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孟子》的雄辩风采
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以及滕、鲁、宋等国,不为所用,于是“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而《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所多出的4篇,被称为《外书》。东汉赵岐注《孟子》,以《外书》为伪托而不注,此4篇遂渐亡佚。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所以后世往往以孟子为“亚圣”,“孔孟”并称。他们开拓的儒家思想传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孟子》文章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孟子的雄辩,并非简单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而是具有独到特点。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自己设置的机彀,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这两个特点在文中相互配合,便构成了孟子的雄辩。例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滕文公上》)。再如《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抓住齐宣王想要称霸天下的心理,教之以王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首先用齐宣王在祭祀时以羊易牛的实事,指出他有“不忍”之心,并说有此心就足以行王道,使齐宣王感到“心有戚戚焉”,在心理上与齐宣王拉近了距离。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齐宣王之未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引起了齐宣王渴望了解“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的兴趣。孟子遂得以阐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推恩”的思想。这体现了《孟子》善于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的特点。而后,孟子又是采取预设必然答案而追问的办法,逼出齐宣王欲以武力争霸天下的真实想法,从而指出以战争谋求称霸天下,犹如缘木求鱼,必然失败。进而洋洋洒洒,铺排纵恣,鲜明透彻地阐述了他的王道理想。这又是《孟子》气盛恣肆特点的体现。
责编:郝悦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