甲乙两事物都出现,拈连词语不可少。它像锁链一样,使前后拈连在一起。例如:
铃子叮叮当当的摇着,一切低起头在书桌边办公的同事们,思想都为这铃子摇到午饭的馒头上去了。(沈从文《到北海去》)
把用于铃子的"摇"用于思想,表现铃声对大家的影响。
②略式拈连
甲事物省略,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省略,乙事物必须出现,借助上下文,省略的内容还是清楚的。例如:
然而,在有"人"心者的眼中、脑中,红红的被屠杀者的血,是永远洗涤不去的。(郑振铎《六月一日》)
一般用于衣物的"洗涤"一词用于"眼"和"脑",表现了对被屠杀者的深深的悼念和对屠杀者的憎恨。                    
3、运用拈连应注意的问题
①拈连要贴切自然,避免只注意形式、不考虑内容的生搬硬套。
②在形式上,甲事物一般是具体的,在前;乙事物一般是抽象的,在后。
③在语义上,甲乙两事物要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甲事物是乙事物的根据或条件,乙事物只有联系甲事物才能得到确切深刻的理解。
四、通感
通感也叫移觉,使五官功能感觉到的效果互相转化、彼此沟通,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   例如:
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暮色可视不可感,"凉爽"是感觉效果移用于视觉。
被角的湿冷使我惊醒,歌声还在心的深处长颤。(沈从文《遥夜》)
歌声"长颤"是感觉效果移用于听觉。
更多通感例子:
  1、这个时候你完全可以来得及返身进屋去沏一壶茶,待他进来时,你喝住狗的嚎叫后引他进屋,他会马上品到飘逸的茶香。(迟子建《原始风景》)
2、黎明的鸡血红又HOT辣的在东方散发出奔放的晨光了。(迟子建《原始风景》)
3、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4、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5、莲妮好快活,银铃似的笑声把个初夏的早晨布置得一片灿烂。(金曾豪《野种》)
6、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高风《金黄的大斗笠》)
7、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                        
五、警策
  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意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辞格叫警策,也叫精警或警句。
警策可分为主宾重复判断、表意相反相成和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三类。
例如:
中国人有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鲁迅《捣鬼心传》)
    更多警策例子:
1、中国有句俗话:"家丑不可外扬。"(牧惠《说"讳"》)
2、一个伟人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毕淑敏《预约死亡》)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她说。(蒋韵《随园》)
4、一个人的生活,常常是先有了幸福的评语,而后才有了幸福。(张欣《爱又如何》)
5、俗话说,退一步想,天高地阔。诚哉斯言。(陈建功《前科》)
6、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夏衍《包身工》)
、腊月的日子,无论怎么说都更像结束而不像开始。(孙慧芬《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
8、老孟是唯物主义者。老孟认为无论年轻也罢,年老也罢,生命消失了什么都消灭了。无论是痛苦也好,幸福也好,没有了肉体,一切无从感受。(张者《消灭》)
9、或许这种事情本是很正常的,爱情也是充满着机智与创造性的。只因为我太土了。(阿成《间谍》)
10、然而,欢乐不是乡村的土地,不可以平均分配。(孙慧芬《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

第八节 辞格运用(五)
目的要求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辞格综合运用的几种形式。
2.对辞格综合运用的几种形式进行辨析。
【重点】
辞格的连用、辞格的套用、辞格的兼用
【难点】
对辞格的连用、套用、兼用进行辨析
一、辞格的连用
       辞格的连用是在一句话或一段话中,连用几个辞格说明同一内容。
例1: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郑振铎《海燕》)
这句话中就连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几片薄纱似的轻云",一个是"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例2:我就向着最近的藤椅上瘫了下去,两手按住急颤的前胸,紧闭着眼,纵容内心的浑沌,一片黯黄,一片茶清,一片墨绿,影片似的在倦绝的眼膜上扯过......(徐志摩《我过的端阳节》)
这句话连用了排比和比喻。排比是"一片黯黄,一片茶清,一片墨绿",比喻是"内心的浑沌,一片黯黄,一片茶清,一片墨绿,影片似的......"。
二、辞格的套用
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
例如: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
悄悄的把周围的道路观察。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这句话总体来看是比喻,把高粱比作"红领巾";比喻中又有借代,借"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一个扰嚷喧嚣,一个肃穆幽静;一个珠光宝气,炫人耳目,一个雄奇深邃,浑然天成;一个灯火辉煌,城开不夜,一个月色迷离,万籁俱寂;一个矗起沙漠间,蓝天绿地,却置身万丈红尘,一个历经千百劫,刀劈斧斫,反化成胸中丘壑。(邵燕祥《大峡谷去来》)
这段话是运用了排比,排比的每一个分句又用了对比。
三、辞格的兼用
辞格的兼用是指一句话里兼有两种以上的修辞方式,也叫"兼格"。
例如:
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郑振铎《海燕》)
这句话里兼用了反复和比喻两种辞格。
三、辞格的兼用
  它高高的栖在梧桐树或竹枝上,迎风而唱,那是生之歌,生之盛年之歌,那是结婚曲,那是中世纪武士美人的大宴时的行吟诗人之歌。(郑振铎《蝉与纺织娘》)
这句话兼用了拟人和排比两种辞格。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