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出版史
第一节 编辑、出版、图书的概念:
一、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于社会公众者。
二、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最早使用“出版”一词的人:清代末年思想家黄遵宪。
三、图书: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我国有关方面曾把图书的定义概括为: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均称为图书。
图书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的纸张的集合。广义的图书则是一切传播信息的媒体。
中国编辑史研究的图书是广义的图书。
第二节 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中国编辑出版史以我国历史上的编辑出版活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编辑和出版事业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研究内容与学科地位:
研究内容:其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互联系;其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从文字的产生、图书的起源、编辑的萌芽、出版的发展、图书的著述编纂、整理校勘、抄写印刷、内容特色、形式制度、出版发行、流通利用、典藏保护及至各个朝代的文化政策、社会背景、编纂机构、组织管理都是本学科的研究课题。
因此,中国编辑出版史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总结为以下几点:
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3.杰出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科学地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
2. 编辑出版与理论课、技术方法课鼎足而立,共同支撑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构架。
2、 借鉴和继承我国编辑出版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 。注重图书质量,讲求精校精审。
3、深刻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社会作用,加强图书出版事业的建设 ,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文化的进步,都与编辑出版有密切关系。
4、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因果关系,探讨其发展规律 。
保护图书的著名建筑明代皇史宬 [chéng] ,-中国明、清两代皇家收藏历代帝王实录的地方。例:宁波范氏天一阁。
二、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
在编辑著述方式上,编纂注疏等形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样的学术文化带有极大的保守性、排他性和禁锢性。
在图书内容上,尽管类型丰富,量忽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收集整理。
在生产技术上,印刷术在我国发明虽然很早,但改进迟缓,活字印刷术未能普及推广。
在图书流通上,中国古代公私藏书楼重藏不重用,将收集来的图书束之高阁,有如禁锢,与图书传播知识文化的职能大相径庭。
在图书保护上,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对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文化典籍实行禁毁和遏制,致使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第五节 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分期:
1.编辑编辑的萌芽时期(上古至西周) 2.编辑出版的草创时期(春秋战国)
3.编辑出版的奠基时期(秦汉)4.编辑出版的初兴时期(魏晋南北朝)
7. 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唐五代) 6.编辑出版的壮大时期(宋辽金元)
7.编辑出版的兴盛时期(明和清前期)8.编辑出版的变革时期(清代后期)
9.编辑出版事业的斗争时期(中华民国
中国书史的分期:三种书籍制度:
上古到汉代为竹帛并行时期,图书形式为简牍制度。
从魏晋到唐五代为纸写本时期,图书形式为卷轴制度。
从宋代到近现代为印本时期,图书形式为册页制度。
第一章 古代编辑出版活动的起点(上古至西周):
第一节 文字的产生:
一、 传说时代及“仓颉”( Cāngjié)造字”
1.文字产生前的口耳相传;口碑相传,即口头传递信息 。 2、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
二、文字产生的过程:
1、 结绳记事,用绳子打成结来帮助记忆。2、契qì刻,在竹、木、陶等材料上刻上各种痕迹、记号用以记事帮助记忆。3、图画,是对文字最有影响的阶段。演变为图形文字,象形文字。
距今34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是十分系统、发展成熟的文字,显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第二节 图书的起源:一、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làn shāng ],中华文明的源头。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这则神话说明,最早的图书具有非常神秘的色彩,是被最高统治者。
二、 构成图书的要素:1、要有被传播知识信息,知识信息是构成图书的基本因素。
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及其他信息信号,只有使用文字、图画 才能较精确代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并跨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来传播知识。
3.要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图书的形成不仅需要用来记录知识的符号体系,还需要使用一定的材料将这些符号、记录留存下来。甲骨、青铜器、竹木简牍、纸张等。
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是产生图书的基本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刻画、传抄、印刷、复印等记录、复制技术;二为搜集、整理、编撰、翻译、策划等编著技术与工艺。此外,还包括图书储藏技术等。
5、图书的装帧形式 ,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是编简成策的简牍式,汉代发明造纸术后,装帧形式就发展到卷轴式,印刷技术发明后,装帧形式发展为册页式。生产技术上的进步,使图书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
三、图书产生的时代: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夏朝(约前2146-约前1675) )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的历史性转变。
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殷墟甲骨文是系统成熟的文字。
第三节 早期的文字载体:一、陶器款识。二、甲骨卜辞。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系统成熟文字。
三、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称青铜铭文,也称金文、钟鼎文,指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
商代到春秋的铭文多为铸成的,内容多记奴隶主贵族的祭典、征伐、赏赐、盟誓等),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四、 玉石刻辞。我国正式的石刻文字始见于商代妇好墓所出石磬刻文。确证金石记事大体同步,至迟在商代已经有了。唐初在天兴三峙原出土的十个石鼓,上刻文字,是现存实物中最早发现的石刻。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五、 竹木简牍。简牍起源于商代,与甲骨、金石载体同时,春秋战国时使用更为广泛,是春秋至秦汉三国时期书籍的主要形式。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第四节 原始的编辑活动:
一、 掌书史官:在学术统于王宫之中的商周时代,史官司受命为王起草册命,代王宣命,且负责记录王室朝廷的重大事件和天子的言论.
《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
史官所掌职责有秉笔、执简、掌书、守典、奉法、决狱、册祝等。既要记录帝王言行和军国大事,又要从事宗教祭祀贞卜活动,还要兼管奉法决狱事务。甚至还要去民间采风,整理加工,修史编书等。可以说他们最早参予了图书编辑或编纂活动。
二、 商周典籍的编辑管理活动:
1、 材料加工,修整龟甲兽骨,以作占卜材料。
2、 编次成册,卜辞如果一块甲骨容纳不下,可以刻在若干块甲骨上,编辑成册。如:“册六”。
3、 集中典藏,集中有目的的收藏,为王室服务。‘各以其物入于龟室。
4、 分类管理,甲骨与其他文献严格分开。
5、行文格式,甲骨文已经具备较为固定的行文格式,是最原始的“编辑规范”。汉字字序由上到下,由左至右的行文格式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确定,并对后世出版物产生了深远影响。
6、反复使用,反复使用历书;频繁省视验证;查阅参考引用。
第二章 编辑出版的草创时期(春秋战国)
第一节 史官制度的打破与私人著述的兴起:
一、史官垄断制度的崩溃
史官: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设置了史官。
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
史官职责在各国,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二、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勃兴
根据古代典籍的记载,夏、商、周三代宗庙建筑相因,典籍藏于宗庙,周王朝官府藏书处还有太史府,此外还有专门收藏盟约的档案馆,即盟府。
西周统治者认为礼制源于天命,遵守礼制,也就是“敬德”。在文化教育上,其历史特征就是“学在官府”。
为了管理国家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之为“学术官守”,并由此而造成“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的原因:(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只有官府才具有制作书册的财力和人力。由官司主管这些书册,有职官专守。
(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西周时期的礼、乐、舞、射都是重要的学术,在教育上,也是学习的重要学科。学习这些学科,不能仅是口耳相传,而且要有器物设备,才有条件进行实际演习。
(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由于学术官守,为官之人,学有专守,不传他人,只教其子。子入官府,各从父学,称为畴chóu人子弟。这种情况,就是畴人世官,各从父学,造成了学术的垄断。
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只有贵族子弟享有教育的权利,而庶人和平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兼并战争和各国内部的政治斗争都十分激烈。旧有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学开始兴起
官学教育的衰废,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旧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革,政治权力的频繁转换,对新型的人才及文化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就以新的办学形式,聚徒讲学,从而成为创办私学、传播学术文化的先驱。
私学兴起的重要意义:
第一: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第二: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旧官学教育制度,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第三;私学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第四;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练。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
三、 学术下移与百家争鸣
学术的扩散与下移,在统治阶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一方被迫流亡他处,这些没落贵族的流亡导致了学术的扩散。
例如周惠王、周襄王间争夺王位的内讧,使世代掌管周史的太史离周去晋。周景王死后,王子朝争夺王位失败,率领一批贵族及百工,携带王室所藏文献典籍逃到楚国。至于其他小规模的贵族流亡事件则层出不穷,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历史上通常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差不多。通常将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的时间称之为“战国”时代。
一、图书的编纂与考辨
中国有优秀的历史记事传统,因而保留了完整、系统、可贵的历史著述。这包括从《尚书》、《国语》、《左传》、《战国策》开始,到《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乃至历代史志,甚至包括“正史”以外的一些兼有历史和文学价值的著述。
二、孔子的编辑活动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
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
《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三礼》,《仪礼》是记载古代礼仪制度的著作,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周易》,《周易》上古的占筮shì之书。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
《乐经》,《乐经》,已佚yì 。乐是与礼相配为用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春秋》,《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借由记载各诸侯国重大历史事件,宣扬王道思想。由此,春秋一词又被用作指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诗》《书》《礼》《乐》《易》《春秋》当时称“六艺”,后世尊为“六经”。
三、孔子的编辑特点:
第一、 有明确的编辑意图,孔子编书是在明确的编辑思想下进行的,他希望通过教材的编选,文字的加工,传播自己的政见和理想,同时也考虑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和书籍的社会效益。
第二、 第二、科学的编辑方法 ,孔子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较为科学的编辑方法,即述而不作、多闻阙疑、无征不信、排斥虚妄。
第三、充满理性的编辑思想,“子不语怪、力、乱、神”,即对他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以及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尽量不去提及,在编辑过程中也是这样。孔子充满理性的编辑思想,是一种先进的编辑思想。
孔子编辑“六经”,使文化知识得以在社会中下层广泛传播,有效地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史资料,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实践中所形成的良好编辑作风与科学的编辑方法对后世的编辑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图书编辑活动:
一、战国时期的图书文献
先秦诸子: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 《荀子》、 《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
二、战国时期的文献编辑
语录型著作;以篇为单位编辑成书。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宋、元以后, “四书五经”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重视“名”(概念)和“实”(事)的关系的研究。善于辩论,善于语言分析而著称于世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吕氏春秋》
农家 ,代表人物:许行。“教民农耕”,许行农家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食。
小说家:是先秦与西汉杂记民间古事的学派。小说家著作有《伊尹说》二十七篇,《鬻yù子说》十九篇,《周考》七十六篇,《青史子》五十七篇等等,均已佚。
三、《吕氏春秋》及其编辑特点: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和治理天下的风格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吕氏春秋》中认为,这些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不二》)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
三、 《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
1、有明确、务实的编辑意图2、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3、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4、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
第四节 竹帛并行与简牍制度;
l 竹木简牍的时代,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对后来书籍形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竹木简牍的内容(1)祭祷[dǎo] 记录;新蔡简显示,祭祷时不仅仅用乐,还与贡贡和馈[kuì] (进献结合起来)乐、百、贡是祭祷时的一个组合。(2)遣策qiǎn cè :随葬物的清单。 ;(3)书籍。
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
用许多简编连成册,书写文字也就有了天然的界栏,可以保持整齐、清晰。后来的帛书、纸卷,虽然也有不用界栏的,但大都画出界栏,以便使文字整齐和美观。
帛书的种类及形式,写在绢、缯zēng 、缣jiān 、帛上的文字为帛书,亦称素书。
帛书的特殊用途:丝帛多用以绘画;丝帛还可用来绘制地图;绘制简书中的附图;练书法。
帛书的优点及影响:
易于书写、携带、收藏、阅读。体积小,容量大,可随意根据内容剪裁。
表面洁白,使书写内容更清晰。克服了竹木简牍的缺点,是书写材料的飞跃。
缺点是成本高,价格昂贵
第三章 编辑出版的奠基时期(秦汉)
第一节 秦王朝时期的文化政策:
一、“书同文”与《仓颉篇》编纂
1、统一各国文字
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来秦国之大篆整理简化而成小篆,在全国通行。
“书同文”——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改革。
大篆 :狭义专指籀zhòu文。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籀文是古代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又称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小篆: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仓颉篇》原是教育学童识字的字书,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时又成为小篆书体的样板.秦李斯著。
三、 “焚书坑儒”对出版编辑事业的摧残
1、秦始皇焚书坑儒。2、“书亡于项羽”。
第二节 两汉时期编辑出版事业的奠基:
1、 开放的文化政策
1、废除“挟xié书律”,"挟书律"是在秦始皇在进行焚书时实行的一项法令, 除了允许官府有关部门可以藏书外,民间和个人一律不得藏书.
西汉王朝初期,制度基本上是继承秦朝,"挟 书律"也不例外。直到惠帝才废除了这一法令,这使得长期受到压抑的各种思想和文化艺术得以正常发展.
西汉初年的"除挟书律"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政策,它正式废止了西周以来延续了七八百年的官书垄断传统,使得书籍可以自由收藏,自由复制,自由流通.
在"除挟书律"后的一百来年间,先秦官书能够被人们公开收藏并进而在公众间流通;司马迁写出了第一部以社会公众为读者的史书--《史记》,书籍著作领域出现了面向公众传播的明确观念
2. 加强文化建设。3. 大规模征书、献书活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皇家征书,即汉武帝刘彻“开献书之路”。
隶书的繁盛——汉隶
隶书的起源——秦隶,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miǎo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
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
八分——汉代成熟的隶书 。汉隶字形上扁方而规整,用笔上有蚕头燕尾的特点,具备这些特点的隶书称为汉隶,也称八分
二、 两汉的图书编纂机构:1、汉代皇室藏书之所。石渠阁、天禄阁、兰台、东观
兰台与东观皆是藏书、著述之处,兰台令史与东观校书郎又都在东汉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典校秘书。都对汉代的典籍整理传承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我国第一个主持图书校著的专门机构—秘书监。东汉延熹二年(159年)始置秘书监。属太常寺,典司图籍。东汉创置秘书监,我国第一个主持图书校著的专门机构 。
三、汉代系统的编校活动:(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图书编校工作 ——刘向、刘歆的编校活动 。《别录》《七略》
刘向(前77~前6)中国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 《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 刘向主持了一项旷古未有的大型文化工程:以光禄大夫的身份主持校理皇家图书—宫中秘书。刘歆也以黄门郎的身份受命辅助父业。
刘向、刘歆校书特点:1.取本参校。2.编次定名。3.撰写叙录。4.杀青缮shàn写。5.分类编目
别录,中国第一部有书名,有解题的综合性的分类目录书。二十卷。西汉刘向撰。
刘向死后,刘歆继承父业。在《别录》基础上,去详从略,撰成《七略》编出第一部反映当时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七略》,共7卷。
刘向、刘歆父子之《别录》《七略》,为我国目录学、校雠学、文献学之创始之作,奠基之作. 对保存先秦古籍、对后世图书目录的编纂,有深远的影响。刘向、刘歆长期精心校勘整理图书,使先秦的许多古籍得以流传,大大推动了当时的学术研究。而他们总结前人的经验,开创目录工作,在公元前1世纪就编制出中国第一部具有学术水平的大型图书分类目录则尤为可贵。《别录》、《七略》奠定了中国目录学的基础,影响极其深远。
2、东汉对儒家经典的大规模校正——熹xī平石经。
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一称“汉石经”。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法定为教科书,设专门博士官讲授,成为判断是非标准与决策依据。
汉代立五经于学官,置十四博士。各家经文皆凭所见,并无供传习的官定经本。
儒学被定为官学,必须有一部标准本作为评定正误的依据,然而,皇家藏书楼里的标准本“兰台漆书”却由于腐败而遭偷改。
蔡邕主持校定六经工作结束后,以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文书于石碑,因始刻于熹平四年,故称熹平石经。历时9年,共刻7部经典于46块石碑之上,碑高一丈许,广四尺。字体一律采用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
经王国维考证,熹平石经的内容,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传》、《论语》。
熹平石经的影响:熹平石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印刷术发明前的一种图书编辑出版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误正伪,平息纷争,提供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 。
二、开我国历代石经之先河。用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经文范本的做法,自汉代创例后,又有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宋石经、清石经。同时,佛、道等诸家也刻有石经,构成我国独有的石刻书籍林。
三、石经产生导致捶拓方法的发明。捶拓技术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因此,石经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
字书 ,以解释汉字形体为主,兼及音义的书。
1、《尔雅》,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一部历经先秦,成于汉代的集体著作。“尔”是近正的意思。“雅”专指“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2、《说文解字》,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字典 ,首创部首法;集中、系统地阐述并应用了“六书”理论。是我国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推究六经之义,分部类从,至为精密。唐以后,科举考试规定要考《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许慎,《说文解字》。扬雄,《方言》 。
所谓“輶轩使者绝代语释”,所指应当是先代使者调查方言所得到的“绝代语”的释义,就是古代语言的解释;“别国方言”则是就地域而言,也就是西汉时代各地方言的意思。这个题目本身就说明此书不只是讲“方言”的,它包含了对“绝代语”的释义和“别国方言”的释义两个方面的内容 。
《方言》的编纂体例,有以下特点:1.篇章体例。2.释词方式。3.说解术语。对古、今方言和冲破了区域限制的普通话都有专称。
《史记》: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班固与《汉书》:我国最早的记传体断代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是记载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光武帝到灵帝时期的一部史书,采用纪传体,名字得自官府的修史馆所在地东观。该书并非一次修成,而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合成的。
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写成之前,《东观汉记》和《史记》、《汉书》共称“三史”,是当时人学习的主要书籍。
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写成之前,《东观汉记》和《史记》、《汉书》共称“三史”,是当时人学习的主要书籍。
四、科技著作
(一)天文、算术类著作
1.《周髀bì算经》
《周髀算经》乃是算经的十书之一。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原名《周髀》,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学著作,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
2.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要注意的是《九章算术》没有作者,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二)医药学著作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yú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2. 《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难”是“问难”(难nàn论说;争辩 )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成书于东汉 。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4.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第四节 两汉时期的图书贸易:
一、图书商品的萌芽:1、早期书籍由官府垄断。2、私人藏书的出现。3、赐书制度——君王赐给的书籍。4、征书、求书。5、手写传抄。
西汉初年的"除挟书律"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政策,使得书籍可以自由收藏,自由复制,自由流通。
二、书肆的诞生:1、最早的书肆——槐市。槐市 中国西汉时期长安买卖书籍的集市。位于长安城东南,太学附近。其地槐树成林,无墙屋,因得名。
2、 两汉的民间书肆。书肆一词出于扬雄《法言。《法言 》,杨雄仿儒家经典《论语》所写的一本书。合乎礼法的言论。
3、 以抄写书籍谋生的“佣书” 。佣书 中国古代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者。古代得书不易,读书要靠自己抄写。东汉初期,经师开馆较普遍,读书人多,对图书的需求量也扩大了,逐渐出现以抄书为业的人。
佣书人在长期的缮字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魏晋、南北朝时称经生,唐代称钞书人。
第五节 秦汉时期的图书形制与纸的发明:一、秦汉竹木简牍与帛书。从战国后期秦至东汉时期的竹木简牍帛书,我们称之为秦汉简帛书。
l 纸的发明与造纸术的传播:(一)纸的发明。 纸是印刷术的承印物 , 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 由于有了纸 , 印刷术才得以完善並迅速推广开来。 纸同印刷术一起 对人类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是世界瞩 目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l 蔡伦(63~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耒lěi阳(今湖南耒阳市)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发明者。
蔡伦对造纸术的贡献:扩大了造纸原料范围。改进了造纸工艺。提高了纸的质量。
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第四章 编辑出版的初兴时期(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社会文化背景:一、政治集权削弱,自然主义活跃。东汉党锢之祸。魏晋时,曹氏及司马氏先后篡位夺权。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二、儒道释的汇流——魏晋玄学兴起
魏晋玄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清议诞生在汉末魏初,主要是士人议政,臧否人物 )直接演化的产物。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bì 、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各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少数民族政权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尊崇以儒学经典为核心的汉族文化传统。
儒家经典所体现的文明程度,往往使少数民族的首领人物大为折服,他们之中不乏汉学修养精深的人物。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禁书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连续出现多次规模较大的禁书活动。这些活动呈现两大特点,其一,禁绝对象为妖言惑众的谶纬之学和与儒家思想对立的佛道经典;其二,禁书的地方大多发生在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政府编纂机构及编辑活动“
二、 政府编纂机构及其编辑活动
1.政府编纂机构——秘书监。东汉桓帝始置秘书监一官,典司图籍,先属太常寺。
曹操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属少府。晋初裁并,西晋末复置。南朝梁始定为秘书省长官 ,北朝亦置。
秘书省主官为秘书监。监以下有少监、丞及秘书郎、校正郎、正字等官,领国史、著作两局,掌国之典籍图书。
图书文献分类大抵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查找方便。二是能够通过分门别类总结学术源流。
2.(1)曹魏 郑默《中经》——官府藏书目录 。(2)西晋 荀勖xù ——《中经新簿》。《中经新簿》创立四部分类法。(3)东晋李充撰《晋元帝四部书目》。(4)南朝宋、梁七分法的《七志》、《七录》。对图书的七分法始于王俭编撰的《七志》。王俭(452—489年)南朝齐文学家、目录学家。
3. 编修史书:陈寿《三国志》65卷。记载魏、蜀、吴三国历史。由此,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
干宝《晋纪》23卷。记载西晋武帝至愍帝mǐn 53年历史。已佚。“简而有当,是非分明”,编年体史书的新发展。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
4 . 编辑类书:类书:将文献资料原文按类编排在一起,并注明其引文出处,以供寻检使用的图书形式。
特色:“撰集经传,随类相从”。西晋陆机《要览》
二、新型编著形式的涌现:1. 别集与总集:别集:总汇一个人多篇作品的著作,也称集或诗文集。总集:汇集多人作品的著作。
《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收录作品上至西汉、下迄qì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
2. 韵书初创:韵书:是一种按照声、韵、调三者关系来编次汉字的字书,在编纂上以分韵编排为特点,以审音辨韵为目的。出现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文风绮qǐ丽,重视诗文的四声和韵律。
3. 早期的佛经文献翻译:新的著述形式——佛经文献翻译。两汉间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佛经翻译,《四十二章经》。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
4. 专业论著的出现:刘勰《文心雕龙》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农书。裴秀《禹贡地域图》最早的地理图集。王叔和《脉经》,脉学的第一部专著。 编辑整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郦道元与《水经注》:全书40卷,今存30万字。
编辑体例特点:内容丰富,超过原著。纠正原著错误之处。
三、文献复制技术的发展:1、捶拓chuí tà 技术,也称拓印。所谓捶拓,就是把纸浸湿,铺在石面上,用软刷子轻轻捶打。
l 印章。汉时用印封检奏章,故称印章。印章与拓印方法的结合,发明印刷术。不管是印信还是捶拓,都有个共同的特点:你要取得文字,可以不用手抄。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发行事业:一、佣书与经生。“为人佣书以供纸笔”,佣书成为社会职业。经生,抄书为业者。
l 图书流通的方式及作用:图书发行的多种形式:书肆普及。流动售书。送书上门
第五章 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唐五代)
第一节 隋唐五代图书事业发展的背景: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1.经济上:均田法, 租庸调法。2.政治上:社会安定,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3.文化上: 南北文化大融合,思想活跃。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又创置了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作官,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
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
二、 图书的典藏与整理:隋、唐政府都非常注意对图书的搜集和整理,成为盛唐文化繁荣的支柱。
1. 隋初征书。2 . 初唐搜集图书与建经史子集四库。3. 私人藏书增加。
第二节 隋唐五代的编纂机构及编辑活动:
二、 政府编纂机构:唐代的唐代的中央机构仍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弘文馆隶门下省。
弘文馆、贤院和史馆三个藏书机构合称三馆,成为政府的主要编纂机构。
二、 政府主持的编纂活动:1.编纂类书 。唐代的“四大类书”。 隋代虞世南《北堂书钞》。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
2、刊定经典——孔颖达《五经正义》“ 。五经”指《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五部。
l 编修史书。修前朝史。修本朝史。
l 修订医书。《唐本草》,《唐本草》又称《新修本草》,是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由唐代李绩、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这是国家颁定药典的创始,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
三、各类编著形式的发展:1.韵书体例的定型 。2.政书的产生,政书就是记载一朝或数朝典章制度沿革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书。《唐六典》。《通典》 ,唐杜佑撰,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
《通典》在编辑方面的特色:1、明确表示要通过编辑方式作为表达思想的手段。
《通典》在编辑方法,如体裁、取材、编次各方面都体现了自己的特色。尤其重要的是,杜佑通过编辑手段,宣示了自己的编辑意图,表明体例创新背后的指导思想,从而起到了正确引导世人的作用。
2、 开创了新的编纂形式。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
一、印刷术发明的条件:1、当时的社会需要。2、条件具备。
雕版印刷术:中国古代印刷术的一种,也叫整版印刷术。它是一种将文字反刻在一整块木板或其他质料的板上,制成版,然后在版上加墨印刷的方法。雕版印刷术是活字印刷术的先驱,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印刷术的发明,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印刷术发明的意义: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里程碑,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化知识传播活动进入了印刷新时代
印刷术是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图书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产业化、出版业逐渐形成,图书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带动了书籍编辑业务的进步、装帧样式的革新和图书广告的发展。
社会文化传播规模的扩大,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交流。
第五节 隋唐五代的图书贸易:隋唐五代的图书贸易十分发达,尤其是唐代更为突出。这一时期图书的形制主要有手抄卷轴和印刷本两种类型。
进行贸易的图书品种较为广泛,其中主要有:历书、日用杂书和与科举考试有关的书籍。
最富特色的图书贸易是科举考试类出版物的大量出现和快速发展。
一、图书贸易的活跃
图书贸易中心:长安、洛阳,四川、浙江
五代时期,冯道奏请刊刻《九经》,国子监负责“雕印卖之”
书肆分布广
向日本、高丽、百济、新罗出口
二、 图书贸易的方式及书价:直接售卖;实物交换;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图书形制:一、隋唐时期的图书形制处于卷轴形式向册页制过渡阶段;二、卷轴装的形式在唐代后期发生了变化; 三、经折装和旋风装都是从卷轴装发展演变过来的,它们比卷轴装有所改进,但仍保留着卷轴的某些特点。
卷轴装是六朝、隋唐书籍的主要形式。
卷轴装的改良 ——旋风装。旋风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之一 , 亦称“旋风叶”、“龙鳞装”。
经折装:经折装也叫梵fàn夹装。图书装订方式之一。
第六章 编辑出版的壮大时期(宋、辽、金、元)
第一节 宋代统治者的文化政策:一、宋王朝的建立与社会经济的恢复。二、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社会经济。三、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学术空气活跃。重用文人,扩大科举,每年考中者多达二、三千人,比唐代增长二、三十倍,崇尚儒家思想,大兴书院,崇尚儒术、提倡理学,学术活动活跃。四、统治者重视出版事业并严格管制。宋代是我国古代图书出版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二节 宋代的图书编纂机构和编纂活动:
二、 宋代的图书编纂机构:1. 崇文院及三馆。2. 秘书监及著作局、太史院、会要所。
l 北宋政府的校书
编目活动:1.校勘四部典籍。经部:《五经正义》《七经义疏》。史部:《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子、集、医书:《南华真经》《列子》《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2. 校雠日课与条例。3. 整理编目。
l 图书编纂的重要成果
1、 宋初四部大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李昉fǎng 、蒙扈等编。《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2、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编修史书的目的是“以史为鉴,资以治道”。
3、 《资治通鉴》编辑方法创新:(1)编纂步骤:编制丛目;组织长编;全书统稿。(2)辅助之作: 《资治通鉴目录》 、《资治通鉴考异》等。
第三节 宋代的图书出版事业:
二、 官、私、坊三大系统
1、 官刻;指中央或地方政府机关所刻。王国维《五代两宋监本考》。中央官刻:秘书省、国子监。地方官刻:路、州、县。
官刻以中央国子监和地方公使库刻书最多,影响最大
二、寺观和书院刻书
寺观刻书,是指佛寺道观刊印本教典籍的出版活动。有佛藏、道藏。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私学性质的教育组织,书院刻印学术著作是其藏书来源之一。
三、蜀浙闽三大刻书中心 。 四川:成都、眉山;浙江:杭州;福建:建阳、福州。
第四节 宋代图书形制及印刷技术:一、早期册页制印本特征及装订形式。我国最早的册页装订形式:蝴蝶装 。特点:将书页面对面相对折齐,在书叶反面版心的地方用浆糊粘连,再用较厚的纸包裹作为书皮;从外表看,厚皮包背,与现代的精装书相似;翻阅时候,书叶两边展开,如蝴蝶双翅,故称“蝴蝶装”,简称“蝶装”。
l 宋版书的特征:1. 从字体上看。多采用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体上版。
第六节 辽金元的图书事业:
l 辽金两代的藏书、著书、刻书活动:1. 辽代——中国北方刻书事业的兴起。
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机建国。设秘书监、昭文馆,管理图书典籍。1054年(兴宗重熙23年)设藏书之府“乾文阁。”
《契丹藏》。世所仅存的辽版书籍──《蒙求》。
2、金代——中国北方刻书事业的初步繁荣
1)政府的重视与收集:设秘书监,下辖著作局、笔砚司、书画司、司天台。
2)金代刻书:金代刻书中心平阳(今山西临汾)。
金代刻书除官刻监版之外,私人和坊肆刻书也很发达和广泛。
坊刻:“书坊时萃于此”。
赵城金藏》以宋代我国第一部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于金皇统九年 1149)前后开雕,大定十三年(1173)前后工毕。
l 元代的编辑出版事业:1. 元朝的文治措施:(1) 设国子监。(2) 设立地方书院。
2. 元代的图书编辑:1)修史。(2)《文献通考》与《通志》。《文献通考》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 《通志》是一部采用纪传体写成的通史。全书200卷,郑樵撰。
(3)元杂剧。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3、元代的出版事业:(1)刻书系统:元代的刻书事业,跟宋代一样,分官府刻书、私人刻书和书坊刻书三大系统 。(2)刻书中心。山西平阳民间印刷。建宁民间印刷。杭州民间印刷。3)刻书内容:除了当时士大夫 诵读必需的经、史以外。由于政府提倡发展农业生产,从而大量收集、编纂农业书籍。
4、元代刻书的特点:元初期刻书版式接近宋本。字大行宽,疏朗醒目,多为白口、双边。中期以后,发生变化, 版式行款逐渐紧密,字体缩小、变长。改左右双边为四周双边,黑口间粗黑口。目录和文内 篇名上常刻鱼尾,多为双鱼尾或花鱼尾。版心记卷数、字数、叶数、刻工姓名,私家刻书或 坊刻本,书内多刻有牌记。
在书籍装帧方面,元代贡献和变化比较大者,当属带图封面的出现和创新。
元代刻书的字体,有三个特点是宋代及明清时期所少见的。一是刻书字体多用赵体字。 二是元版书中无讳字,即不避讳。三是书中多用简体字或俗字。
元代书籍装帧,其装订形式已由蝴蝶装演进到包背装。
元代对图书事业的管制:中书省审查。
l 元代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1. 套版印刷术的发明。2. 活字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王祯zhēn对木活字排版技术的贡献
第七章 图书编辑出版的兴盛时期(明及清前期):
第一节 明清编辑出版业发展的背景:一、明代图书事业发展的社会因素。1368年,明朝建立。
1、经济繁荣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市民阶层及广大民众对图书的需求。明清小说、戏曲的出现。
《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等古典长篇小说在嘉靖年间成为定型或开 始出现。万历以后,戏曲、小说、小品文等成为当时文艺的特色。
2、 统治者对文化及图书出版事业的重视。4、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皮纸、竹纸、棉纸。
(3)装订技术
我国古代的书籍装帧形式,经历了卷轴装(隋代)、经摺装(唐代)、旋风装(唐代)、蝴蝶装(宋代)、包背装(元代)。到明代出现线装,使书籍的装帧更为完美。一部书有多册者,还有函套。
l 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尊孔崇儒、开科取士、提倡理学、编纂整理图书。
三、明清对图书出版的管制:1、明代对图书出版流通的管理。政府监督校刻质量 《大诰》
2、清代的文字狱与禁书运动:文字狱、禁书运动。
所谓文字狱,是指旧时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有意从文人学士的作品中寻章摘句、罗织罪名、制造冤狱的案件。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编辑活动:一、明清的政府编纂机构:明设翰林院,总领著作、修史、图书诸事。
学士为掌院,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各司实录、玉牒dié 、经史、诏旨撰述之事。
明翰林院还设“典籍”一职,掌管院内藏书事务。
清:设翰林院,起居注馆。
特设编修机构。明永乐十二年(1414)开馆修“五经四书”、“理性大全”。清代设四库全书馆,明史馆,三通馆等。
二、类书的编纂:1、《永乐大典》:我国最大的类书,编成于永乐年间。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11095册,3.7亿字。书中保存了明代以前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史学、哲学、文化宗教和应用科学等各方面的丰富资料。它不仅在中国图书编辑史上,而且在人类文化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声誉。
2、《古今图书集成》。现存最大的类书。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
其特点在于彻底贯彻“以类聚事”的原则。共设立“汇编”、“典”、“部”三级类目。各部下的资料按分类原则编排,共分十类: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
分类细致,条理明晰,在组织体系和编排体例上远胜过以前的类书。
l 丛书的编纂:1.《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2.《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 。清乾隆时编纂。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
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约10亿字。 。基本囊括了清初以前的各类重要文化典籍,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全书》的编修,是我国文化史上一次工程最大的编辑活动。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正式开始编修,以纪昀yún 、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下设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400余人。
《四库全书》誊缮shàn七部,分藏于紫禁城内的文渊阁、盛京(今沈阳)宫内的文溯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此为北四阁,又称为内廷四阁,仅供皇室阅览。
另三部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即浙江三阁,又称南三阁,南三阁允许文人入阁阅览。
【四库全书的不足之处】:
第一,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第二,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 第三,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 第四,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篡改。
四、史籍的编纂:1、修起居注。清朝正式设立起居注馆是在康熙九年。 2、修国史。历朝实录、清代国史馆。3、修前代史 。《元史》、《明史》。
《大清一统志》,清朝官修地理总志。
乾嘉时期的章学诚对方志学贡献最大。他认为方志就是地方史乘.他对志书的性质、源流、体例、编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形成了较完整、系统的方志理论,使方志学成为一门专门学问。
形成章学诚为代表的史志学派。
五. 科技书籍、潘季驯 《河防一览》。徐光启《农政全书》。李时珍《本草纲目》,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徐霞客游记》,中国地理名著 宋应星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八、戏曲与通俗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红楼梦》《儒林外史》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我国白话小说集大成之作。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第三节 明代的图书出版事业:一、由内府到地方的官刻。1. 经厂本2. 监刻本3. 官刻本、藩刻本。
官刻特点:(1)官刻部门多。(2)数量大、内容广。(3)刻书质量不一。
毛晋(1599~1659),中国明代末年藏书家﹑出版家。
四、 民间坊刻的特点:1、历史悠久。建阳、南京、苏州等地老字号刻坊得以延续和发展。 建阳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事业最繁荣发达的地区之一。明代的书坊刻书仍以 建阳为最盛。2、刻坊分布广,刻书数量大。金陵书坊 、杭州书坊、苏州书坊、北京书坊等 。 3、刻书内容丰富,面向民间。有医书、科举用书、生活类用书等。有些书坊多刻戏曲、小说、杂剧。(金陵书坊印刷最多的是各种话本、戏曲、小说,据统计,这类书超过300种 )4、旨在谋利,质量不如官刻和私刻。 5、编、刻、售合一,发展较快。加强了竞争力,促进了刻书事业的发展。
五、明刻本的特点和缺点 :特点:宋体、线装、插图本增多。缺点:校勘、删改、伪撰、序跋。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康熙字典》有这样三个优点:一、收字相当丰富二、它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 三、除了僻字僻义以外,它又差不多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
该字典的缺点有二:一是全书反切和训释罗列现象,漫无标准,作者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利于初学者使用;二是其中疏漏和错误实多。
扫叶山房是明清之际江苏常熟席氏所建刻书坊,清代最著名的以出版古籍为主的民间出版机构之一,也是席氏用作坊刻图书的字号名。
4.清代前期刻本的特点:(1)字体:宋体(2)版式:双栏、白口3)装帧:线装4)纸张:开化纸、 连史纸 等。
线装与包背装的主要区别是:1改纸捻穿孔订为线订;2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3改包背为露背。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图书发行业:图书发行体系日臻完善。批发为主,零售为辅。福建建阳的崇化里,每月初一、初六都有一次图书交易集市。“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地域广泛,主要集中北京、南京和苏杭。其中以北京琉璃厂最为著名。
第八章 图书编辑出版的变革时期(清晚期):
第一节 近代编辑出版业发展的背景:一、近代社会与图书 1、社会变化对图书的影响——编辑出版事业的五大变革。技术方法的变革——新技术的采用。 技术方面:机械化铅印术的应用 。机器铅印渐渐取代手工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年代:1041年左右(毕昇)~1440(谷)~1840
谷腾堡:材料为铅锡锑tī合金,技术为铸字、油墨、半机械化,推广使用培养了技术人员,半个世纪传遍欧洲。
书籍形式的变革——由线装到精装、平装。书籍形式上, 机械造的“洋纸”应时而来,取代了软纸双页单面印变为单印双印。精、平装代替线装。横排本出现。
书籍内容的变革——西学的输入。近代译书带来西学。
加速了西学东渐的步伐,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清末西学东渐,大体上可以说有三种途径:学堂讲学;出洋考察或留学;译书。然而,无论是请人讲学或留学考察,其成果终归落实于文字。
随着近代译书事业的发展,西学东渐以其排山倒海之势,锐不可挡,而西学的传播与扩展则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变迁的关键动因。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的输入打破了儒家两千年来一统天下的局面。
图书类型的变革——新型出版物的诞生。新式教科书、工具书、报刊勃兴。
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出版发行方式的变革——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出版企业出现。
新式书馆、书局取代官私坊刻。编辑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
商务印书馆(1897) :夏粹芳、鲍咸昌等创办(股份制)。张元济的加入使之发生巨大变化。编译名著、教科书、工具书、连环画。
中华书局(1912):陆费逵创办,与中华民国同时建立。
2、图书社会作用的发挥
近代几次大的运动及西方文明的大规模引进都与编辑出版活动分不开:
鸦片战争时期的改革派:《明良论》《四洲志》《海国图志》等》“师夷长技以制夷”
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的《原道觉世训》等三篇文章,洪仁玕《资政新篇》
洋务运动:郑观应《盛世危言》,陈炽《庸书》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资产阶级改良派:《时务报》,《国闻报》等
资产阶级革命派:邹容 《革命军》陈天华 《猛回头》《警世钟》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
二、近代出版法的萌芽:1、出版法:《大清律例》(乾隆四十三年)。大清律例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法典。
《大清印刷物专律》,颁布于1906年,是清政府制订的第一部有关报刊出版的专门法律,是我国关于新闻出版最早出台的专门法律。
京师特设一印刷总局,隶商部、巡警部、学部。所有关涉一切印刷及新闻记载,均须在本局注册。
2、版权法:1908年,中国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国际版权公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修订大会。
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简称伯尔尼公约,是关于著作权保护的国际条约,1886年制定于瑞士伯尔尼。截至2004年12月31日,缔约方总数为157个国家,1992年10月15日中国成为该公约成员国。
《大清著作权律》:清宣统二年(1910)制定的关于保障著作者权利的专门法律。
《大清著作权律》对于版权的概念、作品的范围、作者的权利、取得版权的程序、版权的期限和版权的限制等问题,均作了相应的规定。该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版权法。
3、 书业商会 :1906年,上海书业公所,书业商会。
第二节 近代书刊编纂活动:公元1811年,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在广州出版了第一部中文西书,拉开了晚清西学东渐的序幕。
翻译西书成为中国近代史编辑出版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方面,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晚清广泛的译书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传教士译书、官方译书和民间译书三大类。
一、近代的译书活动1、传教士译书:明徐光启、利马窦《几何原本》,晚清马礼逊译《圣经》。麦都思:是第一个到上海的外国传教士。
1843年和美魏茶、慕维廉、艾约瑟等传教士在上海创建墨海书馆,中国第一家近代印刷所,印刷出版中文书籍。
3、 政府译书: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万国公法》,《万国公法》.英国人惠顿撰。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1864年(同治三年)京师同文馆刊行。
分释义明源、论诸国自然之权、论平时往来、论交战等四卷。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8年创办,为清朝官办的翻译出版机构,简称翻译馆,附设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1)将单纯的译书进化为编译。(2)译词的规范化。
傅兰雅:清光绪二年(1876年2月17日)创办格致书院。是在华外国人中翻译西方书籍最多的一人。
3、民间译书:19世纪60年代后,一批接受了西方近代科技文明和议会制度的官员、知识分子等提出了具有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色彩的改良主义要求。与这种社会政治思潮相适应,译书活动开始注重西方社会科学方面的著述。中日甲午战争后,编译西学丛书、西方社会科学名著的民间译书活动蓬勃展开。
严复:(1854—1921. )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天演论》、《原富》、《法意》,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学说。
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二、新式教科书的编制:1902 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就是《壬寅学制》,但未实行。次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1905 年清政府成立了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学部。同年8 月,清政府下旨,“停科举,以广学校”。从此,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废除。随即全国出现了一个兴学堂的风潮 。
1897年,南洋公学,《蒙学本》。1902年,文明书局,《蒙学读本》。1902年,商务印书馆设编译所,着手编辑《初小国文》。1904年,商务版《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出版,被全国各地的学堂广泛采用。
在张元济的擘bò划下,商务编写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全套《最新教科书 》。
三、新闻报刊的编辑出版:1、我国古代的“邸dǐ报” 。唐代,邸报,最早的官方报纸。宋代,判报。元代,官报。明、清,京报。宋人称小报为“新闻”。
2、近代报刊的出现 :1815年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 ,同年8月,该院出版中文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马礼逊、米怜、麦都思和中国教徒梁发编印。最早的中文报刊。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马礼逊和米怜创办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1833年 ,普鲁士牧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报刊。
1872年4月30日,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
1858年,《中外新报》185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刊,中国近代第一家中文报纸。 《中外新报》,近代由中国人主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
1874王韬,香港《循环日报》。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很大。
第三节 近代的出版事业:一、外国教会与书馆。英华书院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中国益知学会,《东西洋每月统记传》。
美华书馆,早期经营人是理查德·科尔(Richard Cole)。1858年由威廉·姜别利(William Gamble)主管。 1886年出版的《万国药方》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医药的译本,1898年出版的《格物质学》则是数学教科书。
墨海书馆 ,格致书院,广学会
二、 中国传统出版事业的振兴
1、 官书局:金陵书局。金陵官书局是清末创办较早而又影响较大的官书局之一,刊本质量上乘。
2、 译书馆:同文馆、广方言馆。
三、 近代资本主义出版业的兴起:点石斋石印书局 ,席氏扫叶山房 ,商务印书馆 ,文明书局。
第四节 近代机械化印刷术的传入及发展: 一、近代印刷术原理类型:1、凸版印刷术2、平版印刷术3、凹版印刷术 。
四、 中文铅活字的研制与改进。三、石印术的盛行及其对雕版印刷的取代。
四、精装平装书籍的产生 :平装——书籍装帧形式之一。平装又称“简装”。它是总结了包背装和线装的优点后进行改革的一种常用书籍装帧形式。
精装——书籍装帧形式之一,与平装相对。精装书籍是指不同于普通装订(平装、骑马订装)的一种需对书心和书封都要做一定造型加工的装帧精美的书籍。精装书籍在清代已经出现,是西方的舶bó来方法。
第五节 近代的图书发行: 一、近代的图书流通发行业。西方印刷技术广泛使用后,批量生产增加印数,发行取得了与编辑、出版鼎足而立的地位
二、 近代的图书发行方式。自销与批发销售相结合。 印刷书目做法普遍。《扫叶山房书目》
三、图书发行宣传。报纸图书广告开始出现。
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太平天国、资政新篇》等,洋务派。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派、
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
同文馆: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