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护理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文化与护理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06 16:44:59
 
 

文化与护理
 
 
 

李小寒
 
 
 
 
 
 
 
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2005年5月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已经成为现代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整体护理模式要求在对病人实施护理的过程中,综合考虑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因此,掌握有关文化的内容以及文化与护理的关系,才能使护士明确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病人的需要,准确地理解病人的各种行为,以提供适合病人文化背景的护理,达到满足病人文化需求的目的。
第一节  文化概述
一.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文化”一词来表示不同的范畴。文化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以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文化”可以从广义上定义为“作为群体或人的活动方式,以及为这种活动所创造,并又为这种活动方式所凭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是人的群体或类借以相互区别并与它类区别的依据”。
不同学科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目前公认的文化定义是:“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
文化现象一般包含三个方面:
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物质财富),如机器、工具、书籍、衣服、计算机等
2、精神文化:指理论、观念、心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科学、宗教、符号、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等(精神产品)。
3、方式文化:是文化现象的核心和最基本的内容,包括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社会遗传方式
**亚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文化被称为亚文化。亚文化是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不与主流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可以围绕着职业种类发展而成,如医学或军事部门的亚文化;也可能是基于种族或民族的差异,例如中华民族文化是汉、满、蒙、回、维、藏等多种民族亚文化交融的结果;亚文化还可以是源于地区的差异,如中国的南北地区的文化差异。
(二)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一般认为,文化模式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1、符号:语言、文字、色彩等
  2、物质特质:它是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如饮食、住所等。
  3、艺术:指经过系统加工、归纳整理的社会意识,如绘画、音乐。
4、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5、习俗:人类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如各种礼仪、民俗。
6、家庭社会制度: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如社会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婚姻形式、家族制度等。
7、方式:财产占有方式与交易方式
8、政府:如政体、司法
9、战争
(三)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复杂概念,具有下列特征:
1、超自然性与超个人性:
(1)超自然性:文化的第一要素在于它是对人的描述。它只与人以及人的活动有关,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财富。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是经过人类“耕耘”的一切均在文化的研究之中。
(2)超个人性:文化的超个人性在于个人虽然有接受文化及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是个人。文化是对一个群体或一类人的描述,他所要体现的是人的群体本质、群体现象,或类的本质与类的现象。文化不是对个人的描述,仅仅体现个人特征的现象不属于文化现象。
2、地域性与超地域性:
(1)地域性:文化是人类的历史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与发展。而人类的出现首先是分地域的,并且互相隔绝。因此,每个人群便按照自己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自己的文化。所以,文化一出现就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使得地域间的文化互相区别。
(2)超地域性:有两层含义:
  1)有些文化既发生和存在于这个地域,也发生和存在于其他地域,它不是某一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而是诸多地域的共同性文化或全人类性文化,即文化的人类性。
  2)有些文化首先只在某一特定的地域发生、发展和成熟,但这种文化又可以为其他地域所接受、吸收和同化。这种文化在被其他地域接受之前属于地域文化,而在后来便成为超地域文化或人类性文化。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物等首先是地域文化,而后又由于具有超地域性的特征转而成为人类性文化。例如,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首先是地域性的,然后成为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超地域性文化。
3、时代性与超时代性
 (1)时代性: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个时代的文化与另一个时代的文化会有明显的差别,划分的依据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时代差别也就是一种文化的时代差别。文化便由此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痕迹”。所以,文化有原始文化、中世纪文化、现代文化,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的文化时代性差异。
(2)超时代性:同一民族文化中,各时代文化共同的东西可以看作是超时代特征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永恒性文化,这种文化与这个民族相随不离。例如,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经过了汉唐经学、宋明理学等发展阶段,其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精神生活和传统习惯的准则。文化的超时代性还表现在有些具有鲜明时代痕迹的文化能够超越其产生的时代,而在新的时代和新时代文化共存并构成新旧文化的冲突。新旧文化冲突时,如果人们掌握了新文化中某种制度或实践主体的意义,就会接受新文化。
4、文化的象征性与传递性
(1)文化的象征性:文化的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其意义一般会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指向的狭小的范围。例如,白颜色本来只是一种颜色,但当人们把白颜色作为一种文化因素时,他便有了广泛的象征性,如白旗意味着投降,白衣天使专指护士等。文化的象征性遍及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很大部分就是学习文化象征性的过程。
(2)文化的传递性:指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世人模仿和利用。传递有两个方面: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纵向传递是将文化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横向传递是指在不同的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例如,中国饮食文化进行了纵向和横向传递。
(四)文化的分类
1.硬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如物质财富。硬文化是文化的物质外壳,即文化的表层结构。在文化的冲突中,相对来说,文化的表层结构较易随着冲突而改变自身。
2.软文化:是指活动方式与精神产品。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在文化的冲突中,相对来说,文化的深层结构则不易在冲突中改变,而最难改变的是深层结构中的“心理沉淀”部分。
这种不易改变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沉淀是文化结构中最深层的文化层面,它不仅仅是个人长期形成的心理习惯,更主要的是一个民族数代人积淀而成的心理习惯,由于这种积淀在人们心理上形成了一定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价值标准定势,故积重而难返;其次,对于外来文化,人们最易理解和接受的也是外来文化的表层结构,即硬文化部分,而对于其深层结构,即软文化部分,则不易理解和接受。例如,西方人较易接受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和火药制造出来的鞭炮,但对于中国人用鞭炮驱鬼避邪的行为,即文化的心理内涵则难以理解和接受。
(五)文化的功能
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在不同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文化表现出来的本质区别要比肤色、地域、疆界等深刻得多。(例如:中国和美国在“价值观”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为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集体成就,而美国人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成就)
2.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行为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文化集合解释着一个社会的全部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如风俗、道德、法律、价值观念等。
3.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这也称为文化的整合功能。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机构都从不同的侧面维持着社会的团结和安定。(例如:政治机构实现着社会控制,协调着群体利益;教育机构培养着社会成员,使之更符合社会需要;军队保证着社会的安定等)。
4.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没有人出生时就带有特定的文化特色,但具有学习文化、接受文化的能力,从而促进了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个体掌握生活技能,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和社会角色,并传递社会文化。
二.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一)文化休克的概念
    又译为“文化震惊”、“文化震撼”。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环境中的人初次进入到另一种文化环境(如到了不同的民族、社会群体中或地区甚至国家时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神紧张综合症。
(二)引起文化休克的原因
    引起文化休克的主要因素是突然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了另一个陌生的环境,从而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问题:
1、沟通交流(Communication):沟通是一个遵循一系列共同规则而互通信息的过程。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沟通的发生通常会受到文化背景或某种情景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样的内容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脱离了文化背景来理解沟通的内容往往会产生误解。
(1)语言沟通:语言沟通是人类用来交流信息的最常见、最重要的工具,但文化背景和文化观念的差异可能导致语言不通,如语种不同或应用方言土语,即使使用同一种语言,语言的各种形式因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含义。在中国,朋友之间互相询问年龄、工资都是常见的事情,很少有人会拒绝回答,但如果遇上西方国家的人也询问同样的问题,对方可能非常生气,认为年龄和工资纯属个人的隐私问题,所以可能导致沟通的中断。我国有56个民族(汉、蒙古、藏、维吾尔、苗等),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和沟通交流的模式。当一个人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环境时,就会遇到语言沟通交流问题。
(2)非语言沟通交流:指运用非语言方式进行的沟通交流,身体通过身体运动、声音、触觉及运用空间等进行信息的传递。非语言性沟通的形式有身体语言、反应时间、空间效应、类语言等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沟通模式不完全相同,所代表的信息含义也不同。
2、日常生活活动差异(Mechanical difference)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规律的日常生活活动,当一个人改变了文化环境时,其日常生活活动、生活习惯将会发生变化,需要去适应新环境下的文化模式,往往会使人产生挫折感。新环境下的住宿、交通工具、作息制度、工作环境等都需要人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适应,有时会给人们增加烦恼,从而引起文化休克。
3、孤独(Isolation)
孤独往往伴随着沟通交流而来。主要是对新环境感到生疏,又与亲人或熟悉的朋友分离或语言不通,因而倍感孤单、无助,产生焦虑和对新环境的恐惧。
4、风俗习惯(Customs)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一旦改变了文化环境,必须去适应新环境中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新环境中的饮食、服饰、待客、居住、消费等习俗可能与自身原有的文化环境不同,但又必须去了解和接受。(例如:许多中国人一想起奶酪的滋味就难以忍受,对把蚯蚓等昆虫当饭吃感到恶心,但有些民族却把它视之美味)。这些文化的差异会使人短时间内难以接受,从而出现文化休克。
5、态度和信仰(attitudes and beliefs)
态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通过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对事物的评价和倾向。信仰是对某种主张或注意的极度信任,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信仰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上。态度、信仰、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的行为在每一个文化群体之间都是不同的,受自身环境的文化模式的影响。
以上造成个体文化休克的五个因素使个体对变化必须做出适应和调整。当同时出现的因素越多、越强烈时,个体产生文化休克的强度越明显。
(三)文化休克的分期
当一个人离开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文化环境时,常常经历以下四期的变化历程:
1、兴奋期:当一个人刚刚到达一个渴望到达的新环境时,被新环境中的人文景观和意识形态所吸引,对一切事物都会感到新奇,此时人们往往渴望了解新环境中的风俗习惯、语言行为等,并希望能够顺利开展活动,进行工作。此期的主要表现是兴奋。(例如:一般的旅游者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或国家时往往会有此期的表现)
2、意识期:此期个体的好奇、兴奋感已经消失,开始意识到自己要在新的环境中作长时间的停留,他必须改变自己以往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去适应新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及新环境中的风俗习惯,此时,个体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与其所处新环境的文化价值观念标准产生文化冲突,个人的信仰、角色、行为、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等会受到挫伤。尤其当原定计划无法正常实施、遭遇挫折时,个人会感到孤独,思念熟悉环境中的亲人、朋友,会感觉新环境中的一切都不如自己熟悉的旧环境,会有退缩、发怒和沮丧等表现。此期是文化休克综合征中最严重也是最难度过的一期。
3、转变期:此期个人开始学习、适应新环境中的文化模式,逐渐了解、熟悉新环境中的“硬文化”和“软文化”,采取一定的方式,如参加日常生活活动、庆祝活动等去修复自我,对发生的文化冲突不再认为是对自我的伤害。此期开始解决文化冲突问题。
4、接受期:此期个人已完全接受新环境中的文化模式,建立起符合新文化环境要求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认为新环境和以往的旧环境一样令人舒适和满意,在新环境中有安全感,一旦需要再次离开新环境回到旧环境中,又会重新经历一次新的文化休克。(例如:我国许多早年移居国外的移民都处在此期,如再返故里,反而会产生文化休克)
  (四)文化休克的表现
    随着个体所处的文化休克的时期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一般具有以下表现:
1、焦虑:焦虑是指个体处于一种模糊的不适感中,是自主神经系统对非特异性或未知的威胁的一种反应。焦虑有以下表现:
(1)生理表现:坐立不安、失眠、疲乏、声音发颤、手颤抖、出汗、面部紧张、瞳孔散大、缺乏目光的接触、尿频、恶心呕吐、特别动作增加(如反复洗手、喝水、进食、抽烟等),心率增快、呼吸频率增加、血压升高。
(2)情感表现:自诉不安,缺乏自信、警惕性增强、忧虑、持续增加的无助感、悔恨、过度兴奋、容易激动、爱发脾气、哭泣、自责和谴责他人,常注意过去而不关心现在和未来,害怕出现意料不到的结果。
(3)认知表现:心神不定,思想不能集中,对周围环境缺乏注意,健忘或思维中断。
2、恐惧:恐惧指个体处于一种被证实的、有明确来源的恐怕感中。文化休克时恐惧的主要表现是:躲避、注意力和控制缺陷。个体自诉心神不安、恐慌,有哭泣、警惕、逃避的行为,冲动型行为和提问次数增加,疲乏、失眠、出汗、晕厥、夜间噩梦,尿频、尿急、腹泻、口腔或咽喉部干燥,面部发红或苍白,呼吸短促、血压升高等。
3、沮丧:由于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的失望、悲伤等情感。
(1)生理表现:胃肠功能衰退,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等问题。
(2)情感表现:忧愁、懊丧、哭泣、退缩、偏见或敌对。
4、绝望:绝望指个体主观认为个人没有选择或选择有限,以致不能发挥自己的力量。面临文化休克时,个人认为走投无路,表现为凡事处于被动状态,说话减少,情绪低落,对刺激的反应减少,感情淡漠,不愿理睬别人,被动参加活动或根本不参与活动,对以往的价值观失去信念,生理功能低下。
  (五)影响文化休克的因素
1、个人的健康情况:在应对文化冲突造成的压力时,身心健康的人应对能力强于身心衰弱的个体。
2、年龄:处于学习阶段,生活方式、习惯尚未成型的儿童对生活形式改变适应较快,应对文化休克的困难较少,异常表现也较轻。相反,年龄越大,已习惯的文化模式越难改变,不会轻易放弃熟悉的文化模式而去学习新的文化模式。
3、以往应对生活改变的经历:一个以往生活变化较多,并能够对各种变化很好适应的人,在应对文化休克时较生活上缺乏变化的人困难要少,文化休克的症状也较轻。
(六)文化休克的预防
1、提前熟悉新环境中的文化模式:在进入新环境之前,应提前了解、熟悉新环境中的各种文化模式,预防文化冲突时突然产生的文化休克。
2、主动接触新文化环境中的文化模式:进入新环境之后,应尽快接触、理解新的文化模式。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发生冲突时,如果人们理解新环境中文化现象的主体,就会较快接受这一文化模式。
3、寻找有力的支持系统:在文化冲突中产生文化休克时,个人应积极寻求可靠、有力的支持系统,即正规的支持系统包括有关的政府组织或团体和非正式的支持系统包括亲属、朋友和宗教团体。
第二节  文化与护理
    护理专业是为他人服务的专业。为了从多方位的角度全面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需要评估服务对象的宗教、种族、性别、职业、经济社会地位等文化背景,理解他们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行为,制定符合个体化的整体护理计划,提供相应的文化护理,满足服务对象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的护理需求。
一.文化背景对护理的影响
    无论临床护理、家庭护理还是社区护理,护理工作的对象都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当人群出现生理、心理或精神问题寻求帮助时,护士要理解病人对健康、疾病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都有自己特殊的习惯模式、语言和家庭生活模式、对疾病的应对模式,只有结合他们的文化模式做出全面的护理评估,才能提供个体化的整体护理。
(一)文化背景影响疾病发生的原因
    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态度或生活方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生。我国西北地区的人以豪饮为荣,以酒交友、待客,劝酒不饮被认为是无礼行为,结果发生乙醇成瘾和慢性乙醇中毒性精神障碍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由于社会、历史、交通、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不同地区经济、科技、医药等发展水平不同,也使疾病的发生原因不同,例如有些少数民族地区近亲婚配,发育迟滞和精神分裂症等遗传病发病率较高。
(二)文化背景影响病人对疾病的反应
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对同一种疾病、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反应不同。性别、教育程度、家庭支持等文化背景会影响病人对疾病的反应。
1、性别的影响:不同性别的病人对疾病的反应不同。确诊癌症后,女性病人比男性病人的反应更加积极。因为中国文化要求女性贤惠、宽容,而只有心理稳定、能够容忍委屈和打击才能做到贤惠和宽容,所以当女性遭受癌症的打击时,能够承受由此产生的痛苦和压力,表现出情绪稳定和积极态度。而社会要求男性挑起家庭和社会的重担,而面临癌症时,男性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为家庭和社会工作,从而产生内疚和无用感,感到悲观和失望。另外,我国文化社会更多地容忍女性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当众哭泣得到怜悯和安慰;而男性不能转移自己的痛苦,转而把自己和他人、社会隔绝起来,出现程度不同的社交障碍。
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也会影响病人对疾病的反应。一般情况下,教育程度高的人患病后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相关信息,了解疾病的原因、治疗和护理效果。教育程度低的人认为治疗和护理是医务人员的事情,与己无关。病情恶化时,抱怨医务人员,更换求医途径,开始寻求民间的偏方。有时还会由于认知错误导致情绪障碍。(例如,子宫切除后妇女,认为自己失去了女性的特征和价值,担心发胖,担心失去吸引力被丈夫抛弃,或认为再不能够进行性生活,导致性欲降低和性冷淡)。有时不仅病人出现错误的认识,病人的丈夫、周围的亲戚、朋友也出现同样的认知错误。
(三)文化背景影响病人的就医方式
文化背景和就医方式有密切关系。个人遭遇生理上、心理上或精神上的问题,如何就医、寻找何种医疗系统、以何种方式诉说困难和问题、如何依靠家人或他人来获取支持、关心、帮助等一系列就医行为,常常受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1、宗教观念:宗教观念影响着人们的就医行为。例如,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信奉的宗教认为疾病是鬼神附体或被人诅咒,所以对病人的治疗首先请宗教领袖或巫医“念经”或“驱鬼”,祈求真主保佑使病人免除灾祸。当上述措施无效,病情严重时才送到医院救治。
2、经济条件:病人的经济条件会影响病人的就医方式。经济条件好的人出现健康问题后会立即就医,而经济条件较差的人则会忍受疾病的痛苦而不去就医。
(四)文化影响人们对死亡的认识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而对生命终结的认识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观点包括:
1、中国传统的死亡心态文化:包括死亡心理文化和死亡意识文化。例如,对待死亡的态度、临终时所关心的事情、对待自杀的态度、死亡价值观等。
2、中国传统的死亡行为文化:包括不同民族的居丧习俗(如临终关怀习俗、哭丧习俗)、不同民族的埋葬方式(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以及不同的埋葬制度、丧礼及丧服制度。
二.莱宁格(Leininger)跨文化护理理论
(一)理论的形成: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事人类文化护理研究的护理专家莱宁格在“儿童指导之家”工作时,与这些儿童和双亲接触,通过对这些儿童的行为观察发现,儿童中反复出现的行为差异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造成的。这次经历及其后的系统性研究,使她成为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位专业护士,并创立了“跨文化护理理论”(transcultural nursing theory)。
(二)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化照顾是人类生存的必需条件:文化照顾是人的一种天性,是人类文明社会形成、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础及必需条件。
  (1)照顾:是与帮助、支持或促能性(是指对已经丧失某种能力的人,进行促进恢复或加强能力的帮助)行为有关的现象。这些行为是为改善和促进另一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或生活方式的一些需要的。Leininger 认为照顾在护理学中是占统治地位的。没有照顾,治疗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而没有治疗,照顾却可以有效地进行。
  (2)文化照顾(culture care):用一些已被理智地认识道德价值观、信念和已定型的表达方式,来提供帮助、支持或使另一个个体(群体)维持健康、改善生活方式或面对死亡和残疾。
2、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民族具有文化照顾的共性和特性: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照顾体验,因而就会形成这种文化所特有的一种照顾模式。一种文化中的照顾的表达方式可能与另外一种文化有着天壤之别。因此,为病人提供合乎其文化环境的照顾是护理人员的职责之一。
(1)文化照顾差异(culture care diversity):是由人们在对待健康、处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或面对死亡的文化中所衍生的一些对照顾的各种不同意义、价值、型态和标志。
(2)文化照顾的共性(culture care universality): 是由人们在对待健康、处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或面对死亡的文化中所衍生的一些对照顾的共同的、相似的或一致的意义、价值、型态和标志。
3、文化照顾分为普遍照顾和专业照顾:专业照顾与普通照顾在意义及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
(1)普通照顾:是人类一种天性的具体体现,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2)专业照顾:是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专业活动,是一种工作而不是一种属性。专业照顾是那些帮助性、支持性、关心性的专业行为,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从而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或生活条件,以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及发展。
莱宁格认为,护理的本质是文化照顾,照顾是护理的中心思想。照顾是护理活动的原动力,是护士为病人提供合乎其文化背景的护理基础。护理照顾体现在护士与病人的护患关系中,以及各种各样的护理活动中。护理照顾与其他职业照顾不同,护理照顾是以病人的健康为目的,并从整体观念出发,为病人提供符合个人独特需要的护理照顾。
莱宁格指出,以文化为基础的护理照顾是有效地促进和维持健康和从疾病和残疾中康复的关键因素。过去护士们在给不同文化的人提供照顾时,没有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赋予价值和实践。要使护理对世界上各种人有效、合理和切合实际,就必须具有跨文化照顾的知识和技能。
  (三)莱宁格理论的目标
    莱宁格理论的目标是为个体、家庭和群体的健康提供与文化相应的护理照顾。
三.文化护理的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在住院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可以采取多方面的护理措施,如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支持护理等综合方法,使病人尽快适应医院的文化环境。
(二)教育原则
    病人在住院期间往往有获得有关疾病信息知识的需求,护士应根据病人的文化背景(接受能力、知识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可以采用个别或集体指导方法,通过讲解、板书、多媒体、宣传册等形式,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宣传,使病人正确认识疾病,积极参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
(三)调动原则
    文化护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能力,配合病人的文化需求,调动病人的参与意识,使病人积极配合疾病治疗和护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护,对疾病预后充满信心。
(四)疏导原则
    在文化护理中,出现文化冲突时,应对病人进行疏导,使其领悟并接受新文化护理。
(五)整体原则
    实施护理时,不仅要考虑到病人本人的因素,还应评估其家庭、社会因素,争取得到各方面的合作、支持和帮助,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的文化环境。
四、文化护理的策略
(一)满足病人文化需求的护理策略
文化因素与对病人实施的护理活动密切相关。护理措施应结合病人的文化背景,以满足病人的文化需求。
1、理解病人的求医行为:了解病人对医院、医生、护理人员的看法与态度,结合病人对治疗和护理的期待进行护理(例如,有些病人因缺乏医学知识,认为只要舍得花钱吃药、治疗即可,却轻视护理效果。但临床上有许多身心疾病单靠吃药往往不能完全解决健康问题,也改变不了病人情绪和人际关系),因此,护士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健康教育、辅导和指导,以取得病人的同意和合作。
2、明确病人对疾病的反应:护士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应动态地了解病人的健康问题,以及病人对健康问题的表达和申述方式。东方文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当人们的心理挫折无法表露时,往往把它压抑下来,以“否认”、“合理化”等防卫机制来应对,或以身体的不适如头疼、胃口不好、胸闷作为求医的原因,但如果进一步地询问,大多数病人会描述自己内心的困扰、人际关系和文化的冲突。此时,护理人员不应该直接指出病人存在的是心理问题而不是生理问题,以免触犯病人对心理疾病的社会否认。护理人员应能够通过对病人的临床护理工作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一步明确病人的社会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与病人、病人家属一起共同完成护理活动。
3、建立适合文化现象的护患关系:护士与病人之间建立的关系既要符合治疗性的护患关系,又要适合“文化”现象的人际关系,护士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1)及早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人际关系中,病人把接触的人分成“自己人”和“外人”,并区别对待。对“自己人”较信任,畅谈心事,期待关心;对“外人”则保持距离,不够信赖。护理人员护理的关键在于能够与病人建立起有治疗性的护患关系,尽早成为病人的“自己人”,取得病人的信赖与合作。
(2)理解病人的行为:不少病人由于受到文化观念的影响,对护理人员持有双重态度,即想依赖和不愿意依赖的复杂心理。病人一方面对护理人员的权威性如经验要求过多,依赖性很强,期望护理人员替自己解除困难;另一方面不一定听从护理人员的意见和安排,同一问题会同时要求医师或其他医务人员解决。护理人员应理解病人对待护理人员的态度和行为,满足病人的文化需求。
(3)重视病人的心理体验和感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释模式,护理人员不能因为病人使用了与护理人员不同的文化模式来解释事情的发生及健康问题就认为病人荒唐、可笑,甚至认为病人不可理喻而不理睬病人。(例如,一个人身体不适,他认为是死亡的亲人的灵魂附身,此时,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年龄、知识结构等文化背景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与行为。)
(二)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的文化环境的策略
病人因为疾病而住进了医院,离开了原来所熟悉的生活及工作环境而进入陌生的医院环境,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信仰、道德、价值观取向也不同。在健康服务系统里,护理人员是帮助病人减轻、解除文化休克的最重要的成员,也是帮助病人尽快适应医院文化环境的专业人员。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病人的文化要求、健康-疾病的观念、信仰和行为方式,向病人提供多层次、多体系、多方位、高水平、有意义和有效的护理服务,以预防和减轻住院病人的文化休克,使其适应医院的文化环境。
1、帮助病人尽快熟悉医院环境:通过入院介绍使病人尽快熟悉和了解医院、病区、病室的环境、设备、工作人员、医院的规章制度等医院的文化环境。(物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了解沟通交流中文化的差异,使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病人预防和减轻住院引起的文化休克。
在医院的环境中,医护人员使用的医学术语,如医学诊断的名称、化验检查报告、治疗和护理过程的简称等,可以造成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沟通交流的障碍。如备皮、灌肠、导尿、胃肠减压、闭式引流、空肠造瘘、房缺、胆囊造影等医学名词常使病人对自己疾病的诊断及检查的结果迷惑不解,感到恐慌,甚至产生误解,加重了病人的文化休克。
3、尊重病人的风俗习惯:
(1)饮食方面:我国满族、锡伯族禁食狗肉;蒙古族禁食牛肉;回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禁食猪肉,每年九月斋戒期间从黎明到日落禁止进食和饮水。
(2)特殊忌讳:南方人忌讳数字“4”,认为是“死”的谐音,不吉利,所以在安排床位上应尽量避开病人所忌讳的数字。
(3)民族习俗:有的民族术前不宜剃阴毛;有的民族手术前要进行祈祷等。此外,在病情观察、疼痛护理、临终护理、尸体料理和悲伤表达方式等方面要尊重病人的文化模式(例如,应对信仰伊斯兰教的病人尸体进行特殊的沐浴。不同性别的人表现悲伤的方式不相同,男人多保持沉默来怀念死者,女人则哭泣并需要别人安慰和支持)
4、寻找支持系统:家庭是病人的一个重要支持系统,因此护理人员应了解病人的家庭结构、家庭功能,亲子关系、教育方式等情况,利用家庭的力量预防文化休克。(例如,住院儿童的护理中,可充分利用父母的爱心和责任心,依靠他们帮助住院儿童克服孤独感,表达感情和困难,应对及解决问题。)
5、注意价值观念的差异: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下,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念,护士应注意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的价值观念差异(例如,在道德观念上,中国人主张“孝道”,对住院的老年人往往照顾得无微不至,为了尽孝,包揽了所有的生活护理,却使得老年人丧失了自我、自立,作为护士应顺应老年病人、病人家属的价值观念,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愿望。)
6、遵循文化护理的原则:综合性原则、教育原则、调动原则、疏导原则、整体原则。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