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政治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马克思主义原理讲义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5-13 18:10:36
 马克思主义原理讲义
第一部分  各章重要知识点解析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主要内容:本章是开篇部分,属于大纲新增内容,总体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阐述,内容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产生发展、性质等。
本章重点提示: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根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考题预测:选择题:
本章内容详解: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选择题重点)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选择)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重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科学性(重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选择题重点)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19世纪40至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两大创新理论)(选择题重点)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标志)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是精髓和结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主要内容:
首先了解哲学,重点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划分标准。
其次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是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重要考点
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哲学最伟大的贡献。
考题预测:选择题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 哲学
(1)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注意此处: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存在着区别。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 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2. 哲学基本问题 
(1) 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选择题重点)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阶级条件。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新成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石。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他的辩证法(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批判地继承了他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重点)  
(1) 从对象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知识的总汇”,也不是“科学之科学”
(2)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两个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从而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占统治地位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此处是10年考试重点)
唯物史观的创立,把唯心主义从其“最后的避难所”驱逐了出去。“最后的避难所”指的是历史观(选择题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交“半截子”唯物主义。“半截子”指的是在自然观是唯物的,在历史观上时唯心的。(选择题重点) 
③ 从作用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阶级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
本章是唯物论部分,着重研究世界万物的最终本原及其特点,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本原,意识本身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
本章历年命题情况:
本章历年都是考试大章,2000-2009近9年的考研试题中,直接考查本章知识点的试题有10多道单项选择题、5道多项选择题,3道分析题,可见本章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
2010年本章仍会是考试大章,试题主要围绕着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出题,这仍将是本章重点和考生复习的着力点。
重点考点: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的本质及其作用,尤其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考题预测:选择题、分析题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1)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 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2. 物质与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①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③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马克思主义观点)
(3) 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4.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2)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选择)
二、实践
1.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⑴ 实践的本质含义: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特点是: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⑶ 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主体是目的,客体是手段。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010年选择题重点)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多选题)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010年选择题重点)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用列宁的语言“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2010年选择题重点)
(1)世界是统一的,本原只有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三、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意识的本质: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2)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列宁)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2010年重点)
(1)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2) 意识能动性表现为: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最主要)④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3) 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条件是:①要遵循客观规律;②要通过实践活动;③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选择题)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
四、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
主要内容:
本章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内容主要包括:联系和发展两大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及其关系,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三大基本规律等。
本章历年命题情况:命题大章选择、分析均可出现。
重点知识点:
本章常考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对立统一规律(08考题)和普遍联系的原理,09考的是唯物辩证法的范畴。2010年特别注意:
(1)联系的普遍性的应用;如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经济全球化等;
(2)对本章基本原理的运用,要求考生用基本原理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尤其是今年的热点问题 ,比如:用矛盾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用否定之否定原理分析社会主义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分析中国30的改革开放等。
考题预测:选择题、分析题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2.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⑴ 发展的实质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选择)
规律,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暂时的,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必然被新的更合乎发展规律的新事物取代。
3. 发展的过程性
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1.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状态。
2.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辩证的否定观:(选择)
(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
    (4)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三、对立统一规律
1.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选择)
(1) 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 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 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4)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2.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分析和谐社会、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辩证法要求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全面地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主要内容:本章揭示了认识的发生、发展、检验标准及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内容主要包括:认识的发生和本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两次飞跃、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及其特点,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本章历年命题情况:本章是重点的考试章,每年都有考题,所有的题型都出现过,尤其是出大题是最多的章节。本章绝对是是考生复习的重点的重点,2010年本章照样是重点。
重点考点:
对于2010年的考试,本章重要考点如:认识的反复性和复杂性、真理观、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
考题预测:分析题:命题以“引言式”题目为主,联系实际的可能性很大。
选择题特别要注意名人名言。
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实践关系
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选择题)
2.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劳动在认识发生中起了决定作用。(选择)
3.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其主要内容是: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4)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选择)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
⒈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基本条件有两个:
⑴ 掌握系统而又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
⑵ 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思维和逻辑加工。也就是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过程还没有完成,还必须再回到实践,这是认识的又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⑴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必要性
①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发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提高实践的自觉性、预见性、坚定性。
③检验和发展认识的需要。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理论本身才能得到发展,不断前进。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⑵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和途径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或认识运动的规律、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都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三、真理与价值(重点)
⒈ 真理及其客观性。
⑴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⑵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①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②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选择)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就是坚持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选择)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观上的辩证法)。
3.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4.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
⑴ 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   
⑵ 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主体的需要必然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
5.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重点)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主要内容:
本章属于历史观。本章是唯物史观的总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结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的内容和作用,社会历史的实践本质,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的内容及其特点。
本章历年命题情况:
2000-2009年试题中,直接考查本章知识点的试题有7道单项选择题、5道多项选择题、2道辨析题、3道分析题,可见本章命题形式全面,题量大,每年所占分值较高,是考生复习的重点。
重点知识点:
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2010年本章命题的重点。
考题预测:选择题、分析题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⒈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应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口决定论,同时又要看到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发展生产、改造自然时,要注重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节约,注意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在人口问题上,应自觉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注重人口结构,以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运用)
2.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以上知识点的核心要点是: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影响和制约作用,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3.社会的实践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社会意识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⑴ 意识形态的本质
意识形态的本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即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表现在:
① 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都来源于社会存在。② 意识形态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⑵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
①意识形态的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② 意识形态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如经济落后,但社会意识不一定就落后;经济发达,不一定社会意识就先进。
③ 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个社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又继承了该时期以前的意识形态成果。
  ④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主要内容:
本章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的创造者,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和科学技术三大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本章历年命题情况:
2000-2009年的考研试题中,直接考查本章知识点的试题有有5道多项选择题、1道辨析题、1道分析题,可见本章主要是以多项选择题为命题得的主要形式.
重点知识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基本矛盾、全球问题。
考题预测:选择题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⒈ 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⑴ 社会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⑵ 社会规律的特点是:①从社会规律的形成机制看,它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②从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它要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③从社会规律的表现形式看,它主要表现为统计规律。尽管社会规律有其特殊性,但它仍与自然规律一样,有其客观性,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它是无数创造历史的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2.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表现在:
  ①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②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③ 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者的方方面面,并通过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表现出来。
3.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2010年重点)
⑴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为造福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生存的“全球问题”。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
⑵ 所谓“全球问题”,是指地球环境的恶化,一方面是人口过快增长,另一方面是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这种触及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问题,被称之为“全球问题”。对这一问题我们要明确地认识到以下几点:
① 全球问题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反映了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人类社会自身的矛盾。
② 全球问题深刻反映了科学与价值的矛盾,科技发展一方面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与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同人的需要和发展相冲突的一面。       
③ 全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自然问题,也涉及社会制度、观念、社会的组织管理及整个社会领域等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创造出科学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条件,这些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三、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科学发展观符合这一原理。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主要内容:
本章揭示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内容主要有:社会形态的含义及特点,社会发展道路的决定性、统一性与人的选择性、多样性,人的属性、本质和价值,人的自由及其特点,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
重点知识点:
本章主要围绕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出题,这两个大的知识点仍将是今后本章命题的重点。
考题预测:选择题
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⒈ 社会形态及其更替。
⒉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⒊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⒋ 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科学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
2.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1) 人的价值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2) 在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这两个方面关系的问题上,应将后者放在首位。
3.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⑴ 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
⑵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解:①以人为本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②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它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③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关注人生活的世界及人的生存发展。
⑶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   
三、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略)
第二部分  重点练习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单选
★★1、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A、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结论是                                               C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剩余价值学说
5.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引导者
C.无产阶级是哲学的承担者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6.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基础是                     D
A.逻辑性  B.理论性   C.战斗性    D.实践性
★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欧洲的销量成倍增长,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其                                              c
A、革命性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B、阶级性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C、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D、阶级性和实践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8、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是                                       B
A、唯物辩证法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                                                                      B
A、哲学是时代的精华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时代精神的精华 
C、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
10、邓小平指出:“我坚信,世界上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D
A、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B、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C、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D、始终严格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11、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C
A、个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   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1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C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13、哲学上的两大派别指的是                                                  C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4、哲学的党性原则是指                                                        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任何哲学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    D、哲学的实践性
15、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C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实践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16、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了                                        B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的认识论
★17、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的关键是                                   D
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18、列宁指出,唯物史观的创立,把唯心主义从最后的避难所中驱逐出去了。这里“最后的避难所”是指                                                                  B
A、自然观    B、历史观     C、辩证法       D、认识论
★19、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被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根本原因是它没有坚持      C
A、唯物辩证法  B、唯物主义自然观  C、唯物主义历史观   D、唯物主义认识论
20、“天,有形之大也,人,动物之尤也”这种观点是                                   D
A、唯心主义的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的
★2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
A、前者是唯物论,后者是辩证法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形而上学
C、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相对主义  D、前者是自然观,后者是历史观
22、“感觉是人与世界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C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经验论
23、“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存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属于                        C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可知论  D、不可知论
★24、“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感觉;贩卖矿物质的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                                               C
A、先验论   B、主观唯心主义  C、说明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D、经验论
多选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是                                           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                                            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3、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创立了                                    CD
A、唯物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哲学基本问题包括的问题有                                              BD
A、世界是否发展问题       B、世界的本原问题
C、世界是否具有矛盾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6、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                                 A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自然观和历史观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在理论内容上它实现了    AD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的统一
C、反映论和经验论的统一   D、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关键就在于                      AC
A、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B、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实现了可知论和唯物论、辩证发展观和辩证实践观的统一
★★9、在海格特墓地宽厚的墓碑上刻着马克思的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是改变世界。”马克思的墓志铭                                           ABC
A、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B、提出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问题
C、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传统哲学的特质  D、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10、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BC
A、人类社会以来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具有物质性的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人类自身的繁衍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
★★1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要体现                                 ACD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社会实践
C、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D、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12、实践的物质性表现在                                                   ABCD
A、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客观的    B、实践的中介是客观的
C、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D、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第二章    唯物论
单选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定义是通过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定义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定义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定义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来定义的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存在   D、可知性
★★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
A、运动   B、时空     C、规律    D、发展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                               D
A、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C、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C
A、坚持矛盾分析法 B、坚持科学的实践观 C、一切从实际出发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有一种说法,“女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这种说法的哲学倾向是                                                                          A
A、意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主观的  B、意识是对客观对象虚幻的反映
C、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            D、意识的不同主体之间没有差别
7、“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人的眼睛识别的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灵敏得多的嗅觉,但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造成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
A、人的感觉能够得到抽象理论的指导   B、人的感官从生理上优于动物的感官
C、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 D、人的感官具有和动物不同的认识对象
8、“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在劳动者表象中存在”这种观点说明   A
A、意识具有能动性          B、人在实践中可以任意获得自己想得到的成果
C、劳动可以创造一切        D、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9、人的意识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的限制。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这表明意识具有                                                        C
A、绝对性 B、无限性  C、创造性   D、永恒性
★★10、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
A、尊重客观规律 B、以人为本 C、摆脱必然性的约束  D、实现人的自由
★★11、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C
A、物质的  B、意识的 C、实践的  D、自然的
★12、人们常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说明时间具有                C
A、客观性  B、绝对性     C、一维性    D、历史性
13、2009年4月1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记者对美国新财长盖特纳的访问,盖特纳把自己担任财长56天的“天”有意说成“年”,说成是56年,说“感觉好像过了好多年”。这种说法说明                                                                     D
A、时间的长短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B、时间是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14、实践区别于意识的本质在于实践的                                             B
A、主体性  B、直接现实性   C、客观物质性  D能动创造性
★15、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  
C、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   D、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16、人类发现狼孩没有意识充分说明                                               C
A、人脑是意识产生的唯一前提   B、人脑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C、人的意识的产生不能脱离社会 D、动物的意识和人的意识属于不同类型的意识形式
17、“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意识到了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A
A、反映论   B、不可知论   C、先验论   D、唯心论
★18、“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视,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B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19、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                                             C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C、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D、意识活动对人身体的控制
★★2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C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21、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B
A、正确的理论指导        B、人的社会实践 
C、自觉能动性的发挥      D、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
★★2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B
A、存在性  B、物质性  C、运动性   D、结构性
多选
1、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                                                    ABCD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C、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说明     ABD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依赖物质
C、意识是人脑的创造物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3、时间的特点有                                                            ABC
A、客观性  B、不可逆性   C、一维性   D、可逆性
★★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为                BCD
A、都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创造的一定条件下起作用B、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自已的客观性
C、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D、社会规律是人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5、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一命题表明                      CD
A、意识总是先于物质而存在       B、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实践受理论的决定
C、人的实践活动要以理论为指导    D、人类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6、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包括                    BCD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统一的
C、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D、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7、古人曰:“无边落木悄悄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从西向东流入大海,这是最基本的常识。然而,人们很少能够想到,长江并非从来都是从东向西流的,最早的长江是从东向西流的,万里长江有过倒流的历史?同样,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也并非自古如此。地质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山是由喜马拉雅海变来的。“倒流的长江和喜马拉雅海”描述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说明                                                          AB
A、人类所直接接触的自然界也是运动变化的产物 B、自然界仍处于运动变化中
C运动时一切事物的最一般的原因,一切变化都在于运动
D、移动就是物体不断放弃一个位置,又取得一个新的位置
★8、人的意识具有主观差异性,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是                         ABC
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    B、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
C、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    D、意识对象的差异性
9、先有计划、后有工作;先有图纸,后有房子。这一事实说明:                    ABC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    D、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10、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ABD
A、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             B、是社会的产物
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社会
★★11、2009年全球发生了H1N1流感,经过科研人员的连续攻关,最终生产出了疫苗,相信疫情终究会得到控制。这一事实体现了                                     ACD
A、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规律是可以认识、把握和改造的
C、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 D、世界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12、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有                                           AD
A、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整个世界都是人类实践的结果           D、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
★13、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非典,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最终掌握了非典病毒的发病机制,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战胜了非典。这一事实充分体现了                       ACD
A、物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B、规律是可以认识把握和改造的
C、人的意识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创造客观世界 D、世界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14、2009年在天文学家的科学预测的指导下,人们终于观察到了日全食的全过程,这种分说明了                                                                     AC
A、物质运动具有必然性               B、人类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决定作用
C、物质运动的规律是能够认识和把握的  D、物质运动的本质和现象是完全相同的
15.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看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后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相传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这说明                                                                 AD
A.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     B.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
C.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16. 过去,山东潍坊市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了丹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潍坊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ACD
A.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B.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C.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D.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17.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说:“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句话所体现的道理是                                                                  ACD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
C.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D.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18、2009年10月29日,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出峰值性能为每秒1206万亿次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在湖南长沙亮相。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从哲学上说,这一实践活动是                                         BD
A、处理和变革人类社会关系的活动 B、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C、处理和人类社会交往的活动      D、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的活动
19、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                                                                  BD
A、意识不能反作用于物质      B、意识具有创造性
C、意识能创造物质          D、实践才能改变现存事物
20、2008年9月29日温家宝在会见了美国《科学》杂志主编,会见中,温家宝主张大力发展转基因工程,特别是在世界出现粮食紧张的情况下更应如此。转基因工程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BD
A、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B、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C、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
 D、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
单选
1、很多人对“八”情有独钟,车牌号、手机号、门牌号等都愿意追求它;但也有人认为,“八”字无底,有“入不敷出”之意;还有“八”字有裂缝,有“屋漏偏遇连阴雨”之意;还有人认为,“八”字笔划左右都朝下,可谓连走下坡路之意。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D
A、题干的联系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题干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C、主观的联系也是有道理的          D、题干的联系是子虚乌有的
2.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A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3.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这反映的哲学原理是                                                          C
A.世界普遍联系的原理         B.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原理
C.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理     D.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原理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D
A、运动和静止  B、全面和重点  C、同一和斗争  D、联系和发展
★★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本质是                                            C
A、事物量的变化    B、变化和过程
C、新陈代谢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                                                         D
A、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B、状态和形式 C、普遍联系 D、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8、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D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9、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是                                       D
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B、是否承认事物的运动
C、是否承认运动和静止不可分   D、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11、面对目前的金融动荡和经济问题,温总理在回答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和企业家的提问时说:“我总默念一句话,就是事不避难,知难不难。”总理的回答说明         c
A、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        B、承认矛盾是为了正确对待矛盾
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互相转化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12、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3、“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体现了                                             D
A、普遍联系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1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C
A、实践观  B、矛盾观 C、对立统一规律  D、矛盾分析法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方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是说明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6、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                                     B
A、客观分析法 B、矛盾分析法 C、具体分析法  D、调查研究法
多选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ABCD
A、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B、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C、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D、是否承认矛盾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2、中国革命史上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在哲学上属于                                  BCD
A、客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唯理论   D、绝对主义
★3、美国的次级贷款业务本身是一件好事情,其出发点是让那些想用等级较低或收入不高的人实现拥有自己住房的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负面影响逐渐浮现,最终导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爆发。这说明                                                 AB
A、矛盾主次方面的变化会带来事物性质的变化 B、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C、事物的变化发展往往与人的意识是无关的   D、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
4、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5、《百喻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人外出玩耍,感到饥饿,走到一家饭铺,他买了一盘大饼,吃了一个不饱,吃了两个还是不饱,他接连吃了六个,还是不饱,于是他又吃第七个,刚吃到一半,感到饱了。这时,他非常懊悔,狠狠责骂自己:“早知道吃这个饼能饱,我就吃它了呀,害得我白白浪费了前面六个。”此人的思维                                   ABD
A、孤立思考问题         B、是一种“激变论”观点
C、是一种庸俗进化论观点 D、不懂得事物的变化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6、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                                            ABCD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7、寓言“拔苗助长”蕴含的哲理有                                            BD
A、要努力做新生事物的促进派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C、积极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失败的根由  D、良好的动机不一定有良好的结果
8. 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这表明                                          BD
A.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B.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C.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D.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9. 农民梁金牛在家乡采用美国NBA赛制举办农民篮球联赛,将“常规赛”安排在庙会日,“总决赛”放在春节期间,巧借传统文化的“东风”,越办越火。此例说明                AB              
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主客观统一  B.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不可分
C.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D.量的积累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
10.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事件越来越多,破坏越来越严重,对民生危害越来越大。造成灾难频发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环境破坏。从哲学上看        BD
A.自然灾害与环境开发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B.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C.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出现       D.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11. “网络是一种工具,工具的好坏取决与用途,用途的好坏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对于求知上进的人,网络是学习的利器,为你发掘无尽的只是宝藏;对于消极堕落的人,它是诱使人沉湎于游戏、虚无、情色的‘精神鸦片’”。这是因为                            BC
A.外因起了决定性作用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发生了转化
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发生了转化   D.具体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特殊性决定的
★12. 江苏华西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华西村发展的重要经验是“吃透两头”、“两头一致”。“吃透两头”就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两头一致”就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这体现了                    ABD
A.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C.综合与分析的辩证统一    D.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
13. 内蒙古地域辽阔,各地区生活习俗同中有异,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有的蕴藉深沉、古朴苍凉,有的豪迈不羁、自由奔放,有的华丽繁复、活泼跌宕。这说明蒙古民歌                                                      AC
A.统一性是以多样性为基础的       B.多样性是以统一性为基础的
C.统一性是共同文化心理的直接体现 D.统一性是共同经济生活的直接体现
14. 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事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哲学依据是                                                        AC
A.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B.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15、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乞火莫若取燧’,……;‘寄汲莫若凿井’……。”这句话的蕴含哲理是                                    AB
A、内因规定事物发展方向      B、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
C、内因是变化的条件          D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是事物之间的互相影响
16、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它体现了                                                            ABC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7、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体现了                                                                ABCD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C、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第四章  认识论
单选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D
A、物质观点  B、意识观点 C、存在观点  D、实践观点
★2、认识主体和客体最基本关系是                                               A
A、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3、“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是把它创造出来”这说明                                A
A、实践高于认识        B、认识高于与实践
C、认识是对实践的反映  D、创造未来是由预测未来决定的
★★4、西红柿原来长在秘鲁的森林里,叫做“狼桃”。由于它艳丽诱人,人们都怕它有毒而不敢吃它。16世纪传入欧洲,但只是作为欣赏而没人敢吃。过了近200年,有一天,一位法国画家冒险吃了一口,觉得美味可口,并未中毒。后经分析鉴定,发现它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于是,名声大振,也传入了中国。这一事实蕴含的哲理是          D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人的感官对认识事物没有影响
C、实践必须在规律之上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真理的辩证法体现在                B
A、承认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   B、承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C、承认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   D、承认终极真理和永恒真理
7、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有10万名赛会志愿者和40万城市志愿者、100万社会志愿者、20万拉拉队志愿者。他们努力工作、忘情投入,不计报酬,用自己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国际友人的交口称赞,为北京奥运会增添了光彩。这表明                                       B
A、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的利益  B、人生的真理价值是对社会做贡献
C、要实现社会价值必须否定自我价值  D、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总是不可调和的
★★8、人的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B
A、感觉—知觉—表象        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概念—判断—推理        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
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D
A、经验论和唯理论    B、一元论和二元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反映论和先验论
★★10、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c
A、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B、指出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1、“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C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低估了实践对人生的决定作用
★12、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纯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                                                       B
A、物质第一、意识第二 B、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的而实现的
C、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         D、实践是人能动地改变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13、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纯是自然界本身。”这里的“基础”指的是                                         C
A、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B、客观物质世界 C、实践  D、人的能动性 
14、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                                                      B
A、改造人生观  B、改造世界观 C、改造价值观  D、改造人类社会
15.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发明的杀虫农药DDT,因其药效稳定,一度在世界各国大量生产、使用,因此米勒于1948年获诺贝尔奖。但后来在使用DDT的实践中发现它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又被绝大多数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                 D
A.任何真理的都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过程
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过程
16. 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件说明                              D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7.2006年12月,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须的液态水。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表明                                                                   A
A.人类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自然    B.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受人类的影响
C.人类能够在实践中改造自然   D.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变化
18.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D
A.人的意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
多选
★★1马克思主义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解决了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其根本原因在于                             AD
A、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     B、把唯物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C、把人本观点引入反映论     D、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CD
A、适应和被适应的关系       B、首先是认识和被认识关系
C、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D、是实践基础上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BC
A、评价关系  B、实践关系  C、认识关系 D、审美关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BCD
A、人们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B、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
C、人的存在方式                       D、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5、主体和客体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的关系是                   BCD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C、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D、相互依赖、协调发展的关系
★★6、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表现为                                           ABC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呈现的一大亮点和特色。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首先在问,其次在行。这蕴涵的哲学道理有   BD
A、人民群众的需要都是合理的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C、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之一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8、毛泽东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是  ABCD
A、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由物质到精神的阶段B、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是由精神到物质阶段
C、物质和精神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D、物质和精神的区别是相对的
★★9、“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说明   BD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10、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有     BCD
A、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1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表现在                                       BCD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12、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奔月梦终于实现。这说明                                                                         ACD
A、人类有能力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         B、人类可以完全统治自然界
C、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13. 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这体现了                                                            ACD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B.认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14、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看得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说明    BD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C、实践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间接经验是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五章   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社会意识产生最切近的基础是                                                A
A、社会实践  B、认识活动 C、阶级斗争  D、生产实践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D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出污泥而不染“这一说法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B )
A.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B.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一致
C.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D. 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到能动的反作用
★★5、列宁说:“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照样演奏第一提琴”说明                A
A、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完全破坏性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6.“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B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7. 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社会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致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C
A.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B.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D.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8. 马克思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在这句话中,“批判的武器”的含义是                                                 (C)
A. 社会实践  B. 人民群众  C. 革命理论  D. 无产阶级
★9、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D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 D、劳动发展史
★★10、人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D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            B、人类能够征服和改造自然
C、人类能够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D、人类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是                                D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们追求有无穷的智慧
C、人们追求的活动总是合理的     D、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12、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说:“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这句话体现了                                             C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B、社会存在随社会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13、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D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           B、人类能够征服和改造自然  
 C、人类能够维护生态平衡       D、人类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1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D
A、根本动力 B、唯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多选
★★1、马克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指                                 BCD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客体  B、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C、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D、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2、“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展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BC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物质条件
C、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D、任何一种新的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社会中建立起来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心史观一直占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           ACD
A、没有考察人们从事历史活动时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B、没有考察人民从事历史活动是的思想动机
C、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D、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4、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上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C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完全是对应的
★★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为                                ABCD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者
6、求生是人的本能,而在生死一瞬,伟大的人性却能超越人的本能。“512”汶川特大地震突然降临的一瞬,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护住着4个学生,4个学生得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谭老师的这种“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的牺牲精神表明了                                                             AB
A、他正确处理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    B、他坚持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C、我们要将精神贡献转化为物质贡献  D、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看他的精神贡献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