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基础核心试卷(一)
说明:1. 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 本试卷共分四个部分: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
3. 本试卷为闭卷、笔试试卷。
4. 选择题的答案请填入“选择题答题卡”内。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教育者要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2.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或受教育者与( )
A.教育场所 B.教育影响 C.教育内容 D.教育手段
3.在论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时,提出“庶——富——教”思想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4.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出现,是在(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5.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扩大了教育对象,教育逐渐普及 B.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逐渐紧密
C.教育民主化得以实现 D.教育内容日益丰富,产生了班级授课制
6.下列不属于教育创新的是( )
A.人才培养模式 B.教育管理制度 C.教育运行机制 D.教育设施改造
7.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是人的发展的前提的是( )
A.环境 B.遗传素质 C.教育 D.社会
8.有关教育目的的个人中心论说法正确的是( )
A.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
B.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C.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迪尔凯姆)、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和哲学家托普尔等
D.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9.我国确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在( )
A.1958年的学制改革
B.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
C.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0.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后施行的,目的在于搜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作出整体的判断的是( )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目标游离评价
11.CIPP评价模式不包括( )
A.目的评价 B.背景评价 C.输入评价 D.结果评价
12.非指导性学习的创始人是( )
A.加涅 B.华生 C.罗杰斯 D.马斯洛
13.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 )
A.使学生形成教师所期待的行为反应,即知识的获得
B.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培养直觉思维,发动内在动机
C.使学生学得多、快、好些。使人能充分发展自我,产生渴望学习的动机
D.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知道如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14.外在的德育影响不能自动生成为学生的品德,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地选择,才能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德。促进外在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是( )
A.道德影响 B.道德陶冶 C.道德学习 D.道德活动
15. 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整合,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德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这条德育原则是( )
A.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续性
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D.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16.近代中国成立的第一所洋务学堂是( )
A.福建船政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马礼逊学堂
17.“性相近,习相远也”是( )的教育思想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18.墨子的教育思想中其教育方法是( )
A.“叩则鸣,不叩则不鸣”B.“强说人” C.无为而治 D.苦思冥行
19.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 )
A.太常 B.雅儒 C.博士 D.祭酒
20.“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三种,其中不包括( )
A.“圣人” B.“中民” C.“斗筲(shāo)” D.“鸿儒”
21.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的是( )
A.壬寅学制 B.壬戌学制 C.癸卯学制 D.以上都不正确
22.对梁漱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用文化传统思考中国社会改造 B.在伦理基础上重建中国社会新秩序
C.对农村社会风俗改变有贡献 D.认为资产阶级冲突、阶级斗争有必要
23.下列不属于古埃及的学校的是( )
A.宫廷学校 B.寺庙学校 C.古儒学校 D.文士学校
24.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最高教育目标是培养( )
A.武士 B.能言善辩的人 C.道德高尚的人 D.哲学王
25.倡导禁欲主义的思想家是( )
A.亚里士多德 B.昆体良 C.西塞罗 D.奥古斯丁
26.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不包括( )
A.人本主义 B.古典主义 C.广泛性 D.贵族性
27.下列有关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正确的是( )
A.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意义
B.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由教会掌握
C.应由国家推行普及义务教育
D.认为个人的信仰源于个人对《圣经》的独立理解
28.昆西教学法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 )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A.约翰逊 B. 帕克 C.沃特 D. 帕克赫斯特
29.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返回基础主要是针对( )
A.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教育
B.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
C.中小学校出现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问题而言的
D.消费教育、环境教育、多元文化和多种族教育、反毒品教育、性教育等一些新的教育改革动向
30.表明日本的教育开始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与日本的民族意识培养结合起来的是( )
A.《大学令》 B.《教育敕语》 C.《教育基本法》 D.《学校教育法》
31.前苏联1966年的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
A.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觉悟,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
B.实行“人道主义”“多元化”和“民主化”
C.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毕业生
D.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
32.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不包括( )
A.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B.教育要具有国际视野
C.主张人本化课程 D.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33.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 )
A.最近发展区理论 B.认知理论 C.多元智力理论 D.发现学习理论
34.在强化的作用下, 有机体反应的频率、速度和强度将( )
A.维持不变 B.减弱 C.增强 D.不能确定
35.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最直接因素是( )
A.家庭教育方式 B.学校教育环境 C.同伴关系 D.大众传媒
36.雷兹兰依据进化水平的不同,将学习分为四大类,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反映性学习 B.联结性学习 C.象征性学习 D.辨别学习
37.有关格式塔学派基本观点,错误的是( )
A.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B.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介
C.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型的 D.以上三者都是错误的
38.小老鼠通过尝试和错误进行的“迷宫”问题解决属于( )
A.独立的发现学习 B. 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C. 有意义学习 D. 接受学习
39.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可分为( )
A.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D.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40.在知识的理解中,理解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是( )
A.符号表征理解 B.概念理解 C.命题理解 D.意义理解
41.冯忠良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中错误的是( )
A.操作的定向阶段 B.操作的模仿阶段
C.操作的熟练阶段 D.操作的自动化阶段
42.元认知策略不包括( )
A.计划策略 B.整合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43.在教育观察研究中,帮助研究者获取观察资料的重要工具是( )
A.观察计划 B.观察提纲 C.摘要笔记 D.观察记录表
44.按照事物的大小、轻重等特征依次排列,进行分类和比较的测量是( )
A.定名测量 B.定距测量 C.定序测量 D.比率测量
45.资料整理的基础工作和资料分析的首要工作是对资料进行 ( )
A.分类 B.审核 C.归纳分析 D.演绎分析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46. 1922年新学制是照搬美国学制的产物。
47. 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是完全对立的。
48. 学术论文的摘要就是论文的段落大意的总结。
三、简答题: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49.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内容及意义。
50. 简述教育目的论的两大派别及其主要观点。
51. 简述杨贤江“全人生指导”的思想。
52. 简述赫尔巴特的形式教学论。
53. 简述自我效能感的提出及其功能。
54. 简述教育研究成果撰写的基本要求。
四、分析论述题:(55~58小题,每小题30 分,共90 分。57、58任选一题,若两题答按57题给分)
55. 试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及其影响。
56. 试论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及其实验。
57. 试从西方教育思想演变的角度,论述人文主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58.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对小学1—6年级每年级三个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然后将每班学生分成两组,并谎称这是根据智力测验成绩来分组的。其中一组占班级总人数20%,称为高智商组(A组),实验支持者将该组学生名单交给所在班级新任教师,并告诉他们,预测表明,这一部分学生“在智力上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能力”。各班其余80%的学生组成普通组(B组)。实际上,各班学生是用随机分派的方法分成两组的。这就是说,分组时根本没考虑事先进行的智力测验。在实验前各班内A、B两组被试智力在统计上是相等的。经过8个月教学后,发现A组学生比B组学生智商有了更大的增长。
(1)该实验设计属于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亦或真实验设计?
(2)该实验中的因变量、自变量分别是什么?
(3)这种实验设计的特点是什么?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