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教育学

2020年军队文职招聘考试教育学重点速记: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和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20-07-27 00:40:41

一、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得到了众多研究的支持时,但是也有许多人对该理论提出一些异议,其中就有他的研究生及助手吉利根。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都假定公众是以“公正”作为道德取向的,但是吉利根利用科尔伯格的海因茨偷药故事进行硏究时发现,被试者除了有以“公正”为道德取向这一类外理论,还有以“关怀”为取向的另一类理论。

例如,有的被试者在陈述海因茨不应该偷药的理由时说“因为如果他侥幸成功地偷到了药,也未必能救活妻子;若被抓住,我想他妻子更没希望用上这药;这两种选择,都无助于海因茨的妻子。”可见,该被试关注的是当事人的选择是否会解除海因茨妻子的痛苦,这是一种“关怀”而非“公正”的取向

吉利根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这不仅是对传统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修正,而且为我们针对不同性别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思路。

二、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与吉利根的视角不同,艾森伯格(1989)注意到,科尔伯格硏究所用的两难故事在内容上主要涉及法律、权威或正规的责任等问题。例如,在海因茨偷药故事中,海因茨必须在违法和履行丈夫的责任之间作出选择。她认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儿童的道德推理,使他们的推理局限于一个方面,即禁令取向的推理,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艾森伯格设计岀不同于科尔伯格两难情境的另一种道徳两难情境,即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以此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的特点是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要之间作出选择。

例如,一名同学面临这样的情境:他必须在自己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与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之间作出选择。

艾森伯格总结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五个阶段

阶段1: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推理。助人与否的理由包括个人的利益得失、未来的需要,或者是否喜欢某人

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开始对他人的需要表示出简单的关注。

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童在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涉及的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印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

阶段4:移情推理。儿童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开始注意与行为后果相关联的内疚或其他情绪体验,初步涉及对社会规范的关注

阶段5: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助人与否,主要依据内化的价值观、责任、规范以及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

最后咱们做一道真题来测试一下!

根据艾森伯格的理论,当学生帮助他人的原因是我帮助他,是因为他需要帮助的时候,表明该生的亲社会行为已达到移情水平。( )

【答案】×。解析:艾森伯格将亲社会推理发展 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取向。这个阶段的年幼儿童关注的是从帮助中受益,或因为喜欢、认同对方从而愿意帮助。第二阶段:他人需要的取向。这个阶段儿童伸出援手的主要原因是其他人的身心、物质的需要,如“他要用血”,“他很悲伤”等。第三阶段:赞许和人际关系、刻板的取向。这个阶段的儿童比较关注来自他人的表扬和他人对自己的接受、认可,儿童已经形成的有关好人或坏人的刻板印象也是影响这一阶段帮助的重要原因。第四阶段:自我投射的、移情的取向。这个阶段的儿童出于对别人的同情关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原因而提供帮助。第五阶段:内化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的取向。这个阶段的儿童出于内化了的法律、职责的考虑,或者因为坚持法律、接受规范价值观而帮助。题干中学生帮助他人的原因是别人需要帮助,而不是出于对他人的同情,因此属于他人需要 取向,而不是移情取向,故本题说法错误。

 

责编:刘曦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