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消解城乡二元结构不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人口基数大、发展瓶颈难以突破等问题使城乡一体化难以毕其功于一役,甚至许多官员与学者陷入一心求快的“政绩化”思想中,进入了“城乡一样化”的误区,导致宝贵的乡土文明流失,也不利于现代化农业建设。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本就应该而且可以互补,只有坚持城乡发展两条腿并行,才能真正实现理想生活状态。
城乡两条腿发展,应宜城则城,让人造文明更加璀璨。自古以来,人们群而居之,以城墙围起区域,是为“城”,在其中贸易往来,是为“市”,人的活动,铸就了城市与城市文明。从“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到“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人们对于城市的印象往往是繁荣、安宁之态。到了现代,城市文明铸就了都市的繁华、经济的繁荣,游走于幢幢高楼、条条马路、座座工厂中的人们,用工业与服务业,共同撑起着中国经济的脊梁。城乡两条腿并行,绝不应当厚此薄彼,过分重视乡村振兴而矫枉过正的掠夺城市资源,城市的繁荣并不是阻碍乡村振兴的原由,正确的发展战略应是把握城市特色、发展人造文明,让城市的线性增长成为中国前行的最大动力。
城乡两条腿发展,应宜乡则乡,留住自然文明的永恒。当下,扶贫工作如火如荼在全国展开,且已初见成效,但部分官员误以为将村民迁入城市、便完成了扶贫与城乡一体化工作,可谓大错特错。乡村是农业、农民的载体,是我国无法抛弃的第一产业与热土,倘若抹杀乡村文明,则将流失大量的民俗文化、乡土风情,更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若一味的发展“城乡一样化”经济战略,无异于饮鸩止渴,长此以往,乡村将不复存在,只留下同质化的人造景观,何处寻找中华文化的特色与根基?正确的认知与做法,理应如山岔村的脱贫工作那般,依托自然资源、发展当地特色,扶持农业、保留自然风情,打造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又不失其“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
唯有城乡互补发展,才能实现理想生活状态。无论是城市的人造文明或是乡村的自然文明,长期固守期间,要么使人极度压抑焦虑,要么使人过分渴求金钱。唯有城市与乡村两条腿并行,共进共享,才是良好态势。一方面,城市的繁荣可以给予乡村政策与资金支持,将技术、物质、战略下沉至基层,才能使乡村发展有足够支撑。而乡村是供给城市人口的来源,乡村的振兴将反哺以城市高素质的人口的资源。另一方面,城市的物质文明导致了建筑、人口乃至思维的同质化,快节奏的生活更是使人精神贫瘠,无暇为自己“充电”,而乡村文化以其永恒性、个异性的特征,在自然中观看黎明、体验美,可以给人精神慰藉与重获新生的感觉。城市与乡村,唯有经济与资源共进共享,精神与物质两手并抓,使人能自由游走期间,才能构建理想生活状态。
城、乡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在人的身上。正如卢作孚的乡村发展理念所言:应实现人人能自立、人人能立人。唯有乡村的发展使人能够自立,而城市的前进使人有立人之心、立人之能,才能实现国家真正均衡、充分的发展,使人民真正拥有美好生活状态。
责编:刘曦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