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文职政策 > 笔试真题

2017年解放军文职招聘体育-运动生理学33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6-06-21 13:45:11

 问答题

1.机体有哪些基本生理特征?

答: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为新陈代谢,应激性和适应性。

2.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刺激条件有哪些?

答:可兴奋组织受刺激才能产生兴奋,而刺激必须具备一定条件:(1)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2)刺激强度必须有足够的变化速率;(3)无论刺激强度多大,必须有足够的持续作用时间。

3.静息膜电位是怎样产生的?

答:根据离子学说,认为膜电位的产生可概括如下:(1)膜内外离子分布及浓度不同;(2)膜的选择通透性不同。在静息情况下,膜对K+可以自由通透;(3)K+外流形成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4)保持K+的平衡电位。

4.为什么说肌肉是粘弹性体?

答:因肌肉具有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由于这三种物理性质的综合作用,故使肌肉表现为粘弹性体。

5。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答:运动神经纤维末梢的去极化,改变宰经膜的通透性,使钙离子进入末梢内,导致突触小泡的破裂,释放出AchAch经突触间隙扩散至终膜,与终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形成R—Ach的复合体。R—Ach使终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EPP达到一定的阈限时,作用开肌膜并使它发放可传播的动作电位。

6.肌肉收缩时所消耗的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

答:肌肉收缩所消耗的直接能源是ATP。当粗肌微丝的肌凝蛋白与细肌微丝的肌纤维蛋白结合在一起时,ATP在ATP酶活性的作用下,分解释放能量,直接供给横桥摆动,细肌微丝向粗肌微丝中滑行。

7.短跑运动中ATP的再合成主要依靠什么能源?

答:在短跑运动中ATP的再合成主要由CP分解释放的能量供ATP再合成。因为CP分解释放能量迅速而且不需要氧。

1.肌肉收缩后的舒张过程

答:神经冲动停止后,终末池钙离子的释放停止,同时肌质网上的钙泵将钙离子迅速泵回终末池,由于肌浆中钙离子浓度的下降,结合钙离子的肌钙蛋白脱钙,并恢复原来的分子构型,使原肌凝蛋白又回到横桥与肌纤蛋白之间使二者分开,粗细微丝在肌纤维弹性回缩力作用下退回原来位置因此出现了肌内舒张。

9.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

答:动作电位的产生,概括起来如下:(1)静息的细胞膜受刺激,膜通透性改变。当细胞膜受到刺激,出现去极化,电位达到临界值时,引起膜通透性改变;(2)膜对Na+通透性提高。当去极化达到临界值水平时,立即激活Na+载体(Na+泵),于是Na+迅速大量内流;(3)Na+内流出现锋电位,暂时出现膜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4)钠的平衡电位。当膜内“正”值达一定高度,Na+的内部电位足以抵制Na+内流电场力时,则平衡,完成动作电位。

10.血液主要有哪些机能?

答:1)是维持内环境的主要部分,血液有维持水,渗透压,酸碱度,粘滞性,有形成分和体温的相对恒定作用,且维持这种恒定作用的能力还是相当强的,所以,血液有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的作用。

2)  运输作用:

血液周流全身起到了运输作用,能运输营养物质,水,盐,维生素,气体,代谢产物,激素和体热等。

3)防御作用:

白细胞有吞噬异物和微生物的功能起到了细胞防御作用,而血浆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对病原菌起到了化学防御作用,所以血液有净化机体的作用。此外,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作用,防止出血,对人具有保护作用。

11.胶体渗透压有什么作用?

答:血浆胶体渗透压并不大,仅25~30毫米水银柱,但对血浆总量和维持人体内水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和组织间隙液的水分子与晶体物质都可以自由进出毛细血管壁,因此,二者的晶体渗透压没有明显差异,对水分子进入毛细血管壁不起作用。而血浆蛋白分子不能或难于进出毛细血管壁,其结果,血浆蛋白的浓度常比组织间隙液的高,血浆蛋白的胶体渗透压具有吸水作用,可防止过多水分子渗出毛细血管外,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有调节水分子进出毛细血管的作用。

12.血液是怎样维持酸碱恒定的?

答:血液的酸碱度变动范围很小,经常保持相对恒定,血液能维持酸碱度恒定这是依靠缓冲物质的作用。

例如:运动时肌肉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如乳酸和二氧化碳等物质,进入血液与血液的碳酸盐缓冲对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中和作用,形成弱的碳酸,而碳酸又分为二氧化碳由呼吸器官排出,减少体内酸性程度,从而维持血液的酸碱度。

如人体内碱性物质增多血液碳酸盐缓冲对中的弱酸与碱性物质发生中和作用,形成弱酸盐,从而维持血液的酸碱度。

 

13.白细胞有哪些机能?

答:白细胞有吞噬作用,可以从毛细血管逸出血管外在组织内游走,向化学物质处,或者到微生物细菌,体内的坏死组织,衰老的细胞,异物等处游走,把这些物质吞噬,使机体净化。另外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中和抗原,起到免疫作用。所以白细胞对人体来说有防御作用,保护机体。

14试述运动过程中心输出量增加的机制?

由于肌肉的节律性舒缩和呼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大增加,这是增加心输出量的保证。另外,运动时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使容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也有利于增加静脉回流。(1)

1)呼吸运动加强反射性引起心力血管功能加强(1)

2)赛前状态的条件反射(1)

3)本体感受性反射(1)

4)交感中枢兴奋还能使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1)

 

15.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 每搏输出量:如心率不变时,每搏输出量增加,则每分输出量随之增加,相反则减少。每搏输出量又受如下两个因素的影响:

a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流量(静脉回心血量)愈多,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也愈多,心容积就越大,心壁的肌纤维被拉长,心缩前的初长度增大,心缩力量增强,射出的血液增多,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多。相反静脉回流量少,心输出量也减少。

b心室收缩期射血量:心缩力量愈强,心室收缩期射血量愈多,即每搏输出量愈多,射血分数愈高。

2.心率:如其它条件不变,心率愈快心输出量愈多,相反则少。

3.静脉回流量:静脉回流量愈多,心输出量也愈多。静脉回流量又决定于静脉血压与右心房内压的压差(有效静脉压),压差越大,静脉回流速度愈快,单位时间内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也随着增多。

16.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答:a 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加,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加,收缩压必然升高。

b心率: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心率加快,舒张期缩短,流向外周的血量减少,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加,使舒张压增高,所以心率的改变主要是影响舒张压。

c外周阻力:当其它因素不变,外周阻力改变时,对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影响,但对舒张压影响较大。如动脉阻力加大,血流阻力随之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心舒末期存留在动脉中的血量就较多,舒张压升高。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降低,脉压加大。

d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在一个心动周期中维持收缩压与舒张压不致出现过高或过低现象。

e循环血量:循环血量是影响动脉血压重要的因素,当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就减少,动脉血压必然下降。

   在人体内影响血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才能维持正常的血压。

18.影响静脉回流量(回心血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a心缩力:心缩力量愈增强,心脏排空愈完全,心舒期时心室内压就愈低,抽吸心房与大静脉血液回心室的速度就愈快,所以心缩力影响静脉回流量。

b呼吸深度:吸气时胸腔内压下降,能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心房扩张。容积增大,压力下降,有利于外周静脉血进入胸腔,促使静脉血回心流。呼气时静脉回流速度减慢。所以,呼吸深度影响静脉回流量。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收缩时,挤压血管,迫使静脉内的血液回流速度加快。又由于肌肉缩舒作用使静脉血不断回心。

d重力与体位:由于重力对人体的作用,使静脉血回心流动的速度减慢,致使静脉回流量减少。卧位转为立位时,由于重力影响血液淤滞在下肢,静脉回流减少,使心输出量减少,所以重力和体位都可影响静脉回流量。

e静脉管壁的收缩:静脉管壁的平滑肌收缩可促进静脉血回心,增加心输出量。

18人体是如何维持酸碱平衡的?

1)通过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来缓冲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或碱性物质来维持酸碱

2)通过呼吸过程来呼出产生的一部分二氧化碳来调节酸碱度.

3)通过肾小管排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多的非挥发性酸或碱性物质

19.窦性心动缓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多年的训练中调节心脏活动的迷走中枢紧张性增加,心交感中枢的紧张性减弱的结果。窦性心动徐缓是可逆的,停止训练后,心率也可恢复正常。

20.运动性心脏增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由于长期运动,心脏产生适应性变化,出现心脏增大现象和专一性适应变化。

a.心脏的增大是因超负荷刺激,使心肌细胞内蛋白质合成过程加强,同时蛋白质分解减慢。蛋白质合成加速主要是由于增加心肌中的核糖核酸的含量,心肌纤维中收缩成分的数量增多,各个肌原纤维变粗,心肌就变得粗壮,这是心脏对抗超负荷刺激的一种基本的生物学适应。

b.心脏增大的原因是由于静力性及力量性运动时,肌肉做持续性强烈收缩的成分较多,压迫血管使外周阻力急剧增加。心脏要克服后负荷,心肌就要产生代偿性增大。

c.耐力性项目由于运动时间持续长,静脉回心血量增多,使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多,心室容积增大,增加心脏前负荷,心肌纤维就被拉长,久而久之造成心脏扩展,形成耐力性心脏增大的特征。

21.什么叫呼吸?呼吸是怎样产生的?

答: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呼吸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即外呼吸——血液在肺部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气体运输——血液运输氧与二氧化碳的过程,内呼吸——血液通过组织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支配呼吸肌的中枢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当它兴奋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扩大了胸腔的上下,前后和左右径,此时胸内压和肺内压降低,外界气体靠分压差从分压高处往分压低处弥散的物理现象被吸入肺,当吸气中枢转为抑制时,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腔缩小,胸内压和肺内压上升,气体被呼出。

22.怎样才能增加肺泡通气量?

答:增加呼吸深度,减少呼吸频率,才能增加肺泡通气,因为从鼻到细支气管部位,不能实现气体交换,这一地区成为解剖无效腔,可见,每次吸入的新鲜气体并不能全部进入肺泡,而呼吸道中的气体也不能全部呼尽,呼吸深度和解剖无效腔之差才是参与肺泡气交换的气量。每分肺泡通气量=(呼吸深度解剖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23.血液是怎样运输氧气的?

答:进入血液的氧,小部分以物理溶解的方式被运输,绝大部分是进入红细胞内与血红蛋白结合,这种结合是可逆的,在氧分压高的肺部,血红蛋白迅速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在氧分压低的组织内,氧合血红蛋白迅速解离,形成“还原”血红蛋白,称为氧离作用。

24.运动中如何合理使用呼吸方法?

答:由于运动时需氧量增加,呼吸加强,为了减少呼吸道阻力,以及推迟呼吸肌 疲劳的出现和增加散热途径,所以用口鼻并用的呼吸方法。

   从运动时加强呼吸的方式来看,应该采取节制呼吸频率,加大呼吸深度的措施来提高肺泡通气效果。

从呼吸形式,时相,速率,节奏等方面来看,应该充分适应技术动作变换的需要。而非周期性练习的呼吸,应该以人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和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 

25.影响换气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换气的因素有:

1)  气体和液体的分压差和张力差是关键的条件,即分压差(张力差)是实现气体交换的动力。

2)  肺泡通气量:增加肺泡通气量,有助于保持肺泡中高氧分压和低二氧化碳分压状态,以利于持续进行气体交换。

3)  肺血流量:血流量经肺泡时能带走身体需要的氧,并排出一定的二氧化碳,因此,保证心输出量正常,有利于气体交换功能。

肺泡膜扩散容量:肺内气体交换要通过肺泡膜扩散,其扩散速度,除受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影响外,还受肺泡膜的面积,厚度,气体分子量和溶解度的影响,生理学中,往往用测量氧的肺扩散量来评价肺泡膜的功能水平。

26 糖在人体内有何主要作用?

A人体组织细胞重要成分B人体主要供能物质C转变脂肪和蛋白质贮存于体内

27.水有哪些生理作用?

水具有维持物质代谢的作用,可以调节体温,还具有润滑的作用,水是运输营养物质与代谢废物.

28人体三大供能系统及各自特点?

磷酸原供能系统:无氧代谢,供能反应十分迅速,ATP生成量很少,肌肉储量很少,用于短跑等任何高功率短时间活动。

乳酸能系统:无氧代谢,供能反应迅速,食物能源-糖原 ATP生成量有限(2-3ATP),高产品乳酸可导致肌肉疲劳,用于1-3分钟的活动。

有氧氧化系统:有氧代谢,供能反应慢,食物能源,糖,脂肪,蛋白质;ATP生成量很多(38-39ATP)没有导致肌肉疲劳的副产品,用于耐力或长时间的活动。

29.饱餐后为什么不进行剧烈体育运动?

饱餐后,肠胃需要血流量较多,此时进行运动将会影响消化甚至可能因食物滞留造成胃肠胀,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运动性胃肠道综合症,剧烈运动结束后,亦应经过适当休息,待胃肠道供血量基本恢复后在进餐,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机能。

30.激素的分类和作用一般特征?

分类:非类固醇激素:1)蛋白质激素:主要有下丘脑调节肽,神经垂体激素,胰岛素,甲状旁腺2)氨基酸激素: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和甲状腺素

类固醇类激素:1)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   盐皮质激素

2)卵巢:雌激素  孕激素

3)睾丸:睾酮

4)胎盘:雌激素  孕激素

一般特征1)生物信息传递  2)相对特异性3)高效能生物放大4)颉抗与同作用

31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

1)对代谢影响:促进体内糖和脂肪的分解,提高能量代谢的水平。

2)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影响脑和长骨的生长发育。

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使心搏加快加强,心输出量增大,外周血管扩张。

32.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1)对糖代谢: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并使葡萄糖合成糖原和转变成脂肪,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降低。

2)对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合成与贮藏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减少,可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

3)对蛋白质代谢:促进细胞对氨基酸摄取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而有利于生长.

33.试述感受器一般生理特征?

1)适宜刺激  2)换能作用:接受得各种刺激能量转换位神经冲动

3)编码作用  4)适应现象

34.试述肌梭和腱梭功能?

1)肌梭功能: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

2)腱梭功能:感受肌肉张力变化。

35.试述小脑作用

1)调节肌紧张  2)控制身体平衡  3)协调感觉运动和参与运动学习

36.列举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种类?

非条件性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

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条件抑制

37.运动技能与一般运动条件反射区别?

1)复杂性:有多个中枢参与

2)连锁性:反射活动是成串的一个接一个,前一个动作的结束便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有严格的时序特征。

3)本体感受性:肌肉的传入冲动起重要作用。

38.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可训练性较小。

2)年龄、性别:在少儿期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子在18—20时达到峰值,能保持到30岁左右,女子14—16岁峰值,一般保持到25岁左右,以后随年龄增加而递减。

3)训练因素:长期系统耐力训练可提高其水平。

39.提高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1)持续训练法:强度较低持续时间长且不间歇进行训练的方法,练习时间要在5分钟以上甚至可持续20—30分钟以上。

2)乳酸阈强度训练法:一般无训练者常以50%最大摄氧量运动强度进行较长时间运动。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达60—70%最大摄氧量强度。优秀耐力运动员85%最大摄氧量强度进行长时间运动。

3)间歇训练法:强度较低、不完全休息,等身体机能不能完全恢复开始下一次练习。

4)高原训练法:给机体更强烈的刺激,以调动人体最大潜力。

40.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一)能源物质的储备: ATPCP含量:含量高,无氧能力强。

糖原含量及其酵解能力,糖原含量高酵解活性高有氧工作能力强。

()代谢过程的调节及运动后恢复过程中的代谢能力;调节能力包括酶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的调节,内环境变化时酸碱平衡的调节。(三)最大氧亏积累:最大氧亏积累增加运动成绩,机体缓冲能力也同步发生变化。

41.什么叫"超等长练习"?为什么能发挥更大的力量?

答:肌肉在离心收缩以后紧接进行向心收缩,用这种方法进行的力量训练,叫做超等长练习。之所以能发挥更大的力量,是因为A肌肉弹性体产生的张力变化;B肌牵张反射。有人认为这种练习是发展弹跳力最有效的方法。

42.力量练习怎样结合动作特点?

答:力量练习必须与该动作相适应,结合动作的特点是力量练习与正式动作在结构上应该极其相似,这样做不仅是能增强必要的肌肉群的力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正式动作的协调性和速度。

43.负重大小在力量练习中起什么作用?

答:负重大(最大重量的85%以上),因为重量大,所以能显著增大力量,但因为举的次数少,则耗能少,而且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所以对呼吸,循环系统机能的影响不大,肌肉体积增大不明显;中等或中等以上的的负重,由于负重轻,重复次数多,则消耗的总量大,这就有利于增强肌肉物质供应,发展肌肉的体积也比较明显;小负重时主要发展肌肉毛细血管和耐力,而对肌肉力量和体积的增加都不明显。

44.有氧耐力(最大摄氧量)的生理基础有哪些?

答;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有如下几方面:

     1)肺通气:肺通气量越大,吸入体内的氧量也就越多。吸入体内的氧量多少又与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的匹配有关。适当加深呼吸深度,最大摄氧量就可以提高。

     2)心输出量: 心脏泵血机能是构成影响最大摄氧量发展的限制因素。

     3)肌肉组织进行有氧代谢机能,影响机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也必然影响最大摄氧量。

45.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有哪些?

答:决定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有:

  1)肌肉内无氧酵解能力的提高(肌纤维的百分比及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可以提高无氧耐力。

  2)缓冲乳酸的能力:血液中碱储备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都可影响缓冲乳酸的能力。

  3)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能力提高可以延缓疲劳的出现。

46.决定周期性位移速度的快慢的生理基础包括哪些?

答:跑速主要决定于步频和步长两个变量,步频的加快有赖于:

   1)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即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2)肌肉中快肌纤维的百分数及其面积(%

3)提高各中枢间的协调性:它又决定于肌肉放松的能力和运动技能的巩固程度。

步长的改变受下列的因素的影响:

1)肌力的大小;

2)髋关节柔韧性(3)腿长

47.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会有那些规律?

答: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五个阶段的变化。

48.赛前状态有哪些表现?

答:在运动或比赛前,人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脉搏频率加快,收缩压升高,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吸氧量增加,汗腺活动加强,血糖升高等。

49.产生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

答:赛前状态是一种条件反射性变化,运动场的环境,运动器材,广播声以及和训练、比赛有关的条件刺激与肌肉相结合,在大脑皮质的主导作用下,通过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条件反射。

 

50.怎样克服不良赛前状态?

答:一方面要做好思想工作,使运动员正确对待比赛,平时加强实战训练和多参加比赛。另一方面通过适宜的准备活动来调节运动员的兴奋性,若运动员的兴奋性低可以采用强度大,节律快的准备活动提高他的兴奋性,若运动员的兴奋性过高,则应该采用强度小,节律慢的准备活动以降低其兴奋性,使之达到适宜水平。还可以通过按摩、水浴等调节赛前状态。

51.剧烈运动中为什么会出现极点?

答:由于在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跟不上肌肉的需要,造成氧气供应不足,大量乳酸及其他代谢产物堆积在血液中,这些化学刺激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失调,这些强烈的刺激传人大脑皮质,引起运动动力定型发生暂时性的紊乱。

52.判断疲劳的生理指标有哪些?

答:常用的有视觉闪耀值法(视觉闪光融合临界频率阈测定),皮肤空间阈法,膝跳反射阈法,体位血压反射测定法,呼吸耐力测定法,心电、肌电和脑电测定法,肌张力测定法等。

 

六.论述题

1.肌电图在运动实践中有何意义?

答:肌电图在体育实践中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1)分析运动技术。在动作进行过程中有哪些肌肉参加,各肌肉用力程度怎样,顺序如何,可直接为科学安排教学与训练提供依据。(2)为其他有关学科研究肌功能,肌酸痛,疲劳,肌损伤等机理提供条件。

2.人体内环境(指理化因素)的恒定取决于哪几方面的影响?

答:1)受营养物质的摄取与代谢产物排出的影响。

2)血液循环,呼吸机能和排泄机能的影响。

3)受物质代谢的影响。

如果这三方面的活动都正常,内环境就保持恒定,这三方面有一方面的条件改变了,也会影响内环境的恒定。

3.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形态和机能产生哪些影响?

答: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促进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反应,从而提高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心血管系统产生良好的适应变化如下:

1)窦性心动徐缓:经过长期训练的运动员一般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出现窦性心动徐缓现象,尤以耐力性运动更为明显,其心率可降低到4036/分。

2)每搏输出量增多:经常锻炼的人与不锻炼的人,在安静时每搏输出量虽然相近似,但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经常锻炼的人心率慢而每搏输出量却多。没有锻炼的人心率快而每搏输出量少。在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二者的心率次数有时虽然一致,但每搏输出量就大小不相同了。有训练的人多。

3)运动性心脏增大:长期从事耐力性运动,心脏会出现良好适应变化——心脏增大。由于运动性质不同,心脏增大也不一样,有其专一性。如静力及力量性运动为主的投掷,摔跤,举重等运动员心脏的适应性增大,是以心肌增厚为主,而游泳,长跑等以耐力性运动为主的运动员,心脏增大是以左心室增大为主。

4)心血管调节机能改善:长期从事运动的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能得到改善。如进行定量工作时,运动快,恢复快。如进行最大强度工作时,不仅动员快,恢复快,而且心血管机能发挥出最大的机能潜力,达到最高值。

4.运动时呼吸系统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怎样引起的?

答:运动时,可使呼吸加深,加快,肺泡换气量增加。因为运动时,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则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可以进入脑脊液直接刺激延髓的化学感受区,从而引起了呼吸加深,加快。运动时,除了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以外,H+浓度也升高,血液中二氧化碳及H+浓度上升,可以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运动中,由于耗氧量增加,所以血液中氧的浓度下降,氧分压低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作用于呼吸中枢,反射性地加强呼吸运动。

上述这些变化,都是属于非条件性呼吸反射,而在运动时,与引起呼吸变化有关的各种环境条件,都可通过大脑皮层建立起条件反射,成为引起呼吸加强的信号。

运动时,肌肉和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以及体温升高,也可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增强。

5.结合运动实例说明运动中机能三个能源系统如何供能?

答:运动中不存在绝对的某一个能源系统的供能,不同运动项目需要不同代谢过程作为其能量供应的基本保证,比例大小则取决于运动的性质与特点,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最终能量来源是糖,脂肪,蛋白质分解。

如马拉松运动:特点持续时间长,运动强度小,运动中主要供能以有氧氧化为主,但酵解供能也占有一定比例如冲刺,超越跑等。

6.举两例状态反射在体育运动中应用?

状态反射规律:1)头后仰时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

2)头前倾时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性相对加强。

3)头倾或扭转时,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对侧上下肢伸肌紧张减弱。

例:1)前滚翻时先头前倾,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少而屈肌及腹肌紧张性加强,便于完成向前滚动动作。

2)背跃式跳高过竿时,头后倾使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防止碰竿。

7.运动技能形成各个阶段生理特点动作特点及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什么?

(一)   泛化阶段:生理特点:a皮质细胞兴奋性比较高,兴奋和抑制过程呈广泛扩散的状态。

b内抑制特别是分化抑制还没确定。

c条件反射的暂时联系比较稳定。

动作:动作僵硬不协调,出现多余动作很费力。

注意:抓动作主要环节不要抓细节

(二)   分化阶段:生理特点;

a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

b分化抑制得到发展诱导过程精确。

c暂时联系已经形成,初步建立动作定型但不巩固。

动作:比较顺利地和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技术。

注意抓动作细节,纠正错误,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

(三)        巩固阶段:生理特点:

兴奋和抑制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精确。

动作:动作准确,优美协调并出现某些环节的自动化。

注意:指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坚持训练。

(四)   自动化阶段:生理特点:皮层处于抑制或兴奋性很低也能完成动作。

  动作:无意识条件下完成成套动作。

注意:坚持训练不断检查动作质量。

8.试述个体乳酸阈在体育运动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体从事渐增负荷运动时机体能量的供给是从有氧代谢供能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供能为主,运动强度的增加,糖酵解比例增大而出现乳酸阈,乳酸阈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其值高低也反映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又一重要生理指标,能客观而准确地反映机体有氧工作能力,主要表现在1)评价有氧工作能力:LT受遗传因素小,可训练性大,能评价人体有氧能力增进更有意义的指标。

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

9.论述运动成绩和身体素质的关系。

答: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如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完成动作的快慢、位移一定距离的速度、保持肌肉工作的持续时间和动作协调性以及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等等,这些统称为人体的身体素质。运动员从事任何一个运动项目,都必须有一定的力量速度,柔韧和耐力、灵敏 等素质作为基础,良好的身体素质能促进运动员更快的掌握动作技能,而运动技能的训练,又能促进其专项身体素质的发展,从而促进了运动成绩的提高。

10.疲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疲劳产生的原因,有下列几种说法:

1)皮质学说:长时间重复同样 的运动或短时间进行强度大的运动时,大量的兴奋冲动传到大脑皮质的有关神经中枢,使这些皮质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当物质能量消耗到一定程度时,皮质细胞就由兴奋转为抑制,以防止细胞耗损,所以疲劳时产生的抑制有保护作用。

2)乳酸学说:运动时,由于乳酸的堆积和由此而引起的肌组织和血液中的PH值下降,一是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二是 限制磷酸果糖激酶及降低酵解酶活性,从而抑制了糖酵解,使ATP合成速率减慢。三是使钙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影响肌凝蛋白和肌纤蛋白的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和放松能力下降。

3)能源物质缺乏学说:能源(如磷酸肌酸或糖原)的消耗与疲劳过程有直接关系。

责编:wenzhi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