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社会矛盾的提出要与具体的国情,人民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矛盾随着国家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着,在此,我们就来看一下新中国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来历次社会矛盾的演变。
中国迈入社会主义是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而实现的,同样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我们从文盲率上来看待这个问题:在旧中国,能够接受教育,读书识字的往往都是高门大户,有权有势的人。清朝末年,我国废除了科举取士的制度,各地建立新式学堂普及教育,但即便如此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文盲率也超过了80%,对于文化普及方面的需求还是很迫切的,而新中国百废待兴,各方面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还不太能满足人民的需求。
1981年,我们对于中国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更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当时我国的文盲率已经跌至22.4%,各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不能忽略的一点是我国人口从1949年的5.4亿,猛增到1978年的9.6亿,加之当时推行计划经济,很多资源还很匮乏,生活中的很多用品还处在“凭票供应”时期。因此上说,当时的社会生产还无法充分满足大家的生活需求。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的社会矛盾再一次做了修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按照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战略要求,我国在1990年解决了温饱问题,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中国的GDP总量在2010年首次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此时我国的文盲率已变为了4.1%,如果我们还说中国是一种“落后的社会生产”状态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生活质量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文化,表现出更多样化,更高质量的特点。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因此在十九大上对社会矛盾做了修改。
责编:刘曦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