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32、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33、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34、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35、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
36、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37、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38、表象: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39、全景小说: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
40、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41、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
42、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与对象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
B、简答题
一、什么是再现说?
1、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2、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3、忽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媒介的作用。
二、什么是表现说?
1、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的情感流露。2、文学是作家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3、主张以外部现实为对象。4、以不平凡的色彩描写平凡事物。
三、什么是实用说?
1、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2、保守的一面,文学麻痹人的精神,维护统治。3、积极的一面,促进人的解放,推动社会前进。
四、什么是客观说?
1、将作品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2、切断作品与作家、读者的联系,把文学作为独立的存在体。
五、什么是体验说?
1、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和阅读作品时的感受与再创造。2、只有读者参与,文本才成为作品,才完成文学的创造。
六、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1、时代原因。2、自身发展的原因。“模仿—表现—变形—装饰”发展趋势。3、与人的观点不同及其变化有关。
七、什么是文学,怎么理解文学定义?
1、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是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2、文学是一种文化模式。3、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4、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5、文学是读者与作家,读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6、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八、什么是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生的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
九、文学的文化意义是怎样发现的?
1、通过有效的阅读。2、品质阅读。3、价值阅读。
C、论述题
一、为什么说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1、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2、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1、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2、主体心理层。3、客观对象层。4、心理时空层。5、历史文化层。
三、文学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
1、广泛的包容性。是一种语言,语言包含一切。2、深刻的思想性。思想的深刻性,深刻的思想性。
四、什么是文学审美的意识形态性?
1、性质上,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2、主体把握对象上,是认识又是情感。3、目的功能上,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4、反映生活上,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
五、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特征?
1、情感诗意化。2、意义深刻化。3、感受个性化。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A、名词解释
1、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如书)。
2、文学文本: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3、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櫆、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等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力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
4、文之精粗:粗是形色声名,可见可听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
5、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6、语言: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
7、文学语言: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
8、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9、语言结构: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
10、言语: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
11、语言革命: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讲求文法,4、不无病呻吟,5、不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
12、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13、语音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
14、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基本层面之一,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调、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
15、辞格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16、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
B、简答题
一、什么是文学文本?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1、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2、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未阅读的语言形态。3、文学作品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
三、什么是文学文本的组成?
1、文学语言组织。2、文学形象系统。3、文学意蕴世界。
二、如何理解文学文本?
1、是指一种实际的语言形态。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指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2、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3、被创造出来、被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四、什么叫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有何重要地位?
1、文学文本的语言是作家经过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2、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3、是意义不可分离的生长地。4、不仅表达意义,而其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5、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C、论述题
一、什么文学语言组织?特征是什么?
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2、是一种语言性构造。3、具有整体性。4、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
二、文学语言组织由哪些层面构成?
1、语音层面。2、文法层面。3、辞格层面。
三、什么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文学语言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2、内指性。3、音乐性。
4、陌生化。5、本色化。
第三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
A、名词解释
1、文化形象的系统性:其一是就艺术世界有机性而言,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
2、文学形象: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3、高级形象形态: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
4、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5、艺术形态美:构成艺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形式美。
6、类型说:主张表现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7、个性典型说:从重视典型共性到重视典型个性。
8、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9、中介—特殊说:包含个别因素又不是个别,包含普遍因素又不是普遍;以个别而言是本质,以本质而言是现象。
10、文学典型: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11、扁平人物: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一种单一的特性或意念。
12、圆形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
13、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指出典型形象的现实基础,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独创性。
14、自然主义:着重描写现实生活的非本质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外在真实,反对典型化。不能反映生活本质。
15、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16、典型环境: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现实关系的真实性;时代脉博和动向。
17、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
18、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9、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20、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21、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22、文学象征意象: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23、寓言式象征意象: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
24、符号式象征意象: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
B、简答题
一、什么是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1、艺术形象的有机性。2、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二、文学形象的总特征是什么?
1、具体可感性。2、艺术概括性。3、审美理想性。4、审美属性。
三、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1、特征性;形象独特,内在丰富,贯穿活动的总特征,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2、丰厚的历史意蕴。3、艺术魅力;生命形式,真实性,合乎理想,新颖性。
四、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怎样?
1、相互信赖。2、互动性。3、辨证统一。
五、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
1、景中藏情。2、情中见景。3、情景并茂。
C、论述题
一、意境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1、刘熙载分类法:明丽鲜艳的美;热烈崇高的美;悲凉凄清的美;和平静穆的美。2、王国维分类法: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二、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哲理性。2、象征性。3、荒诞性。4、求解性。
三、象征意象化原则是什么?
1、以荒诞幻象表真实意念。2、以抽象思维实现意象组合。3、意象应合原则。意义与形象要对应和契合。
四、文学象征意象如何分类?
1、尚无定则。2、寓言式象征意象。3、符号式象征意象。
第四章 叙事作品
A、名词解释
1、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2、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3、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4、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5、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
6、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次序、频率。
7、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8、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
9、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10、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11、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12、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13、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14、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对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15、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16、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结构、行动。
17、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18、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18、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19、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20、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
21、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22、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23、结构: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24、表层结构: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25、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中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顺序的整体。
26、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27、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28、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29、符号矩阵: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
30、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
31、作者:创作作品的人。
32、隐含的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
33、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34、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B、简答题
一、简述中西方叙述学的发展?
1、西方:神话、史诗—戏剧—长篇小说。2、中国: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志怪传奇—“说话”、戏剧—长篇小说。
二、中西方叙述艺术理论的发展?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虚构、情节—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人物形象—法国布瓦洛,类型化—黑格尔,性格中心—恩格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2、明代后期,评点式—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王国维。
第五章 抒情作品
A、名词解释
1、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2、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3、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4、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5、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6、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7、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8、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9、诗可以兴、观、群、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10、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11、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12、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13、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上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14、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15、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16、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17、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18、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B、简答题
一、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特点有哪些?
1、表现情感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多种多样。2、表现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
二、表现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
1、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2、首倡,法国弗尔龙;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
3、情感与表现是互动的。
三、什么是抒情原则?有哪些种类?
1、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2、古曲主义抒情原则。
3、浪漫主义抒情原则。4、象征主义抒情原则。
C、论述题
一、抒情性作品的一般性原则是指什么?
1、诚挚性原则。2、独特性原则。3、感染性原则。
二、抒情作品的抒情途径有哪些?
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三、抒情小品文的特征是什么?
1、在内容上高度自由。2、在形式上灵活多样。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
A、名词解释
1、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3、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它是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功利性。
4、文体:文学风格的载体,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
5、文学语体: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
6、规范语体:具有规范性的语体。
7、抒情语体:一种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
8、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体式。
9、对话语体: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多在戏剧文学创作中使用。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
10、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
11、文采: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语言的特殊组合,是文学风格的外衣。
12、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13、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14、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环境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
15、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
16、时代风格: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是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17、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渗透于作品中所形成的特定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
18、地域风格:是某一地域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点。
19、流派风格:一些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创作主张和语言格调等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点。群体文化的表现。
B、简答题
一、为什么说文学风格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徽记或指纹。2、文学风格是作家独特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文体成熟的标志。3、文学风格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文学与时代、民族、地域等领域的关系。
二、对于文学风格的理解,历来有哪些观点?
1、着眼作品的外在特色,认为风格是一种言语形式。2、着眼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认为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的自然流露。3、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点来理解,认为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4、从读者鉴赏角度来理解,认为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三、文学风格的定义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点?
1、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2、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3、有机整体性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4、言语结构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5、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是风格的审美效应。
四、什么是创作个性?与风格关系如何?
1、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2、文学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3、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是风格的灵魂。
五、叙述语体有哪些特征?
1、虚拟性。2、不是单声话语,是双声话语。3、还具有多声齐鸣的特点。
六、体载与语体的关系如何?
1、两者密切相关,一定的体载要求一定的语体相配合。2、某些文体还以一种语体为主,兼用其他语体。
七、语言与言语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1、言语属于个人,体现个人特点;语言属于社会,体现社会规则。2、语言来源于言语活动,言语活动又受制于语言规则。
C、论述题
一、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的关系?
1、风格与作家对语言的编码和超码密切相关。2、风格与词语的频率有关。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要素有哪些?
1、文采。2、情调。3、气势。4、氛围。5、韵味。
三、文学风格有哪些特征?
1、独创性。2、稳定性。3、多样性。
四、文学风格的类型有哪些?
1、西方古代三分法:安提西尼(崇高、平庸、低下);黑格尔(严峻、理想、愉快);威克纳格(智力、想像、情感)。2、我国古代有简繁二法:简分有:刚柔(刘勰、姚鼐)、虚实、奇正,刚柔影响最大。繁分有:刘勰“八体”、皎然“十九种”、司空图“二十种”。
五、文学风格的变化构成有哪些?
1、与时代文化。2、与民族文化。3、与地域文化。4、与流派文化。5、各个文化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第七章 文学创作
A、名词解释
1、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3、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4、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5、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6、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7、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9、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10、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6、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17、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18、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20、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21、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22、艺术构思: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创作对象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23、艺术概括: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艺术综合、艺术简化。
24、艺术综合: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25、艺术简化:创作中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特征,对无关细节完全省略。
26、艺术变形: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27、艺术传达:从艺术构思到语言的显现这一由内向外的活动和过程。
28、审美理想: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各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追求艺术真实性、社会价值、形式完美。
29、艺术真实性:在文学作品中客观地反映生活实际,充分表情达意,从而给人合情、合理、合意之感的审美追求。包括历史真实、情感真实、细节真实。
30、文学创作主体:已经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离开创作过程则不是。
B、简答题
一、文学规律的探索,中外理论有哪些观点?
1、感物说。2、养气说。3、“胸有成竹”说。4、“镜子”说。5、深层心理说。
二、决定文学创作的基本因素?
1、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2、社会需求的产物。3、又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紧密联系。
三、作家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1、文化修养。文化知识、人格修养、特殊爱好。2、独特气质。常处于激情状态、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超常敏感。
四、作为创作主体的人,有哪些特点?
1、暂时放弃现实功利性关注。2、想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3、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感情。
五、什么是文学创作客体?
1、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2、以往的看法:客体是主观情感;是客观自然事物;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的深层心理;四种看法都不全面。
六、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1、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2、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3、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4、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5、文学的客体有时是似乎与社会无关的自然,但实际也属于社会生活。
七、什么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主客体双向建构关系?
1、情景交融,心目相取。2、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作家感受是客体给予的;客体不等于客观存在。
八、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有何异同?
1、两者都是直觉,具有直接性,无意识性、创造性。2、对象不同。(同一对象以不同面目呈现)3、艺术直觉带有主观性,认知直觉排斥任何主观色彩。4、艺术直觉带有情感性,认知直觉则没有或较少。
九、艺术直觉与艺术知觉的异同?
1、都是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体能力,与感性形象分不开。2、知觉只停留在感性形象上,而直觉透过表层进入内在蕴意。
十、说明艺术直觉之于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1、直觉与诗情的兴起。2、直觉与诗歌意象的产生。3、直觉与诗歌意境的形成。4、直觉与诗歌意象、意境的呈现。
十一、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区别是什么?
1、灵感是思维状态,直觉是思维能力。2、直觉有对象性,灵感则没有。3、灵感是随机性、偶然性,直觉则有一定的稳定性。4、两者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十二、艺术情感的特征是什么?
1、自然情感有私人性,艺术情感有共通性。2、政治情感有功利性,艺术情感有超越性。3、道德情感指向善,艺术情感指向美。4、宗教情感将人心灵引向虚无缥缈,艺术情感将人的精神引向自由与和谐。
十三、艺术情感对于文学创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情感对认知活动的一般影响。2、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3、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
十四、艺术想象的特点与类型是什么?
1、科学想象是纯粹的认知活动,艺术想象则是审美活动。2、科学想象是发现的过程,艺术想象则是创造的过程。3、类型有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
十五、艺术理解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与创作目的。2、与选材。3、与构思过程。4、与主题的深化。
十六、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影响作家对创作手法与技巧的选择。2、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3、影响作品的风格。
十七、创作冲动的特征是什么?
1、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2、经这净化或升华的复杂情感。3、具有内指性特征。
十八、创作冲动有哪些心理因素?
1、原发性心理因素。2、继发性心理因素。
十九、创作冲动的激起有哪些情况?
1、无意中受到触发而产生。2、自觉寻找触发。3、自己突然冒出来。
二十、创作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1、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2、艺术构思。3、艺术传达。4、修改与润色。
C、论述题
一、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哪些问题?
1、准确性。恰如其分。2、透明性。见“能指”知“所指”。3、独创性。陌生化效果。
二、细节真实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是历史真实与情感真实的基础。2、使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显得像真的一样。3、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八章 文学接受
A、名词解释
1、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
2、文学生产: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
3、文学传播: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
4、文学接受: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5、接受心境: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6、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前理解”的心理状态。
7、预备情绪: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跃进的中间环节,受作品基本特质激发而产生的特殊情绪。“前审美”心理。
8、审美心理结构: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9、同化: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相一致,并得到强化与巩固。
10、顺应: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严重不一致,而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
11、召唤结构:作品中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12、合理误读:在一定的限度内,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13、审美效果:接受者在审美体验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14、心灵共鸣: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的阅读心理现象。
15、文学的社会交往: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16、文学批评:以文学接受为基础,以一定理论与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17、印象性批评:感想式的鉴赏式的批评。
18、注释式批评:解释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
19、评点式批评: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批评。
20、英美新批评派批评:主张作品中心论,注重形式与文本的研究与批评。倡导“细读法”。
21、精神分析批评:强调泛性欲论,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欲望的达成。
22、神话原型批评:主张将作品放到某个文学原型中去研究,提倡远古神话与现代作品相联系,不同民族文学相比较。
23、结构主义批评:探求主宰具体作品的抽象结构。认为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是按语言规则组织起来的语言产物。
24、接受美学批评: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
25、女性主义批评: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某种程度上颠覆和质疑传统价值观和文学批评传统。
26、后结构主义批评:否定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文学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是闪烁变化的语言符号的游戏。
B、简答题
一、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链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1、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最终得以达成。2、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3、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
二、文学产品具有商品性的原因是什么?
1、是作家脑力劳动的物化形态,作为精神产品,它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作家通过稿费或版税取得劳动报酬。
2、必须借助一定物质媒介才流传于世。
三、文学的口传方式传播有何特点?
1、直接面对面,有利双向信息交流。2、是视、听的复合符号的传播。3、在传播中不断加以加工改造。
四、书写印刷传播方式有何特点?
1、非直接的单向信息传播。2、文字符号的单一性与非直观性。3、生产者与消费者彼此分离,地位不平等。
五、电子传播方式有何特点?
1、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2、提供的直观性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和。3、属于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世界性与商业性的倾向。
六、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何区别?
1、文学消费是未含阅读的购买、占有,又是阅读、欣赏的精神消费活动;文学接受专指审美范围内的阅读欣赏的活动。2、角度与侧重点不同。文学消费是文艺社会学范畴;文学接受是审美心理学的角度。3、两者相互联系,有打通的一面,又有不能代替和差异的一面。
七、文学接受与文学鉴赏的异同?
1、文学接受包含文学鉴赏。2、文学接受以读者为中心,文学鉴赏以作品为中心。3、文学接受有创造性、对话性。
八、文学接受者应具备哪些内在素质?
1、语言文字能力。2、文化基础与思想水平。3、审美能力。
九、文学接受的心境要满足哪些条件?
1、兴趣。2、审美心态。暂时与现实生活隔离。3、对话愿望。与作品或作者对话交流。
十、接受者的阅读动机有哪些?
1、审美和娱乐。2、求知与受教。3、批评与借鉴。
十一、文学作品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客体,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十二、读者的期待视野有哪些层次?
1、文学的期待。2、生活的期待。3、价值的期待。
十三、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哪些层面?
1、个人性。显示独特性和偏爱性。2、集体性。意味公共性与沟通性。3、两者交融渗透。
十四、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创造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作品形象具体化。再现、补充、改造。2、情感再度体验。将作品中人物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3、作品意义的合理误读。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C、论述题
一、文学的审美效果表现在哪些方面?
1、精神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3、认识空间的拓展。4、人格境界的提高。5、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心灵共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人性情感的相通性。2、审美体验的共同性。
三、文学批评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1、对作家的影响。规范、引导。2、对接受者的影响。帮助、桥梁。3、对社会的影响。分析评价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
四、文学批评的方式有哪些?
1、审美体验。2、理性分析。3、价值判断。
五、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1、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相结合。2、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的统一性。
第九章 文学的源流
A、名词解释
1、原始艺术:人类在史前社会创造的最初的形成中的艺术。
2、摹仿说: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3、巫术说:人的创作活动都包含巫术,是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促成艺术。
4、游戏说:文学艺术是自由的,是一种不带功利目的的纯粹审美活动,是人类剩余精力所自由游戏的结果。
5、劳动说: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6、文学思潮:在一定的时空范围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潮流。
7、浪漫主义:有两种含义。一是浪漫主义思潮,二是浪漫主义创作所遵循的原则。
8、现实主义:有两种含义。一是现实主义思潮,二是现实主义创作所遵循的原则。
9、古典主义:拥护王权;崇尚理性;语言典雅;恪守“三一律”。
10、自然主义: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与情感因素,片面发展现实主义再现生活的原则,追求纯粹客观。
11、后现代主义:现代西方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
12、象征主义:主张通过象征、暗示、对比和联想表现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与哲理。
13、未来主义:否定传统,赞美运动与力,打破语言规律,任从直觉。
14、表现主义:反对再现,主张纯粹反映世界形象,强调主观接受的绝对性。
15、超现实主义:反传统,反现性,主张遵从潜意识创作,进行所谓的“自动写作”。
16、存在主义:关注荒谬、虚无的世界中的人生苦难,意识荒谬的存在性,强调自我选择。
17、新小说:反对虚构,力求客观化描写,反倾向,构造新的小说结构。
18、文学流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B、简答题
一、为什么说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
1、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3、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
二、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内涵是什么?
1、原始思维及其特征。2、认知需求的满足。3、审美意识的萌芽。
三、原始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1、以感知和肖像表达为基本思维方式。2、具有我向性特征。3、是一种原逻辑思维。
四、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为其提供基础;为其提供动力;影响其发展机制。2、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
五、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的关系表现在哪里?
1、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形成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价段。随着发展,可能会停滞或衰落。2、从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时期。
六、文学思潮的产生与什么有关?
1、与社会思潮有关。2、也是自身演变的结果。3、与世界文学的交流有关。
C、论述题
一、文学流派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1、后人研究追认的。2、作家自觉性的提高。3、文学思想与观念冲突的结果。
二、文学流派的特点是什么?
1、作家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与审美理想。2、表现相似的文学风格与美学趣味。
三、各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是什么?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二)之名词解释
第一章 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2、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重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13、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的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14、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15、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17、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18、艺术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19、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名词解释:
1、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2、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结构。它有三个基本特性:语言性、整体性和表现性及个性。
3、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韵律两种形态。
4、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春笋的起伏状况。节奏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
5、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律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6、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7、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8、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9、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10、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第三章 文学形象系统
名词解释:
1、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2、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3、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应用于意境理论中,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4、象征意象化: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叫象征意象化。它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之途,即在抽象思维的指导下追求意象应合,不惜以荒诞的幻象求得意念的真实。
5、荒诞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指艺术家有意创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形象以达到揭示某种哲理或观念的目的。
6、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7、典型: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8、特征化: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9、意境: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0、象征意象:文学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观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第四章 叙事作品
名词解释:
1、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2、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这个时间的顺序和长短是由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给出的。
3、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这个时间实际上是叙述语言本身的前后顺序和长短。
4、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解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有四种: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及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5、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记作用的叙述手段。
6、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的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这三个主要方面。
7、结构: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叙事作品中结构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层结构,即叙事文本自身的结构;另一层是深层结构,即超出叙事文本的文化结构。
8、叙述功能: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对叙述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的。
9、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10、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11、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12、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第五章 抒情作品
名词解释:
1、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2、抒情策略:在创作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
3、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4、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5、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6、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7、原型意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浮云、大雁、流水、杨柳”等。
8、抒情母题: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思归、怀乡、伤逝、惜别等”。
9、颂诗:最初也是一种歌,它可以是一种节奏鲜明、格调高昂的抒情诗,也可以是一种追求技巧、沉于冥思的抒情诗,既能表现集体情感又能抒发个人感受,通常用来歌颂神圣。我国《诗经》中就不乏颂诗,屈原的《橘颂》可列入颂诗的范畴。
10、情诗:是用来歌唱爱情的诗,在抒情作品中,它抒发的情感最为强烈、真挚和细腻,也最具个人色彩。如《诗经》。
11、哀诗:也称悲诗、挽歌,是用来悼念死者和表达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也有为死者安魂、令败者止悲的功用。我国楚辞中的《国殇》《哀郢》皆为哀诗中的佳作。
12、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意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紧随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它注重描写个人的经历、境遇,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第二,它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调格。
13、抒情作品:专门用来抒情达意,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14、韵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之“韵律”。在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以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15、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第六章 文学风格
名词解释:
1、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也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
3、韵味: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具有含蓄美。
4、民族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民族的特征,是该民族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5、文采: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之一,指作品中的言语色彩,也即语言的特殊组成,是风格的存在方式。
6、刚柔说: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理论,即把文学风格区分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属于简分法。
7、豪放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有人认为是范仲淹开其风,有人则认为是苏轼发其端。就其成就和影响来说,当推苏轼和辛弃疾,故有“苏辛词派”之称。风格特色是气象恢弘,境界雄奇,文势奔放。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
8、婉约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婉约派的风格特色是情思绵密,语气吞吐,格调温雅。代表作有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踏莎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9、风格美:指风格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是区别不同风格类型的标志。不同的风格类型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它是作家在文学史上争得坐标位置的一种艺术力量。
10、时代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1、流派风格: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色。
第七章 文学创作
名词解释:
1、艺术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2、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3、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
4、感物说: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文学创作是创作主体受到外在事物的感发、刺激而后产生的精神创造活动。
5、养气说: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决定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是“养气”,即进行主体内在精神的自我修养。
6、胸有成竹说: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认为作家、艺术家在动手创作之前要先使描写对象的特征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7、创作动机:这是文学创作活动主体从事创作活动的主观目的。
8、艺术概括:这是艺术构思的具体方式,是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其所选定的材料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具体包括艺术综合与艺术简化两种方式。
9、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是指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自觉遵守的诸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示,具体包括艺术真实性追求、社会价值追求、形式美追求。
10、细节真实:属于艺术创作真实性原则中的一个方面,指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环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看上去象真的一样。
第八章 文学接受
名词解释:
1、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2、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3、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4、文学传播:这也是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文学传播就是人类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文学信息、观念与情感的交流。
5、接受心境:是指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6、期待视野:这是关于文学接受过程的一个概念,是德国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首先提出的。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解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
7、预备情绪:是波兰美学家英加登首先提出的。预备情绪是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情绪。
8、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这是审美心理结构对作品采取的两种主要应对方式之一,而且一般是首先采用的反应方式。同化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总是把具体文学作品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当作品的信息与结构一致时,审美心理结构就得到强化与巩固。
9、审美心理结构的顺应: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结构无法同化作品,只能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的新情况,作品对原有审美心理结构起改变与更新的作用。
9、作品的召唤结构: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首先提出的。是指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10、作品的具体化:是指接受者在阅读中完成作品、实现作品的创造性的接受过程。
11、审美效果:是指接受者在审美体验的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12、心灵共鸣: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的情感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
13、文化认同:是指通过文化接受而产生的作家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对某种文化价值的相同或相近的评价。
14、文学的社会交往:是指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第九章 文学的源流
名词解释:
1、古典主义: 17世纪始于法国的文学思潮,蔓延达两百年之久,它因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以古希腊、古罗马为典范,而得名‘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在17世纪法国的戏剧创作中达到高峰,以悲剧家高乃依、拉辛、喜剧家莫里哀、理论家布瓦洛为代表。古典主义是文学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依据,崇尚理性,在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以理性战胜感情为上;它尊奉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传统,高乃依的悲剧多取材于古罗马的历史,而拉辛的《安德洛玛克》和《费得尔》的故事情节都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它力求形式的完善,结构严谨,语言明晰,体现出高雅的趣味。后来的古典主义由于形式的严格刻板,人物形象的类型化、概念化而受到浪漫主义的猛烈抨击,失去主宰地位而哀败。
2、巫术说: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因为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
3、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社会生活环境的具有虚构性质的文学体裁。
4、摹仿说: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它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善于摹仿,艺术即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艺术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前者摹仿自然、后者摹仿社会人生。
5、巫术说:主张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因为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诞生。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泰勤与弗雷泽。
6、游戏说:认为艺术与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代表人物是席勒与斯宾塞。
7、劳动说:即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倡导者是俄国的普列汉诺夫。
8、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一种高度凝练、充满情感与想象、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之美的文学体裁。
9、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和特殊境遇,语言具有审美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10、剧本:指供演出或拍摄用的戏剧、电影、电视的文学底本,是一种以人物台词为主要手段、事件与场景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戏剧冲突的文学体裁。
11、现实主义:19世纪盛行于欧美的文学思潮。它的兴起是在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英法风行。三四十年代,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是其杰出的代表,现实主义是面对现实生活的,它要求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刻画、描写,其态度是客观的。现实主义并非对生活照相式的复写,而是要提炼、塑造出典型。
12、浪漫主义: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文学思潮。它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反叛。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的是理想境界,注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其次在艺术形象的构思上,按照作家主观的情感逻辑而不是生活本身的逻辑,去想象和创造形象和理想境界。最后它往往着力于寄寓了主观理想的大自然的抒写。
13、现代主义:19世纪后斯到20世纪初期蔓延西方及全世界的文学思潮。它的主要派别有象征主义,它的崛起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法国的波德莱尔为代表。20世纪初,出现了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英美为中心的意识流,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自我表现。其次,现代主义作家重视艺术想象,强调艺术直觉,提出心理现实主义的理论,把内在的想象高置于客观现实之上。第三,现代主义文学注重形式的创新,在语言形式、叙述方法、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二)之简答题
1、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
答:文学观念是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它永远是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1)时代的原因。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文学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跟着变化发展。(2)文学自身的变化。根据考察,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有自身的变化运动,这就是由再现到表现,再由表现到装饰,一般总是这样螺旋式发展,它是文学自身的运动。(3)不同群体不同地位的人,观点不同,对文学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以上三点是文学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因。
2、文学是什么?答: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的语言艺术。
3、什么是符号论的文化教育定义?
答:符号论认为,文化教育是人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产生的具有意义的精神产品,它不同于广义和狭义的文化教育定义。
4、文学的文化意义是什么?答: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扣问人的生存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末来。
5、文学与科学文化教育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文学(包括艺术)与科学文化教育(我们这里指的自然科学)是不同的,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而进放科学的视野。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美,但文学追求的真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它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但是,文学与科学文化中,科学文化以它的理性智慧的知识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学家,进而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反之,艺术文化以它的情感智慧,影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文学与科学永远是关联在一起的,文学与科学一样参与了开发世界的统一过程。
6、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这是应该加以区分的,所谓“文之与史,较然异辙”。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无论历史还是文学。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揭示。就历史而言,辩证表明:历史路径是螺旋型上升的,每一种社会形态(如历史人物、历史行为等)都可能在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重复若干次,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相似点,就是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桥梁,从而具有普遍性。就文学而言,并不因其虚构性而丧失真实性和普遍性。就文学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层面说,它能深入到现实的底层,达到对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的揭示。
7、人的审美活动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答:审美的实现需要如下四个层面协同合作:(1)主体心理层,审美的审,即现照一感官,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即以人的心理器官去审察,感悟,领悟,周围现实的事物或文学所呈现的事物,在这观照感悟过程中,人作为主体的一切必理机制,包括注意、感知、回忆、表象、联想、情感、想象、理解等,都在高度活跃的状态。(2)审美对象层,审美的美是指现实事物或文学中所呈现的事物,这是审的对象,对象很复杂,不但有美,而全有丑,还有崇高、审悲、审喜等等,这些可以统称为审美。没有审美的对象,审美活动不可能形成。(3)时空心境层。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理时空的关系组合。在审美活动中,孤立的事物无所谓美或不美。马克思的话对我们是一个重要的提示;美不是无条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宛若间,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4)历史文化层。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历史文化的条件。因为审美活动不但是瞬间的存在,它的每一次实现都必然渗透人类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历史文化传统又渗透,积淀到每一次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感觉到审美活动让我们想起了过去的什么。美往往是文化传统凝结的成果。
8、文学的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1)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更大包容性。文学的这一特点充分地反映在文学审美活动上。审美活动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审美可以融化生活的一切,所以文学的审美最为辽阔丰富,文学的审美对象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有崇高。就是说在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情感或拥抱或排斥或喜爱或憎恨一切,生活里的一切都可以当作审美观照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作家和读者的诗意的过滤,文学审美活动所具有的包容性,是别的艺术不可能达到的。(2)文学的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所蕴含的思想往往比其他艺术更深刻。因为词语并非物质性材料,具有实质性内容的词义是一种眼前外在事物,而永远是在心领神会,使人们能够心领神会直接趋向认知、思考,便于对生活进行理性、深入的把据。所以,我们不能不说文学是所有艺术中最富于思想性的艺术,甚至可以直接称为思想的艺术。
9、经验与体验有哪此联系与区别?
答: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有些属于经验,有些属于体验。人的经验是他的生物的或社会的阅历,大致说来,其中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经历性的,就是说他经历了这件事情,并有相关的常识和知识;还有一种则不但有过这个经验,而且在这经历中见出生命的深刻意义,动人的竺意和个性色彩,那么这经验就成为一种体验了,所谓体验是经验的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可见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经验的升华。
10、什么是文学文本?怎样理解它与文学作品区别?
答: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的存在方式。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有着清楚的分别: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尚末阅读的语言形态,而文学作品则是指已被读者阅读才变成文学作品。这一区分有助于使文学文本的基本的语言性显现出来。
11、中西方是怎样认识文学文本层面的?文学文本有哪些基本层面?
答:中西方是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文本的层面问题的。中国古代文论文学文本层面观;认为文学文本由言(粗)意(精)两层面构成。这两种层面观从可见(外在)与不可见(内在)的分别上去立论。这种文本层面理论传统对于我们今天认识文学文本的层面构造应是有启发意义的。西方也存在着大致两类文学文本层面观,一是两层面说,主张文学文本包含外在语言层面和内在意蕴层面,二是四层面说,认为文学文本由更为复杂的四层面组成。这些论述同样可以给予我们的文学文本层面划分以启迪。
我们认为,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世界。(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它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现实,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2)文学形象系统是读者通过对文学文本语言组织的阅读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感性生活画面,它是沟通文学语言组织和文学意蕴世界的中介性层面,处在核心层面。(3)文学意蕴世界是读者通过阅读文学语言组织和形成感性生活画面而体味出的深层体验空间,它是文学文本的最深层面。
12、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它的特性如何?
答:作为文学文本的直接现实,语言绝不是零散随意地或杂乱无章地堆砌在文本中的,而是呈现为一种整体构造,这就是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体说来,文学语言组织具有如下三种特性,第一,文学语言组织由符号构成,人类创造的符号多种多样,除了语言的随意照搬的产物,而具有自身的语言存在方式,每一部文学文本都具有自身的语言性构造。第二,作为一种语言构造,文学语言组织具有一目的的过程中,这种语言可能呈现出独特特征,从而传达出作家的独特个性。以上表明,文学语言组织呈现出语言性构造、整体性、表现性与个性特征等特性。
13、怎样理解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
答:文学形象不是自然和生活的简单摹本,而是经由人类心灵创造的艺术形式,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更高的心灵旨趣,在艺术中它体现着审美理想。所谓审美理想,是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所谓观念尺度不过是人们在自觉的审美活动中为自己下意识地设定的关于美的种种标准;所谓范型模式则是合乎上述标准的感性形态,文学形象的至境形态便是这种范型模式的具体体现。审美理想一方面通过个人的审美实践显示出个人的性格特色,另一方面又以范型模式的形式体现为民族审美趣味的共同性及至人类审美理想的共同性,从而制约着全民族及至全人类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这样,文学形象必然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作家们不仅可以把生活中的美加以集中、升华,加工成正面体现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还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审美理想的光照下,把生活中丑陋转化为艺术美。所以各类文学形象都体现或者折射着作家的审美理想,从而在更高的意义上满足人类高尚的心灵旨趣,与自然物象明显地区别开来。
14、怎样理解典型的特征性?
答:特征性是典型必备的美学特征。所谓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贴性,特征的特点就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可分两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这是人物性格的最基本方面,它使人物成为独特的一个,成为一个鲜活而富有力的生命。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具有在总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这样人物性格才能从心灵、行动得到多层次,多侧面的展现。这是性格在不同的生活境遇里的必然反应,而每一种性格特点都能透射出一道历史的折光,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文学典型正是在鲜明的整体特征和丰富的局部特征的展示中,成为一个立体的圆整人物,显示出无穷的个性。
15、怎样理解实者逼肖,虚者自出这句话的含义?
答:这是指意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而生,在意境创造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得来,而通过实境的描写完美地表达虚境的原则即实者逼肖,虚者自出。但实者逼肖并非照搬生活,而是要在设想中的虚境指导下对生活物象进行选择、提炼、加工,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为目的,既求形似,又求神似,而后者更为重要。
16、如何理解叙事的特质?
答:简单地说,叙事作为一种艺术活动的特质就是通过语言的讲述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同时应当理解,叙事既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又是作者自己的认识体验。讲故事和读故事的行为都意味着对外世界的关心,是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理解和解释;同时这种体验、理解和解释在叙事行为中通过叙事语言构造成一个艺术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叙事是由人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推动的构造艺术世界的言语行为。
17、什么是叙述的频率?
答:频率是叙述时间关系的一个方面,是文本中叙述语言和故事内容之间的重复关系。重复有两种类型,即事件的重复和叙述的重复。所谓事件的重复指的是故事内容的重复,即同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叙述的重复指的是同一个事件在故事中被反复叙述。事件的重复和叙述的重复都会使故事的叙述节奏得到强化或产生变化,从而使故事的发展过程更吸引人。
18、什么是暗含标记?这种标记在作品中有哪些表现形式?
答:暗含标记是叙述人并末直接说出,而是间接暗示出的人物性格引导标记,暗含标记虽然不直接说出人物特点,但由于作者和读者因阅读传统和语境的作用而形成的相互间的默契,使读者有可能把握作者的暗示。暗含标记可以存在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之中,包括经常性的和偶发性的语言行动都可以成为暗含标记。此外,外貌、服饰、环境等也同样可以成为人物性格的标记。
19、如何区分事件在故事进展中的不同作用?
答:首先可以将事件的作用划分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二类是塑造生动的形象。对第一类事件再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各个事件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均等的;有的事件是故事进展线索中的必要环节,直接影响到故事发展的可能与方向;有的使故事线索得以延续和伸展。从故事发展的角度讲,前者是核心事件而后者是辅助事件。
20、如何分析叙述声音?
答:叙述声音是指那种能体现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一般而言,叙述声音的功用是传达内容意义,声音的表情特点也只是为了更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意蕴。然而有时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显现出来,使声音本身引起读者的注意并成为艺术效果的一部分,根据在不同风格的叙事作品中,叙述声音的不同情况,我们可以把叙述者区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显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与显在叙述者相反,虽然存在于文本叙述之中,但并不直接显现,读者只能间接地感受到叙述者声音的存在。
21、抒情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答:(1)诚挚性原则。抒情最基本的原则是诚挚与可靠,它要求艺术家在抒发情感时必须真诚可靠,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挚感受。(2)独特性原则。艺术家要把最为独特的感受传达给别人,避免使用一般性的情感概念。(3)感染性原则。真正的抒情艺术一定会使读者神不知鬼不觉地受到咸染,它消除了艺术家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22、抒情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抒情的主要途径有二:(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指律,情指情感,二者在抒情作品(特别是抒情诗)中结下了不解之缘,诗歌具有音乐的某些形式特征,在声音的层面上尤其如此,它们都拥有声音和谐的音调和节奏,韵律是某些抒情作品(特别是抒情诗)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失去韵律不仅会使它失去韵味,而且还会失去生命。(2)情景交融。情指情感,景指景物,二者在抒情作品中的关系极为密切。情景交融,历来是中国抒情创作的一大理想,情感的表现总是要借助某种媒介(略特称之为客观关联物),这样,主观情感、心性才能真切表达出来,才能为人理解和接受,才能构成文学活动。
23、抒情小品文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一般说来,抒情小品文具有如下两大特点:(1)在内容上高度自由。第一,题材广泛;第二,主题多样。
(2)在形式上灵活多样。第一,文体丰富;第二,表现方式多样。
24、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
答:独创性。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独创性,因此独创性是风格最突出的特征。风格总是和独创性联系在一起,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无不拥有自己的风格,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才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5、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是否一回事?
答:不。日常个性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即人格结构的独特性,如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处世态度、兴趣爱好、价值观念、自我观念等。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作家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方式,主要表现为创作动机、创作情绪、创作态度、写作习惯、艺术观念、艺术修养、审美理想等精神特点的总和。日常个性人皆有之,创作个性只有在精神创造中才能体现出来。日常个性是自在的,创作个性能够转化为风格,日常个性则不能。
26、创作个性如何转化为文学风格?
答:创作个性为一种艺术品格和精神特点,自动地控制着作家的创作活动,使他以独特的身份和视点去观察、感受、认识和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用个性化的语言构筑起一个他人所无、己所独有的艺术世界。在这个独特的艺术世界里,作家到处留下自己的印记,从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
27、为什么说文学创作既是精神需求的产物,又是社会需求的产物?
答:这是因为作家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之所以从事文学创作也首先是出于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目的。这种需求一是自我实现,二是宣泄被压抑的情感。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作家又是社会的一分子,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而社会作为一种自我调节、自我组织的有机系统,要求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为它服务。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就恰恰负载着调节社会系统的任务,是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
28、如何理解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答: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包括精神生产活动,都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即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实践活动。对于抒情性文学作品的创作来说,主客体双向建构就是中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情景交融”心目相取,也就是心中之情与眼中之景相合,相交融的过程。对于叙事性作品的创作来说,创作主体首先要受到作为创作客体或描写对象的社会生活的影响,产生一定的思想情感,这是客体对主体的影响,但同时,作为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也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而是带上了鲜明的主体色彩。
29、如何理解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认知直觉)的异同?
答:二者都有直接性、无意识性、创造性等特征,这是共同点。其不同点在于:首先,二者的对象不同。科学直觉指向对象的内在规律与特质,艺术直觉指向对象的审美意蕴。其次,艺术直觉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科学直觉则尽量排除主观性。第三,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科学直觉则没有或较少情感性。艺术直觉的过程就是主体情感与创作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而科学直觉的过程则主要是认识与发现的过程。所以艺术直觉离不开情感的伴随。
30、原始人类审美意识的萌芽与原始艺术的发生有何关系?
答:原始艺术的起源与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发生这一精神活动相联系,原始人类萌芽中的审美意识是艺术产生的关键环节。从音乐、陶器纹样、文身、岩画等原始艺术的具体实践上看,它们已经体现了原始人类初始的节奏感、对称感、装饰感、形式感、色彩感等审美内蕴。因此,如果没有相应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创作的直接理论基础,原始艺术是不可能发生的。
31、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是什么?
答: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同样也离不开革新。继承与革新是辨证统一的。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继承是一个有批判、有吸收的扬弃过程,它需要充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革新反映了时代和现实生活的需求,它必须有借鉴、有创造。真正的继承已经包含着部分的革新因素。而革新在摆脱文学传统的束缚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总是与传统保持着血的继承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就是这样既联系又互相区别,共同推进着文学的发展。
32、联系文学史实际谈谈文学思潮的产生?
答:文学思潮的发生往往在社会、文化、教育发生变动的时代。这时的思想活跃,观念蜂起。文学思潮与社会、文化思潮密切相关,因而它往往在此背景下酝酿兴起。如浪漫主义思潮与法国大革命,中国新文学思潮与新文化运动。文学思潮的发生,在外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之外,也具有内在的轨迹与原因。如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后者严格的形式规程对创作造成束缚就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五四新文学也有近代文学逐渐变化的根源。文学思潮的发生在近代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也会由传播移植而来。如浪漫主义在德、英、法三国就有交流、汇合的情况,尤其法国的浪漫主义受国外思潮移入的影响,而中国新文学更是文学思潮移植的好例子。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