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性,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清代医家徐灵胎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人体之任何病证,无非是由病性、病位、病态、病因和表象构成的,由于中药可以平病性、达病位、修病态、消病因、除表象,故而,中药就能治疗疾病。
一、平病性。
人体之病,从病性来说,只有两种,一种是寒证,一种是热证,而药物也有寒热温凉之性,他们可以平病性。中医上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说法,即对于寒性病证,我们就要选用热药,对于病情较轻的,我们就选用温性药物来治疗;对于热性病证,我们就要选用寒性药,对于病情较轻的,我们就选用凉性药来平病性。
二、达病位。
人体之发病部位,根据辨证的不同,则有不同的说法,如对于伤寒病,病位就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等的不同;对于温病,病位就有在卫、在气、在营、在血的不同;对于内科病症,病位就有在精、在气、在血、在津液的不同;对于伤科病症,病位就有在骨、在脉、在筋、在肉、在皮毛的不同,等等。但是,不管哪种辩证,最后都要归结到脏腑辩证,其病位也就归结到在脏或在腑。
其实,人体之病位,简单的说,只有表里、上下、左右、中间、四肢等的不同,但不管发病部位在什么地方,中药都能达病位,这是因为:
1、中医有象思维,通过“取象比类”而应用中药治病。对于植物而言,有下面的根、中间的茎、旁达的枝、上面的花叶种子果实、在外的皮等;对人而言,百会穴位处是人的最上部,为天,会阴穴位处是人的下部,为地,下肢相当于地下的根,上肢相当于草木之枝,而人体之表就相当于植物之皮,所以,根类药物就可以治疗腿脚部的疾病,如独活等;枝类药物就可以治疗手臂疾病,如桂枝等;茎类药物就可以治疗腰、腹、胸、背及脖子的疾病,如木通、海风藤、苏木等;植物类药上部的花叶种子果实等就可以治疗人体头部疾病,如菊花、决明子、益智仁等;皮类药物就可以治疗体表疾病,如桑白皮、大腹皮等。
2、中药更讲升降浮沉,质地重的药物具有沉降之性,质地轻的药物具有升浮之性。
具有沉降之性的药物可以治疗人体下部和体内的疾病,如决明子虽产收于植物的上部,但质重下沉,故而也可以治疗人体下部疾病,如肠道燥涩的便秘等;桑白皮虽为植物之皮,但质重,故而就可以治疗体内之疾病,如咳吐黄稠痰之证等。
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可以治疗人体上部和体表的疾病,如葛根虽为根类药,但质地轻,故而就具有升浮之性,可以治疗上部疾病,如脖子僵硬等;如麻黄虽为茎类药,但质轻上浮,故而,就可以治疗体表疾病等。
中药的升降浮沉之性,不仅仅取决于质地的轻重,还与四气五味、炮制方法、药物的配伍等有关。
一般来说,凡味属辛甘、温热性的药物大都具有升浮的作用,如桂枝、黄芪等,他们就可以治疗人体上部和体表的疾病;凡味属苦酸咸、寒凉性的药物大都具有沉降的作用,如芒硝、大黄等,他们就可以治疗人体下部和体内的疾病。
责编:刘曦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