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汉语言文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5-21 18:09:2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
    一、什么是中国现当到文学?1、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和当代文学。
二、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1、中国现代文学又称“新文学”,指1917年到1949年间的文学。同时也是用“现代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的文学。”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1、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等。三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9。四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另有后两期1937-1942,1942-1949五分法:1917-1921,1921-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
•第一章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准备
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     二、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        1898年“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
三、文学革命前的文学作品林纾的翻译小说哺育了一代新文学作者。
★ 民初小说以徐枕亚的《玉梨魂》 ,李涵秋的《广陵潮》最为著名 。鸳鸯蝴蝶派“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江湖奇侠传》它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
★《啼笑因缘》本书采用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为故事的核心结构。《啼笑因缘》的精致在于作者讲故事的技巧,章回小说的布局更为作品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意蕴。
第二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
★文学革命的发生,既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变革的必然,又是外国文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提出 “民主”和“科学”,以对抗家长专制的封建文化,开启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大力介绍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等思想学说。
二、“五四”新文学运动 ★胡适首先发难,提出“八事”
★陈独秀“三大主义”: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他俩的“双簧戏”。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倡人性、人道主义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提出“社会写实的文学”。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宣布白话文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白话文取得了胜利。           第三节  外来文学的影响      一、理论渊源   二、翻译作品
第四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一、文学研究会
中国现代第一个纯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周作人、耿济之、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发起。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目标。主张文学“为人生”,提倡现实主义,被目为“人生派” 。以《文学旬刊》、《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开展活动。1932年自行解散。
二、创作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郭沫若、郁达夫、田寿昌、成仿吾等发起。主张写“内心的要求”,表现自我,抒情色彩浓,追求“全”与“美”,被目为“艺术派”。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提倡革命文学。1929年2月被当局查封。
三、新月社
1923年在北京开始活动。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等均为英美留学生。初为俱乐部,后创作诗歌,以《晨报·诗镌》为阵地,致力新格律诗创作,取得较好成绩。1926年离散。1927年徐志摩在上海创《新月》,是为后期。1932年停止活动。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或“新月派”。
四、流派
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名社等构成现实主义流派,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南国社、弥撒社、浅草-沉钟社构成浪漫主义流派。新月社、湖畔诗社大约可以归为格律派。
★第五节  文学思想论争一、与守旧派的论争  二、与“学衡派”的论争   三、与“甲寅派”的论争
★第六节  文学革命的意义一、头十年的阶段划分二、头十年的创作实绩   三、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思想意义。否定封建,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行思想启蒙。2、文学观念。白话文,“人”的文学,审美多样,革命使命。3、联结中外。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吸收了外国文学营养,形成开放态势。4、形象更新。帝王将相、秀才英雄、才子佳人被农民、市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取代。
四、文学革命的特点
1、理性精神的显现。启蒙、改造社会人生、人生探索、“问题小说”。思想大于审美。
2、感伤情调浓厚。问题、乡土、自叙传小说,以及诗歌、小说、戏剧都有。因生活痛苦和醒来后无路可走所至。
3、个性化追求。写个人,“表现自我”、主观情怀、个人心理、独特风格。
4、创作方法多样。                     第二章 鲁迅   第一节生平和思想
鲁迅从《天演论》接受进化论。关注人性和国民性问题。后弃医从文。企图以文艺改造国民灵魂,写论文,译小说,个性主义为主要思想主要思想是启蒙主义和唯物史观。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成熟。在革命文学论争,“左联”工作和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彷徨   呐喊   野草 
            第二节  《呐喊》和《彷徨》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他影响了中国现当代几代作家和研究家。
《呐喊》,《彷徨它们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座高峰。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同时在鲁迅手中成熟。
一、思想与内容
1、反封建:《呐喊》《彷徨》的总主题。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
2、批判国民性:《阿Q正传》《示众》《风波》等。
3、探索出路:《伤逝》《故乡》《离婚》等。
★两大题材和形象:
1、农民:由《故乡》《风波》《祝福》《离婚》《社戏》及《阿Q正传》构成。
2、知识分子:由《孔乙己》《白光》,《高老夫子》《肥皂》,《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构成。
二、艺术手法
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形象构成法。
2、“画眼睛”:人物描写方法。
3、“白描”:景物描写和行文方法。如《风波》里的农村晚景,《孔乙己》的文风。
以上是鲁迅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其他还有选材严、开掘深,注意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刻画等等。
第三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一、狂人形象1、狂人是“迫害狂”。其表现不同常人。2、发狂原因是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
3、狂语里能够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是他发狂前的思想存留。4、狂人形象的意义:说明封建势力的强大(说真话必疯);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吃人”,并把实现不”吃人”社会的希望寄托给孩子。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中国的小说,只有到了鲁迅那里,才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这个更广大的题材领域,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他们深受生活的折磨,但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这样,鲁迅就把残酷扭曲的社会充分的展示在读者面前,引起我们改变这个世界的那种强烈的情感。  第四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
    第三章  20年代的小说
现代文学以小说开端。最先取得成就的是鲁迅,后形成气候,于是出现了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思潮。现代小说从起步到形成高峰,有许多代表性作家。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的小说
一 问题小说
1、用小说的形式提出社会、政治、人生、生活等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共同寻求解决方法的小说。
2、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等最早,冰心《斯人独憔悴》揭竿,
二 乡土文学
五四”以后出现的描写乡间人生现实的小说。移居京沪等大都市的作家,以现代思想反观家乡农村,描写农村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与农民的痛苦、乡风民俗的醇厚,表现出淡淡的乡愁。
鲁迅开路,继起的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钦文、蹇先艾、许杰等,《柚子》、《怂恿》、《地之子》、《故乡》、《朝雾》、《惨雾》。
三 冰心
谢婉莹(1900-1999)福州人。诗歌、散文、小说俱佳。
以问题小说闻名。《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社会问题,《超人》:人生是什么?爱-母爱-“爱的哲学”,《分》:阶层意识,憎爱皆有。《关于女人》等赞美女性。    以人物心理刻画和主观感受表达见长
四 叶圣陶
叶绍钧(1894-1988)苏州人。文学研究的代表作家。小说和儿童文学著名
小说以表现小市民的灰色生活和学校题材见长。《这也是一个人?》《晨》《隔膜》《遗腹子》;《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特点客观、朴实、冷静,不动声色,将见解隐藏于“不著文字的处所”。
中国儿童文学开山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五 许地山
落华生,1893-1941,小说、散文俱佳。浪漫主义色彩:1、异域色彩,2、宗教氛围,3、爱情线索;后走向现实主义。《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春桃》、《落花生》。
第二节  创作社的小说
一、浪漫抒情小说二  创造社的小说
郭沫若:《牧羊哀话》第一篇反帝爱国小说。张资平:《冲击期化石》——现代第一部长篇。郁达夫最著名。     
三、郁达夫(1986-1945)
浙江富阳人,小说、散文俱佳。《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直接表现人的变态性心理,在中国自郁达夫始,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为郁达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沉沦》抒写弱国子民的屈辱,表达爱国情怀。为人正直铁面无私,受到忌惮、排斥——辞职,在外鬼混几个月的人享受荣华安乐 其次,严重的自卑心理与多愁善感的气质,使他无法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从思想内容来说:
第一,具有较强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主人公畸形性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中国封建文化的毒害,另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歧视。     
第二,具有较炽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主人公深深憎恶民族歧视,爱自己的祖国,至死仍从内心希望祖国富强起来。 
第三,向虚伪的封建道德挑战。 大胆描写“性”的苦闷,顺应时代潮流,向扼杀人们的个性和情欲要求的封建道德作了冲击
★从艺术上说
《沉沦》可称为我国开创浪漫抒情小说文体的一篇重要作品。
 它带有自叙传色彩,小说主人公实际上是作者的文学形象,融合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和感情情调,甚至大胆暴露了自己的隐秘性心理。在表现手法上,喜欢用独白式的抒情描写,抒发主观感情,带有浓重的浪漫气息。
★郁达夫小说的抒情特色:
1 “零余者”形象。被社会挤出的飘零者,特点是愤世嫉俗,感伤忧郁,不同流合污并且反抗黑暗。受“多余人”的影响,但有五四彷徨苦闷于出路的“时代病”特征。郁达夫作品多写“零余者”心情。
2 “自叙传”。作者自我的表白。他相信“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之语,总在作品中嵌入自己的身影或个性气质,通过主人公宣泄自己的情怀。
3  感伤情调。郁达夫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而他对忧伤的情调尤感兴趣。他的小说以感伤的抒情为主调,注重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甚至厌世颓废的情调抒发,而不注意营造结构。
第四章  郭沫若  第一节生平和创作
★郭开贞1892-1978,乐山县沙湾镇人。抗战爆发只身回国,成为国统区文化界旗帜
第二节  女神
《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创作,影响巨大。诗集以雄浑豪放的格调唱出了五四时代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最强音,若要体会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最好是读《女神》。
一 爱国主义
二 自我抒情主人公
三 浪漫主义  表现为:1、表达理想2、想像雄奇3、感情奔放4、夸张象征等手法
四 诗体创作
1、自由体诗歌: 2、有的诗初具“形式”。如《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3、诗剧:《棠棣之花》、《湘累》、《女神之再生》。问题:由于太“自由”,使得形式散漫,语言缺少提炼,最终是感情横溢,诗味不足。
五 其他诗集
第三节  历史剧
1《女神》中已有诗剧。2头十年著名的是《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4 《屈原》为代表作。                第五章  20年代的诗歌    第一节  概说
一、早期白话诗二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1 自由体诗歌的建立。2 《女神》最突出。三、走向“规范化”四、“纯诗”概念与象征诗
第二节   闻一多
1 、闻家骅,湖北浠水人走过了诗人—学者—斗士的人生道路。2 、诗作集为《红烛》《死水》。
3  、闻一多是杰出的爱国诗人。写《太阳吟》《忆菊》《孤雁》表达爱国情怀,写《洗衣歌》《七子之歌》控诉帝国主义罪行写《发现》《一句话》《死水》表达失望和希望。4、 闻一多主要贡献是“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创作5、 新格律诗理论的核心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6、 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讲究节奏和韵律,具有听觉美。7、 绘画美指辞藻富丽、恰切、有色彩,讲究语言特色,视觉形象有魅力。8 、建筑美指节与节、行与行之间的均衡,讲究匀称整齐,具有视觉美。★9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隐含着对祖国绝处逢生的信念。应从“三美”理论进行分析11 、闻一多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表面上作者把“死水”“让给丑恶来开垦”,实际是朱自清所说的“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是对祖国(象征义)爱之太深的愤激之情。        
第三节 徐志摩
★ 徐志摩,海宁人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再别康桥》树立的理想,。
★徐志摩的诗风清新灵动,潇洒飘逸,技巧极强而又不着痕迹,仿佛信手拈来,轻松自如,艺术造诣相当高。他的诗整饬有格律,但灵活多变,运用自如。《再别康桥》表达无法言说的隐衷和欲说还休的心情。几幅画面新鲜别致,意象清新,把自己的理想建立情形巧妙道出。轻来悄走的心理和挥手作别的动作,将难言的心情表达得恰到好处。
第七章 20年代戏剧
1   话剧发端于春柳社,1907年在东京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
2  最早的话剧剧本是胡适的《终身大事》。郭沫若开创历史剧。其他有“国剧运动”提倡者熊佛西《洋状元》、余上沅《兵变》。 ★成就最高者是丁西林和田汉。
3中国话剧首先是因了社会变革的需求应运而生的。
★丁西林和田汉
4丁西林以幽默喜剧著称:《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抗战后有《三块钱国币》,四幕抗战喜剧《妙峰山》。
5田汉悲剧特色显著:处女作《梵峨嶙与蔷薇》,出世作《咖啡店之一夜》,代表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抗战后有《回春之曲》《秋声赋》《丽人行》以及解放后的《关汉卿》较著名。
★丁西林,原名丁燮林,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人。 田汉原名寿昌,曾用笔名伯鸿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湖南省长沙县。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梵峨膦与蔷薇》。
★田汉发表《咖啡店之一夜》。剧本描写农女白秋英被盐商儿子遗弃的故事,揭露和谴责了资产阶级在恋爱问题上以金钱和地位为中心的丑恶本质也是中国话剧史上较早描写工人和资本家斗争的一个剧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二个十年)
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           ★重要
30年代,是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1927-1937年。这时期,文学重心移到了上海,文学队伍重新组合,文学性质有了新的因素,文学创作有了新的变化和收获。
一、无产阶级文学论争与“左联”的成立
★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1、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 2、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3、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要错误4、鲁迅、茅盾同创造社、太阳社的争论
⑴革命文学的提倡与论证
一、革命文学口号的提出  二、主张的偏颇
1革命文学提出以农工大众为对象,语言接近农工大众。2 否定五四文学革命,以小资产阶级作家为革命对象。把鲁迅、茅盾、3说明主张者患有“左”倾幼稚病。三、论争1、李初梨发表《艺术与社会生活》,针对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理论的偏颇和错误的批判,2、太阳社和创造社对谁先提出口号问题也展开了论争。
⑵ 左联”的成立与活动
一、成立背景
 1929年秋,中共要求停止论争,加强团结,派沈端先、冯乃超、冯雪峰与鲁迅联系,筹备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尊鲁迅为“盟主”。
二、“左联”的成立
 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成立,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的行动纲领。鲁迅在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鲁迅是左联的实际领导者。
三、“左联”的活动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 2、设立国际文化研究会  3、设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4、后来发生“两个口号”的论争。
★左联”的主要文学活动:
1成立马克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2“左联”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联系及文学大众化的推广。 3“左联”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学阵地,扩大自己的文学队伍。 4“左联”逐渐摆脱了革命文学普遍存在的幼稚病,标志其创作走向成熟。5马克义文艺思想与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创作互补,丰富和繁荣了左翼文坛。
⑶左翼文艺思潮与民主主义文学思潮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论争
1、20年代末30年代初,梁实秋等人坚持文艺的普遍人性与左翼作家的阶级性的论争
2、30年代初以胡秋原和苏汶(杜衡)为代表的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与左翼文学队伍关于“文艺自由论”的激烈论争。
3、以沈从文、朱光潜为代表,强调“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较为典型地反映了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不同层面。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     第一节  概说
1、三十年代,经过五四的准备,2、主要派别有:左联、东北作家群、新感觉派、海派、京派、通俗小说等。
3、主要特征:小说的艺术性进步很大 。摆脱了文言文和外来语的影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作家。
 第二节  丁玲   张天翼
一、丁玲   处女作《梦珂》,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实践《讲话》的成果。特点:她的作品是个人叙事和社会批判的结合。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梦珂》这部作品的笔法虽简单稚嫩,但已显出了作者独特的女性意识。
★《莎菲女士的日记》。,记叙了莎菲女士的一段生活和苦闷情绪,在人物心理描写上独树一帜,青春期躁动的女性心理被写得细腻而大胆。小说采用日记体写成,
★二、张天翼  《包氏父子》最优秀,《华威先生》最有名,儿童文学《大林和小林》。特点:讽刺。讽刺某些人的某些缺点。
★他的小说以讽刺与幽默擅长。写得最多的是小市民和某些知识分子庸俗可笑的生活,以此揭示现实的虚伪与丑恶,抨击畸形社会的弊病,《包氏父子》即是他的代表作。
★《包氏父子》是张天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名篇,它们反映了张天翼讽刺小说的鲜明特色。
★《华威先生》这部漫画小品式的中篇小说,是抗战前期著名的暴露国统区弊端的讽刺文学。
★张天翼   在文体上采用了速写体”,的速写式艺术手法,正适应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特点与青年作家们的艺术要求。
★张天翼的幽默性情和讽刺禀赋与俄国讽刺文学的影响自然而有机的结合,现实主义文学观照生活的视角与他熟悉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促使他走上现实主义讽刺文学创作的道路,造就了他以一个幽默讽刺小说作家的形象出现在中国文坛。
★(一)人道主义精神观照下的社会病态人生(二)、以小见大的表现方式(三)、"含泪的笑"的讽刺艺术风格
第三节  新感觉诗派
★30年代上海的一个小说派别,新感觉小说取材上海都市的畸形与病态,手法多样新颖,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促进了都市文学的发展,是海派文学中一个较有成就的流派。
★主要作家:
★施蜇存集子《将军的头》、《梅雨前夕》、《善女人行品》。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的短篇较早用感觉主义写成。
★穆时英,(1912~1940)称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
★浙江慈溪人。被人称为“鬼才”作家。小说集《公墓》,转而描写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小说集《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是现代派的代表性作品。
★穆时英的都市小说,通过带有都市味的意象直接表现都市的现代性和殖民性。
★穆时英在《公墓》,于塑造群像,不屑于表达自己对于民族、历史的沉思。但穆时英独具慧眼,从这些小人物身上,看到了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危机和人的异化。
★穆时英的小说创作,偏嗜病态多变的城市生活。他能细腻地洞察出都市人的精神信仰危机及人在都市生活浸透下的异化。在他看来,大都市在美仑美奂的浮华表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物质崇拜,道德沦丧,信仰危机,
                          ★第十章    茅盾    第一节  生平和创作
★沈德鸿,字雁冰,浙江人,《幻灭》《动摇》《追求》合称《蚀》三部曲,表现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知识女性的悲剧。写有小说和《买豆腐的哨子》等散文。另有论文《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
★1930,参加“左联”活动。1932-37创作进入鼎盛,代表作《子夜》在这时写成。
★抗战期间有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
★抗战胜利后,写剧本《清明前后》。
第二节  《春蚕》和《林家铺子》    
★茅盾企图在《子夜》中大规模地反映中国社会,《春蚕》《秋收》《残冬》构成“农村三部曲”。
★《春蚕》的主题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民族资本家转嫁危机造成的农民破产,同时预示了农民的出路。
  第三节  《子夜》 
一、《子夜》的写作意图
★    茅盾小说《子夜》,通过描写生活在大上海的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及生活方式,表现出都市的现代性和殖民性。又包含了民族特征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表现出了茅盾在都市意识下的民族人文关怀,以及他作为左翼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子夜》的人物形象
★  茅盾塑造的都市人物群体,最引人注意的有三类人物
 三、《子夜》的艺术特点
1、结构宏伟。2、心理描写突出。3、环境描写出色。
★《子夜》,采用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俯视视角,把客观写实、政治讽喻、社会分析和严谨的写实细节混合在一起,显示出茅盾在广阔的时代、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结构故事情节,概括复杂斗争生活的艺术才华,也从侧面表现了作家描写都市宏大的叙事观。
同时,茅盾也是一个擅长心理描写的作家。这些心理描写,无疑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表现出了茅盾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
第二节茅盾的特殊贡献
一、“史诗性,社会分析小说”   二、文学批评   三、翻译作品
1,在题材方面,他对反映社会全面貌的、现实的、重大题材贡献卓著。
2,在主题方面,他的小说能正确地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3,在人物塑造方面,在整个社会的 政治、经济关系中表现,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命运沉浮,展开对社会的剖析。
4,在结构方面,他的小说采用网状结构,复杂严谨,气势恢弘。
★批评家的茅盾要先于小说家的矛盾。★茅盾创作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艺术典型,揭示中国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
★第十一章 老舍     第一节  生平和创作
★舒庆春,字舍予,北京,创作丰收,《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著名;重要作品《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赶集》、《樱海集》等。典型代表作《骆驼祥子》。第一个长篇《老张的哲学》,小说揭露了北洋政府统治下,教育界的黑暗和混乱,在艺术上表现出幽默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  骆驼祥子
一、主题 作品反映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农民工的生存命运与精神毁灭的悲剧结局,否定了靠个人奋斗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提出了个体劳动者的出路问题。
★《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长篇《骆驼祥子》,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贡献。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也揭示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主题。更体现了人是随环境变换而改变的动物,可谓是最不堪一击的。人性的丑恶在此暴露无遗。
二 祥子形象
三 祥子悲剧的原因   ★第一,社会没有提供成功之路。第二,婚姻的失败。第三,更重要的是,祥子走的是个人奋斗的道路。他走得越远则陷得越深。
第三节老舍的独特贡献
一、“市民世界”:老舍作品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北京市民社会,被称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
二、“京味儿” ★作品人物众多,形象鲜明,“京味”十足,是抗日战争年代北平众生相,大力歌颂了民族气节,艺术水准极高               ★第十二章巴金        第一节  生平和创作
★李尧棠,字芾甘, 五四时接受无政府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影响。重要作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人间三部曲》 (《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
第二节  《家》
一、思想内容
  《激流三部曲》展示的生活激流     作品描写成都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 “家”是封建统治的象征。
二  人物形象
三艺术特点1、抒情性作家满怀热情歌颂青年,笔底奔流感情,表现出巴金式的热情与抒情。2、人性美。作品重在写人的心灵美3、主要受《红楼梦》的影响,同时借鉴了外国文学的艺术。
★第三节《寒夜》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特定时期下小人物的挣扎影像,作品通过他们生存挣扎,家破人亡的悲剧,揭示了战争环境中正直善良的小人物的生存困境。作品的艺术成就相当高。
★十三章    沈从文       第一节  生平和创作
★沈岳焕,凤凰县人,作品宏富,小说、散文俱佳,《边城》和《长河》是代表作。以写湘西著名。作品的总主题是人性。
             第二节  湘西世界及其对照
★沈从文用小说和散文构造了文学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美学观念里还有“神性” :“爱”与“美”=最高的人性。
★沈从文自称“乡下人”。当他看城市人,便发现了种种不符合人性的现象,这都是商业化的结果,于是他讽刺和鞭挞。                               第三节<<边城>>
★沈从文只好用理想的方式再造人生形式了,《边城》和《长河》是理想人性的颂歌。★《边城》以诗一样的语言和画一般的风景抒写一曲田园牧歌。★ 贯穿小说的是一条扑朔迷离的爱情线索
第四节  沈从文的艺术贡献   
一、一个充满人性美的“湘西世界”。这是原始古朴无法实现的幻想。
二、多种小说文体的创立。沈从文被称为“文体作家”,他把小说文体扩大了。
第十四章  30年代诗歌    第一节  概述
★30年代的诗歌,有两大潮流,一是左翼诗歌,二是现代派诗歌。
一  中国诗歌会
左联诗歌组发起,1932成立于上海,蒲风、穆木天、创办《新诗歌》,故有“新诗歌派”之称,1937年4月中国诗人协会成立,宣告解散。该会以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大众化为主旨。代表诗人除发起人外,有王亚平、柳倩等。
二  现代派诗歌
1、后期新月社
     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办《新月》,开启了后期新月社。它不再仅坚持新格律而有更宽的道路,开掘内心世界,强调情诗的创造,有别于中国诗歌会注重外部世界的叙事诗创造。
三  现代派
1932施蛰存办《现代》而得名。卞之琳编《水星》呼应,推动现代诗潮。戴望舒编《新诗》把现代诗推向高潮。 “现代派”本无组织,其诗特点是聚焦内心世界,抒发自我情绪与感觉。抗战后,诗人群急剧分化。
四  其他诗人    1、殷夫1909-1931:左联五烈士之一,诗集《孩儿塔》《伏尔假的黑浪》。2、艾青1910-1996:《大堰河——我的保姆》   3、田间1916-1985:《未明集》《中国牧歌》,充满激情和战斗精神,节奏短促。 4、臧克家1905-2005:《烙印》《老马》《当炉女》《难民》著名,锤炼字句,凝练含蓄,有古诗美。
第二节   戴望舒、卞之琳
一、戴梦鸥,杭州人。《雨巷》显示了由新月派向现代派的过渡,《我的记忆》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其诗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诗人在抗战中被关在香港监狱,诗作表现为爱国主义。
二 《雨巷》
《雨巷》诗人获“雨巷诗人”称号。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作。1、三个形象:“我”、姑娘、雨巷; 2、诗意蒙胧与主题多解。
三 卞之琳:江苏海门人,“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的现代主义诗人。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雕虫纪历》等。
四、《断章>★这是表层画境,深层的哲理是宇宙万物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依托,人与人、与自然应和谐相融。
             第十六章  30年代的戏剧     第一节  概说
★戏剧大众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国防戏剧★主要作家田汉、洪深、曹禺、夏衍、熊佛西、李健吾等及其代表作品。
(一)戏剧大众化
1.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提出:★“阐明社会的矛盾,引导大众发生一种革命的热情来反抗奋斗,达到革命的目的”。
(二)戏剧的职业化★欧阳予倩对戏剧职业化道路推动很大。
(三)几个重要的戏剧作家★洪琛、欧阳予倩、田汉被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
★洪琛:名洪达,字浅哉,江苏武进人,是中国到国外专攻戏剧的第一人。他创立了中国话剧的正规表演、导演体制。作品有:《赵阎王》、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洪琛的戏剧创作思维侧重理性化,具有概念化倾向。洪琛积极倡导“国防戏剧”,创作有剧本《走私》、《咸鱼》、《飞将军》、《鸡鸣早看天》等作品。
第二节  曹禺
一、生平和创作★ 曹禺1910-1996,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剧本《胆剑篇》、《王昭君》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与《日出》一同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牢固地确立了曹禺在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其他作品还有《蜕变》《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二   四大剧作★曹禺剧作写出了人的生存困境,在困境中,人无论如何“挣扎”,都不能摆脱“宇宙”的“残酷”。
(一)雷雨:有“三一律”的特点。矛盾冲突激烈,背景渲染细致,语言诗化。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
★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颠峰时期。
(二)日出★《日出》既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批判性,又涵括了更深广的历史意识。
 ★《日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比《雷雨》更成熟,更显露了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作者利用对比强烈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有限的空间,全声色地表现了社会各层各界,揭示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本质,具有深广的历史内容。在艺术上,作者“试探一次新路”,他舍弃了《雷雨》中“太象戏”的结构和“用的过份”的“技巧”,采取了“横断面的描写”。
★人物形象的刻画,仍是《日出》最成功之点。 《日出》的悲剧意在于揭露了金钱物欲世界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这种异化集中体现在陈白露身上,陈白露一方面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她在精神上又厌恶这种生活。这种矛盾最后使一个美丽聪明的年轻女性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激起人们的同情和反思。
(三)《原野》《原野》写复仇者的沉重心理负担,是曹禺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描写农村题材
(四)北京人《北京人》主要描写一个旧中国典型的封建大家庭如何从过去“家运旺盛”的时代,逐步走向衰落以至于彻底崩溃的过程。
三  曹禺的杰出贡献
1、创作了既可演出,又可阅读的剧本,把中国话剧推向了成熟。
2、树立了中国话剧的高峰,为中国话剧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3、把人的心灵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睹之惊心动魄。
4、多种艺术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创造了戏剧的艺术典范。
★曹禺剧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第一,《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第二,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第三,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
★总之,曹禺是中国话剧运动发展多年经验总结的集大成者,为中国现代话剧奉献经典的杰作,在现实人生和人性的开掘、。
★夏衍(1900--1996)
★处女作、独幕剧《都市的一角》。描写的是一个19岁的舞女,因为无力拯救负债的情人而自尽的故事,反映了时代的悲剧和人民生活的艰辛。
★"讽喻史剧"《赛金花》,用漫画夸张的手法,讽刺了当权者的不抵抗主义和卖国求荣的政策。历史剧《自由魂》(后改名《秋瑾》)以积极的正面主人公为榜样,高扬的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和舍生取义的革命气概。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杰出的现实主义力作,也是他自觉实践现实主义手法取得的重要收获,以冷静、客观、不动声色却蕴含着巨大情感波澜的"严谨现实主义"为特征的夏衍的剧作风格,
★夏衍剧作的艺术特点
★1、善于写普通知识分子和小市民平凡的人生,发掘内在的悲剧性和喜剧性。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以及内在的深刻性,就构成了夏衍剧作的鲜明特点。2、"注意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活动"。3、简约、谨严、含蓄的艺术风格。4、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三期至第四期)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运动与思潮
★40年代文学即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指1937年芦沟桥事变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2年间的文学。以历史而论,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的文学活动。这十年历史的特点是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文学担负起了救亡的使命,同时也表现了战争情况下人的心灵。
第一节  文学形式
一  孤岛文学
★1937年11月日军占据上海,租界处于包围状态,形成“孤岛”,这个时期的文学史称“孤岛”文学。
二 沦陷文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上海并入沦陷区,统称“沦陷区文学”。
★一方面提倡乡土文学,另一方面转向平凡人生的价值肯定。在艺术上出现雅、俗文学接近的趋向。在沦陷区作家中,张爱玲、钱钟书等最值得注意。国统区更能代表40年代文学的主潮。
三、国统区文学
(一)抗战初期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爱国主义成为总主题,报告文学和通讯等纪实性作品倍受重视,诗歌,戏剧走向广场化。
(二)抗战中期
   ★  作品加强了现实批判和历史沉思。在爱国主义的总主题下有两类作品:一是在现实和历史的描写中,揭露民族的痼疾和阻碍抗战的原因,《四世同堂》《北京人》《家》 ;二是描写知识分子的苦难历程和历史道路,如《财主底儿女们》
★这时的特点是历史感和史诗性的品格和沉郁、凝重、博大的美学风格。
(三)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
      文学的色彩繁复多样,但讽刺是其主色调,现代文学的讽刺品格得到长足发展。
   (四) 解放区文学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后扩大为解放区,实行“红色政权”,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空前的变化。许多作家从上海、北平等地到延安,与群众结合,创作了崭新的文艺。文艺社团众多是其特点。1942年毛泽东《讲话》以后,文艺创作及运动得到蓬勃发展,有别于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五四”传统文学的新文学大量出现,并且成为新中国文学发展的基础。作家对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自觉追求,民间文艺形式得到高度重视,作家通过与农民的“对话”试图把文学的“根”扎在民族文化土壤中,因此解放区文学有其特殊意义。
第二节《讲话》
40年代延安开展了整风运动。在运动中,延安文艺界于1942,5,2-23 召开了座谈会。会上,毛泽东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影响最大的论著,是建国后中共制定文艺政策的指导思想,★《讲话》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共如何领导文艺的问题。
★《讲话》论述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内容与形式、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方法、文学批评标准、文化遗产的批判与继承、文艺队伍的建设、统一战线等问题。。明确提出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其次才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服务。《讲话》主要是从政治的层面提出“如何为群众”的,因此把文艺家的思想改造放在第一位,
第三节  文学思潮与论争
一、关于文艺与抗战的关系
★抗战初期鼓动抗敌情绪的群众性、小型化的作品出现了公式化倾向,梁实秋提出文学“与抗战无关”,并得到沈从文的呼应。
二、关于“民族形式”
三、对“战国策”派的批评
四、关于文艺与政治、生活的关系
五、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
第十八章  4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概述
国统区、“孤岛”和沦陷区小说的内容有:
第二节  钱钟书、张爱玲、张恨水
★一  钱钟书   钱钟书1910-1998,无锡人。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集《人·兽·鬼》,《围城》。
★《围城》借鉴英国“流浪汉小说”的写法,★作品以文化的价值与冲突为核心,写出了多方内容与多个形象。其主题正如书名所示,明指婚姻,实指人生,方鸿渐每次冲出“围城”都落入新的“围城”,所以有肺腑之言:“他们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作品机智深刻,讽喻成趣;议论精辟,妙语连珠;博喻繁复,警句迭出,令人拍案叫绝!《围城》是语体文写作的奇书
二、张爱玲
张爱玲1920-1995,天津。成名作《倾城之恋》写富商范柳原与曾在旧家庭为人妻的白流苏的婚姻。★代表作《金锁记》是对“女性情欲的研究”。
三 张恨水,原籍安徽是现代最有成就的通俗小说家。其代表作有:1《春明外史》,2《金粉世家》,。3、《啼笑因缘》,4、《八十一梦》,
第十九章  解放区小说     第一节  解放区小说概述
★解放区的文学创作在《讲话》的指引下,作家们努力实践工农兵方向,创作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体现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推进了民族化、大众化的进程。
★延安和解放区文学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都与国统区大不相同。这些作品表现工农兵主要是农民的生产劳动,反映农民翻身解放的喜悦、与封建落后势力的斗争和在新政权下的成长历程,格调明快爽朗
★解放区文学与外国文学隔绝,,形成了固步自封的格局。思想上的狭隘保守和艺术上的缺乏创新,尤其是强调服务政治而忽略了文艺特性的缺点被带进新中国,影响不佳。★作品除赵树理、孙犁、丁玲和周立波的作品外,有写人精神面貌的欧阳山《高干大》,柳青《种谷记》,康濯《我的两家房东》;
第二节  赵树理
★赵树礼,山西沁水县人, 成名作《小二黑结婚》,代表作还有中篇《李有才板话》、长篇《李家庄的变迁》。后有《孟祥英翻身》《地板》《福贵》《小经理》《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是“山药蛋”派的鼻祖。
★第三节   孙犁、丁玲、周立波等
一、孙犁★孙树勋,河北安平县,1939 始发表作品,以短篇成就最大。代表作有《芦花荡》《荷花淀》《嘱咐》《采蒲台》等。
★他的作品大多以冀中平原农村为背景,表现战争年代人的美好心灵、坚强品质和高尚情操,揭示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源。
二 丁玲★蒋冰之 1904-1986,湖南林澧人。20年代开始创作。写有《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小说。1946-48 她参加土改运动,创作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暖水屯的土改斗争,真实深刻,获1951 年度斯大林文学奖。
三 周立波★周立波 1908-1978,湖南益阳人。1941 开始创作,1948 发表《暴风骤雨》第一部,次年发表第二部。作品以元茂屯为地点,反映东北土改运动的全过程。作品塑造了新型农民赵玉林、郭全海形象,落后自私的老孙头则是刻画得最为丰满的人物。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色彩,语言个性化。
四 其他作品
★解放区较有影响的长篇除《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三里湾》,柳青的《种谷记》;短篇有康濯的《我的两家房东》和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
第二十章  40年代的诗歌   第一节  概述
★40年代的诗歌多所收获,较为成熟。★抗战初期,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表现昂扬的民族情绪和战斗精神。抗战中期,国统区诗歌的主要特征是现实主义的深度和现代主义的力度。“七月派”诗人显出实力,★解放战争时期,现代派诗歌继续发展,上海形成了“中国新诗派”。 “七月派”的诗歌创作也有长足的发展。
第二节  “七月派”和“中国新诗派”
一、“七月派”以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及《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为阵地,提倡现实主义和自由体诗。出版《七月诗丛》
二、“中国新诗派”源于西南联大,形成于1948年,是抗战胜利后最有影响的社团之一。1947年,《诗创造》诗派没有纲领和组织,诗歌观念和创作思想大体一致,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综合”。
第三节  艾青
★蒋海澄,浙江金华县,遂成自由诗高峰。★散文美是艾青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追求。他主张不受拘束地表达感受,把自由诗推向了高峰诗歌靠感情和旋律来组织,靠绘画和音乐来协调的,表现出来便是内在情绪的律动和线条色彩与修辞语句的变化统一。
第四节  冯至和穆旦等
一、冯承植 ,河北涿县人,   ★他的早期诗集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代表作《我是一条小河》《蛇》《迟迟》等。鲁迅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集为《十四行集》,为中国最优秀的哲理诗。
二、穆旦
    ★40年代初在昆明活跃着一群现代派诗人,★穆旦诗用冷酷的笔调深入心灵做严峻的自我拷问,揭露出现代人“丰富的痛苦”,
第五节  解放区诗歌
★解放区诗歌是民间歌谣资源的充分利用,★这是对“五四”以来民间资源利用的发展,
★而在《讲话》前,柯仲平的《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等较有名。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一、中国当代文学的界定★一般将1917—1949称为中国现代文学,1949—当下,称为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的结构
   特殊的历史命运造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三维结构——大陆文学、台湾文学、港澳文学。
   1大陆文学   大陆当代文学主要流贯三大文学潮流:政治文学、“人的文学”与通俗文学。
★“左翼文学”经由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改造,它的文学形态和相应的文学规范在50——70年代,凭借其影响力,也凭借政治的力量而“体制化”,成为唯一可以合法存在的形态和规范。
★中国当代文学充满了曲折和不稳定性,它始终具有与社会生活实践保持同步探索的性质。对这样一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首先应该注意到它的开放性和整体性两大特点。
所谓开放性:   即指它并不是一个形态完整的封闭型学科,无论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还是1949年以来的当代文学,时间上都缺乏明确的下限界定,也就是说,我们今并没有让这门学科完全脱离现实环境的影响,把它放在实验室里作远距离的超然的观察,对于这门学科的考察和研究,始终受到现实环境的制约。
所谓整体性: 是当代文学与20纪前半叶的中国文学、与由于政治原因暂时还分裂成另一个特殊行政区域的台湾地区文学,与殖民化了一个多世纪于今终于回归的香港澳门地区的文学,构成一个完整的、难以分割的文学整体现象,但目前它却无法沟通、涵盖这些文学现象。前一特点使这门学科具有不确定的特性,它没有经典的作品和经典的解释,这就容许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对学科的积极注入,容许研究方法上的多种可能性存在
★二    当代文学的断代       从新时期的“伤痕文学”起,才是真正的断代。
★因此,我们认为,当代文学的分期:1、27年文学(1949——1976)2、80年代文学(1976——1989)3、90年代的文学(1990――2000)
★第一章   27年的文艺运和文艺思潮  (重点)第一节   27年文学的背景
一、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
1、左翼文学(革命文学): 以解放区文学为主,进入50年代后,成为中国大陆文学的“惟一”。毛泽东文艺思想为其指南。
2、右翼文学 :国民党官办文学,张道藩
3、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朱光潜、沈从文等,力图“匡正”文学的强烈的意识形态化的走向,试图开拓40年代文学的另一种可能,强调文学要“冷静”、“超然”,要远离政治。有着明确的目标,并有力量左右文学界的走向,对文学加以“规范”的,
二、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中,并在30年代末40初形成“体系”。毛泽东的文学思想带有强烈的“实践性”的特征。
  ★毛泽东文学思想的核心:文学的社会政治效用(功能),即文学为政治服务。
★他不承认具有独立品格和地位的文学的存在,”“党的文艺工作”,“是服从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现实政治 是文学的目的,而文学则是政治力量为实现其目标必须选择的手段之一。“文学从属于政治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注重文学的功能和社会效用,
三、“文学新方向”的确定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1949年7月2——19日,它是当代文学的起点。
 2.第二次全国文代会:1953、9、23——10、6,确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创作的方向。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任务:1、文艺工作以创作为主2、作家应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标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塑造新的英雄人物形象
小说 :柳青《创业史》;赵树理《三里湾》;杜鹏程《保卫延安》;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周立波《山乡巨变》;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茹志鹃《百合花》;胡万春《谁是奇迹的创造者》 冯德英《苦菜花》; 王愿坚《党费》;周而复《上海的早晨》;陈登科《风雷》;浩然《艳阳天》;王汶石《风雪之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峻青《黎明的河边》;李准《李双双小传》;
诗歌: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雷锋之歌》;李季《玉门诗抄》;闻捷《天山牧歌》;李瑛、严阵、梁上泉、张永枚、顾工等青年诗人;
散文 :杨朔《东风第一枝》;刘白羽《红玛瑙集》;秦牧《花城》魏巍《谁最可爱的人》
话剧 :老舍《茶馆》;曹禺《明朗的天》;郭沫若《蔡文姬》;田汉《关汉卿》;胡可《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洪深《千万不要忘记》
★文艺理论:理论批评与文艺政策阐释,与对文学作品和作家的价值“裁决”难以分开。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的特征:
★首先,从作家出身的地域,以及生活经验、作品取材等的区域而言,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
★它表现了文学观念的从比较重视学识、才情、文人传统,到重视政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的倾斜,从较多注意市民、知识分子到重视农民生活的表现的变化。
其次,明确的目标感和乐观精神,是他们作品的基调。。他们普遍认为,凭藉着“先进的世界观”,作家能够正确地认识、把握客观生活和人的生命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这一时期作家的“文化素养”,也与“五四”及以后的现代作家有着不同的侧重。
第二节27年的文学运动与文艺思潮
★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潮,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政治社会思潮。27年的文艺思潮,充满了“左”的干扰、危害色彩。
一 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是新中国成立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其背景是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影响下。
二  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这是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新红学派”的研究方法,有繁琐考证的偏颇。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这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 胡风的文艺思想极为复杂,独具特色。
★其核心在于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主体的“自我扩张”,“自我斗争”,用“主观”拥入“客观”,
★胡风的文艺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五把刀子”,这是胡风针对林默涵、何其芳他们提出的“五个提倡”而言的。
第一:“学习马列主义,提倡共产主义世界观”是插在作家头上的一把刀子
第二:“作家深入生活,深入工农兵”是插在作家头上的一把刀子  第三:作家的“思想改造”是插在作家头上的一把刀子
第四:关于“写重大题材”是插在作家头上第五:关于“民族形式问题”是插在作家头上的一把刀子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在思想文化领域,发扬民主,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解放科学文化生产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双百方针的具体内容: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文艺理论方面: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巴人《论人情》   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王淑明《论人情和人性》、《关于人性问题的笔记》
优秀作品:王蒙《组织部来了一个青年人》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宗璞《红豆》  邓友梅《在悬崖上》   陆文夫《小巷深处》
五、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六、文艺政策的调整:批判了“左”倾错误,澄清了一些理论是非,强调尊重艺术规律,提出“行政不要过多干预”,“现实主义深化”等主张,提倡“题材多样化”。
七、“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
 ★李建彤的《刘志丹》(小说),电影《红河激浪》,孟超的昆曲《李慧娘》被当成为高岗翻案的黑材料,毒草。
★姚文元在《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燃“文革”。
八、“文革”十年的文艺思潮(p12-16):1966年2月2日——20日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纪要》则是极左路线在文化领域实行专制的子纲领。
★《纪要》的核心: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
 1.把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点归纳为“黑八论”:2指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作品“黑”3诬蔑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艺队伍“黑”,作品被指责为“毒草”。
文革时期的作品主要有:
(一)八个“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音乐《沙家浜》。(二)小说:《初春的早上》;《虹南作战史》;《第一课》(三) 电影:《欢腾的小凉河》;《反击》;《春苗》;《决裂》(四)话剧:《盛大的节日》
文革时期的创作理论:
一“根本任务论(二)“三突出”创作原则:(三)“主题先行”论
★文革中的另类文学:1不愿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   2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
第二章   27年的小说   第一节   概      述
一 小说家的分化
(二)巴金:《英雄的故事》、《李大海》( 张天翼: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 ,丁玲、萧军、路翎等人在50年代受挫,
(三)赵树理、周立波、欧阳山、周而复、马烽(“中心作家”)等在这一时期发表了许多重要作品
二  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 ★ 27年的小说创作,多数是恪守着题材的分类边界的。重点是“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
★革命历史题材:
▲ 反映中共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主要是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 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梁斌《红旗谱》  孙犁《风云初纪》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 周立波《山乡巨变》  杨沫《青春之歌》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欧阳山《三家巷》  柳青《创业史》  赵树理《三里湾》 冯志《敌后武工队》  冯德英《苦菜花》
★农村题材:▲  反映中共领导的从土改——农村合作社——大跃进——人民公社——中共对农村政策的调整。  主要有短篇、长篇。马烽《三年早知道》;    赵树理《登记》;   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李准《李双双小传》。
这一时期,有两类作品值得注意:  第一类: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生活的阴暗面,大胆干预生活,触及人的灵魂,表现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如王蒙《组织部来了一个青年人》;第二类: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细腻地描写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浓郁的人情味。如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
三、小说体裁的状况  长篇、短篇
四、小说的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许云峰、性格比较复杂的中间人物:严志和、梁三老汉、盛佑亭、
五、小说的风格:趋于奔放、雄伟、刚健、热烈、宏大、壮丽
六、评价:这时的小说具有曲折的发展轨迹。成绩不小,问题不少。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题材比较窄,人物形象流于类型化,概念化,公式化,体裁也不够丰富,形式单一,作家风格的形成也受到限制
第二节柳青、梁斌、杨沫
一、柳青:(二)《创业史》内容:这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作者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级意识,通过描写梁家父子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极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翻身解放后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史。
★★《创业史》在文学界获得极高的评价:第一:反映农村广阔生活的深刻程度第二: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   ⒉他的主要性格特征:他是一个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羁绊的新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明显地带有英雄化、理想化倾向。
★艺术特色:⑴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二、梁斌:《红旗谱》⑴、内容:这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农民从自发反抗到自觉反抗的过程的描写,概括了民主斗争的历史,艺术性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
⑵、形象分析:艺术特色:重视民族形式,具有民族气魄。★借鉴古典小说的结构方式★人物描写上,以粗线条勾勒人物,又适当吸取外国小说人物描写细腻的长处,★在语言方面,注意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
三、杨沫(一)创作简介:
★原名杨成业,作品,多是些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篇小说。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长篇小说《东方欲晓》、
(二)《青春之歌》:内容:这是一部既写革命历史,又写知识分子成长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
三、艺术特色:1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贯串人物、事件,从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2浓郁的抒情笔调。
茹志娟:(一)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杭州。代表作短篇小说《百合花》而成名。
茹志鹃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
★ 表现战争题材,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诗情和厚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茅盾曾称赞茹志娟的风格是:“清新、俊逸”。  
★  茹志娟的创作特色:取材:(1)40年代的战争生活;(2)50年代上海里弄及近郊农村生活。
★主题:(1)对女性命运的关注;(2)对过去战争生活的缅怀。风格: “清新、俊逸”   手法:  以小见大
(二)《百合花》1、内容: 小说以人民解放战争为背景,揭示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美好的心灵,从而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2、艺术特色:(1)选材新颖别致(2)构思巧妙,立意深远。(3)形象描写细腻、生动。(4)细节描写真实、自然3、浓郁的抒情色彩。以“我”的口吻写作。 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
★王蒙  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
★王蒙以其对生活锐敏、深刻的观察力和勇于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进取精
★1953年开始创作处女作《青春万岁》《春节》;《组织部来了一个青年人》;《冬雨》;又发表短篇《眼睛》;《夜雨》;长篇《这边风景》
★    “文革”后,创作热情更盛,发表了大量的短、中篇及评论,其中《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蝴蝶》、《相见时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二、《组织部来了一个年轻人》1、创作背景 它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繁荣文艺创作的第一批成果。
★2、主题 一是认为揭露和描写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主义。二是认为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原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现叙述人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
★3、人物形象:4、艺术特色:.(1)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2)构思巧妙,结构严谨(3)成功的细节刻画和心理描写
★       第三章    27年的诗歌     第一节   概   述
★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这一时期诗歌观念的核心。
 一、隐失的诗人和诗派:五四以来的新诗人,在进入50年代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从诗界“隐失”。其原因:
★一)“九叶诗人”:在40年代,由穆旦,郑敏,杜运夔,辛笛等所构成的九叶诗派,他们探索着“现代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结合,并在诗的语言,技巧上进行了广泛的令人耳目一新也令人惊讶的试验。
★(二)“七月派“诗人”: 胡风为其领袖,包括阿垅,鲁藜等20位作家,强调“主观战斗精神”在创作中的重要性,与客观摹写相左,因而受到批判。“隐失”。
★二、三种主要的诗歌体式(一)政治抒情诗(二)长篇叙事诗:1、以沸腾的工业建设为题材2、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和变化 3、歌颂军民团结,英勇奋战的英雄事迹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4、其它郭小川《将军三部曲》(三)具有民歌风味的爱情诗 闻捷《吐鲁番情歌二首》
               第二节   郭小川   贺敬之   闻捷  食指
★一、郭小川:河北丰宁县人。出版《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雪与山谷》、《将军三部曲》、
★郭小川作为一位著名的“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始终与时代共同着脉搏,善于把强烈的时代精神与自身日益成熟的诗歌艺术结合起来,借助浓郁的抒情、鲜明的形象和巧妙的构思,以触动读者的心灵并引起长久的思索。
★他曾采用阶梯式、民歌体、自由诗、新辞赋体等多种诗体形式进行创作,尤其是在学习我国民歌和古代诗歌、词赋的表现手法,倡导与实践新格律体诗歌创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文革”期间,他创作的《团泊洼的秋天》、《祝寿》、《秋歌》,怀有隐忧,深沉而悲慨。★郭小川诗作的总体特色是: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还善将对人生、对事物细致、敏锐的观察,凝炼为哲理性主题,这使他的许多诗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二 创作特色:“战士兼诗人”,1选取题材。2、探索革命者应有的精神状态,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3、重视诗歌形式的创造和革新
 二、贺敬之:1、抒情短诗。2、长篇政治抒情诗。 贺敬之的诗是时代的颂歌。
★贺诗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
★贺诗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与“楼梯式”就被诗人以熟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三、闻捷(一)创作简介 闻捷《天山牧歌》表现了边疆少数民族青年人的美好爱情和愉快的劳动生活,闻捷的诗也因此被誉为“劳动和爱情的赞歌”。
★他善于抓住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情趣的画面,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的叙述、热烈的抒情、鲜明的形象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构成了他清新高雅、含蓄幽默的艺术风格。1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  这部叙事诗不论叙事写景,还是刻画人物,都充分发挥了抒情的特长,(二)创作特色: 闻捷的爱情诗,多是再现客观现实,从对生活的直接摹写中透出诗情,因而,带有较多的叙事成分;此外,他的诗还富于地方民族特色。
★闻捷诗歌的艺术特色:1、浓厚的边疆生活气息和含蓄风趣地情味。2、构思新颖独特。3、明快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细腻的心理描绘。
★食指:最具代表性的知青诗人,他的作品被称为“时代的哀歌”。
第三章    27年的散文    第一节     概      述
 27年的散文创作曾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杨朔、秦牧、刘白羽等散文作家也各自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加上老作家如冰心,巴金,叶圣陶,吴伯箫等人的创作,使散文领域出现五彩缤纷的局面。此外,在抗美援朝和50年代中期,还出现过报告文学创作的热潮。
★出现两次创作高潮:第一次: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活动的巨大变化,散文的题材十分丰富。1反映抗美援朝斗争巴金《坚强的战士》;杨朔《万古青春》,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2、反映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柳青:《王家斌》    3、革命回忆录和“四史”  所谓“四史”:家史、村史、厂史、部队史,
二 抒情散文:杨朔《香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冰心《小桔灯》,何为《第二次考试》,郭风《叶笛》,碧野《天山景物记》
总之,这一时期的散文题材较广阔,内容较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第二次:60年代初,由于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散文创作变得更加成熟和繁荣。1、抒情散文繁荣、兴旺,杨朔《雪浪花》  2、杂文创作成就突出邓拓《燕山夜话》,3、报告文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建国17年散文的不足:1、统一的颂歌模式:文艺为政治服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配合形势,只歌颂,不能“干预生活”,使散文题材趋于狭隘,单一。2、帮八股,假大空的语言。
第二节  杨朔   秦牧   刘白羽
一、杨朔(时代的歌手) 杨朔,原名杨毓,字莹叔,蓬莱县城里人。当代著名作家。
 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杨朔散文特色1、力图选用各种题材表现生活的激流和时代的风貌。2、讲究艺术构思: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寓大于小,寓远于近。3、注意创造诗的意境:借景抒情。4、讲究艺术结构:曲径通幽,卒章显志。喜欢用“寓意”的手法。
杨朔散文的不足:1、时代的局限:颂歌文学,粉饰生活。2、艺术手法的雷同倾向。3、“做”的痕迹过浓。
二、秦牧(杂文和随笔的调和)
 秦牧散文提出了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悖于当时文学观念的创作主张,以其抒情性,知识性散文,独树一帜,他的文章有着清晰的观念框架和论证的逻辑线索,思辨色彩。
★秦牧散文创作特色:1、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2、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3、富有情趣和幽默感。4、语言流利酣畅,凝炼生动,富有亲切感。
★秦牧散文的不足:1.一些知识性材料在不同的篇目中反复使用,失去了新鲜感; 2.围绕一个说理中心,过多地罗列材料,有时难免冗杂拖沓;3.强烈的政治宣传意识,使一些作品露出说教气息,所表现的哲理失之肤浅。
三、刘白羽1、创作特色:(1)格调高亢,具有炙热的共产主义理想色彩。《长江三日》,融情于景,托物言志。(2)风格雄浑,豪放。2、《长江三日》:不足:1、执着地强调散文是“壮丽人生的赞歌”,“战斗生活的号角”,把自己的散文创作完全纳入政治宣传的思维模式,太多的豪言壮语和政治议论削弱了散文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那些紧跟形势的作品更打上了历史烙印。2、疏于修辞,语言较冗繁,个别行文表述不够清晰。
第五章  27年的戏剧   第一节   概     述
一、当代的戏曲改革   戏剧包括戏曲、话剧、歌剧。    戏曲改革是贯穿整个当代戏曲史的一根红线。
(一) 戏曲的改革任务主要是“推陈出新”。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
二)京剧现代戏的重大突破。 《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
二、代话剧的新变多幕剧得到发展,有影响的作品有:刘沧浪《红旗歌》;胡可《战斗里成长》;老舍《龙须沟》;曹禺《明朗的天》。★独幕剧。代表作品:孙芋《妇女代表》;崔德志《刘莲英》。
★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独幕剧和多幕剧,较真实地反映了各族人民在新社会里翻身解放,塑造了社会主义英雄形象,显示了那个特有的新旧交替时代的时代精神和由现代戏剧转变的思想与内容 方面的时代特征。
★关于“第四种剧本”:“双百方针”提出出现“第四种剧本”,代表作: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海默《洞箫横吹》; 赵寻《还乡记》等。
★成就:(1)勇敢地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深入剖析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批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2)勇敢地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地干预生活,尖锐地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
★出现了历史剧的创作热潮: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神拳》;曹禺《胆剑篇》;
三、当代歌剧的发展《红霞》,《洪湖赤卫队》,《刘三姐》,《阿诗玛》,《江姐》
第二节  《茶馆》
一、《茶馆》简介三幕剧《茶馆》,是老舍在当代的杰作。作者选择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经验所能驾驭的轨道。
二、《茶馆》的艺术特色:  构思独特。1、“反描法”2、“侧面透露法”3、“人像展览式”的结构4、“坐标式”结构
第二编   80年代的学  (1976-1989) 第一章   80年代的文学环境
一、思想解放的潮流:“文革”期间,由于理论和现实生活存在严重脱节,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荒谬性”被深刻意识到,许多人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思想的震荡,经历过确立权威的崩坏。思考和反省的潮流已经形成并存在。对于文革中许多思想戒律的怀疑,质询和冲决思想禁区的冲动,已形成一股巨大的潜流。
一、1、关于“真理标准”讨论《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文是思想解放的理论基础。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的标志,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扬弃文革中的许多观念,认识,做法,提倡思想解放,树立新观念。
二、开放时期的外来影响:1、西方现代派的影响    “西方现代派”概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西方现代文学,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文学,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
★徐敬亚1983年《崛起的诗群》一文中,概括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特点:(1)注意表现人的自我心理意识。2)追求形式上的流动美和抽象美。(3)反对传统概念中的理性与逻辑。(4)主张表现和挖掘艺术家的直觉和潜意识。
3、对现代作家的重评:新月派徐志摩,象征派李金发,现代派戴望舒等诗人和诗歌流派; “新感觉小说”(海派);沈从文、老舍维代表的“京派”作家;“孤岛文学”;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路翎的“七月派小说”;穆旦等的“九叶诗派”等作家的创作被重新发掘,并给以新的评价,认识,从而打破了左翼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3、港台作家创作的“引进” 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人的新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 梁凤仪的新财经小说高阳的新历史小说。
三、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
四、作家的分化和重组80年代的作家大致可以分为几组:
1、“复出作家”:(归来的作家)丁玲,艾青,汪曾祺,王蒙,张贤亮,高晓声,陆文夫等。
2、“知青作家”: 80年代,曾出现“知青文学”(主要是小说),评论界普遍认为,所谓“知青文学”,因此,知青作家普遍指以知青题材为内容的小说作家,如韩少功,张承志,史特生,贾平凹,王安忆,郑义等。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南方的岸》,被认为是最早的知青文学。卢新华《伤痕》;陈建功《萱草的泪》;郑义《枫》;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老鬼《血色黄昏》,
3、“文革”后进入文坛的中年作家: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刘心武《班主任》、冯骥才《神鞭》 、戴厚英《人啊,人》、
4、80年代中期进入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具有新的探索、革新精神,尤其是诗歌和小说方面。代表作家有:莫言、刘索拉、残雪、
5、“第三代”(“新生代”)作家 海子、骆一禾、西川、翟永明等,他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宽的阅读范围,
五、“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兴起,使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文学创作就得按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使许多作家迷惑,但也使许多作家崛起。全方位改革,给80年代后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 这一时期,文化思潮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2、文学的本体性倍受关注。3、文学争论的焦点发生变化。具体作品——纯理论性问题、(1)关于文学批评方法等的讨论。(2)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刘再复,“人的主体性”(3)关于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4、关于“重写文学史”。
第二章   8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概   述
整个80年代,可以说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十年。以1985年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伤痕小说”:1、什么是伤痕小说: 文革后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指称那些以描写揭露十年内乱造成中国人民深重伤痕的历史悲剧为题材的文学作品。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班主任》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立即引起轰动。1978年8月,卢新华《伤痕》发表,“伤痕小说”因此得名。
2、伤痕小说的特点:在内容上,揭露十年内乱造成的中国人民的深重伤痕;形式上,用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客观地再现过去了的那一段生活状况。4、不足:伤痕小说在艺术上显得有些粗糙(特别是早期作品);形象较单薄,苍白;议论过多。
★ 但以其题材的新颖,主题的尖锐,率先扫荡“文革文学”模式,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从而在当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反思小说”1、什么是反思小说? 在“伤痕小说”兴盛的时候,一批敢于思考,有着丰富人生经验、阅历的作家,对共和国和中共几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回顾思考和重新认识,并通过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这类小说,史称“反思小说”。
2、反思小说的特点:“没有出现包容更深广的历史内容和具有重大悲剧美学意义的作品;而“反思小说”在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试图从政治、社会的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因此,比“伤痕小说”,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烈的理性色彩。
三、“改革小说”:1、什么是改革小说?由于文革的极左路线造成中国的灾难。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当时国家要实现“四化”,而在现实生活中又存在诸多矛盾:思想僵化,保守,落后等,这些情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的进步。因此,社会生活,人的思想观念急需要改革。“改革小说”应运而生。
2、改革小说的特点:改革小说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想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3、改革小说的成绩: 改革小说功利话语与审美话语结合得较为完美,表现得较有力度的小说思潮,含蕴着较为丰富的美学内容,取得较为瞩目的成绩。表现在:(1)高晓声、贾平凹等人对农村改革的阻力作出了发人深省的描绘。(2)“山东作家群”对改革进程作出了多方位的思考。(3)柯云路的《新星》(李向南)对现阶段物质文化环境中所提供的推动改革的正面力量作出了全面而集中的开垦与整合。
四、“寻根小说”:1、什么是寻根小说? 1985年前后形成,它“超越社会政治层面,深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2、“寻根小说”产生的原因:1)是80年代反思与寻根意识的躁动的表现,是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的延伸和深化。2)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思潮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反映。(3)是80年代时代的重大使命催生的结果。
3、“寻根小说”的理论主张:(1)文学应建立在广泛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开掘中。2)文学必须重视民族的自我,对民族、民族文化作重新认识。
4、三大类的创作实践:(1)持肯定态度,阿城的《棋王》;邓友梅《烟壶》、应肯定传统文化思想。(2)持否定态度,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小鲍庄》等。应否定传统文化。(3)持辩证态度:冯骥才《神鞭》,表现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辩证态度,以及一种历史乐观主义。
5、关于“寻根小说”的争议:寻根小说主要想探索当代政治动乱在民族心理上的深层根源:6、“寻根小说”的贡献与偏失
贡献:(1)强化了人们变革现实的历史感、时代感和责任感。(2)开拓了人们创作题材的新领域,文学反映生活的面更广,度更深。3)推动了当代小说在艺术上的革新。
偏失:(1)在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与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上,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缺乏应有的批判,态度暧昧,甚至玩味、欣赏。(2)在处理民族传统文化,地域性的古老文化习俗与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的关系上,寻根小说过分强调地域性的民间文化与古老风习,而不是全方位的整体寻根。3)在寻找传统文化的“根”与借鉴西方文化的关系上
五、现代主义小说:
1、什么是现代主义小说? 无论在思想意识,文学精神还是表现手段等方面,较明显地具备现代主义特点的小说,叫现代主义小说。
2、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1)“荒诞”、“变形”;(2)“形象化的抽象”;(3)“人物几乎没有历史和过去”;(4)“每一个人物都是主人公(1)注意表现人的自我心理意识。(2)追求形式上的流动美和抽象美。(3)反对传统概念中的理性与逻辑。(4)主张表现和挖掘艺术家的直觉和潜意识。
★ “新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是现代派文学运动的三大高峰之一,主要特征是:1)  情节结构上的创新。2)读者介入, 3)叙述视角的改变
3、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刘索拉《你别无选择》,被有的评论家称为“真正的现代派小说”,
徐星《无主题变奏》 莫言《红高粱》残雪《苍老的浮云》、《山上的小屋》等也是现代派小说的代表。
六、先锋小说:1、什么是先锋小说?80年代中叶,马原、莫言、残雪等作家,以个性化的感觉方式和独特的话语风格,在小说形式实验上大做文章。在小说中,他们对故事和意义进行了消解,以话语欲望的表达颠覆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故事模式,以叙述迷宫的设置来刺激读者的阅读期待。由于这些小说文本实验的超前性,被人们称为“先锋小说”。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
2、先锋小说的特点: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地反映,(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
七 新写实小说1、什么是新写实小说? “所谓新写实小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之一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2、新写实小说的特点:1)从作品表现的内容来看: 2)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来看:3)从作品的主题来看:4)从作者的主观感受来看
3、新写实小说的意义和不足:
意义:1)拓宽了当代小说创作方法和道路。 2)清醒求实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生活化的美学追求,在文坛上树立了一种新的审美风范。不足:1)在充实现实主义的同时,却消解了现实主义的某些长处。2),人物形象单薄,模糊,色调灰暗,阴冷,读后感到沉重,压抑,少亮色。
八、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80年代文学的影响 尼采: 张扬个性,自我价值,“重新评估一切”,彻底地反传统、反偶像精神
★思想内容上的影响:(1)拓展题材领域,关注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塑造众多血肉丰满的新型艺术形象。艺术形式上的影响:(1)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2)普遍运用象征隐喻手法,追求艺术形式的创新。(3)意识流的结构。(4)语言朦胧。
第二节  王蒙 刘心武 陆文夫 高晓声
一、王蒙  右派;(二)创作特色:1、内容上表现个体与他所献身的“理想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2、艺术上作了多样的探索。(1)意识流结构  (2)流动不居的叙述方式(三)《春之声》分析:1、思想内容:反映新时期社会变化的短篇小说。 2、艺术特色:  1)作品有意识地打破常规。。2),情从景出,景由情生。3)调动感觉、联想、议论、象征、梦幻等艺术手段,使主题含义深远,
二、刘心武:《班主任》分析:1、思想内容:2、不足:议论过多;形象单薄。
四、高晓声(一) 高晓声是专注于当代农民生活的一个作家。中篇《李顺大造屋》,连续写了《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五篇小说,人称“陈奂生系列”,后被结集出版为《陈奂生上城出国记》。
(二)《陈奂生上城》1、思想内容:这是反映新时期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2、陈奂生形象分析: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陈奂生
 1、反映了新时期农民从物质追求  2、表现了封建意识(等级观念、奴性思想)的严重性和改造国民劣根性的艰巨性。
3、创作特色: 作品风格淳朴,富有幽默感。行文好像不动声色而情深意浓,描绘似乎不甚经意而美丑自现。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朴素之中,表现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1)寓庄于谐,富有幽默感2)风格淳朴,语言平易3)成功的白描和细节描写
第三节   蒋子龙  张洁  谌容
一、蒋子龙:(一)创作简介:《机电局长的一天》   《乔厂长上任记》   《一个厂长秘书的日记》 《拜年1984年的《燕赵悲歌》,连获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二)创作特色:1、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现实关注。2、着力塑造典型改革人物形象。乔光朴3、艺术风格粗犷、刚健,充满激情。
1)谋篇布局上,善于高屋建瓴,俯览全局,使作品具有宏大气势和辽远的视野。
2)在叙述方法上,善于营设波澜壮阔的剧烈矛盾冲突,将人物置身于漩涡之中,着重从人物行为和语言上表现人物。3)在语言上,具有气势和雄辩力,贴近工厂生活语言。4、不足:粗疏、匆促;议论过多;人物类型化。
二 、张洁(一)创作简介: 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著有《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张洁集》等。
★张洁的创作以“人”和“爱”为主题,注重探索知识分子,作品思想敏锐,视野开阔,既有理想主义的描写,又有对现实的深入思考,更有女性意识的不断深化和张扬。 创作,大致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总之,张洁的小说以追随生活,逼近生活,注重对社会经济、道德、伦理问题的探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主义风格著称。短篇小说多采用微言大义的形式,且富有诗情画意,风格细腻柔和,常透出“温柔的伤感”;长篇小说则从大处落笔,肆意挥洒,显得深沉,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更为强烈。
★张洁早期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和价值观
三、谌容:(一)创作简介:中篇小说《人到中年》,长篇小说《万年青》、《光明与黑暗》,小说集《永远是春天》、《赞歌》、《真真假假》、《太子村的秘密》、《谌容小说选》、《谌容中篇小说集》,以及《谌容集》等
★谌容善于开掘出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追求小说的诗意美和艺术表现的新颖独特,格调清新明丽、委婉细腻、朴实深沉。
(二)《人到中年》:1、成功地塑造了陆文婷的形象。2、尖锐而沉重地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3、它是一面知识女性现实处境的透视镜。4、在艺术上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第四节     汪曾祺  林斤澜   邓友梅  冯骥才
一、汪曾祺:(一)简江苏人。主要写作短篇小说及散文。师从沈从文。年轻时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受戒》《大淖纪事》
(二)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风格清新隽永,生趣盎然,象一幅风俗画。1、散文化和诗化,2、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格。3、语言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
二 林斤澜:浙江温州人。作品大多为短篇小说。 特色:取材于农民或知识分子的现实生活,讲究构思、立意,风格清新隽永,独树三  邓友梅(市井风俗小说)(一)文化寻根派的代表人物,民俗作家成名作《在悬崖上》。★邓友梅的小说创作浸润着时代的风雨,着力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注重风俗画的描绘,风格刚健、明朗、醇郁。他的《话说陶然亭》、《寻访“画儿韩”》、《那五》、《烟壶》等 其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两种笔墨:
(二)《烟壶》1.精神内涵2艺术特色(1)长于描写北京的风俗民情,( 2)用白描手法写人状物,(3)具有浓郁的“京味”,并富有个性色彩,流畅、细腻而又朴实生动,舒缓明朗而又幽默风趣。2、不足: 邓友梅的总体风格属于“平和”,影响了面对历史和现实的体验的深度。对传统民族文化过分眷恋。
四、冯骥才(文化小说)(一)创作简介   原籍浙江,代表作:  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
★冯骥才小说创作特点:1、小说创作视野相当广阔,其笔触深入到历史的、社会的、人生的、文化的、心理的各层面。
2、小说善于描绘各个阶层的各式各样的人物来,以此表现不同时空中的人生图画。3、小说对民族文化心理进行了深刻思考。4、独特的叙事艺术:将传统的小说技巧与本体象征、荒诞手法和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调侃与反讽、幽默与机警的语言和文体风格。5、市井风格情调与浓郁的“津味”使小说更具阅读性。
 ★冯骥才将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症结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文化的劣根性第二:“文化的自我束缚力”
 它揭示民族文化传统的两面性,即文化的魅力和惰力(亦即“文化的自我束缚力”),它打开的是传统文化心理的第二个层面。
★《三寸金莲》是一篇争议较多的作品。小说试图通过对女性缠足这一陋习的描写,揭示传统文化的丑恶,扭曲“美”,不过,在对传统文化的“惰性”和“自我束缚”的反思中,却常常难以抗拒地消失在对它的“审美”执迷之中,对那些“丑态”、“陋习”玩味,欣赏。第三:文化的封闭系统三个层面的创作实践,冯骥才对整个中国文化历史作了深刻而形象的阐述。
第五节:张贤亮  贾平凹  王安忆
一、张贤亮(一)创作简介:1957年因长诗《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灵与肉》(短篇):《绿化树》(中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篇):。(二)张贤亮小说特色1、作者在创作中揉进了风俗画的描写,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读性。2、人物心理的剖示具有多层次的立体效果,张贤亮小说的不足:1、袭用了传统小说情节模式。2、往往运用大段哲理性语言来深化主题
(一)贾平凹(一)创作简介: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商州》、《废都》、《高兴》。★ 贾平凹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贾平凹写作来源:1、民间文化,主要是民间的逸闻、传说、野史、以及当下的“段子”和民谣。
2、中国古代的小品、笔记小说和包括《金瓶梅》在内的着重表现世态和风情的小说。
3、包括沈从文、孙犁在内的“南方气质”的写作。
关于《废都》:
一、什么是“废都”意识
 20世纪末,昔日的都城(西京),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弥漫着一种迷惘、失落、浮躁、消沉等情绪和心理,由此形成“废都”意识。
二、庄之蝶形象的内涵   文化精英——文化闲人
三 王安忆(一)创作简介:
     王安忆是当代一位既才华横溢又创作严谨,既勤奋高产又勇于探索,王安忆的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小鲍庄》:寻根文学的优秀作品。
 “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而感性的笔触和叙事风格,勇敢地伸进“性”的领域来探讨人性的奥秘,  ★《长恨歌》是一部有着丰厚的思想文化内蕴,较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
关于《长恨歌》
一、《长恨歌》的主要特点是写出了上海文化精神和历史生活情感。
二、上海的文化精神:商业化与个性化;社会生活,社会政治生活对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作用。
三《长恨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 : 在现实与历史的互相映衬中,体现着作家对于上海文化精神与生活情韵的深刻体验。
四、张爱玲与王安忆
第六节  张承志、韩少功
一张承志: 代表作《黑骏马》,《北方的河》,《金牧场》,《心灵史》等。
 张承志的小说洋溢着浓郁的理想主义的光彩,呈现出一种诗化小说的倾向。给人以深邃的思考和热烈的情思。
二  韩少功发表《文学的根》,提倡文学应植根  他的小说多取材于知青生活和农村生活,以思想蕴含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独树一帜。 代表作:《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
第七节     徐怀中    莫言
★一 徐怀中:发表的短篇小说《西线轶事》,揭开新时期军事文学序幕 《西线轶事》是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领域内的第一次突破。
1、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战争题材小说的单一模式,把笔触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正面描写。
2、打破了圣化、神化了的“英雄”偶像,代之以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普通战士形象。(
二、莫言: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      先后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红高粱家族》等,长篇小说《天堂蒜苔之歌》、《十三步》、《丰乳肥臀》等。
他的早期作品注重表现细腻独特的生命体验,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世界,达到了自然与感觉的奇妙和谐。
(二)《红高粱》分析1、内容分析: 3、从《红高粱》看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色:   ★ 莫言以一种奇异的然而是新鲜的艺术感觉重新认识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文化心理。1.围绕“性爱”和“暴力”进行创作。2.着重塑造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农民形象;3.对语言的卓越的驾驭能力。4.用丰富的“想象”来编制故事;5.多视角的叙述方法。
★ 他运用了大量充满想象力并且总是违背常规的比喻与通感等修辞手法,在语言的层面上形成了一种瑰丽神奇的特点,精确地表现出人物内心世界以及作者感知世界的奇特的心理过程。
第八节   马原等人的先锋小说
(一)马原,作家,当代先锋派小说的开拓者,被称为“先锋文学第一人”。著有《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等。其 “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二)马原小说的特点:1、在他的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2、他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3、将小说的叙述过程与叙述方法视为其创作的最高目的,他叙述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代表作《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冈底斯的诱惑》: 马原代表作之一。
二、残雪(一)当代作家,曾经被视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关注女性内心的状态为特征,以后的林白、陈染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她的影响。 短篇:《山上的小屋》《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天堂里的对话》《天窗》; 中篇:有《黄泥街》《苍老的浮云》。
(二)残雪小说创作特色:
三、《山上的小屋》:
 1、 对理性和逻辑的颠覆。2、建构了一个荒诞、变形、梦魇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写出了人类生存的悲剧,写出了人的某种本质性的丑陋特点。
3、象征、隐喻手法的大量运用
三、苏童:(一)创作简介:苏童,先锋文学和新历史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之一。江苏苏州人,
(二)《妻妾成群》分析:1、内容:小说表现了由“一夫多妻制”生成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倾轧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
2、人物:1知识女性的多思、敏感、内倾 ;获得尊严和做人的正常权利;2,传统女性的争风吃醋,好胜,妒忌,耍手腕。争宠。
3、从《妻妾成群》看苏童小说的艺术特色:(1)大多取材于“历史”,对于“意象”的经营尤为关注。(2)擅长女性人物的细腻心理的表现,在有关旧时代中国家族的叙事中,流露着忧伤、衰败的情调和气息。(3)在形式上,既注重现代叙事技巧的实验,同时也不放弃“古典”的故事性,且故事流畅、可读。
四、余华(一)创作简介:  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二)、从《活着》看余华的创作特色余华小说以特有的冷峻叙事方式和对暴力与死亡的独特视角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独树一帜。
1、冷漠的叙述方式(暴力叙事):(1)童年记忆和童年视角(2)著名作家和当代文学思潮的影响(3)文革的阴影在心中留下的烙印
2、对生存和苦难的个性化解读:       第三章    80年代的新诗      第一节       概      述
   ★新时期的诗歌创作,以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为起点。
       ★诗歌在当时承担了表达社会情绪的主要“职责”。诗歌创作在艺术观念和方法上所表现的创新精神,使其处于领潮流的前沿位置,表现了探索的先锋势头。
一、归来的歌:
1、“归来的歌”由来:艾青,“归来”,在这个时期成为诗人们的一个普遍的主题,所以称这些人这一时期的诗为“归来的歌”。
2、“归来的歌”作者构成:1)右派诗人:艾青、公木、流沙河、邵燕祥等2)七月派诗人:受胡风事件影响的,牛汉、绿原等3)九叶诗人:因政治观点、艺术观点不同,50年代后隐失的诗人。辛笛、陈敬容、穆旦等。
 代表作有艾青《鱼化石》、《失去的岁月》,流沙河《归来》,
艾青:★1在内容上他本人思想视野的局限,对历史的评说显得不够深刻。2在艺术上,语言、句式更加简洁,洗练,平易,质朴。
二、新诗潮:北京的《今天》诞生,标志着新诗潮的开始。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杨炼、芒克等,其诗作被当时称之“朦胧诗”。
    新诗潮在内容上有鲜明怀疑主义和政治反思的意向;在艺术上,他们是新诗歌美学的奠基者。其艺术探索对新诗的发展具有典范意义。1、新诗潮的产生及论争   关于“三个崛起”:  2、朦胧诗的审美特征:1)构思上:强调内在世界,凸现人的主题。2)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派的手法,借以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3)朦胧美:诗意含蓄,朦胧,意味深长。如舒婷《致橡树》、《双桅船》等。3、评价:1)冲击了传统的审美习惯,结束了当代诗歌艺术的停滞不前的状况, 2)以心灵日记的方式,完成了时代内在的历史拼贴,不3)重构了以人的情景为核心的审美理想规范,形成了如烟似梦的朦胧美的风格。4)以文学个人化的奇观,为当代文坛输送了多种艺术模型。
三、后新诗潮
      80年代中后期,诗坛掀起了又一次高潮。主要代表有韩东、周伦佑、欧阳江河、于坚、丁当、西川、海子、翟永明等。打破了朦胧诗一统天下的格局。这一诗潮被称之为“后新诗潮”、“新生代诗”、“后朦胧诗”、“第三代诗”等。
1、后新诗潮产生的原因1)诗坛的危机2)外来文化的影响
2、后朦胧诗和朦胧诗的区别:1)诗人经历的不同,心态不同2)受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影响的程度不同3)创作态度不同
3、后朦胧诗的特征:(1)反文化意识(2)高扬的生命意识(3)反崇高、反优美的美学原则(4)以冷抒情、叙事性、反讽为特征的表达手段。(5)口语化和对特殊语感的审美追求。
4、对后朦胧诗的评价:积极意义:一方面,推进了诗歌三个方面的根本转移,体现了与传统诗观的距离,体现了诗歌的革命。
            另一方面,拓宽了80年代诗歌内容的表现范围,更新了诗歌的审美趣味,避免了诗歌沦为政治的附庸。
局限:1)热衷于走极端,陷入了非理性的泥潭。2)困惑的意识,徘徊的脚步。3)严重疏离读者。5、后朦胧诗的代表:
第二节   代表作家作品
一、舒婷《双桅船》
    ㈠ 当代女诗人,福建人, 代表作:《致橡树》  《双桅船》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1,舒婷的诗由于与日记、书信的渊源,她的诗是倾诉性的,且大致上与日常生活的逻辑吻合。
2,舒婷的诗是感情的,感情胜于思想。
(二)创作特色:1、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的张扬。这是她诗歌的核心思想。《致橡树》2、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抒情形象,个人与时代复合。沉迷与苏醒,痛苦与欢乐,浪漫而感伤,勇敢而坚定。3、风格纤细优美,温柔多情。《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顾城(一)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北京人。著有诗集《无名小花》、等,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   顾城的诗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
顾城诗歌的创作特色:
1、反思与寻觅。2、注重意象的营建。3、注重表现内在的生命感受,注重艺术上的创新。
     诗歌里表现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带有一种痛苦的思辩地忧伤。
三、北岛和他的诗歌
(一) 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  代表作《回答》、《一切》 等。
赏析《回答》1、社会背景:。2、作品意义:《回答》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与诘难,是在“文革”的摧残之后的历史感与现实感的重生,是一代人甚至一个民族走向清醒的开端与标志,是对历史与伤痛的诘问与回答。
      它典型地体现了朦胧诗中的理性批判精神和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呼唤,以及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等被践踏的愤慨与反抗。
3、艺术特点:
(1) 善于运用鲜明、独特和坚实的意象,通过意象之间的拼接和组合,营造复杂的、富有张力的意象群,追求陌生化和距离感。
 (2)在结构和意象的选用上,具有“北岛特色”
抒情结构:“审视——怀疑——否定——挑战”强烈的否定、批判意识;鲜明的怀疑精神、
四、韩东《有关大雁塔》
(一)韩东,生于南京。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的最主要的代表。代表作《有关大雁塔》、《山民》 
《山民》赏析:《山民》所表现的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冲破闭塞走向开放,摆脱狭隘步入宽广博大的强烈渴望,以及在这个过程的种种艰难与困惑。 山民:正视现实的清醒和改变现实的韧性与信心 五、李亚伟《中文系》 
         第四章  80年代的散文         第一节  概    述
★第一次高潮是由一批和血带泪的挽悼文章造成的。       第二次创作高潮是大量随笔性抒情小品的问世和杂文的东山再起。
★《歌德巴赫猜想》一炮打响,发出了报告文学复兴的信号。
   第二节    80年代散文创作的成就
  一、散文题材的拓展1、挽悼文章的兴盛。巴金《怀念萧珊》、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贾平凹《丑石》3、回忆性的散文。展示那个动乱岁月中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状况。4、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散文。5、国内、国外题材的游记散文。6、散文诗和杂文
二、深沉的思想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三节   代表作家
一、巴金《随想录》:《随想录》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容和独特的文体意义,成为新时期至当代最为重要的散文创作成果之一。
1、作品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还应坚决反封建。2、严于律己,解剖自我的强烈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3、具有文体价值。《随想录》说真话,抒真情,写真人,叙真事。
4、独特的话语方式,“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
★怀念萧珊》:这是巴金《随想录》中的一篇优秀作品。1、思想内容: 2、艺术特色:1)追求无技巧的艺术境界。。2)白描手法的运用。
二、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是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形成了知识分子题材的报告文学。
《歌德巴赫猜想》:
1、思想内容: 2、人物形象:3、艺术特色:
1)用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把枯燥的数学研究过程写的很生动2)语言有激情,有概括力,常用精炼的语言,把热烈的政论和深刻的哲理融为一体。3)生动有力的细节描写,极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状态。
       ★第五章  80年代的戏剧   第一节  概述
       新时期的戏剧创作也和小说、诗歌一样,既有在题材开拓上的突出成就,又有在形式上的广泛尝试,多角度、多方位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80年代的戏剧,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77——1979《枫叶红了的时候》、《曙光》的问世,标志新时期话剧的再生。
 文革后,把革命领袖的形象搬上舞台。第一个表现革命领袖的是白桦的《曙光》。  最有代表性的剧作使丁一三的《陈毅出上》。
2、1980——1985“话剧热”突然“降温”,戏剧工作者在危机中借鉴西方现代派戏剧,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革新,“戏剧观”的讨论引起了理论热,留下了一批探索戏剧。★戏剧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同时展开。
        第二节   沙叶新       高行健   参见教材154页
一、沙叶新   江苏南京人,当代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
主要作品有:话剧《假如我是真的》、《陈毅市长》
二  高行建   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他与刘会远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评论在中国大陆第一次引起了关于现代主义小说的争论,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
★他的剧作集《彼岸》、《绝对信号》 ★《绝对信号》的艺术创新首先体现在一种主观化的时空结构方式上。
★ 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悲观论者:华而不实的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和文学现象——文学“堕落”的标志。
★乐观论者:新生代作家的涌现、文学的无序、价值的多元以及“众声的喧哗”,也正是文学繁荣的表征。
第三编  90年代的文学(简介)第一章   90年代文学概述一、文学环境的变化:二、90年代三大板块的文学三、90年代文学的两极分化发展四、90年代的长篇小说       第二章    9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新写实小说
一、什么是新写实小说 :“所谓新写实小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年来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意现实生活原生型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二、新写实小说的特点:三、新写实小说的意义和不足:四、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不同?
        第二节    王朔的小说   
一、王朔简介 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现从事自由写作。
二、王朔语录  三、王朔创作的三个阶段 四、王朔小说的特点:(四)独特的语言风格:王小波(1952-1997)和徐坤是比较著名的两位。王小波对文革悲惨记忆黑色幽默式的描述,沉着自如又充满荒诞感,。徐坤的"雅痞小说"对知识分子的精英身份做了全面的解构,作品中许多调侃完全不着边际,显得虚浮,失去了王朔调侃中批判的力度。五、王朔看鲁迅、金庸: 
         第三节   池莉
一、创作简介:湖北人。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等  二、池莉小说的特点:  三、《烦恼人生》分析
★    第四节  刘震云
★一、创作简介 当代知名作家,80年代中期曾与池莉、方方等 被视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中篇小说《一地鸡毛》受人瞩目。其作,其代表作如《官场》、《官人》
★二、《一地鸡毛》:刘震云在这部作品中以非常冷峻而又略带微讽的笔触,叙写出了极其平庸琐碎的当代日常生活景况。
                              第五节  女性文学
★一、女性作家群的涌现:80年代女性作家群大量涌现。二、女性意识不断增强。   三、80年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王安忆的“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以性爱为焦点,集中透视在纯粹的情与欲的纠葛中
★四、女性文学的贡献:五、代表作家(一) 林白,中国女性主义文学重要作家之一,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因深刻细致地表现了女性经验而引起极大的反响,此后被认为是个人化写作的代表之一。
★(二)陈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染被视为先锋小说女作家的最新代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打破了长期以来严肃文学发行市场的凋零局面,《纸片儿》★陈染小说特征:
第三章   90年代的散文   第一节  概述
★一、90年代的“散文热”。建国27年的散文:“杨朔模式” 、粉饰生活、政治颂歌二、文化散文的特点:三、代表作家
★1、汪曾祺:冲淡、闲适、性灵、情趣2、张中行3、金可木4、余秋雨5、王小波6、柏杨7、龙应台 
★王小波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其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师承穆旦。王小波的散文总的特点是:“有智”、“有性”、“有趣”,反对“无智无性无趣”的世界。《〈怀疑三部曲〉>《我的精神家园》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