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几级?如何划分?其临床意义如何?
答:一般分为:⑴增生极度活跃 涂片中有核细胞约占1/2或更多。 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平均为1.8:1。常见于各种白血病。 ⑵增生明显活跃 成熟红细胞与 有核细胞之比为5:1~9:1。常见于各种红系、粒系或其它系统的增生疾病。⑶增生活跃 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27:1,一般为正常骨髓的表现。⑷增生减低 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90:1,见于骨髓造血机能减低。如取样稀释, 也可表现为此种现象。⑸增生重度减低 有核细胞明显减少,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200:1。是典型的再障骨髓象。取材不良,亦见此像。
2.何谓白血病裂孔?亚裂孔?见于何种白血病?
答:在白血病的血片及骨髓片分类时,仅见到最幼稚和最成熟的细胞而中间阶段缺如,此即为白血病裂孔。如中间阶段减少,即为亚裂孔 。这种现象见于急性白血病。
3.感染性骨髓像有何表现?
答:⑴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⑵粒细胞可增生,并可有核左移现象、空泡变性及中毒性颗粒。⑶网状细胞、吞噬细胞易见,浆细胞亦 可增多。⑷红系及巨核细胞系大致正常。
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骨髓像有何形态学特点?
答:⑴骨髓像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⑵粒红比值正常。⑶巨核细胞有成熟障碍和变性现象。成熟型巨核细胞明显减少,血小板簇不易找 到或没有。
5.简述尿液的生成机理。
答:尿液是在肾脏内形成的。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管时,其中大分子蛋白质和细胞,脂类等胶体被截留,其余成分则经半透膜过滤进入 肾小球囊,形成原尿。当原尿通过肾小管时,约大部分水分,电解质和葡萄糖等物质又重新被吸收回血;同时,肾小管亦分泌一些物质加 入尿中,最后生成终尿。
6.简述乳糜尿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答:特征:⑴外观乳白色,仔细观察可分三层,上层为乳酪状被膜,中层为乳糜色液体,下层有少量沉淀。⑵蛋白质+++~++++。 ⑶加乙醚于尿液中,用力振摇后,所含脂肪溶于乙醚层中,尿液变清。
临床意义:⑴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先天淋巴管畸形、腹内结核、肿瘤压迫等疾病。⑵胸腹创伤、手术伤及腹腔淋巴管或胸导管也 可出现乳糜尿,但少见。⑶过度疲劳、妊娠及分娩后、糖尿病脂血症、肾盂肾炎、包虫病、疟疾等也偶见乳糜尿。
7.解释管型,简述尿液内管型的形成条件。
答:尿内蛋白质在肾小管中形成聚集体,随尿排出后即称管型。 形成管型的条件是:⑴原尿内有一定量的蛋白质。⑵肾小管有使尿液浓缩和酸化的能力,同时尿流缓慢及局部尿液积滞,肾单位中形成的 管型在重新排尿时随尿排出。⑶具有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8.简述管型形成的过程。
答:当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小管中有含一定量蛋白质的原尿时,肾小管即发挥其浓缩和酸化尿液的正常功能;蛋白质浓度因尿液浓缩而增加 ,因酸化至其等电点和受到盐析而易于沉淀、凝固、逐渐以肾小管为外形而凝聚成管型。经过一定时间的固化后,当这些休息状态的肾单 位重新工作时,管型便随尿排出。
9.简述管型的类型
答:由少量蛋白质凝固形成的管型是最简单的管型,即透明管型。蛋白含量较多、变性明显并有颗粒附着其上者称为颗粒管型。如管型中 还有肾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或脂肪滴,则分别称为上皮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及脂肪管型等。
10.简述不同管型的临床意义
答:透明管型可在健康人尿中出现,颗粒管型主要见于急慢性肾炎及肾病。红细胞管型多提示包曼氏囊出血,为急性肾炎和肾出血所特有 ,脓细胞管型是化脓性肾炎的特征。蜡样管型的出现表示肾脏有严重损害。
应该指出的一点是:尿中出现管型并不意味着肾疾患十分严重,从生理机制上看,出现管型倒表示肾功能尚好,多是一种可逆性变化,预 后大部分是良好的。
11.简述脑脊液细胞计数及其临床意义。
答:脑脊液中的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是恒定的在病理情况下因疾病种类不同,细胞数量变化很大,所以细胞计数和分类在疾病的辅助诊断中 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常人:脑脊液中白细胞为<10个/ul。儿童较成人稍高。多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
11~30个/ul时为轻度增高,31~100个/ul时,为中度增高;200~500个/ul为高度增高;500~1000/ ul为剧烈增高,最高可达>10000/ul。白细胞20 个以上应进行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数剧烈增加见于化脓性脑膜炎,少或中度增加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胞数量的变化在治疗中可 作为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细胞数减少是临床好转的标志。
12.简述血液的一般物理性质。
答: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粘稠混悬液,血浆约占0.55,血细胞约占0.4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 板。血浆是一种复杂的胶体溶液,组成非常恒定,其中固体成分占0.08~0.09,水分占0.91~0.92。固体成分包括各种 血浆蛋白、营养成分、无机盐、维生素和代谢终产物等。
血液pH为7.35~7.45,比密为1.050~1.060,相对粘度为4~5,血浆渗透量为300mOsm/kgH2O,血 液离体后数分钟即自行凝固。
13.哪些生理因素可引起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或减少?
答:⑴年龄与性别:新生儿期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明显增高,出生两周后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女性由于月经、内分泌等因素,21~ 35岁者血红蛋白均维持最低水平。⑵精神因素: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寒冷等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过多分泌,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增加。⑶高山居民和登山运动员可因缺氧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高。⑷长期多次献血者红细胞可代偿性增加。⑸妊娠后期,某些老年人 及6个月至2岁婴儿均可出现生理性贫血。
14.哪些生理变化可影响白细胞计数?
答:⑴年龄:新生儿期白细胞计数较高,可达15×109~30×109 /L,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初生儿外周血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整个婴 儿期淋巴细胞均较高,可达0~70。 ⑵日间变化:一般安静松弛时白细胞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内可相差一倍。⑶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 剧烈运动、剧痛、极度恐惧等均可使白细胞短暂增高。⑷妊娠与分娩:妊娠期特别是最后一个月白细胞可增高,分娩时可高达34×10 9/L,产后2~5日内恢复正常。由于生理因素,同一检测对象白细胞计数波动可达50%。
15.简述血细胞的基本结构。
答:血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其它细胞相似。在结构上各种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三大部分。⑴细胞膜 是细胞表面包着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⑵细胞浆 也称细胞质,是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部分,活体状态时为透明的胶状物。细胞浆内包括基质、细胞器和包含物。在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 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和中心体等细胞器。细胞浆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数血细胞含大量的RNA 和酶。它们与生物氧化、蛋白质合成密切相关。浆内还有营养物、分泌物排泄物和色素等。⑶细胞核 由核膜、核染色质、核质、核仁等构成。 其化学成分主要是DNA和组蛋白,其中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16.简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含义。
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为多种原因所引起的一组表现多样化、 转归不一的临床血液学综合征。由于此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在拟定MDS 诊断标准的全国性会议召开以前,其名称、标准等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将那些长期贫血而按常规抗贫血治疗又无明显疗效的所谓难 治性贫血或外周血呈三系均低,而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的所谓“增生性再障”;又因某些病人仅长期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而被诊断为“假性粒 细胞缺乏症”者以及由于某些病人最终转为白血病而一直称为“白血病前期”等类病人都归属这类疾病的范畴,统称为“骨髓增生异常综 合征”。
17.简述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
答:在内源性凝血系统第一阶段因子Ⅹ的激活过程中,因子Ⅸa、 生成以后的反应直到凝血酶原被激活为止,均在磷脂表面上进行,磷脂来源于血小板。正常血小板是无凝血活性的,只有当血小板粘着于 异物(胶原等)以后,血小板膜发生改变,才提供有凝血活性的磷脂表面,因子Ⅸa、Ⅷ和Ca在磷脂表面上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催化 因子Ⅹ的激活。血小板因子3(PF3)即血小板磷脂,其中以丝氨酸磷脂的凝血活性最强。另有人报告,血小板还含有因子Ⅺa的活性 , 可直接催化因子Ⅸ的激活,这可以说明为什么缺乏因子Ⅶ的病人可无出血症状。此外,血小板中有多种促进凝血的因子,如血小板因子Ⅰ 可能是吸附于血小板上的因子Ⅴ,可以促进凝血酶原向凝血酶的转化;血小板因子Ⅱ可以促进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催化作用。血小板因 子Ⅳ是可中和肝素的碱性蛋白质,又叫抗肝素因子,可使肝素失去其抗凝血活性。
18.简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
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由EB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的传染病(又称腺性热)。多发于青 少年,由密切接触、飞沫等途径传播。病毒侵入机体后,多经5天~15天潜伏期后开始发病。
19.简述传染性单核增多症的临床症状。
答:主要为不规则发烧、乏力及伴头痛、剧烈咽痛及咳嗽;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及皮疹。由于异常淋巴细胞在体内大量增生也向非淋 巴组织,如肝、心、脑、肾等器官浸润,而骨髓受累较少见。因此,本病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
20.简述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及防治原则。
答:寄生虫病与其它传染病一样,流行必须具备3个基本环节:⑴传染源 寄生虫病的传染源包括有寄生虫感染、并能将病原体传至外界或另一新宿主的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⑵传播途径 多数的的传播途径须包括离开宿主、在外界生存和进入新宿主3个阶段。⑶易感人群。防治原则:⑴控制与消灭传染源。⑵切断传播途径 。⑶保护易感人群。
21.简述红斑狼疮(LE)细胞定义及其形成条件。
答:红斑狼疮患者血液内的LE因子为一种抗核蛋白的IgG抗体, 它作用于细胞膜使之受损伤,并使细胞核胀大,失去原有的染色质致密结构,形成一种均匀无结构的圆形烟雾状物质,称均匀体。这种均 匀体蛋白被成熟的中性多核白细胞吞噬后即为红斑狼疮细胞(LE细胞)。
22.简述染色质小体。
答: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质中,呈圆形,有1~2μm大小, 染色为紫红色,可1至数个,已证实为核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23.简述中性粒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可出现哪些毒性变化。
答:在严重感染、恶性肿瘤、严重传染性病、败血症、中毒(药物或重金属)、大面积烧伤等疾病时,中性粒细胞可出现毒性颗粒、空泡 、Dohle氏体、核棘突、退行性变及细胞大小不均等变化。
24.简述日本血吸虫的致病机理。
答:血吸虫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其中虫卵的致病作用最为严重。⑴尾蚴和童虫所致损害 尾蚴侵入皮肤,转变为皮肤型童虫,引起局部丘疹、红斑和瘙痒,称尾蚴性皮炎。见于重复感染,是IgE抗体及致敏T细胞引起的变态 反应。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引起经过器官、组织的血管充血、栓塞、破裂、点状出血和炎症,以肺部表现明显,患者出现咳嗽、咯血、发 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⑵成虫所致损害 虫体的代谢产物、分泌物、排泄物等抗原物质,在机体内与相应的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⑶虫卵所致损害 血吸虫卵引起的纤维化病变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⑷免疫复合物所致损害 引起Ⅲ型变态反应。⑸异位寄生与异位损害。
25.何谓疟疾的再燃和复发?
答: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仅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称为疟疾的 再燃。
疟疾复发是指疟疾初发患者红内期疟原虫经药物治疗或宿主的免疫作用被消灭,经过一段时间,由于肝内休眠的迟发型子孢子复苏,发育 产生的裂殖子进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的疟疾发作。
26 试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三种耐药型。
答: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株:因产生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失活,但对酶稳定的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仍敏感。
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细菌由于产生新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 ,后者与β内酰胺酶的亲和力减低,使细菌对所有的β内酰胺酶耐药,对万古霉素仍敏感。耐受性菌株:由于菌株缺少自溶酶,使青霉素MBC为MIC值的32倍以上。 其它:产生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四环素等耐药。
27 试举例说明需监视的耐药菌株。
答:需监视的耐药菌株: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耐高浓度氨基糖苷类的肠球菌、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耐青霉 素的β溶血性链球菌、耐青霉素的脑膜炎奈瑟氏菌、耐头孢曲松的淋病奈瑟氏菌、耐亚胺培南的肠杆菌、产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 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氏菌等。
28 如何防止和减少耐药菌株的扩散?
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防止医护人员的手和医疗器械用品污染病原菌后传染给病人,彻底消毒病人的分泌物和敷料,避 免医院内交叉感染。 对医院内流行的耐药菌株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及时隔离耐药菌株感染的患者,封闭病房,彻底消毒,防止扩散。切勿将抗生素撒落地面,不要在动物饲料中加抗生素,以免药物与细菌接触产生耐药性。
29 医院为了合理使用抗菌素,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制定抗菌素使用管理条例。 制止抗菌素药物广告商片面夸大的宣传。 正面宣传合理使用抗菌素的重要性,宣传细菌耐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害的严重性。
30 何谓超广谱β内酰胺酶,哪些细菌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答:由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基因突变后可以产生新的β内酰胺酶,它除了水解原有的β内酰胺酶外,还可以水解超广谱头孢 菌素,如头孢三嗪、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他啶、氨曲南等,称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多为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产酸克雷伯氏菌、肠杆菌属、枸椽酸杆菌、沙雷氏菌 、莫根氏菌等。
31 试述β内酰胺类抗菌素的结构特征,它包含哪些类药物,试举例说明。
答:β内酰胺类抗菌素都共同具有四个基团构成的核心β内酰胺环,其基本作用模式是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β内酰胺环的附加环的结构或替代基团决定了药物分类,青霉素类,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头孢类,一代、二代 、三代,如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等;碳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单环内内酰胺类,如氨 曲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等。
32 试述国际和我国对医院空气细菌设定的标准。
答:我国医院空气标准:一般手术室细菌数< 500 cfu/m3 , 普通病房< 2500 cfu/m3 。
国际医院空气标准:低细菌数,< 200 cfu/m3,无菌间、一般手术室、供应室、灭菌间、产房、重症监护病房;一般细菌数,200- 500 cfu/m3 ,普通病房。
33 试述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答: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沉淀,如醇类、高浓度重金属盐类、酸碱类、醛类等。
干扰微生物酶系统和影响其代谢活动,如氧化剂、低浓度重金属盐类等。
损伤细胞膜,如低浓度酚类、表面活性剂等。
34 MRSA是什么意思?如何治疗严重的葡萄球菌感染?
答:MRSA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英文缩写。
治疗:若出现β内酰胺酶,提示对所有的β内酰胺酶类药物耐药,应选用万古霉素治疗,如为深部组织 感染,依据药敏试验,采用万古霉素加氨基糖苷类、利福平、复方新诺明等药物联合治疗。
若为MSSA菌,对甲氧西林敏感株,选用能抗青霉素酶的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如萘夫西林,青霉素过敏,选用一代头孢药物如头孢唑啉 ,如对所有的β内酰胺酶类药物过敏,选用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
35 联合治疗革兰氏阴性感染的理论是什么?
答:协同杀菌作用:体外试验证明,联合使用细胞壁活性的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许多革兰氏阴性细菌, 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粘质沙雷氏菌及大肠埃希氏菌均有杀菌作用。
预防耐药性的意外出现:理论上已引起注意,有资料证明联合治疗能达到预防耐药性的意外出现。
36 哪种革兰氏阴性对亚胺培南存在天然耐药性?最好的治疗措施是什么?
答:嗜芽假单胞菌能产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长时间接受亚胺培南治疗的患者,黄杆菌属细菌感染常见耐药。 最好的治疗措施是复方新诺明或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37 与输血相关性败血症有关的最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哪两种?
答: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与输入被污染的袋装血液后发生的致死性败血症有关。认为献血员是无症菌血症患者或胃肠型的恢复期。该菌 在4℃繁殖好,产生大量的细菌和内毒素,然后被输入患者体内。
荧光假单胞菌也与输血后败血症有关。认为通过被污染的皮肤进入血袋。该菌在4℃繁殖好,产生大量的内毒素,然后被输入患者体内。
38 哪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引起类似肺结核样的疾病?
答:由假鼻疽杆菌引起的类鼻疽可产生潜在性感染,后者可在原发感染若干年后以空洞性肺炎的形式出现。临床表现为急性化脓性淋巴结 炎、急性脓毒血症、各种器官慢性化脓性感染。
39 变形杆菌感染在肾结石中起什么作用?
答:变形杆菌具有尿素酶,可将尿素分解为氢氧化铵,碱化尿液,促使结石形成。由结石产生的尿路梗阻可进一步引起慢性感染。
40 狗、猫、人咬伤后分别可出现哪些不同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应用哪些抗生素进行治疗?
答:猫咬伤后出现出血败血巴斯德菌引起的局部感染。 狗咬伤与生长不良发酵菌—2感染有关。 人咬伤后可并发侵蚀艾肯感染有关。
上述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一般对青霉素或阿莫西林敏感,但常合并厌氧感染,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41 试述肠球菌的抗菌用药治疗方法。
答:肠球菌有三种耐药形式,抗菌治疗也分三种情况,具体如下:
对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敏感,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治疗;对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中度敏感或处于中介,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加一种氨 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用药治疗。
高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肠球菌,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加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用药治疗无效,须用万古霉素治疗。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治疗较困难,选药无规律,依具体的药敏结果而定,可选用四环素、氯霉素、喹诺酮类,泌尿系可选用呋喃妥因、磺 胺类药物进行治疗。
42 列出抗菌药物耐药的常见机制并举例。
答:降低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四环素增加药物消散,β内酰胺类增加膜外通透性。
药物失活:β内酰胺类产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产修饰酶,氯霉素通过乙酰转移酶的灭活作用。
靶位改变:β内酰胺类降低青霉素与蛋白的亲和力,喹诺酮类出现DNA酶出现改变,大环内酯类出现rRNA甲基化改变。
靶向转移:糖肽类、甲氧苄啶。
43 列出作用于细胞内致病菌的抗菌药物。
答:药物为了在细胞内发挥活性作用,必须进入细胞内达到相应的浓度并穿透到细菌的微小环境中去,同时细胞内的微小环境应具备一定 条件。这些药物有: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磺胺甲基异恶唑、喹诺酮类、红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类、利福霉素等。
44 什么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答: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能抑制β内酰胺酶,细菌若产β内酰胺酶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药物治疗失效。当将某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合起来,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等,这些药物如果能抵抗靶细菌产生的一种或多种β内酰胺酶,就能恢复抗菌活性。
45 患者念珠感染的易感因素是什么?
答:当机体正常的防御机制因某些因素如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肉芽肿病、营养不良、早产等遭破坏时,念珠菌可成为致病菌。 医源性因素如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静脉插管、导尿管插入、皮质激素、细菌毒素药物的使用、食物含糖量过高致营养过度,念珠菌可成为 致病菌。 烧伤、外伤、手术、滥用静脉药念珠菌可成为致病菌。
46 试述临床中常见的酵母菌。
答: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克柔氏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类星形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光滑球拟酵母菌、葡萄牙 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红色红酵母菌、啤酒酵母菌、异常汉逊酵母菌等。
47 对血源性念珠菌感染患者,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改善预后?
答:拔除血管内导管,去除持续感染的可能原因。总的说来,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应将导管拔除。
48 MRSA常见的传播方式是什么?
答:MRSA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经手传播。手上带菌是因为与患者直接接触或接触了受污染物体表面,而 未认真洗手。 空气传播可能是气管切开、大面积烧伤病人、皮肤炎患者的主要传播方式。经慢性携带者传播不常见。
鼻腔中带MRSA的医生或护士是潜在的传染源,要引起注意。
49 试述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谱。
答:作用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提高MRSA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 也可作用于不典型细菌,如分枝杆菌、军团菌等。早期研制的药物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诺氟沙星无抗厌氧菌活性。 新近研制的药物如左旋氧氟沙星、司帕沙星、格里沙星等具有良好的抗厌氧菌和青霉素耐药肺炎双球菌的作用活性。
50 试述发热腹泻的常见致病菌,对这些细菌哪些抗菌最有效。
答:常见致病菌为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喹诺酮类类药物是现行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但也有细菌对此耐药,常见于空肠弯曲菌。
51 现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是指生物体能“识别异已”和“排斥异已物质”的一切免疫作用;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非自体 ”物质之间进行对立统一的原理、原因、作用和应用的科学。它包括免疫防护作用和免疫病理作用两方面,亦即是抗感染免疫与变态反应 性两大范畴。 1.抗感染免疫引起免疫防护反应:可消除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的传染侵害。2.变态反应导致免疫病理反应:可引起免疫性疾病及损害 。
52简述现代免疫学检验的特点。
1.检测方法改进:科学家们把新的物理和化学手段引进了免疫学实验中。应用新的分离技术可以得到高纯度的抗原和抗体,尤其是单克 隆抗体的出现,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免疫电泳、间接凝集、激光浊度测定、免疫转印法等实验技术的进步,使免 疫检测的敏感性大大提高。2.标记技术建立: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测定和酶标免疫技术等三大免疫标记方法的建立,使抗体反应的 敏感性产生了新的飞跃。近年发展的亲和素-生物素复合标记技术、化学发光和生物化学技术以及分子探针技术又使免疫检测的敏感性和 实用性大有改进。3.实验领域扩展:现代方法则较前大为扩展,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细胞毒试验、溶血空斑形成试验、淋巴因子测定等 一系列实验技术使得全面检测免疫系统及其功能成为可能。4.应用范围广阔:例如可用于传染病及变态反应病和自身免疫病等的实验诊 断、器官移植中的组织配型、微量物质的测定、免疫状态评价等,在法医学、老年病学等诸多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53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活性。
1.结合抗原:抗体的最主要功能是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在体内导致免疫反应,产生生理和病理效应,在体外引起各种抗原抗 体反应。2.激活补体:抗体(IgG3、IGg1、IGg2、Igm)与相应抗原结合后,抗体变构,其重链恒定区上的补体结合点 暴露,CIq逐与之结合,从而使补体各成份激活。3.亲细胞作用:巨唑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等表面都有 有FC受体,不同类别的免疫球蛋白可与不同的细胞结合,产生不同的后果,如变态反应等。4.调理作用:某些免疫球蛋白覆盖于颗粒 性抗原表面,使其更易被吞噬细胞吞噬。5.膜传递作用:免疫球蛋白可通过上皮层传递,这对向胎儿传递抗体及向体表提供抗体具有重 要意义。
54简述变态反应的防治原则。
1.脱敏注射:采用小剂量、短间隔、连续多次注射变应原的方法,逐渐消耗体内已形成的IgE,以便可大量注射抗毒素血清而不致发 病。2.减敏疗法:皮下多次,小剂量注射变应原后,循环中出现IgG封闭抗体,阻断变应原与IgE结合,可防止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的复发。3.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其作用有:①抗炎作用;②稳定溶酶体;③减少淋巴细胞数量;④抑制单核-吞 噬细胞系统功能。4.阻止活性介质释放:如采用色甘酸二钠,阿司匹林和儿茶酚胺类药物等。5.对抗活性介质的作用,临床上常用苯 海拉明,扑尔敏等抗组织胺药物。
55何谓自身免疫?自身免疫病有哪些特征?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同时具有以 下特征: 1.患者血液中可测得高效价自身抗体和(或)自身组织成份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2.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作用于靶 抗原所在组织、细胞造成相应组织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和功能障碍。动物实验中可复制出相似的病理模型,并能通过患者的血清或淋巴细胞 使疾病被动转移。3.病情转归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密切相关。4.除一些病因明了的继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随原发疾病的治愈而消退 外,多数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病常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5.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56细胞因子在抗体产生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有哪些?
1.细胞因子的作用既无抗原特异性,也无组织相容性基因(MHC)限制性。当TH细胞受刺激活化后,它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就可作用 于任何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或任何MHC单倍型的B细胞。2.在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细胞因子起作用。即B细胞的 增殖期与分化期,或Ig的分泌期可有不同的细胞因子起作用。如IL-1可促进B细胞活化与增殖,IL-6可促进B细胞分化。此外 ,不同的细胞因子间的组合有的起拮抗作用,有的起协同作用,如IL-1与IL-2组合可起协同作用。3.细胞因子可作用于旁路B 细胞使之活化。这些B细胞是非抗原特异性B细胞;它们存在于抗原刺激的特异B细胞周围,在抗原活化特异B细胞时,因产生细胞因子 而被活化并产生非特异抗体。4.在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中,有些是由巨噬细胞或其它非T细胞(如粒细胞、肥大细胞等)所 产生。
57什么叫癌基因、抗癌基因?
癌基因是指细胞内或病毒内存在的,能诱导正常细胞发生转化,使正常细胞获得一个或更多的新生物特性的基因。通常人们又根据癌基因 的来源、特性等将其分为病毒癌基因、细胞癌基因及原癌基因。病毒癌基因是指病毒所携带的或病毒所含有的能使细胞转化的基因。细胞 癌基因是指在正常细胞内存在的,与逆转录病毒癌基因具有同源序列,通常参与细胞生物、代谢的基因。原癌基因是指正常细胞基因在一 定条件下可被激活,参与细胞转化及肿瘤发生过程的基因。病毒癌基因又分为 RNA病毒癌基因及DNA病毒癌基因,而细胞癌基因和原癌基因与RNA病毒癌基因密切相关。抗癌基因或癌阻遏基因是指正常细胞存 在的,能抑制细胞转化和肿瘤发生的基因,它们的丢失或失活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58何谓M蛋白?何谓重链病、轻链病?
M蛋白是单克隆性浆细胞或淋巴细胞大量增殖而产生的一种在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上十分均一的异常球蛋白,其本质为免疫球蛋白或其 片段(轻链、重链等)。因常出现于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或恶性淋巴瘤病人的血和尿中,是由单克隆性抗体生成细胞产生,故称M蛋白 。重链病为骨髓瘤的变型,患者血清中的M蛋白为不完全的免疫球蛋白,只有重链而无轻链,故名重链病,目前只发现γ、α和μ三种类 型。轻链病也是骨髓瘤的一种特定类型,在患者血或尿中出现大量均一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及游离的κ或λ轻链,故命名为轻链病。
59简述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研究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
1.HLA与疾病:目前能确定的与HLA有关的疾病有50余种。有些HLA型别的人群往往与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相关,HLA与疾病 关联的研究在于阐明疾病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根据HLA预测疾病及针对性预防疾病等方面均十分重要。2.HLA与器官移植:为降低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程度和频度,移植前应对供、受者进行血型及组织配型,应尽量选择与受者HLA相同或部分相同的供体移植物,以延 长移植物存活的时间。3.HLA与输血反应:多次输血的病人可发现有非红细胞溶血性输血反应,临床上表现发热、粒细胞和血小板减 少或荨麻疹等。这类病人血流中均可查到抗白细胞或抗血小板HLA抗原的抗体。因此对多次接受输血者应警惕输血反应的发生。4.H LA的鉴定:HLA在淋巴细胞膜上存在密度最大,因此HLA鉴定取材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为主。
60简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概念及其研究的临床意义。
MHC是指某一种某一号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它编码的基因产物(HLA、H-2)位于所有有核细胞的表面,主要与移 植排斥反应、免疫应答的调控、疾病的易感性有关。许多实验资料证实机体的很多免疫应答特性也是受MHC控制的。人类HLA系统位 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第8届国际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会议,确定HLA抗原有92个,分属于A、B、C、D和DR五个位点。研究M HC的临床意义有:1.疾病分类。2.疾病诊断。3.预测疾病发展趋势。4.疾病治疗。5.优生等。此外,HLA研究尚有移植配 型、亲子鉴定、法医上的个人确定和人类学研究等用途。
61简述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的概念及其参与的机体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
CD分子是白细胞(还包括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在正常分化成熟不同谱系和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 它们大都是穿膜的蛋白或糖蛋白,含胞膜外区、穿膜区和胞内区。少数CD分子是碳水化合物半抗原。许多CD分子是有功能的分子,有 些是酶,有些是受体,有些是信号传导分子、离子通道或调节分子。CD分子参于机体一些重要的生理和病理的过程,例如:1.免疫应 答过程中免疫细胞的相互识别,免疫细胞抗原识别、活化、增殖和分化,免疫效应功能的发挥。2.造血细胞的分化和造血过程的调控。 3.炎症发生。4.细胞的迁移,如肿瘤细胞的转移等。
62简述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的应用。
CD抗原及其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在基础和临床免疫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基础免疫学研究中CD主要应用于:1.CD抗原的基因 克隆,新CD抗原及新配体的发现。2.CD抗原结构与功能关系。3.细胞激活途径和膜信号的传导。4.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调控。5 .细胞亚群的功能。在临床免疫学研究中,CD单克隆抗体可用于:1.机体免疫功能的检测。2.白血病、淋巴瘤免疫分型。3.免疫 毒素用于肿瘤治疗、骨髓移植及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4.体内免疫调节治疗。
63简述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过程。
移植排斥反应过程比较复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均参与,但以细胞免疫为主。排斥反应主要分三个阶段: 1.抗原的识别及摄取阶段:移植物细胞表面有移植抗原(主要为HLA),宿主的免疫细胞随血流进入移植物与移植抗原接触。2.反 应阶段: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信息,分化增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产生许多淋巴因子;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信息,分化增殖形成浆细胞, 分泌IgG、IgA、IgM抗体。3.效应阶段:①细胞免疫:杀伤T细胞(Tc)一旦形成,Tc就与靶细胞上抗原结合,使靶细胞 膜受损害致靶细胞崩解;②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在局部结合,激活补体,通过凝血及激肽系统发挥作用,引起局部血管充血,通透性增 加,白细胞浸润等炎症现象,加重组织损伤。此外K细胞、巨噬细胞也参与“损害”靶细胞的作用。
64临床测定患者血清补体水平有何意义?
仅有少数病例如某些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补体总量增高,某些传染病中可见到代偿性增高;与补体有关的疾病多数情况是由于补体水平降 低造成低补体血症。例如 1.补体成分消耗增:多可见于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同种 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等。2.补体大失:补体大量丧失见于肾病综合征或大面积烧伤。外伤、手术和失血亦可使补体总量下降。3.补体合 成不足:主要见于肝病患者,如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急性肝炎的重症病例等。
65简述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1.作为检查炎症和组织损伤的非特异性指标:一般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急性期含量急剧升高,而且几乎与组织损伤程度成正比。当 病理状态恢复时,含量也下降。2.手术后继发感染的检测:手术后6h-8hC-反应蛋白(CRP)很快上升,到48h-72h达 到高峰,术后如果无并发症,则3-4天后迅速下降。CRP是手术后并发症或进行性组织损伤坏死的一个很有意义的早期指标。3.用 于鉴别细菌与非细菌感染:在一般情况下,细菌性感染CRP浓度上升,而非细菌性感染上升不明显。4.用于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如 肾盂肾炎与膀胱炎,细菌性肺炎与支气管炎等,一般前者高于后者。5.作为多种疾病的辅助诊断:如:急性风湿热CRP均升高,急性 期过后逐渐转为正常。6.可作为烧伤病人和肾移植后排异现象的检测指标。
66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1.溶菌、杀菌及细胞毒作用:协助抗体杀灭或溶解某些革兰氏阴性菌及某些细胞等。2.调理作用:补体裂解产物(C3b、C I)与细菌或其它颗粒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3.免疫粘附作用: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之后,可通过C3b而粘附到表面有C3b 受体的红细胞、血小板或某些淋巴细胞上,形成较大的聚合物,然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对抗感染免疫有重要作用。免疫粘附在一些免疫性 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4.中和及解毒作用:补体能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从而阻止病毒对靶细 胞的吸附及穿入。5.补体裂解片段的炎性介质作用:C3a的补体激肽作用,可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 C3a、C5a的过敏毒素作用,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等;C3a、C5a、C567的趋化作用,吸引吞噬细胞游走至炎症局部发挥吞噬作用。
67何谓人群免疫毒理学?外界因素对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特点有哪些?
人群免疫毒理学是研究外界因素(化学性的、物理性的和生物性的)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不良影响及其作用的一门科学。 外界因素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的特点有:1.反应较为灵敏:许多外来物作用机体后可以单独影响免疫系统,而出现功能异常,而不使 人体产生其它中毒性改变。2.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广泛的:一种因素常作用于免疫应答过程的多个环节,使机体的多种免疫功能受影响 ,产生多种效应。3.对免疫反应的影响具有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对免疫系统可以有增强或抑制作用。不仅不同物质可以产生不同的增 强或抑制作用,同一因素有时也会表现不同的作用。这主要取决于外来物质的剂量、机体状态、作用方式等多种因素。4.有些具有可逆 性:有些因素作用机体后引起免疫系统的改变,可以在该因素去除后而恢复。
68简述IL-12的抗肿瘤机制。
根据现有材料,一般认为 IL-12的抗肿瘤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1.IL-12通过激发抗肿瘤效应细胞分泌干扰素而发挥作用。2.一些实验表明IL-1 2能诱导激发巨噬细胞产生大量一氧化氮(NO),NO是一种细胞毒性分子,能引起肿瘤细胞的程序化死亡,被认为是巨噬细胞抗肿瘤 作用中的关键分子。3.诱导NK/LAK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增强它们的溶解细胞作用。同时刺激NK细胞和T细胞分泌IFN-r 等细胞因子,发挥抗肿瘤作用。4.IL-12能通过抑制血管形成而限制肿瘤生长,这种作用是通过一种IFN-r诱生蛋白(IP- 10)实现的。5.促进CD8+细胞向Tcl型转换,Tcl型可分泌TH1 型细胞因子,发挥抗肿瘤作用。6.与其它细胞因子有协同作用,如与GM-CSF(粒一巨一集落刺激因子)或与B7-1联合应用, 其效果比单独应用其中一种因子显著。
69简述IL-18的功能。
1.刺激T细胞增殖:IL-18可在抗CD3单抗、伴刀豆球蛋白A、IL-2存在的条件下,刺激小鼠T细胞增殖,经抗CD3单抗作用的人T细胞,经IL-18刺激后可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2.增强TH1及NK细胞毒活性:IL-18选择性地扩增TH1克隆Fas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而对TH0及TH2 细胞不起作用。IL-12可以和IL-18起协同作用,IL-18刺激T细胞的产物IFN-r可以增加Fasl表达。因此IL- 18在免疫系统和某些疾病状态的自身调节中起作用。当IL-18作用于NK细胞时,NK细胞也可上调Fasl表达,并对Fasl 阳性靶细胞表现出更强的杀伤作用。3.参于细胞因子的生成:应用富集的人T细胞,经抗CD 3 单抗刺激,IL-18可使IFN-r和GM-CSF产生显著增加,并呈现剂量依赖性,也可增加IL-2的产生。由于IFN-r和 GM-CSF与TH1型免疫反应相关,提示IL-18在TH1型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70简述基因表达的基本概念、过程及意义。
1.概念:生物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均储存于DNA分子中。信息从DNA向蛋白质的流动称为基因表达。2.过程:基因表达的第一步为 转录,即DNA将其遗传信息原原本本转录成mRNA。mRNA的合成是按照碱基配对的原则,将DNA分子中的信息转录至mRNA 分子上。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发现某些情况下遗传信息还可以由RMA向DNA方向流动,即逆转录现象。基因表达的第二步是遗传 信息从mRNA流向蛋白质,此过程是通过解释遗传密码子来完成的,所以称为翻译。3.意义:一般而言,不同生物的遗传密码是相同 的,这种通用性正是基因工程的基础。如分子杂交,CDNA库的建立,DNA序列分析,重组质粒的构建等。
71何谓基因组、基因组库、cNA和cDNA库?
1.基因组:系指一个生命体或染色体中含有的全部DNA。将基因组DNA切成片数,与载体拼接成一重组DNA,并引入宿主细胞, 这种含有同一特定基因组片段的重组分子亦称基因组克隆。2.基因组库:所谓基因组库乃指含一个机体中的全套基因组克隆。3.cD NA根据碱基配对原则:在体外将某些mRNA由逆转录酶催化而合成互补的DNA,即为cDNA。将cDNA与载体拼接成一重组分 子,并引入宿主细胞即成cDNA克隆。4.cDNA库:cDNA库乃指包含某特定细胞的全部cDNA克隆。
72简述免疫学治疗方法。
1.特异性抗体疗法:(1)抗毒素,如白喉、破伤风等中毒疾病的治疗。(2)抗肿瘤,如抗肿瘤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3)其它 ,如抗同种异型抗体在器管移植中的应用。2.非特异性免疫调节:(1)细菌性制剂,如卡介苗、短小棒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 ,可以活化巨噬细胞,提高抗感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2)免疫分子制剂,如胸腺激素,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干扰素和白细胞 介素等,可促进T细胞成熟,具有抗病素、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3)化学合成剂:如左旋咪唑、多聚核苷酸已用于感染、肿瘤、免 疫缺陷和自身免疫病的治疗。3.人工免疫抑制: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代谢药物和抗淋巴细胞血清等。可控制自身免疫病和延 长移植物存活时间。4.替代疗法与免疫重建:应用丙种球蛋白、胎儿胸腺移植、骨髓或胎肝移植,对严重的原发性免疫缺陷进行免疫重 建。
73简要说明非经典的HLA-I类分子在诱导母胎耐受中的作用。
胎盘滋养细胞上表达有 HLA-E、HLA-G分子,而母体蜕膜NK细胞表面存在CD94/NKG杀伤抑制受体,HLA-E/HLA-G-胎儿抗原复合 物作为配体与CD94/NKG受体发生作用后,通过跨膜分子NKG胞内段上的ITIM传递抑制性信号,抑制NK细胞的杀伤活性, 从而抑制了母体NK细胞对滋养层细胞的杀伤而保护了胎儿。
74简要说明形成自身免疫耐受的机制。
自身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主要有:①克隆清除( clonaldeletion):中枢耐受:未成熟的T细胞在胸腺内发育过程中识别胸腺基质细胞上的MHC-自身抗原复合物后, 通过凋亡机制被清除;②克隆无能(clonalanergy):自身抗原缺乏抗原递呈分子或协同刺激分子,不能有效激活自身反应 性T细胞,而致克隆无能;③克隆重排:自身反应性B细胞克隆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会发生克隆重排,成为对自身抗原不起反应的B细胞 ;④抑制性细胞的作用:如抑制性T细胞、自然抑制细胞、抑制性单核巨噬细胞等;⑤抗独特性网络对免疫应答的自限作用;⑥免疫忽视 :自身抗原表达量低,不能有效激活免疫效应细胞;⑦免疫特许部位:如睾丸、脑、胎盘等。75刺激产生移植物抗白血病反应(GVLR)的主要抗原有哪些。
移植物抗白血病反应是骨髓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可向残留的白血病细胞发动进攻,从而防止白血病的复发。刺激移植物抗白血病产生的主 要抗原有:①广泛分布的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如HA-3、HA-4、HA-6、H-Y等;②相对特异的白细胞抗原,如HA-1、HA-2、(淋巴细胞或髓细胞系) 、CD19(淋巴细胞)、CD45(淋巴细胞或髓细胞);③白血病特异性抗原,如BCR-ABLp210、p190(慢性髓细胞 性白血病)、PML/RARA(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突变的Ras蛋白(髓性白血病)等;④某些在白血病时表达增高的正常蛋白。
76说明双缩脲法成为测定血清总蛋白参考方法的理由?并解释其标化法计算公式中的0.298是什么含义?
(1)我国卫生部医政司推荐的双缩脲法试剂配方是Doumas 1981年推荐的优化配方,此配方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优于其它生化专著中介绍的不同配方;本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试剂与蛋白 质肽键反应专一,不受蛋白质分子量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干扰因素较少,故成为公认的测定血清总蛋白的参考方法。
( 2)Doumas等确定0.298为纯蛋白—双缩脲复合物的吸光系数。即按照Doumas的标准试剂配方,在波长540nm,比 色杯光径1.0cm,分光光度计波长带宽≤2nm等标化条件下,双缩脲反应液中蛋白质浓度为1.0g/L时的吸光度。
77血清白蛋白溴甲酚绿(BCG)法为什么在反应5S时读取A值,而溴甲酚紫(BCP)法为什么定在60S以后?
因为血清白蛋白与BCG呈现即刻反应后反应液颜色即不再加深,但是所测定的血清样品中,除白蛋白外尚有相当数量的a1-抗胰蛋白酶、a1 -酸性糖蛋白、转铁蛋白、触珠蛋白、c反应蛋白和铜蓝蛋白等所谓“慢反应蛋白质”,它们与BCG的反应要在15min甚至1h才 能完成。为了防止这种非特异性反应的干扰,故将BCG法的读取A值时间定在5s(或10s),这样所测得的结果与免疫火箭电泳法 高度一致。
BCP试剂只与白蛋白反应,不与白蛋白以外的其它蛋白质显色。故此法测定A值的时间可放在呈色后1h以内,不影响测定值的准确性 。
78何谓真血糖?判断一项血糖测定方法的测定结果是否接近血糖真值,主要依靠方法的什么性能?试举例加以说明。
所谓真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测定方法的特性越高其血糖测定结果越接近真值。例如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所测得的血糖值没有偏差,是公认的决定性血糖测定方法;已 糖激酶(HK)法试剂两个工具酶对底物高度专一,故其测定结果准确性很高,是公认的血糖测定的参考性方法;而葡萄糖氧化酶(GO D)法中GOD对葡萄糖的专一性是很高的,但其第二步反应的过氧化物酶(POD)特异性差,维生素C、胆红素、尿酸等多种物质能 使H2O2还原,使测定结果偏低。所以GOD法只能用于常规分析。
79何谓Trinder反应?试说明此反应的分析特性。
Trinder反应是指对氧化酶催化底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H2O2 在过氧化物酶作用下,与4—氨基安替匹林及苯酚生成红色色素的反应。此反应首先由Trinder于1969年提出,故名。Tri nder反应最初使用苯酚作生色剂,后来有许多作者提出十余种化合物替代苯酚(如2.4—二氯酚等),使反应的灵敏度得以显著提 高。Trinder反应构成了葡萄糖、胆固醇、甘油三脂及尿酸等酶法测定的基础,有较为重要的使用价值。但是由于催化Trind er反应的过氧化物酶对底物专一性差,维生素C、尿酸、谷胱甘肽及胆红素等还原性物质也与色原性物质竞争H 2O2,从而使氧化过程中产生的H2O2被消耗,导致色素形成减少,测定结果偏低。此外,工具酶中如夹杂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也能消耗氧化产物H2O2,使被测物的测定值偏低。
80评述K 、Na 、Li元素原子火焰发射光谱的发生原理。
火焰光度分析法是一种发射光谱分析方法。样品中的K 、Na 、Li原子受火焰的热能作用而被激发处于高能级的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不稳定,要跃迁回到低能级的基态。当此电子跃迁回到基 态时就放出能量,发射出元素特有波长的辐射谱线,利用此原理可进行火焰光度分析。Na原子的3s基态电子经火焰激发可跃迁到3p 、3d 或4p亚层中。当此电子由3p返回到3s亚层时.则产生589nm波长的辐射(黄色火焰)。K原子受火焰激发时,4s电子可跃迁 到4p、4d或5p亚层,若由4p返回4s基态时,可辐射出767nm波长的深红色光谱。Li原子的2s电子受火焰激发可跃迁到 2p、3p或3d亚层,若由2p返回2s基态时,发射出光谱波长为671nm(红色火焰)。 81说明Fe 、Zn 、Cu 、Mg的原子吸收光谱特征?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单色光,通过试样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谱 线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的技术关键是采用由被测元素作阴极的空心阴极灯作光源,光源灯发出含有被 测元素共振线的线光谱通过原子化器时,其中的共振线被待测元素所吸收,吸收的多少与待测元素的含量有关。
Fe 、Zn 、Cu 、Mg等元素强烈的特征性吸收谱线是:
Fe: 248.3nm
Zn: 213.8nm (空气—乙炔火焰)
Cu: 324.5nm
Mg: 285.2nm (空气—乙炔火焰)
82何谓血浆功能酶?举例加以说明。
血浆功能酶是指在血浆中有确定的和特异生理生化功能的一类酶,它们不仅在血浆中发挥催化作用,而且酶在血浆中的浓度也明显高于其 它组织。血浆功能酶包括:
(1)大多数凝血因子和纤溶酶原:如凝血酶原(第Ⅱ因子)、前激肽释放酶、纤维蛋白溶酶原等。
(2)参与血浆脂蛋白代谢的两种酶:脂蛋白脂肪酶(LPL)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
(3)铜蓝蛋白(亦称亚铁氧化酶)。
(4)肾素(即血管紧张肽原酶):肾素是由肾小球旁器的颗粒细胞合成并释放进入血液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催化血管紧张素原转变成血 管紧张素Ⅰ。
(5)血浆胆碱脂酶,等。
83何谓酶的催化活性浓度?酶的活性单位如何表示?
(1)酶的催化活性浓度是酶含量测定的一种表示方法。它是利用酶的催化特性,通过测定被加速的反应速度来间接的算出酶含量的高低 ,此法的结果不能用质量单位,只能用反应速度单位(μmol·min -1 )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并计算出一定体积(L)标本中酶的含量(活性单位数)。这种表示酶浓度的确切名称是酶的催化活性浓度,简称 为酶活性浓度。
(2)酶活性单位有:①国际单位(在特定条件下每min催化1μmol底物转化的酶量);②催量(katal,简称Kat):它 的定义是在最适条件下每s催化1mol底物转化的酶量。Kat对血清酶活性测定而言显得过大,故用μkatal或n katal。两者可换算
1 IU= 1μmol· min-1 = 16.67n mol·s-1 =16.67n katal
84解释连续监测法。说明本法为什么要在线性反应期进行测定?
(1) 连续监测法是指在适当的仪器上,在不终止酶反应的条件下,多点监测整个酶促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引起的产物或底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在反应速度恒定期间,以单位时间酶反应初速度计算酶的活性浓度。由于本方法测定的是反应速率,故又名“速率法”;又由于测定是 在酶促反应动态期进行的,故又称“动力学法”(也曾称为“动态法”)。但 IFCC文件建议避免将本法称为“动态法”,而应称为“连续监测法”。我国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亦推荐使用“连续监测法”。
(2)酶促反应的线性反应期是指在最佳条件下,酶促反应速度保持恒定(零级反应期)的时间内进行的反应。此时反应产物的生成量与 反应时间呈正比例,单位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值亦与酶活性成正比例。这样就能保证测定结果较为准确可靠。
85解释非结合胆红素(Bu)、结合胆红素(Bc)和δ胆红素(Bδ)?
(1)非结合胆红素(Bu)是指游离胆红素,是血红素的代谢产物,分子式为C33H36N4O,分子量584.7,金黄色,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不与重氮试剂直接显色,是正常血清中的主要胆色素。
(2)结合胆红素(Bc):在一分子非结合型胆红素的两个丙酸基侧链上结合二个葡萄糖醛酸残基即构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二酯,称为 结合胆红素(Bc)。它是在肝细胞内合成的,是胆汁中的主要胆红素。水溶性,能与重氮试剂直接显色,无毒性。
(3)δ—胆红素(Bδ):在长期高胆红素血症病人血浆中存在δ—胆红素。B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脂型的Bδ,是一个丙酸基侧链以共价键与Alb结合,另一个丙酸基侧链结合着糖醛酸;未酯化型Bδ只有一个丙酸基与Alb结合。85%的Bδ能与重氮试剂直接显色。Bδ既不被肝细胞摄取.也不能被肾小球滤过,致使它在循环血液中有较长的停留时间。
86何谓肾清除率和内生肌酐清除率?说明其判断指标。
(1)肾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min)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滤液量(ml/min)。
(2)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是指单位时间(min)内,肾脏清除血浆内生肌酐的血浆体积,其结果以ml/min表示。
(3)内生肌酐清除率试验是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其判断指标主要有:
① 参考值:男105±20ml/min
女95±20ml/min
② 初步估计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的程度:
若Ccr 70--51ml/min 轻度损害
50--31ml/min 中度损害
<30ml/min 重度损害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
若 Ccr 20--11ml/min 为早期肾功能衰竭
10--6ml/min 为晚期肾功能衰竭
<5ml/min 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③指导治疗: Ccr <30ml/min 限制蛋白质摄入
<30ml/min 噻嗪类利尿药治疗无效
く10ml/min应结合临床进行透析治疗
87解释Jaffe反应及“假肌酐”两个名词,并说明如何消除“假肌酐”对Jaffe反应的干扰?
(1)Jaffe反应是指血浆中的肌酐与碱性苦味酸盐反应,生成黄红色的苦味酸肌酐复合物的反应。
(2)Jaffe反应特异性不高,标本中的维生素C、丙酮酸、丙酮、乙酰乙酸、甲基多巴、高浓度的葡萄糖、蛋白质和一些抗菌素如 青霉素G、头孢噻吩、头孢西丁、头孢唑啉等也都能与碱性苦味酸生成红色复合物。这些不是肌酐但能起显色反应的物质称为“假肌酐” 。
(3)消除“假肌酐”干扰,主要采取两种办法:
①用吸附剂(硅酸铝或纯化漂白土)吸附或用离子交换树脂除去“假肌酐”。
②在速率法测定中,设置20S延迟期,即在样品与碱性苦味酸试剂混匀后的20—80S之间(此时期中肌肝与苦味酸反应占主导地位 ,称为“窗口期”进行测定,可得到较准确的测定结果。
88试述Apo AI、 ApoB100和ApoCⅡ的合成部位及其主要功能?
(1)ApoAI由肝细胞合成,是HDL的主要结构蛋白,其功能是激活LCAT(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在胆固醇的逆向运转 中起重要作用。
(2)ApoB100由肝脏合成,是LDL.VLDL的结构蛋白(肝脏合成的每一个VLDL颗粒中只含1分子apoB100,L DL由VLDL转变,每个LDL颗粒中只含1分子apoB100),也是LDL受体的配体。
(3)ApoCⅡ主要来源于肝脏.其主要功能是激活脂蛋白脂酶(LPL),启动LPL对乳糜微粒和VLDL中甘油三脂的水解反应。
89何谓基质效应?试述它对血脂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
(1)“基质”是指标本中除分析物以外的一切组份。对血清胆固醇测定而言,就是指胆固醇以外血清中的一切成份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2)“基质效应”是指:①标本中除分析物以外的其它成分对分析物测定值的影响;②基质对分析方法准确测定分析物能力的干扰。广 义说来,基质效应也应包括已知的干扰物(如胆固醇测定中的胆红素、血红蛋白、抗坏血酸等都是干扰物),但目前只将基质效应限于生 物材料中未知或未定性的物质或因素(如粘度、pH等)的影响。基质效应所致分析结果的偏差称为基质偏差(matrix bias)。
(3)基质效应对血脂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以总胆固醇测定为例,1979年由Cooper证实,在胆固醇酶法测定中,由于校准 液与病人血清的反应性不同,可使总胆固醇的测定值偏低5%~7%。80年代也有不少报告指出校准液中的胆固醇用酶法测定回收率偏 低。在甘油三脂、HDL-C及LDL-C酶法测定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基质效应。因此采用定值人血清做校准物来克服基质效应对血脂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90说明2.3-DPG对Hb与O2结合的影响?
2.3-DPG是2.3-二磷酸甘油酸的缩写,它是红细胞糖酵解支路的产物。在成熟红细胞内,2.3-DPG的含量在动脉血中为 3400μmol/L,静脉血中为4940μmol/L,比糖酵解中间产物(如3—磷酸甘油酸等)高出数百倍。研究确定2.3- DPG在红细胞内有重要生理功能,即能降低Hb和O2的亲和力,促使HbO2释放O2以适应组织对氧的需求。
2.3-DPG在近中性pH环境中与Hb(脱氧血红蛋白)以等分子(1:1)结合,结合常数为105mol-1;但是它与HbO2(氧合血红蛋白)的结合常数相比只有前者的1/100,可见2.3-DPG主要与脱氧Hb结合。当它与HbO2的二条β链形成盐键结合后,使Hb变成T型(紧密型),降低了Hb与O2的亲和力,从而促进HbO2解离释放O2。这种作用在PO2较高的肺部影响较小,但血液流经组织时,红细胞内存在的2.3-DPG就发挥作用,使HbO2大量分解释放出O2、供组织利用。
91何谓Bohr效应?说明其发生的机理及生理意义。
(1)Bohr效应:血液pH对Hb与O2亲和力的影响称为Bohr效应。
(2)Bohr效应的发生机制与pH改变引起Hb构象改变有关。即当H+浓度增加或PCO2增加时,可促进Hb的a链氨基端缬氨酸的氨基和a链122、β链146组氨酸残基的异咪唑基与H+结合,使其带正电荷,从而促进盐键的形成,使Hb变成T型(紧密型)结构,导致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反之,盐键断裂,Hb变成R型(松弛型),增大了Hb对O2的亲和力。
(3)Bohr效应具有重要生理意义:当血液流经肺部时,CO2从血液向肺泡扩散,血液PCO2下降,[H+]也降低,均使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氧离曲线左移,在任一PO2下Hb氧饱和度增加,血液运氧量加大;当血液流经组织时,CO2从组织进入血液,血液PCO2和[H+]升高,Hb对O2亲和力降低,曲线右移,促进HbO2解离向组织释放更多的O2。
92什么是Porter—Silber反应和Zimmermann反应?说明它们的用途?
(1)Porter和Silber的比色法是测定尿17羟类固醇(17-OHCS)的常用方法。用提取剂提取酸性尿(pH2.4 ~2.6)中的17-OHCS,在提取相中加入Porter-Silber试剂,在60℃水浴中保温30min.完成Porte r-Silber氏颜色反应。此反应的实质是17-OHCS与盐酸苯肼的硫酸溶液作用,生成一种能产生黄色腙的21-醛),通过 与同样处理标准比色,计算出尿液中17-OHCS的含量。
(2Zimmermann反应是测定尿中17-酮类固醇(17-KS)的方法学基础。尿中17-KS结合物在酸性(pH2.0 )环境中,经加热水解,用乙醚提取水解后游离的17-KS,洗涤后使17-KS与碱性间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特征性紫色反应,即Z immermann反应。
93什么是OCV和RCV?说明实验室进行OCV和RCV的工作条件?
(1)OCV是“最佳条件下的变异”的英文缩写。它表示本室在目前条件下该检验项目所能达到的最好的精密度水平。各种不同方法中 OCV的测定必须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即OCV的测定应使用与常规工作相同的检验方法、试剂和仪器。但对仪器必须重新进行校正;试 剂应新鲜配制并进行标定;由技术熟练的工作人员操作;在全部测定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光照、反应时间等一切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 因素,并正确的计算检验结果。
(2)RCV是“常规条件下的变异”的英文缩写。它表示本室目前条件下,常规工作中该检验项目的精密度水平。做RCV的基本要求 是把质控样品完全当病人标本,每天由作常规检验的操作者随同病人样品同批测定,而不要有任何特殊照顾,以便能真实反映常规检验的 精密度。
94什么是任选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生化自动分析工作中采取哪些抗交叉污染的措施?
(1)任选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具有在一个通道中任意选择测定多种项目(一般可高达60项以上)。所谓任选有两种方式。其一是输入 样品的顺序,测定完一个样品的所有项目后再做下一个样品。另一种方式是按做批量测定的方式,将输入的所有样品按欲测项目进行组合 分类.相同的项目一起测定,测完一种项目再测另外一种项目。
(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工作中防止交叉污染的主要措施有:
①加样探针、试剂探针的自动清洗与冲洗功能;
②比色皿的自动冲洗功能;
③自动光扫描比色皿,剔除不合格的比色皿;
④计算机自动降低具有相似测定方法的测定项目间的交叉污染概率。
95 解释真值、误差、精密度和准确度?
(1)真值:标本中被测物的真实浓度称为真值。
(2)误差:误差是实验误差的简称,是某量值的给出值与其客观真值之差。
(3)精密度:精密度是表征测定结果中随机误差大小程度的指标,即同一标本在一定条件下多次重复测定所得到的一系列单次测定值的 符合程度叫做精密度。
(4)准确度:准确度是指测定结果与真值接近的程度。准确度主要受测定系统中系统误差的支配(系统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也受随 机误差的影响.所以准确度是表示测定结果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
96如何区分一个分析方法的特异性差和受干扰物质的干扰?举例加以说明。
(1)某些非分析物与试剂发生反应,影响了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说明该方法特异性差。例如在用溴甲酚绿法测定血清白蛋白(Alb) 时,BCG除了与Alb发生“快反应”外,还与血清中的a1 酸性糖蛋白、转铁蛋白、触珠蛋白、C反应蛋白和铜蓝蛋白等进行所谓的“慢反应”,使该法Alb测定值偏高,表明BCG方法用于血 清白蛋白测定时其特异性差。
(2)所谓干扰是指某些非分析物改变了被测定物和试剂间的反应,从旁影响了分析物被该方法检测的正确度。例如在GOD—PAP法 测定葡萄糖的试验中,维生素C、尿酸等还原性物质也能使H2O2还原,导致血糖测定结果偏低。
97 解释PCR、DNA—PCR、RT—PCR、原位PCR和定量PCR?
(1)PCR是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英文缩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在体外特异扩增某一目的DNA片段的技术。 (2)DNA—PCR:以DNA为模板,扩增特定核苷酸序列。主要用于检测特定基因或DNA片段的存在,并常与核酸分子杂交结合 ,分析检定基因突变。 (3)RT—PCR:用提取的mRNA或总RNA(含有mRNA)为模板,通过逆转录扩增cDNA。是检测特定基因表达水平的主 要方法之一,也是用于鉴别、诊断RNA病毒的重要技术。 (4)原位PCR:与原位杂交一样,原位PCR也无需提取DNA/RNA,直接用组织切片和细胞进行PCR或RT—PCR。它既 能鉴定含有靶DNA/RNA序列的细胞,又能确定靶DNA/RNA序列在细胞内或染色体上的位置。 (5)定量PCR:PCR产物经凝胶电泳分离转移膜上,与放射性核素或化学发光标记的核酸探针杂交。根据放射自显影或化学发光后 底板爆光的强弱,用密度计扫描定量。此法在基因诊断中应用甚广。
98简述胆固醇在体内的转化途径.
(1)转变为胆酸和脱氧胆酸; (2)合成胆固醇脂; (3)在肠道内转变为粪固醇随粪便排出体外; (4)合成皮质类固醇和性激素; (5)转变为维生素D.
99试列举五种主要在肝脏进行的代谢.
(1) 可利用糖原提供血糖;
(2) 进行糖异生;
(3) 在脂类代谢过程中生成酮体;
(4) 尿素的生成;
(5)进行生物转化作用.
100试述α1-微球蛋白(α1-m)、β2-微球蛋白(β2-m)的生化特点及其测定对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1)α1-m:α1-m是一种糖蛋白(含糖量为20%),分子量较小(3KD),pI4.5~5.0。α1-m由肝脏产生。血液中的α1 -m有游离型和与IgA结合型两种存在形式,其游离型可通过肾小球滤过,绝大部分在肾小管重吸收降解,故在各类肾病引起的肾小球 滤过功能降低时,血清α1-m浓度升高。此时血清α1-m浓度与血清肌酐、血尿和β2-m等呈正相关(r=0.7以上)。
(2)β2-m:β2-m存在于除红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以外所有有核细胞,尤其在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中含量丰富,在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β2 -m分子量约为11.8KD,由100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pI5.70。它可被肾小球滤过,肾小球的滤过系数达0.90, 又可被近端肾小管全部重吸收降解。血中β2-m的半衰期为1.8h。血中β2-m浓度主要受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故血清β2-m能早期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较测定血清肌酐更灵敏。肾移植成功后血清
β2-m很快下降,当发生排斥反应时,由于肾滤过率下降,并且因排斥引起淋巴细胞增多(β2-m合成增多),血清β2-m常增高。
101、.试述血清乳酸脱氢酶的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1)心肌梗塞发病后12~24H,血中LDH开始上升,48~96h达高峰,10~14d恢复正常,高峰平均值为正常的七~4 倍,对发病己数天,AST已恢复正常的患者,LDH测定仍有较大意义.
(2)诊断急性心肌梗塞,LDH缺乏特异性。在白血病,癌肿,肌营养不良,粘液性水肿、胰腺炎和肺粳塞等患者,血清LDH均可升 高,其中宦幼细胞性贫血升高尤为明显。
(3)任何原因致使肝细胞损害均可引起血清LDH升高,如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其临床意义为ALT、AST相一致,肝炎恢 复期,LDH是最早恢复的酶之一,肝癌时血清LDH活性明显升高,通常原发性肝癌多在l0OOu以内,而转移性肝癌可达10OO u以上。肝癌患者血清LDH升高是由于肿瘤组织中糖酵解速度高于正常组织之故。
102.试述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 (HBDH) 测定及真临床意义
HBDH能催化α-羟丁酸氧化为α-酮丁酸。它主要存在于心肌内,肝细胞内含量很少。当心肌受损时,HBDH就释放入血中。
临床意义:
(l)急性心肌梗塞时,HBDH波动幅度与AST相似,发病2~3d时活跃性达最高峰,其后逐渐下降,.l1~16d后恢复正常 ,在AST和CPK己恢复正常的心肌梗塞患者,测定HBDH可以提高阳性检出率。HBDH有助于心肌梗塞预后估计,血清HBDH 超过750u者预后不良。此外HBDH升高还见于心肌炎。
(2)肝脏病患者HBDH不升高,急性心肌梗塞时HBDH/LDH>0.8,肝病则之0.6,故当LDH升高而难于确定为 心肌梗塞或肝病时,测定HBDH有助鉴别。
103、试述血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GSH-Px存在于牛、羊、人等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及肝脏中,它能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与过氧化物(如H2O2)还原的反应。
正常参考值:91~155u(平均123)
临床意义:减少:遗传性GSH-Px缺乏症。
104、试述血清铜蓝蛋白氧化酶 (CP)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血清铜氧化酶测定主要用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该病患者血清铜氧化 酶水平显著降低,可能由于铜过多地沉积于肝脏及基底核等组织,或是铜氧化酶合成障 碍所致。 此外,肾病综合征和营养不良时,血清铜氧化酶也减少。重症感染、贫血、妊娠、口
服雌激素或某些避孕药、胆道梗阻、胆汁性肝硬化、肾癌和肺癌等患者,血清铜氧化酶 可增高。
105、试述肌酸.激酶 (CK)测定及真临床意义
CPK主要存在于心肌、骨胳肌和脑内。在胃肠道、肺和肾内也含有少量。
临床意义:
(1)心肌梗塞发病后3~4h时,CPK水平开始上升,24~36h时达高峰,2~4d后恢复正常,高峰平均值可为正常的20倍 。CPK升高程度与梗塞面积成正比。因CK仅在急性心肌梗塞后第1~2d升高,至第挝就可恢复正常,故易错过检查时间。
(2)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时CPK不升高。但心脏按摩、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导管检查时等,CPK有时会升高。
(3)皮肌炎、营养不良、药物肌肉注射、肌肉损伤、中风、惊撅、震颤性谐妄、肺梗塞、甲状腺功能减退、休克等均可使CPK增高。
(4)肝胆疾病CPK不高。由于红细胞中不存在CPK,故血清内CPK水平不受标本溶血影响。
106、试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测定及真临床烹义.
在Mg2+的激活下,G6PD的酶促反应能使TPN+转变为TPNH。TPNH在340nm波长有一吸收峰,而TPN+则无此吸收峰,且340nm吸光度的增加与新生的TPNH的量成正比,同时增高的速度也同G6PD的活力成正比。
正常参考值:4~7IU/g(Hb)
临床意义:G6PD缺乏症患者降低。
107.试述淀粉酶 (AMY)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血清淀粉酶属于a -淀粉酶,来源于胰腺和腮腺,它能促进淀粉和糖原水解。当胰腺疾病时,淀粉酶可直接从胰的血管或淋巴途径,或溢出胰体后经腹膜吸 收进入血循环,而使血中淀粉酶增高。
临床意义:
(1)急性胰腺炎时,大多数病例起病6~8h后,血清淀粉酶开始上升,重症患者持续时间较长。血清淀粉酶水平高低与炎症轻重无关 ,轻度炎症时,血清淀粉酶水平可能很高;坏死性胰腺炎可能正常,甚至很低。血清淀粉酶持续时间过长或下降后又复上升,常表示病变 在继续进展或复发。
(2)慢性胰腺炎和胰腺肿瘤可使血清淀粉酶轻度增高。
(3)非胰腺疾病引起血清淀粉酶增高者见于溃疡病穿孔或穿透性溃疡、肝胆疾病、急性腮膜炎、肠梗阻、宫外孕、休克、创伤、肺癌、 糖尿病酸中毒及肾功能不全等。
(4)阿片药物如吗啡、可待因、也可引起血清淀粉酶升高。
(5)血清淀粉酶减低见于肝炎、肝硬化、妊娠毒血症、重症烧伤、胰腺纤维性变或萎缩、肝癌和酒精中毒。
108、试述血清脂肪酶 (LPS)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脂肪酶是一种能水解8~18个碳的长链脂肪酸甘油酯的低专一性酶,主要由胰腺分泌,胃和小肠粘膜也有少量产生,是消化道中水解中 性脂肪的重要酶,胆盐和钙能增强其活性。正常血液中,仅有很少量脂肪酶,血中脂肪酶易被肾脏清除,当胰腺分泌亢进、胰管受阻或胰 腺受损伤或坏死时,脂肪酶逆流或直接释入血液,而使血中脂肪酶增加。
临床意义:
(1) 急性胰腺炎时,血清脂肪酶升高较淀粉酶慢,阳性率不及淀粉酶高,但持续时间长,可达10~l5d。当淀粉酶恢复正常时,此酶仍很高。
(2) 约有20%慢性胰腺炎患者酶活性升高,胰腺恶性肿瘤时血清脂肪酶也常有升高。
(3)血清脂肪酶升高还见于胆总管结石、总胆管癌、胆管炎、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组织坏死、胃穿孔、肠梗阻、肺脂肪栓塞、乳 癌、手术或慢性肾脏病等。
(4)应用吗啡等使胆总管括约肌收缩的药物,也可使血清脂肪酶升高。
109什么是同工酶?
同工酶是指在同一种属体内能催化相同化学反应而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不同的酶。同工酶的概念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同工酶只指 在同1种属体内由不同基因控制的酶蛋白或亚单位的一级结构不同的酶;广义的同工酶概念除包括上述情况外,还包括一级结构相同而高 级结构不同的酶;实际上,由于广义同工酶包括单一种属中天然存在的具有相同酶活性的所有蛋白质,所以称为酶的多种形式而不应叫做 同工酶。
由于有的同工酶虽然催化相同的反应但是生理动用各异,所以称之为《同工酶"比"同功酶"更为确切。
110.试述乳酸脱氢酶 (LDH) 同工酶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LDH是由生物活性和分子量相同,但结构和等电点不同的5种同工酶组成,每种同工酶是由亚基H(心肌性单体)或M(骨胳肌性单体 )单独组成或两者搭配组成的因聚体,可用电泳法使这5种同工酶分开,根据向阳极移动的速度依次为LDH1、LDH2、LDH3、 LDH4、LDH5。LDH1主要存在于心脏,LDH5主要存在于肝脏。
临床意义:在急性心肌梗塞时,血清LDH,和LDH,显著增高,尤以LDH,增高最显著。因而一些作者主张以LDH1/LDH2 比值大于1作为诊断心肌梗塞的特异指标。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肌炎、克山病血清LDH同工酶的改变与心肌梗塞相似,心绞痛、心 包炎、心律失常血清LDH同工酶谱正常。在急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中毒性肝炎时,肝细胞显著受损,血清LDH总活力可 增高三倍,血清LDH5和LDH4明显增高
在胃癌、结肠癌和胰腺癌患者的血清中LDH的5种同工酶均可增高,LDH3增高最显著。前列腺癌患者血清LDH总活力可无改变。 但80%的患者LDH5/LDH1比值大于1。
骨骼肌急性损伤,皮炎时血清LDH4和LDH5都增高。
111、试述肌酸激酶 (CPK)同工酶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已知CPK含有两个亚单位,即M(muscle)和B(brain),由这两个亚单位组合成3种同工酶,即:CPK,(两个B链 ),称为BB-CPK; CPK,(一个M链和一个B链),称为MB-CPK;CPK,(两个M链),称为MM-CPK。
临床意义:在急性心肌梗塞之后血清中CPK开始升高时间最早为2h,达峰值时间最早为24h,迟至72h。根据CPK同工酶分离 监测证实,胸痛发作后,血清CPK-MB上升先于总活力升高。24h达峰值,36h内其波动曲线与总活力相平行,至48h消失。 一般认为,血清CPK-MB≥总活力的 3%,即阳性,最高值可达12%-28%。肌肉创伤及肌肉注射时CPK同工酶只检出CPK-MM,故血清CPK-MM是骨骼肌损 伤的特异指标。"CPK-BB用一般方法不易检出。癫痫大发作后的患者48h内CPK活性也增高。
112.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高哪些?
肝脏是体内重要的器官之一,肝细胞除了具备一般细胞所共有的代谢功能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代谢功能,使机体环境保持相对稳定和正常 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主要生理功能有: (1)是进行蛋白质代谢非常旺盛的器官和合成血浆蛋目的主要场所。血浆全部白蛋白及部分α、β球蛋白都是肝内合成。另外肝脏含有 丰富的酶类,参与各种代谢机能。 (2)糖代谢:肝脏是调解血糖之重要器官,它可将葡萄糖、果糖等转变为肝糖原,贮于肝内,一旦需要时,又可分解为葡萄糖供人体使 用。 (3)脂类代谢:肝脏分泌胆盐,可乳化脂肪,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4)胆红素代谢:衰老的血红蛋白在网状内皮系统中降解,变为间接胆红素,送入肝脏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变为直接胆红素,经胆道排 至肠内。'肝脏在胆红素的排泄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5)解毒作用:肝脏通过氧化、还原、降解、结合等手段,可使体内许多代谢产物,产生化学变化,或失去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或可更 快地排出体外。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雌激素可在肝内灭活,并多数在肝中与葡萄醛酸或硫酸结合成酯,由尿排出。又如:机
体分解蛋白质时产生的氨主要在肝脏内合成尿素,然后排出体外。
113、试述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从网状内皮系统释出的胆红素为游离胆红素,它与白蛋自结合在血内运行,进入肝
细胞后经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为胆红素醛酸脂,即结合胆红素被肝细胞排泄入毛
细血管中随胆汁排出。
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出进入肠后,通过肠道细菌的作用;部分结合胆红素被肠道细
菌盼p葡萄糖醛酸酶水解成游离胆红素,结合和游离的胆红素又被肠道细菌在无氧条件
下进一步还原成尿胆原及粪肥原,大部分尿胆原和粪肥原又可分别氧化成尿胆素和粪肥
素。少量尿胆原被肠道重吸收,其中大部分通过肝脏重新转变成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
肠腔中去,形成所谓胆色素的"肠肝循环",血中小部分尿胆原通过肾脏随尿排出。
114、何为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各有哪些别名?
血清中游离状态的胆红素在水溶液中溶解度低,与重氮试剂接触后不立即显色,必须加入乙醇或甲醇后才显红色,此称间接胆红素。间接 胆红素随血流送至肝细胞中,经酶的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可溶性的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酷,再与重氮试剂作用可立即(通常在lm in内)呈红色,此称直接胆红素。两者合称总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又名葡萄糖醛酸胆红素、肝胆红素、胆红素钠、晶体胆红素、水溶性胆红素、胆红素B、胆红素Ⅱ、结合胆红素等。
间接胆红素又名血胆红素、胶体胆红素、非水溶性胆红素、胆红素A、游离胆红素、
胆红素等。
115、为什么做血清胆红素的标本应注意避免阳光照射?
世纪末 因为血清胆红质见光易分解,特别是紫外线,其分解后的产物不能再与重氮试剂发
生偶合反应,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将标本及时处理。
116.肝脏的免疫学检查
病毒性肝炎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通过抗HAV-IgM及抗-H此-IgM的测定,可鉴别急性甲型及乙型肝炎。HBV-DNA,DNA多聚酶,抗HBc-lgM, HBAg按顺序被认为是最灵敏的HBV复制指标,抗HBc-lgM二l:5000表示病程在6个月以内,<1:5000则 常为慢性感染,HBeAg由阳性转阴性而出现抗-HBe则提示停止复制,病情稳定,但HBV常整合大肝细胞DNA内为以后复发、 转为肝硬化或肝癌打下基础。非甲非乙型肝炎仍无特异性诊断方法,可检测抗HAV-lgM,抗HBc-IgM,抗CMV-IgM, 抗EBV-lgM,来排除甲型、乙型肝炎,以及排除巨细胞病毒巳MV及EB病毒(EBV)的感染而确诊。
117.刚注入高渗葡萄糖后,为什么不适于作血清钾测定?
高渗葡萄糖注入体内后,在肝脏内合成糖原,这一过程需钾离子参予,当细胞内糖原和蛋白合成增加时,细胞内的钾减少,血浆内的钾即 进入细胞内,从而血浆内K+浓度降低,故注入高渗葡萄糖后在一定时间内血清钾浓度暂时降低。;造成血清K十浓度的波动,故在注入高渗葡萄糖后不适于作血清K+测定。
118、试述血清铁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1)原理:以盐酸将血清内嗜铁蛋白上的3价铁解离下来,用二氯醋酸除去蛋白质,
再加过硫酸钾,把可能存在的2价铁离子氧化成3价铁离子,阻止3价铁离子还原成2价
铁离子;最后在40%的丙酮溶液中加入硫氰酸钾,生成红色的硫氰酸铁络合物,与已经
同样处理的铁标准比色,以求其含量。
(2)临床意义:正常值9.0~3umol/L
血清铁增高见于:急惟甲型肝炎、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黄疸。
血清铁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之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
阻塞性黄疸血清正常或减低,、因此可用以鉴别肝细胞、阻塞性或溶血性黄疸。
119、什么是激素?
人体中存在有一些没有导管的腺体,它所产生的一些特殊化学性质,直接分泌到细胞外液或血液中,并通过血液运送到全身或某些特定器 官,影响或改变这些组织或器官的机能『起到调解作用。这种腺体称为内分泌腺(或无管腺,它所产生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激素按其化学本质来看,可分为两类:1类是类固醇,1类是含氮化合物,包括氨基酸的衍生物(如甲状腺素等,以及肽类和蛋白质类物 质,(如胰岛素、甲状旁腺素等)。不论它的化学本质如何,当其发挥作用时有1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不能产生l个新的代谢过程,也 不直接参与物质或能量的转换,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加速或抑制体内原有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了组织的生长,分化等形态变化和一系列生 理功能,行为上的变化。
120、何谓17-酮类固醇?
17-酮类固醇是1种性激素,在男性中它们大部分由辜丸所产生,少部分由肾上腺皮质所产生,都是类固醇激素,其代谢物亦经尿排出 体外。男性激素有辜丸酮,雄酮、和脱氢异雄酮等,后两者通称为17-酮类固醇。类固醇激素皆有1个环戊烷菲的骨架,与胆固醇的关 系密切。17-酮类固醇,因其环戊烷菲骨架上第17位连接1个酮基,故名17-酮类固醇。
尿中17-酮类固醇包括了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两部分。它们又可分为酸性和中性两种。
雌酮含有1个酚式环,故里酸性,在测定时已被用碱洗去,所以通常测定时是测定中性17-酮类固醇,亦即只测定由肾上腺皮质和睾丸 产生的类固醇。利用17位上有酮基的类固醇与间二硝基苯在碱性时结合呈红色的反应称为Zimmermann反应。
121.试述尿液17-酮类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
尿中17-酮类固醇,男性来自肾上腺皮质及辜丸,女性来自肾上腺皮质,其排泄量与年龄有关.,儿童较低,25罗时最高,其后年龄 增大,排泄量降低。
17-酮类固醇排泄量增加见于: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迸,如肾上腺皮质癌,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柯兴氏病),肢端肥大症,辜丸间质 细胞肿瘤,以及肾上腺性异常症(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增生所致的女性假两性畸形)。
减低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阿狄森氏病),脑下垂体机能减退,性机能减退,妻丸切除后,以及某些慢性病如结核、肝病、糖尿 病、重症营养不良等。
122.试述尿液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原理如何
尿中的 7-羟皮质类固醇为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激素,主要为皮质素及氢皮质素。它绝大部份95%是以水溶性葡萄糖醛酸酷的形式存在于尿中 。用正丁醇提取,可将游离及结合形式存在的7-羟皮质类固醇提出,然后与盐酸苯肼的硫酸溶液作用而产生黄色(即Por-ter- Silbrer反应)与同样处理的标准液进行比色而求得其含量。
123.现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是指生物体能 "识别异己"和"排斥异己物质"的一切免疫作用;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与"非自体"物质之间进行对立统一的原理、原因、作用和应用 的科学。它包括免疫防护作用和免疫病理作用两方面,亦即是抗感染免疫与变态反应性两大范畴。
124、试述免疫反应的类别
(1)免疫反应的类别,机体出理的免疫应答反应,按其发展过程及性质呵分为下列3级:
1)1级免疫应答反应 非特异性兔疫防护力:是种奉发最.天然生成的,作用无特异性。
2)2级免疫应答反应 特异性免疫防护力: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基础上由个体发育生成的,作用有特异性。
3)3级免疫应答反应: 过敏反应(或称变态性反应),是异常的或病理的免疫反应,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发展的,
125、非特异免疫力的含义?
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含义:
1)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定义:是生物体在种系发育.过程和长期进化演。变中发展而成
的,这种免疫力的生成是由于生物体与进入体内的病原馋羊物及其它异物相豆斗争作用
而逐渐适应和建直起来的丁系列天然防卫功能,是体内飞切兔疫防护力的摹础。
2)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内容:包括①机体的各种自然屏障作用;②各种细胞的非特异
性防卫作用;③非特异性正常体液的杀菌解毒作用。
3)非特异性免疫力的特点:表现在①人人生来都有,可以遗传给后代,是不同种系
发育的成果;②对病原微生物及其它异物的防卫和消毁作用无特异选择性,即不四异物
的种类不同而表现差异;③免疫防护:反应发生的快,即当外来异物进入体内;与非特异性
免疫防护功能一经接触时即刻发生防护作用。
126、试述特异性免疫的含义与主要特点
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后天发展生成的免疫力,包括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生成致敏的淋巴细胞两方面的免疫作用。这种免疫力的产 生,是机体受到抗原异物刺激,由体内免疫活性细胞生成的。这种免疫力有下列主要特点:
(1)这类免疫力的作用有特异性,郧它们受到某1种病原体或抗原刺激局产生的免疫力,只能对抗该同种病原体或抗原。而对无关的病 原体或抗原则不起作用、因此称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是在出生后由原有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基础上发展生成的。它们不能完整无缺地遗传给下一代,它主要是保护个体,但是 在种系长期世代演化过最时也给于种系发育一定的影响。
(3)特异性免疫包括有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力和特异性的细胞兔疫力两大类作用,这些特异免疫力与非特异免疫力相互配合协作,:发挥 巨大的作日,即可表现有免疫防护效果,也可出现不良的反应(如变态反应)
127、.试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包括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细胞,免疫分子物质。
(1)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①胸腺:有两种功熊,①诱导骨髓干细胞分化成熟为T淋巴细胞。②腺体的上皮细
胞分泌胸腺素影响淋巴细胞的发育。
②法氏囊是机体另一淋巴组织,仅存在于禽类,一般认为哺乳动物
的骨髓广人们肠道有关淋巴组织或骨髓可能具有类似法氏囊的作用,法氏髓也可分泌羹
激素,以诱导骨髓干细胞分化,成熟为B淋巴细胞。
③骨髓时;的多能细胞前分化成不同功能的淋巴细胞i单核细胞、粒细胞、血小板等。
2)周围免疫器官:
①淋巴结:淋巴结的两个基本功能是滤过作用和淋巴细胞定居场所,整个淋巴结中约70%为T淋已细胞。
②脾脏;脾脏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也是从事滤过血液的最重要的淋巴组织,脾脏内约35%~50%为T淋巴细胞,50%~65% 为B淋巴细胞。
(2)免疫活性细胞"是指受抗原物质刺激后能发生免疫反应的小淋巴细胞,主要为T细胞,B细胞及"K'细胞。此外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粒细胞,血小板也都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
(3)免疫分子:指发挥免疫效应作用的分子包括:19、补体、淋巴因子、单核细胞因子、胸腺素等,
128、试述人体免瘦系统的功能
免疫的基本功能是""自我识别作用"即机体能严格的区别"自己或"非己"的物质,对非己的发生反应;子以排斥,对自己的则不发生 反应,"具体地说免疫功能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防御传染:防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侵袭,并将它们消灭或中和,假如这种功能失调,"活性过高"则将发生不利的结局, 形成变态反应」反之如"活性过低"机体抗御病原微生物能力薄弱.,则易反复感染,这常见于免疫缺陷的病人。
(2)自身稳定:这一功能为保持体内细胞的均一性,担负除去己衰老的和破坏的细胞成份。例如将血循环中己衰老或被破坏的红细胞或 白细胞清除,这一功能失调,出现"过高"时可将自体某些组织细胞作为"非己"的物质加以处理,而引起组织损伤,发生自身免疫性疾 病。
(3,免疫监视:机体内经常产生突变细胞,可能自发产生或由于某种病毒和化学药品诱发产生,这种突变细胞表面具有特异性抗原物质 。正常免疫功能具有识别和清除它们的作用,称此为"免疫监视作用"。这一功能低下,可能是肿瘤发生的原因。
129、什么是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是人体血清或体液中一类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主要是丙种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和加强细胞的吞噬作用 ,并能在补体的协同作用下,杀死或溶解病原微生物,是机体抗感染免疫中的重要防御机制。
抗原侵入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各种具有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主要由来源于骨髓的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分化繁殖成浆细 胞所产生的。
目前已在人体血液中先后分出五种类型的免疫球蛋白,分别命名为免疫球蛋白G、A、M、D、和简写成lgG、lgA、IgM、Ig D、和IgE。有几种免疫球蛋白还可以分成若干亚型。
130、何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大类。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起主导作用的。当T细胞与抗原接触后被刺激成为对该抗原有特异免 疫反应的细胞,称为致敬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后,能转化为淋巴细胞,再增殖为效应细胞。并释放出各种淋巴因子(如巨噬细 胞移动抑制因子,趋化因子,皮肤反应因子,淋巴毒性因子,干扰素,促丝状分裂因子及转移因子等)。以及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的直接 作用或引起以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从而破坏抗原,或与之发生免疫反应,即产生细胞免疫的效果。
体液免疫是抗体(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等存在于体液中的物质所起的免疫作用,B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即转化为较大的浆母细胞 ,分裂增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自;再释放到体液中而产生体液免疫的效果,补体则是正常人血清中存在的非特异性体液免 疫因素。(2)同族丙种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常用的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和成人血清。其中含有多种抗体:主要用于预防麻疹、传染性肝炎 等病毒性疾病,也可用于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的病人。
133.何为凝集试验、直接凝集试验?
凝集试验:在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悬液中,加入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在一定浓度电解质参加下,颗粒凝集成团,叫做凝集 试验。
直接凝集试验:有玻片法及试管法2种。
玻片法:是一种定性试验,其操作方法是将已知诊断血清与待检抗原在玻片上混合,而后不断摇动玻片1~2min,如出现肉眼可见的 凝集颗粒,即为阳性。
试管法:是一种定量试验,其操作是将待检血清在试管中用生理盐水做对倍稀释,而后加入等量的已知抗原,若抗原抗体有特异关系时即 可出现凝集现象,并以出现明显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该血清效价(滴度)。
134、直接凝集试验用途有哪些?
直接凝集试验的用途有:
(1)测定抗原:用已知诊断血清来检查细菌域血型。
(2)测定抗体:用已知抗原检查患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以诊断传染病,如肥达
氏反应。
135、.何请免疫活性细胞的表面抗原和表面受体?
表面抗原:指免疫活性细胞的膜表面具有同种抗原,如小白鼠的O抗原存在于胸腺细胞及外周血T细胞表面,也少量存在于脑组织细胞表 面。
表面受体:即在细胞膜表面存在着与抗原决定簇发生结合反应的受体,如人的T细胞具有与绵羊红细胞结合的受体,两者结合后呈花环状 。人和小白鼠的B细胞具有C,结合的受体,以及与IgG抗体FC片段结合的FC受体。借此可作红细胞-抗体-补体(EAC)花环 形成反应,以同T细胞相区别。
136.什么是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即胸腺依赖的淋巴细胞是由小淋巴细胞进入胸腺内受到胸腺素作用后分化而成(小淋巴细胞在胸腺外受胸腺激素作用后,也 可成为T淋巴细胞)。这类细胞寿命较长(生存4~5年以上),能在
体外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自然玫瑰花形,受到抗原刺激后 5d左右即转化成为淋巴母细胞,迸而发展成"致敏的淋巴细胞"再遇抗原时即释放出免疫效应因子,发挥细胞免疫力作用。据文献报导 ,T细胞至少有5个亚群,但各人分类命名很不统一。
137、什么是K细胞?
K细胞:近年来发现除T、B细胞外,还有两群具有杀伤靶细胞能力的淋巴细胞:·即
K细胞和NK细胞。
1)K细胞:叉称依赖抗体的细胞毒细胞ADCC是一种淋巴细胞,它来源于骨髓干细胞,但不受胸腺或腔上囊类淋巴细胞组织的影响, 且其免疫作用本身无特异性,但K细胞具有IgG的FC受体,当特异抗体(IgG)与靶细胞结合后,此抗体FC段活化,K细胞的F C受体即可与之结合,从而杀伤靶细胞。在排斥同种异体移植物,破坏恶性肿瘤以及溶解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NK细胞(又称天然杀伤性细胞):有人认为此群细胞即K细胞,但也有人认为是另一群淋巴细胞,此群细胞直接作用于靶细胞不 需抗体和补体参加,此细胞有C3受体,但也有FC受体。
138、试述酶标免疫吸附测定(ELISA)原理
酶免疫试验的原理是使酶与已知抗原(或抗体)结合,用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由于酶与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并不改变该抗 原(或抗体)的免疫学反应的特异性,故仍可与待检血清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相结合,同时也不影响酶本身的酶学活性,故可加上相 应的酶底物使之显色而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查。ELISA为酶免疫试验的一种,乃利用聚苯乙烯等试管或微量滴定板的吸附作用,便整个 试验过程在该管(或板)中进行。例如,可将已知抗原(或抗体)加入聚苯乙烯管(或板)中,使之吸附于其表面而不被洗掉,再加待检 血清,如待检血清中有相应抗体(或抗原),则与之结合而被吸附,故亦不易被洗掉,然后再加上用酶标记的抗人lgG的抗体(或酶标 记的相应抗体),义与之结合而被吸附,亦故不易被洗掉,最后加上相应的酶底物使之显色。根据颜色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本法非常灵 敏。只要能制备合适的抗原,均可用以测定抗体,其适用范围同间接凝集反应。同样,本法亦可用以检测抗原。
139试述放射免疫测定(RIA)原理
其原理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对已知的抗原 (或抗体)进行标识,然后与待检血清(可能含有相应抗体或抗原)进行反应,再将游离的和已结合的同位素物质进行分离,分别计数, 即可算出待检血清中抗体(或抗原)的含量。本法非常灵敏。可用于检测各种抗原,亦可用于检测各种抗体,其适用范围同间接凝集反应 。
140.乳胶妊娠试验注意事项有哪些?
(1)试验前将试剂放室温,使操作时温度接近于室温,否则会出现假阳性。
(2)观察结果时间,应根据操作时温度来定,当室温在20C以上,加入乳胶抗原后2~3min;室温在l5C~2O°C可延长到 3min左有,室温在10~15°C可延长至4min,一般m性结果可保持lOmin不变。
(3) 尿液标本要澄清,否则需先离心或过滤之;以免出现假阴性。
(4) 尿液、抗血清,乳胶抗原3者大小应一致,且次序不可颠倒。
(5)尿液比重应在L010以上,否则出现假阳性。
(6)尿液中蛋白++以上,应除去,否则可出现假阳性(可将尿液煮沸2~3min除去之),若尿液中混有精液;因其是高分子蛋白 ,也可能出现假阳性。
(7)不同批号的乳胶抗原或抗血清不能配对使用,因其效价各有不同。
141、何谓溶解反应?何为毒素抗毒素中和反应?
细菌域红细胞等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后,若加入补体,则细菌或红细胞即被溶解,此种现象称为溶解反应。
外毒素与适当量的相应抗毒素混合后,抗毒素中和外毒素的毒性。保护试验动物免于死亡,或不起毒素所产生的皮肤坏死反应,这叫毒素 被抗毒素所中和的中和反应。在体外当外毒素和抗毒素二者的比例适合时,则可产生沉淀反应。
142、间谓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是检查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体外试验方法之一,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受特异性抗原物质(纯化蛋白衍生物P PO,细菌类毒素等)或非特异性促分裂因子(如植物血凝素,美洲商陆等)刺激后,能转化成为体积较大的淋巴母细胞,进而分裂增生 ,而具有细胞免疫能力,以其转化率的高低来表示T细胞免疫活性的强弱,B淋巴细胞在细菌脂多糖,抗伯的抗体以及美洲商陆的作用下 也可有淋巴细胞转化反应。
143、何为E玫瑰花结?
1970年COmbs等观察到自然情况下,人体淋巴细胞能与绵羊红细胞粘附而形成玫瑰花样细胞,以此作为T淋芭细胞的标志之一。 因涂片瑞氏染色后,淋巴细胞被染成蓝紫色犹如花芯,而粘附于淋巴细胞周围的绵羊红细胞,被染成红色,类似花瓣,整个形状一如上衣 上的装饰品 玫瑰花别针,故称此种细胞为玫瑰花结。由于花结来自红细胞,叉称红细胞玫瑰花结形成细胞(erythrocyterosette fromingcell,E-RFC),又称E玫瑰花结。目前国内以E-玫瑰花结命名者较多见。
144、.E-玫瑰花试验的实用意义是什么?
(1)E-玫瑰花试验是体外测定细胞免疫方法之一,在一定实验条件下试验结果稳定,方法简便,易于推广。总T和活性T玫瑰花形成 细胞百分率的下降是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的反映,而目前文献中报导多用测总T玫瑰花形成百分率的高低作为病人兔疫状态的指标,临床上 已用于恶性肿瘤;淋巴细胞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损病,器官移植等方面的研究,据国内外初步提供资料元玫瑰花试验可能作 为这些疾病患者机体细胞兔疫状态,预后及疗效的观察指标。对某些疾病如淋巴细胞白血病,麻风病,原发性免疫缺损病,可以作为诊断 、分类的参考。
(2)总T玫瑰花形成细胞的百分率仅反映周围血中的数量,不能反映T细胞的绝对数量。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已证实是B细胞单株 恶性增殖性疾病,周围血中总T玫瑰花形成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而T细胞绝对值并不减少,因此,报告玫瑰花形成细胞的绝对数值。对 一些疾病是有帮助的。
(3)关于活性T细胞的功能作用,还不十分清楚,可能是测定积极参与细胞兔疫的T细胞亚群。
145、.什么是白细胞杀菌功能试验?
此试验,是检查白细胞的杀菌功能,即将分离的白细胞加入一定量的细菌进行培养一定时间以后离心,去除末被白细胞吞噬的残留细菌, 并检查其细菌数下沉的白细胞,加入lOM灭菌蒸馏水破坏白细胞。使细菌释出,再进行倍比稀释。将定量稀释液倾注平皿,进行培养然 后计算菌落数,即可求出白细胞吞噬了的细菌约存活率,本试验若与NBT还原试验配合,是一有效的测定杀菌功能的方法。
146、怎样在普通显微镜下鉴别于和B淋巴细胞?
国外已采用酶染色法,可以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鉴别,由于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较好,较易推广采用。其原理大约为 T淋巴细胞浆中有非特异性脂酶(B细胞则无),能水解底物小醋酸蔡醋为醋酸离子小茶酚,然.后小蔡酚与六偶氮付品红偶联,在T淋 巴细胞浆中酷酶存在部位,染成不溶性红黑色沉淀物,而B淋巴细胞则无此种作用而加以鉴别。
147、何谓荧光?何谓免疫荧光技术?
荧光:是指某一物质,经激发光激发后,吸收了光量子,于极短的时间内激化分子继续放出波长比激发波长更长的可见光,称荧光。
免疫荧光技术是把组织化学和免疫学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l种较新技术。是指用荧光色素标识的抗体(或抗原)去浸染涂片或组织切片中 的相应抗原(或抗体),在紫外光或蓝紫光照射下,能激发强烈的荧光,借助荧光显微镜观察抗原-抗体反应的1种方法,由于实际工作 中主要是用荧光色素标识抗体,故一般所谓荧光免疫技术,即指荧光抗体技术。
148、免疫荧光技术有哪些优点?
优点:
(1)具有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且可观察到染色对象的形成学特征,显著地
提高结果判断的可靠性。
(2)敏感性高,由于在暗的背景下,大眼对荧光很敏感,一般每血含菌量5000个
左右即可检出,如用荧光菌球法,只要挑到1个活菌,就能被检出,而凝集试验需要数
亿个以上方可检出、
(3)快速性:只要有了荧光色素标识的抗体,从染片到镜检2小时即可得出结果,这
个特点对于传染病的快速诊断,意义尤为重要。
(4)广泛性:原则上可应用于一切抗原抗体系统中,即可用于死的微生物,又可用
于活的微生物,即能查抗原又可查抗体,即可用于体外,又可用于粘膜表面。
(5)定位性:免疫荧光可对抗原或抗体进行组织定位,细胞定位,甚至一定程度的
亚细胞水平定位,这对免疫学、免疫生物学或免疫病理学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149、免疫荧光技术有哪些缺点?
(1)非特异性荧光染色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判断结果的客观性不足。
(2)技术程序较繁,易受外界条件变化而干扰。
150、.癌胚抗原 (CEA)测定有何临床意义?
癌胚抗原是1种糖蛋白,它存在于2~6个月胎儿消化系统(胃肠道、胰腺、肝脏)内,能被肝脏摄入并迅速地崩解。大多数结肠癌组织 能合成CEA,而未分化腺癌或癌细胞分化极低者无合成CEA的能力。此外,CEA也可由正常或炎症性肠粘膜产生。目前,CEA主 要作为结肠癌术后复发的信号和疑有结肠癌患者的辅助诊断。
临床意义
(1)90%不吸烟的正常人CEA≤2.5ng/ml,19%吸烟的正常人>2.5ng/ml。
(2)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肺部疾病、胰腺炎等非肿瘤性疾病CEA均可超过2.5ng/ml,少数患者可达lOng/ml 以上。
(3)结肠、眉、胰腺、肝、肺、乳房、膀恍、前列腺、淋巴等部位恶性肿瘤以及妇科恶性肿瘤,CEA水平均可升高,而其中CEA检 查阳性率较高的是结肠和直肠癌(73%)、肺癌(76%)、胰腺癌(91%)、胃癌(61%)。
(4)CEA对结肠癌的诊断还缺乏特异性,亦无早期诊断价值。由于结肠癌患者血中CEA水平升高往往已属晚期,因此,目前CEA 测定主要作为结肠癌术后复发的指标。结肠癌术后2~14天,血中CEA下降甚至不能测出,复发者血清CEA又转为阳性。血清CE A水平持续显著升高者可作为剖腹探查的指证。
151.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会出现前滞现象 (阻滞现象)吗?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为:
1)抗原或抗体结合到固相载体的表面并保持其反应能力。
(2)抗原或抗体与酶相结合并保持其反应能力及酶活性。
(3)结合物与相应的酶联抗原或抗体反应,再加入相应的底物。这时被结合到结合物上的酶可以催化底物水解、氧化或还原,产生有色 的物质。颜色的深浅与相应的抗原抗体量成正比,因此可以用来定量抗原或抗体。
因此,这类反应与试管沉淀反应、凝集反应不同。由于反应物中抗原或抗体被固定在固相载体上,而且要把没固定的洗掉,反应后还要把 过剩的没参加反应的抗体或抗原再洗掉,所以反应仅仅停留在第1阶段上,没有试管液相反应的第2阶段。因此,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中 不会出现试管凝集或沉淀反应中抗原或抗体过剩所引起的阻滞现象。
同样道理,固相放射免疫技术也不会出现阻滞现象。
包被对抗原或抗体用量过大,效果不好,这是空间障碍造成的。
152、加温为什么能促进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借助扩散穿越介质分子,彼此互相碰撞而发生反应。加温能促进扩散和碰撞,所以能促进抗原抗体反应。但有的抗原抗体反应在 较低温度下就很强烈。比如,冷溶血素和冷凝集素,在4℃左有反应很好。冷溶血素在4℃下结合到红细胞上,然后加温到37℃左右开 始溶血。一般抗原抗体反应都是在37℃°C左右进行的,当加温到56~6℃时,抗原抗体复合物将要解离。
153、何谓抗原、免疫原?二者关系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回答的材料很少。可这两个概念在日常工作和学术活动中又经常应用。现接着有关文献作些介绍,以供参考。
在精典免疫学里,抗原是指进入机体能引起抗体产生,并且能和其抗体发生特异反应的物质。但据现代免疫学的观点,这个定义就不充分 了。因为随着非感染免疫学的发展,又出现了另一些类型的免疫反应。这些类型的免疫反应并不产生抗体,或者说抗体的作用不是主要的 。比如延缓型过敏反应,移殖和耐受现象都属于这1类。在这些情况下,抗原对机体的作用是引起对抗原敏感的淋巴细胞的出现或者降低 淋巴细胞对抗原的反应性。
考虑到上述这些新情况,目前的抗原定义为:进入机体能引起特异的免疫反应的物质就是抗原。免疫反应包括:产生抗体,出现致敏的淋 巴细胞或者耐受状态。与精典免疫学中抗原的定义相比这个定义要广得多。
用于免疫并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就是免疫原。
从上述抗原和免疫原的定义出发,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是,抗原的含义要比免疫原厂,而且免疫原主要强调用于免疫。抗原包括免疫原和 耐受惊。
154、抗体、沉淀素、凝集素,溶血素,免疫球蛋白的关系如同?
抗体是指与抗原能发生特异反应的物质的总称。
免疫球蛋白是指与抗体活性有关的血清中的蛋白质,属于γ球蛋白。
沉淀素为引起沉淀反应的抗体。
凝集素为引起凝集反应的抗体。
溶血素为引起溶血反应的抗体。
这些概念并不是孤立的,截然不同的,而是彼此联系,彼此相通的。
如果要问抗体究竟是什么东西?即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答案就是: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兔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表现出抗体 活性,更不都是某广特异性的抗体。
对于抗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来源分类,可有同种抗体和异种抗体。从反应的能力上来分,可以有完全抗体和不完全抗体。从 反应的形式上来分,就有沉淀素、凝集素和溶血素等。它们并不是完全不同的物质,比如lgG可表现为沉淀素,但也可以表现为溶血素 ,也不是不能凝集颗粒抗原,只不过它的凝集活性较lgM低罢了。它所以表现出不同反应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抗原以及反应条件不同。
155、何为抗原抗体有效结合价?
抗原抗体的结合价一般来讲是变化的。当抗体过剩时,它能表现为最低结合价,即1价,最高结合价也不会超过决定基数或抗体结合部位 数。有效结合价是指在某一反应中,在特定的抗原抗体浓度比以及其它条件下,抗原(或抗体)实际参与结合的决定基数(或结合部位数 )。以lgM为例,它可以呈1价,也可以呈10价,所以lgM是变价的,其结合价变化范围是1~10。但是,当它和l个具体的抗 原以特定的浓度比相混合时,将呈现一定的结合价,比如5价。对于抗原也是一样。
156.抗原抗体反应中,第一阶段为什么进行得很快;而反应第二阶段为什么很慢?
对于抗原抗体反应历程,传统的看法是分成两个阶段:第1阶段是抗原抗体反应历程,传统的看法是分成2个阶段:第1阶段是抗原抗体 反应形成简单的复合物;第2阶段是这些简单复合物之间的再结合,出现沉淀或凝集。
实验表明,反应的第l阶段几乎是瞬间完成的,在几ms到几lOms,最迟在几min内完成。而第2阶段反应要慢得多。甚至要nd 才能完成。
这有 2个方面的原因:第1,参与第1阶段反应的是游离的抗原或抗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比较起来,它们要小得多,扩散速度要快得多,因 此碰撞机会也就很多。第2,从第1反应阶段所形成的小复合物到产生肉眼可见的沉淀物或凝集物,要经过多次地反复地碰撞结合。而且 复合物越来越大,扩散速度越来越小,碰撞结合的机会就越来越少,所以反应很慢。
157.何谓间接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
间接法分两个步骤,第1步周未标识的抗体与标本的抗原作用,冲洗后,第2步用示记荧光色素的特异的抗球蛋白荧光抗体染色,如第1 步有特异的抗原抗体结合,则第:步由于标本中有抗体球蛋白存在。染色时可破荧光标识的抗球蛋白抗体染色,例如在标仁片中有脊髓灰 质炎病毒感染的细胞,第1步先用兔抗脊髓灰质病毒免疫血清作用,冲先后再以羊抗兔免疫球蛋白荧光抗体染色,即可梁上特异荧光。
此法可以1种荧光抗体(抗球蛋白荧光抗体)用于多种抗原抗体系统,比较方便。出于第1步结合的中间抗体分子,可以分别结合多个抗 球蛋白荧光抗体分子,因此敏感性主往较直接法为高,但间接法涉及的成份较多,引起非特异性荧光机会较多,必须做一系列对照。
直接法是利用荧光色素标识的特异性抗体直接检查未知抗原,此法优点是特异性高、简单、快速、但必须标记对各种不同抗原的相应荧光 抗体,手续复杂,敏感性较间接法乳
158、何谓荧光补体法?
与间接法相似,其不同点是在用免疫血清处理时,加上新鲜啄鼠血清作为补体,使标本的抗原形成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第二步用抗 琢鼠补体C3 的荧光抗体染色,鉴定未知抗原或未知抗体。此法敏感性很高,但由于更容易出现非特异性荧光染色,且补体洼质不稳定,每次均需新鲜 抽取,故在实际应用上,此法尚未推广。
159、何请间接法一一酶标记抗球蛋白测定抗体法?
将抗原吸附或结合在固相载体上(常用聚苯乙稀等塑料小管小盘或小珠等作为固相载体,,然后加入含有特异抗体的血清,经孵育一定时 间后,固相体表面抗原与抗体形成夏合物,洗涤除去其它成份,再加入酶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它与固相载体上的免疫复合物结合。经洗 涤除去多余的酶标记抗体,加入底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底物发生反应(降解或氧化还原,产生有色物,通过分光光度计可测出产物的量 ,即可测知被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酶-抗球蛋白的量,进而可知存在于血清中的抗体的量。
160、何谓佐剂,其作用原理及优缺点如阿?
佐剂又称免疫增加剂,它与抗原合用能增高抗原的免疫原性和改变宿主的免疫反应也达到增加细胞免疫力或提高抗体产量。
理 :佐剂能增强免疫力的机理,主要是引起迟发型过敏反应,招引大量巨噬细胞对抗原加工处理和促进免疫反应,同时又可使抗原储存,缓 慢释放和改变抗原性基团的构形。以及促进机体内蛋白质合成的激素调节作用,其中主要靠蜡质D成分及其它表面活性物质,大致分为下 列2类作用。
(1)对抗原的作用。方式是抗原(半抗原)加佐剂作用——增强免疫原性。
(2)对宿主的作用。方式是抗原(半抗原),加佐剂加宿主机体—— 免疫应答反应增强。
优缺点
(1)优点:①佐剂能增强抗原的免疫效能,并能将无抗原性的物质(简单半抗原)转
变成有效的抗原。②佐剂能增高循环中抗体的产量和提高细胞免疫力,并能延长免疫的
有效期间。③佐剂能改变产生循环抗体的类型,例如单纯注射卵自蛋白只产生IgG型抗
体,加福氏完全佐剂-同注射则可产生出lgM型抗体。
(2)缺点:①注射佐剂后引起局部硬结、肿块、持续较长时间不消退。如注射福氏
完全佐剂,除引起局部肉芽肿外,往往会造成持久的溃疡,以致严重损伤组织。②佐剂
能引起实验性自身免疫病,有时能诱发肿瘤。
161、什么叫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
在自然界中,除常见的动物和植物外,还生存着1个10分庞杂的,个体微小的生物类群。这些微小生物的个体用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 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将其放大几百倍甚至几万倍才能看到,故被称为微生物。
自然界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有益而且是必须的,如用于防病治病的抗生素,几乎全部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但是也有l部分微 生物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162、病原微生物有哪些种类?如何分类?
根据微生物之间的形态、生理等生物学性状的差异,它们被区分为许多种类,如细菌、病毒、立克次民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放 线菌以及真菌等。
上述各类微生物除病毒外,其生物学位置划为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都是细胞型生物,按细菌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的差别,原生生物又分为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两类。
真核生物有核膜、核仁、染色体等,胞浆内也有独立的细胞器,真菌属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分化程度较真核生物低,仅有原始核结构, 无核膜及核仁;细胞浆中亦无完整的细胞器,细菌、衣原体、立克次民体、支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均属原核生物。
病毒是非细胞型生物,个体更小,能通过细菌滤过器,只能在其他生物的活组织细胞中生活。过去以为病毒是具有生命现象的最小、最简 单的核蛋白颗粒,是自然界中的最原始的生命形态。但是,近年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不仅看到了病毒内部有亚单位结构,而且发现了比 最小的病毒更小的类病毒。
163、.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细菌生长繁殖需要充分的营养物质如水分、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除营养物质
外,人工培养细菌尚须满足以下几方面环境条件。
(1)酸碱度:酸碱度对细菌的生长繁殖影响很大。大多数病原菌最适宜的酸碱度在pH7.2~7.6之间,个别细菌如霍乱弧菌好在 碱性(pH8·4~9.2)环境中生长。结核杆菌则在微酸性(pH6·5~6·8)环境中生长较好。许多细菌在培养过程中因分解 糖类而产酸,影响了本身的生长,因此有时需在营养物中加入缓冲剂,如磷酸氢二钠和磷酸二氢钾等。
(2)温度:大多数病原菌适应了人的体温,其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7℃。低温能使细
菌的生长减慢或相对静止、高温在40℃以上则有抑制或杀灭细菌的作用。
根据细菌生长对温度要求不同,可分为嗜冷菌,从OC~30℃均能生长,但最适宜的
温度是l5℃;嗜温菌,5~5O℃能生长;嗜热菌,25C~gO℃能生长。
(3)气体:有的细菌如牛布氏杆菌及脑膜炎球菌初分离时,必须在培养环境中增加5
~10%的二氧化碳。
(4)湿度;细菌生长需要一定湿度,使用在干燥环境中放置过久失去水分的固体培养
基对细菌生长不利。
(5)光线:日光与紫外线均有杀菌力,因此,细菌培养物应放在暗处进行培养。
164、.哪些细菌具有脱氧核糖核酸酶?
某些革蓝氏阳性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芽胞杆菌、有青白喉棒状杆菌、化脓棒状
杆菌)和一些革蓝氏阴性细菌中的某些菌株可产生细胞外脱氧核糖核酸酶(DNA酶)。阳
性杆菌科中的赛氏菌属也具有DNA酶。某些雷极氏变形杆菌,溶胶肠杆菌、弧菌和气单
胞菌某些菌株也含有脱氧核糖核酸酶。临床上有对DNA酶的测定,用以判定菌株是否具
有毒力(如自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165、.怎样进行平皿中菌落的记录摄影?
将去盖之平皿覆置于放大机底片匣处,使培养基表面及印像纸到镜头之距离皆为所用镜头焦距之二倍(如焦距为10.5cm,则二者至 镜头的距离皆为21cm)。所摄影像为黑底最片,大小道与实物相等,不易失真,反差强。用这种方法摄影,较易记录菌落形态及计数 。
此法亦适于拍摄一般透明标本及某些低倍放大的显微镜标本。166、化脓性链球菌产生哪两种溶血素? 对于疾病的诊断有间意义?
化脓性链球菌的溶血素有"0"及"S"两种。"S"溶血素对氧稳定,但不耐酸和热,在血琼脂平板上的溶血现象,即系此种溶血素所 致。"0"溶血素是一种含-SH基的蛋白质,对氧敏感,只能在还原状态或无氧条件下,才具有溶血活性。其抗原性较强,人爱感染后 2~3W,血中即可出现一定量的抗溶血素"0"抗体,即证明该患者最近期内有A族链球菌感染。由于此种抗体在机体内可能维持数月 或年余才能消失,因此对疑为风湿热或肾小球肾炎等患者,可作抗链"0"试验,有助于诊断。
167、什么叫专性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氢菌、微需氧菌?
1)专性需氧菌:在大气或氧气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如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等。
2)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的细菌,大部分病原菌均属此类。
3)专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的细菌,如破伤风、产气荚膜杆菌等。
4)微需氧菌:这类细菌仅需少量氧气,但需要较高的CO2,才能生长(可利用CO2,作为部分碳源)如奈瑟氏菌属。
168、同渭细菌的变异性?细菌能发生哪些主要变异?
(1)细菌的变异性: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性状相对稳定,能传给后代,维持其
种属的性状及遗传性,由于内在遗传因素(即DNA所含的基因)的变化,从而使细菌的形
态、结构、生理、毒力、抗原性、耐药性等发生改变时,称为细菌变异性;
(2)细菌能发生的主要变异::细菌可由于环境因素影响或基因型改变而发生各种变异。常见的有下列数种:
1)形态变异:包括多形态性与衰残型、细胞壁缺陷细菌、荚膜变异、芽胞变异、鞭毛变
异。
2)生理变异:包括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酶活性变异、菌落变异。
3)形态结构的变异: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某些细菌的形态结构亦相应发生一
定的改变,如鼠疫杆菌在含3%~6%食盐的琼脂培养基上皇多形性,带鞭毛的伤寒杆菌
在0.1%石炭酸的培养基中,可失去形成鞭毛的能力,肺炎双球菌经人工培养后,即失去
形成荚膜的能力等。
4)菌落的变异:刚从人体或动物体分离出的细菌,其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
称为光滑型菌落。经过长期人工培养后,菌落表面粗糙、干而有皱、边缘不整齐,称为粗糙
型菌落。即由光滑型 粗糙型的变异(S-R)。
5)毒力的变异:某些细菌经长期人工培养,或经化学、物理方法处理后,能使毒力减
弱,如有毒的结核杆菌培养于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中、13年期间传代230次而成为
毒力减弱,但仍具抗原性的结核杆菌,即卡介苗菌。另一方面无毒力的细菌也能通过动物
或噬菌体处理经变异为毒力的细菌。无毒力白喉杆菌被某些噬菌体感染后,能产生外毒
素,变为有毒力的细菌,在白喉的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
6)耐药性变异:原来对一种药物敏感的细菌,可以发生变异产生耐药性。例如痢疾杆
菌对链霉素敏感,长期在含有链霉素培养基中培养后,可以耐链霉素,甚至变为必需有链
霉素存在才能生长的依赖链霉素痢疾菌株。
7)酶的活性变异:细菌的酶活性也可发生变异。如大肠杆菌在乳糖环境中,能产生体
半乳糖甘酶,利用乳糖作为碳源与能源,若无乳糖存在,就不能产生这种酶。
169、大肠杆菌与伤寒杆菌在分解糖类方面有何不同?为什么?
各种细菌具有不同的酶类,.因此在分解糖的能力及形成的产物亦不同。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乳糖等。产生各种酸类、如甲酸;并因 大肠杆菌具有甲酸脱氢酶,能分解甲酸而产生二氧化碳和氢气,而伤寒杆菌无乳糖酶,所以不能分解乳糖,又因缺乏甲酸脱氢酶,所以分 解葡萄糖后只产酸不产气,因此乳糖分解试验现象是鉴别伤寒杆菌与大肠杆菌的常用方法之一。
170、肺炎杆菌有哪些主要特点?
肺炎杆菌的主要特点:,
(1)在血琼脂平板上,常形成明亮如鼻涕状的粘液型菌落,用白金耳挑取时易拉成丝。
(2)涂片革蓝氏染色。为革蓝氏阴性杆菌,具有此菌体宽2~3倍的荚膜。
(3)若有以上2点,即可基本确定诊断。然后将可疑菌落移种肉汤,再作小白鼠毒力试验若小白鼠死亡,且于内脏血液中发现典型的革 蓝氏阴性带荚膜的杆菌则可确定为肺炎杆菌。
171、你用什么染色法检验白喉杆菌?阳性时如何签发报告?
鉴别白喉杆菌的染色方法很多,常见约有碱性美蓝染色方法,革蓝氏染色法,奈瑟氏染色法和庞氏染色法。
一般作白喉杆菌检查时最好作涂片3张,分别固定,先以碱性美蓝染色看形态,次以革蓝氏染色观察其染色反座和菌体排列,再用奈瑟氏 染色或庞氏染色检查有否异染颗粒存在。如涂片检查发现革蓝氏阳性棒状杆菌,排列呈大字状,具有异染颗粒,一般涂片报告:发现革蓝 氏阳性棒状杆菌,疑为白喉杆菌,请进于步作细菌培养鉴定。
172、.破伤风杆菌的形态、染色及培养生化有哪些主要特征?
(1)本菌形态为细长,末端圆形的革蓝氏阳性杆菌,排列呈链状或单独存在,有鞭毛能运动,芽胞呈正圆形位于菌体1端,。直径较菌 体大呈鼓糙状,此为本菌鉴定的主要特征之一。
(2)本菌为专性厌氧菌,亦可逐渐在需氧环境中丧失产生毒素的能力。菌落周围出现甲型溶血环。培养时间较长则变为乙型溶血环。生 化反应不分解任何糖类,能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及靛基质,不能还原硝酸盐成亚硝酸盐。
173、.如何提高耐酸性杆菌在痰中的检比率?
为了提高耐酸性杆菌在痰中的检出率,①首先要留好清晨用力自支气管深部咳出的苇1口痰,应尽量防止唾液及鼻咽部分泌物混入。②应 挑取痰液中干酪祥物或脓性的或带血部分的痰涂成均匀薄膜应占全片2-3。③固定(火焰入不可过度,防止细菌焦化。④架色时需视涂 片的具体情况适当地延长或缩短染色与脱色时间。⑤如镜检阴性时需镜检全片。
上述检查阴性时可采用0.1m1~0.2ml,痰液行厚涂片检查(需按厚涂计法进行染色),或采用荧光法或漂浮集菌或沉淀集菌法 进行检查。
如以上检查为阴性时,可采用痰液的培养检查和动物试验检查。
以上各法的检查都必须十分注意痰标本的留取,否则会影响耐酸杆菌的检出率。
174、病毒有哪些主要特点?
病毒的主要特点有:
(1)体积微小:普通光学显微镜不易见到,各种病毒大小不一,多数能通过细菌滤歉形态不一,有球形,菌形及蝌蚪形等。
(2)构造简单:病原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在中心部分,形成病毒的核也外面包围的蛋白质称为衣壳,核酸与衣壳组成核衣 壳,最简单的病毒就是裸露的核衣壳。因此,病毒不具备完整的细胞结构,但表现有类似一般生物的特性如生长、繁殖、遗传变异;共生 、拮抗等现象。
(3)专性寄生性: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能独立地进行代谢活动,必须依靠宿主细胞的酶系统来合成的病毒的蛋白质与核酸,并供 给其所需的能量和原料。故必须有括细胞中才能增殖,不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中生长。
175、简述细菌基因重组有几种方式?
细菌从外源取得DNA,发生基因重组合,引起原有基因的改变而导致的变异,称为基因转移,有下列4种方式:
1)基因转化:有的菌株在直接摄取了另1种细菌的游离DNA,改变了细菌的基因组成,称为转化。
2)接合:细菌细胞内常含质粒或附着体,质粒带有遗传信息,通过接合将其DNA传递给受体菌,这种可传递的质粒称为传递因子或性 因子。含有性因子的菌细胞为雄性菌可做为性因子的供体,没有性因子的菌细胞为雌性菌(F"),可作受体。
3)经噬菌体转导:某种噬菌体(转导噬菌体)的介导,可使1种细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另1种细菌中,与后者的DNA基因重组整合 起来,或者替代其中的1部分,使受体菌细胞的性状发生改变。
4)噬菌体转换(溶血性转换):由于某种噬菌体感染某些细菌之后,于噬菌体整合到细菌DNA中而发生变异。
176、何谓芜湖弯曲菌?
在安徽芜湖市从急性腹泻患者稀软便或稀水使标本中,直接涂片镜检发现1类运动很活泼,形状相似,菌体柔,大小不一致,菌体具有数 目不等的疏螺旋弯曲的细菌。经直接涂讨用革蓝氏染色镜检,菌体呈革蓝氏阴性,两端略尖,多数菌体具有3~s个疏螺旋弯曲,体内有 数目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呈串状排列的空泡。根据菌株的染色形态,运动特点,电镜下的菌体特征,培养条件以及生化反应等生物学特性 ,经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防治研究所鉴定,系螺菌科,弯曲菌属,基于本菌与该属已知菌种有异,故定名芜湖"弯曲菌"种。177、何谓噬菌体?有哪些主要特征?
(1)何谓噬菌体?噬菌体是侵袭细菌、真菌或螺旋体的病毒。它们具有一定的形态
和严格的寄生性,需在活的易感的宿主细胞内增殖,并能将宿主细胞裂解。
(2)主要特征:
1)噬菌体非常微小,可通过细菌滤器,大小为80~200nm。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大多为蝇蚂形,由头部和尾部两部分组成 (但也有无尾者),头部的形状常为双辐射状的六棱性体,竹尼噬消体的尾邪长短不一,是噬菌体芍菌细胞接触的器官。尾部木端还有- 些细长的尾丝。
2)噬菌体主要是由核酸(大多为脱氧核糖核酸;有的为核糖核酸)和蛋门质咐成外裹l层薄的蛋白质外壳。因此是1种"非细胞型微生 物"。
3)噬菌体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具有抑制相应噬菌体·使之失去
侵袭敏感细菌的能力。
噬菌体对理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一般在70C经30分钟仍不失去活性。噬菌体耐受
冰冻,在低温条件下能长期保存。对大多数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强,在弱碱
性环境中较稳定,0.5%升汞及1%石碳酸对噬菌体无作用。
178、何谓抗原?
抗原 指凡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敬淋巴细胞发
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它通常具备两种性能:1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胁.
z是在适当条件下,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发生特异性反应。前者称抗;
原的免疫原性,后者称反应原性。
179、何谓完全抗原,半抗原?
指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抗原。如异种蛋白质、细菌、病毒等。
半抗原 指仅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但它与蛋白质结合后成为最
全抗原(或叫复合抗原,,则具有免疫原性。此复合抗原的抗原决定簇即半抗原本身。朋
咖低分子多糖,或化学药品等。
180、抗原必须具备的性质有哪些?
(1)异种物质:抗原物质是机体免疫活性细胞从未接触过的异物。如各种微生物和毒素产物以及异种动物血清等,同种不间个体间的有 核细胞具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类红细胞具有血型抗原,一般自身没有抗原性,但当眼睛晶体蛋白,甲状腺蛋白筹本来与免疫组织隔绝,在 外伤的情况下进入血液后,就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2)大分子胶体,一个抗原物质需有较大的分子量外(二般在10,000以上),且要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如明胶分子量高达1 0万;但抗原性极弱,因明胶主要是直键氨基酸组成,缺乏苯环氨基酸,进入机体后容易被酶降解成小分子量物质,故稳定性很差。
(3)特异性,抗原具有能与相应抗体发生反应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不但决定于暴露在表面上的抗原决定簇的化学结构,而且还决定 于这些小分子表面空间的排列。如果抗原变性,计算其化学组成没有改变,而空间的构型改变,免疫学的特异性也随之而改变。据了解不 同蛋白质抗原的决定簇是抗原分子表面的多肤链末端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位置不同,多糖抗原的决定簇是其表面多糖侧链末端的特异糖。
181、对抗体如何分类和命名?
(1)根据抗体的获得方式不同分为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前者是受遗传基因支配,生来就有的。如血型抗体。但亦有人认为血型抗体是 在婴儿期受带有血型抗原的细菌刺激而产生的。后者是后天获得的,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受抗原物质刺激而产上的。具有特异性。如 感染白喉杆菌后产生的抗体-白喉毒素。
(2)根据抗体作用对象不同分为:
1)抗生抗体:能与相应细菌结合的抗体。如凝集素、沉淀素等。
2)抗病毒抗体:能相应病毒结合的抗体。如病毒中和抗体,凝集抗体、补体结合
抗体。
3)抗毒素,能中和细菌外毒素的抗体。如白喉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
4)自身抗体:能与自身组织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的抗体。如桥本氏甲状腺
炎检出的甲状腺细胞微粒体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全身性红斑狼疮的抗核抗体。
3)根据与抗原结合后是否出现可见反应而分为完全抗体和不完全抗体。前者在试
管内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于生理盐水中出现的反应。后者与相应抗原结合不出
现任何可见反应,并能阻止该抗原再与相应的完全抗体结合,故又称阻抑抗体。
4)近代按理化性和生物学功能分为IgG、IgA、IgM、lgD和IgE5类免疫球蛋白。
182、前凝集带出现的机制如何?
这是因为抗原抗体比例不适合,即抗体过多所形成,因高浓度的蛋白质覆盖着抗原颗粒,增加了它们所带的负电荷,引起各个颗粒之间的 静电排斥增加,因而抗体分子不能把颗粒连接在一起,然而一旦抗体蛋白质经稀释而被降低了,抗体分子才能发挥它们的聚合作用而引起 凝集反应。
目前大家认为是因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抗体过多或抗原过多均不能形成较大分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故无肉眼可见的明显凝集物出现。
183、何谓补体?
正常人或动物的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起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能加强抗体作用的蛋白成份,称为补体。当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 袭,体内有抗体存在的情况下,它可以参与灭活病毒或杀死细菌表现防御的功能。对机体的抗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也可以在机体 尚未产生抗体之前,被细菌的内毒素等物质激活导致第二途径的活化达到同样杀菌或灭活病毒的效果。但当机体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自稳机 制失调,产生自身免疫反应时,它也参与破坏自身的组织或细胞,造成免疫病理的损害。
补体是多种血清蛋白的复杂紊统,包括9种蛋自成份,分别命名C1、C2,、C3,… C9。
而C1。由C1q和C1s3 个亚单位组成,故共有11种蛋白成份,都以非活动性状态存在。当补体系统被激活对其各蛋白成份受补体酶的催化发生特定的一系列连 锁反应。如C142代表补体反应序列开始作用时,被激活的3个补体成份。C3-9。代表补体反应序列较后的补体成份。
184骨髓干抽见于哪些情况?
进行多次、多部位穿刺均抽不出骨髓或仅抽出血液叫骨髓干抽。见于下列几种疾病:①骨髓纤维化。②肿瘤细胞转移。③造血细胞增殖过 渡。④典型再障(AA),尤以急性再障(AA)多见。
185、血液系统疾病为什么要血象、骨髓象同时进行检查?
有的疾病骨髓象相似,但血象不同,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与缺铁性贫血,两者的骨髓象皆表现红细胞系统增生,但在血片中前者有 球形红细胞,而后者的细胞则有明显的中心淡染区。有的疾病,血象相似而骨髓象不同,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血象中白细胞数均增加,淋巴细胞增多,但骨髓中前者淋巴细胞稍增,后者则明显增加。
有些急性白血病,骨髓不易确定类型,但检查血象则较易肯定,因此血中细胞成熟程度比骨髓好,细胞类型较易辨认。
有的疾病血象变化显著,而骨髓变化不显著,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有的疾病血象变化不显著,而骨髓改变明显,如骨髓瘤。
186、骨髓涂片检查应观察哪些方面?
骨髓涂片检查应注意以下各项:
(1)挑选厚薄适宜的骨髓片,1~2张作瑞氏染色,其他留作特殊染色用。
(2)先用低倍镜观察有核细胞多少,决定是否取材不良,若太少,油镜观察有无骨髓特有细胞。
(3)观察尾部有无其他细胞:例如异形网状细胞、高雷氏(Gaucher)细胞,尼曼-匹克氏(Niemann-Pick)细胞 等。
(4)仔细观察每个细胞形态有无异常。
(5)按细胞分类方法,计数200~500个有核细胞。
(6)观察血小板形态、数量。
(7)注意有无寄生虫,如疟原虫、利什曼小体。
(8)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量并分类。
(9)有无转移癌细胞。
187、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有什么临床意义?
利用细胞学方法研究,观察骨髓和血液中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借以了解造血机能。作为对某些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依据。可 以肯定诊断的,如各种类型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尼曼-匹克氏病、高雷氏病、骨髓坏死等。可以协助 诊断的:如再障、缺铁性贫血、脾功能亢迸等。可以随访治疗效果的,如对各种白血病、骨髓瘤、紫腹痛、类白血病反应等疾病,有时通 过此项检查以肯定其治疗效果。另外,有时在骨髓内可找到疟原虫或利什曼小体,而且疟疾或黑热病的诊断得在骨髓肉以肯定。组织胞浆 菌病(hMoplasmosis)及弓形体病(toxoplasmo引s)的晚期可发现荚膜组织胞浆菌及毒浆体属原虫。
188、正常骨髓象的特点?
如骨髓取材满意,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数量的多少为反映骨髓的增生情况。
正常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每低倍镜视野内有核细胞数约为20~200个(木目当有核细胞占全部细胞的1%~10%);大于2 00个为增多;小于20个为减少,可作为衡量骨髓增生程度时的参考。
骨髓增生程度属于增生活跃级(正常增生范围)。
油镜(1000X)下观察:可以见到幼稚和成熟的粒、红系各阶段的细胞。正常骨髓象轧最常见的粒系以中、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为 主;红系则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系统各阶段细胞比例着色、形态、发育成熟均为正常。
189、什么叫全血细胞减少?见于哪些疾病?
血液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3种成份均减少者称为全血细胞减少。它不过是1个疾病的过程中出现的l个现象。
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有(1 )骨髓浸润性疾病:无白血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内转移性肿瘤、骨髓纤维化及骨髓硬化症等。(2)脾脏侵犯的疾病:充血性 脾肿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氏病及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网状内皮系统疾病(高雷氏病、尼曼匹克氏病、勒雷氏病等)、传染性疾病( 黑热病、粟粒性结核、梅毒等)、原发性脾性全血细胞减少。(3)维生素B 12或叶酸缺乏---恶性贫血。(4)播散性红斑狼疮。(5)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6)再生障碍性贫血。(7)其它疾病:严重感染,布氏杆菌病、结节病、某些难治性贫血、药物过敏等。
190、缺铁性贫血骨髓象有何特点?
骨髓象:骨髓中有核细胞量尚丰富,红素细胞比例增多。在缺铁性贫血较严重的病例中,幼红细胞往往体积较小、边缘不整齐,晚幼红细 胞比例减少而中幼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增多。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均正常。
用低铁氰化钾染色,骨髓涂片的碎粒中看不到蓝色的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在幼红细胞中铁小粒一般也都消失,但在缺铁较轻或早期的病 例中,有时仍可见到少数铁粒幼细胞,所含铁粒数量一般不超过一个,染色较浅;在用铁剂治疗之后,几天之内,即可见到许多铁粒幼细 胞,但骨髓碎粒中重复出现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常需在铁剂治疗持续很长时间以后。
191、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继发于哪种疾病?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继发于多种疾病,如霍奇金氏病、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类风湿性关节炎、吸收不良综合征、成人皮肤型卟啉病 等。在某些病例中两种疾病同时存在,可能是巧合,但在另一些病例中,当另一种病治愈时(如是可以治愈的),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即消 失。这种病例的发病机理与原发病的关系大多还不清楚。
192、什么是溶血性贫血?引起血性贫血有哪些原因?
溶血性贫血系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红细胞寿命缩短而引起的一组贫血。 引起溶血性贫血有不同的原因,分类如下:
(1)红细胞内在因素:
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②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③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④酶缺乏,丙酮酶激酸(PK)缺乏、己糖激酶(HK)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的缺乏,遗传性非球形性溶血性 贫血,蚕豆病等。
⑤血红蛋白分子病,包括地中海贫血及其他各种血红蛋白病。
(2)红细胞外在因素:
①免疫因素:由于温性自体凝集素、冷热溶血素、同族抗体、同族凝集素所引起。
②毒性物质:可分为内源性及外派性。
③其他:机械因素(如人口瓣膜、体外循环)严重烧伤、理化因素、动植物因素、血管内弥漫性凝血(DIC)等。
193、粒细胞缺乏症血象、骨髓象有何特点?
粒细胞缺乏症血象:由病毒所致的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低至0.25x109 /L左右,分类时,中性粒细胞仅占o.1,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红细胞及血小板正常。视场仅见少数小淋巴细胞,末见到粒细胞,红细 胞及血小板正常。
粒细胞缺乏症骨髓象:有时见到中幼红细胞及1个小淋巴细胞或晚幼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很少见到粒细胞。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骨髓象:骨髓开始出现各种成熟型粒细胞,但以早、中、晚各阶段幼稚粒细胞为多,杆状及分叶核成熟细胞减少,呈 现出核左移现象。
194、什么是类白血病反应?其血象和骨髓象有什么特点?
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因感染、肿瘤、电离辐射、药物中毒、外伤、休克、烧伤、过敏、大出血、溶血等因素刺激,使造血组织发生类似自 血病样的血象反应。骨髓象除增生核左移外,无白血病样改变,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白细胞,总数增多或不增多。
类白血病反应(血象1):粟粒性肺结核血象,白细胞总数60X109/L,血象中单核细胞增多,幼稚单核细胞出现。
类白血病反应(血象2):严重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数达12OxlO9 /L。分类中除成熟分叶粒细胞外,且可见到早、中、晚各阶段幼稚粒细胞。粒细胞胞浆中出现中毒颗粒。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 性反应。
类自血病反应(骨髓象):类白血病的骨髓象幼稚粒细胞的增多很显著,应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鉴别:原粒细胞数量比较少,嗜酸性及 嗜碱性粒细胞无明显增多,没有慢粒时的白血病质变,而为一般性的退行性改变。
195、嗜酸性粗细胞增多症血象、骨髓象有什么改变?
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见于不少良性或恶性疾病在病程中都可以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的原因如寄生虫病,变态反应,药物 ,皮肤疾病、血液病及肿瘤,肺浸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少见的原因如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骨髓象:蛔虫病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骨髓内各期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尤其嗜酸性中、晚幼粒细胞。
196、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血象、骨髓象有什么改变?
血象: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之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似为低度感染引起的一种过敏性反应,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软组织肿块其 间有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周围血象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呈慢性良性过程,本病多发生在男性青壮年,女性尚属罕见。
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嗜酸性粒细胞增生为主,可见到中晚幼嗜酸性粒细胞。
197、什么是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血象、骨髓象有什么特点?
血象、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是1种侵犯淋巴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小儿,最易流行于托儿所、幼儿园或同1个家庭中。 其血象特点是自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数和绝对值均显著增高;增多的淋巴细胞主要是成熟淋巴细胞、形态无异常改变。红细胞、血小 板均正常。症状轻微,如无力、疲倦和低热,流涕、咽痛,也有轻度腹痛、腹泻、饮食差等,一般预后均良好。骨髓中有核细胞增生明显 活跃,以小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可达40%~80%),形态大致正常,红、粒细胞增生良好,但相对百分数减少。巨核细胞系增生良好 ,血小板正常。
198、什么是白细胞异常?细胞有哪些改变?
中性粒在一些理、化、生物学的致病因素作用下白细胞常可见形态学改变,临床上最多见者为严重传染病(如猩红热、肺炎等),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空泡变性: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空泡,可1个或整个,大小不等,最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时,它是细胞受损后,胞浆发生脂 肪变性的结果。
中毒性颗粒:多见于严重感染、中毒、大面积烧伤时;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粗大的分布不均匀的黑紫色颗粒、称为中毒性颗粒。此颗粒 在电镜下为梭形或椭圆形的大颗粒,密度较大,碱性磷酸酶活性高。有人认为它是由于在生成特异性颗粒过程中受到阻碍或颗粒发生变性 所致。
核变性:包括核固缩,核溶解如核破碎等情况;核固缩时,真核表现为均匀致密的深紫黑色块状物。核溶解时则胞核肿胀着色浅淡,染色 质结构不清。固缩与溶解多伴随出现。
199、试述亚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血象与骨髓象的特点
亚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起病较缓慢,病程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一般为2~4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其次是发热与感染,脾肿大,出血或神经系统症状较少见。
血象:白细胞数增多,正常或减少,各阶段幼稚细胞可见,但以嗜中性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为多见,原粒与早幼粒细胞比值较大,幼稚粒 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且有畸形现象。红细胞显著减少,血红蛋白多在69以下,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随病情的发展,贫血程度加重, 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加,血小板明显减少,平均在3万左右。
骨髓象: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粒细胞系明显增生,以中幼粒细胞为主,多大于20%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比值多超过15%,晚幼、 杆状及分叶核细胞逐渐减少,而表现为各期粒细胞比值呈纺锤状,备期幼稚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红细胞系增生受抑制,各期幼红细胞比 值均减少。巨核细胞明显减少,会计多可见2~3个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
200、简述急性淋巴细把型白血病临床表现及血象、骨髓象的特点
此病多见于儿童、少年、病程较急,伴有发热、出血倾向及进行性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较严重,尤似淋巴结肿大为著,累及深部淋 巴结如纵隔淋巴结等。
血象:中度或重度贫血,白细胞总数多为3万~4万,亦有高达10万以上者,亦有低于3000以下者。小儿思者的白细胞总数多增高 ,成人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以低于正常者为多见。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增多,且呈病理畸形。退化细胞多见。无棒状小体,血小板减少 或明显减少。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淋巴细胞系统明显增生,以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为主,可占50%~90%左有,原淋巴细胞常 呈病理性变形,核形有凹陷、切迹、核染色质呈泥浆状或咖啡粒状结构,核仁增大,浆肉可有空泡等。此种细胞亦称为李特(Riede r)氏型淋巴细胞。易见退化细胞,无棒状小体,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均受抑制。巨核细胞显著减少或不见,血小板减少。
201、试述过氧化酶染色的原理、结果观察和临床意义
白细胞内含有过氧化酶,过氧化酶能分解过氧化氢释出新生态氧,使联苯胺氧化为蓝色的联苯胺蓝,再与亚硝基铁氰化钠作用生成蓝黑色 颗粒沉着于细胞内。
结果观察:阳性反应呈蓝色至棕蓝色颗粒,定位于胞浆中,胞核呈阴性反应。 操作中血片应新鲜,超过24厂则不宜染色,因过氧化酶易消失,另外染料不能过于陈旧,过氧化氢的浓度要适当,最好临用时配制。
过氧化酶染色用于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在粒细胞系统中,原始粒细胞早期为阴性反应,晚期为阳性反应,自早幼粒细胞起为阳性反应,随 细胞成熟反应逐渐增强。幼单核细胞及成熟单核细胞过氧化酶染色为弱阳性反应,颗粒细小,弥散分布,且常盖在核上。淋巴细胞系无论 是原始或成熟阶段,过氧化酶染色都为阴性反应。
202、使用显微镜的禁止事项是什么?
(1)切忌用酒精擦拭物镜和目镜的透镜。
(2)切忌将物镜浸于甲苯或酒精中(可使透镜的粘着变松)。
(3)切忌使用普通纸或棉花擦拭透镜。
(4)切忌用手指接触物镜。
(5) 切忌用甲苯擦拭文台或载物合。
(6) 切忌用布或纸擦拭目镜和物镜内部的透镜(因其可使抗反光层剥脱);只能用细画笔擦刷。
(7)切忌卸掉显微镜的目镜,除非出现目镜开口处滞住不动的情况。
(8)在气候湿热的国家里,切忌把显微镜置于密闭的木盒内。
(9)物镜上尚带有浸油时,切不可将显微镜放在一旁不管。
(10)切忌用1只手拿显微镜的臂,要用双手操作;一只手托住底座,另1只手握住镜臂。
203、使用显微镜的油浸物镜时,须在被检物与物镜间滴加香柏油,其理由何在?
显微镜的分辨力的大小,物镜是主要的,而物镜的分辨力,则取决于光波波长和数值孔径。
用干燥镜观察物体时,在物镜与标本之间不加任何液体介质。而使用油镜时,则须在盖玻片与物镜间,滴加香柏油作媒质,以提高显微镜 分辨率。这是因为显微镜的分辨本领是由其数值孔径决定的,而后者与媒质的折射率成正比,折射率越大,数值孔径越大,反之亦然。由 于香柏油的折射率大(1.52)、水次之(1.33)、空气最小(1.0),故在镜口角相同时,油浸物镜滴加香柏油后,其数值孔 径可由空气的0.82,水的1.09,增加到香柏油的1.25。从而提高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同时也增加了像场的亮度。
204、怎样才能提高比色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除注意电压应稳,光源充足、光电池是好的之外,主要掌握如下几点:
(1)选择适当的滤光片或波长,按各方法要求选取。
(2)比色计的灵敏度,在0.2~0.6范围之内,过低过高都不够准确。故被测物质颜色(浓度)应在或调节在此范围内测定之。
(3)比色杯最好是原配的,空白时透光率应相同,装溶液比色时才会准确。另外装好比色标本液的比色杯,其位置(放比色槽)每次的 前后均应一致。
(4)准确掌握比色时间;一般显色反应开始时,颜色逐渐加深,经一定时间,颜色达最高点,当稳定4段时间后,开始消褪等。应于稳 定阶段对比色。
(5)测定时如试剂本身有颜色或有干扰性杂质,都应做空白管,以减少其对结果的影响。
205、电动离心机容易发生故障的部位,怎样维修?
电动离心机容易发生故障的部位是:①电刷长期与电动机高速旋转的转子的整流子接触,容易磨损,经常检查和调整电刷的推进螺针,以 保持电刷与整流子的良好接触,若电刷严重磨损后使与整流子脱离接触,使电流无法通入转子绕阻,需要换同规格的新电刷;若无新电刷 ,也可用废电池上的炭棒自制,但这种炭刷含金属成份少,故磨损较快,不耐用,只能解决短期的需要。②电刷磨损后产生的灰尘沾附在 电动机转子上,长期使用后,便形成1层薄导电层,便整流子转子铁芯导通,引起机壳带电,所以每隔半年至一年应将电动机上的电刷炭 粉清除干净。
206、解释分子病的概念,并举例加以说明。
分子病的概念:由于 DNA分子的遗传缺陷,致使蛋白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变异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分子病。例如正常人血红蛋白β亚基的第6位氨基酸残基是 谷氨酸,而镰刀形红细胞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中,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仅此一个氨基酸之差,本来是水溶性的血红蛋白,就变成溶解 度降低,相互粘着,聚集成丝,导致红细胞变成镰刀状而极易破碎,产生贫血。这种单个氨基酸的替代,是一个错义突变(点突变),即 编码谷氨酸的密码子GAA颠换成了GUA。
某些由于某种蛋白质缺乏的疾病也被称为分子病,例如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蚕豆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乏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缺乏的痛风症和酪氨酸酶缺乏的 白化病等等。
207、解释DNA的变性、复性和核酸的分子杂交?
( 1)DNA分子是由两条头尾倒置的脱氧多核苷酸所组成,其中一条链的碱基与另一条链碱基之间有氢键连接,并以A-T、G-C互补 ,整个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在加热、碱性等条件下,链间氢键断裂,形成两条单链结构,此种现象称为DNA变性。
( 2)在去除变性因素后,两条变性的碱基互补的单链DNA可以回复成双链结构,恢复原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这种现象称为D NA复性。
( 3)热变性的DNA在缓慢冷却过程中,具有碱基序列部分互补的不同的DNA之间或DNA与RNA之间形成杂化双链的现象称为核酸 分子杂交。DNA与DNA及RNA与DNA间的分子杂交在核酸研究中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208、什么是酮体?为什么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测定β—羟丁酸是首要的选择?
( 1)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内进行β—氧化的中间产物。乙酰乙酸可被还原生成β—羟丁酸 ,部分乙酰乙酸可脱羧生成丙酮。由于酮体中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是较强的有机酸,在未控制的糖尿病人,脂动员过强,酮体生成大于 肝外组织利用酮体的能力,将产生酮症酸中毒。
(2)酮症酸中毒时首选测定β—羟丁酸有以下优点:
①β—羟丁酸是血中酮体的主体成分(占78%),可反映血中酮体积聚的情况;
②酮症酸中毒时,β—羟丁酸水平增高远大于乙酰乙酸和丙酮,故是酮症酸中毒更敏感的一个指标;
③β—羟丁酸在酮体中最为稳定(4℃可稳定4d),而丙酮和乙酰乙酸不稳定,如测后两项指标但不及时,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④酶法测β—羟丁酸方法特异灵敏、准确性高。
209、什么是胆固醇的逆向转运途径?试述其简要过程和重要生理意义?
( 1)HDL在LCAT及APOAⅠ、APOAⅡ及LTP等的作用下,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转化的过程,称为胆固 醇的逆向运转。
(2)胆固醇逆向转运包括三个过程:
①肝脏新合成的HDL加入血液循环后,从肝外组织细胞获取胆固醇;
②血浆中的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LCAT,APOAⅠ是它的激活剂)将HDL摄取的游离胆固醇酯化成酯,使HDL逐步膨胀成为成熟的HDL,经血液运输至肝脏。
③肝细胞表面的HDL受体结合成熟HDL,被肝细胞摄取降解,其中的胆固醇酯可被分解转化成胆汁酸排出体外。完成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 3)机体通过这种机制,将外周组织衰老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转运回肝脏代谢并排出体外,使细胞内胆固醇维持稳态,限制AS的发生发展 。
210、什么是DNA的半保留复制?并解释DNA复制的半不连续性?
( 1)DNA复制最重要的特征是半保留复制。复制时,母链的双链DNA解开成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指导子代合成新的互补链。子代 细胞的DNA双链,其中一股单链从亲代DNA分子中完整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重新合成。由于碱基互补,两个子细胞的DN A双链,都和亲代DNA碱基序列完全一致。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DNA半保留复制是1958年由M.Messelson和F.W.Stahl用15N标记技术证实的。其后许多实验都证实,不论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其DNA的复制全是半保留复制。
( 2)DNA复制只能按5′→3′一个方向合成新生链。以复制叉移动方向作标准,解开的两股链中只有一股链可连续合成,就是领头链 ,另一股链只能解开至相当长度后,才开始引物延长复制,即产生多个岗奇片断,并由后者连接成随从链。由于岗奇片断的合成是不连续 的,故DNA的复制是半不连续的。
211.何谓基因?简述基因测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1)基因是指能够为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还有tRNA、rRNA等核酸)编码的DNA片段。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 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有所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 基因就是能够表达一定基因产物的DNA序列。
( 2)DNA的序列分析即核酸一级结构的测定,是现代分子生物学中一项重要技术,也是基因诊断的第一手资料。传统的测序方法多采用 放射性核素标记,手工进行DNA复制或裂解反应、凝胶电泳分离DNA片段,放射自显影以及人工判断核苷酸序列等程序来测定DNA 序列。这无疑是费时的、准确性较差的方法。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自动测序使DNA序列分析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工厂化,极大地促进了 DNA结构的研究。新型DNA自动测序仪,采用荧光染料标记技术及毛细管电泳方法进行测定,配合同步激光扫描读序,测定反应、灌 胶、进样、电泳、扫描检测、数据分析全部实现了计算机程序控制的自动化,加快了检测速度,大大提高了测定的精确性。
212、何谓反转录?说明它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1)反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也称逆转录,是依赖RNA的DNA合成作用,也就是以RNA为模板,由dNTP聚合成DNA分子的 过程。在此过程中,核酸合成与转录(DNA→RNA)过程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相反(RNA→DNA)。故称为反转录。
催化反转录过程的酶称为反转录酶,它是一种以 RNA为模板反转录生成DNA的酶,产物是与RNA模板(通常指mRNA或病毒RNA)互补的DNA。以单链cDNA为模板,经 聚合反应可合成双链cDNA。C是互补的意思,cDNA就是互补DNA。
( 2)从RNA入手,用mRNA反转录生成cDNA,得到相应的双链DNA,再进行克隆,不但可获得较完整的连续编码顺序,容易在 宿主细胞中表达,而且能通过不同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状况表达mRNA的差异,筛选出有意义的关键基因,可深入研究发育、分化、 癌变等重大生物现象的分子调控机理,这正是反向生物学研究优势所在。
213、血清酶测定的标本怎样收集、处理和保存?
( 1)采血:抽血不当,如采血用的注射器接头部位有水或急于分离血清都可引起体外溶血,使红细胞内的酶释放入血清,引起血清酶活性 的明显提高。例如红细胞中LD约为血清的100倍,若有1/100红细胞人为破损,将使血清LD总活性升高一倍。又如红细胞中有 丰富的腺苷酸激酶(AK),若AK大量进入血清,能使某些用连续监测法测定CK的值假性升高。
(2)大多数抗凝剂都影响血清中某些酶的活性,例如EDTA能螯合血清中的C a2+、Mg2+、Mn2+ 等全属离子,导致ALP、CK、5′-核苷酸酶(5′-NA)等缺少激活剂,使这些酶的测定值明显降低。因此除非测定血凝与纤溶 有关的酶活性,一般都使用血清而不用血浆。
(3)酶蛋白不稳定,易失活。例如25℃保存ACP4h,将使酶活性丧失10%,故应强调及时检测。
( 4)如在4℃冰箱保存,应注意其稳定性期限(参见有关教材);对ALT、ALD等-25℃冷冻保存反而不如4℃下稳定,应引起注 意。
214、什么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简述野生的P53基因的抑癌机理?
( 1)原癌基因是指存在于正常细胞中能在体外引起细胞转化,在体内诱发肿瘤的基因。原癌基因在胚胎期表达,对细胞的正常生长分化和 凋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当它受到某些因素活化并发生异常时,则能导致细胞癌变。癌基因的名称一般用3个斜体小写字母表示,如 myc、ras、src等。
( 2)抑癌基因是一类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抑癌基因也存在于正常细胞中,与原癌基因共同调控细胞的生 长分化。当它丢失或失活后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 3)野生的P53基因:野生型P53基因是在1989年于癌旁组织中发现的一种抗癌基因,它所表达的产物P53蛋白由393个氨 基酸构成,它在维持细胞正常生长、抑制恶性增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被冠以“基因卫士”称号。
215、何谓酶的催化活性浓度?酶的活性单位如何表示?
(1)酶的催化活性浓度是酶含量测定的一种表示方法。它是利用酶的催化特性,通过测定被加速的反应速度来间接的算出酶含量的高低 ,此法的结果不能用质量单位,只能用反应速度单位(μmol·min -1 )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并计算出一定体积(L)标本中酶的含量(活性单位数)。这种表示酶浓度的确切名称是酶的催化活性浓度,简称 为酶活性浓度。
(2)酶活性单位有:①国际单位(在特定条件下每min催化1μmol底物转化的酶量);②催量(katal,简称Kat):它 的定义是在最适条件下每s催化1mol底物转化的酶量。Kat对血清酶活性测定而言显得过大,故用μkatal或n katal。两者可换算
1 IU= 1μmol· min-1 = 16.67n mol·s-1 =16.67n katal
216.解释连续监测法。说明本法为什么要在线性反应期进行测定?
(1) 连续监测法是指在适当的仪器上,在不终止酶反应的条件下,多点监测整个酶促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引起的产物或底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在反应速度恒定期间,以单位时间酶反应初速度计算酶的活性浓度。由于本方法测定的是反应速率,故又名“速率法”;又由于测定是 在酶促反应动态期进行的,故又称“动力学法”(也曾称为“动态法”)。但 IFCC文件建议避免将本法称为“动态法”,而应称为“连续监测法”。我国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亦推荐使用“连续监测法”。
(2)酶促反应的线性反应期是指在最佳条件下,酶促反应速度保持恒定(零级反应期)的时间内进行的反应。此时反应产物的生成量与 反应时间呈正比例,单位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值亦与酶活性成正比例。这样就能保证测定结果较为准确可靠。
217.什么是心肌肌球蛋白?说明它对心肌梗死(MI)的诊断价值?
( 1)心肌肌球蛋白是心肌细胞的重要结构和收缩蛋白之一,是构成肌原纤维粗丝的主要成分,约占心肌蛋白总量的35%。在酸性pH环 境下,其轻链(Cardiac Myosin Light chain,CMLC)和重链分离并释放入血。心肌损伤越严重,血清CMLC水平越高。因为CMLC免疫学特异性强,所以CML C的测定是迄今诊断AMI和研究心肌损伤及保护较特异的生化指标。
(2)CMLC用于AMI的诊断,具有以下特点:
①早期升高。MI发生后4-12h即可升高,与CK-MB出现阳性的时相类似,或先于CK-MB升高。
② 峰值期持续时间长:可达7-14d左右,超过LD升高持续的时间(5-6d)。而此时CK-MB和AST已降至正常。
③与梗死面积相关性良好。大面积梗死患者血清CMLC上升幅度大且峰值持续时间长。
④血清 CMLC升降曲线或呈双相型,即早期升高,1-2d后降至正常,然后再上升持续峰值5-9d(见持续性梗死病人);或早期升高, 峰值持续后缓慢降至正常。
⑤不受冠脉再通后再灌注的影响。
218、解释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说明其分子机制?
( 1)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一般 蛋白质的变性主要发生二硫键和非共价键的破坏,但不涉及肽链一级结构的断裂。蛋白质变性后,其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丧失结晶能 力,易被蛋白酶水解,酶活性和免疫活性丧失。
( 2)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有些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例如在核糖核酸酶溶液 中加入尿素和β—巯基乙醇,可解除其分子中的4对二硫键和氢键,使空间构象遭到破坏,丧失其生物活性。变性后如用透析方法除去尿 素和β—巯基乙醇,并设法使巯基氧化成二硫键,核糖核酸酶又将恢复其原来的构象,生物学活性也可几乎全部恢复。但许多蛋白质变性 后,空间构象破坏严重,不能复原,称为不可逆性变性。
219、解释阿尔氏小体
答:阿尔氏小体是1906年阿尔氏在急性白血病的胞浆中发现而命名的。该小体由脂类组成,当白细胞恶性增生时,其胞内脂类增加, 同时胆固醇脂受某些因素影响而变性发生沉淀,用瑞氏染色时呈红色或紫红色针状或杆状物,偶呈粒状或球形,大小不一,长短不等,常 在原粒及早幼粒胞浆中出现一条或数条不等。有时亦出现在原单或幼单的胞浆中,但不出现于淋巴细胞的胞浆中。
220、简述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原理及其应用
答:乙二胺四乙酸( EDTA) 因可与血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而阻止血液凝固。EDTA对红、白细胞形态影响很小,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建议血细胞计数用ED TA二钾作抗凝剂。由于EDTA影响血小板聚集,不适合于作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221.简述枸橼酸钠抗凝原理及其应用
答:枸橼酸钠因其可与血中钙离子形成可溶性螯合物而阻止血液凝固。枸橼酸钠对凝血V因子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较常用于凝血象的检查 和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因其毒性小,是输血保养液的成分之一。
222、.简述肝素抗凝原理及其应用
答:肝素可加强抗凝血酶Ⅲ(AT-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从而具有阻止凝血酶形成,对抗凝血酶和阻止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尽管 其可以保持红细胞的自然形态,但由于常引起白细胞聚集并使血涂片在瑞氏染色时产生蓝色背景,所以肝素抗凝血不适合血液学一般检查 ,是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理想的抗凝剂。
223.异型淋巴细胞是如何产生的?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几型?
答: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过敏性疾病等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 现某些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近年来免疫学研究认为,异型淋巴细胞即T淋巴细胞。
Downey按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三型:Ⅰ型为空泡型,最多见;Ⅱ型为不规则型;Ⅲ型为幼稚型。
224、简述嗜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核左移:外周血中中性杆状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更幼稚细胞(包括原始粒细胞),称为核左移。核左移的粒细胞常伴有中毒颗粒、 空泡变性、核变性等形态异常,常见于各种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和白血病,也可见于急性中毒和急性溶血。
核右移:正常中性粒细胞以三叶核者为主,若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则称核右移。核右移为造血功能衰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常见于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抗代谢药物应用后。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为预后不良之兆。但在疾病恢复期亦可出现一 过性核右移现象。
225、简述凝血过程
答: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称为血液凝固。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的促酶反应,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前因子激活,最后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导致血液凝固。
226、简述血液凝固的三个途径
答:血液凝固分为三个途径 内源凝血途径-因子Ⅻ被激活到Ⅹa形成的过程;内源性凝血系统是由Ⅻ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外源凝血途径--因子Ⅲ的释放到 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外源凝血系统是由因子Ⅲ释放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共同凝血途径--因子Ⅹ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实 际上共同凝血途径是内、外凝血系统共同的凝血阶段。
227、形成管型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管型是肾小管、集合管中管状铸型样蛋白聚体。形成管型的必要条件是:⑴原尿中少量的白蛋白和肾小管分泌的T-H糖蛋白是构成 管型的基质。 ⑵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力。浓缩可提高蛋白质的含量和盐类的浓缩;尿液酸化后能促进蛋白质的沉淀。⑶要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 单位。管型的形成,需要让具备形成管型的尿液在肾单位的下部有足够的停滞时间,以便蛋白质得以浓缩、沉析并凝聚成管型。当形成管 型的肾单位重新排尿时,已形成的管型即随尿排出。
228、简述网织红细胞。
答: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细胞。由于其胞浆中尚存嗜碱性的核糖核酸及核糖体,因而用新亚 甲兰或煌焦油兰进行活体染色后,出现深兰色网点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目前ICSH(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认可的活体染色 网织红细胞的定义是:网织红细胞是任何没有核的,但有两个或更多的相当于核糖体RNA兰染物质颗粒的红细胞。
229、.简述网织红细胞的检测意义。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是简单实用的反应骨髓红系造血活力的参数,可用于区分高增生性及低增生性贫血。不但对贫血性疾患的诊断和疗效 观察是必要的,而且对估价射线及化学药物对造血功能的影响也十分重要。特别是近来由于化疗、放疗及骨髓移植的广泛开展,低比率网 织红细胞计数的准确度及精密度变得非常重要。
230、.简述管型的类型。
答:由少量蛋白质凝固形成的管型是最简单的管型,即透明管型。蛋白含量较多、变性明显并有颗粒附着其上者称为颗粒管型。如管型中 还有肾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或脂肪滴,则分别称为上皮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及脂肪管型等
231、简述脑脊液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加,提示患者血脑屏障受到破坏,常见于脑、脊髓及脑膜的炎症、肿瘤、出血等以及脑软化、脑退化性疾病、神 经根病变和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等。当脑脊液中蛋白质在10g/L以上时,流出后呈黄色胶冻状凝固,而且还有蛋白-细胞分离 现象,临床上称为Froin综合征, 是蛛网膜下腔梗阻所致梗阻性脑脊液的特征。
232.简述脑脊液中IgG、IgM增加的临床意义。
答:脑脊液中IgG增高见于多发性硬化,亚急性硬化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和梅毒性脑膜炎等;若脑脊液中出现IgM,则提示中枢神 经系统近期有感染。
233、.除糖尿病外,尿糖升高还可见于什么疾病?
答:尿糖升高常见于糖尿病外还可见于 ⑴其他血溏增高性糖尿: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柯兴综合症等。⑵肾性糖尿: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妊娠期糖尿等。⑶应激性糖尿: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塞等。
234、胆红素检测方法有几种?其确证试验是什么?
答:胆红素检测方法有三种,其常规筛选试有偶氮反应试带法、Smith碘环法、Harnision法用于确证试验。
235、何谓Donnan平衡?
答:脑脊液中氯化物正常为118-130mmol/L,且常随血清中氯化物的改变而改变,但由于脑脊液中蛋白含量较少,为维持脑 脊液和血浆渗透压的平衡,正常人脑脊液中氯化物的含量常较血中为高,此即Donnan平衡。
236、试述经典的测定粪便隐血试验方法的原理?
答:经典的测定方法其原理是血红蛋白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作用,能分解过氧化氢,使显色试剂氧化显色。
237、.尿比密测定有何临床意义?
答:比密增高:见于脱水、蛋白尿、糖尿、惊厥、肾脂肪变性、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高热、周围循环衰竭、使用造影剂等。
比密减低:见于慢性肾炎、急性肾炎多尿期、尿毒症多尿期、胶原疾患、使用利尿剂等。
237、.简述尿液的生成机理。
答:尿液是在肾脏内形成的。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管时,其中大分子蛋白质和细胞,脂类等胶体被截留,其余成分则经半透膜过滤进入 肾小球囊,形成原尿。当原尿通过肾小管时,约大部分水分,电解质和葡萄糖等物质又重新被吸收回血;同时,肾小管亦分泌一些物质加 入尿中,最后生成终尿。
238、对混浊尿如何鉴别?
答:对混浊尿可按下列程序进行粗略鉴别:将装有混浊尿的试管加热,如混浊消失,为尿酸盐。如混浊增加,再加稀乙酸,当尿液变清、 无气泡时,为磷酸盐;当尿液变清,有气泡时,为碳酸盐;当无变化时,为脓尿、菌尿。
239、何谓本-周氏蛋白?用什么方法检测?
答:本-周(Bence-Jones)氏蛋白是一种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分为κ性和λ型。本- 周氏蛋白在一定pH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发生沉淀,接近100℃时沉淀消失,在冷却时又重现沉淀。 故本-周氏蛋白又称为凝溶蛋白。过筛检测即用热沉淀反应法。确诊则必须用电泳免疫分析,即将尿液进行电泳,本-周氏蛋白可在α- γ球蛋白间出现一条浓集的区带。为进一步确诊,可将尿液与抗κ轻链及抗λ轻链进行免疫学测定,以区分轻链类型。一般认为,当浆细 胞恶性增殖,50%多发性骨髓瘤及15%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尿中可出现本-周氏蛋白;肾淀粉样变、慢性肾盂肾炎及恶性淋巴瘤病人 尿中亦有阳性反应。
240、简述保存尿液有形成分的方法
答:⑴冷藏 做生物学试验的尿标本,一般不宜加化学防腐剂,应放4℃冰箱,可保存6h~8h。⑵400g/L甲醛 为细胞固定液, 用于管型细胞防腐。 用量为每100ml尿液0.3ml~0.5ml。由于甲醛具有还原性,不适于尿糖、激素等化学成分的检查。⑶甲苯(或二甲苯) 为尿糖、尿蛋白等防腐剂。用量为100ml尿中加甲苯0.5ml,若其中已有细菌存在,则甲苯不能制止细菌繁殖。 ⑷麝香草酚 为检查尿中化学成分及细菌的防腐剂。每100ml尿中不超过0.1g。因易引起蛋白假阳性,故不适于尿蛋白测定。⑸盐酸和冰乙酸 一些物质在酸性环境中较稳定,加酸降低尿液pH是最后的保存方法。如对尿中17-羟、17-酮、尿素以及钙、磷酸盐等进行测定时 ,每100ml尿中加浓盐酸或冰乙酸1ml即可。⑹碳酸钠 卟啉类化合物在碱性尿中很稳定,加碳酸钠使尿碱化,可作为卟啉类化合物测定的特殊保存剂。
241、瑞氏染料中甲醇起什么作用?
答:瑞氏染料是伊红和美蓝两种水溶液混合后形成的沉淀物,即伊红化美蓝,此物不溶于水,只溶于醇类,而又以甲醇最好,故以甲醇溶 解伊红化美蓝,同时甲醇具有很强的脱水作用,能使细胞蛋白希质迅速固定,因此又是良好的固定剂。
242、.瑞氏染料染片时为什么要加缓冲液?
答:瑞氏染料对氢离子浓度很敏感,染色时如果酸碱度有改变,蛋白质与染料所形成化全物可重新解离而影响染色效果,故加适当的缓冲 液作为稀释液,可使染色效果更佳。缓冲液以pH6.4~6.8为宜。
243、什么抗凝剂最适宜于血液常规检验? 简述其原理和用量。
答: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最适宜于血液常规检验。其原理是EDTA与血中钙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通常配 成15g/L溶液(如用EDAT-Na可用51.04mmol/L)每瓶0.4ml,经干燥后可抗凝血液5ml。
244、.测定血红蛋白的推荐方法是什么?简述其原理。
答: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 测定法是由国际血液学校准化工委员会推荐作为国际Hb测定标准法。
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硫化血红蛋白(sHb)外各种Hb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其与cN 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
245、.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血红蛋白后的废液应如何处理?
答:比色废液可按每升加次氯酸钠液(安替福民)约35ml的比例混匀敞开过夜,使CN-氧化成CO2和N2挥发,或水解成CO和 NH4,再排入下水道。
246、 简述β2-微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答:β2-微球蛋白测定可作为肾小管性和肾小球性蛋白尿的鉴别, 因为近端肾小球是β2-微球蛋白在体内处理的唯一场所,近曲小管轻度受损时β2-微球蛋白排泄明显增加,故测定尿液β2-微球蛋 白是诊断肾近曲小管受损的灵敏指标。此外还可估计某些药物对肾脏的损害,如用庆大霉素后,β2-微球蛋白增高。急性或慢性肾盂肾 炎时因肾脏受累,尿排泄β2-微球蛋白增高,而在单纯性膀胱炎时尿β2-微球蛋白正常,因此可作为上或下尿路感染的鉴别。
247、何谓靶细胞?K细胞、NK细胞是如何杀伤靶细胞的?
带抗原的,受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攻击的细胞称为靶细胞。 K细胞和NK细胞来源于骨髓干细胞,但不受胸腺或腔上囊类淋巴细胞组织的影响,其本身免疫作用无特异性。K细胞具有IgG的Fc 受体,当特异抗体(IgG)与靶细胞结合后,此抗体的Fc段活化,K细胞的Fc受体即可与之结合,从而杀伤靶细胞。NK细胞(天 然杀伤细胞)是另一群淋巴细胞(也有人认为NK细胞就是K细胞)。此类细胞有C 3受体和Fc受体,它在没有抗体、补体参加的情况下,可直接作用靶细胞。K细胞和NK细胞在杀伤肿瘤细胞中都有重要作用。
248、简述T淋巴细胞的特性,它有几个亚群?
T淋巴细胞-即胸腺依赖的淋巴细胞,它是由小淋巴细胞进入胸腺内受到胸腺素作用后分化而成。这类细胞寿命较长,能在体外与绵羊红 细胞结合形成自然玫瑰花环,受到抗原刺激后可转化成淋巴细胞,进而发展成致敏淋巴细胞,再遇抗原时即释放出免疫效应因子,发挥细 胞免疫作用。T淋巴细胞有5个亚群:1.辅助性T淋巴细胞;2.抑制性T淋巴细胞;3.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4.免疫记忆T淋巴 细胞;5.产生活性因子的T淋巴细胞。
249、简述B淋巴细胞的特性,它有几个亚群?
B淋巴细胞一即囊依赖的淋巴细胞,它是由小淋巴细胞进入类囊淋巴组织或骨髓中发育而成。这类细胞寿命较短,胞膜表面含有IgG及 C3 的受体,定居周围淋巴组织中,不再或很少返回血流。它的主要功能是:受到抗原刺激后,分化成浆母细胞,再发育成浆细胞,能产生具 有抗体活性的5种免疫球蛋白,发挥特异性体液免疫力。B淋巴细胞有3个亚群:1.B 1淋巴细胞,能合成具有抗体活性的免疫球蛋白;细胞膜上含有C3受体及表面膜结合免疫球蛋白(smlg),2.B2淋巴细胞,不能合成具有抗体活性的免疫球蛋白,细胞膜上没有C3受体及smlg。3. B3淋巴细胞是免疫记忆的B淋巴细胞,能把抗原刺激的信息长期保存在细胞内。
250、何谓免疫活性细胞的表面抗原和表面受体?
表面抗原:指免疫活性细胞的膜表面具有同种抗原,如小白鼠的 O抗原存在于胸腺细胞及外周血T细胞表面,也少量存在于脑组织细胞表面。表面受体:即在细胞表面存在着与抗原决定簇发生结合反应 的受体,如人的T细胞具有与绵羊红细胞结合的受体,两者结合后呈花环状。借此可作红细胞-抗体-补体(EAC)花环形成反应,以 同T细胞相区别。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