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原标题:让“感谢贫穷”成绝响也是扶贫的重任
据媒体报道,最近各大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正在纷纷寄往考生手中。而当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河北衡水18岁女生王心仪那里时,她正在保定一家辅导机构打工做辅导员,补贴家用。王心仪高达707分的高考成绩固然令人称赞,但是,这两天大家讨论得更多的,却是她一篇名为“感谢贫穷”的文章。
贫困农家女孩考上北大,这样的新闻确实非常励志。但主人公这篇“感谢贫穷”的文章,却引发了争议。不少人指出,她要感谢的不应该是贫穷,而应是自己与贫穷抗争的勇气。
其实,不少网络媒体在转载王心仪这篇“作文”时都刻意突出了“感谢贫穷”四字,却对其文章中指出的贫穷所带来的“伤害”予以了选择性忽视: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纵是如此,王心仪依然还能够说出“感谢贫穷”,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这是她敢于直面贫穷的谦逊表达,贫困家境的限制,让她有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坚韧。她或也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贫穷更多意味着伤害与挫折,不需要感谢。如针对贫困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早就证明,贫穷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自卑,比激励要多得多。
所以,“感谢贫穷”出现在王心仪的个人文章中,不该受到苛责。但置于公共语境下,“感谢贫穷”却不能被放大,并得警惕它转化为对贫穷的美化。应当说,我们理当树立“人穷志坚”的价值观,社会上有一些“寒门学子”的典型也是应当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感谢的是不屈的精神,而非贫穷本身。就现代社会的视角来看,社会进步就是要逐渐消除贫困,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免于与贫困进行搏斗,由此拥有更多的公平成长机会,收获更顺畅和出彩的人生。
因此,当“感谢贫困”进入公共舆论场,对它的审视,不应该局限于习惯性的“感动”和“励志”。我们要认识到,物质贫困以及权利贫困造成个体生活艰辛,不能予以默认,相反当有所反省。“贫困生上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闻,正在于过程的艰辛与不易。在提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当下,我们从这则新闻中提取出的应当是对教育公平的重申,而不是将新闻熬成鸡汤,满足于浅显解读。
在当前精准扶贫、决战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我们的社会更要避免因贫困个体的励志故事,产生对贫困的合理性认定,甚至弱化对扶贫紧迫性的认知。理性的态度,当是由感知贫困个体的不易,然后去打量那些更多仍处于贫困状态的群体。换言之,集中全社会力量,尽快消灭绝对贫困,让更多的王心仪无需再经历贫困之殇,更无需再说出“感谢贫穷”。这应是公共立场对于这则励志新闻最该有的姿态。
责编:刘曦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