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
第七单元 病因
细目一 六淫
一、六淫及其致病的共同特点
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六淫产生的因素:
1.气候变化异常,如六气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机体适应范围。
2.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体外入侵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2)季节性:有明显的季节性。
(3)地域性:致病与生活、工作环境密切相关。
(4)单一性与相兼性:可单独伤人,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5)转化性:致病后,病机可发生转化
二、风邪
春季主气,四季均见
概念: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风为百病之长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阳邪——春季主气,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其性开泄——腠理疏松,汗出,恶风。
易袭阳位——易侵犯体表、阳经和上部(头、面),如头痛、汗出、恶风等症。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
风邪为病,其病位具有游走不定的特点。
如风痹(行痹):关节呈游走性疼痛。
数变: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
①发病快、急
②变化多、传变快
如风疹之皮肤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
3.风性主动
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如眩晕、震颤、抽搐等。
4.风为百病之长,善合他邪
长:为首,重要。
致病广泛:如风邪为病,四季均见,感冒可统称为“伤风”。
诸邪先导:为其它邪气的先导,如风寒、风热等。
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
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三、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主痛
3.寒性收引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阴气盛“阴盛则寒”
伤阳—温煦气化失责,见寒证。“阴盛则阳病”
寒伤肌表——伤寒:恶寒
寒邪直中于里——中寒:如寒邪直中脾胃见脘腹冷痛
2.寒性凝滞,主痛
凝滞:寒凝血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寒痹(痛痹):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则重
3.寒性收引
收引:收缩和牵引
寒可以使筋脉、血脉、毛窍收缩闭塞
暑夏季主气,具有明显季节性,
只发生在夏至以后,暑邪纯属外邪。
四、暑邪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3.暑多挟湿
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阳邪:夏季主气 火热所化
炎热:高热上炎,扰动心神
暑邪伤人多见高热、面赤、脉洪大、心烦闷乱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升散:上升发散。暑,入气分,开腠理。
3.暑多挟湿
暑季炎热多雨,热蒸湿动,湿热弥漫。
挟湿:夹杂湿邪。出现身重胸闷,呕恶便溏。湿邪伤人的表现。
临床常见:
暑热症:发热、烦渴症。
湿阻症:身热不扬、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
五、湿邪
长夏主气,阴雨连绵,湿气最重。
概念: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粘滞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属水,故为阴邪-------伤阳
湿留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伤阳
①湿邪困脾:泄泻、水肿、尿少等。
②湿阻胸膈:胸膈满闷。
③湿阻中焦:脘痞腹胀,食欲减退。
④湿阻下焦: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
2.湿性重浊
重:湿邪为病,症状具有沉重的特点。
湿阻于头:头重如裹。
湿阻四肢—湿痹(着痹):关节疼痛、沉重。
浊:湿邪为病,导致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在表:肌肤疮疡,流脓淌水。
在下:小便浑浊,下痢脓血,女子带下过多。
3.湿性粘滞
症状的黏滞性——排泄物及分泌物多滞涩不畅。如:肌肤粘腻,小便不利,大便不爽,大便排泄不爽,小便滞涩不畅。
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程长,缠绵难愈。
六、燥邪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干,干燥;涩,涩滞
燥胜则干,燥性收敛,伤人津液
燥邪为病,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
如:
干: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尿少便干等
涩:皮肤干涩皲裂,毛发不荣。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性喜清润,外燥可通过口鼻直接伤肺。
肺燥失润:燥易影响肺之宣降,出现
干咳少痰
痰黏难咯
痰中带血
甚则喘息胸痛
七、火(热)邪
火(热)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燔灼、升腾、上炎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
火热旺于夏季,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热易伤津耗气
3.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
4.火毒结聚,易致肿疡(疮痈)
5.火性躁动,易扰心神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阳邪--“阳盛则热”,发为实热性病症。
炎,炎热:高热,恶热。
上,多见上部症状:尤以头面部多见。
如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耳内肿痛或流脓等。
2.火易伤津耗气
火热之邪迫津外泄,汗大出伤津
热盛耗津,直接伤津。
热淫于内——口渴喜冷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火热迫津外泄,气随津脱---体倦乏力,少气懒言。
热—→干→乏
3.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
生风——热极生风;动血——热迫血妄行
高热,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角弓反张
4.火毒结聚,易致肿疡(疮痈)
火热之邪 聚结于局部,腐肉成脓
疮疡:红、 肿、热、痛、脓。
“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
5.火性躁动,易扰心神
心为火脏,心主神明。
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
重者,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症。
细目二 疫气
一、概念:
瘟疫邪气:
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疫:相互染易、传染的意思。
传染途径:
空气传染
口鼻侵入
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
由外入内,为外感性致病因素
疫气的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二、疫病发生及流行的原因
气候因素:自然界的反常变化
环境和饮食卫生:环境卫生不良
预防隔离不当
细目三 七情内伤
一、概念
1.七情内伤的概念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
七情太过或持久刺激而使人发病,则成为致病因素。
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影响脏腑气机
(1)怒则气上:过怒使肝气上逆
(2)喜则气缓:过喜则心气涣散
心气涣散:失神,狂乱。
心气暴脱:神志失常,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
(3)悲则气消:过悲导致肺气消耗
肺气耗伤:气短乏力,意志消沉,精神不振,胸闷懒言等。
(4)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
脾气呆滞:精神萎糜,不思饮食,纳呆,腹胀,便溏
(5)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而陷于下
肾气不固:二便失禁,遗精
(6)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
心气紊乱 惊慌失措,惊悸不安,神志错乱。
2.直接伤及内脏
①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②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③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3.影响病情变化
①情绪积极乐观,有利于疾病康复;
②情绪消沉,悲观失望,加重病情。
细目四 饮食失宜
概述
饮食失宜分为三个方面: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一、饮食不节
过饱:
轻者:
饮食积滞,脘腹胀满
嗳腐吞酸,呕吐泄泻
甚者:
脾胃久伤,营养过剩
成人:消渴、肥胖、痔疮、心脉痹阻等。
二、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
指进食不洁净的食物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多以胃肠病为主。
常见:
肠胃疾病:吐泻、腹痛、痢疾。
寄生虫:蛔虫、蛲虫、绦虫等。
食物中毒:吐泻、腹痛,重者昏迷或死亡。
三、饮食偏嗜
1.偏嗜寒热:
偏寒:损伤脾阳,寒湿内生;
偏热:导致胃热,肠胃积热;
偏嗜肥甘:湿热内生。嗜酒成癖,聚湿生痰。
2.五味偏嗜:
偏嗜五味:五味分属五脏,久食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衡,引起本脏功能失调,或致脏腑间平衡关系失调而出现他脏病变。
细目五 劳逸失度
一、过劳
1.劳力过度(体劳)——伤筋骨与气
劳伤筋骨:形体组织损伤,积劳成疾。
劳则气耗:少气懒言,体倦神疲,喘息汗出等。
2.劳神过度(神劳)——伤心脾
耗伤心血: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损伤脾气:纳少、腹胀、便溏、消瘦。
3.房劳过度(房劳)—伤肾精和肾气
肾精虚——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早衰、性机能减退;
肾气不固——腰膝酸软,阳萎、早泄、遗精等。
二、过逸
过逸: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致病包括三个方面:
1.安逸少动,气机不畅。久卧伤气
2.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3.长期用脑过少,神气衰弱。
细目六 痰饮
一、痰饮的形成
1.痰饮的概念
痰饮: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有形之痰:有形质可见,如咯吐之痰。
无形之痰:无形质可见,但有痰的症状和体征,如眩晕、癫狂、痰迷心窍之疾。
饮因其停留部位不同可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痰饮:饮停肠间,肠鸣沥沥有声,腹满食少
悬饮:饮停胸胁,咳引胸胁胀痛
溢饮:饮犯肌肤,肢体水肿
支饮:饮停胸隔,咳喘倚息不得卧
2.痰饮的形成因素
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水液停聚形成痰饮。
痰之本,源于肾,痰之动,主于脾,痰之成贮于肺。
肺失宣降,水道失于通调,聚水而生痰饮。
脾失健运,水湿不运,凝聚生痰。
肾失气化,水津不布,停而成饮。
三焦水道不畅,津液失布,聚水生痰。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碍气血运行
痰阻经络: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瘰疬痰核、阴疽、流注。
痰饮阻肺:胸闷气喘、咳嗽吐痰等;
痰饮停胃:恶心呕吐等;
痰阻心脉:胸闷心痛等。
2.影响水液代谢
痰饮为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形成后可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的水液代谢功能,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更为严重。
3.易于蒙蔽神明
4.病症复杂,变幻多端
痰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饮多留于肠胃、胸胁、胸膈及肌肤,相对局限。
“百病多由痰作祟”
“怪病多痰”
可归纳为咳、喘、悸、眩、呕、满、肿、痛八大症状。
细目七 瘀血
一、瘀血的形成
1.瘀血的概念
瘀血是指血液停积,不能正常循行。因此瘀血又称为蓄血、恶血、败血。
完整地说,所谓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循行,它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运行不畅的血液。
1.气滞致瘀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沈氏尊生书》:“气凝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血亦凝在何处。”
2.气虚致瘀
血液的正常循行依靠气的推动和统摄。气虚,一方面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导致血行迟滞而形成瘀血;另一方面,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可导致血溢脉外为瘀。
3.血寒致瘀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若外感寒邪,入于血脉,或阴寒内盛,温运无力,使血液凝涩,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瘀积不散,而形成瘀血。《医林改错·积块》:“血受寒则凝结成块。”
4.血热致瘀
外感火热邪气,或体内阳盛化火,入于营血,血热互结,煎灼津液,使血液黏滞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迫血妄行,使血液溢于脉外,或蓄结于体内某些部位而不散,形成瘀血。《医林改错·积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5.外伤致瘀
各种外伤,诸如跌打损伤、金刃所伤、手术创伤、负重过度等,外伤肌肤,内伤脏腑,从而使血离经脉,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留积于体内形成瘀血。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
1.疼痛
2.肿块
3.出血
4.望诊特点
5.脉象特点
致病特点
1.疼痛:
一般多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且多夜间加重,或久痛不愈,反复发作。
2.肿块:
瘀血停积体内不散,或形成肿块,体内肿块位置固定不移;瘀积体表,局部可见青紫肿胀。
3.出血:
血色多呈紫暗,或夹有瘀血块。
4.望诊特点:
面色、口唇、肌肤、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或舌上有瘀点、瘀斑,或舌下络脉曲张,或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5.脉象特点:
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脉象。
练习题
A型题
1.下列各项,“六淫”概念表述正确的是( )
A.风、寒、暑、湿、燥、火
B.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
C.六种病理变化现象
D.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E.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答疑编号2365107201]
【正确答案】E
2.下列不属于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的是( )
A.外感性
B.相兼性
C.季节性
D.传染性
E.转化性
[答疑编号2365107202]
【正确答案】D
3.暑邪伤人出现气短、乏力等症状的主要原因是( )
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B.暑邪伤人,损伤脾胃,纳食减少
C.暑多挟湿,阻遏气机
D.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E.暑为阴邪
[答疑编号2365107203]
【正确答案】D
4.疫疠的发生与流行的有关因素中,下述说法不确切的是( )
A.气候的反常变化
B.社会因素
C.预防隔离工作
D.精神状态
E.环境条件
[答疑编号2365107204]
【正确答案】D
5.七情致病最易损伤的内脏是( )
A.心、肺、肝
B.肝、脾、肾
C.心、肝、脾
D.肺、脾、肾
E.心、脾、肾
[答疑编号2365107205]
【正确答案】C
6.具有明显季节性的六淫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答疑编号2365107206]
【正确答案】C
7.瘀血致病所出现的疼痛特点是( )
A.游走性疼痛
B.胀痛
C.绞痛
D.酸痛
E.刺痛
[答疑编号2365107207]
【正确答案】E
B型题
A.寒邪
B.风邪
C.燥邪
D.湿邪
E.火邪
1.易导致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的病邪是( )
[答疑编号2365107208]
【正确答案】B
2.易导致关节酸重疼痛的病邪是( )
[答疑编号2365107209]
【正确答案】D
A.暑邪
B.风邪
C.燥邪
D.湿邪
E.火邪
3.六淫致病,易耗气伤津,又多挟湿的邪气是( )
[答疑编号2365107210]
【正确答案】A
4.六淫致病,易伤津耗气,又易生风动血的邪气是( )
[答疑编号2365107211]
【正确答案】E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