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28日参观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时作出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凝结及其价值的恒长久远。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精神的伟大浓缩,雷锋精神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经伟大时代的培育塑造而成,在广袤的土地上被亿万人民颂扬和传承,跨越时空,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为激励人们追求幸福生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
雷锋精神是时代孕育又超越时代的文明精华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名字命名、对雷锋在平凡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精炼凝聚和高度概括。雷锋精神的产生与雷锋的成长经历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紧密相连,既是雷锋的自身成就,也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代造就。雷锋短暂的一生,经历了旧社会的苦难,成长于新中国的阳光下,是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受毛泽东思想哺育而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如果说,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挚爱与认同,最初源于雷锋对党的一种朴素感恩之情,那么,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雷锋的带动,欣欣向荣的新生活对雷锋的吸引,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对雷锋的感染,则使雷锋在学习锻炼中获得思想升华,形成高度的行动自觉,把对中国共产党的真挚热爱和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政治认同,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创造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忘我投入。雷锋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中所体现的主人翁意识、助人为乐的品质、勤勉工作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生动展现了社会主义的新风貌,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象征。显然,雷锋精神是雷锋在党的生活关爱中萌动、在党的思想教育中生发、在党领导的新中国火热建设中育成的。雷锋精神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雷锋精神的形成是新中国那一代人的精神在雷锋身上的集中体现。
雷锋精神无疑是时代的产物,但又不局限于其所产生的时代。雷锋以他的真诚执着展现了许多超越时空的优秀品质,如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的敬业观等。这些优秀品质正是人类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精神本质。雷锋精神代表着人类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呼唤人们“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让人们永记“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先进事物一定是有生命力的。在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次次地为雷锋题词、发表讲话,都深刻反映了雷锋精神的时空跨越。雷锋精神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更是集聚了人类美好价值追求、吸引人们奋斗实践的精神高地。正因如此,雷锋精神才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无限的感召力,成为人类心灵的共同财富和营养之源。
雷锋精神是历史传承而不断丰富的社会财富
雷锋精神的产生有着明确的历史起始点,离不开特定时代的赋予,但雷锋精神经过历史传承,在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实践中不断因新视角而有新发现。
雷锋精神集聚优秀道德因子。雷锋精神中既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又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体现,更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光辉闪耀。人们从雷锋身上看到中华民族天下为公、扶危济困、自强不息的道德品质,看到对党和社会主义高度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看到忘我利他、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道德在现时代的光辉形象。雷锋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展现了社会主义新人的精神风貌,雷锋精神也因集聚了优秀的道德因子而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
雷锋精神蕴含强大文化力量。这种文化既体现为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品质,又体现为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的外在行为体系,是文化的内在涵养与外在塑造的高度凝结。虽然雷锋的事迹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印迹,但雷锋精神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实践的锤炼,早已走出历史,而升华为一种文化品格和文化现象,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认知,以丰富的文化视角得到展现和传颂,以生动的文化魅力吸引和感召人心,以响亮的文化品牌生产和创造价值,以强力的文化推动实现自我完善和超越,促进社会的和谐、文明与进步。
雷锋精神彰显浓郁现代气息。雷锋成长的时代是一个社会相对单一、生活比较简朴的时代,但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为雷锋提供了多彩的人生,进而赋予雷锋精神诸多现代元素,如善于合作富有团队精神的雷锋,有着良好学习力和执行力的雷锋,“钉子”精神所展现的精于时间管理的雷锋,等等。从雷锋的多个侧面形象中不难看到雷锋精神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连接点,与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相通性。这使雷锋展现出现代人的魅力,也使雷锋的榜样力量能够走过当年、走进当代,继续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追随。
责编:刘曦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