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出版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古代出版(上):竹木简牍时代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5-16 16:06:03
 填空题(10个)
名词解释(5个)
简答题(4个)
论述题(2个)

第一章 古代出版(上):竹木简牍时代
第一节  文字的产生及图书的起源
一、文字的产生
“有声无言”“有言无文”
传说:1)神农结绳记事说
      2)庖牺氏(伏羲)八卦造字说
3)仓颉象形造字说
1、结绳记事  2、契刻记事  3、图画记事   4、陶器刻符  5、甲骨文字
二、图书的起源
(1)始于带刻划符号的陶器
(2)始于“河图洛书”  《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3)始于《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4)始于甲骨、青铜、石头的书
(5)始于简册书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
图书的构成要件:
知识信息;著作方式;文字;物质载体;文字制作技术;装订形式
三、早期的文字记载载体
1、甲骨和甲骨文 2、青铜器和铭文 3、石刻文字 4、竹木简牍(简策) ——制作过程:1)截制竹简 2)杀青 3)零简编连成册 4)缮写正文 5)收尾工作:切边、卷起、加帙   5、帛书 用于书写的丝织品统称,有素、绢、纨、缯、缣之分。
第二节  上古至西汉的图书出版业
一、古代“编著合一”现象
1、编辑活动的起源
1)起源于殷商            许慎《说文解字》:“唯殷先人,有典有册”。
2)起源与春秋            孔子“作春秋”、“删诗经”,而且主张“述而不作”。
3)源于五代至北宋时期    雕版印刷普及兴盛于北宋
2、“编著合一”
古代编辑活动的一大特色,指作者既是著作者又是编辑加工者。
二、先秦的图书出版业
1、史官制度与史书编纂
1)起源于夏代    《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2)秦汉以后史官制度改革:职能分化,出现注史官和史馆史官。
3)史官记事制度的发达,使先秦出现了一批由史官编录的历史文献,世族谱系和官方大事记。  如 《尚书》
2、私学兴起与子书的编纂
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统于王官”——私学兴起
2)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翟)、道家(李耳、尹文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名家(公孙龙、惠施)、阴阳家(邹衍)、兵家(孙武、孙膑)等。
3)《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管子》、《晏子》、《孙卿子》等。
3、孔子的编辑活动及其历史意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
1)《诗经》:民歌与祭歌总集
2)《尚书》:我国最早的一部档案文献汇编
3)《礼》:《周礼》、《仪礼》、《礼记》
4)《易》:分经文和经传两部分
5)《春秋》:我国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孔子的编辑思想
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2)“不语怪、力、乱、神”
3)“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4)“多闻阙疑”
4、《吕氏春秋》的编撰
又名《吕览》是战国末年(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代表了战国时期图书编辑的最高水平。
5、先秦图书编纂的特点
1)以汇编整理为主
2)先秦多子书    (经、史、子、集)图书分类
3)出现了编年体。国别体和记事本末体,并出现了图书编纂凡例。
三、秦汉的图书出版业
1、秦汉文化政策与图书编撰
1)统一文字:秦篆
2)焚书坑儒
2、西汉的图书出版业
1)西汉的出版业概况 a、实行“与民休息”政策 b、汉高祖废除秦代对私学的禁令 c、汉惠帝取消“挟书令”。d、汉武帝“建藏书之策,置书写之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 e、西汉末年王莽之乱,图书事业又一次遭受重创。 f、东汉沿袭西汉崇儒的文化政策,历代皇帝多崇尚儒学、雅爱典籍。“熹平石经”是刻于东汉熹平思念(175)的石经,共刻《易经》、《论语》、《尚书》、《公羊》、《春秋》、《鲁诗》、《仪礼》七种儒家经典。
2)西汉时期的官私编校活动 a、兵书的编校活动 b、公元前26年,汉武帝诏令刘向统领开始了中国官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图书编校活动,编制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图书目录《七略》。 c、私人图书编纂:淮南王刘安《淮南子》、董仲舒《春秋繁露》、司马迁《史记》、杨雄《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班固《汉书》、许慎《说文解字》等,郑玄《六艺论》等。
3)《史记》与《汉书》的编纂
A、《史记》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史记》的编纂特色:

编辑体例的创新: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创造了本纪、列传、世家、书、表“五体”相配合、相辅相成的纪传体编辑体例。
编年体、纪事体
“本纪”是用编年的形式编载古今政权更迭的大事和一系列的王朝以及在为位君主的帝王言行政绩是,《史记》的总纲。
“表”是按世代、年、月,把历史大事和历史人物用表格的方式表示出来。
“书”记载典章制度及自然现象等。
“世家”是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影响人物的传记。
“列传”是将相功臣及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传记。
㈡扩大了编辑选材与研究的领域
先秦典籍和当世流传的著作;档案文书;亲身见闻和实地调查的资料。
㈢首创“富论断于叙事之中”的编辑方法。
①借别人的评论或反映来表达编者的观点,
②用客观的内容来体现编者的观点,
③对比衬托,
④首创编辑中的“互见之法”——在叙述中祥此则略彼,数篇互相参照。
《汉书》
1、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输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思念(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2、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4)秦汉时期图书编纂的特点
 A、汉代图书编纂者多为经学家:刘安,董仲舒,司马迁,杨雄等。
 B、就图书的内容而言,以经书编纂为主,史书和字书也很发达。
 《史记》、《汉书》、《说文解字》、《尔雅》。
 C、就编纂的形式而言,汉代图书的编纂体例已渐完善。
   a、注释成为汉代经书著作的重要方式
   b.史书出现了纪传体通史《史记》和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c、出现了卷端提名和单书目录。(某一本书的目录)
5)西汉时期的图书流通
槐市:《三辅黄图》载:公元四年,王莽扩建太学“仓之北为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队,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出物及经书传记、笙罄乐器,相予买卖。
书肆: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 (杨雄《法言·吾子》)
第二章 古代出版:写本书时代
第一节 纸的发明与造纸术的外传
纸的发明
《后汉书·贾逵传》 P18
居延纸、扶风纸、马圈湾纸、放马滩纸、悬泉置纸
《唐类函·三辅旧事》:西汉江充教卫太子刘据见汉武帝时:“当持纸蔽其鼻”
《后汉书·贾逵传》:(汉章帝)令逵自选公羊严、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与简、张经传各通。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图书编撰及编辑活动
一、魏晋南北朝时图书编校活动
1、四部分类法
荀勖和张华依刘向《别录》整理变成国家藏书目录《中经新簿》分甲乙丙丁四部,依次对应后来的经史子集。
2、汲冢书的发现与编辑
西晋武帝时在汲郡(今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出工,经过晋代学者荀勖、束皙等人整理,最终写定先秦古书约十余种共七十五篇。这些古书被人统称为《汲冢书》。    《竹书纪年》
3、郭璞: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整理、注疏古籍。《周易》、《山海经》、《尔雅》、《方言》、《楚辞》
4、《昭明文选》
我国现有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梁代太子萧统主持编选,主要收录先秦至南朝梁代诗文辞赋。
       唐朝时与《五经》并驾齐驱,宋代“文选烂,秀才半”,“文章祖宗”。
5、韵书: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书。(规范文字正确读音)
反切注音: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
根据文献的记载,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代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佛经的编译
6、始于东汉
鸠摩罗什,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译出《般若心经》、《金刚经》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7、科技图书的编撰
裴秀《禹贡地域图》,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  制图六体
郦道元《水经注》,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
二、魏晋南北朝图书编撰的特点
1.编书主题的官私共荣
⑴秘书兼做为官方主要修书机构地位得到巩固
⑵民间四人编书活动也相当盛行
2、图书内容特点
⑴史书地理著作大量出现
⑵多体文集开始出现,文学著作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
  曹丕《建安七子集》  萧统《昭明文选》   徐陵《玉台新咏》
⑶文学批评著作开始出现
西晋陆机《文赋》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⑷科技图书较多
东汉张衡,南北朝祖冲之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⑸受魏晋玄学影响,不少著作避谈老庄,以道释儒。
       魏王弼《老子注》、何晏《论语集解》
     ⑹语言文字学著作增多
     ⑺宗教书籍增多
3、编辑形式特点:超撰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著书方式。
编撰:边抄边撰,抄中有撰,撰在抄中。
        南北朝专设:“抄撰学士”一职。
4、就图书编撰质量而言,出现很多经典名著,对后世图书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书: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
文学著作:萧统《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曹丕《建安七子集》
笔记小说:干宝《搜神传》、刘义庆《世说新语》
地理类:郦道元《水经注》
农学著作:贾思勰《齐民要术》
第三节 隋唐图书编撰与编辑活动
一、隋唐社会文化的发展
1、文帝崇佛抑儒
2、唐朝儒、佛、道三教昌盛,共同发展
 “大征天下名儒为学官,数幸国子监,使之讲论,学生能明一大经以上皆得补官”
二、唐朝图书编校活动
1、类书
他是把古代书籍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词文章、俪词骈语等资料按或按段有选择地摘录下来,然后分门别类再结合一起,以便寻检和征引。
最早的类书:三国魏晋武帝《皇览》  《艺文类聚》(隋唐时期最著名)
编辑体例:“比类相从,事居于前,文列于后”。
2、史书
⑴唐太宗确立官修史书制度(史馆)
⑵重视史学人才培养
《周书》令狐德棻、《北齐书》李百药、《隋书》魏征、《梁书》《陈书》姚思廉
个人编撰
A、刘知几《史通》:“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专著。
B、杜佑《通典》
C、吴兢《良史》
  3、佛经翻译
     三藏法师玄奘
4、实录
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
  5、政书
     A、政书是主要记载典章制度沿革变化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专书。
     B、唐刘秩《政典》:最早的一部典志体政书,分门别类技术自黄帝至唐代开元、天宝间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评论其得失。
     C、唐杜佑《通典》:“通史性政书,作于安史之乱以后,共200卷,以年代为序,系统地记述了自上古黄帝至唐天宝末年的历代经济、政治制度的沿革变迁以及得失。
  6、医药图书
    A、隋太医博士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这是中国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著。
    B、《黄帝内经》:是对中医针灸经络学传说第一次总结(王冰著)
    C、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D、《新修本草》,是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 李勣
三、隋唐图书编撰的特点
  1、使馆和宰相监修国史制度的建立。为官修史书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和物质基础;
  2、图书编撰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3、就图书内容而言,四部具备,尤以图书、法律、类书、文集为多;
  4、就图书编撰形式而言,传奇、类书、别集、科举考试书等大量涌现。
  传奇小说:
     叙述才子佳人风流韵事的小说
     叙述侠女的小说:《虬髯客传》
     叙述神仙鬼怪的小说:《南柯太守传》。
第三章 古代出版(下):印本书时代
第一节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一、印刷术发明的时间
“东汉说”“晋代说”“六朝说”“隋代说”“初唐说”“五代说”“北宋说”
二、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的历史条件分析
1、社会需求
A、从读书人和著述者的角度来看
B、  从兴办教育的角度
C、  从宗教文化的传播和繁荣来看
2、物质条件
 纸、笔、墨
3、技术条件
A、印刷字体的稳定
B、唐代石刻、拓印及印章技术已很成熟  《唐开成石经》
(不要求重点掌握)第二节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
一、毕昇与泥活字印刷
二、王桢与木活字印刷  元代初期农学家
三、金属活字印刷
1、铜活字印刷
中国明代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在无锡、常州、苏州、南京一带曾广泛应用铜活字印书。
2、锡活字印刷
出现于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最早被发明的金属字。
3、铅活字印刷
我国在明朝时期已有人用铅刻制活字。
第三节 套版、饾版及拱花技术
一、套印
它是在规格完全一样的几块版面上,分别在不同的部位着上不同的颜色,逐次印在同一张纸上。
二、饾版(木板水印)
就是按照彩色绘画原稿的拥塞情况,经过勾描和分版,将每一种颜色都分别雕一块小版,然后再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最后完成一件近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三、拱花
明末胡正言发明、书画家、出版家
中国古代一种不着墨的雕版印刷方法。用凹凸两版嵌合压印,使版面拱起花纹。
第四节 书籍装订形式的变迁
一、卷轴装
 盛行于汉魏六朝和隋唐五代时期。其方法是在长卷文章的末端粘连一根轴,将书卷卷在轴上。
 卷、轴、褾(裱)、带、签五部分组成
二、经折装
 唐代后期出现
单双面书写或刻印,按照特定的行数和宽度。将经卷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叠成长方形的折子,再在前后各加一块硬纸板,作为封面和封底。
三、旋风装
 产生于唐代后期
1、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又称“龙鳞装”
2、用一张稍大于经折装之两个版面(加书脊厚度)的硬纸,将折叠成长方形经折装的首末两面粘连,并将书背包裹起来。
四、蝴蝶装
 古代书册页装的最初形成
 产生于唐末五代,流行于宋元,沿用于明清。
五、包背装
始于南宋,流行于元代和明朝前期
对折书页时字面朝外粘在包背纸上,后期的包背装是在书页边栏的余纸上打孔,用纸捻穿钉,然后加上封面。
六、线装
 始于明代中叶,盛行于清代
 包背装是以整张书皮粘裹书背,线装则是采用两张与书页大小相同的书皮,书册上面一张,下面一张,与书背戳齐,然后打眼订线。
第五节  宋代图书编撰及编辑活动
一、宋代开明的文化政策与出版环境
 陈寅恪:“华夏之民族之文化,……”
 1、宋太祖开国之初,即兴文教,抑武事,确立了“以文化成天下”的国策。
2、大幅度扩大科举取士名额。
3、提倡儒道佛三教并重。
        二、宋代图书编撰活动
         1、类书
         《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文苑英华》  《太平广记》  宋四大类书
        《太平御览》:
 A、在现存古类书中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
         B、引用了大量的古地理书。
         2、史书
         《资治通鉴》
         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3、官刻本、私刻本和坊刻本  P57
官刻:是指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
在内容取向上,官刻本多以正经正史为主,强调刻印的教化功能。在校勘质量上,历代官刻本书记书品都比较考究,但也有些官刻本如明代(经厂本)质量不高。
私刻:私人出资刻印的图书,其中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私家刻书称为家塾本或家刻本。出版主体多是士人学者,其刻书多以学问崇尚、文化推广、知识传播为目的,并不以赢利为目的,所以重质量,校刻精审。
坊刻: 是指唐中叶以来由民间书坊刊行的印本书籍。
A、“坊贾射利”
B、内容品种广泛,家庭生活日用、医经医方类、儒家经典的名字注本、科学用书等适应了中下层在生活日用和通俗文化层面的需要。
C、印刷技术先进。如巾箱本、挟带本、插图本、彩色套印、饾版、拱花等。
三、宋代图书编撰的特点
1、图书编撰理论进一步发展  《通志·校雠略》第一部目录学理论专著
2、就编撰机构而言,书局是宋代官方图书编撰的重要组织形式。
3、就编撰图书类别种类而言,宋代除了编撰经书之外,还编撰了大量史书、医书、类书和诗文别集。
4、就编撰形式而言,两宋多有创新。
A、宋代最早出现经注合一的形式,
B、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首创了记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祥其首位,集中表述其过程。
第六节  元代图书编撰及编辑活动
一、元代社会文化发展概况
1、蒙古族立国之初,只谙弓马,未遑文事。
2、元朝文化政策具有两面性:推崇“汉法”,尊崇孔子和儒术,兴办儒学;推行民族压迫(四等人制)和民族歧视。
3、元代通俗文艺形式的兴起
A、杂剧、南戏  关汉卿、马致远
B、用白话文写作的通俗史书,以及对各种经典的“直解”。
二、元代图书编辑活动
1、史书
A、私修史书:《文献通考》  马端临  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通史。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和杜佑《通典》、郑樵《通志》合成“三通”。
B、官修史书:官立翰林国史院主持编撰《宋史》《辽史》《金史》。
2、元曲、杂居
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望月亭》等;
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
第七节明代图书编撰及编辑活动
一、明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转型
1、尊崇程朱理学,科举也采用古注疏(八股文),少有个人见解的新颖发挥。
2、明正德以后,思想文化开始由明初的保守、沉闷逐渐趋向革新、活跃。
二、明代图书编辑活动
1、类书 《永乐大典》
A、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
B、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
“一字不易”“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
2、科技书籍
药学: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
农学:(1633年)徐光启《农政全书》(还包括农业政策)
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学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对西方的数学工程等书籍进行有意识有目标的大规模翻译
A、徐光启“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B、《几何原本》利玛窦和徐光启,1613年。
C.《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
3、毛晋和汲古阁
中国明代末年藏书家、出版学、字子晋
(1)毛晋的编辑出版活动
A、作题跋:或剔前人之隐,或揭后人之鉴,或单词片句。
B、编丛书和总集
  经史类:《十三经》《十七史》
  词曲类:《六十种曲》《宋代名词》
综合类:《津逮秘书》,该书收经、史、道、医、画、笔记、诗话、小学、术数、题跋、闻见等书,多是罕见而又有实用价值的笔记杂录。
          (2)毛晋的编辑思想
           “天下购善本书者,必望走隐湖毛氏”
            A、求真、求实的编辑思想
               编校书记多注重用善本   “有以宋堑本至者,门内主人记页酬钱。”
            B、严谨不苟的编辑作风
            “守东坡妄攻古人文字之戒”   “读书贵具只眼”
C、注重团队合作的编辑精神
第八节  清代图书编撰及编辑活动
一、清代社会文化发展的盛况
1、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2、学术思想
 A、实学思潮兴起
实学:“实体达用之学”主张研究和解决实际的问题,注重科学,反对空谈。
  B、随着政权的巩固,清代学术进入了一个对既往成果进行全面整理、总结的时代,乾嘉汉学风靡一时。
  乾嘉汉学:源于实学思潮,其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对古代典籍的系统整理和传统文化的全面总结。
  C、加之清政府对思想领域的严格控制,大兴“文字狱”,迫使更多的优秀学者埋头于经书的训诂和注疏。
  D、伴随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清代的学术思想进入了一个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心得发展阶段。
3、民族宗教
 A、以“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意”为基本国策,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
 B、儒、道、佛进一步融合。
4、科举考试
A、八股取士
B、康乾时期提倡“尊儒重道”,大力发展儒学教育。
C、清代后期,洋务学堂、维新学堂等新式学堂成立。
5、文学领域
集历代之大成,各类文体都涌现出数量众多的作品,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二、清代图书编撰活动
1、《康熙字典》
A、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
B、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
C、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并按照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
2、《古今图书集成》
A、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B、正文10000卷目录40卷,内容分为6汇编、32典6117部,共1亿6千万字。
C、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列为中国古代三部皇家巨作。
D、作为“类书之最”,该书也是中国铜活字印刷上卷帙最浩繁、印制最精美的一部旷世奇作。
3、《四库全书》
A、是乾隆皇帝在“文字狱”的背景下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B、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成书过程分四步:
A、征集图书  奖励办法:奖书、题咏、记名
B、整理图书
内府本:即政府藏书。
赞撰本:即清初至乾隆时奉旨编纂的书。
各省采进本:即各省征集来的图书
私人进献本:即各省藏书家自动或奉旨进呈的书
通行本:即采自社会上流行的书。
《永乐大典》本:即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佚书。
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
C、抄写底本
D、校订
《四库全书》的功过:
A、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
B、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产物,
   编撰过程中对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分别餐区全毁、抽毁和删改的方法,销毁和篡改了大批文献。
《四库全书》突出了儒家文献和反映清朝统治者“文治武功”的文献
A、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
B、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
C、排斥了有民主色彩或敢于批评儒家思想的文献及戏曲和通俗小说,如宋元杂居、话本小说、明代传奇等。

第四章  近代出版:变革与发展共存
第一节  新印刷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一、石印技术的传入与推广
1、石印是平板印刷的一种
2、是奥匈帝国人史纳菲尔德于1798年发明的
3、它根据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创制的
4、石印术最早是由传教士带入中国,光绪年间普及
5、1879年,创设申报馆的英国人E.查美在上海开设了点石斋石印局
6、中国人徐润、徐裕子等于1881年先后开设了同文书局和拜石山房,专印古书
如《二十四史》  《古今图书集成》  《康熙字典》等
从清末到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出现的大小石印书局多达百余家,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
1906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石印技术遭到了致命的打击,从此走向衰落
二、铅印技术主流地位的形成
其传入时间,一般以马礼逊在广州雇人刻制中文字模的1807年为始。
美国传教士姜别利发明电镀(铸造)字模法,中文铅活字的制作技术方趋于成熟。
三、我国印刷业的快速发展
抗战前的20余年时间,是我国印刷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一方面,国外先进的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很快被引进过来,为我所用。
    另一方面,一些有实力的印刷企业开始尝试印刷技术的民族化改进与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第二节晚清时期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型
在历史上看,中国新式出版的起步,不是源于传统出版内部条件的自身成熟,而是来自外力的强力推动。
1、传教士的出版活动
2、洋务运动
3、救亡图存民族思想高涨
4、清末“新政”
一、教会出版与新式出版的开篇
1、传教士参与近代出版的文化背景
A、19世纪前期清政府“禁教政策”;
B、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教会势力卷土重来
2、早期的传教士出版机构举要
A、,墨海书馆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  主要采用雕版印刷,少用活字铅印。
主要印刷《圣经》和其他宗教小册子;1850年开始印制部分科学书刊。
B、美华书馆
主要出版《圣经》和宗教书刊及供教会学校使用的教科书,还有少量自然科学书籍。
曾是上海规模最大最先进的机械化印刷机构1927年出售给商务印书馆
C、工山湾印书馆
19世纪60年代开办于上海徐家汇
主要出版宗教书刊、经本、图像、年历、教科书以及中、英、法、拉丁文书籍。
D、广学会
1887年创办于上海
近代中国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教会出版机构    出书范围广泛
《万国公报》《中西教会报》《大同报》等
3、传教士对中国出版近代化的影响
A、带来了中国印刷术的巨大变革   麦都思、姜别利
B、促进出版的社会化分工,是作者和编辑角色职业化
C、编辑出版了一批西方科学文化书刊
   中国第一份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4、1900年以后,随着民族出版结构的崛起,教会出版机构所出书刊越来越局限于宗教范围,社会影响日趋式微。
二、洋务派译书与新式出版的官办
1、时代背景
洋务运动开办过程中,认识到翻译出版对办理外交事务,以及制器、用器方面的重要作用。
2、洋务派新式出版机构概要
A、京师同文馆
   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1862年成立,目标是培养自己的翻译人才。 兼办译书。
B、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
  1868年成立,附设于江南制造总局
  近代第一个由政府创办的西学翻译出版机构
  西译中述
4、洋务派官办翻译出版活动的意义
采用雕版印刷
A、洋务派的翻译出版活动由清政府直接组织,出版内容与教会出版机构互为补充,教会出版机构侧重社会人文,洋务派出版机构侧重科学技术。
B、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知识与技术支持。
以兵工、制器、经商等方面的书籍为主要出书门类。
     C、是国人开始大规模主动吸收西学的标志
        林则徐《四洲志》:是当时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D、在翻译出版实践确立了一般翻译原则,为后世翻译界和出版界遵守。
        沿用中文已有名称
        设立新名:沿用原字赋予新义;另创新字,新词。
        编写《中西名目字汇》,即中西译名对照表。
四、民营出版机构的崛起
1、石印书局拉开了民营新式出版的序幕,
A、1872年,英国商人查美在上海创立《申报》,后又成立点石斋书局石印书刊,开始了大规模石印图书的热潮;
B、1894年,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直接引发了随后数年以变法维新为主题的宣传;
C、维新志士以报纸、期刊、图书为宣传工具,鼓荡民气、启蒙新知;
   1895年,康有为《万国公报》  1896年《强学报》 《时务报》
   1896——1898年,上海、天津、广州、成都等地办报60余种。 
 D、这股全民浪潮中由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的接受和传播催生出来的新书刊出版市场,是民营出版业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前提。
2、民营出版机构概要
A、商务印书馆
  1897.2.11由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风池等创立于上海。
初为合伙经营的小型印刷工场,1901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
1901年张元济持股主持商务印书馆,大力引进人才,新式教科书一举成功,还出版各种中外文工具书、刊物和学术著作。
1903年改为中日合办,1914年初成为国内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
B、中华印务总局(1873年)
创办《循环日报》
C、广益书局(1900年)  神州国光社(1901年)  广智书局(1901年)
文明书局(1902年)   小说林社(1904年)
 3、民营出版业崛起的意义
A、从商业经营角度来说,标志出版业近代化转型的初步完成
   积极利用新出版技术,提高出版生产力
   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出版大量推动时代变革的新知识内容读物
   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全面推进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B、在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各种政治力量以及关心国计民生的人士,纷纷拿起出版作武器,不同的出版目的和追求,演绎了近代出版文化的多姿多彩。
第三节  民国时期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民国时期(1912-1949)政治格局动荡不安,出版业承接了明清时期萌生的新式出版,并在资本主义背景下,民营出版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一、“五四”新思潮下的出版改革(1912-1915)
  1、“五四”思潮前的民初出版业
  A、教育用书为主要出版物类型
      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分庭抗礼,在教科书市场竞争激烈
  B、大书局竞相出版大型教科书和工具书
  C、小说畸形繁荣
民国初期政治上黑暗如昨,消解了人们的革命热情。
袁世凯高压统治下的出版禁锢。
  2、《新青年》的创刊是“五四”新出版的第一声号角
1915.9.15上海创刊  出名《青年杂志》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以《新青年》为代表的出版物在引领新思潮的同时也哺育了出版业自身创新式发展,新出版与新文化互相推动,使得这一时期出版物数量激增。
3、出版物结构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A、从原来注重教育图书和工具书转向并重一般知识性图书,并着力于学术著作的出版
 B、白话儿童读物开辟了一片新的少儿书刊市场。
 C、在声势浩大的新闻学运动中,新文学出版开始登山历史舞台。
  ⑴本成为“鸳鸯蝴蝶派”的通俗小说依然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⑵提倡民主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为特征的新文学在出版市场取得了重要一席之地。
4、出版物语言形式的变革
国语运动:“言文一致”“国语统一”
出版界反应特别积极
白话文选入教材    商务印书馆《新体国语教科书》  中华书局《新教育国语读本》
二、民国出版业的黄金十年(1927-1937)
  1、大书局规模的扩充
三大巨头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承接过去的发展势头,继续壮大出版实力。
2、中小书局力量的壮大
原有的中小书局继续获得发展,更多的中小书局不断创办。
3、书刊出版量的增加
  4、一批高质量出版物的出现
⑴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批学人和知识分子,到30年代开始走向成熟。
    ⑵当时以左翼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并存的活跃文化思潮,促进了著书立说的繁荣和著作质量提高。
    ⑶20年代中后期风起的书局,加剧了书业间的竞争,有长远眼光的出版者试图把出版物的质量,作为提升书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⑷新成立的书局中,主持者抱着文化理想从事出版,重视出版物质量。
三、抗战时期出版业的衰落与出版人的文化努力
  1、战争给予出版社的沉重打击
    ⑴ 资财损失  ⑵ 营业缩减  ⑶ 编辑、印刷方面亦出现相当大的倒退
  2、战争状态下出版人的应对措施
    ⑴建议政府协助上海的印刷工厂内迁
    ⑵未雨绸缪,着手进行紧急的财产处置
  3、抗战后期大后方出版业的联合现象
    ⑴1943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为了推行国定本教科书而采取的新举措,制定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7家出版社成立“国定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
⑵1943年12月,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等13家中小民营出版社发起成立“新出版业联合总处”。
4、沦陷区出版业的奴役与反奴役斗争
⑴日军对沦陷区出版业的控制政策:
①严禁任何稍具民族意识的书报刊的出版和传播;
②利用书报刊大肆宣扬“建设东亚”、“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等言论。
    ⑵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租界和香港活跃着一大批爱国出版工作者,出版抗日书刊、传递抗战信息,宣传持久抗战必胜的道理。
⑶抗战八年间,大后方出版图书22552中,出版期刊2000余种。
四、战后出版业的重建和挫折
   1、1945年9月30日,国民政府公布《废除出版检查制度办法》,第二年又宣布取消收复区新闻检查。
   2、内战爆发
    ⑴物价飞涨
    ⑵现款交易
    ⑶交通阻断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重要出版机构

第一节 商务印书馆
一、简介:是我国解放前历史悠久,规模巨大的私营出版企业。
1、经营范围
⑴教科书和儿童读物
⑵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书
⑶工具书和大型丛书
⑷定期刊物
2、规模(了解就好)
⑴极盛时期,商务有员工5000多人,在海内外设有分馆36个,各类办事机构1000多个,所出书刊占全国60%以上,创造了中国现代出版业的第一。
⑵从这座文化重镇里,走出了一批杰出人物。
二、时局动荡下的艰难
1、1903年,商务印刷馆与日本教科书出版商金港堂开始了十年的合资历程。
2、民国建立前后,国人排外民族情绪高涨,对商务印书馆的发展非常不利。
  3、1932年遭轰炸之后,多年建立的成果几乎毁于一旦。同年8月1日恢复营业。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