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考试记录
考前练习(传染病1)
您的得分:0.00
1、伤寒的临床特点不包括1分
A.玫瑰疹
B.肝脾大
C.白细胞升高
D.持续发热
E.相对缓脉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①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②夏秋季多见。③临床特点为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④病理改变为全身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无以回肠末段淋巴组织为著。⑤主要的严重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
2、传染病隐性感染特点不包括1分
A.感染过程结束后,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者
B.病原体感染人体后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C.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组织损伤
D.无明显临床表现
E.在传染病中少见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感染过程表现为:①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或)特异性免疫清除。②隐性感染:病原体引起的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及轻微组织损伤,但不显现出任何症状和体征。通常为最常见的表现。③显性感染:病原体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和病理改变,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等。④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和机体处于共生形式。病原携带者既不显现出临床症状又能排出病原体,常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在机体某一局部.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不排出体外。
3、传染病的病原学检查不包括1分
A.分离培养病原体
B.检查特异性核酸
C.检测特异性抗原
D.直接检查病原体
E.检测特异性抗体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病原学检查包括:病原体直接检出;分离培养;病原体核酸检测;病原体蛋白或抗原检测。
4、HIV侵犯的是1分
A.CD8+T细胞
B.B淋巴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
D.自然杀伤细胞
E.CD4+T细胞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HIV侵犯的是CD4+T细胞。
5、被伤寒杆菌感染后是否发病,与哪种致病因素关系最大1分
A.侵袭力
B.毒力
C.数量
D.变异性
E.活力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感染过程中病原体致病因素作用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选答“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伤寒杆菌的Vi抗原有抑制吞噬作用的能力而促进病原体的扩散,但伤寒杆菌至少需10万个菌体才能导致疾病发生,应复习伤寒杆菌的致病因素;②选答“毒力”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所组成,具有Vi抗原的伤寒杆菌菌株毒力较大,代表在同样的感染量下,发病率较高,但伤寒杆菌引起感染必须有一定数量。要点感染伤寒杆菌后是否发病,与感染的细菌量、菌株的毒力、机体的免疫状态等有密切关系,一般感染活菌量越大,发病的机会越大。
6、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1分
A.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和免疫性
B.有传染性,免疫性和流行性
C.有病原体,免疫性和传染性
D.有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后免疫力
E.有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D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传染病基本特征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①选答“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和免疫性”“传播途径”是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一个基本条件而不是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应复习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②选答“有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是流行病学的特点,是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之一,应全面复习传染病的基本特征。要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为“有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后免疫力”,应综合而不要孤立地加以考虑。
7、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是1分
A.麻疹
B.白喉
C.百日咳
D.甲型病毒性肝炎
E.乙型病毒性肝炎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D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应用题。考核学生对传染病病原体传播途径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①选答“麻疹”或“白喉”靠飞沫传播;②选答“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靠体液传播,应复习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要点甲型病毒性肝炎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
8、构成传染过程的必须具备因素是1分
A.病原体、人体和他们所处的环境
B.病人、污染物和外界环境
C.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与终末宿主
D.微生物媒介与宿主
E.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A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记忆、理解题。考核学生对传染过程的必备因素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选答“病人、污染物和外界环境”,“病人、污染物和外界环境”不是构成传染过程的必备因素,因为人体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才叫传染。应复习传染的概念;②选答“微生物媒介与宿主”,“微生物媒介与宿主”是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条件,并不是构成传染过程的必须具备因素;③选答“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是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并不是构成传染过程的必须具备因素。要点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是变化的条件,人体是变化的根据,病原体要通过人体起作用,至于环境因素,不仅可以改变病原生物的生存条件,而且可以引起它们遗传性质的改变,使之丧失或获得新的对人体的致病能力,因此构成传染过程的必须具备因素是病原体、人体和他们所处的环境。
9、用于被动免疫的是1分
A.伤寒疫苗
B.卡介苗
C.麻疹疫苗
D.白喉类毒素
E.破伤风抗毒素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记忆、理解题。考核学生对传染病中如何保护易感人群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①选答“伤寒疫苗”为死或活的减毒疫苗,其接种过程为主动免疫,应复习伤寒的预防措施;②选答“卡介苗”为死或活的减毒疫苗,其接种过程亦为主动免疫,应复习结核病的预防措施;③选答接种“白喉类毒素”是可使机体产生对抗毒素的特异性主动免疫,应复习白喉的预防措施。要点破伤风抗毒素是马血清制剂,主要作用为中和游离的外毒素,是被动免疫。
10、传染源是指1分
A.病原体已在体内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动物和人
B.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和水
C.带有病原体的节肢动物
D.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和血制品
E.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A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记忆、理解题。考学生对传染源概念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①选答“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和水”是属于传播途径的内容,应复习传播途径的方式;②选答“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和血制品”亦属于传播途径的内容,应复习传播途径的方式。要点病原体是指已在体内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动物和人。
1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遭到哪种非特异性免疫因素的作用1分
A.抗毒素
B.中和抗体
C.吞噬细胞
D.致敏T细胞
E.调理素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记忆、理解题。考学生对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选答其它四项,这主要是对免疫应答的过程理解不熟悉,在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不牵涉对抗原的识别和二次免疫应答的增强,会首先遭到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因子能直接或通过免疫调节作用而清除病原体。要点在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不牵涉对抗原的识别和二次免疫应答的增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会首先遭到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2、血清中能检出抗HAVIgM的时间是1分
A.起病后6周内
B.起病后12周内
C.起病后6月内
D.起病后4周内
E.起病后12月内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学生对HAV病原学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中等。常见错误:①选“起病后6周内”抗:HAVIgM是存在的,但答案不符合题目的要求;②选答“起病后12月内”抗HAVIgM已消失,因此,选择“起病后12月内”是错误的。要点血清中能检出抗HAVlgM的时间是起病后6个月内。掌握抗HAVIgM存在的时间对甲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是很重要的,应仔细复习甲型肝炎病原学及实验室诊断方面的知识。
13、甲型肝炎病毒有1分
A.1个血清型
B.2个血清型
C.3个血清型
D.4个血清型
E.5个血清型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A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属于理解、记忆题。考学生对HAV病原学和血清学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2个血清型”,学生多误以为有两个血清型。
14、人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多表现为1分
A.慢性重型肝炎
B.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C.急性黄疸型肝炎
D.隐性感染
E.慢性肝炎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D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重点考学生对乙型肝炎临床表现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慢性肝炎”,说明只看到临床假象,未从整体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角度考虑,缺乏HBV感染的知识。要点感染HBV后最常表现为隐性感染。
15、拉米夫定的主要作用是1分
A.抑制HBVDNA复制
B.减少病毒变异
C.促进HBeAg转换
D.降低ALT
E.促进肝细胞再生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A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学生对抗病毒药拉米夫定作用机制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促进HBeAg转换”,有研究显示,拉米夫定能“促进HBeAg转换”,即HBeAg阴转,抗HBe阳转,但这不是拉米夫定的主要作用。要点拉米夫定的主要作用是抑制HBVDNA的复制。
16、乙脑病毒的病原学特点,哪一项是错误的1分
A.乙型脑炎病毒是一种虫媒病毒
B.乙型脑炎病毒是RNA病毒
C.对消毒剂,如5%苯酚,抵抗力强
D.低温下可生存较长时间
E.乳鼠脑内接种是最常用的分离方法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本题属记忆题。考学生对乙脑病毒特点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太高。常见错误:选答“乳鼠脑内接种是最常用的分离方法”,说明未掌握乙型脑炎病毒常用的分离方法。乙脑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及酸均很敏感。要点乙脑病毒的抵抗力不强。
17、乙型脑炎的下列流行病学特点中,哪一种是错误的1分
A.蚊子是主要的传染媒介
B.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C.发病时间为严格的夏秋季节
D.新生儿常不易感染
E.发病常呈家庭聚集现象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本题属记忆、理解题。考学生对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点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新生儿常不易感染”,说明未掌握虽然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母亲通过胎盘屏障传递的抗体对新生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新生儿常不易感染的特点。人感染乙脑病毒后多数呈隐性感染,而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所以乙型脑炎集中暴发少,在家庭成员中罕见多人同时发病,呈高度散发性。要点乙型脑炎发病呈高度散发性。
18、乙型脑炎主要的死亡原因是1分
A.过高热
B.脑水肿、脑疝形成
C.中枢性呼吸衰竭
D.外周性呼吸衰竭
E.循环衰竭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本题属记忆、理解题。考学生对乙型脑炎临床表现,无其是严重症状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循环衰竭”,说明未掌握乙型脑炎少见出现循环衰竭表现的特点。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激期的严重症状,无其以呼吸衰竭常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要点乙型脑炎的危重病症中,呼吸衰竭是主要致死原因。
19、乙型脑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1分
A.支气管肺炎
B.肺不张
C.败血症
D.尿路感染
E.应激性溃疡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A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本题属记忆题、理解题。考学生对乙型脑炎并发症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尿路感染”,说明未掌握在乙型脑炎极期患者,由于常出现昏迷,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或因为抢救需要应用人工呼吸器等原因,乙型脑炎患者的并发症中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要点乙型脑炎的并发症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20、关于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1分
A.起病急,体温升高快,而且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则越重
B.常有颅内压升高现象
C.有些病人出现抽搐、意识障碍
D.重症病例可出现呼吸衰竭
E.病程早期皮肤可见淤点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本题属记忆、理解题。考学生对乙型脑炎临床表现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有些病人出现抽搐、意识障碍”或“重症病例可出现呼吸衰竭”,说明未掌握乙型脑炎临床特点以急起的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颅内高压表现为特征。典型的乙型脑炎患者,不会出现皮肤淤点。临床上可依据皮肤有无淤点,帮助医师对乙型脑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进行鉴别诊断。要点乙型脑炎不会出现皮肤淤点。
21、在乙型脑炎治疗中哪种疗法最重要1分
A.支持疗法
B.对症疗法
C.抗病原体疗法
D.康复疗法
E.中医药疗法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本题属记忆、理解题。考学生对乙型脑炎治疗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抗病原体疗法”,说明不了解目的无针对乙型脑炎病毒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临床上以积极对症治疗,重点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为乙型脑炎治疗中最重要的治疗方法。要点乙型脑炎的治疗以对症治疗最重要。
22、关于流行性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1分
A.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是一种RNA病毒
B.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C.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
D.流行性出血热的皮疹多为出血性
E.流行性出血热都具有典型的五期经过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记忆题。考学生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综合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选答“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学生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的基本特性不了解;②选答“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不熟悉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流行性出血热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征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③选答“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误认为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人;④选答“流行性出血热的皮疹多为出血性”,说明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皮疹情况不熟悉。要点通过复习,正确认识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可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等典型的五期经过,但非典型患者和轻型病人症状多不典型,五期经过中可缺少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
23、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低血压的主要原因是1分
A.继发细菌感染
B.小动脉痉挛
C.高热、大汗、呕吐所致血容量下降
D.严重腔道出血
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学生对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原因的认识,特别是早期低血压的原因。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选答“继发细菌感染”,说明学生对继发细菌感染是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引起低血压原因的情况不熟悉;②选答“小动脉痉挛”,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可有小动脉痉挛,但不是早期低血压的主要原因;③选答“高热、大汗、呕吐所致血容量下降”,高热、大汗、呕吐所致血容量下降可以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但不是早期低血压的主要原因:④选答“严重腔道出血”,严重腔道出血可以是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早期低血压的主要原因。要点通过复习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制,了解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的病理改变为毛细血管的感染中毒性损伤,原发性低血压的原因主要是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于疏松组织,使血容量下降所致。
24、确诊流行性出血热的依据是1分
A.鼠类接触史
B.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C.“三痛征”和“酒醉貌”
D.特异性IgM抗体
E.异形淋巴细胞增多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D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以上五条均为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依据,但只有血清学诊断才能确诊,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选答“鼠类接触史”,鼠类不只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还是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染病的传染源,因此鼠类接触史不能确诊流行性出血热;②选答“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多数感染性疾病都可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因此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也是有缺陷的;③选答“三痛征”和“酒醉貌”,流行性出血热的“三痛征”是头痛、腰痛、眼眶痛,其中头痛是由于脑血管扩张充血所致,腰痛与肾周围组织充血水肿以及腹膜后水肿有关,眼眶痛是眼周围组织水肿所致,“酒醉貌”是皮肤毛细血管损害的表现,这分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些表现均非流行性出血热所特有,因此“三痛征”和“酒醉貌”也不是确诊的依据;④选答“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异形淋巴细胞增多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可以升高,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因此此项不能作为确诊流行性出血热的依据。要点通过复习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掌握血清中检出特异性抗体可确诊流行性出热。
25、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出血的主要原因是1分
A.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减少及功能改变
B.弥散性管管内凝血
C.尿毒症
D.凝血因子缺乏
E.维生素K和C缺乏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A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学生对流行性出血热出血原因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选答“弥散性管管内凝血”,一般认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在流行性血热低血压休克期至多尿早期,不是早期出血的主要原因;②选答“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尿毒症不明显,病情进一步发展并加重后尿毒症可以成为引起出血的原因;③选答“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因子缺乏发生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后,因此它不是早期出血的原因;④选答“维生素K和C缺乏”,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因为病程短,故不影响维生素K和C的吸收和利用。要点通过复习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机制中有关血原因的部分,认识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减少及功能改变;而低血压休克期至多尿早期出血则主要是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肝素类物质增加和尿毒症等引起。
26、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1分
A.一般出现在病程的9~14d
B.血中BUN和Cr开始下降
C.多尿早期尿毒症症状加重
D.每日尿量可多达15000ml
E.可发生休克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理解、记忆题。考学生对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选答“多尿早期尿毒症症状加重”,学生一般认为疾病进入多尿期后,因尿量增加尿毒症症状会减轻,但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早期血中BUN和Cr等反而上升,尿毒症症状加重;②选答“每日尿量可多达15000ml”,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每日尿量一般在4000~8000ml,仅少数病人每人尿量可多达15000ml;③选答“可发生休克”,说明不了解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可因水和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发生继发性休克。要点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的9~14d,虽早期尿量增加但尿毒症症状并未减轻,仍应注意保护肾功能,并预防感染防止继发性休克的发生。
27、不属于艾滋病临床表现的是1分
A.易发生细菌感染
B.慢性腹泻
C.淋巴结肿大
D.体重下降
E.肝缩小、脾肿大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艾滋病临床表现的掌握。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为:①选答“慢性腹泻”,“慢性腹泻”是艾滋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应复习艾滋病的临床表现;②选答“体重下降”,“体重下降”是艾滋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应复习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内容。要点肝缩小、脾肿大不属于艾滋病临床表现。艾滋病病人通常表现为肝脾肿大。
28、关于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1分
A.FI前主张联合用药治疗
B.CD4+T淋巴细胞大于0.5×109/L者可以不治疗
C.当外周血HIV负荷量为1000~10000拷贝/毫升以上时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D.有症状的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E.无症状病人CD4+T淋巴细胞低于0.5×109/L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本题属记忆、理解题。考核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掌握。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选答“当外周血HIV负荷量为1000~10000拷贝/毫升以上时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当外周血HⅣ负荷量为1000,10000拷贝/毫升以上时应进行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时机选择之一,观点较新,应复习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②选答“无症状病人CD4+T淋巴细胞低于0.5×109/L应进行抗病毒治疗”,认为无症状者不需抗病毒治疗。对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制解不深刻,应复习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的有关内容。要点当外周血HⅣ负荷量为1000~10000拷贝/毫升以上时,即使CD4+T淋巴细胞大于0.5×109/L者也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29、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1分
A.血液
B.尿液
C.粪便
D.性接触
E.鼻咽分泌物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D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对艾滋病流行病学的掌握。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为:选答“血液”,虽然“血液传播”也是艾滋病的常见传播方式,但以性接触最主要,应复习艾滋病流行病学内容。要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注射、母婴等途径,其中性接触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30、目前还未发现艾滋病可通过下列哪一方式传播1分
A.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医务人员被含血针头刺伤
C.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移植
D.人工授精
E.吸血昆虫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本题是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的艾滋病流行病学知识。错误率不高。选答“人工授精”虽然无直接性接触,但如果提供精子或卵子者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可能使受方感染艾滋病病毒,应复习艾滋病流行病学。要点目前还未发现艾滋病可通过吸血昆虫的方式传播。
31、非流行期间流脑的主要传染源是1分
A.病人
B.带菌者
C.慢性感染者
D.隐性感染者
E.带菌动物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流脑流行情况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①错选“病人”,显示对流脑病人的传染期不熟悉;病人在潜伏末期和急性期均有传染性,传染期多不超过发病后10天,且治疗后细菌很快消失,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如带菌者;②错选“隐性感染者”,可能未考虑到隐性感染者也可将细菌清除而不带菌。要点非流行期间的主要传染源是带菌者。
32、伤寒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1分
A.外毒素
B.伤寒内毒素
C.细菌的侵袭力
D.H抗原
E.肠毒素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伤寒致病因素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①选答“细菌的侵袭力”与伤寒的发病有关,但不是主要致病因素;②选答“肠毒素”不是伤寒的致病因素,伤寒杆菌并不产生肠毒素及外毒素。应复习伤寒杆菌的致病因素。要点伤寒杆菌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是伤寒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
33、关于伤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1分
A.体温呈阶梯状上升
B.常无明显畏寒寒战
C.成人患者大多数出现腹泻
D.相对缓脉
E.神经精神症状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选答“成人患者大多数出现腹泻”不是伤寒的临床特点。虽然伤寒是肠道传染病之一,但由于伤寒内毒素的作用,常引起明显中毒性鼓肠,出现腹胀、便秘,而非腹泻,与细菌性痢疾、霍乱等肠道传染病不同;②选答“无明显畏寒寒战”是伤寒发热的特点,与一般细菌感染不同。应复习伤寒的临床特点。要点伤寒患者由于伤寒内毒素的作用,常引起明显中毒性鼓肠,出现腹胀、便秘,而非腹泻。
34、伤寒原发性菌血症,相当于临床过程的哪一期1分
A.潜伏期
B.初期
C.极期
D.缓解期
E.恢复期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A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题。考核要点为伤寒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的相互关系。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初期”已经是伤寒第二次菌血症。应复习伤寒两次菌血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要点第一次菌血症相当于潜伏期,无临床表现。伤寒杆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骨髓等组织器官内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进入初期。
35、伤寒病变最显著的部位是1分
A.肝
B.牌
C.回肠和空肠
D.骨髓
E.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伤寒的病理改变。预测错选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回肠和空肠”都可受伤寒病变累及,但回肠末段病变才最为显著。应复习伤寒的病理改变及病变部位。要点伤寒病变可影响上述各器官组织,但最显著的病变部位则见于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
36、伤寒复发的原因是1分
A.再次感染伤寒杆菌
B.菌血症未完全清除
C.胆囊及肠道的伤寒杆菌侵入血流
D.潜伏在病灶或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再度繁殖入血
E.以上都不是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D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重点是伤寒复发与再燃的区别。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选答“菌血症未完全清除”为再燃的原因。再燃是指在病后2~3周体温下降但未降至正常时,体温又升高,症状加剧,血培养可阳性;②选答“胆囊及肠道的伤寒杆菌侵入血流”可引起伤寒,但不是复发。应认真区分复发与再燃的概念。要点复发是指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度阳性。伤寒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潜伏在病灶或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再度繁殖人血,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者。
37、成人伤寒患者,抗菌治疗首选下列何种药物1分
A.氯霉素
B.第三代头孢菌素类
C.磺胺类
D.喹诺酮类
E.氨苄阿林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D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记忆题。考核学生对伤寒病原治疗的掌握程度。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①选答“氯霉素”对血象有较大影响,且有耐药现象,已不作伤寒的首选用药,应复习氯霉素药物的特点、疗效及副作用;②选答“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副作用少,但需静脉给药,价格昂贵,故一般成人不作首选;③选答“磺胺类”耐药率高,疗效不满意,不作首选。应复习上述几类药物的特点、疗效及副作用。要点上述几类药物均可用于伤寒的病原治疗,但喹诺酮类对伤寒杆菌抗菌作用强,目前耐药率不高,视为成人伤寒首选用药。
38、下列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1分
A.是由于进食化学毒物所致
B.与季节无关
C.是由于进食含毒的食物所致
D.发病急缓主要与毒物性质有关
E.属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主要考核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南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所致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不包含进食化学毒物或有毒食物等食物中毒,如毒菌、鱼胆、有机磷、砷等;②选答“与季节无关”,细菌性食物中毒(胃肠型)多发生于夏秋季;③选答“发病急缓主要与毒物性质有关”,本病潜伏期短,起病急,不存在慢性起病。要点细菌性食物中毒是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所致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
39、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1分
A.患者的胃肠功能
B.细菌及毒素
C.未及时使用抗生素
D.人体的抵抗力
E.进食量的多少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主要考核学生对该病致病机制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选答“人体的抵抗力”、“进食量的多少”,这两项因素与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情轻重有关系;②选答“未及时使用抗生素”,细菌性食物中毒一般不用抗生素,伴有高热的严重患者可按不同病原选择有效抗生素。要点细菌在被污染的食物中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是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基本条件。
40、胃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治疗措施是1分
A.早期使用抗生素
B.对患者进行消化道隔离
C.依患者情况及时补充液体
D.及时使用多价抗毒血清
E.洗胃、灌肠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主要考核学生对胃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治疗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选答“早期使用抗生素”,胃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一般不用抗生素;②选答“对患者进行消化道隔离”,搞好饮食卫生,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是预防胃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③选答“洗胃、灌肠”,洗胃、灌肠是毒物中毒治疗的重要措施。要点胃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伴有呕吐,患者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治疗上主要依患者情况及时补充液体,对有明显感染表现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生素。
41、关于肉毒杆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1分
A.产生外毒素
B.兼性需氧
C.严格厌氧
D.革兰染色阳性
E.产生芽胞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主要考核学生对肉毒杆菌的认识,加深对肉毒中毒流行病学的记忆。预测错误率较高。肉毒杆菌是严格厌氧的梭状芽胞杆菌,革兰染色阳性,产生外毒素。要点肉毒杆菌严格厌氧。
42、不属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的是1分
A.急性起病
B.腹痛、腹泻
C.里急后重
D.右下腹压痛
E.肠鸣音亢进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D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应用题。考核学生对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临床表现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错选“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说明对急性菌痢的病理解剖及临床表现不熟悉或未认真审题。急性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加上内毒素的作用,使肠道功能紊乱、痉挛,无其是直肠括约肌痉挛最明显,临床上出现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等症状。要点急性菌痢的肠道病变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临床上表现为左下腹压痛。
43、菌痢的主要传播途径是1分
A.母婴传播
B.血液传播
C.粪-口传播
D.性传播
E.虫媒传播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错选“虫媒传播”,说明对菌痢的传播途径不熟悉,也不了解虫媒传播的概念。要点菌痢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
44、下列哪项检查最常用于明确菌痢的诊断1分
A.粪便培养细菌
B.血液培养细菌
C.协同凝集试验
D.粪便涂片染色镜检
E.粪便培养致病菌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应用题。考核学生对确诊菌痢方法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错选“粪便培养细菌”,粪便中存在各种生理菌群,培养时可获阳性结果,这对菌痢的确诊并无帮助;②错选“血液培养细菌”,说明对痢疾杆菌的致病机制不熟悉。痢疾杆菌很少侵入黏膜下层,一般不侵入血流,故极少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血液细菌培养常为阴性,不能排除菌痢;③错选“协同凝集试验”,说明对协同凝集试验及其价值不了解。该试验有早期快速诊断的优点,但由于粪便中抗原成分复杂易出现假阳性反应,目前临床上尚未广泛应用;④错选“粪便涂片染色镜检”,说明对痢疾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不了解。痢疾杆菌为革兰染色阴性菌,粪便涂片染色镜检难以发现。要点菌痢患者的粪便标本应接种于肠道杆菌选择培养基上行致病菌培养,药敏试验有助于抗生素的选用。
45、典型急性菌痢的临床症状是1分
A.起病急
B.无发热
C.无腹痛
D.米泔样水便
E.无里急后重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A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菌痢临床表现的掌握程度。预测错误率不太高。常见错误:错选“米泔样水便”,说明对菌痢的粪便特一点不熟悉,米泔样水便为霍乱的粪便特点。要点急性菌痢的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等表现。
46、对菌痢治疗无效的抗菌药物是1分
A.庆大霉素
B.氧氟沙星
C.SMZ-TMP
D.青霉素G
E.阿奇霉素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D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应用题。考核学生对菌痢病原治疗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预测错误率不太高。常见错误:错选“SMZ-TMP”或“阿奇霉素”,说明对菌痢病原治疗的有关药物不熟悉。氧氟沙星、SMZ-TMP、庆大霉素及阿奇霉素均可用于菌痢的治疗。要点是青霉素G的抗菌谱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对痢疾杆菌无效。
47、对妊娠菌痢患者,宜选用的抗菌药物是1分
A.氯霉素
B.四环素
C.头孢曲松
D.环丙沙星
E.SMZ-TMP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应用题。考核学生对抗生素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践应用能力。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错选“氯霉素”,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并可导致早产儿及新生儿出现灰婴综合征,不宜用于孕妇;②错选“四环素”,因四环素影响骨、牙生长,孕妇不适用;③错选“环丙沙星”,环丙沙星可影响骨骺发育,孕妇、儿童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④错选“SMZ-TMP”,说明对复方新诺明(SMZ-TMP)的不良反应不了解,TMP可能致畸胎,孕妇禁用。要点头孢曲松为第三代头孢菌素,毒副作用小,可选用。
48、慢性菌痢是指病程超过1分
A.2周
B.1个月
C.2个月
D.6个月
E.12个月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记忆题。考核学生对慢性菌痢定义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错选“6个月”,考生将慢性菌痢和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时间概念混淆。要点慢性菌痢是指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而病情未愈者。
49、关于细粒棘球蚴病,下列哪项是不对的1分
A.是棘球蚴(包虫)病的其中一种
B.人因摄入棘球绦虫的幼虫而感染
C.主要流行于牧区和半牧区
D.狗是主要的传染源
E.大多数在儿童期感染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记忆题。主要考核学生对细粒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点的认识。预测错误率稍高。常见错误:①选答“是棘球蚴(包虫)病的其中一种”,棘球蚴病又称为包虫病,包括细粒棘球蚴病及泡型棘球蚴病等。应复习棘球蚴病的概念;②选答“大多数在儿童期感染”,本病虽然多在青壮年发病’但大多数在儿童期感染。应复习棘球蚴病的流行病学史。要点:细粒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引起的疾病,是因人摄入棘球绦虫的虫卵而感染。
50、霍乱流行期间较次要的传染源是1分
A.重症病人
B.典型病人
C.轻型病人
D.隐性感染者
E.潜伏期和恢复期带菌者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题。考核学生对霍乱传染源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选答“轻型病人”,轻型病人在流行期较多,且常因症状不突出而易被忽略,故为主要传染源之一;②选答“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数量居多而不易被发现,亦为主要传染源。应复习霍乱的传染源。要点霍乱潜伏期带菌者尚无泻吐,恢复期带菌者排菌时间一般不长,月按规定尚未解除隔离,其排泄物得到了消毒处理,因而两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相对较小。
51、霍乱在我国的流行特点为1分
A.地方性流行
B.外来性传染病
C.男多于女
D.多于冬春季发病
E.城市多见于农村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本题是一道记忆题。考核学生对霍乱的流行特征的记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地方性流行”,印度的恒河三角洲和印尼的苏拉威西岛为地方性疫源地。应复习霍乱的流行特征。要点我国的霍乱流行属外来性传染病。
52、霍乱病人的“米泔水样”大便主要由于1分
A.大便含有大量红细胞
B.大便含有大量黏膜组织
C.大便含有大量脓细胞
D.缺乏胃酸,消失不良
E.肠液中黏液过多,胆汁过少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学生对霍乱发病机制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大便含有大量黏膜组织”,霍乱无明显的小肠黏膜坏死和脱落。应复习霍乱的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要点霍乱毒素引起的小肠黏膜分泌亢进且黏液增加,机体脱水导致胆汁减少,使水样便变为白色,形成了所谓的“米泔水样”大便。
53、典型霍乱弧菌在吐泻期的表现应无1分
A.无痛性剧烈腹泻
B.里急后重
C.大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甚至无数次
D.米泔水样或洗肉水样便
E.先腹泻后呕吐,成人一般无发热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典型霍乱临床特点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先腹泻后呕吐,成人一般无发热”,其原因可能与其他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点相混淆有关。应复习霍乱的临床表现。要点霍乱的临床特点主要与小肠黏膜生理功能失调有关,无明显的直肠、乙状直肠等大肠病变,故不伴有里急后重。
54、不属于钩端螺旋体病后发症的是1分
A.后发热
B.虹膜睫状体炎
C.心肌炎
D.反应性脑膜炎
E.闭塞性脑动脉炎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钩端螺旋体病后发症种类的掌握情况。预测错误率不高。选答“后发热”、“虹膜睫状体炎”、“反应性脑膜炎”和“闭塞性脑动脉炎”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没有全面复习。要点对每一种疾病讲授内容的复习应该全面,不能遗漏。变态反应不是心肌炎的常见病因,心肌炎的病因以病毒感染和风湿性为常见。
55、钩端螺旋体病病理损害的基本特点1分
A.毛细血管损伤所致的严重功能紊乱
B.小血管炎及血管周周炎性细胞浸润
C.组织的出血、浸润、坏死及水肿
D.全身广泛性小血管损伤
E.血管和淋巴内皮细胞的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变化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A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钩端螺旋体病的病理损害基本特点的掌握。预测有一定的错误率。常见错误:①选答“全身广泛性小血管损伤”,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全身广泛性小血管损伤的病理损害混淆;②选答“小血管炎及血管周周炎性细胞浸润”和“血管和淋巴内皮细胞的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变化”,说明对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机制中病理损害的基本特点毛细血管损伤所致的严重功能紊乱没有掌握。要点复习钩端螺旋体病病理损害要抓住基本特点,为毛细血管损伤所致的严重功能紊乱。
56、疟疾的周期性发作,其间歇期的长短取决于1分
A.感染性子孢子进入人体血循环的数量
B.子孢子在肝细胞内发育成裂殖体的时间
C.裂殖体在红细胞内发育成熟的时间
D.裂殖子在红细胞内的数量
E.疟疾虫毒力强弱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主要考核学生对疟疾病原学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选答“感染性子孢子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的数量”可能与病情程度有关;②选答“子孢子在肝细胞内发育成裂殖体的时间”与疟疾复发有关。要点疟疾的周期性发作,其间歇期的长短取决于裂殖体在RBC内发育成熟的时间。
57、关于疟疾的临床表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1分
A.婴幼儿疟疾易发展为凶险型,胃肠症状多
B.孕妇疟疾可引起子痫、流产、早产
C.输血性疟疾潜伏期短,易复发
D.脑型疟疾脑脊液多数为正常
E.恶性疟原虫可阻塞肠道微血管,出现腹痛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主要考核学生对疟疾的临床表现的认识。预测错误率高。常见错误:①进答“婴幼儿疟疾易发展为凶险型,胃肠症状多”、“孕妇疟疾可引起子痫、流产、早产”,说明对婴幼儿与孕妇疟疾临床特点不熟悉,前者易发展为凶险型,胃肠症状多,后者可引起子痫、流产、早产;②选答“恶性疟原虫可阻塞肠道微血管,出现腹痛”,恶性疟疾在微循环内形成微血管血栓,引起脏器阻塞。要点输血性疟疾常于输入含疟原虫血后7~10d发病,无迟发型子孢子,故无远期复发。
58、寒战、高热、退热时大汗间歇反复发作,血涂片发现疟原虫,经抗疟治疗后症状控制,但离开疟疾流行区8个月后又出现症状,血涂片找到疟原虫,应为1分
A.对抗疟药产生耐药性
B.疟疾的混合感染
C.疟疾复燃
D.再感染
E.远期复发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疟疾一些概念的认识。预测错误高。常见错误:①选答“对抗疟药产生耐药性”,用氯喹治疗后未能消除无性生殖疟原虫,或28天内复燃者,称为耐药性;②选答“疟疾的混合感染”,混合感染临床症状不典型;③选答“疟疾复燃”,说明对疟疾复燃概念不清楚。要点复发是指经过治疗,临床症状控制及疟原虫血症消失后又出现发作。
59、患者,32岁,男性,广州市人。半月前去海南省探亲,2周后突然发冷、高热、剧烈头痛,伴有呕吐,随后出现谵妄、昏迷。体格检查:颈硬,克氏征(+),巴氏征(+);脑脊液:压力稍高,白细胞0.5×109/L,生化检查正常,初步诊断为1分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D.脑型疟疾
E.脑囊虫病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D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疟疾临床表现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选答“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型疟疾脑脊液基本正常,“流行性乙型脑炎”脑脊液异常;②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说明对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不熟悉。两者一般无病理征,前者脑脊液呈化脓性,后者脑脊液呈浆液性。要点脑型疟疾先有疟疾的临床表现后再出现脑部症状,脑脊液检查基本正常,血涂片可检查到疟原虫。
60、囊尾蚴主要寄生部位是1分
A.皮下组织、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
B.小肠
C.血液系统
D.肝脏
E.脾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A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囊尾蚴病的病原学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小肠”,说明对囊尾蚴病不熟悉。六钩蚴穿破小肠壁血管,随血液循环散布全身,经9~10d发育为囊尾蚴,但主要寄生部位是在皮下组织、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以寄生在脑组织者最为严重。要点囊尾蚴虫主要寄生在皮下组织、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
61、我国主要流行的血吸虫病为1分
A.埃及血吸虫病
B.曼氏血吸虫病
C.日本血吸虫病
D.湄公血吸虫病
E.间插血吸虫病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记忆题。考核学生对血吸虫病地理分布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①选答“埃及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大多数国家;②选答“曼氏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南美和加勒比海诸岛国;③选答“间插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西非与中非国家。都应复习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要点血吸虫病流行的地理分布,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
62、关于日本血吸虫病的病原学,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1分
A.成虫为雌雄同体
B.成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
C.虫卵在水中孵化出毛蚴
D.尾蚴从皮肤侵入人体
E.人是终宿主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A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记忆题。考核学生对日本血吸虫病病原学及生活史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低。常见错误:①选答“成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是血吸虫生活史的内容之一,应复习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成虫寄生的部位;②选答“尾蚴从皮肤侵入人体”也是血吸虫生活史内容之一,应复习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尾蚴的发育和对人体具有感染性;③选答“人是终宿主”也是血吸虫生活史的内容之一,应复习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的宿主部分。要点日本血吸虫的成虫是雌雄异体。
63、日本血吸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哪一部位1分
A.肝脏
B.肠壁
C.肺部
D.肠系膜下静脉和门静脉系统
E.肠系膜上静脉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D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血吸虫病病理解剖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太高。常见错误:①选答“肝脏”是日本血吸虫病损害的部位之一,应复习日本血吸虫病肝脏病变的病理解剖,血吸虫的成虫一般不寄生于肝脏,肝脏的损害主要是由于沉积于结肠壁黏膜下的虫卵,经门静脉流至肝内引起;②选答“肠壁”的概念较含糊,肠壁有小肠壁和结肠壁,成虫不寄生于小肠壁,应复习血吸虫的生活史。要点日本血吸虫成虫主要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与直肠痔上静脉内。
64、日本血吸虫病病理变化最显著的部位是1分
A.肝脏
B.结肠
C.肝脏和结肠
D.肺
E.脑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日本血吸虫病病理解剖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肝脏”和“结肠”是日本血吸虫病病理损害的器官之一,选答其中一个都不全面。要点:日本血吸虫主要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与直肠痔上静脉内。虫卵沉积于肠壁黏膜下层,顺门静脉血流至肝脏分支,故病变以肝脏和结肠最显著。
65、急性血吸虫病血常规检查最突出的特点是1分
A.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B.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C.嗜碱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D.单核细胞显著增多
E.血小板显著增多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记忆、理解题。考核学生对急性血吸虫病血常规检查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太高。常见错误:选答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急性血吸虫病白细胞总数可升高,但嗜酸性粒细胞比中性粒细胞增高更明显,更常见。要点急性血吸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最为突出,一般占20%~40%.有的高达90%,对急性血吸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6、目前用于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是1分
A.酒石酸锑钾
B.呋喃丙胺
C.六氯对二甲苯
D.青蒿琥酯
E.吡喹酮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记忆题。考核学生对血吸虫病病原治疗药物选择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青蒿琥酯”有良好的杀幼虫作用,可预防急性血吸虫病,应复习血吸虫病的个人预防。要点目前用于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是吡喹酮。疗效高(治疗后3个月粪便孵化阴转率可高达99.4%),毒副作用轻。
67、甲类传染病1分
A.艾滋病
B.霍乱
C.蛔虫病
D.血吸虫病
E.流行性感冒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记忆、理解、判断题。重点考学生对传染病报告制度的熟悉和记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艾滋病”为乙类传染病,应复习甲类传染病的种类;要点通过复习法定传染病的分类可正确判断传染病的归属。通过对传染病报告制度的熟悉和记忆,可对传染源的管理做出正确判断。
68、乙类传染病1分
A.艾滋病
B.霍乱
C.蛔虫病
D.血吸虫病
E.流行性感冒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A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记忆、理解、判断题。重点考学生对传染病报告制度的熟悉和记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血吸虫病”属于丙类传染病,应复习丙类传染病的分类;要点通过复习法定传染病的分类可正确判断传染病的归属。通过对传染病报告制度的熟悉和记忆,可对传染源的管理做出正确判断。
69、应向有关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的传染病1分
A.艾滋病
B.霍乱
C.蛔虫病
D.血吸虫病
E.流行性感冒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D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记忆、理解、判断题。重点考学生对传染病报告制度的熟悉和记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流行性感冒”是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丙类传染病,而应向有关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疫情的丙类传染病为血吸虫病、丝虫病、棘球蚴病,应复习有关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疫情的传染病种类;要点通过复习法定传染病的分类可正确判断传染病的归属。通过对传染病报告制度的熟悉和记忆,可对传染源的管理做出正确判断。
70、仅在监测点内进行监测的传染病1分
A.艾滋病
B.霍乱
C.蛔虫病
D.血吸虫病
E.流行性感冒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记忆、理解、判断题。重点考学生对传染病报告制度的熟悉和记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血吸虫病”属于应向有关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疫情的丙类传染病,仅在监测点内进行监测的丙类传染病有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复习有关仅在监测点内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的种类。要点通过复习法定传染病的分类可正确判断传染病的归属。通过对传染病报告制度的熟悉和记忆,可对传染源的管理做出正确判断。
71、属甲类传染病的是1分
A.病毒性肝炎
B.鼠疫
C.结核性脑膜炎
D.麻风病
E.流行性腮腺炎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判断题。重点考学生对3类法定传染病的熟悉和记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选答“病毒性肝炎”为乙类传染病;选答“麻风病”为丙类传染病;选答“流行性腮腺炎”为丙类传染病,应复习法定传染病的分类,掌握传染病报告制度;应复习传染病的分类。要点通过复习法定传染病的分类可正确判断传染病的归属。
72、属乙类传染病的是1分
A.病毒性肝炎
B.鼠疫
C.结核性脑膜炎
D.麻风病
E.流行性腮腺炎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A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判断题。重点考学生对3类法定传染病的熟悉和记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选答“鼠疫”为甲类传染病;选答“麻风病”为丙类传染病;选答“流行性腮腺炎”为丙类传染病,应复习传染病的分类。要点通过复习法定传染病的分类可正确判断传染病的归属。
73、血液中哪种肝炎病毒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IgG较易消失1分
A.甲肝病毒
B.乙肝病毒
C.丙肝病毒
D.丁肝病毒
E.戊肝病毒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判断题。重点考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及临床表现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选答“丙肝病毒”IgG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在慢性感染病例,该抗体可长期存在;选答“丁肝病毒”IgG抗体在慢性感染病例亦可长期存在。
74、基因组为DNA的肝炎病毒是1分
A.甲肝病毒
B.乙肝病毒
C.丙肝病毒
D.丁肝病毒
E.戊肝病毒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判断题。重点考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及临床表现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选答“丁肝病毒”,学生通常对丁肝病毒的病原学不重视,只了解它的复制必须依赖乙肝病毒,容易误以为它是DNA病毒。
75、目前在我国重型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1分
A.甲肝病毒
B.乙肝病毒
C.丙肝病毒
D.丁肝病毒
E.戊肝病毒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判断题。重点考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及临床表现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选答“戊型肝炎”发生在孕妇、老年人时,发展成重型肝炎的概率较高,但临床常见的重型肝炎并非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
76、基因组异质性最大的病毒是1分
A.甲肝病毒
B.乙肝病毒
C.丙肝病毒
D.丁肝病毒
E.戊肝病毒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判断题。重点考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及临床表现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选答“乙肝病毒”,原因主要是学生较多接触HBV前C区变异、S区变异免疫逃避株、拉米夫定治疗后YMDD变异等。因此,误认为乙肝基因组异质性最大。
77、哪种肝炎病毒所致的急性肝炎最易转为慢性1分
A.甲肝病毒
B.乙肝病毒
C.丙肝病毒
D.丁肝病毒
E.戊肝病毒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判断题。重点考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及临床表现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选答“乙肝病毒”,在儿童时期,“乙肝病毒”感染易转为慢性携带,成年感染则大部分痊愈,丙肝病毒感染无论在儿童或成年均易转为慢性。要点戊型肝炎无慢性感染病例,大部分情况下,血液中戊型肝炎病毒特异性抗体较其他型肝炎病毒lgG抗体更易消失。在上述5种肝炎病毒中,只有HBV为DNA病毒。临床上由乙肝引起的重型肝炎患者最多。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异质性最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易转为慢性。
78、急性乙型肝炎血清中最迟出现的标志物是1分
A.HBsAg
B.HBeAg
C.抗-HBs
D.抗-HBe
E.抗-HBe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判断题。重点考学生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掌握的程度,预测错误率中等偏高。常见错误:错选“抗-HBe”或“抗-HBe”,反映学生对乙肝抗原抗体各标志物的消长关系认识不足,或将急性乙肝与慢性乙肝混淆,在急性乙型肝炎病例,抗-HBe和抗-HBe均较抗-HBs早出现;要点急性乙型肝炎血清中最迟出现的标记物是抗-HBs。与乙肝疫苗成分一致的是:HBsAg,HBeAg阳性是抗病毒治疗的较好指征。
79、与乙肝疫苗成分一致的是1分
A.HBsAg
B.HBeAg
C.抗-HBs
D.抗-HBe
E.抗-HBe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A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判断题。重点考学生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掌握的程度,预测错误率中等偏高。常见错误:错选“抗-HBs”,反映学生对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未能熟练掌握。乙肝疫苗属于主动免疫,抗-HBs是一种抗体,属于被动免疫的范畴;
80、哪一个阳性是抗病毒治疗的较好指征1分
A.HBsAg
B.HBeAg
C.抗-HBs
D.抗-HBe
E.抗-HBe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判断题。重点考学生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掌握的程度,预测错误率中等偏高。常见错误:错选“HBsAg”,HBsAg阳性反映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但在反映HBV复制方面,则不如HBeAg,而HBV复制是抗病毒治疗的指征。要点急性乙型肝炎血清中最迟出现的标记物是抗-HBs。与乙肝疫苗成分一致的是:HBsAg,HBeAg阳性是抗病毒治疗的较好指征。
81、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均明显减少多见于1分
A.伤寒
B.败血症
C.猩红热
D.登革热
E.流行性出血热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D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题。重点考学生对登革热与伤寒、败血症、猩红热及流行性出血热的鉴别诊断。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伤寒”虽有血液白细胞减少,但血小板无减少,应复习伤寒的实验室检查。
82、血液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多见于1分
A.伤寒
B.败血症
C.猩红热
D.登革热
E.流行性出血热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题。重点考学生对登革热与伤寒、败血症、猩红热及流行性出血热的鉴别诊断。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败血症”可有血液白细胞增多,但无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应复习败血症的实验室检查。
83、血液白细胞减少、少多见于异型淋巴细胞增嗜酸性粒细胞减1分
A.伤寒
B.败血症
C.猩红热
D.登革热
E.流行性出血热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A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胞增多、血小板减少多见于流行性出热。血液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伤寒。
84、血液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1分
A.伤寒
B.败血症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登革热
E.流行性出血热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题。重点考学生对流行性出血热与伤寒、败血症、流行性乙型脑炎及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要点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查特点是血液白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高及血小板减少,注意与登革热、败血症等鉴别。
85、血液白细胞增多、昏迷多见于1分
A.伤寒
B.败血症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登革热
E.流行性出血热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题。重点考学生对流行性出血热与伤寒、败血症、流行性乙型脑炎及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要点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查特点是血液白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高及血小板减少,注意与登革热、败血症等鉴别。
86、血液白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高于白细胞总数的10%多见于1分
A.伤寒
B.败血症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登革热
E.流行性出血热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题。重点考学生对流行性出血热与伤寒、败血症、流行性乙型脑炎及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要点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查特点是血液白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高及血小板减少,注意与登革热、败血症等鉴别。
87、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1分
A.鼠蚤
B.蜱
C.蚊子
D.人虱
E.恙螨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D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记忆题。重点考学生对常见立克次体病流行病学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人虱和鼠蚤分别是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而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是恙螨。应复习立克次体病的流行病学部分,从而作出正确判断。要点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人虱;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鼠蚤;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是恙螨。
88、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1分
A.鼠蚤
B.蜱
C.蚊子
D.人虱
E.恙螨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A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记忆题。重点考学生对常见立克次体病流行病学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人虱和鼠蚤分别是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而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是恙螨。应复习立克次体病的流行病学部分,从而作出正确判断。要点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人虱;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鼠蚤;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是恙螨。
89、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是1分
A.鼠蚤
B.蜱
C.蚊子
D.人虱
E.恙螨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E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记忆题。重点考学生对常见立克次体病流行病学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人虱和鼠蚤分别是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而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是恙螨。应复习立克次体病的流行病学部分,从而作出正确判断。要点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人虱;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鼠蚤;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是恙螨。
90、血液白细胞数正常、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阳性多见于1分
A.伤寒
B.恙虫病
C.败血症
D.斑疹伤寒
E.流行性出血热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D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题。重点考学生对恙虫病与伤寒、败血症、斑疹伤寒及流行性出血热的鉴别诊断。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恙虫病”,要点立克次体病患者的血液白细胞数正常,而伤寒患者血液白细胞数减少。
91、血液白细胞数正常、变形杆菌OXk凝集试验阳性多见于1分
A.伤寒
B.恙虫病
C.败血症
D.斑疹伤寒
E.流行性出血热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题。重点考学生对恙虫病与伤寒、败血症、斑疹伤寒及流行性出血热的鉴别诊断。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斑疹伤寒”,恙虫病患者变形杆菌OXk凝集试验阳性,而斑疹伤寒患者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阳性,应复习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检查;要点立克次体病患者的血液白细胞数正常,而伤寒患者血液白细胞数减少。
92、周围血白细胞数减少、肥达反应阳性多见于1分
A.伤寒
B.恙虫病
C.败血症
D.斑疹伤寒
E.流行性出血热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A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题。重点考学生对恙虫病与伤寒、败血症、斑疹伤寒及流行性出血热的鉴别诊断。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恙虫病”或“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病患者的血液白细胞数正常、肥达反应阴性,应复习立克次体病与伤寒的实验室检查特点。要点立克次体病患者的血液白细胞数正常,而伤寒患者血液白细胞数减少。
93、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分
A.多继发于胆道、肠道或尿路感染
B.多继发于皮肤化脓性感染
C.多继发于烧伤创面
D.多继发于使用广谱抗生素
E.多继发于肿瘤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道理解、记忆题。重点考核学生对常见致病菌所致败血症诱发因素的掌握。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选答“多继发于烧伤创面”,烧伤后败血症最常见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但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的原发炎性病灶多为皮肤化脓性感染而非烧伤创面感染;要点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最常见的来源为皮肤化脓性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多继发于呼吸道感染、烧伤或创伤后。
94、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1分
A.多继发于胆道、肠道或尿路感染
B.多继发于皮肤化脓性感染
C.多继发于烧伤创面
D.多继发于使用广谱抗生素
E.多继发于肿瘤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道理解、记忆题。重点考核学生对常见致病菌所致败血症诱发因素的掌握。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选答“多继发于肿瘤”,铜绿假单胞菌常由呼吸道入侵,亦易发生于烧伤或创伤后,继发于恶性肿瘤者无为多见,但并不是所有肿瘤患者。要点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最常见的来源为皮肤化脓性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多继发于呼吸道感染、烧伤或创伤后。
95、新生儿败血症1分
A.常由耐药的金葡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引起
B.肺部感染后发生败血症的机会较多
C.仅半数发热,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烦躁不安
D.体液鲎溶解物试验阳性
E.常有黄疸及较显著的贫血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C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题。重点考核学生对特殊类型败血症临床表现特点的掌握。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选答新生儿败血症常由大肠杆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引起;要点新生儿败血症的特点是仅半数发热,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烧伤后败血症常由耐药的金葡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引起,老年人败血症的特点为来源于肺部感染,较青年人多见。
96、烧伤后败血症1分
A.常由耐药的金葡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引起
B.肺部感染后发生败血症的机会较多
C.仅半数发热,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烦躁不安
D.体液鲎溶解物试验阳性
E.常有黄疸及较显著的贫血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A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题。重点考核学生对特殊类型败血症临床表现特点的掌握。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选答常有黄疸及较显著贫血是厌氧菌败血症的特点;要点新生儿败血症的特点是仅半数发热,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烧伤后败血症常由耐药的金葡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引起,老年人败血症的特点为来源于肺部感染,较青年人多见。
97、老年人败血症1分
A.常由耐药的金葡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引起
B.肺部感染后发生败血症的机会较多
C.仅半数发热,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烦躁不安
D.体液鲎溶解物试验阳性
E.常有黄疸及较显著的贫血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理解、记忆题。重点考核学生对特殊类型败血症临床表现特点的掌握。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选答体液鲎溶解物试验阳性提示内毒素存在,为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感染的特点,老年人败血症虽以革兰阴性杆菌为多见,但由压疮入侵者不少,故致病菌为金葡菌亦很常见。要点新生儿败血症的特点是仅半数发热,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烧伤后败血症常由耐药的金葡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引起,老年人败血症的特点为来源于肺部感染,较青年人多见。
98、伤寒患者经治疗后体温由39.6℃降至37.6℃,又再升高至39.3℃,症状加剧,血培养阳性,最可能是1分
A.再燃
B.复发
C.重复感染
D.混合感染
E.再感染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A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常见错误:选答“复发”、“再感染”,说明对再燃与复发、再感染的差别不熟悉;再燃:当伤寒患者进入缓解期,体温波动下降,但尚未达到正常时,热度又再次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常无固定症状。复发:患者进入恢复期热退1~3周后,发热等临床表现重又出现,但较初发为轻,病程较短(1~3周)。
99、血培养结果为伤寒杆菌及副伤寒乙杆菌,应为1分
A.再燃
B.复发
C.重复感染
D.混合感染
E.再感染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D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常见错误:选答“重复感染”,说明对混合感染的概念不熟悉;
100、伤寒患者经治疗后体温已由39.6℃下降至36.6℃,15天后又再升高至39.3℃,症状加剧,血培养阳性,最可能是1分
A.再燃
B.复发
C.重复感染
D.混合感染
E.再感染
考生答案:
正确答案:B
试题分数:1分
考生得分:0
答案解析:
常见错误:选答“再燃”、“重复感染”、“再感染”,说明对伤寒复发的诊断不熟悉,混淆了复发与再燃、重复感染、再感染的差别。再燃:当伤寒患者进入缓解期,体温波动下降,但尚未达到正常时,热度又再次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常无固定症状。复发:患者进入恢复期热退1~3周后,发热等临床表现重又出现,但较初发为轻,病程较短(1~3周)。
关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