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汉语言文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皖 西 学 院 教 案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5-21 18:18:12
 
皖  西  学  院  教  案

2010—2011学年第    1   学期
             第     1     本(共    1     本)
 
 
 
课  程  名  称           语  言  学  史              
授课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01—04班   
授  课  教  师            马  启  俊                 
    所 在 系(部)            文化传媒系                 
    编  写  时  间            2010年9月                
 
《语言学史》教案
 
主 讲 人:马启俊博士
授课班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0801—0804(本科)
课程性质:文科C组课程,任选课程。
使用教材:《中国语言学史》,邓文彬著,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授课时间:每周一上午第三、四节课、每周四上午第一、二节课。
授课教室:D107
 
 
 
 

学  期  授  课  计  划  说  明





 已



 本




周 周

 本  学  期  课  时  分  配 课


(缺)
    总

 其      中 
     讲
授 作
业 实
践 考
查 实
习 小
计 
16  4 4 16 14   2  16 
教学大纲
名称、版本 马启俊执笔、语言学教研室主任黄克顺审核的《〈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2008级本科)。
选用教材 邓文彬先生著、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的《中国语言学史》。
 
主要参考书
名称、版本 [1]王  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3]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4]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7]石锋.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
[8]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9]杜道流.西方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需实践器材
及  设  备 无
实  习
场  地 无
备  注 《语言学史》课程2007年12月顺利通过院合格课程检查验收。本次教学活动对推动本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本课程将积极争取早日评为校级优质课程。
《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语言学史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本科)
总 学 时(学分):16学时(1学分)     理论学时:16学时     实践学时:0学时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语言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2008级本科培养计划中的一门文科C组课程和任选课程,它的具体教学目的和任务如下:
1、使学生了解中外语言学(主要是中国和欧美)的发展过程、发展成就和发展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中外语言学的基本方法等,为从事教师或其他职业准备基本条件。
3、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增加学生中外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进修语言学、从事语言学等相关教学和研究、推动语言学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1、教学要求
(1)《语言学史》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为指导,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注重联系和吸收当代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运用语言学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实例。
(2)我校以培养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因此,《语言学史》课的教学应侧重于语言学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研究方法的运用。
(3)了解和研究语言学史,需要经常运用各种方法。《语言学史》课的教学应坚持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力求讲、学、用三者结合,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加强学生对中外语言学发展过程、发展成就和发展规律等基础知识的了解,明确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2)教学难点:增加学生中外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进修语言学,从事语言学等相关教学和研究,推动语言学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教学建议
(1)《语言学史》课的教学要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紧跟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将语言学的民族性与国际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继承性与发展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与综合素质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正确地看待中外语言学研究历史,广泛地继承不同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为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服务,为推动学术研究服务。
(2)为了提高《语言学史》课的教学质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注意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真实、全面、丰富、生动,适应时代发展和学术进步的需要,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使教学取得实效。
(3)加强《语言学史》课教师队伍建设,逐渐形成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脱产和在职进修培训,加强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课堂讲授和学生实践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把课内讨论、课外作业和课外研究结合起来,把知识学习与问题研究结合起来,把对语言学史的学习、了解与运用、发展结合起来。使《语言学史》课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使优秀的语言学研究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新的发展方面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5)建议院、系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和教学基本建设落到实处,尤其要加大实践性教学专项经费的投入,保证实践性教学能够取得实效。《语言学史》的教学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必要的图书资料、教学音像资料,用于师生语言调查和研究,用于聘请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用于教师进修培训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4、与培养计划中前后课程的联系
《语言学史》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本科学生的第5学期开设,本门课程的学习与培养计划中开设的《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汉字学》、《汉语史》、《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专业基础课有直接的联系,又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古汉语语法研究》、《汉语修辞学研究》、《文言虚词研究》、《训诂学》等专业选修课有着直接的联系。《语言学史》课对培养计划中前后相关课程如《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化概论》等专业基础课和《中文专业工具书》等专业选修课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还可以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方言调查”、“语言文字规范化调查”等专业调查活动,在学生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的实施、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素质拓展与创新活动的开展上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总之,《语言学史》课和培养计划中开设的很多课程都有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都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需要学生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5、教材编选的原则
《语言学史》课推荐使用的教材是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该教材由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该教材是国内高校最早使用的《语言学史》课教材,是目前涵盖中外语言学史两方面内容的极少数《语言学史》课教材之一,也是经过高校《语言学史》课教学实践的检验后得到广泛认可的优秀教材,在学术界具有很好的声誉。该教材做到材料与理论、感性与理性、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教师使用和学生学习。
当然,教师还应该在所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参考其他同类教材,吸收《语言学史》课教学与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学生熟悉和关心的语言学问题,编写教案,自制课件,开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音像教学,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开列一些参考书目,提供相关学术刊物和专业网站的信息,便于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三)课程考核办法
《语言学史》课的考核类型是考查,采用的考核方法是开卷考试,由授课教师命题,学生在最后一次上课时随堂进行答题,2个学时内完成。本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是:平时作业(两次)成绩占最后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最后成绩的80%。分数登记采用百分制。以上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方式要在第一次上课时向学生宣布,并提出相关要求。
二、讲授内容
绪论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明确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言学史的顺序问题和分期问题,明确《语言学史》课的性质、开设目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要求、考核办法,便于今后开展教学活动,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课程结束后的继续学习提供引导,使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学时安排:1学时
一、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二、语言学史的顺序问题
三、语言学史的分期问题
四、《语言学史》课程介绍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4]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5]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7]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8][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9]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一至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10]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1]邓文彬.中国语言学史.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杜道流.西方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有关学术刊物:
1、《中国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主办.双月刊.
2、《方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主办.双月刊.
3、《古汉语研究》.湖南师大中文系主办.季刊.
4、《修辞学习》.复旦大学主办.季刊.
5、《语言教学与研究》.北京语言大学主办.双月刊.
6、《辞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主办.双月刊.
有关专业网站:
1、《中国语文》杂志网址:http://zgyw.myrice.com
2、《古汉语研究》杂志网址:http://ihome.cuhk.edu.hk/~b3667241
3、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的网址:http://www.usc.edu/dept/LAS/ealc/IACL
4、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网址:http://www.blcu.edu.cn/yys/index.htm
5、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网站:http://Chinese.pku.edu.cn/hyzhongxin/
思考与练习:
1、在本学期或课程结束以后,尽量找到并阅读以上阅读书目所列书籍或其他相关书籍,增加对语言学的了解和认识。
2、课后全面浏览教材,了解教材编写体例、单元安排、学习内容、学习要求。
3、课后预习第一编第一章《上古时期的中国语言学》部分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
第一编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第一章  上古时期的中国语言学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先秦两汉语言学研究概况,尤其是其研究成果。要求学生重点了解先秦时期诸子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讨论、中国第一部字书的出现和当时的文字研究情况,秦汉部分要重点了解秦代的字书和文字统一工作,以及汉代在训诂学、方言学、文字学、词源学的兴起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学时安排:2学时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语言学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语言学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思考与练习:
1、谈谈先秦时期语言学研究概况。
2、谈谈荀子对语言学理论的贡献。
3、如何评价汉代以前的文字规范化工作。
4、汉代语言学成就突出,原因何在?
第二章  中古时期的中国语言学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概况,对这一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和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有正确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在中国古代文字研究、训诂研究方面的继承与发展,重点了解语音研究的兴起和音韵学的发展,以及修辞学的产生。
学时安排:2学时
第一节  魏晋至唐宋时期的语言学概况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学
第三节  唐宋时期的语言学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7]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8]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思考与练习:
1、谈谈魏晋南北朝语言学成就。
2、谈谈唐宋时期的语言学成就。
第三章  近古时期的中国语言学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元明清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概况,对这一时期语言学研究成果和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有正确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方言学、修辞学、语法学等方面研究的继承与发展,重点了解这一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
学时安排:1学时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7]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8]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思考与练习:
1、谈谈元明清时期语言学研究的概况。
2、谈谈元明清时期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编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第四章  建国前的中国语言学(1898—1949)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1898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的语言学研究概况,对这一时期语言学研究成果和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有正确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在汉语语法学、现代修辞学、现代语音学、现代文字学、现代方言学、现代词汇学、普通语言学等方面的建立与发展情况,重点了解这一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学时安排:1学时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现代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3]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6]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7]戴庆厦.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8]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9]林玉山.现代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思考与练习:
1、谈谈建国前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情况。
2、谈谈建国前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继承和发展情况。
第五章  建国后的中国语言学(1949—2000)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至2000年的语言学研究概况,对这一时期语言学研究成果和重要影响有正确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在汉语语法学、汉语修辞学、现代语音学、现代文字学、现代词汇学、汉语方言学、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语言学史研究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重点了解这一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学时安排:2学时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  应用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四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五节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发展
第六节  语言学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阅读书目:
[1]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4]石锋.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
[5]吕叔湘.中国语言学年鉴——1994年.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
[6]编辑部.中国语言学年鉴(1995—1998)(上、下).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年.
[7]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8]戴庆厦.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9]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林玉山.现代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思考与练习:
1、谈谈建国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概况。
2、谈谈建国后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在研究领域上的拓展情况。
3、谈谈建国后对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借鉴情况。
第三编  国外古代语言学史(?—18世纪末)
第六章  上古时期的国外语言学(?—5世纪)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上古时期国外语言学研究的概况,对这一时期语言学研究成果和重要影响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要求学生重点了解古希腊、罗马、印度的语言研究及其所取得的成就。
学时安排:1学时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希腊古代哲学家的语言讨论和语法分析
第三节  希腊古代语文、语言学家的语言研究
第四节  罗马古代语文、语言学家的语言研究
第五节  古代印度的语言文字研究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杜道流.西方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思考与练习:
1、谈谈上古时期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概况。
2、谈谈古希腊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3、谈谈古罗马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4、谈谈古印度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第七章  中世纪的国外语言学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中世纪国外语言学研究的概况,对这一时期语言学研究成果和重要影响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要求学生重点了解中世纪欧洲和阿拉伯的语言学研究及其所取得的成就。
学时安排:1学时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欧洲中世纪的语言研究
第三节  阿拉伯语言研究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杜道流.西方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思考与练习:
1、谈谈中世纪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概况。
2、谈谈欧洲中世纪的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3、谈谈阿拉伯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第八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国外语言学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和十八世纪欧洲的语言研究,对这一时期语言学研究成果和重要影响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要求学生重点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于语言的研究和一
般语法问题的考察,以及十八世纪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语言起源问题的认识。
学时安排:1学时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对于语言的研究和一般语法问题的考察
第三节  18世纪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语言起源问题的认识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杜道流.西方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思考与练习:
1、谈谈文艺复兴时期的国外语言学的发展概况。
2、谈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学研究及其成果。
3、请对18世纪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语言起源问题的认识做出评价。
第四编  国外现代语言学史(1800—2000)
第九章  19世纪的国外语言学(1800—1900)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19世纪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概况,对这一时期语言学研究成果和重要影响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要求学生重点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情况,对各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和成果也要有所了解。
学时安排:1学时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各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杜道流.西方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思考与练习:
1、谈谈19世纪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概况。
2、谈谈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3、谈谈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贡献。
第十章  20世纪的国外语言学(1900—2000)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20世纪的国外语言学研究概况,对这一时期语言学研究成果和重要影响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要求学生重点了解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学不同学派的观点、发展情况和研究成果。
学时安排:3学时(含随堂考查的2学时)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普通语言学的建立
第三节  语言学中的众多学派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3][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4]石锋.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
[5]杜道流.西方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思考与练习:
1、谈谈20世纪的国外语言学研究概况。
2、谈谈普通语言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3、选择一种国外语言学学派,谈谈你对它的认识和评价。
三、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选用教材: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主要参考书:
[1]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6]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7]石锋.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
[8]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9]吕叔湘.中国语言学年鉴——1994年.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
[10]编辑部.中国语言学年鉴(1995—1998)(上、下).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年.
[11]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2]戴庆厦.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13]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林玉山.现代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16]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一至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17]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  文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19]杜道流.西方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执笔人:马启俊      所在教研室:语言学教研室      审核人:黄克顺
制订时间:2008年8月
 
 
 
 
 

皖  西  学  院  单  元  教  案
课程名称 语言学史 课型 理论教学 授课时间 1学时
章节(课
程)名称 绪     论
教学内容
(摘  要) 简单介绍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语言学史的顺序问题、语言学史的分期问题、《语言学史》课程的开设情况,提供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布置课外自修作业。
授课方式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的 使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历程、教学安排有初步的了解,便于以后的教学开展。
重    点 1、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语言学史》课的开设情况和教学要求。
难    点 使学生了解《语言学史》课的教学内容、计划、要求,并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能配合教师进行各项教学活动,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辅助教学
手    段 多媒体教学,课外自主学习。
教学后记 
(注:1、课型指理论教学、实验、实习、设计等;2、本表按教学单元或课题填写。)
绪      论
一、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信息最常用、最重要的载体。由于种种不同的动机,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语言的研究和解释,因此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就是语言学(主要是一般的和本国的)的发展史,其中包括:
1、各国语言研究的一般情况和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发展的历史。
2、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各语系语言研究的历史。
3、普通语言学的历史及其主要派别。
简单地说,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是世界各民族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中国语言学史就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我们要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哲学思想、社会思潮、使用汉语的人民的历史,对语言学史进行研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继续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建立起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和气派的语言学科学体系。
语言学史的任务和它的研究对象紧密相关,其任务就是要研究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从中总结其规律、经验和教训,明辨是非,指出语言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要做到这些,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另一方面也不能割断历史,忽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语言学史将可以使我们明了语言研究和各种理论产生和发展的经过,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错误,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与批判问题,从而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我们还要加强中外语言学的横向联系和比较,编写出全面介绍和研究中外语言学史的著作和高校教材。首先要搞好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历史阶段、各个语言学部门的局部语言学史研究,为全面研究打下基础。其次,开展中外语言学史的全面、综合的
研究,直至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语言学史。第三,加强各个国家、地区和各个语言学专业人才的合作,要注意组织集体攻关。
二、语言学史的顺序问题
语言学史的对象,既牵涉到祖国语言研究发展的历史,又牵涉到一般语言研究发展的历史;既牵涉到语言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又牵涉到各学派的观点和方法论原则问题。范围如是之广,内容如此众多,其顺序又该如何呢?
有人主张语言学史应该采取纯粹编年的方法,从古代到现代,不管国别,不管问题和派别,完全依照年代混合叙述下去。但是如果依照这样的方法,年代虽然很分明,但是各个问题和派别将被切成许多小片断,很难找出它们的连贯性,语言研究的传统也无法贯穿起来。
另有人主张编述语言学史应该以问题为中心,从普通语言学中分出若干问题,如语言的本质、语言的起源、语言的发展、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等等,然后按照各时代、各学派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依照年代的顺序叙述下去。可是我们知道,各时代有各时代的特点,各学派也有他们一贯的观点和方法。若把他们对于各个个别问题的看法割裂开来,分别加以叙述,也将无从理解他们观点的一贯性。
所以我们处理语言学史的材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按照语言研究发展的过程,根据历史原则分为若干时期,然后依次叙述各国对于语言研究的情况,分析各个最重要的问题,列举语言学中各个主要派别,评述他们的观点、方法和重要著作,指出其中错误之点和可取的地方,总结他们的成就和所发生的影响。这样的顺序就是一种综合的顺序。
三、语言学史的分期问题
最简单的分期方法是把语言学分为科学前的和科学的两个时期。主张这样分法的人认为,虽然从很早的时候起,在不同的国家里,就已经有人对语言做过某些研究,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语言当作研究的真正的、唯一的对象,而只是把它当作了解古代的典籍和风俗、习惯、制度等的工具。虽然二千多年以前在印度和古希腊就已经有了所谓的语文学语法,三百年以前在欧洲并且有了唯理语法,那也不是为了研究语言而研究语言的,更与历史的原则无关。前苏联契科巴瓦教授在《就斯大林著作的观点论语言学中的历史主义问题》一文中就说:“只有在应用历史观点的基础上去研究语言的时候,语言的研究才变成了科学的研究。所以语言研究的整个历史可以分为两个意义并不相同的,价值绝不相等的时期:第一个是科学前的时期(自古起到十九世纪),第二个是科学时期(自十九世纪起)。”(见契科巴瓦等,《语言学中的历史主义问题》,高名凯译,1954年,五十年代出版社,第1页)
契科巴瓦教授所用的“科学前的时期”和“科学时期”这样的两个名称,有些语言学家不同意,因为他们认为在十九世纪以前,有些学者关于语言的著作已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但是谁也不能否定十九世纪初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划时代的时期,自那时候起语言研究才成了真正的科学。
岑麒祥先生认为语言研究中有两个不可忽视的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就是十九世纪头二十五年。在这之前,虽然不能说没有对语言的研究,这些研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科学的价值,但是在那个时候还没有人想到要对语言做个全面地、有系统地、科学地研究;在那个时候,一般人对语言研究时另有他们的目的和任务,方法也不对头,可是没有这些前期的研究,就不可能有语言科学。它是语言科学的酝酿期,这个时期的语言研究,我们不妨把它叫做古代语言学。
而真正的语言科学的建立就是在十九世纪的头二十五年,它是与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分不开的,并由此产生了普通语言学。这个时期,语言学的对象确定了,研究的范围也逐步扩大起来,但是由于大家对于语言的本质还没有正确的认识,方法上也还存在许多缺点,它对于语言科学的建立虽然有筚路蓝缕之功,但也还有不少错误的观点。
古代语言学的时间很长,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
自十九世纪以后,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和普通语言学齐头并进,没有截然的分期,我们就分开来叙述。
随着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的建立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灌输到语言学研究中去,成为这一时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但是这样的分期不利于我们的教学,尤其是在缺乏反映国外语言学史内容的教材的情况之下。我们参考了众多教材,经过比较和分析,我们采纳了我们所不得不采用的教材(即邓文彬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岑麒祥先生的《语言学史概要》尽管内容很全面,但是出版社无书可购)的分期方法,将中外语言学史的历史时期分为:
中国语言学史:
(一)中国古代语言学史(?——1898)
1、上古语言学——先秦两汉时期的语言学(?—3世纪)
2、中古语言学——魏晋至唐宋时期的语言学(3世纪—13世纪)
3、近古语言学——元明清时期的语言学(13世纪—19世纪末)
(二)中国现代语言学史(1898——2000)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语言学(1898—19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语言学(1949—2000)
外国语言学史
(一)外国古代语言学史(?——18世纪末)
1、上古时期的外国语言学史(?—5世纪)
2、中世纪的外国语言学(5—15世纪)
3、文艺复兴时期的外国语言学史(15—18世纪)
(二)外国现代语言学史(1800——2000)
1、19世纪的外国语言学(1800—1900)
2、20世纪的外国语言学(1900—2000)
四、《语言学史》课程介绍
《语言学史》课以语言学为研究对象,比较全面地介绍中外语言学从远古时期发展到21世纪之初的情况,总结中外语言学几千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探讨语言学发展的规律,为语言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语言学史》课是教育部公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我系因为缺少授课教师等客观原因,一直未能开设此门课程。直到2006年春学期才在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本科班开设《语言学史》课程,这在我系是首次。然后分别于2007年春学期、2008年春学期、2009年秋学期、2010年春学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2005级、2006级、2007级、2009级本科班中开设。本学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本科学生中开设,已是第六次开设本门课程。
《语言学史》课包括古今中外的语言学史,内容多,任务重。但是本学期作为选修课,教学计划中每周只有4个学时,总共只有4周,16个学时,课时很少,因此我们只能侧重于介绍中国语言学史,其中又以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为主。整个教学内容的介绍只能是提纲挈领式的,更为详细和具体的内容需要学生课外阅读教材、教师推荐的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课程学习只能以教师讲授和辅导为主,学生课外自修为辅。因为只有通过课堂教授、课外辅导、学生自学相结合,才能弥补课时的不足,使学生对语言学史的了解尽可能全面和深刻。
目前《语言学史》课缺乏内容涵盖中外语言学史的教材,比较适用的教材是岑麒祥先生的《语言学史概要》,但是因为出版时间较早,目前出版社已无存书,无法征订,因此我们只好转而征订邓文彬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作为教材,该教材详细介绍了中国语言学史的情况,对师生讲授和学习语言学史中的中国部分大有帮助。国外语言学史部分只能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课外自学来弥补了。
附录:
一、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1]R·H·罗宾斯.简明语言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3]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4]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5]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7]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8]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9]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10][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1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一至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12]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3]威廉·冯·洪堡特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4]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15]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16]王晓升.语言与认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17]姚淦铭.汉字心理学.柳州: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18]徐志民.欧美语言学简史.北京:学林出版社.1990年.
[19]杜道流.西方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二、有关学术刊物:
1、《中国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主办.双月刊.
2、《方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主办.双月刊.
3、《古汉语研究》.湖南师大中文系主办.季刊.
4、《修辞学习》.复旦大学主办.季刊.
5、《语言教学与研究》.北京语言大学主办.双月刊.
三、有关专业网站:
1、《中国语文》杂志网址:http://zgyw.myrice.com
2、《古汉语研究》杂志网址:http://ihome.cuhk.edu.hk/~b3667241
3、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的网址:http://www.usc.edu/dept/LAS/ealc/IACL
4、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网址:http://www.blcu.edu.cn/yys/index.htm
5、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网址:http://Chinese.pku.edu.cn/hyzhongxin/
四、第一次课外自修作业:
1、预习《中国语言学史》上编。
2、到图书馆借阅语言学史方面的参考文献。
3、在网上查阅有关语言学史的学术论文和论著。
4、做读书笔记,思考有关问题,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为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做准备。
 
 
 

皖  西  学  院  单  元  教  案
课程名称 语言学史 课型 理论教学 授课时间 2学时
章节(课
程)名称 第一编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第一章  上古时期的中国语言学
教学内容
(摘  要)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语言学
一、概况
二、先秦诸子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讨论
三、中国第一部字书的出现和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语言学
一、概况
二、秦代的字书和文字统一工作
三、汉代语言学的成就
授课方式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上古时期中国语言学的概况,并对先秦诸子的语言观、秦汉字书和汉代语言学成就有初步的认识。
重  点 汉代语言学成就。
难  点 使学生对上古语言学概况和汉代四部语言学名著有正确的认识。
辅助教学
手    段 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课外学习。
教学后记 
(注:1、课型指理论教学、实验、实习、设计等;2、本表按教学单元或课题填写。)
第一编
中 国 古 代 语 言 学 史
第一章  上古时期的中国语言学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语言学
一、概况
远古时期,既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时期,也是我国语言文字的形成时期。在中国境内,众多民族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中国众多语言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百花园,其中汉族和汉语汉字是主体。
人类对语言的研究是伴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但是语言学和语言学家的出现却要晚得多。我国先秦时期还没有产生专门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当时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以及中央王朝已经很自觉地关心语言问题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活动就很能说明问题:
1、方言调查
在汉代扬雄给刘歆的信以及应劭的《风俗通义·序》里都谈到:周秦时代,每年的八月,中央王朝都要派出“輶轩之使”到各地调查方言。这些调查资料“皆藏于周秦之室”。可惜秦王朝覆灭时,这些珍贵的语言资料“遗脱漏弃”了。
2、词义辨析
在先秦古籍中,已经开始词义的辨析了。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3、修辞理论
修辞是当时语言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孔子发表过一些观点,如“修辞立其诚”(《易·乾卦》)、“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等。
4、名物训诂
战国末年已经出现了注解古籍的专著,如《墨子》的《经说》是解《经》的,《韩非子》的《解老》、《喻老》是说解《老子》的。
5、语言理论
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诸子关于语言的本质和文字的起源等方面的哲学探讨上,如“名”、“实”之争等。
6、文字规范
周王朝和秦王朝都出现过文字规范工作,对汉字的认识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周王朝的文字工作主要是字书和识字课本的编纂方面。
总之,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还处在萌芽时期,方言的研究实际成果如何,由于资料失传,无从评说;《尔雅》是训诂名著,而目前对它的成书年代问题,看法还不一致;词义辨析还比较零散;修辞理论毕竟不成体系;语言理论的探索,虽然成绩可观,但是哲学家并不就是语言学家,他们也不把语言现象作为独立的科学对象来进行系统研究。因此,先秦时期还是语言研究的萌芽时期。
二、先秦诸子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讨论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学术思想大解放的时代,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尸子、申子、尹文子、公孙龙子、管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哲学家、思想家在讨论哲学问题、逻辑问题、政治问题时,都对语言问题发表过一些意见。
先秦诸子在对自然、社会、人生、政治等诸多问题进行思考和论述时,不可避免地要对语言文字这样的重要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也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言论。
请同学们参考教材和有关文献资料,进行较全面的了解。
三、中国第一部字书的出现和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
中国第一部字书实际上是儿童识字课本。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中国的第一部字书《史籀篇》,这是秦国人的儿童识字课本,可惜已经失传。
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主要是关于文字的起源的一些猜测之语,如认为文字是仓颉所造。还有周王朝“书同文”的文字规范工作等。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语言学
一、概况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光辉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出现了大批杰出的人物,如文学家司马相如、数学家张苍、天文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华佗等。而在语言学方面,也出现了语言学家扬雄、许慎、刘熙等。
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这方面的专门著作。发展到秦汉时代,语言学逐步兴起。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的《说文解字》和刘熙的《释名》等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著作和一些杰出的语言学家。可以说,汉代语言学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当然,我国古代语言学在汉代的兴起和建立,这是和当时汉语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二、秦代的字书和文字统一工作
秦代重视文字统一工作,出现了大量的儿童识字课本。为了推广新文字,提供规范字体和儿童识字课本,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李斯作了《仓颉篇》,赵高作了《爰历篇》,胡母(毋)敬作了《博学篇》。这三本书在汉代合称为《仓颉篇》,又称“三仓”,共收字3300个。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废除六国文字,制定并推行小篆,这是对汉字进行有计划的整理、简化、统一的工作,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文字统一和儿童识字教育在汉代继续得到重视。汉代出现了新的汉字字体,即隶书。汉代新的识字课本大量出现,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扬雄的《训纂篇》、史游的《急就篇》、李长的《元尚篇》,贾鲂又写了《滂喜篇》。后人以《仓颉篇》为上篇,《训纂篇》为中篇,《滂喜篇》为下篇,也合称为“三仓”。
遗憾的是,以上字书,只有史游的《急就篇》流传下来,《仓颉篇》也只有断篇残简,其余均已失传。《急就篇》较完整地记录和保存了当时汉字的一些情况,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汉代语言学的成就
汉代先后出现了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即《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这也是语言学现存最早的、流传最悠久的著作,内容丰富,体制各有创新,为后世语言学在研究词汇学、方言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方面作了奠基和开路的工作,影响是很大的。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参考书对以上四部著作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各书成书情况、体例、内容、成就、影响和不足,并做出客观评价。
附录:
一、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二、第二次课外自修作业:
1、谈谈先秦时期语言学研究概况。
2、谈谈荀子对语言学理论的贡献。
3、如何评价汉代以前的文字规范化工作。
4、汉代语言学成就突出,原因何在?
三、第一次课外练习作业(须上交):
1、简单评价《尔雅》(或《方言》、《说文》、《释名》)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指出《尔雅》(或《方言》、《说文》、《释名》)的不足,并分析产生这些不足的原因。
3、总结先秦两汉时期的语言研究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地位和影响。
 
 
 
皖  西  学  院  单  元  教  案
课程名称 语言学史 课型 理论教学 授课时间 2学时
章节(课
程)名称 第二章  中古时期的中国语言学
 
教学内容
(摘  要) 第一节  魏晋至唐宋时期的语言学概况
一、语音研究
二、文字研究
三、训诂研究
四、修辞学的初步建立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学
一、语音研究的兴起和音韵学的产生
二、中国古代文字学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三、中国古代训诂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四、修辞学的产生
第三节  唐宋时期的语言学
一、唐宋时期的字母之学
二、唐宋时期等韵学的兴起
三、唐宋时期在文字学、训诂学、修辞学等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授课方式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的 使学生对我国中古时期语言学研究状况有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对语音学、训诂学方面的成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重  点 中古时期的语言学、训诂学实践与成就
难  点 对语音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实践及其成就的认识
辅助教学
手    段 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课外学习。
教学后记 
(注:1、课型指理论教学、实验、实习、设计等;2、本表按教学单元或课题填写。)
第二章  中古时期的中国语言学
第一节  魏晋至唐宋时期的语言学概况
一、语音研究
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这一时期,语言研究的主要成绩在语音研究方面。而在语音研究方面,这一时期最大的成就是音韵研究,出现了魏时李登的《声类》和晋时吕静的《韵集》等韵书。它们的问世,标志着汉语音韵学的出现,标志着汉语音韵研究的开始。从此以后,不仅出现了很多韵书,而且还出现了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和宋朝陈彭年等奉诏根据《切韵》、《唐韵》等前朝韵书重新修订的《广韵》这样影响深远的两大韵书。
《切韵》的问世,标志着汉语音韵学的成熟。它第一次全面研究了汉语的音韵结构,第一次把汉语的音韵归并为193个韵部,在汉语语音研究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惜它早已失传了。
这一时期的语音研究,除了编写了大量的韵书以外,还出现了反切注音法和“四声”的声调概念,为韵书的大量出现创造了条件。这个时期还出现了研究声母的字母之学和以等分韵的等韵学,大大地推进了语音研究。
二、文字研究
这一时期的文字研究成果主要是晋代吕忱的《字林》、六朝顾野王的《玉篇》和宋初徐铉、徐锴兄弟的《说文解字》研究。
三、训诂研究
这一时期训诂研究成果主要是魏张揖的《广雅》和隋唐孔颖达的《五经正义》等著作。
四、修辞学的初步建立
这一时期的修辞学研究主要是出现了作为修辞学建立的标志的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作为中国古代修辞学的第一部专著的宋代陈騤(音奎)的《文则》。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学
一、语音研究的兴起和音韵学的产生
西汉以前还没有汉字语音方面的研究,人们对语音的注意是从注音开始的。上古人们的注音方法是譬况、直音、读若。这些直接注音法也常常是附属于文字训诂之中。
语音研究的正式兴起是从汉末反切的发明开始的。反切促使人们注意分析汉语语音的结构和特点,从而发现韵母、声母和声调。反切法和“四声说”为古代音韵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三个方面的详细内容请同学们参考教材上的介绍:
1、反切的产生与发展
2、四声的发现
3、韵书的产生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文字学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这一时期在《说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字学的研究,出现了晋代吕忱的《字林》、梁代顾野王的《玉篇》。前者补《说文》遗漏,多收字3471个,释义也略有不同。后者是《说文》之后又一部颇有影响的字书,是中国最早的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字典,也是第一部以楷书为正体的字书,它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三、中国古代训诂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此时的训诂学在《尔雅》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增补《尔雅》的《小尔雅》,魏张揖的《广雅》、晋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等训诂著作,也出现了郭璞等训诂名家。此时的训诂研究为认识秦汉著作和推动唐宋训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修辞学的产生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修辞学建立的标志。它是中国古代修辞理论的集大成者,涉及面广,论述精辟,系统性强,在中国古代修辞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它阐述了修辞的基本原则,全面总结了文体修辞的理论,初创了作家语言风格的理论系统,阐发了篇章修辞的要义,对修辞格作了精辟的论述,其贡献是巨大的。
第三节  唐宋时期的语言学
一、唐宋时期的字母之学
1、字母之学的兴起
字母之学正式产生于唐代,因为一方面唐代正式产生了“字母”的名称,另一方面唐代正式产生了两个字母系统,一个是敦煌发现的唐人《归三十字母例》,另一个也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守温韵学残卷的三十字母,世人一般简称“守温三十字母”。
2、唐守温三十字母
守温韵学残卷的三十字母与唐人《归三十字母例》的声母系统基本相同,但是排列次序有很大的不同。守温三十字母比唐人三十字母更进一步,不仅明确对声母的发音部位做了分析,分出了唇音、舌音(舌头、舌上)、牙音、齿音(齿头、正齿)、喉音等五音,还按照五音对三十个字母作了分类和编排。它对字母编排顺序的安排比唐人三十字母更加科学和系统化。更为重要和可贵的是,守温三十字母不仅区分了声母的发音部位,还区分了声母“清”、“浊”的发音方法,明确指出喉音有“清”、“浊”之分。守温字母有一些错误,可能是传抄之误。
3、宋三十六字母
宋代字母之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唐朝字母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非”、“敷”、“奉”、“微”、“床”、“娘”六个字母,于是成了“三十六字母”。郑樵《通志·艺文略》和王应麟的《玉海》都著录了三十六字母图,从此以后,三十六字母的汉语声母系统也就深入人心,得到了大家的广泛推崇。
二、唐宋时期等韵学的兴起
等韵学是中国古代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的一门学科。所谓等韵则是古代音韵学上分析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方法。等韵即以等分韵的意思。等韵学是从唐末兴起,到宋朝盛行的。唐宋时期的等韵学是研究《切韵》系韵书《广韵》和《集韵》的反切的。主要著作有《韵镜》、《七音略》、《四声等子》和《切韵指掌图》等。
三、唐宋时期在文字学、训诂学、修辞学等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1、文字学方面
自东汉许慎编成《说文解字》奠定了文字学研究的框架以后,后人在这个基础上继续进行文字方面的研究,也编写了一些文字学方面的著作。唐宋时期比较重要的文字学成果有:
(1)宋初徐铉、徐锴的《说文》研究
(2)宋代王洙、司马光的《类篇》
(3)宋代王圣美的“右文说”
(4)宋代的金石之学
因为课时紧张,这些内容不能在课堂上细讲,详细内容请同学们看教材上的介绍。
2、训诂学方面
唐宋时期的训诂学在汉魏两晋的基础上又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隋唐时期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2)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3)唐成玄英的《庄子疏》
(4)宋代陆佃的《埤雅》
(5)宋代罗愿的《尔雅翼》
(6)唐宋时期的佛经音义
因为课时紧张,这些内容不能在课堂上细讲,详细内容也请同学们看教材上的介绍。
3、修辞学方面
宋代陈騤(音奎)的《文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修辞学专著。第一次比较全面而专门地论述了修辞的主要问题,从古籍中搜集了大量修辞现象来研究修辞规律,提出了重要的修辞原则,注意消极修辞问题,深入探讨修辞格,对文体风格进行了全面论述,在中国古代修辞学史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附录:
一、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7]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8]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二、第三次课外自修作业:
1、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学成就。
2、谈谈唐宋时期的语言学成就。
皖  西  学  院  单  元  教  案
课程名称 语言学史 课型 理论教学 授课时间 1学时
章节(课
程)名称 第三章  近古时期的中国语言学
教学内容
(摘  要)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
授课方式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的 使学生对元明清时期的中国语言学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做出正确的评价。
重  点 元明清时期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创新与改革。
难  点 音韵学等语言学具体门类的研究实践及其得失的了解与评价。
辅助教学
手    段 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课外学习。
教学后记 
(注:1、课型指理论教学、实验、实习、设计等;2、本表按教学单元或课题填写。)
第三章  近古时期的中国语言学
第一节  概况
近古时期的语言学是指元明清时期的语言学,也就是13世纪至19世纪末的语言学。我们从音韵、语法、文字、训诂、修辞五个方面简单介绍这一时期的语言学研究状况。
一、音韵研究概况
此时的音韵学家开始重视对口语音韵的研究,出现了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明朝乐韶凤等人的《洪武正韵》、兰茂的《韵略易通》、毕拱寰的《韵略汇通》、沈乘麐(麟)的《曲韵骊珠》等韵书。此时《切韵》系韵书仍占主流地位,《广韵》仍是人们写诗作文遵循的韵书。新韵书以清康熙年间李光地等人奉旨编的官韵《音韵阐微》为最知名。
这个时期重视古音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古音学家,如明代的杨慎和陈第,清代的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和钱大昕等。
二、语法研究概况
中国的语法研究起步较晚,从元代才开始出现专门的语法研究,产生了中国第一部研究虚字的专著——元卢以纬的《语助》(后更名为《助语辞》)。清代有袁仁林的《虚字说》、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等语法著作。
三、文字研究概况
这一时期文字研究有两种情况:
1、字典编纂:明代有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清代有《康熙字典》。
2、《说文》研究:明代有赵宧(音移)光的《说文长笺》,清代有“说文四大家”及其《说文》研究著作。
四、训诂研究概况
明清时期对《尔雅》、《广雅》、《方言》展开了全面而广泛的研究,出现了明方以智的《通雅》、朱谋玮的《骈雅》等雅书,还出现了杨慎的《俗言解字》、岳元声的《方言据》、李实的《蜀语》等。还产生了一大批训诂学家,如段玉裁、王氏父子等。乾嘉学派和考据朴学更是影响深远。
五、修辞研究概况
这一时期的修辞研究也得到了继续和发展,出现了一些颇有影响的修辞学家和修辞学著作。明代修辞学领域出现了文体论的著作,如吴讷的《文章辨体》和徐师曾的《文体明辨》,还有艾南英的《答夏彝仲论文书》、李腾芳的《山居杂著》、谢榛的《四溟诗话》、高琦的《文章一贯》、王骥德的《曲律》、费经虞的《雅伦》等。这些著作在不同方面探讨了修辞学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清代有顾炎武《文人摹仿之病》、《文人求古之病》,黄宗羲的《诗历题辞》,何焯、陈鹏年奉康熙令编撰的修辞工具书《分类字锦》,还有汪中的《释三九》、章学诚的《文史通义》、顾炎武的《日知录》、方苞、姚鼐的著作、叶燮的《原诗》、袁枚的《随园诗话》、翁方纲的《诗法论》、李渔的《闲情偶寄》、刘熙载的《艺概》、刘青芝的《续锦机》。代表性的著作就是刘熙载的《艺概》、刘青芝的《续锦机》。总之,元、明、清时期修辞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在研究内容和成就上都比中古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元明清时期的音韵学
1、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周德清(1277—1365),字挺斋,江西高安县人。工乐府,善音律,元统元年(1333年)写成《中原音韵》一书。此书为乐府而作,也是为了正言语,纠正传统韵书的错误。全书共两卷,收字5000多个,分19个韵部,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之说。体例有所创新。此书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周德清也是从古音研究转入今音研究的第一人。
2、《切韵》系音书的发展 
宋代以来,《切韵》系音书居于正统地位,《广韵》受到知识分子的推崇和遵循。新的韵书主要有清代的《音韵阐微》和《词林正韵》。《音韵阐微》为清朝组织编写的官韵,由李光地撰修,共18卷,按照当时流行的平水韵排列,分106韵,实际为112部。其反切与现代汉语的语音已很接近,为研究字音的演变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对后世影响很大。
3、等韵学的继承与发展
元代等韵学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为刘鉴的《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简称《切韵指南》,成书于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以宋朝《四声等子》为蓝本,又受到金韩道昭《五音集韵》的影响,列十六摄二十四图,又纵列23行,以统括三十六字母。在声调方面提到浊上变去的问题。该书是研究宋元语音变化的重要资料,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4、明代等韵学的发展
明朝是等韵学发展的又一个高潮,变按等分韵为按呼分韵,把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呼。最早提出“四呼”概念的是明朝梅膺祚《字汇》中的《韵法直图》(影响颇大),作者不知为谁。明朝等韵学著作有徐孝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袁子让的《字学元元》、叶秉敬的《韵表》、方以智的《切韵声原》等。
5、清代等韵学的发展
清代四呼研究进一步完善,“呼”的概念、范围、系统明确和完善起来。康熙年间潘耒《类音》第一次明确了这些问题。清朝等韵学著作很多,如康熙年间的马自援的《等音》、林本裕的《声位》、附在《康熙字典》前面的《等韵》,清朝末年劳乃宣的《等韵一得》等。以潘、劳的作品影响最大。
6、古音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古音学专指研究上古音的学问,此研究自唐宋时期萌芽,到明清时期有了极大的发展,明代以杨慎、焦竑(音红)、陈第影响最大,后者的《毛诗古音考》成就很高;清代有顾炎武、江永、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钱大昕等古音学大师,有一批有影响的著作,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观点,古音学是清代语言学成就最大的一个部门。
二、元明清时期文字研究的继承与发展
1、明代梅膺祚的《字汇》
梅膺祚为安徽宣城人,《字汇》完成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全书14卷,收字33179个。把《说文》540个部首简化为214个,又按12地支分为12集,部首和各部中的字,又按笔画多少的顺序排列。对每个字是先注音,后释义,并引用书证加以说明。有时引用《说文》材料以为参照。收字合理,注音详细,具备了现代字典的雏形。
2、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张、陈等30人奉康熙之命集体编撰的,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五年历时六年完成。是现存的第一部官修的大型字书,也是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书。
《康熙字典》分214部,以12地支标名,分12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收字47035个,对每个字的解释有五项内容:列正体;注音;释本义;列别音、别义;列别体、重文。《康熙字典》的成就和影响是巨大的,但错谬也很多,要客观评价。
3、清代的《说文》研究
清代《说文》研究从乾隆中期开始,有惠栋、江永、戴震、段玉裁等人。乾嘉时期《说文》研究最为兴盛。有清研究《说文》者有200余人,以“段桂王朱”四大家成就最高,其中又以段玉裁为首屈一指。清代研究说文,主要成就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对《说文》进行校勘和考证,对《说文》的疏误进行匡正,对《说文》进行研究阐发,对先辈和同时代著作进行补正。
4、元明清时期的古文字研究
从南宋到清初,是古文字研究的衰落时期,有过几部金文字汇,影响不大。乾隆以后,随着古铜器的大量出土,金文研究开始繁盛,影响大的有阮元、陈介祺、吴大澂(澄)、孙诒让等人的研究。清代对货币文字、印玺文字、封泥文字、古陶文字、甲骨文字都有一定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三、元明清时期训诂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1、明清时期的雅学著作
明代有方以智的《通雅》、朱谋玮的《骈雅》、杨慎的《古音复字》、《古音骈字》,清代有吴玉搢的《别雅》、洪亮吉的《比雅》、夏味堂的《拾雅》、史梦兰的《叠雅》、陈奂的《毛雅》、朱骏声的《说雅》、程先甲的《选雅》等。
2、清代对《尔雅》、《广雅》的研究
清代考据学蓬勃兴起,学者们十分重视对《尔雅》的研究,出现了戴震的《尔雅文字考》、卢文弨(音抄)的《尔雅音义考证》、邵晋涵的《尔雅正义》、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刘师培的《尔雅逸文考》、王国维的《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等。这些著作疏证补笺,考释辑佚,或释名物,或探体例,或训音读,或解字义,方面之广,著述之多,可以说十分兴旺繁荣。
四、元明清时期方言研究的继承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方言研究成果有明代杨慎的《俗言解字》、岳元声的《方言据》、李实的《蜀语》,清代戴震的《方言疏证》、卢文弨的《重校方言》、钱绎的《方言笺疏》、王念孙的《方言疏证补》,以戴震的《方言疏证》影响最大。
五、元明清时期修辞学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修辞研究同文艺理论、美学、哲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且较零散。《文心雕龙》、《文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修辞学著作。金、元时期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贡献较大的有金王若虚的《滹南遗老集》、元陈绎曾的《文说》和《文筌》,而元王构的《修辞鉴衡》是第一本以“修辞”命名的著作,该书对了解宋代修辞研究有一定的帮助。明代出现了第一部断代的修辞学资料汇编,即胡震亨编写的《唐音癸签》,共一千多卷。
明代修辞学领域出现了文体论的著作,如吴讷的《文章辨体》和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前者分文体为57类,后者扩展为127类。明代文艺理论上的派别之争也影响到修辞学领域,出现了各种思潮的论争。这时的著作有艾南英的《答夏彝仲论文书》、李腾芳的《山居杂著》、谢榛的《四溟诗话》、高琦的《文章一贯》、王骥德的《曲律》、费经虞的《雅伦》等。这些著作在不同方面探讨了修辞学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清代顾炎武的《文人摹仿之病》、《文人求古之病》批判复古主义者,黄宗羲的《诗历题辞》极力反对模拟抄袭,何焯、陈鹏年奉康熙令编撰的《分类字锦》为修辞工具书,对修辞写作和修辞学的发展都有推动作用。乾嘉时期修辞学复古倾向严重,但是汪中的《释三九》却以其严密的科学性体现了考据学在研究修辞学方面的贡献。清代中期和末期的桐城派在散文领域影响很大,而章学诚用“文德说”和“文理说”对桐城派做了彻底的批驳,其《古文十弊》指出桐城派的诸多弊端。
清代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很多,其中也关乎修辞,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顾炎武的《日知录》、方苞和姚鼐的著作、叶燮的《原诗》、袁枚的《随园诗话》、翁方纲的《诗法论》、李渔的《闲情偶寄》、刘熙载的《艺概》、刘青芝的《续锦机》。代表性的著作就是刘熙载的《艺概》、刘青芝的《续锦机》,前者全面研究文、诗、词、曲、赋、经文,后者为篇幅巨大、资料丰富的修辞学资料汇编。总之,元、明、清时期修辞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在研究内容和成就上都比中古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六、元明清时期语法研究的兴起
元代以前有关语法的论述是很零星的,元代出现了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虚字的著作,即卢以纬的《语助》,该书的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兴起。清代出现了很多专门研究虚字的著作,如伍兆鼇的《虚字浅解》、张文炳的《虚字注解》、俞樾的《虚字注解备考》等几十种,以袁仁林的《虚字说》、刘淇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为影响最大。
清代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已涉及句法问题,而清代研究语法成就最高的是马建忠的《马氏文通》,这是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的专著,它的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建立,也同时标志着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始,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附录:
一、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7]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8]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二、第四次课外自修作业:
1、谈谈元明清时期语言学研究的概况。
2、谈谈元明清时期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皖  西  学  院  单  元  教  案
课程名称 语言学史 课型 理论教学 授课时间 1学时
章节(课
程)名称 第 二 编   中 国 现 代 语 言 学 史
第四章  建国前的中国语言学(1898—1949)
教学内容
(摘  要)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现代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授课方式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建国前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成就,以及具体的语言学分支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情况。
重  点 现代语言学具体分支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情况。
难  点 语言学的现代化进程及其在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辅助教学
手    段 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课外学习。
教学后记  
(注:1、课型指理论教学、实验、实习、设计等;2、本表按教学单元或课题填写。)
 
第 二 编
中 国 现 代 语 言 学 史
第四章  建国前的中国语言学(1898—1949)
第一节  概况
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189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的问世为标志。该书的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内容更加系统、全面和完善,标志着中国语言学的成熟,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成立。
章炳麟1906年在发表于《国粹学报》上的《论语言文字之学》中第一次提出了“语言文字之学”的概念,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中国语言研究已经发展到了必须明确提出“语言学”这个概念的时候了,同时也说明了当时的语言学家已经在思想上、理论上对语言学这门学科有了现代化的认识,这实际上已经宣告了中国现代语言学不仅在实际研究中,而且在理论上和思想上都正式诞生了。
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绝非偶然。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有很大关系。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帝国主义传教士为传教而编写了一些语法小册子,虽然科学价值不高,但对我们认识汉语语法很有帮助。同时,一批知识分子为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留学国外,把西方语言学介绍到中国来,引起传统语言学的巨大变革,使中国语言学跨入现代语言学的新阶段,在语法学、修辞学、语音学、文字学、方言学、词汇学、语言学理论研究等方面都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而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兴起,结束了长达几千年的文言文的统治地位,并确定和推广了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国语。
第二节  现代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一、汉语语法学的建立与发展
1、概述
《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建立(详后)。
此后相继出现了五种类型的古汉语语法著作:
1、“验证派”语法书——用汉语事实来验证英语语法,如严复的《英文汉诂》、林语堂的《开明英文文法》。
2、“模仿派”语法书——仿照《马氏文通》,有来裕恂的《汉文典》、戴克敦的《国文典》等。
3、“修正派”语法书——对《马氏文通》的批评、修正和补订,如章士钊的《中等国文典》、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等。
4、“探索派”语法书——重新构拟新的语法体系,有人称为“革新派”,实际上只是“探索派”。如刘复的《中国文法通论》、金兆梓的《国文法之研究》。
5、真正的“革新派”语法书——提出独创性见解,对后代语法研究做出很大贡献,如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吕叔湘称赞它“是《马氏文通》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最有意思的一部讲文言语法的书。”
“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运动兴起,研究国语语法的著作纷纷出现,如陈浚介的《白话文文法纲要》(1920)、李直的《语体文法》(1920)、王应伟的《实用国语文法》(1920)、杨树达的《中国语法纲要》(1921)、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0)、许地山的《语体文法大要》(1921)、胡适的《国语文法概论》(1922)、黎明的《国语文法》(1922)、后觉的《国语法》(1923)等。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比较文法的研究,即古今语法比较研究,如黎锦熙的《比较文法》(1933)、杨伯峻的《中国文法通解》(1936)等。30年代中期直到建国时期,出现了语法学的革新时期,有了一些成果,如王力的《中国文法学初探》、《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还有语法普及性的著作,如孙起孟的《词与句》、曹朴韩的《中国文法初阶》、傅东华的《国文讲话》等。
这时的语法学界存在百家争鸣的局面,对语法学有关问题,进行争论,发表了不少有见地的论著,王力、陈望道等人的单篇论文影响也很大。
建国前的汉语语法学分为模仿时期和革新时期两个时期,前者从《马氏文通》到20世纪30年代初,主要是模仿西洋语法;后者从1936年王力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到新中国建立,为革新时期。
2、《马氏文通》的问世和汉语语法学的建立
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博闻强记,学贯东西。1898年出版《马氏文通》。全书20余万字,共10卷,分为正名(第1卷)、论“实字”(第2—6卷)、论“虚字”(第7—9卷)、论“句读”(第10卷)。比照拉丁语法体系建立汉语语法体系,同时也注意结合汉语语法特点。这是中国第一部研究汉语语法的专著,开创了语法学这门新的学科,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始。
3、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及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兴起
黎锦熙(1890—1978),字邵西,湖南湘潭人。其《新著国语文法》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20章,以白话文为研究对象,以英国《纳氏英语语法》为主要蓝本,以“句本位”为指导思想,建立起一个新的语法体系。对词类的划分和句子结构的分析都体现了句本位思想。该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著作,其贡献是巨大的。
4、何容的《中国文法论》与语法理论研究的开始
何容(1902—1990)的《中国文法论》是中国第一部、也是建国前唯一的语法学评论著作,1942年由独立出版社正式出版,1948年由开明书店改版发行。全书8章,根据语言学理论,对《马氏文通》以来的语法书进行总结、评论,有肯定,有否定,有个人见解,对中国模仿时期的语法学有了很好的总结,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现代修辞学的建立与发展
1、概述
1905年,中国出版了两部模仿日本修辞学理论的修辞学著作,即龙伯纯的《文字发凡·修辞》和汤振常的《修辞学教科书》,这是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最早问世的修辞学著作,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诞生。但是两部书主要是机械照搬日本修辞学理论,缺少对汉语修辞规律的总结。
稍后又有模仿欧美修辞学理论的著作,如1923年出版的唐钺的《修辞格》和1926年出版的龚自知的《文章学初探》。
模仿派被称为“新派”,与坚持中国古典修辞学的“旧派”产生争论,与当时的白话、文言修辞之争结合在一起。最早涉及白话文修辞研究的著作是1921年出版的吕云彪的《白话文作法》,最早专门研究白话修辞的著作是董鲁安1926年出版的《修辞学讲义》(上册)。1935年汪震的《国语修辞学》和宋文瀚的《国语文修辞法》的问世,进一步推动了白话修辞学的发展。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既注意借鉴国外理论,又注意发扬中国古代修辞学传统,在现代修辞学史上影响最大,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成熟。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繁荣时期,出现了不同派别的争论,也出现了有影响的观点、著作和研究者。大大地推动了修辞学的发展,为建国后修辞学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龙伯纯的《文字发凡·修辞》
龙伯纯,清末举人,曾游学日本,受日本修辞学影响很深,并和汤振常一起最早把日本修辞学理论介绍到中国来,使中国修辞学摆脱传统的束缚,走上现代修辞之路。其《文字发凡》由上海广智书局1905年出版,共4卷,第3、4卷为修辞学部分,论述的内容包括“句法”、“句读”、“段落”、“体段”、“构思”、“形成现象”、“文法图说”、“体制”、“辨品”、“评论古文”、“作文秘诀”等。有对句、段、章、篇修辞的论述,也有对修辞现象的论述,还有对文体的论述。介绍和引进的较多,自己的创见不多,但是对拓宽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视野,推进中国修辞学的发展还是大有好处的。
3、唐钺的《修辞格》
唐钺(1891—1987),字擘黄,福建闽侯人,中国现代修辞学家、心理学家。曾经留学美国,对西方修辞学有较深了解。是修辞学中仿欧美系新派修辞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修辞格》,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最早用白话文写作,采用了“定义 +
例句 + 分析”的写作体例,最早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汉语修辞的辞格系统,把汉语修辞格分为五类27格。最早开展了辞格之间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套新的辞格理论。总之,此书以其科学的体系、丰富的例证和精当的分析,成为新派修辞学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著作。尽管此书也有不足,但它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4、杨树达的《中国修辞学》
杨树达(1885—1956),著名语法学家和修辞学家。他的《中国修辞学》1933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1954年重印时更名为《汉文文言修辞学》。此书是旧派修辞学的代表作,全书18章,编排体例沿袭中国古代修辞学的传统,用实例加按语的方式来编排。此书完全按照中国传统修辞学的实际情况来构建修辞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5、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
陈望道(1890—1977),浙江义乌人,中国现代著名修辞学家、语法学家和教育家。《修辞学发凡》1932年正式出版,共12篇,此书兼收并蓄,建立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其贡献是多方面的,把中国修辞学推向了一个高峰,是中国修辞学史上的丰碑。
三、现代语音学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语音研究有今音学、等韵学和古音学之分。古代音韵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重视材料和考证的治学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标音工具和语音分析工具,因此不能对语音进行准确的拟定和分辨。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国外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传入,国际音标这种科学的标音工具开始传入中国并运用于语音研究,中国的语音研究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现代语音学随之诞生。
中国现代语音学在建国前的发展走了三条路线:
1、利用国际音标构拟古音,区分音系,出现了现代语音学的古音研究。此以瑞典人高本汉为代表,其主要著作有《中国音韵学研究》(1926)、《藏语和汉语》(1931)、《诗经研究》(1932)、《汉语中的词族》(1934)、《中日汉字形声论》(1940)、《汉语》(1949)等。国内的古音研究,尤其是古代音值的构拟和音系的确定取得了很大成绩,出现了钱玄同的《文字学音篇》、汪荣宝的《歌戈鱼虞模古读考》、罗常培的《知彻澄娘音值考》、
魏建功的《古音系研究》等著作,还有李方桂、赵元任、李荣、陆志韦、董同和等人的研究成果。
2、开展以实验语音学为核心内容的语音实验研究。中国第一个从事实验语音学研究的是刘复,他曾经留学法国,在国外开展汉语语音实验研究,1924年写出了《四声实验录》,1925年以《汉语字声实验录》和《国语运动史》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刘复还在北京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语音实验室,发明了声调推断尺,为中国实验语音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力先生也曾经留学法国,研究实验语音学,1931年写出了《博白方音实验录》(法文)本,并因此获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
3、研制新的汉语注音工具。中国人自己研制汉语拼音方案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的,“五四”运动以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先后产生了“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影响较大的汉语拼音新方案。为汉语拼音方案的国际化、研制汉语拼音文字和注音工具、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制、为建国后确定汉语拼音方案等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四、现代文字学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字学在建国前主要走了三条路线:一是古文字研究,这一点放在建国后的古文字研究中来谈;二是文字学理论的研究;三是汉字改革研究。
文字学理论研究在建国前很是热闹,涉及汉字的起源、性质、汉字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字之间的区别、汉字的构造方法与结构、汉字和汉语之间的关系、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使用与改革等方面,出版的著作有五六十部,出现了一批著名学者(详见教材)。
建国前的汉字改革主要是汉语拼音运动和汉字简化运动。
汉语拼音运动与汉语注音工具的研制几乎同时进行。经历了四个阶段:1、切音字运动,2、注音字母运动,3、国语罗马字阶段,4、拉丁化新文字阶段。
汉字简化运动主要是简体字运动、限制汉字的使用范围和减少汉字字数、改进汉字的表音功能,这些尝试为建国后汉字简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五、现代方言学的建立与发展
现代方言学的发展主要分两个阶段:建国前的方言语音系统研究和建国后的方言词汇和语法研究。这里谈建国前的情况。
1924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方言调查会,宣告了现代方言学的初步建立。现代方言学的正式建立以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年问世为标志。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和《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的问世同样具有标志性。这一时期的方言研究集中在语音研究方面,出版了一些方言描写方面的著作,开展了一些方言的调查研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为建国后的方言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六、现代词汇学的建立与发展
现代词汇学在建国前由于受语法学、修辞学和文字学研究的冲击,人们投入的精力不足,所以取得的成就也不高,主要成绩是字典和词典的编纂。
1、《辞源》:中国现代第一部大型的语文辞书,陆尔奎、方毅等五十多人参与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字11204个,复词87790条,新旧结合,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影响很大。建国后进行了修订。
2、《辞海》:由舒新城、沈颐等五十多人编写,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收单字13955个,语词21724条,百科词目50124条,合计85000余条。比《辞源》后出21年,因而在很多方面有所改进,深受欢迎,到1941年时已再版7次。建国后进行了修订。
3、《中华大字典》:徐元诰、欧阳傅存等人编纂,中华书局1916年出版,收字48000多个,释义详尽,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影响。
4、《国语词典》: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第一部主要以国语词汇为收录对象的词典,初版于1947年,1957年以《汉语词典》的名称出了删节本,1959年重印再版。该词典对建国后编写《现代汉语词典》产生了很大影响,是其源头。
建国前的词典、字典编写继承了历史上重视工具书编写的传统,为建国后几部有影响的词典、字典的编写奠定了基础。
七、普通语言学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普通语言学的建立以1912年胡以鲁的《国语学草创》问世为标志,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语言学理论的普通语言学专著,后来还有黎锦熙的《国语学讲义》等多部著作。建国前的普通语言学研究主要是介绍或借鉴国外的普通语言学理论,结合汉语实际进行阐发,很少创见。
建国前在语言的实际运用方面研究较多,如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书面语改革研究、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语音标准的研究,为汉语改革和民族共同语语音标准的确定做出了贡献。
总而言之,建国前的中国现代语言学成就最大的是语法学和修辞学,其次是语音学和文字学,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阶段的语言学研究领域和范围有很大拓宽,研究方法和手段也更加多样化。尤其是吸收了国外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取得了很大成就,为建国后的语言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足之处:模仿国外语言学理论,描写汉语实际,有很多缺陷。在语言学研究方面也不平衡,许多问题尚在讨论之中,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附录:
一、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3]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6]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7]戴庆厦.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8]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9]林玉山.现代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二、第五次课外自修作业:
1、谈谈建国前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情况。
2、谈谈建国前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继承和发展情况。
 
 
 
 
 
 
皖  西  学  院  单  元  教  案
课程名称 语言学史 课型 理论教学 授课时间 2学时
章节(课
程)名称 第五章  建国后的中国语言学(1949—2000)
教学内容
(摘  要)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  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授课方式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建国后中国语言学的创新与发展情况,并能够客观分析和公正评价这一阶段的语言学实践及其成就。
重  点 建国后中国语言学的创新与发展情况
难  点 客观分析和公正评价这一阶段的语言学实践及其成就。
辅助教学
手    段 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课外学习。
教学后记 
(注:1、课型指理论教学、实验、实习、设计等;2、本表按教学单元或课题填写。)
 
 
第五章  建国后的中国语言学(1949—2000)
第一节  概况
建国后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以1979年改革开放为分界线,经历了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现代语言学,曾经有过一段繁荣的时期,全民学习汉语的热潮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文字改革运动、统一汉语语法教学体系、编纂出版《现代汉语词典》、在全国各地调查方言等项工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后的语言学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1957年“反右”和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盲目排斥国外的语言学理论和成果,使中国语言学脱离世界语言学的发展轨道,中国语言学放慢了发展的步伐。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9年底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语言学经过调整、恢复,逐渐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与国外语言学的距离。在汉语语法学、修辞学、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方言学、普通语言学、语言学史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外语言学比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然也存在不足,如应用语言学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等投入不足,成果不多。
第二节  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一、汉语语法学的发展
1、概况
建国前汉语语法学经过了草创模仿时期和革新探索时期,建国后进入全面描写时期。对现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语法、语法教学、汉外语法对比、汉语语法史、近代汉语语法、机器语言语法进行描写和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尤其是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全面描写和研究,是建国后语言学研究投入力量最多,成就最丰硕的一个方面。
2、改革开放前的汉语语法学(1949—1979)
改革开放前的汉语语法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繁荣阶段(1949—1957);(2)曲折阶段(1957—1966);(3)萧条阶段(1966—1976);(4)恢复阶段(1976—1979)。
因为课时紧张,有关内容来不及在课堂上细讲,请同学们参看教材的有关介绍。
3、改革开放后的汉语语法学(1980—2000)
改革开放后的汉语语法学经历了80年代的全面追赶阶段和90年代的全面创新阶段,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主要成绩有:各地的语言学会、学术沙龙等学术研究机构或组织纷纷成立并开展活动;各地的语言研究杂志纷纷创办;学者们广泛介绍和引进国外新的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也广泛开展;集体修改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并制订了新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编写和修订出版了一批《现代汉语》教材;出现了各具特点的语法研究风格和语法研究著作;出现了一些语法研究的新领域和创新性的语法研究著作。详细内容也请同学们参看教材。
二、汉语修辞学的发展
1、概况
汉语修辞学在建国后仍然沿着陈望道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其研究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建国初期汉语修辞学的大普及时期(1949—1957);2、汉语修辞学研究领域的拓展时期(1958—1966);3、汉语修辞学研究的沉寂时期(1966—1977);4、汉语修辞学的全面发展时期(1978—2000)。下面作些简单介绍。
2、汉语修辞学的大普及
建国初期掀起了学习汉语修辞的高潮,出版了大量普及性的修辞学专著,如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张环一的《修辞概要》、周振甫的《通俗修辞讲话》等。有很多杂志社、出版社也参加到修辞学的普及工作中来。
3、汉语修辞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在前期普及的基础上,汉语修辞学开始在修辞学的性质、范围、对象和任务等方面进行大讨论,这种讨论拓展了修辞学的研究领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部在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修辞学著作,即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4、汉语修辞学研究的沉寂时期
十年文革时期使大陆的修辞学研究处于沉寂时期,修辞学研究成果极少,成就不高。此时台湾地区的修辞学研究却出现了“渐兴”的可喜局面,翻印和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
5、汉语修辞研究的全面发展时期
“文革”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修辞学进入繁荣时期,普及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修辞学理论和方法的讨论推动了修辞学的发展,修辞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成绩突出,出版了许多有影响的学术专著;辞格研究、词句篇章研究、语体风格研究出现了新局面,修辞学研究领域大大拓展。港澳修辞学研究也出现了新局面。当然,这一时期的修辞学研究也还存在许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三、现代语音学的发展
1、概况
建国后的语音学研究继承了建国前的传统,继续进行汉语拼音方案的研制,继续进行现代音韵学的研究,继续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语音系统的全面研究,继续进行实验语音学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突出的成绩,解决了前一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对于推动汉语规范化和提高汉语的国际影响有重要贡献。
2、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
新中国一成立就开始着手制定新的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2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并在全国推广,至今仍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力。
3、现代音韵学的发展
建国后的现代音韵学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在音韵学的普及教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出版了一些读物,一些研究性的专著得以重印和新出,国外的音韵学理论大量引进,对历史上的韵书进行整理研究,成立了一些学术团体,与海外同行的学术交流日渐频繁,研究方法进一步改进。总之,现代音韵学在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4、现代汉语语音学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语音学和语音研究是随着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和汉语拼音运动发展起来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对民族共同语的语音研究和汉语拼音方案的研制成了当时语音研究的中心任务,并随着语文革新运动而进入高潮,各类语音专著出版,关于普通话音位系统、辅音和声母、元音和韵母、轻声和重音、儿化韵、语音规范化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对汉语拼音方案的确定和普通话的推广都有重要意义。
5、实验语音学的发展
建国后我国的实验语音学在前辈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奋起直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举办了培训班、出版了《普通话发音图谱》、《普通话语音实验录》等著作,在语音的各个环节上进行实验、分析和研究,为语音学、声学、语音信号处理、言语工程学、言语病理学、计算机语言科学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现代文字学的发展
1、概述
建国后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85年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还有中国文字学会和中国古文字研究会这样的全国性学术组织,经常举行学术会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字学的发展。
建国后的现代文字学研究一是注重文字学理论研究,二是重视古文字研究,三是加紧进行汉字简化和整理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详细内容请同学们参看教材和有关资料。
2、文字学理论研究
建国后加强对文字学理论的研究,出版了大批著作,发表了大量论文,引进了西方普通文字学理论。此时的理论贡献主要是对汉字的性质、起源的研究,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对汉字结构类型的研究,对文字学史和常用汉字字源的认识,而且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3、对古文字的研究
80年代以后,有不少古文字学通论性著作出版,如李学勤的《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等,还有古文字资料汇编、古文字字典等,对甲金文等古文字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4、简化汉字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把该方案修改、编印成《简化字总表》,在全国推广运用。1977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开始征求意见,1986年国务院指示废止“二简”方案,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简化字符合汉字的发展实际和人民群众的书写需要,因此很快就传播开来,取得成功,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
5、整理汉字
研制现代汉字常用字表、研究现代汉字通用字表、整理异体字、整理汉字查字法,既规范了汉字,保证汉字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又有利于我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汉字资源,共同推动汉字和汉文化的发展。
五、现代词汇学的发展
1、概述
词汇研究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代意义的汉语词汇研究是从20世纪开始的,汉语词汇学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建立起来,则是20世纪中叶以后的事。建国后的现代词汇学,主要是编纂词典,同时加强词汇学理论研究。
2、汉语词汇学理论的研究
建国后受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的影响,语言学界对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展开研究,发表了不少论著。受特定时代的影响,在词汇规范化、熟语俗语研究、词义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3、辞书编纂
在继承建国前辞书编纂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新编和修订了一些辞书,陆续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新版《辞源》和《辞海》、《汉语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工具书,为国人的汉语学习和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六、汉语方言学的发展
现代意义的方言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现代方言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建国前的草创时期(1924—1949)、建国后改革开放前的初步发展时期(1949—1979)和改革开放后的全面发展时期(1979—2000)。
建国前的草创时期如前文所述,此处从略。建国后成立了一些方言调查机构,召开了有关会议,实施了全国性的方言调查,发表了一些方言调查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对汉语方言进行分区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文革”对方言调查和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改革开放后,现代方言学重新活跃,快速发展,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汉语方言描写的内容由局部趋向全面,由简约趋向深化,方言研究由现象描写趋向规律探求,由纯语言研究趋向联系社会原因进行研究,方言分区研究更加科学化,中外合作开展汉语方言的调查和研究得到了加强,取得了进展。
第三节  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一、普通语言学研究
我国的普通语言学诞生于1912年,经过了四个发展时期,即1912年至40年代末的启蒙时期、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的起步时期、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的停滞期和70年代后期至2000年的进展时期。建国后的三个时期除了“文革”当中的停滞期以外,其余两个时期总体成绩突出。简单介绍如下:
1、起步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
50年代,由于受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指导作用的影响,语言学理论受到空前的重视,“语言学引论”课程被列为高校中外语言文学各系科的必修课,前苏联的《语言学概论》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国内高名凯的《普通语言学》、朱星的《语言学概论》、岑麒祥的《普通语言学》、北大《马克思主义与语言》、《语言学基础》相继出版,尤其是高名凯的《语言论》的出版,使国内普通语言学理论体系逐步完善。
2、进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2000年)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语言学包括普通语言学出现了新的局面。国内对
国外语言学著作的翻译和介绍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一批经典性或有代表性的西方语言学著作的译本陆续出版,如瑞士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美国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等,对国内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个时期,国内学者也编写出版了大量的专著,对国外语言研究情况的综合介绍和评述的专书也纷纷出版,语言学者对语言学教材的建设也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各种概论性的普通大学教材、电视大学教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纷纷出版。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专论某一方面的普通语言学著作。如王理嘉的《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1991)、张彦昌等人的《音位学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贾彦德的《语义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张永言的《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徐思益的《描写语法学初探》(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梁锦祥的《语言学研究的通用方法》(广东科技出版社,1985)等。
总之,这一时期我国的普通语言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绩。
二、应用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
随着语言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提高,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数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代数语言学、应用数理语言学等学科,并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对传统语言学在方法和技术层面上都是极大的更新与促进,如对汉字字频的统计研究,对“反切”等音韵学问题的研究都有新的意义。应用语言学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到来之际,对语言学的发展和应用更是意义重大。如计算机汉字输入和汉字信息处理问题、语料库技术应用问题、机器翻译问题、情报自动检索问题、计算机辅助教学问题等,都可以运用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加以解决。
我国应用语言学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国际上获得了较好的评价。但是与国际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不论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际应用研究方面,都还相当落后。面对这样的落后状态,我们应有紧迫感,要奋起直追,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把我国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般说来,“对外汉语教学”专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我国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历史非常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到唐代形成了第一个高潮,以后历代不断。但是从前的汉语教学并未成为一项专门的事业,更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
我国把对外汉语教学当作一项专门的事业,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也就是从1950年开始的。从那时以来,这项事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和教师在不断增加,在校外国留学生也越来越多。经国务院批准,1987年7月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大大加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领导和协调工作。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终于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地位得以确立,关于学科名称和学科性质问题的讨论推动了对本学科的深入认识,加强了学科理论建设。这些在学科建设上不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发展
建国前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基本上可以说是处于空白状态。只有少数学者出版过屈指可数的几本专著,如王静如的《西夏研究》、赵元任的《广西瑶歌记音》、李方桂的《龙州土语》等,发表的文章总数也不到200篇。尽管如此,这些调查和研究开拓了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这块处女地,起到了拓荒和奠基的作用。
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为了积累大量第一手资料,学者们对少数民族语言状况展开了大规模的实地调查,掌握了近2000个点的调查材料,积累了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了解了少数民族语言的实际状况,为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者们在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语言学理论,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首先是描写性研究,其次是历史比较研究,第三是应用研究,总的说来,
成就很大,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还有很多领域和问题亟待我们今后加强研究。
五、语言学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在建国前,国内没有语言学通史方面的研究,只有关于语言学某个部门的历史研究,比如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胡朴安的《中国文字学史》和《中国训诂学史》,还有张世禄的《中国音韵学史》等。
建国后,国内才陆续出版了一些语言学史方面的著作,如195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语言学通史性著作——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1980年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第二部语言学通史——王力的《中国语言学史》;198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三部语言学通史——何九盈的《中国古代语言学史》;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第四部语言学通史——濮之珍的《中国语言学史》。80年代形成了语言学史研究的高峰。90年代以后,人们在总结语言学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又陆续撰写出版了一批语言学史著作,如1995年,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何九盈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史》;20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赵振铎的《中国语言学史》;2002年巴蜀书社出版了邓文彬的《中国古代语言学史》;2006年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邓文彬的《中国语言学史》。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还出版过一些专门研究某个部门语言学史的著作,如1983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林玉山的《汉语语法学史》;198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郑子瑜的《中国修辞学史稿》;1987年,语文出版社出版了龚千炎的《中国语法学史稿》;1990年,邵敬敏出版了《汉语语法学史稿》;1991年,孙均锡出版了《中国汉字学史》;1995年,袁晖、宗廷虎主编的《汉语修辞学史》出版。
80年代以后,国内还翻译出版了一些国外的语言学史著作,如1985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前苏联H·A·康德拉绍夫撰写的《语言学说史》,1987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国R·H·罗宾斯撰写的《语言学简史》等。
综上所述,建国后的中国现代语言学经历了“文革”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繁荣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语言学也象其它事业一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逐渐缩小了与国外语言学的差距。但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我国语言学与国外语言学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还需要我们在新的世纪里奋起直追。同学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在语言学和其他方面有所贡献,为祖国的各项事业做出我们新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光荣称号。

附录:
一、阅读书目:
[1]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4]石锋.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
[5]吕叔湘.中国语言学年鉴——1994年.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
[6]编辑部.中国语言学年鉴(1995—1998)(上、下).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年.
[7]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8]戴庆厦.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9]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林玉山.现代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二、第六次课外自修作业:
1、谈谈建国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概况。
2、谈谈建国后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在研究领域上的拓展情况。
3、谈谈建国后对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借鉴情况。
三、第二次课外练习(须上交):
1、综述建国前的中国现代语言学成就(选取一个分支学科重点叙述)
2、综述建国后的中国现代语言学成就(选取一个分支学科重点叙述)
 
 

 皖  西  学  院  单  元  教  案
课程名称 语言学史 课型 理论教学 授课时间 1学时
章节(课
程)名称 第三编  国外古代语言学史(?—18世纪末)
第六章  上古时期的国外语言学(?—5世纪)
教学内容
(摘  要)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古代希腊、罗马、印度的语言学
授课方式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的 使学生大致了解上古时期的国外语言学,尤其是古代希腊、罗马和印度的语言学研究状况。
重  点 希腊、罗马、印度的古代语言学研究状况
难  点 结合希腊、罗马和印度古代灿烂的文化成就来认识和评价它们所取得的语言学成就,并与我国古代语言学进行比较研究。
辅助教学
手    段 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课外学习。
教学后记 
(注:1、课型指理论教学、实验、实习、设计等;2、本表按教学单元或课题填写。)
 
第 三 编
国 外 古 代 语 言 学 史(?—18世纪末)
第六章  上古时期的国外语言学(?—5世纪)
第一节  概况
我们根据19世纪初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是国外现代语言学诞生的标志这个标准,将国外语言学史分为古代语言学史和现代语言学史两大阶段,然后又根据各个阶段内部语言学发展的特点,把国外古代语言学史分为上古、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三个历史时期,把国外现代语言学史分为19世纪和20世纪两个历史时期。
国外语言学史因缺乏教材和时间紧迫,故我们只能做简要的介绍。
上古时期的国外语言学主要出现在初民的神话和宗教故事里的关于人类语言的传说之中,还有古代哲学家、语文学家、语言学家对语言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前者如基督教圣经旧约的《创世纪》、古埃及关于语言起源的故事等,这些故事反映了初民对于他们每天使用的语言究竟是怎样来的,只能进行猜想,并无正确的认识。关于后者的情况,在以下四节内容中再做简略介绍。
第二节  古代希腊、罗马、印度的语言学
一、希腊古代哲学家的语言讨论和语法分析 
希腊是西洋哲学的故乡,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哲学家并不是把语言当作一个对象去研究,而是通过语言揭发思想的神秘。最先引起他们注意的是关于“词”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和必然的呢?还是由人规定的呢?柏拉图《对话》中就曾经讨论到这个问题,苏格拉底希望造出理想的语言,把二者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为以后人造语的拟制奠定了基础。
希腊古代哲学家对于语言的许多悬想都是先验的和抽象的,并没有事实上的根据,所以他们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如他们所谓的语源学只是从各个词的表面上的相似性去推断,实际上只是一种猜谜活动。
古希腊哲学家有关语言的许多看法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反响,他们所创造的术语甚至
到今天还在被人使用,如名词、动词、主语、谓语、格、数等等。但他们只是从思想上去分,而没有从语言的表现方面去分。这有待以后去完成。
二、希腊古代语文、语言学家的语言研究
古希腊的语文学家在古荷马史诗的校订出版过程中,出现了亚里士塔尔库斯和盛诺多图斯的派别之争,他们都对古希腊的语法结构做比较深入的研究,对于以前一般哲学家所拟出的术语重新加以估计。亚里士塔尔库斯和盛诺多图斯将分析语言的结果归纳成为各种范畴,分出了各种词类,为词在句子中的各种功能定出了适当的术语,就各种不同的题材写成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在语言科学的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但是一般来说,他们的工作还是比较零碎的,他们没有把研究的成果写成有系统的语法。
希腊语的第一本语法是亚里士塔尔库斯的学生特拉克斯的《希腊语语法》,就是适应争论的要求和罗马人学习希腊语的需要而编成的。《希腊语语法》把由柏拉图、亚里士塔尔库斯一切关于希腊语研究的成果加以概括,便成为一本有系统的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反响。
三、罗马古代语文、语言学家的语言研究
在公元前三世纪至二世纪,罗马的一切文化艺术,包括文学和宗教,都是从希腊传入的,希腊语成了他们唯一要学习的语文,因此学习希腊语就成了当时一种非常流行的风气。克拉特斯是当时希腊驻罗马的大使,后来在罗马教授希腊语,是古罗马的著名希腊语文教师,讲授语法理论。在罗马曾作过许多次关于语法理论的公开演讲,引起了罗马人对于语法研究的热潮。自此以后,语法和语文研究在罗马非常盛行。
古罗马也有自己的语法学家,如瓦罗和多纳图斯,前者著有《拉丁语研究》,后者著有《语法术》。
古希腊和罗马的语文研究缺点较多,甚至漏洞百出。如术语的翻译和使用,对语源学的无知、对语法的认识不足、对不同语言的缺乏比较等等。
四、古代印度的语言文字研究
印度是东方文明古国,在公元前1500年的时候,印度就有了一种用古代梵文写成的典籍《吠陀》,在《吠陀》诗篇里,婆罗门教人把语言抬到了极其伟大的神的地位,长久地为语言这女神所迷惑,后来忽然清醒了,于是很精细地分解她的圣体,于是就成了语法分析,这大约是公元前六世纪的事,在语法文献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由此可见,该教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开始有了语法分析,并很熟练于这一套手法了。
此后在印度从事语法分析的人很多,而把语法结构加以详细分析和整理,使它成为有系统的著作的,始于印度的语法学家波尼尼,他的《梵语语法》是根据《诠释篇》整理出来的,波尼尼把《诠释篇》里的每个音、音的结构,连同词的结构、词形变化、音在句子中所起的变化等都加以精细的分析,整理成三千九百九十六条很简练的规则,一直被称为“所有语言中最完备的语法”。波尼尼的语法写成后,印度的所有写作都严谨地遵守着,惟恐有所违失。
波尼尼所规定的语言在印度叫做“巴沙”,即“文学语言”的意思,相当于我国的“文言”,对印度的文学创作和上层分子的语言表达影响很大。
附录:
一、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杜道流.西方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二、第七次课外自修作业:
1、谈谈上古时期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概况。
2、谈谈古希腊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3、谈谈古罗马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4、谈谈古印度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皖  西  学  院  单  元  教  案
课程名称 语言学史 课型 理论教学 授课时间 1学时
章节(课
程)名称 第七章  中世纪的国外语言学
教学内容
(摘  要)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欧洲和阿拉伯中世纪的语言研究
授课方式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的 使学生大致了解中世纪的国外语言学,尤其是欧洲和阿拉伯的语言学研究状况。
重  点 欧洲和阿拉伯中世纪的语言学研究状况
难  点 结合欧洲和阿拉伯古代灿烂的文化成就来认识和评价它们所取得的语言学成就,并与我国古代语言学进行比较研究。
辅助教学
手    段 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课外学习。
教学后记 
(注:1、课型指理论教学、实验、实习、设计等;2、本表按教学单元或课题填写。)

第七章  中世纪的国外语言学
第一节  概况
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受宗教的影响,各国耶稣会士出于圣经翻译和各地古代文献搜集的需要,对语言进行了一些研究,由于材料的逐渐积累,他们也曾试图对语言做一些分类、比较和解释的工作,可是因为缺乏科学的方法,并且囿于宗教的成见,所得结论多是错误的。
中世纪的阿拉伯语语法研究成果突出,对阿拉伯人、犹太人和欧洲人的语言研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节  欧洲和阿拉伯中世纪的语言研究
欧洲中世纪在历史上被称为“黑暗时代”,宗教思想特别发达,罗马影响普及全欧洲,因此拉丁语几乎成了各地学校里所教授的唯一语言。这时对语言的研究也是墨守成规,毫无进展,对于古人的很多成见不仅没有改变,有时甚至错上加错,如关于语源的解释,往往是任意加以曲解。
这时的耶稣会士关于语言翻译和文献搜集做了不少工作,如关于基督教圣经和祈祷文的翻译、搜集各地的古代文献。关于原始世界和天堂语言进行了拟测,对语言进行了比较和分类,出现了埃斯占的《论法语与希腊语的一致性》、基沙尔的《语源的和谐》、斯加里谢的《欧洲语言论集》这样有名的著作。
总而言之,他们虽然也做过一些比较和分类的工作,但是由于没有充分的论据和缺乏可靠的科学方法,因此没有摆脱旧时的非历史主义观点而再前进一步。
阿拉伯语自成体系,具有丰富的词汇、严密的句法和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段。阿拉伯文最早的文献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在伊斯兰教未兴起以前很早的时候,阿拉伯人就已经有了一种通用的文字。阿拉伯人在很早的时候起就有了许多很发达的关于哲学、天文学、数学、化学和医学的著作,创造出灿烂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负起了沟通东西文化的使命。
阿拉伯语语法研究在八世纪初从伊拉克开始,在巴施拉、库法和巴格达成立了三个学派,对古代文献和语法进行整理研究,互相之间意见不一致,但都对阿拉伯语研究做出了贡献,影响到后来欧洲人的语言研究。巴施拉学派着重于古代语的研究,写出了有系统的语法著作。库法学派自称不像巴施拉学派那样只沉迷于古代语语法的研究,但他们的影响也比较小。巴格达学派的主要任务是编辑古代诗歌和搜集材料、编纂词典,编成了一本标准的修辞学课本,用韵文写成了一本语法撮要,颇负盛名。
阿拉伯语语法多是就《可兰经》里的古语形式研究出来的。其后犹太人依照它的体系写成了希伯莱语语法,于中世纪传到欧洲,引起极大注意。欧洲人后来懂得用“词根”这个术语来表示一个词的中心部分,还是从阿拉伯语语法和希伯莱语语法学来的。
附录:
一、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杜道流.西方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二、第八次课外自修作业:
1、谈谈中世纪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概况。
2、谈谈欧洲中世纪的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3、谈谈阿拉伯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皖  西  学  院  单  元  教  案
课程名称 语言学史 课型 理论教学 授课时间 1学时
章节(课
程)名称 第八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国外语言学
教学内容
(摘  要)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对于语言的研究和一般语法问题的考察
授课方式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的 使学生大致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国外语言学,尤其是欧洲对于语言起源、语法等问题的研究状况。
重  点 欧洲对于语言起源、语法等问题的研究状况。
难  点 结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状况来认识和评价这一阶段所取得的语言学成就,并与我国古代语言学进行比较研究。
辅助教学
手    段 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课外学习。
教学后记 
(注:1、课型指理论教学、实验、实习、设计等;2、本表按教学单元或课题填写。)
第八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国外语言学
第一节  概况
文艺复兴时期的国外语言学由于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在语言与文化、文学等方面的对比中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命题,对语言问题尤其是语法问题、语言的起源问题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出现了诸说并出、相互争鸣的热闹景象,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和学者纷纷著书立说,使此一时期的国外语言学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对后代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对于语言的研究
和一般语法问题的考察
“文艺复兴”这个名词,就它所固有的意义来说,指的是十五世纪在意大利发起的一种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研究的“再生”,文学艺术的“复兴”,十六世纪由意大利发展到欧洲其他各国,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的革新运动。在文化方面,他们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恢复、印行和重新介绍那些古代文献,使更接近于原意,作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分析研究的结果,在语文学方面也有了某种程度上的进展。
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俗文学兴起,人们不仅采用俗语进行文学创作,而且对俗文学进行提倡和研究。由于学习拉丁语的原因,这一时期对语法的研究成为热门。但是这时的所谓语法在本质上不是描写的,而是规定的,不符合这些规定就是写作不好或说话不正确,这当然是不足取的。另外,他们对于语言的发展毫无所知或很少注意,遇到在使用上有所分歧时,就随便选择一种他们认为最好的定为大家必须遵守的规则,实际上他们所排除的往往是一样好的或者更好的。而最令人不满的是他们无论什么都要仿照拉丁语语法。
17世纪在法国出现“唯理普通语法”,这种语法看起来很严整,很能令人信服,实际上没有多少科学根据,是与语言发展的观念格格不入的。
18实际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的上升,社会制度的改变,许多科学都纷纷建立起来,人们遇到了一种新的精神。许多学者对时代和学术问题进行冷静地排比、考虑,认真地做一些探讨研究工作。可惜这个时期对语言研究有兴趣的并不是什么专家,而只是一批一批的所谓“墨客”,其中包括哲学家、旅行家、传教士,甚至是一国的国君,而真正要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没有几个人,这就是造成许多不正确的方法论的主要原因。
在一时期提出的最重要的语言问题是关于语言的起源问题。亚当·史密斯、斯图瓦尔特和卢骚都对语言的起源问题进行了研究,卢骚的《论语言的起源》影响很大,对于语言研究影响很大。
附录:
一、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杜道流.西方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二、第九次课外自修作业:
1、谈谈文艺复兴时期的国外语言学的发展概况。
2、谈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学研究及其成果。
3、请对18世纪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语言起源问题的认识做出评价。
 
 

皖  西  学  院  单  元  教  案
课程名称 语言学史 课型 理论教学 授课时间 1学时
章节(课
程)名称 第 四 编国外现代语言学史(1800——2000)
第九章  19世纪的国外语言学(1800—1900)
教学内容
(摘  要)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各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
授课方式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的 使学生大致了解19世纪的国外语言学,尤其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状况。
重  点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状况。
难  点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和对我国语言学研究的影响。
辅助教学
手    段 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课外学习。
教学后记 
(注:1、课型指理论教学、实验、实习、设计等;2、本表按教学单元或课题填写。)

第 四 编
国外现代语言学史(1800——2000)
第九章  19世纪的国外语言学(1800—1900)
第一节  概况
语言科学建立于十九世纪的头二十五年。在这以前,在不同的国家里,虽然也有人对于语言作过不少的观察,在语法方面作过许多次关于语言系统的记述的尝试,并且发表过一些有关语言本质和语言起源的饶有趣味的意见,但是正如契科巴瓦教授所说:“这些饶有趣味的意见决非都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没有把有规律的和偶然的事实分别开来,致使语言的研究丧失了科学的基础。”(契科巴瓦《就斯大林著作的观点来论语言学中的历史主义问题》,《语言学中的历史主义问题》,第1页)直到十九世纪初,大家懂得运用历史主义观点去研究语言的各种现象,注意到其中的演变规律,语言的研究才成为科学的研究。
无可否认,语言科学起初在欧洲建立是跟历史比较法的运用分不开的,由此产生了比较语法或历史比较语言学。从此以后,语言的研究才从那些陈旧的、非科学的观点里解放出来,成为一种真正的、独立的科学。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能够获得巨大的成绩,新语法学派所提出的理论原则有很大的功劳。历史比较语言学问世以来,所取得的最大成绩就是对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其次是有助于人们对于有关原始母语的表现形态和使用地区的了解,各语系语言之间的历史比较研究,对我们进行语言之间的共时与历时的比较研究,认识语言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大有好处,对认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大有好处。当然,历史比较语言学也有失之牵强附会和理想化的地方,需要新的理论加以补充和完善。
第二节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
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是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
linguistics)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研究这类语言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称作历史语言学,而运用比较方法研究语言历史
演变的学科称作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起源于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研究重点是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音系统。在英国学者W·琼斯、丹麦学者R·拉斯克、德国学者F·博普、J·格林等人对印欧语系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批学者把当时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正式为历史比较语言学提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这批学者称为新语法学派。
新语法学派提出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语音规律无例外论。根据这条原则,语音变化完全受特定的语音环境的支配,一旦发生了某个语音变化,那么,同一语言地区中处于该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全都发生变化,不应该有例外现象出现。新语法学派提出的观点逐渐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成为指导这个领域中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能够获得巨大的成绩,新语法学派所提出的理论原则有很大的功劳。
历史比较语言学自问世以来,所取得的最大成绩就是对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在印欧语系的谱系分类方面,获得了相当确凿的证据。其次是有助于人们对于有关原始母语的表现形态和使用地区的了解,例如欧洲学者现在很有把握地认为,原始印欧语起源于黑海以北的地区。
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工具,历史比较语言学不仅可以用于印欧语系的语言,也可用于其他语言。20世纪以来,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中国语言学家罗常培、陆志韦、王力、李方桂、李荣等人运用这种方法,构拟了上古和中古的汉语语音系统,初步制定了汉语和有关语言的亲源关系,把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汉语音韵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在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偏重于语言的前后相继,忽略了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把原始印欧语看作单一性的、规律绝对严谨的、内部毫无分歧的语言,也未太免理想化了。
第三节  各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
1786年英国学者W·琼斯在对梵语做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指出,梵语同拉丁语和希腊语
之间存在着非常有系统的对应关系。这种系统的对应关系非常普遍,决不可能归结为偶然因素。琼斯同时认为,要解释这种现象,只有认为它们源自现在也许已经消亡了的某种语言。
接着,丹麦学者R·拉斯克、德国学者F·博普、J·格林等人在更多的语言中发现了类似的对应现象,并且根据这些系统的对应关系,推测了他们的共同起源——原始印欧语的表现形式,同时把原始印欧语同后来语言之间的关系用简洁明确的定义形式表现出来。
各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主要是对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含姆·塞姆语系、芬兰·乌戈尔语系、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伊伯利·高加索语系、南亚语系、马来亚·波里尼西亚语系、南印度语系、班图语系和非洲诸语言、美州诸语言之间的研究。各语系语言之间的历史比较研究,对我们进行语言之间的共时与历时的比较研究,认识语言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大有好处,对认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大有好处。但是绝对化和理想化的比较研究,难免会出现牵强附会的、违背语言真实的说法。这在进行各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时要格外小心的。
附录:
一、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杜道流.西方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二、第十次课外自修作业:
1、谈谈19世纪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概况。
2、谈谈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3、谈谈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贡献。
 
 
 
皖  西  学  院  单  元  教  案
课程名称 语言学史 课型 理论教学 授课时间 3学时(含随堂考查的2学时)
章节(课
程)名称 第十章  20世纪的国外语言学(1900—2000)

教学内容
(摘  要)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普通语言学的建立
第三节  语言学中的众多学派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
随堂考查
授课方式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的 使学生大致了解20世纪的国外语言学,尤其是众多语言学派的研究状况。
重  点 不同派别的语言学研究状况及其得失。
难  点 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产生、发展、代表人物、代表观点及其对我国语言学研究的影响。
辅助教学
手    段 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课外学习。
教学后记 
(注:1、课型指理论教学、实验、实习、设计等;2、本表按教学单元或课题填写。)

第十章  20世纪的国外语言学(1900—2000)
第一节  概况
20世纪的国外语言学在继承19世纪世界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展。在欧美,语言学家在语言理论与语言实际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的语言学流派和语言学理论,也涌现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仅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语言学理论和学派就有普通语言学、语言学中的自然主义学派、新语法学派、心理社会学学派、结构主义及其主要派别、现代美国语言学中的机构主义和观念主义等,但是由于受这些理论所依赖的哲学基础和语言学家对语言事实认识上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理论和学派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直到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的出现,才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科学性在观点和方法上弥补了以往语言学理论中的偏差,使语言学研究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20世纪的国外语言学对我国的语言学理论建设和实际研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语言学理论建设和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和研究方面,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国内有大批学者从事国外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和介绍工作,还有很多人利用这些理论研究中国的语言实际,都有大量的论著发表。应该说这些工作对我们认识汉语、研究语言都是很有作用的,对推动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也是大有益处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有些学者在还没有真正理解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实质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引进和生吞活剥式地利用这些理论,这对世界语言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都是不利的;还有些人不顾汉语的实际情况以及汉语与其他民族语言的区别,一味地照般照套国外的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的现象,甚至以此为荣;还有人把错误的、落后的语言学理论当成宝贝加以运用,令人感到可悲和可笑。这些现象都是我们在今后的语言学研究中要极力避免的。
第二节  普通语言学的建立
语言科学成立于十九世纪初。它一方面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另一方面由于各种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又产生了普通语言学。普通语言学就是把各种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的结果加以概括化而成的。
普通语言学之所以区别于历史比较语言学,是由于它是就整个人类的语言从理论方面去进行研究的。在这以前,人们虽然也曾对人类的语言作过许多观察,在十八世纪,各国学者对于语言起源的问题甚至曾发生过很激烈的争论,但是一般只把语言看作一种“死的”机构,其中包含有许多没有生命的词和语法规则,而不是把语言看作一种“有生命”的东西,所以直到历史比较语言学建成后,由于各种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大家才发觉人类的语言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普通语言学自建立后分成了许多派别,但是穷本溯源,我们不能不首先说到德国十九世纪初的一个政治家和学者洪葆德(W·vonHumboldt)。洪葆德(1767—1835)是德国普鲁士的政治家,曾从事政治和外交活动,同时也研究过哲学、文学、古典语文学和人种学。他对许多语言——由欧洲的巴斯克语到亚洲的马来亚·波利尼西亚语和美洲的印第安人的语言——都有广泛的认识。这使他对语言学的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做出了许多深刻的观察和结论,完成了多篇论著,在德国被认为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者,汤姆森《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说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对于普通语言学的问题的确有许多很深刻的看法和宝贵的意见,这对于以后许多语言学家如波特、石坦达尔、古尔替乌斯、施来赫尔和浮士勒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是因为他的学说中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观点,加上他的文章写得非常晦涩,抽象的推理多于具体的事例,常常使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所以他的这些学说后来就成了欧洲许多唯心主义语言学家的理论基础。
石坦达尔(1823—1899)自命是洪葆德的一个最忠实的追随者,一生赞慕他的为人和语言学学说,1848年曾作《洪葆德关于语言哲学的著作》,后来又写过多部著作,企图根据洪葆德的语言哲学来建立他的语言学原理,但是实际上却离得很远,用个人言语和思维发展的心理学问题代替了洪葆德关于语言、认识和存在间相互关系的认识论问题。
石坦达尔本人并不是一个实际语言的研究者,而只是一个空谈的理论家,企图把洪葆德的学说加以系统化,在他的著作中故意避开欧洲语言的事例,东拉西扯,使人很难捉摸,所以马克斯·缪勒在他给友人的一封信里说:“当我读石坦达尔的一本著作,甚至洪葆德著作的许多部分的时候,我觉得好象踯躅于行云间。”因此他对于欧洲语言学界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可是他的要通过心理学去了解和解释语言的说法在许多心理主义的语言学家、俄国的波铁布尼和德国的保罗那里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反应。
第三节  语言学中的众多学派
一、语言学中的自然主义学派
语言学中的自然主义学派的观点是跟石坦达尔等的心理主义相对立的,他们把语言看作一种自然的机构,要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语言。德国的施来赫尔和马克斯·缪勒两人是其代表。
施来赫尔不仅是一个实际语言的研究者,而且是一个著名的理论家,写过许多有关语言学理论的书,在语言学界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很多著作中都把语言看作一种机构,即表示意义和关系的形式。根据这些机构,我们可以把语言分成若干种类。语言的机构的增长即表现着语言的生命。语言在增长的时期,由简单的结构变成了更复杂的形式;在衰老的时期,由它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发展阶段逐渐衰退,它的形式也受到了损害。
总而言之,施来赫尔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完全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只把它当作一种自然界的产物去加以研究。他正如一般把达尔文主义移植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一样,一方面固然使语言学摆脱了以前的僧侣主义的唯心观点,另一方面却造成了一种客观主义的恶邪的学说。
缪勒的关于语言学自然主义的言论见于他在1861年出版的《语言科学讲话》一书。他在书中将语言学与历史科学对立起来,认为语言学与语文学不同,语文学以语言为手段去研究人类社会的道德、智慧、宗教和文学,属于历史科学,而语言学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应该属于自然科学。他一方面承认语言学与人类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语言的一切变化都只是自然的增长。缪勒的这些说法在当时曾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论,尽管这样,缪勒的著作因为取材新颖,文笔生动活泼,很受读者欢迎,因此他的观点在西方语言学界得到了广泛传播。
二、语言学中的新语法学派
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是国外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德语原文是Junggrammatiker。19世纪70年代德国莱比锡大学K·布鲁格曼、H·奥斯特霍夫、B·德尔布吕克、A·莱斯金、H·保罗等人建立。因为他们对梵语与古希腊语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老一辈语言学家如G·库尔蒂乌斯等深为不满,称他们为“青年语法学派”,含有揶揄之意。但是他们欣然接受了这个名称,后来人们也就沿用下来。在语言学界,现在一般都叫做“新语法学派”。
新语法学派的材料和思想,导源于19世纪前期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J·格林和中期的A·施莱歇尔等人。这个学派指出,梵语有些词形比古希腊语距离原始印欧语原状更远,原始印欧语词根并不都是单音节的等等。新语法学派强调两点:一是语音演变规律无例外,二是语音变化中的类推作用。这些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偏颇之处仍然是很明显的。
新语法学派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影响很大,除德国人外,其他国家的许多语言学家自称属于这一学派。新语法学派提倡研究活的方言,但是受到方言地理学家H·舒伯特和J·吉耶龙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经过实地调查之后,认为语音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情况复杂而且变动不居,不能象新语法学派那样划出清楚的界线,说什么地区的方言在什么时候总是发什么音,毫无例外。
三、语言学中的心理社会学学派
语言学中的心理社会学学派又称法兰西学派,起初是由瑞士索绪尔建立起来的,其后如法国的梅耶、房德里耶斯等都属于这个学派。
1895年,格拉蒙在一篇论文中首先提出,语言演变有生理心理原因,不可忽视。梅耶认为,词义演变是心理过程,但是原因是社会性的。他还认为,语言是社会行为,是“社会事实”,注意语言的社会性。
法兰西学派致力于说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原则。梅耶认为,要证明两种语言是否有亲属关系,最重要的是研究其语法形式。语法形式的证据最可靠,因为音位排列的方式和语法功能的表现,如果在许多情况下两种语言都相同,那决不是偶然的。但是在各种语言中,语法形式相对应,并不意味着音位序列必然相同或相似。
格拉蒙和梅耶都是索绪尔的学生,索绪尔强调语言的系统性,他们也一致赞同。他们的特点就是主张研究语言演变要注意心理生理因素,并强调语言的社会性。但是到了后来,这一派的成员已经向多方面发展,再也不是一个清一色的队伍了。
由于这一学派的诸位语言学家对于各种语言的广泛认识和语言研究的辛勤努力,并且继承了语言学里的一些优秀传统,因此他们的著作中有很多很高明的见解,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有不少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因为他们对语言和社会、语言和认识、语言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受了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学家的唯心理论的影响,所以也不免有许多互相矛盾的地方。
四、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及其主要派别
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是由索绪尔的关于语言系统的理论发展出来的,分为三个学派,即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学派。
依照索绪尔的学说,语言的特点不是由声音和意义构成的,而是声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这些声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的各种联系就是语言的系统,因此语言学的主要对象应该就是这些关系的各种联系。这关系的概念最先被特鲁别茨科依(1890—1938)采用来运用于语音的研究,其后发展成了音位学。这音位学的经验跟着扩展到语言学的其他方面的研究,结果形成了结构语言学。结构语言学是以语言的结构为研究对象的,所谓“结构”,其实就是索绪尔的“系统”。
结构语言学的急速发展是从1929年开始的。1926年,特鲁别茨科依和捷克的语言学家马德修斯、特尔纳卡、雅各布孙等在布拉格成立布拉格语言学学会,从事音位学、文学语言、语言修养等的研究。1928年,语言学家第一次国际会议在布拉格开会,出现了布拉格音位学学派。1929年,《布拉格语言学学会会报》出版,奠定了布拉格结构主义的基础。结构主义的另一个活动中心在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语言学学会。他们1939年出版了《语言学学报》,作为结构语言学的国际评论,第1卷第1分册里载有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这是他们的纲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又叫做“描写”语言学。他们首先把这种方法运用于语言的语音系统方面,然后推广到形态学和造句法方面,专门去研究语言的各种结构,认为在这些结构中意义和概念没有任何联系,企图建立起一种适合于一切语言的普遍范畴。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他们认识到语言的意义方面究竟是不能置于研究之外的,“哲学侵入语言”是必要的,于语言学之外创立了一种所谓的“超语言学”,认为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结构的,而“超语言学”却是研究语言的意义方面的。近年来许多美国的语言学家都有这个想法。
三个学派都是以索绪尔的关于语言系统的理论为基础,都反对传统语言学所习用的归纳法,主张用演绎分析法,提出了方法论方面的三个原则,即同类性、一贯性和统一性原则。三个学派也有一些区别,如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在对于确定语言的声音和意义的语言学方面应该根据一些什么具体的标准这一点的理解上就存在着不同的意见。美国学派与哥本哈根学派在理论的实质上是一致的,但是在术语的使用上是有区别。三个学派分别研究结构语言学中的各个问题,是互相补充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
结构语言学对各种语言事实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间的相互关系和价值,这对语言研究来说是很有用的。可是他们那种反历史主义的倾向和把语言只看作一种脱离现实、脱离社会的“符号王国”的观点在语言学里却是极其有害的。
五、现代美国语言学中的机构主义和观念主义
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的美国语言学界,有两种占统治地位的学派,一个是由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887—1949)领导的机构主义(Me chanism)学派,一个是由萨丕尔(E.Sapir,1884—1939)领导的观念主义(Conceptualism)学派;另外还有一个所谓的“语义学”学派,他们所论述的虽然也跟语言有关,但是已超出了语言学的范围。我们只重点介绍机构主义和观念主义。
1、布龙菲尔德的机构主义
布龙菲尔德1913年—1914年在德国莱比锡、格廷根大学深造,受历史比较语言学家A.拉斯基安和K.布鲁格曼的影响。1921—1949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支加哥大学、耶鲁大学等校任教授。1914年曾经出版《语言研究导论》一书,1933年将此书增补改编为《语言》一书,因为材料充实,方法严密,以后20年间此书成为美国语言学家的必读书。但现在看来,书中还有不少论调需要修改和补充。布龙菲尔德自命是机构主义者,1926年他曾在《语言》杂志第2卷第3期上发表过一篇纲领性的论文,表示他和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完全一致。至于他的语言分析的原则和方法,那跟欧洲结构主义的大致相同,因此许多人认为布龙菲尔德就是美国“描写”语言学即结构语言学的首脑,所不同的是:欧洲结构主义是在新康德学派完形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ie)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下,以索绪尔的语言学观念为基础而形成的,而美国的“描写”语言学,尤其是布龙菲尔德的机构主义,却包含有行为主义、实用主义、物理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成分。例如布龙菲尔德认为刺激和反映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用声音作手段更是普遍存在的,只是人类言语的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各有不同的意义。“研究某些声音和某些意义的结合就是研究语言。”布龙菲尔德这样随便把人类的言语和其他动物的“类似信号”的叫声相比拟,随便把人类的发音和意义相结合,在他的这一学派里是很普遍的。这些都是他们把行为主义、实用主义的观念带到语言学中来,把语言归结为一连串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忽视了语言在人类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所得出的荒谬的“理论”。
其次,在语言和思维的相互关系这一问题的阐述上,布龙菲尔德特别鲜明地和确定地站在极端实证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立场上,这很明显地表现在他那篇用很激烈的论战的笔调写成的论文《语言呢还是观念呢?》里。在他看来,观念、概念只是口头上的术语,他们不与任何实际事物相适应,只是“语言形式的同义词”。所以在他的观念里,一切关于语言和思维的相互关系的问题都是虚构的、假的问题,由此更进一步发展就成了语言的“无意义化”和语言学的“形式化”了。布龙菲尔德歪曲了语言的本质,于是在他要解决语言学的个别问题时就在很大程度上阉割了语言的内容。由于他的影响,他的后继者中有些人竟认为分析语言不必讲意义。
总起来说,特别着重“直接观察中所有的”语言事实的分析和描写,过高估计说话者和听话者的情况的因素,忽略了语言的内容和语言事实的概括性,加强了反历史主义的倾向,这就是布龙菲尔德的机构主义这一学派的特点。这些特点虽然与索绪尔的语言学体系有关,而他们所受的行为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2、萨丕尔的观念主义
萨丕尔是与布龙菲尔德齐名的一位美国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他的《语言》一书出版于1921年,比布龙菲尔德的《语言研究导论》晚7年,但是比他的《语言》却又早12年。布龙菲尔德曾称他为老师,并声明他的语言学观点曾受萨丕尔的影响。可见他
们虽然领导着两个不同的学派,这两个学派经常互相争吵,其实它们之间并不是毫无共同之点的。
首先,萨丕尔和布龙菲尔德一样,都把语言只看作一种语言类型和语法类型,语言的历史和人民的历史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其次,关于语言与思维和客观现实的相互关系这一个问题,萨丕尔的客观现实是不可认识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论点也是与布龙菲尔德所共同的。
在萨丕尔的语言观念中,最突出的是他的所谓的“模型”(pattern)理论。萨丕尔认为每种语言都各有它自己的和它的“内部”语音系统相当的“模型”。在语法中,萨丕尔认为也有这种“想象的”模型,它预先规定了语法结构和它的变化的路向。依照萨丕尔的观念,每种语言都各有它自己的模型化系统,自己的结构模型;语言大大地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每个民族既然各有它自己的特殊的语言,所以不同民族的思维就不可能是相同的。萨丕尔所谓的“模型”只是一些“想象的”东西,具有一种形而上学的实质。萨丕尔的这些语言学理论是以新康德学派的哲学为基础的。
萨丕尔在语言人类学研究方面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美洲印第安民族及其语言、人类的一般概念、文化和个性的关系。
萨丕尔发展了音位理论,根据语音的分布模式分析语音,是形态音位概念最早提出者之一,在历史比较语言学方面,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探索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萨丕尔认为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会对同一客观世界提出不同的分析和解释。萨丕尔的语言学观念在他的门徒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来演变成了美国人种语言学的基础之一。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出发点的,它的特点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语言现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虽然很少把语言当作特别考虑的对象,但是他们的许多著作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家庭、所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法兰克时代》,列宁的《论民族自决权》、《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哲学笔记》,斯大林的《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等都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有关语言的问题。这些著作不仅为语言研究建立了一般方法论的基础,并且提供了直接解决语言学重要问题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语言问题有一些重要指示,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论民族自决权》)、“思想的直接现实,就是语言”(马克思《圣麦克斯》)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语言和意识一样的古老;语言是实践的,为他人存在,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象意识一样,是由于必要,由于与别人交际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因此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并且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它始终是社会的产物。”强调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和思维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但是语言和思维又是有区别的,马克思在《给顾格曼的信》中说:“因为思维过程本身是由一定条件产生的,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所以真正能理解事物的思维只能是同一的东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指出“语言在这里就被看作一种民族的产物”,即思维是全人类的“同一的东西”,而语言是“民族的产物”,他们显然是有分别的。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还进一步指出,思维是人脑的一种职能,是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性。人类的思维是从生产开始的。人们需要用积极的行动掌握外界对他们有最大意义的事物,并且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学会了思维。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的基本原则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和思维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现象;语言和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并不是同一的东西;思维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产生了概念和词;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的反映,必须与该事物相联系,但是表示这些事物的词不是由该事物的本性和特性来决定的,所以只是他们的一种假定的标记;语言有两个职能,即体现思想的职能和交际的职能,而交际职能是它的基本职能。
根据上面所得出的原则,语言必须联系社会的发展去进行研究,语言发展的基础就在于社会和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可是语言的发展是有它内部的规律的,
这些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一方面决定于一般语言的专门特点,另一方面决定于各种具体语言所固有的特点。
随着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的建立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灌输到语言学研究中去,成为这一时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对我党领导下的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广大的知识分子和语言学者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破除旧有的腐朽的观念,建立新的学术思想,利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审视和研究中国的语言现象。各类出版物纷纷撰文介绍和讨论马克思主义语言学,指出它对于我国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各级各类学校也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的指导下进行语言教学和研究。
我国的语言学家和语言工作者将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语言学与中国语言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进行语言的研究和运用,使语言学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中发挥新的巨大的作用。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