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讲义
目 录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
一、政治的含义和本质
二、政治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三、政治的作用
第二节 政治学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二、政治学的发展
第三节 我国政治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我国政治学的任务
二、政治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政治关系与政治结构
第一节 政治关系
一、政治关系的含义
二、政治关系的特征
三、政治关系与政治权力
四、行为主义的政治系统论
第二节 政治结构
一、政治结构的含义
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现代西方政治权力结构
一、基本特征
二、美国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
三、美国的政治结构
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结构
一、基本特征
二、社会主义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
第三章 政治制度
第一节 政治制度的含义
一、政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二、政治制度的作用
三、影响政治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奴隶制政治制度
二、封建制政治制度
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四、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两种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政治利益分析
第一节 利益集团
一、利益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二、利益集团
第二节 利益的表达方式
一、对抗性的表达
二、非对抗性的表达
第三节 利益综合
一、利益综合的过程
二、利益综合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政治平衡
一、政治平衡的本质是利益平衡
二、政治失衡是利益关系失衡的外在表现
第五章 公共政策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概念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和特征
二、公共政策的特征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公共政策的规划
二、公共政策的执行
三、公共政策的评估
第三节 公共政策决策的基本规则
一、西方国家的政策决策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决策
第四节 公共政策的功能
一、公共政策的对国内的主要功能
二、公共政策的对外功能主要是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
第六章 政治录用
第一节 政治录用的标准
一、政治录用的含义
二、政治录用的标准
第二节 封建社会的政治录用
一、世袭制
二、官吏选拔制度
三、科举制度
第三节 现代西方的政治录用制度
一、政党体制中的政治录用
二、公务员体制下的政治录用
三、双重录用体系的分析
第四节 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
一、我国干部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特点
第五节政治转型中的腐败问题
一、社会性腐败
二、政治性腐败
第七章 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
第一节 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含义
二、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广泛性
三、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功能
四、政治舆论
五、政治法律
第二节 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的内容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
三、政治文化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四、精英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
五、个人主义政治文化与集体主义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与功能
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第八章 政治变迁与政治文明
第一节 政治变迁的思考:政治民主
一、关于民主的理论
二、民主的本质
三、政治民主的基础
四、民主的基本类型
五、基层民主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节 政治改良:正常社会的永恒努力
一、政治改革的含义
二、政治改革的条件
三、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
第三节 政治革命:过去的结束,现在的开始?
一、政治革命的含义
二、政治革命的条件
三、政治革命的作用
第四节 革命到革命后政治转变
一、革命后政治的基本含义和任务
二、革命后政治建设的基本条件
三、革命后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政治发展与政治现化代:向着更高的政治文明
一、政治发展学说的兴起
二、政治发展的含义
三、政治发展的目标
四、政治发展的动力
五、政治发展的主要模式
六、政治发展与政治参与
七、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
八、政治合法性
附录 政治学研究常用的统计数字和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二、恩格尔系数
三、基尼系数
四、现代化指标体系
五、城镇化水平
参考书目
前 言
——政治科学应该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呢?
本书本书是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本科生课程建设项目的一个部分,体现出我们的特色的内容主要在第五、九两章。当然,这两章也可能是最不成熟的,希望读者诸君多多指正。
本书的参考蓝本有几种,以杨光斌的《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为主;政治录用、利益分析和公共政策部分,参照了房宁的《政治学分析教程》(首都师大出版社,1997);中国政治和制度部分,参照了石永义等的《现代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其他参考文献在行文和“参考文献”中都已做了交待。
说起来,政治学成熟的很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已经就具备科学的基本形态了,但是它现在反而越来越不像“科学”了,以至于很难找到一本能够称为“科学”或令人满意的政治学原理教科书。我经常想,政治学首先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智慧,它不能离实践太远,不应该为逻辑的连惯性而丧失或降低其内容的可信性。这正是它与自然科学、哲学或其他社会科学明显的不同之处。因为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人和人的利益问题。在由你、我、他组成的各种社会群体中,在利益关系中,逻辑学或数学的演绎法有多大的用武之地呢?所以,我认为,人生来都是怀抱着双重标准的,人们总是想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收入,买东西的时候想便宜点儿,卖东西的时候想贵一点儿,恪守一以贯之的逻辑岂不是笑话?这不仅是人性使然,也是利益关系的本质特征,不应该受到指责。一些人说,剥夺另一些人的财产权是正义和真理,可是被剥夺的人能认为那是真理吗?其实,即使在哲学的层面上,我也主张把“真理”一词换成“可信度”。这样也许牺牲了形式,却提高了内容的可信性,是值得的。其次,政治学还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政治参与者的目的在于争取利益或社会资源,依靠的是实力和法律,讲究的是有效性和效率,而不会拘泥于任何形式或过去的习惯,有时候甚至会超越法律,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手段。在政治领域,任何学科的内容都有可能会派上用场,现代政治家不是已经把电影演员的包装术也拿过来使用了吗?这么说当然不是说现代政治无章可循,事实上恰恰相反。越往现代,政治要遵守的规矩越多,政治学的原理也因此变的越来越复杂。从这个意义上讲,亚里士多德把政治学作为最高的科学,也不是没有道理。现代思想家阿伦特把政治当成最“善”的活动,是属于精神或贵族的。(《20世纪的政治学家》,商务印书馆,2001,P102-103)只要是人们愿意,就都能够贵族,那倒也是人类的一种不错的结局。
还是让我们回到正题儿上来,政治学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形态呢?作为一门科学,它总得大体上让人信服,否则就不能叫做科学。显然,像格老秀斯、霍布斯等人使用过的方法,我们今天是不能再用了,但是他们的思路却仍然可以启发我们。毫无疑问,政治学是成立的。这与哲学、辩证逻辑等不同,几乎不存在对它的怀疑问题。但是,纵观中外政治学的教科书,确实很难令人满意。这么说不代表我们孤芳自赏,事实上,我们这本东西更加不堪。心存理想总是无可指责的吧。我心目中的政治学应该包括这样两大部分:其一是它的基本概念。这是任何一门科学都存在的,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一些核心概念,作为一门科学就很难成立。政治学完全具备这个条件,所以说政治学无疑是成立的。其二是它的一些基本原理。其中核心性的基本原理应该是它独有的,或者说只适用于政治领域,而外围性的原理可能与其他学科交叉性,比如政治学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行政学、教育学、新闻传播等学科的交叉。这也正好体现出政治学的综合性特征。这样构成的政治学应该不是像今天这个样子。其实,政治学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也无关紧要,关键是它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能不能够令人信服,能不能解释历史和指导实践。相反,一种看似合乎理性的理想式的封闭结构,在我看来意义实在不大。应该说,目前的政治学并不缺乏结构,可供研究的材料也多如牛毛,其中不乏成熟和令人信服的东西,但是需要实实在在的时间和老老实实的功夫。话是这么说,我们也自知能力有限,要把它搞成“科学”,还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的这种努力只是在前面提到的两章中有一些体现,而且做的也不能说很成功。以本人的有限经验,一本教案,在讲过大约三轮的时候,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问题就很明显了,需要做出大的调整和充实。虽然它们也很难让人满意,内容和结构也不算很新颖,还处在不断的调整过程当中,只能勉强说是经过简单“梳妆”过的女人,可以一看了。其他地方则未免过于“天然”,粗陋之处甚多,简直是匆忙中拼凑而成的大杂烩,好在我们的目的在于教学,而非赢利或沽名钓誉。聊以解嘲吧。
照本宣科虽然庸俗,在学术上却很安全。这样说决不是为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打马虎眼,我们真诚地希望学界朋友和读者诸君对本书,特别是第五、九两章提出批评,我们会虚心地认真地接受。
本书别出心裁地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附录:政治学研究常用的统计数字和指标”。其中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三种主要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城镇化水平”等,它们对于研究和学习政治学的意义,作者都略有交待。它们也很好地体现出政治与经济、社会的密切关系。
我们要特别感谢燕山大学教务处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
作者 2002年3月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节 政 治
一、政治的含义和本质
(一)政治的含义。
“政治”一词在东西方文明史上出现都比较早。中国古代的《尚书》、《周礼》、《论语》等都出现过。不过,中国古籍中“政”和“治”多是分着讲的,“政”指政事,即官事;“治”指社会治理,是管理老百姓的意思。《论语》中论及政治的条目有50多处,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专门政治学著作。我国一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比如:孔子每到一地,必先问这个地方的政事。(《论语·学而》10)说明孔子非常关心政治。孔子论政,以德为先。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希腊的城邦政治制度比较发达,而它的政治学研究起步早,也比较发达。“政治”一词在柏拉图(427-347B.C.)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384-322B.C.)的《政治学》中已经广泛使用。“政治”(politics)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是城邦的意思。这是因为古代希腊国家的规模就是一个城市加上周围的郊区。
1.古代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规定主要有:(1)“道德论”。在《论语 颜渊》中,当别人向孔子请教政事的时候,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an)。”即风往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政治”在西方一直被当成一种“善的事业”,即维护正义、公正的事业。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公正是国家的粘合剂,没有公正,国家就没的凝聚力。
(2)“君权神授论”。君权神授论以中世纪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他认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阿奎那政治著作选》,P65)
我国汉武帝朝代的董仲书(河北枣强人)也创造了一种“天人合一论”,也叫“天人感应论”,他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外诸说左上》)他还用朝庭和皇帝的行为来解释天象,或用天象来解释人事。
这种奇怪的理论后来没有得到继承,但是它在没有多少知识的百姓中却大有影响。中国当代现代有学者认为,“天人合一论”(即天人感应论)与现代西方保护生态平衡的理论正相符合,而且比西方早很多。应该说明,天人合一论与现代生态理论毫不相干。
2.现代社会关于“政治”的含义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代表性有:(1)“国家说”。以美国政政治学家捷特尔为代表。即认为政治主要是国家事务,特别是宪法、法律所规定的一系列的国家或政府制度。捷特尔曾说:“政治学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国家学”。(《政治学导论》1911)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观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美流行,我国解放前也较流行。
(2)“权力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认为政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
权力就是支配关系,所以凡有支配关系的地方,就有政治存在。拉斯韦尔认为,政治学就是研究影响力和有影响力的人物。(《政治学与精神病理学》,1930)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1950)。
(3)“分配说”。代表人物为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就是为社会作出和执行权威性分配(或有约束力)的行为。这种观点认为,任何社会中的价值物都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就需要一系列的社会机构和官吏通过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各种价值物进行权威性的分配。这就是产生了政治现象。
这种观点从二次大战以后开始流行,至今仍是主流观点。
(4)“管理论”。这种观点在我国解放前比较有市场,以孙中山为代表。孙中山曾说:“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选集》692-693,人民社,1981)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吴恩裕也说过:“政治乃是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政治学问题研究》1948)
(5)“政策论”。以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代表,认为政治就是政府或政治家制定政策和选择公务员的过程。
以上各派的说法不同,但是在内容上有着共同点,这就是:(1)政治带有强制的特征。(2)国家和政府制度应该是政治的重要内容。(3)政府或公共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因为权力是强制的基础,没有权力也就不存在强制。
这里有一个问题,这就是权力有多种多样,究竟是什么样的权力才是政治行为?如果像“权力说”的持有者所说,凡是有支配现象的地方就有政治现象存在的说法则有问题,如家庭内部也有支配现象,但是说家庭中存在政治关系和政治现象就很难成立。也就是说,权力说在它的起点——国家权力上没有什么问题,而在其下限方面还存在着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的最大特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共产党宣言》中说:“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马恩选集》1卷,人民社,1995)这不是政治的定义。恩格斯给国家的规定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马恩选集》4卷,P166-167)
列宁对政治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1.“政治斗争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列宁选集》4卷,人民社1995,P308)这句话的前一半(政治斗争就是阶级斗争)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定义;它的后一半是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
2.政治就是民族之间、阶级之间等等的关系。”(《列宁全集》47卷,P522,人民社1990)这是对前一个说法的补充,加进民族关系的内容。
3.“什么是‘政治’?(1)无产阶级先锋队对本阶级群众。(2)无产阶级对农民。(3)无产阶级(和农民)对资产阶级。”(《列宁全集》2卷,P47,人民社1986 )比前一个说法更具体,一个阶级内部也存在政治问题。
4.“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更多的粮食……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列宁选集》4,P308-309,人民社1995)这个说法是指一个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所做的努力属于政治范畴,是一种合乎情理的补充。
5.“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列宁文稿》2卷,P407,人民社1978)“政治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机构。”国家“是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这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定义,类似于前面讲的“国家说”。
6.“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列宁选集》4卷,P381,人民社1995);“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列宁选集》4卷,P189,人民社1995)。这是对“政治”的进一步解释。
综合列宁的论述,以第5个说法最为典型, 其他几点都可以看作对政治的内容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政治都是围绕国家或权利而展开的。
毛泽东也对政治做出过自己的说明:“同阶级敌人作斗争,这是过去政治的基本内容,但是,在人民有了自己的政权以后,这个政权同人民的关系就基本上是人民内部关系了,采用的方法不是压服而是说服,这是一种新的政治关系。”(《工作方法六十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P53,中央文献社1992)这个说法与列宁的说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政治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政治是一种阶级关系,具有阶级性。在不同的条件下, 政治的内容可以不同。(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也就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为政治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所以它带有公共管理的性质。(3)政治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体现着社会的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4)政治是一门科学。因此,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应该是有规律的。
而列宁所说的政治是一种艺术,应该是指政治实践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活动。科学似乎和艺术不太相关,但是,事实上,在任何一门科学的尖端处都需要高强度的创造性的思维,它究竟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科学的还是艺术的,形象的还是抽象的,逻辑的还是思辨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创造性和有效性,或者说是有效的创造性。
(三)政治的本质。
政治的本质就是争取、维护、调整或分配不同的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政治就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进行的活动,由此产生的关系。
1.政治的主体是特定的社会集团和个人。这里的集团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政党、民族、地区等。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也是政治关系的主体。而个人则是指公民、官员、政治家等,他们或者以俱人身份,或者以某一集团的政治代表的身份参加政治活动。
英语中的政治家有两个词:politician和statesman, 而实际上前者往往是指政客,政治家一般都叫statesman。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国家作为暴力机器,是一种具有强制性、主权性和权威性的力量。因此,谁掌握了国家权力,谁就会在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3.政治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只有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的社会活动才是政治活动,才会构成政治关系。
4.政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换句话说,政治行为就是人们利用国家权力追求利益分配和再分配的行为。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马恩全集》1卷,P82,人民社1956)
二、政治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1.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和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原始公有制的解体,财产的私有制逐渐形成,阶级分化出现,原始的维护和协调氏族共同利益的公共权力也就逐渐地变成了维护私有制秩序的工具,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也就随之产生了。
2.可以想见,这期间必然曾经出现了相当激烈的暴力冲突,并最终确立了残酷的奴隶制度。可以说奴隶制度完全是依靠纯粹的暴力建立和维护的。但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互动关系,压制与反抗总是时时存在的。面临着奴隶的不断逃亡和反抗,奴隶制的维持其代价也是相当高昂的。
3.随着越来越的奴隶主把土地交给穷人去种,地主坐收地租的剥削形式因为管理成本较低而逐渐被社会接受,农奴制或封建式的剥削关系慢慢地建立起来。与奴隶制相比,对于百姓而言,封建关系的暴力成分显然要少的多。
从历史资料看,农奴制或封建制的建立应该是一种较为缓慢的社会变革,而不是革命的结果。真正的“变法”(如商秧变法)大概是新旧两种制度在国家政权层面的决战,即政治决斗。
4.同样,初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也是非常“自然的”过程。由于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统治者本身也是受益者。只是新的生产关系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政治决斗才真正开始。资本的统治使日常暴力似乎成为一种多余的东西。人们要生存,或者想过得好一些,就不得不为金钱而努力。而如果想改变社会制度,就会引来暴力。
5.社会主义是人类第一次在造反之前明确地有了社会理想,是一种理性的社会实验(欧文的个人实验不成功)。它在欧洲的暴力努力失败后,以和平长入的形式继续被西欧社会党人试验着,而在东方则以暴力和国家政权的形式进行实验。
三、政治的作用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政治是上层建筑的主体部分,它有相对的独立性,政治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是法律关系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对文化、道德等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
1.虽然上层建筑的性质和构成方式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是政治斗争的结局对经济基础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我国的改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经济结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2.国家权力通过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会对经济基础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
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衡量政治的根本标准。
第二节 政治学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一)政治学研究的对象。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所谓政治现象,就是指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即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
政治主体间的关系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它的互动性,即关系双方关系的双向性。
(二)政治学的体系。
广义的政治学是指作为一个学科体系的政治学,包括基础理论(即政治哲学)、政治制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传播等。
狭义的政治学就是指政治学原理,也就是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六个部分:
1.政治关系。即作为政治主体的集团和个人,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内部关系。包括阶级、阶
层、各政治主体的地位与作用等。
2.政治制度与政治组织,其核心是国家政权。包括国家制度(如国体、政体、国家结构等)、行政体制、司法制度、军事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
3.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政治权力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支配性力量,即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能力。而政治权利则是指表现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它是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利益,与相应的义务不可分割。
4.政治行为。即政治主体的各种政治活动。
5.政治发展。即研究政治改革、革命等政治变化的原因、动力、途径等。
6.政治文化。包括(1)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艺术、宗教、哲学、 道德等观念系统);(2)政治社会化(如政治宣传和政治教育等);(3)政治心理(如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信念等)。
7.政治变革。包括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如民主、人权、平等与效率等)、规律等。
8.政治谋略、政治家、领导艺术等。
二、政治学的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发展。
1.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最早讨论政治问题的著作, 它论述了理想国家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各种政治体制的优缺点,认定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要实际得多,他在《政治学》中详细地论述了作为一门科学的政治学的各个方面,因此被认为是政治学的创始人。
以19世纪末为界,人们把西方政治学分为传统和现代两部分。
2.传统政治学主要研究政治制度的理想和合理性、政治权力的结构和功能、公民权利等问题。
在方法上,以哲学方法即思辨方法为主,不大关注现实问题。
西方传统的政治学家和重要著作主要有:(1)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哲学思辨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论述了他的理想国家理念,认为政治的目的是追求至善和正义;最好的政体是共和国;最好的统治者(国王)是哲学家。
(2)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运用实证和比较的方法研究了古代希腊大多数城邦国家的国家结构,把政治的基础归结为道德。这时,古代希腊文明已经开始衰落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以看作对古希腊政治的总结。
(3)托马斯 阿奎那的《神学大全》。阿奎那是中世纪神学的代表性人物。他把政治的基础归结为上帝,君权神授。
(4)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马基雅维利是近代政治学奠基人,此书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薄册子。
(5) 洛克的《政府论》(下篇)。几乎与孟德斯鸠同时,是英国革命的总结性著作。
(6) 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三权分立理论创始人。本书是近代政治学的经典之一
(7)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美国建国者们的经典。
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平等自由民主、分权理论等,是近代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其特点是以权利义务关系解释政治。
3.现代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分为三大流派:以J.W.伯吉斯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流派,产生于20世纪初;以阿瑟 本特、梅里安、拉斯韦尔和阿尔蒙德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流派,产生于50年代;以戴维、伊斯顿为代表的“后行为主义”流派,产生于70年代。188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政治研究院,政治学第一次直接进入高等学府。
现代注重研究政治主体和现实政治问题,如政治制度、国家法律、政治行为、政治决策、政治合法性、政治心理等。
在研究方法上,他们深受现代实证哲学的影响,采取实证、科学主义、行为主义、后行为主义的方法,也就是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移植过来,大量采用模拟分析、个案分析、心理分析、实地调查等经验性方法,使政治学研究更加具有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内容是它的国家学说: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 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国家是阶级压迫的机关;就本质而言,国家是经济上的统治阶级的国家;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暴力工具。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是:(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它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从人们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出发,分析政治现象。(2)以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为目标。 它公开承认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强调暴力革命,以暴力推翻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然后开始对经济基础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造反有理。(3)以批判性为最大特色。即对其他一切政治学说持批判的态度。 这也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辩证的基本特点。(4)强调实践。即对现实持批判的态度。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恩选集》1,P16-19,人民社1972)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19世纪前期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全面性危机的一个结果。至19世纪末,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在政治上进行重大改革,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日趋稳定并恢复活力,而国际矛盾逐渐突出,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的局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分裂。以列宁为主的一派继续走革命的道路,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走上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道路。
而以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代表的另一派放弃暴力革命的理论,主张资本主义的民主和选举制度,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它们后来都走上了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道路。这一派被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称为修正主义,这就是直到今天还活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民主社会党,它们是政坛上的左派,有自己的国际组织,有许多都已经或曾经在自己的国家执政,推行自己的经过修改了的社会主义政策,即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控制,增加社会福利,特别是在北欧国家,民主社会党长期执政,谋求建立“从幼儿园到火葬场”的福利社会。
另外,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改革应该说在经济上也非常成功,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而政治上的改革还在探索中。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代表性著作有:马克思:(1)《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2) 马恩:《共产党宣言》(1848);(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4) 列宁:《国家与革命》;(5)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二)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如果我国正在进行的基层民主改革——包括村民自治和城镇社区民主建设——如果得到认真的执行,有可能会创造出一种新的政治现代化的模式。
1.中国传统的政治学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前面我们讲过,儒家的政治理论是一种“道德论”。
《论语》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言论。如《为政》篇中就有:(1)子曰:“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逃避惩罚)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守规矩)。”(3)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即任用正直的人则百姓服,而任用不正直的人则百姓不服。
孔子在《论语 颜渊》一篇中,当别人请教政事的时候做出过以下的回答:(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an)。”即风往哪边吹, 草就向哪边倒。
孔子讲“克己复礼”,孟子讲“仁义”,到了宋明理学又开始讲“存天理灭人欲”、“良知良能”、“心外无物”,讲“知行合一”等。总之,离不开伦理道德。
儒家的政治思想就是仁义道德加上严格的等级观念。二千多年一直是这个思路。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就是要创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政治环境,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2.法家在传统的政治思想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像商鞅、韩非、李斯等人的思想也是很有影响的。 但是,法家思想有重刑罚轻疏导的不足,在思想上缺乏后继者,尤其缺乏像儒家那样的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家,它的一些思想反而被儒家吸收,以至在实践中陷入相当矛盾的境地。如既有“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少量平等思想,又有“刑不上大夫”等大量的等级制度存在。
3.近代以后,像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都是著名的政治学著作。1902年,戊戌变法的唯一成果——京师大学堂在全国率先设立了政治法律科。1932年,南京成立了中国政治学会。到1946年,全国有四十多所学校设立了政治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 政治学系被全部取消, 直到1980年末,中国政治学会再次成立。但是,直到今天,我国的政治学仍然不够发达。
4.我们现在讲以法治国,是在建设法制国家的基础上,又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明显体现了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我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双重影响。以法治国,这是建设现代国家的根本,是从制度建设方面来讲,是对全社会的,是根本。而以德治国则是从思想教育来讲的,这一点一定要认清。我们的政治学研究的重点还是如何建立法制国家和政治现代化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政治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我国政治学的任务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轨时期,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政治现代化的问题上。因此,政治学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需要。这些问题包括:
1.我国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问题。改革使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必将对我国的政治运行带来新的变化。
比如,有调查表明,目前我国40%的财富掌握在10%的人口手中。 这说明改革在经济结构方面引起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肯定会在政治领域反映出来,如税收、政府决策等。
改革同时还在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政治观念等多方面产生影响。这些变化和影响是一个缓慢和长期性的过程。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和决策体制问题。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对政府职能和决策体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也应该像社会成员同样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现实。
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的关系。我国的政府传统上都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不断的权力下放,情况有所改观,但问题仍然不少。
我国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职能从上到下,呈现出一种不断降低和模糊的状态,改革的积极性也是逐渐降低。比如,各级地方政府的臃肿、低效、腐败、不规范运作等,没有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和示范作用简直就难有根本性的好转。这种中央积极,地方消极的状况与政府的理想状态正好相反,说明我国的政治改革和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难。
我国中央政府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的欲望和能力历来都比较强,而时时与老百姓打交道的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却一直相对冷漠和麻木,这也是广大民众对政府和政府官员长期不满的主要原因。同时,群众对基层政府或基层官员的不满得不到正常渠道的反映,反而常常被看成反抗行为而得不到公正对待。
另外,我国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长期缺乏法律上的规范,下级政府完全要看上级政府,特别是上级领导的脸色行事,形成被动、人亡政息等诸多弊端。甚至那些积极主动的下级政府专门钻上级政策的空子,美其名曰“走钢丝”、“打擦边球”。
这一方面说明上级政府控制过多过死;另一方面我们的基层政府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的解决。
如何提高基层政府的整体素质和效率、增强民众对基层官员的制约监督力度、加快基层民主的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应该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政治学研究的突破点可能就在这里。
4.在一党执政条件的政党关系。主要问题是长期的党政不分,政企业不分,监督不力,党的组织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对执政党的有效监督等。
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因此解决的难度较大。建议大家不把关注重点放在这个层次上,而是主要研究基层政府或基层民主建设问题。因为问题的直观性较强,问题也较为突出,研究的难度也相对小一些。
5.民间表达与社会舆论问题。我国的民意表达渠道存在严重问题,经常使小问题变大,大问题变坏。民意表达问题与基层政府和基层民主问题密切相关,可以充分研究。社会舆论问题事关重大,主要是国家政策和可行性问题。
6.政治文化的革新问题。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政治文化存在的落后和消极的东西太多,现代政治文化极不发达,与政治现代化建设相差甚远。
如:(1)老百姓日常的政治心理消极,却又不时地表现出政治的狂热情绪, 这对政治稳定是一种隐患。(2)政治权利义务观念淡薄。这是因为我国政治学长期不发达所造成的。(3)重人治,注重个人品质的完善,而轻法制,缺乏制度文化。 这也是传统文化的恶果。(4)义利、荣辱观念混乱。这是事实,但是很奇怪。 因为传统文化几千年不断地讲仁义道德,个人修养文化也极发达,最后反弄了一个义利荣辱也分不清。这可能与封建意识、等级观念等有关。
7.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问题就是政治的现代化问题。如何在发展中保持稳定一直是转型国家努力解决的问题,但难度较大,有计划地从基层民主建设做起可能是一条路径。但是,这个问题必须认真地做,做扎实,否则等于白做。
8.廉政问题。腐败是社会转型期的普遍现象,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还是要从体制下手,也就是政治现代化的问题。
9.中国特色的民主建设问题。就是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政治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能否走得通,最根本的一点是使它适合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10.政治谋略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政治家和政治智囊所关心的问题,否则就成为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
二、政治学研究方法
(一)政治学研究的立场和基本原则。
即政治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基本观念。比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的。
(二)传统政治学研究的方法。
1.历史研究法。即通过编年史的研究分析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占有历史资料的充分。
2.规范研究法。即以某种价值观念为出发点和评价标准研究各种政治现象。
3.法律研究法。就是通过对法律(包括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的研究来探讨国家性质及其政治活
动等。
4.制度研究法。即通过对政治制度比较分析,研究不同政府机构、国家制度、政体形式的作用
和规律等。
(三)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政治越来越纷繁复杂,对政治学研究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它的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发达。
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占统治地位的是行为主义政治学,即“政治科学”。因此,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指行为主义政治学(即)的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政治学是在反对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而是注重经验方法。它认为,科学的功能是解释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这一点与马克主义正相反。它的主要方法有:(1)心理学研究法。其理论来源主要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心理学方法主要 是研究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性格分析等。(2)经济分析法。主要是使用现代经济学中的合理选择理论分析个人和公众政治行为合理选择、政府制定政策过程中政治家、官员和公众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它认为,政治活动与商品经济的交换活动在作用原理上是一致的,即,遵循平等基础上的自由交换原则。经济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具体政治现象,一般不用于宏观政治分析。(3)社会学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政治精英、政治团体、政治角色、政治文化等。把政治团体看作政治活动的主要基础,把对具有不同行为模式的政治角色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当作政治分析主要任务。(4)系统分析法。它把控制论、系统论的一般原理用于政治研究,着重于对政治现象、政治行为的整体和宏观分析。它“统一理论”认为,政治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一系列与决策有关的政治互动行为构成,是一个行为系统。(5)结构-功能分析法。它试图通过对政治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的分析揭示政治系统运行的规律。
(四)传统政治学与现代政治学的方法论差别。
政治学的研究历史悠久,现代政治学通常是指狭义的政治科学,它则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方的政治学,它借用实证的方法,以经验材料为基础研究政治发展的规律。
1.传统政治学研究是规范研究方式,也就是以一定的价值标准研究政治现象,主要是定性分析,注重政治制度研究。比如,马克思认为政治学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而现代政治学研究方式则是经验性的,重视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注重研究可见的政治行为。
2.传统政治学将自己视为行动哲学,其目的是批判和 改造社会。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马克思等人无不试图寻找一个理想的政治制度。而现代政治学的基本出发点是非理性主义的,目的是把政治学变成一门具体的“科学”,反对在政治分析中加入道德判断。
如英国科学哲学家、政治学家卡尔•波普就认为任何试图总体上改造社会的计划与理论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人类根本就不可能拥有改造社会的技术手段。他认为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就是试图从总体上改造社会的理性设计。
3.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式是历史主义的,其理论和分析都以历史为根据。而现代政治学的论证方式则是实证主义的,认为政治知识只能是知觉和经验的,用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实不能证明任何问题。因此它在方法上抛弃演绎法,只采用调查统计的归纳法。
4.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以静态为主,其重点是典型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如革命、改革等,试图从中找出历史变迁的奥秘。而现代政治学研究则以动态为主,认为只有在观察数据和经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叫做理论。
5.传统政治学注重对文本资料的研究,如法律制度、文献典籍等。而现代政治学则更相信直接的感觉和观察,认为文本上 历史与实际相差很多,甚至完全是两回事。例如,他们认为法律的规定与法律的实施完全不同。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两种。也就是说,传统的研究方法更多是规范性的,比如在对西方现代政治现象进行研究的时候,首先明确它们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性质,也就是它的腐朽性本质。这就是首先给它定性。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宏观研究。
而现在较为缺乏的、也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应该是经验性研究,也就是用经验数据来分析、验证一般的理论和原则。大家可能注意到,先定性,后用经验数据进行验证。在方法论上是不是有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因为定性与定量都不是一劳永逸地完成的。
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研究文法主要有四种:
1.历史分析法。也就是要把政治现象纳入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列宁曾说过:“考察每一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列宁全集》37卷,P61,人民社1986)
2.经济分析法。就是从经济角度分析政治现象。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的判断标准最终要看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
3.阶级分析法。古典经济学家魁奈在分析农业产品时,最先把社会成员分为生产者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非生产者阶级。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根据基本收入形式,提出了地主、资本家和工人是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基本阶级。法国历史学家梯叶里曾说明了物质因素和阶级斗争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的过程中的作用。法国历史学家基佐从土地关系上研究了阶级形成的原因,并认为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看作阶级斗争的历史。法国历史和政治学家米涅认为,阶级斗争贯穿于中世纪以来全部法国历史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分析法就是利益分析法,因为阶级差别就是利益的不同。利益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标准的不同,这就是真理阶级性的实质所在。
4.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主要有普查、抽查、典型调查、个案分析、文献资料分析等。应该指出的是,研究方法没有属于谁的问题,只要是有效、好用,什么方法都可以使用。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