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体育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名词解释1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5-16 13:06:09

 一、名词解释
1、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的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2、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是指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的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3、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是指运动员以组或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作出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4、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能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5、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积极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6、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7、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的途径。
8、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9、运动成绩: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10、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机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所构成的,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11、项群训练理论:将各个运动项目按照不同的类属特点进行分类,相同类属特点的项目聚合在一起,被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 
12、运动员选材: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测量评价手段,选拔适合从事某类运动项目训练的专门人才的过程。
13、遗传度:指某一特定性状在总的变异中,有多大比例决定于遗传,有多大比例决定于环境因素,一般用百分率表示。
14、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15、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16、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7、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地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的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活动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8、分解训练法: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19、完整训练法: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的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0、重复训练法: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21、间歇训练法: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2、持续训练法: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3、变换训练法:指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实施变换,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24、循环训练法: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25、比赛训练法: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照比赛的规律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26、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各个项目竞赛的需要,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改善运动员的机能状况,使运动员的身体形态适合特定的运动项目要求,确保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战术水平的发挥。 
27、力量素质: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力量。
28、速度素质 :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也即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快速作出运动反映的能力。
29、耐力素质:指有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是人体基本的运动素质之一。 
30、运动技术:指完成运动动作的方法,也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31、技术风格:是指某一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32、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33、运动员心理能力: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4、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是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5、运动训练计划:是在运动训练过程开始之前对训练活动预先做出的一种理论设计,在状态诊断的基础上,为实现训练目标而选择的通路。
二、简答
1、竞技体育的构成。(运动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
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争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功利性。)
3、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和名次。决定因素:1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2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3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4、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运动员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心理和智能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5、说明竞技能力、运动能力、训练水平的含义与异同。
   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机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运动能力使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训练水平是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在训练实践中,这一概念也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
   6、对运动员进行起始状态诊断应有哪些内容?
1运动成绩诊断 2竞技能力诊断 3训练负荷诊断
7、制定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运动成绩指标 2竞技能力指标 3训练负荷指标
8、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
1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 2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 3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
4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 5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
9、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
    从身体练习的动力特征、动作构成和动作过程三个层面予以解析,动力性特征包括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动作构成包含动作的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7种要素;动作过程包含动作的开始、进行和结束三个阶段。
10、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1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2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3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4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11、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1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2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有机结合,需根据项目、训练阶段、训练任务的不同妥善安排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3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的训练,训练时应根据各运动素质的敏感期抓住有利时机,使相关素质适时得到相应的发展。
   4由于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训练的手段又比较枯燥,因此在训练中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教育,提高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教学应采用有效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减少运动员对训练的枯燥无味感。
12、身体形态及其训练方法和基本要求。
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状特征。
训练方法:1手持轻器械训练法  2舞蹈训练法  3专项训练法   4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
基本要求:1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学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2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3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
          4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13、力量素质及其训练方法(包括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训练方法:1最大力量(1重复练习法  2阶梯式极限用力法  3静力练习法)
          2快速力量(1减负荷练习  2先加后减负荷练习)
          3力量耐力(1持续训练法 2间歇训练法 3循环训练法 4重复训练法)
14、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1注意不同肌肉力量的对应发展     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4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15、对儿童少年进行力量训练应注意哪些问题?
1掌握儿童少年力量发育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力量训练
2儿童少年不可进行大强度训练
3应以动力练习为主,少用或不用静力性练习,特别要注意避免憋气动作
4不要过早强调与专项运动技术结合,应着重身体全面发展的力量训练。
16、速度素质及其训练方法(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也即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快速做出运动反映的能力。
训练方法:
1反应速度,信号刺激法,可分为:1固定信号源单一信号的练习,2移动信号源单一信号的练习,3固定信号源选择信号的练习,4移动信号源选择信号的练习。
2动作速度,大强度的重复练习
3移动速度,1周期性竞技项目,主要采取高强度的重复训练法。2非周期性竞技项目,由于非周期性竞技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不断地在向前后侧上下多种方向移动,所以训练方法也应按具体动作而定。
17、速度训练应注意哪些问题?
   1确立高度重视速度的训练指导思想  2速度训练必须与专项特点及比赛要求紧密结合
   3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时序和时间    4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负荷   5有效的转换能力
18、耐力素质及其训练方法(包括一般耐力、专项耐力)。
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是人体基本的运动素质之一。
训练方法:1一般耐力, 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
          2专项耐力, 大强度的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比赛训练法。
19、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1耐力训练应与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思想作风的培养和心理方面的训练与调控结合起来
2耐力训练要注意针对专项的特点
3耐力训练中要注意呼吸的科学性
4发展无氧耐力的同时需要注意协调发展有氧耐力
5耐力训练应注意全年系统的安排
20、运动技术动作要素有哪些?
    动作的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
21、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
    1运动技术的不可分割性  2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  3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 4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
22、运动技术原理有哪些?
    1生物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生物力学原理)  2心理学原理  3社会学原理
23、影响运动技术的主客体因素是什么?
    1主体因素 (1人体结构力学特征 2感知觉能力 3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 4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5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2客体因素 (1竞赛规则 2技术环境 3器材设备与场地)
24、运动技术评价的基本标准和常用方法。
基本标准:时效性评价和合理性、经济性
常用方法: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2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 3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25、运动技术常用的训练方法?
    1直观法与语言法 2完整法与分解法 3想象法与表象法 4减难法与加难法
26、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有什么?
    1特长技术       2运动员的神经类型         3种族特征  
27、竞技战术的构成?
    1战术观念 2战术指导思想 3战术意识 4战术知识 5战术形式 6战术行动
28、运动员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
    1军事学与谋略学因素 2心理学与思维科学因素 3形态学与体能、机能因素
29、战术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1分解与完整训练法 2减难与加难训练法 3虚拟现实训练法 4想象训练法
5程序训练法 6模拟训练法 7实战法
30、战术方案制定的基本内容与注意事项。
基本内容:1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 2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以及心理等 3确定战术原则 4己方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任务分工 5预测比赛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 6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 7赛前战术训练的安排 8战术方案的保密及赛前隐蔽工作
注意事项:1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 2处理好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关系 3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 4充分利用竞赛规则 5计划性和可变性相结合
31、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深刻把握项目制胜规律 2抓住战术意识培养这一核心环节 3着重培养运动员战术运用能力 4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 5重视战术组合 6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32、运动员心理能力与体能、技能、战能的关系。
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
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必要的心理技能可以有效地促进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和提高技战术水平,同时也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的前提和保证,反过来,体能和技能、战术能力又是心理能力的载体的物质基础,心理训练必须与体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3、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有哪些?
    1目标设置技能 2想象技能 3放松技能 4注意集中技能 5意志品质训练
34、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1一般智能训练(1观察力训练 2记忆力训练 3思维、想象力训练)
2运动智能的训练(1提高运动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2提高运动员运用知识的能力)
35、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1起始状态准段 2建立训练目标 3制定训练计划 4组织训练实施 5进行检查评定
6实现训练目标
36、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部分。
基本内容:1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 2确定训练指标 3划分训练阶段,提出各个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 4确定实现目标的基本对策 5安排比赛顺序 6规划训练负荷的动态变化趋势
7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 8确定各手段、联系的负荷要求 9制定恢复措施 10规划检查评定训练效果的内容、时间和标准。
    基本部分:1准备部分 2指导部分 3实施部分 4控制部分
37、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1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2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
   3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三、问答
1、什么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些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
2、运动负荷的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运动负荷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运动负荷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1有一定量就有一定强度,反之有一定强度的练习就有一定的量。
2有机体能承担较大的强度,就能承担较小强度的较大量,同样有机体能承担较大的量,就能承担较小量的最大强度。
3量的增加能为强度的提高打下基础,强度的提高又为量的增加创造有利条件。
3、运动员竞技能力遗传有哪些基本规律?如何在选材实践中应用? 
   1、连续性  对于家族性遗传状的连续性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2、相关性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高低与自身具有的身体形态、机能一般和专项素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选材中只有对运动员竞技能力作出综合的评价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各种遗传性状之间的相关性3、阶段性遗传性状需要在生长发育的特定阶段个体在发育速度上的差异在时间强度上存在着差异 青春发育期突增期构成人体竞技能力的各要素受到遗传的影响同时竞技能力诸要素将进入发展的敏感期,儿童少年身体形体机能和素质等方面也为确定竞技能力的潜力提供重要依据。
4、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定义、理论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是指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的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理论基础: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2竞技能力形成的连续性与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3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
   训练学要点: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
               2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
               3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
5、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定义、理论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是指运动员以组或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作出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理论基础:1人类社会生活的集群性需求
             2运动训练实践的多样性与多边性
             3运动员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
   训练要点:1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2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相结合
6、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定义、理论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能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理论基础:1人体机能能力的适应性机制
          2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
          3训练调整时机与恢复时限要求
训练要点:1正确理解运动负荷的属性
          2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
          3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4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7、结合体育运动实践说明运动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答:人们通过动作技术创新即通过研究、开发创新技术指在原理结构等方面有别于原有技术,其价值能在运动竞赛中转换成优异运动成绩的新技术。1、直接提高运动成绩2引进制胜因素或提高制胜因素单个水平及因素间组合水平3有效地制约现有运动技术4满足战术发展的需要5更有效地发挥人体潜能6构成运动项目竞争战略的主要因素。
8、周期性安排运动员训练的生物学依据?
  答: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是通过连续不断的大小周期循环往复表现出来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这三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即为一个训练大周期。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主要依据机体对适度训练所产生的生物适应现象,从而使机体的运动能力不断提高。在机体的适应性机制、动员性机制、保护性机制的交替作用下,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三个阶段周期性地运行,使得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时期、比赛时期和恢复时期的训练,并把这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
9、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答:1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是以成功参加1到2次重大比赛为目标而设计的A确定主要比赛日期B确定主要比赛阶段C确定比赛时期D确定整个训练大周期2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A准备时期的训练计划B比赛时期的训练计划C恢复时期的训练计划3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
10、基本训练周计划的主要任务、结构与负荷特点。
基本训练周的任务,是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以获得多种竞技能力的提高。体能主导类项目基本训练周又分为加量周和加强度周。技能主导类项目基本训练周则又分为基本技术训练州和完整技、战术训练周。在需要给运动员机体以强烈刺激时,还可以组织实施不同特点的强化训练周。
3、基本训练周负荷的结构特点
(1)基本训练周的课次安排
儿童在基本训练阶段初期,每周2—3次,至多4次,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及竞技水平的提高,就应该相应地逐渐增加训练课次。
(2)基本训练周负荷的变化
上半周的训练之后,在一周的中间安排较小的负荷或是其他形式的积极性休息作为调整。在下半周的训练中,从负荷的内容及程度上,常常与上半周的某些方面是相似的。这样一种结构,可以叫做周训练计划的两段结构。
11、赛前训练周计划的主要任务、结构与负荷特点。
赛前训练周的任务是力求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长期训练过程中所获得的各个方面的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所需要的方向中去。
赛前训练周训练内容结构的主要特点与基本训练周一样,即通过训练内容的合理交替,使运动员能够保持系统的持续训练,在一周承受多次负荷,更加有效地发展专项竞技能力。
 专项化训练方面,更接近专项的运动。
 素质训练上,一般运动素质比例减少,专项运动增加。
 技术训练上,分解练习减少,完整练习增加,提高成功性和稳定性。
 技能主导类项目,提高运用战术能力。
 集体项目的训练,个人基本技术训练减少,数人至全队的配合战术训练的比例增加。
 赛前训练周负荷变化的基本特点是提高训练强度,与其相应的是负荷量的适当减少,有时也可保持原有的负荷量。
 负荷量度上,提高训练强度,负荷的量适当减少。
 应注意的问题,避免负荷的强度和负荷的量同步增加,运动器官局部的过度负荷,出现创伤和运动员机体过度疲劳。训练实践中,常会出现在比赛期末期,比赛期前半期,同时提高强度和加量而造成运动员过度训练的事例。
训练强度的提高加深了对机体的刺激,应注意安排好训练节奏。恢复性的小负荷课次,从基本周的四分之一增加至三分之一,同时,加强恢复措施,更好地完成这一阶段的训练任务。
 体能主导类项群,赛前训练的课次,少于基本训练周。
 技能主导类项群,训练强度,课次的变化不很明显。
12、比赛训练周计划的主要任务、结构与负荷特点。
比赛周的任务是为运动员在各个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创造优异成绩。在准备时期有时运动员参加一些训练性比赛,完全不要求专门准备,只是在正常的训练过程中安排比赛而已。
(1)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
 通过科学的设计,使各方面负荷后的超量恢复阶段都在同一时间内出现。这对于顺利地参加比赛、创造优异的成绩是非常重要的。
 (2)连续比赛周安排的特点
 比赛周负荷的安排,全部都要围绕着使机体在比赛日中处于最佳状态来进行。负荷的组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需依运动项目特点、运动员个人特点及赛前的状态而定。一般来说,总的负荷水平不高。在比赛日之前,通常需降低训练强度或保持一定的训练强度。负荷量在大多数情况下应减少或保持,只是在间断训练后恢复训练的过程中参加比赛时,才可适当加量。
13、恢复训练周计划的主要任务、结构与负荷特点。
恢复周的任务是通过降低训练负荷量度以及采取各种恢复措施,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以求尽快地实现能量物质的再生,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1)一般性的身体练习
(2)带有游戏性的练习
 恢复周通常大大降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或者大幅度地减少,或者适当保持一定的水平。如果比赛周负荷量很小,也可以在恢复周中适当地增加负荷量。
14、论述训练课的基本结构并分别说明各部分的主要任务、内容安排要求。
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A准备部分:任务调整心理状态,调动各种生理机能B基本部分:综合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安排应考虑以下问题a各种内容练习之间的顺序b改变训练内容时必须做好适应性的专项准备活动c注意不同训练内容负荷的累加效应d安排作用于同一机体系统的练习时。负荷应有波浪型的变化C结束部分,解除训练时基本部分所造成的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
15、优秀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高原现象”产生原因及克服方法。
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止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主要原因A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B运动效应自然减弱C训练不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D主观努力下降。
训练方法:1、应注意随着运动员专项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加大训练负荷;
2、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的动态变化,随时调节训练负荷的内容以及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3、对处于青春发育期高峰而出现内分泌紊乱、协调性下降、体重增加的青少年选手,特别是女运动员,应及时调整其阶段性训练目标,及时改变负荷的安排及要求;
4、对于已出现明显的过度训练及严重运动伤病的选手,应采取果断措施,保证其健康状况恢复;
5、对因受外界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或放松自我要求而主观努力下降的运动员,应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激发他们强烈的训练动机和成功期望。
四、填空
1、竞技体育的构成 运动选材     、 运动训练    、 运动竞赛   、 竞技体育管理   。
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竞争性  、 集群性  、 规范性  公平性、 公开性 、观赏性、      功利性  。
3、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对象是 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
4、运动训练的内容有 体能     、 技术    、  战术     、 心理和智能      。
5、运动员发育程度鉴别常用方法有  骨龄     、 第二性征      。
6、根据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的不同特点,可将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 快速力量、力量耐力。
7、速度素质的分类  反应速度     、 动作速度      、  移动速度     。
8、耐力素质按照运动中氧代谢的特征分类 有氧耐力     、 无氧耐力  、 有无氧混合耐力。
9、耐力素质按照与专项的关系分类 一般耐力      、 专项耐力      。
10、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有 时效性和合理性      、  经济性     。
11、运动技术评价的常用方法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 运动学评价和动力学评价、 多维测试和综合评价。
10、战术由 战术观念、 战术思想  、 战术意识、 战术知识  、 战术形式  、 战术行动      构成。
11、运动训练计划的分类 多年训练计划、 年度训练计划  、 周训练计划  、 课训练计划。
12、全程性多年训练阶段可划分为 基础训练阶段、 专项提高阶段  、 最佳竞技阶段、 竞技保持阶段。
13、年度训练计划周期类型 单周期、 双周期、 多周期  。
14、训练周的类型划分 基本训练周、 赛前训练周    、 比赛周  、 恢复周  。
15、训练课的类型有 单一训练课  、 综合训练课      。
16、训练课的结构由 准备部分  、 基本部分  、 结束部分   构成。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