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去个体化理论依据的是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人群理论。后经菲利普.津巴多用一些广为人知的研究项目对去个体化理论做了扩大和进一步发展。津巴多认为去个体化与自我观察感的降低相关。
津巴多认为个体化通常伴随一个复杂的事物链。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匿名性。这种情况下人们认为自己失去了身份,变成了群体中的一部分。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个体会认为自己不再单独负责而变成了周围所有人的责任。这样关注自己的焦点变窄就可能降低对反社会行为的抗拒,增加群体暴力的可能性。为了验证这个观点,津巴多做了一个相关实验来证明:找两辆二手车,一辆放在纽约曼哈顿的一条街上,另一辆放在加利福尼亚的一座人口仅为几万人的小城街道上。发现26小时后,纽约那辆车就依次被拿走了散热器、空气过滤器、收银天线等等,而加利福尼亚小城中并没有人动任何东西甚至在下暴雨时还有人帮忙把车的棚顶放低,以防引擎被临时。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匿名性。纽约人口众多,只有没有打扰别人,一般别人并不会关注我们在做什么。但是小城镇中则不同,人口少周围的人多少都有一些关联。稍有不同的表现就会被别人关注到。
匿名性常常被用于解释付诸暴力和负向的行为。但其实除了人群的数量之外,身份的隐蔽性也可能会造成去个体化行为的产生。当人们身份被隐蔽时,则更可能出现攻击和暴力。所以我们会发现有些人作案时会伪装自己,比如将面容挡住。但是当我们的身份更容易辨识的时候去个体化的行为也会减少。津巴多同样也做了进一步实验来证明:找一些大学生,将他们分成两组。一组带上兜帽和面具,另外一组在胸前挂起胸牌上面写上被试的名字。让他们去分析不同的“受害者”(其实是辅助实验的助手),面对他们的描述,这些大学生可以给他们施以点击。发现带着兜帽和面具的人到后期几乎都会施以电击,并且次数是挂胸牌被试的两倍。
因此在去个体化当中,匿名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影响因素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人数,二是隐蔽程度。这两个指标成为影响去个体化行为的关键因素。
责编:刘曦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