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政治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5-13 18:29:28
 第一部分 背诵要点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清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由盛转衰,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3.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并不是为了使东方国家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把它们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庸。
4.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5.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由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是革命的敌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一是革命性,二是软弱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革命或保持中立。
6.近代中国诞生的另一个新兴阶级是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比中国资产阶级的资格更老一些,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第一,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
第二,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
第三,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7.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8.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9.瓜分中国阴谋破产的原因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第二,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这是根本原因。  
10.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政权建设的结构。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天朝田南制度》与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口号相比,思想内涵更为深刻,有更完备的内容,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
    但这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它表明,即使是像太平天国这样的农民起义,也难以建立起足以替代腐朽制度的新的社会制度。   
    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这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在斗争中也未能实施。   
2.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3.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既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腐化现象的滋生。
    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在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4.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第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第三,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第四,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5.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近代企业,目的是要维持清朝封建统治。 
    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中日甲午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6.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比较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7.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8.维新派的局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第三,脱离人民群众。
第三章辛亥革命
1.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的提出,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一套建国方案,在理论上解决了当时民主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革命目的问题。
    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孙中山试图探讨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既使中国走向富强,又可避免两极分化、贫富悬殊,“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2.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这场大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第一,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第二,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第二,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第三,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5.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革命力量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第二,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第三,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民主、科学、新文学
民主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新文化运动还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以磅礴的气势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第二,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三,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   
      第二,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第三,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4.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土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5.五四运动发生的条件
第一,新的时代条件。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第二,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而又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壮大起来。
第三,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6.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意义)
    第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第二,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第四,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7.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意义
    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第一,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第三,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8.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当前阶段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9.中共二大的历史功绩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0.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11.北伐战争得以胜利进军的原因:
第一,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
第二,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第三,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派出的军事顾问帮助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12.大革命的失败的原因
        客观上,一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二是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政变,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   
      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革命经验尤其是处理同资产阶级复杂关系的经验,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对酿成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有直接影响。
13.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第二,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八七会议
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2.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第二,它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第三,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
3.“三湾改编”
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4.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思想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提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
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主观条件。
《井冈山的斗争》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5.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独立自主地作出的。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6.长征的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第二,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第三,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第四,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第五,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侵略给中华民族造成了的灾难。 
    第一,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第二,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第三,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3.毛泽东论持久战思想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上成熟的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4.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策略方针     
    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为此,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持并发展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已经取得的阵地;其实质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这是整个策略的中心环节。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争取中间势力是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十分重要的任务。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对他们要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斗争不忘团结;团结不忘斗争。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有理,即自卫的原则;有利,即胜利的原则;有节,即休战的原则。  
5.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1938年9月至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这次全会上,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为了将丰富的中国革命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以便更好地指导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理论著作,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毛泽东首先分析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科学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全部革命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毛泽东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6.延安整风运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7.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国际地位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得到提高,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8.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一,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10.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经验主要是: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结束后的三种建国方案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2.为什么我们必须打败和能够打败蒋介石
    必须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场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之下的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不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就将变成黑暗世界,中华民族的前途就会被断送。  
    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暂时的现象和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人民解放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毛泽东还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并预言人民解放军的“小米加步枪”一定能够战胜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加坦克”。
3.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的意义
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指出,人民解放军转入全面反攻,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5.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6.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合作:
    第一,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第二,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第三,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   
第四, 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7.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行不通
抗日战争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曾经鼓吹“中间路线”,企图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第三条道路。他们主张政治上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经济上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他们所提倡的实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走的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1947年10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明令对该组织及其成员的一切活动“严加取缔”。这就使在国民党统治下进行的和平改良的“第三条道路”的幻想归于破灭。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第二,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让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三,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它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  
第四,十月革命后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也不允许
8.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第一,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第二,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第三,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第一,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第二,中国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第三,中国战乱、动荡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10.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   
    中国革命的胜利,首先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其次,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大时代。
    再次,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新中国成立时的社会形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桥梁。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七届三中全会
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毛泽东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毛泽东强调,必须处理好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知识分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以便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而不要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的不利局面。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会议的决议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 
3.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
第一,中共中央和人员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
第二,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
第三,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4.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 “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说,主要的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需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是一条“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即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5.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通过这一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6.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第一,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
    第四,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第五,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赎买政策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实行和平赎买政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和平赎买分为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初级形式有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高级形式就是公私合营,又分为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在初级形式中,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即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个部分。高级形式中,国家对资本家原有的生产资料进行清理估价,以核实私股股额,在合营期间,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其特点是,第一,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笫二,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完成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人民的一部分,这是中国的一个创举。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报告总结了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十大关系。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   
    十大关系中五个经济方面的关系: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关系
中央和地方关系   
十大关系中五个政治方面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八大关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出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           
    毛泽东在文章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毛泽东在文章中还概括提出了区分和处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学说。他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5.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1、2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发表长篇讲话,系统阐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并对前几年的错误表示要负第一位的责任。他承认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今后要下苦功夫弄清楚它的规律。还说:“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6.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毛泽东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强调: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此,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尤其是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
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
    关于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同时,他又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为此,他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