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中草药药源有植物、动物和矿物,其中以植物药占绝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
所以古代相沿把药学叫做“本草”学。这些药物的应用充分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
、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所以中国人民把
它你为“中药”。而“本草”学也相应地称为“中药学”或“中草药学”。“中草
药学”就是专门介绍各种中药的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几千年来,中草药一直被中国人民用作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日渐积累宝贵的
用药知识,并形成一整套中药理论体系。在先秦时期,已有不少关于药物的文字记
载。到了东汉末期 (公元二世纪 ),中国第一部药典 -- 《神农本草经》诞生。本
书载药 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书中还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
学的基本理论。
南北朝时期,雷[学教]着《炮炙论》叙述各种药物通过适宜的炮炙,可以提高
药效, 减轻毒性或烈性, 从而发展了药物加工技术。 梁代陶弘景(公元 456 --
536 年)着《神农本草经集注》,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药学的发展作了总结,载
药达七百三十种。又创用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唐代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 李励、苏敬等人主持编写了《新修本草》。
全书卷帙浩博,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 844 种。开元年间(公元 713 -- 741
年),陈藏器编成了《本草拾遗》,书中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从而提出了
著名的“十剂”,为中药临床分类最早的设想。
宋代本草学,以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最具代表性。该书收载药物达
一千四百多种。
元代,忽思慧所着《饮膳正要》,总结和发展了饮食疗法。
明代是中草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李时珍(公元 1518 -- 1593 年)对古
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写成了伟
大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该书载药 1892 种。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
、六十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古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继李时珍之后,清代的赵学敏(约公元 1719 -- 1805 年)对民间草药作了广
泛搜集和整理, 于 1765 年刊行《本草纲目拾遗》?载药 921 种, 新增药物达
716 种之多。
中草药学自汉代到清代,各个时代都有它的成就和特色,而且历代相承,日渐
繁富。到了现代,中草药已达 5000 种左右。今后,中草药学的发展,仍有广阔的
前途。
■第一章 中草药的采集与炮制
中草药的采集,以及采集后的保存和炮制都有特定的方法,对于这些知识,我
们必须有所了解。
■第一节 中草药的采集与贮藏
中草药的采收季节、时间、方法和贮藏等对中草药的品质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保证药物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采药要根据不同的药用部分(如植物的根、
茎、叶、花、果实、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成熟时期,动物亦有一定的捕捉与
加工时期),有计划地来进行采制和贮藏,这样才能得到较高的产量和品质较好的
药物,以保证药物的供应和疗效,满足人民卫生保健事业上的需要。除某些药物所
含的有效成分在采制和贮藏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外,一般植物类的药物的采收原则如
下,
1、全草、茎枝及叶类药物大多在夏秋季节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或开花时
期采集,但有些植物的叶亦有在秋冬时采收的。多年生草本常割取地上部分,如益
母草、薄荷等;一些茎较柔弱?植物矮小及必须带根用的药物则连根拔起,如垂盆
草、紫花地下等。
2、根和根茎类药物一般是在秋季植物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或早春植物抽苗时采
集,这时植物的养分多贮藏在根或根茎部,所采的药物产量高,质量好。但也有些
根及根茎如孩儿参、半夏、延胡索等则在夏天采收。多数的根及根茎类药物需生长
一年或二年以上才能采收供药用。
3、花类药物多在花未开放的花蕾时期或刚开时候采集,以免香味失散、花瓣
散落,影响质量,如金银花、月季花等。由于植物的花期一般很短,有的要分次及
时采集,如红花要采花冠由黄变红的花瓣,花粉粒需盛开时采收,如松花粉、蒲黄
等。采花最好在晴天早晨,以便采后迅速晾晒干燥。
4、果实类药物除少数采用未成熟果实如青皮、桑槐等外,一般应在果实成熟
时采集。
5、种子通常在完全成熟后采集。有些种子成熟后容易散落,如牵牛子、急性
子(凤仙花子)等,则在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采集。有些既用全草、又用种子的药
物,则可在种子成熟时,割取全草,将种子打下后分别晒干贮藏,如车前子、紫苏
子等。
6、树皮和根皮类药物通常是在春夏间剥取,这时正值植物生长旺盛期,浆液
较多,容易剥离。剥树皮时应注意不能将树干整个一圈剥下,以免影响树干的输导
系统,造成树木的死亡。
关于动物药,一般潜藏在地下的小动物,宜在夏秋季捕捉,如蚯蚓、蟋蟀等;
大动物虽然四季皆可捕捉,但一般宜在秋冬季猎取,不过鹿茸必须在雄鹿幼角末角
化时采取。
此外,在采收药物时还须要注意天气变化,如阴雨时采集,往往不能及时干燥
,以致腐烂变质。在采集药物时,应该重视保护药源,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又要
考虑长远的利益。因此,还须要注意下列几点,
1、留根保种:有些多年生植物,地上部分可以代根用的,尽量不要连根拔;必须
用根或根茎的,应该注意留种。有些雌雄异株的植物如栝楼,在挖
掘天花粉时,一般只应挖取雄株的块根。用全草的一年生植物,大
量采集时应留下一些茁壮的植株,以备留种繁殖。用叶的药物不要
把全株叶子一次采光,应尽量摘取密集部分,以免影响植物的生长
。
2、充分利用:根、茎、叶、花都可入药的多年生植物,应多考虑用地上部分和产
量较多的部分。此外,可结合环境卫生大扫除、垦地填洪和伐木修
枝,随时注意将可作药用的树皮、根皮、全草等收集起来,认真地
加以整理,以供药用。
3、适当种植:根据实际需要,对于本地难以采集或野生较少的品种,可以适当地
进行引种繁殖,以便采用。
药物在采集以后,都应采取一定的加工处理,以便贮藏。如系植物类药品,采
集后应先除去泥土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洗净切断,除鲜用外,都应根据药物的性质
,及时放在日光下晒干,或阴干,或烘干,分别保藏。有些含水分较多的药物如马
齿苋等,可在洗净后切断,多晒几天,才能晒干。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如五味子、女
贞子、莱菔子、葶苈子、白芥子等须放在密封的瓮内;植物的茎叶或根部没有芳香
性的如益母草、木贼草、夏枯草、大青叶、板蓝根、首乌藤等可放在干燥阴凉处或
贮于木箱内;芳香性药物及花类如菊花、金银花、月季花等,须放在石灰瓮内,以
防受潮霉烂变质。种子类药物要防虫鼠。动物药及脏器组织如蕲蛇、乌梢蛇、蜈蚣
、地鳖虫、胎盘等,在烘干后,应放在贮有石灰的缸中,以保持干燥;并放在冷暗
干燥的地方,以防虫蛀或腐烂。
矿物药如石膏、滑石、灵磁石等可放在木箱内;但其中如芒硝、硼砂等须放在
瓮内盖紧,以防受潮。
剧毒药物要另行贮藏保管,防止发生事故。贮藏药物的库房须经常保持清洁干
燥和防虫、鼠的侵蚀;药物仍须勤加翻晒,对某些易生虫蛀或容易受潮发油的药物
,如前胡羌活、独活、甘遂?当归等,必须经常检查,以防霉蛀变质。
【文献摘录】
《名医别录》:「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
浓故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今即事验之,春宁宜早
,秋宁宜晚。华实茎叶,乃各随其成熟尔。」
《千金翼方》:「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
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碑益。」
《用药法象》:「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
少异,矢其时则性味不全。」
《本草蒙筌》:「茎叶花实,四季随宜,采未老枝茎,汁正充溢;摘将开花蕊,气
尚包藏;实收已熟,味纯;叶采新生,力倍。入药诚妙,治病方
灵。其诸玉石禽兽虫鱼,或取无时,或收按节,亦有深义,非为
虚文,并各遵依,勿恣孟浪。
《千金方》:「凡药皆不欲数数晒暴,多见风日,气力即薄歇,宜熟知之。诸药未
即用者,候天大晴时,于烈日中暴之,令大干,以新瓦器贮之,泥
头密封,须用开取,即急封之,勿令中风湿之气,虽经年亦如新也
。其丸散以瓷器贮,密蜡封之,勿令泄气,则三十年不坏。诸杏仁
及子等药,瓦器贮之,则鼠不能得之也。凡贮药法,皆须去地三、
四尺,则土湿之气不中也。
《本草蒙筌》:「凡药藏贮,宜常提防,倘阴干暴干烘干未尽去湿,则蛀蚀霉垢朽
烂不免为殃,当春夏多雨水侵淫,临夜晚或鼠虫啮耗,心力弗惮
,岁月堪延,见雨久着火频烘,遇睛明向日旋暴,粗糙悬架上,
细腻贮臆中。」又云:「人参须和细辛,冰片必同灯草,麝香宜
蛇皮裹,硼砂共绿豆收,生姜择老砂藏,山药候干灰窖,沉香真
檀香甚烈,包纸须重,茧水腊雪水全灵,埋阴宜久。
■第二节 中草药的炮制
炮制,又称炮炙,是药物在制成各种剂型之前对药材的整理加工以及根据医疗
需要而进行加热处理的一些方法。
炮制的目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如生半夏、生南星有毒,用生姜、明
矾脆制,可解除毒性;又如巴豆有剧
毒,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
2、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地黄生用性寒凉血,蒸制成熟地则微温而补血;何首乌生
用润畅通便、解疮毒,制熟能补肝肾、益精血。
3、便于制剂和贮藏:如将植物类药物切碎,便于煎煮; 矿物类药物火 [ 火段 ]
,便于研粉。又如某些生药在采集后必须烘焙,使药物充分
干燥,以便贮藏。
4、使药物洁净、便于服用:如药物在采集后必须清除泥沙杂质和非药用的部分;
有些海产品与动物类的药物需要漂去咸味及腥味等。
炮制的方法,常见的有下列十多种:
(一)洗 是将原药放在清水中,经过洗涤去净药物表面的泥沙杂质,从而达到洁
净卫生的目的。应注意浸洗的时间不要边长,以防止有效成分溶于水中
。
(二)漂 将有腥气(如龟板、鳖甲、乌贼骨)或有咸味(如昆布、海藻)或有毒
性(如乌头、附子)的药物,可利用多量清水反复浸漂,经常换水,则
能漂去这些气味或减少毒性。
(三)泡 就是用药物汁水浸泡以减低原药的烈性或刺激性,如用甘草水泡远志、
吴莱萸。
(四)渍 就是在药物上喷洒少量清水,让水分渐渐渗透而使药物柔软,便于切片
。某些药物浸泡后药性易于走失的,宜用此法。
(五)水飞 水飞是研粉方法之一,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溶解于水的药物如朱
砂等,目的是使药物粉碎得更加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在水飞前先
将药物打成粗末,然后放在研钵内和水同研,倾取上部的混悬液,然
后再将沉于下部的粗末继续研磨,这样反复操作,研至将细粉放在舌
上尝之无渣为度。水飞并可防止粉末在研磨时飞扬,以减少损耗。
(六) 的作用,主要是将药物通过烈火直接或间接烧,使它质地松脆,易
于粉碎,充分发挥药效。
直接火: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碎裂的药物如磁石、牡蛎等。将药物放
在铁丝筛网上,置于无烟的烈火中烧,的程度视药物性质不
同而定。矿石类药物必须至红色为度;贝壳类药物则至微红
冷却后呈灰白色。
焖(间接烧):少数体轻质松的药物如陈棕、人发等则适用焖法。即
将药物放在铁锅内,另用较小铁锅覆上,用盐泥固封锅
边,小铁锅上压一重物,不便漏气,置火上烧至滴水于
小铁锅上立即沸腾,或以白纸贴于小锅上,当纸烤焦为
止,待冷却后取出。
(七)炒 炒是炮制加工中常用的一种加热法,是将药物放于锅内加热,用铁铲不
断铲动,炒至一定程度取出。炒的方法如下,?清炒,不加辅料,用文
火将药物炒至微焦发出焦香气味为度。?麸炒,将药物(饮片)加蜜炙
麸皮同炒,拌炒至片子呈微黄色为度。以上两种炒法,主要目的是缓和
药性。?加其它辅料拌炒,按用药的不同要求有酒炒、醋炒、姜汁炒等
等,?炒炭,系用较旺火力,将药勿炒至外焦似炭、内里老黄色(或棕
褐色)而又不灰化,俗称为“炒炭存性”,大多为增加收涩作用。
(八)炮 炮与炒炭基本相同,但炮要求火力猛烈,操作动作要快,这样可使药物
(一般须切成小块)通过高热,达到体积膨胀松胖,如干姜即用此法加
工成为炮姜炭。
(九)煨 煨的主要作用在于缓和药性和减少副作用。常用的简易煨法是将药物用
草纸包裹二、三层,放在清水中浸湿,置文火上直接煨,煨至草纸焦黑
内熟取出,煨生姜就是用此法。
(十)炙 是将药物加热拌炒的另一种方法。常用的有:
蜜炙:即加炼蜜拌炒。先将铁锅、铲刀用清水洗净拭干,烧热铁锅,倒入炼
蜜,待蜜化烊略加清水,然后放入药片反复拌炒,炒至蜜汁吸尽,再
喷洒少许清水炒干,使药物不粘手为度。例如炙紫苑、炙兜铃、炙黄
耆、炙甘草等。药物用蜜炙,是取它润肺、补中及矫味的作用。砂炙
,用铁砂与药物拌炒称为砂炙。先将铁砂炒热呈青色,倒入药物拌炒
,至松胖为度,取出,筛去铁砂。例如山甲片、龟板、鳖甲等经过砂
炙后变成松脆,易于煎取药汁,或研粉制丸。
(十一)烘与焙 烘与焙同样是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
(十二)蒸 利用水蒸气蒸制药物称为蒸。它与煮不同之点是须隔水加热。蒸的作
用,主要能使药物改变其原有性能,如生大黄有泻下之功,经蒸制成
为熟大黄,在临床上主要用它清化湿热、活血袪瘀的作用。另外,还
有矫味作用,如女贞子、五味子经过蒸制能减少其酸味。
(十三)煮 是将经过整理及洗净的原药,放在锅内用清水与其它辅助药料同煮至
熟透。如附子、川乌与豆腐同煮可减少毒性。
(十四)淬 将药物加热烧后,趁热投入醋或其它药物所煎的浓汁中,使之充分
吸收入内,这种方法叫做淬。如灵磁石、代赭石用醋淬,制甘石用药
汁淬。淬的作用,除能使被淬的药物酥松易于粉碎外,还因药汁的吸
收会改变其性能。
【文献摘录】
《本草蒙筌》:「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
制除劣性而下降,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
缓益元,陈壁土制……以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
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
骨容易脆断……」
■第二章 中草药的性能
中草药品种众多,每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例如紫苏可以治疗感冒,
大黄可以治疗便秘,蒲公英可以治疗热疖、疔疮,黄耆可以治疗气虚……,不同的
病症就需要选用不同的中草药来治疗,这就是因为它们各自具备特有的性能。
中草药的性能,可以从多方面来认识,疾病有寒性、热性的区别,药性也有寒
、热的不同;病势有向上向下、在表在里的差异,药性也有升、浮、沉、降的区别
;疾病发生部位在各个脏腑经络不同,药性也有归入某经的区分……等等。
认识药物的性能,并不是某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天才”地发现的。它是我国广
大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药物治病的丰富经验,并把
它上升为理论的结果。这些理论,虽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提高,但长期以来,
对中医用药曾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中医治疗疾病,除了必须对病员的病情
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外,还必须较为熟练地掌握中草药的性能,才能正确座用于临床
。
■第一节 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
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
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
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
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例如,感
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
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
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
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
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中草药的药性,通过长时期的临床实践,绝大多数已为人们所掌握,如果我们
熟悉了各种药物的药性,就可以根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和“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针对病情适当应用了。一般是,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
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
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称为“平”性。
由于平性药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的作用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
凉、平正气,而一般仍称为四气。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它主要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
来的,或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各种滋味的作用如下:
(一)辛 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
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二)甘 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
多数有甘味。
(三)酸 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
用。
(四)苦 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
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五)咸 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
的药物,带有咸味。
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是这样的:
(一)淡 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
物,大多数是淡味。
(二)涩 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同
时,涩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虽然有七种滋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
气和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种药物既具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
由于气有气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必须将气和味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例如,紫
苏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可知紫苏的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芦根性
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热,所以可知芦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等。
一般说,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也
就有所区别;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药物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点
。例如,同样是寒性药,若味不相同,或为苦寒,或为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异,
如黄连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风热;同样是甘味药,但气有所
不同,或为甘温,或为甘寒,其作用也不一样,如黄耆甘温?可以补气,芦根甘寒
、能清热生津。所以,在辨识药性时,不能把药物的气与味孤立起来。
在临床具体应用时,一般都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的,而在特殊应用的时候,
配合其它药物,则或用其气,或用其味。
【文献摘录】
《珍珠囊》:「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润燥、致津
液、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钦,咸能软
坚,淡能利窍。」
《用药法象》:「夫药有温凉寒热之气,辛甘淡酸苦咸之味也。... 一物之内,气
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
....」
《景岳全书》:「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
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
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
胜耳。」
《本草纲目》:「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 香臭腥躁是气.... 但自素问以来,只以
气味言.....。」
《中医名词术语选释》:「近人认为药物味道的不同,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如
味辛的多含挥发油,味酸的多含有机酸,味甘的多含糖
类,味音的则可能含生物碱,甘类或苦味质等。」
■第二节 归经
归经,就是药物对于人体某些脏腑、经络有着特殊的作用。例如,龙胆草能归
胆经,说明它有治疗胆的病症的功效;藿香能归脾、胃二经,说明它有治疗脾胃病
症的功效....。
药物归经这一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的。由于经络能够沟通人体的
内外表里,所以一旦人体发生病变,体表的病症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内在的脏腑,
脏腑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而反映到体表。各个脏腑经络发生病变产生的症状是各不
相同的,如肺有病变时,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
等症;心有病变时,常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在临床上,用贝母、杏仁能止
咳,说明它们能归入肺经;用青皮、香附能治胁痛,说明它们能归入肝经;用麝香
、菖蒲能苏醒神志,说明它们能归人心经....。由此可见,药物的归经也是人们长
期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疾病的性质有寒、热、虚、实等不同,用药也必须有温(治寒症)、清(治热
症)、补(治虚症)、泻(治实症)等区分。但是发病脏腑经络又是不一致的,如
热性病症,又有肺热、胃热、心火、肝火.... 等, 在用药治疗时,虽然都需要根
据“疗热以寒药”的原则选用性质寒凉的药物,然而还应该考虑脏腑经络的差异,
鱼腥草可清肺热、竹叶可清胃热、莲子心可清心火、夏枯草可清肝火,就是由于它
们归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同样原因,对寒症也要进一步分肺寒,脾寒....,虚症
要分脾虚、肾虚....,实症要分燥屎里结(大肠实)、痰饮停聚(肺实)....。在
治疗上,温肺的药物,未必能暖脾;清心的药物,末必能清肺;补肝的药物,未必
能补肾、泻大肠的药,未必能泻肺……,所有这些情况,都说明药物归经的重要意
义。
但是,在应用药物的时候,如果只掌握药物的归经,而忽略了四气、五味、补
、泻等药性,同样也是不够全面的。因为某一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可能有的属寒、
有的属热,也有可能有的属实、有的属虚,那就不能因为重视归经,而将能归该经
的药物不加区分地应用。相反,同归一经的药物种类很多,有清、温、补、泻的不
同,如肺病咳嗽,虽然黄芩、干姜、百合、葶苈子都能归肺经,在应用时却不一样
,黄芩主要清肺热、干姜主要能温肺、百合主要补肺虚、葶苈子主要泻肺实....,
在其它脏腑经络方面,同样也是如此。归经是中草药性能之一,性味也是中草药的
另一方面的性能,其它还有升降浮沉、补泻等性能,应该全面掌握它们的性能,才
能在临床治疗中更好地运用各种中草药。
关于药物的归经,古代文献上又曾将它和“五味”联系起来,认为:
味酸 --- 能入肝。
味苦 --- 能入心。
味辛 --- 能入肺。
味甘 --- 能入脾。
味咸 --- 能入肾。
这种归纳,虽然对一部分药物是符合的,但绝大部分与客观实际情况并不一,
不能作为规律性来认识。
【文献摘录】
《珍珠襄》:「引经报使:
手少阴心: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高本、黄蘗(柏)。
足少阴肾:独活、知母、桂、细辛。
足太阳膀胱:羌活。
手太阴肺: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阳明大肠,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升麻、苍朮、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阴心包络:柴胡、牡丹皮。
足少阳胆:柴胡、青皮。
足厥阴肝: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手少阳三焦:连翘、柴胡。
上:地骨皮。
中:青皮。
下:附子。
■第三节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就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它们的意义如下:
(一)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
(二)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
(三)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
(四)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
归纳来说,凡升浮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如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
用的药物,药性都是升浮的。凡沉降的药物,都能下行、向里;如清热、泻下、利
水、收敛、平喘、止呃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沉降的。
升降浮沉,既是四种不同药性,同时在临床上又作为用药的原则,这是它的重
要意义。因为人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病势有上逆和下陷的
差别,在治疗上就需要针对病情,选用药物。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胃气上
逆的呕吐,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呕,不可用瓜蒂等涌吐药;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
,如久泻脱肛,当用黄耆、党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不可用大黄等通便药;
病位在表者,宜发表而不宜收敛,因表症须发汗解表,当用紫苏、生姜等升浮药,
而不能用浮小麦、糯稻根等收敛止汗药;病位在里者,宜清热、泻下或温里、利水
等沉降药,不宜用解表药等。如肝阳上逆的头痛,误用升散药,反而造成肝阳更为
亢盛的情况;脾阳下陷的泄泻,误用泄降药,反而造成中气更为下陷、以致久泻不
止的症状。
升降浮沉,也是对药性认识的一种归纳方法,并且在应用上和药物的归经有密
切联系。例如,肺病咳嗽,当用肺经药物,但又须区分病势的惰况,考虑升浮沉降
的药物;如果由于外邪束肺、肺气失宣引起的咳嗽,当用升浮药发散外邪、宣畅肺
气,如麻黄、桔梗等;如肺虚久咳就应该用敛肺止咳的五味子、诃子药性沉降的药
物来治疗。又如,气分上逆的病症,应当用沉降药来治疗,但又须区别属于何经的
病症,如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就要用半夏、丁香等胃经降逆药;肺气上逆、咳嗽
气喘,就要用旋覆花、白前等肺经降逆药。
升降浮沉的药性,一般来说和药物的性味、质地有一定关系。
在药性方面来说,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味属苦、酸
、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因此有“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散
、热无沉降”的说法。
在药物质地方面来说,凡花、叶以及质轻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种子、果实
、矿石以及质重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
但是,上述情况又并不是绝对的,还必须从各种药物的功效特点来考虑,例如
,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在性味和质地方面,药物的升降浮沉也是如此,如苏子
辛温、沉香辛微温,从性味来说应是升浮,但因为质重,所以作用为沉降;胡荽子
药用种子应是沉降,但因为药性辛温,所以作用为升浮等等。此外,通过药物的炮
制, 也能使升降浮沉有所转化, 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敛、盐制则下行
....。
【文献摘录】
《本草纲目》:「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
而直达下焦; 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 一物之中
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第三章 中草药的应用
学习中草药学的目的,在于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以便在临床治病时很好地应
用,让中草药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功效,及时解决病员的疾苦、帮助他们早日,恢
复健康,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生产劳动。应用中草药,除了必须掌握每一药物的
性能以外,对于它的配伍、用量以及服用方法也必须有所了解。否则,不注意药物
配伍后的作用变化,不掌握药物的处方用量,或者服用方法不够妥善,虽然药能中
病,但也可能因此而影响药效,不能达到治疗的预期目的。所以按照药物的性能和
病员的实际情况,重视中草蓟的具体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节 配伍
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
用。
从中草药的发展来看,在医药萌芽时期,治疗疾病一般都是采用单味药的;以
后,由于药物的发现日益增多,对疾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因此对于病情较重或者
比较复杂的病症,用药也由简到繁,出现了多种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在由单味药
发展到多种药配合应用,以及进一步将药物组成方剂的漫长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大
量的实践,掌握了丰富的配伍经验,了解到药物在配伍应用以后可以对较复杂的病
症予以全面照顾,同时又能获得安全而更高的疗效。因此,药物的配伍对于临床处
方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由于药物与药物之间出现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有些药
物因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但是也有些药物却可能互相对抗而抵销、削弱原有的功
效;有些药物因为相互配用而减轻或消除了毒性或副作用,但是也有些药物反而因
为相互作用而使作用减弱或发生不利人体的作用等等。对于这些情况,古人曾将它
总结归纳为七种情况,叫做药性“七情”,内容如下:
(一)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疾病。例如用一味马齿苋治疗痢疾;独参汤单
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治疗虚脱等。
(二)相须:就是功用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后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加强了药物
的疗效,如石膏、知母都能清热泻火,配合应用作用更强;大黄、芒
硝都能泻下通便,配用后作用更为明显等。
(三)相使:就是用一种药物作为主药,配合其它药物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脾虚
水肿,用黄耆配合茯苓,可加强益气健脾利水的作用;胃火牙痛、用
石膏清胃火,再配合牛膝引火下行,促使胃火牙痛更快地消除等。
(四)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其它有害作用能被另一种药抑制或消除。如生
半夏有毒性,可以用生姜来消除它的毒性,
(五)相杀:就是一种药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如防风能解砒霜毒、绿豆
能减轻巴豆毒性等。
(六)相恶:就是两种药配合应用以后,一种药可以减弱另一种药物的药效。如人
参能大补元气,配合莱菔子同用,就会损失或减弱补气的功能等。
(七)相反:就是两种药物配合应用后,可能发生剧烈的副作用。
以上药性“七情”,除了单行以外,都是说明药物配伍需要加以注意的。
相须、相使,是临床用药尽可能加以考虑的,以便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一
般用药“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相畏、相杀,是临床使用毒性药物或具有副作用药物时要加以注意的,“若有
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相恶、相反,是惟床用药必须注意禁忌的配伍情况,所以“勿用相恶、相反者
”。
从应用单味药,到用多种药物配伍,这是医药史上的发展,可以对表里同病、
寒热夹杂、虚中带实等病情复杂的病症给予全面照顾;对毒性药物可以使毒性消除
或减弱,从而保证用药的安全。但是,在临床上遇到的病症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
较单纯;在药性上来说有毒的药物也并不是多数。所以在用药时,有的固然需要多
种药物配伍治疗,有的单味药也能起到良好疗效,为了减轻病者经济上的负担,同
时节约药材,如用单味药能够治疗的,就不一定要用许多药物来治。例如清金散单
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马齿苋治疗痢疾、苦楝子根皮驱除蛔虫,仙鹤草芽
驱除绦虫,天胡荽治疗红眼睛,筋骨草治疗咽喉肿痛,毛冬青治疗冠心病,....都
是行之有效的“单方”,符合简便廉验的要求,很值得我们推广应用。
【文献摘录】
《本草纲目》:「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
人参、甘草、黄耆、知母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
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
者,制彼之毒也。
又云:「相反诸药,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乌头反贝母、栝蒌
、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
细辛,芍药....。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
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
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
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
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 若逢石
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膊莫相依。」
■第二节 用量
用量,就是中草药在临床上应用时的分量。一般包括重量(如若干两、若干钱
)、数量(如几只、几片)、容量(如若干汤匙、若干毫升)等,它们都是常写于
医生处方上希望药房配付的药量。
中草药的用量,直接影响它的疗效。如果应该用大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小量
药物,可能因药量太小,效力不够,不能及早痊愈,以致贴误病情;或者应该用小
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大量药物,可能因药过量,以致克伐人体的正气,都将对疾
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后果。此外,一张通过配伍组成的处方,如果将其中某些药物
的用量变更以后,它的功效和适应范围也就随着有所不同。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对
待中草药的用量,应该有严谨而细致的态度。一般说来,在使用药物、确定剂量的
时候, 应该从下列三个方面来考虑:
1、药物的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在使用剧毒药物的时候,用量宜小,并以少虽开
始,视症情变化,再考虑逐渐增加;一旦病势已减,应逐渐减少或立即停服,以防
中毒或产生副作用。在使用一般药物的时候,对质地较轻或容易煎出的药物如花、
叶之类,用量不宜过大;质重或不易煎出的药物如矿物、贝壳之类,用量应较大;
新鲜的药物因含有水分,用量可较大些,干燥的应较少些。过于苦寒的药物,多用
会损伤肠胃,故剂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丸、散剂
用量要大一些;在复方应用时比单味药用量要小一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成人和体质较强实的病人,用量可适当大
些;儿童及体弱患者,剂量宜酌减。又病情轻者,不宜用重剂;病情较重者,剂量
可适当增加。
现在临床处方一般用量大致如下:
1、一般药物:干燥的一钱至三钱(如麻黄、荆芥、知母等), 新鲜的药物一
两至二两(如鲜茅根、鲜生地等)。
2、质地较轻的药物:三分至五分(如灯芯草等),或一钱至一钱五分(如白残
花、薄荷叶等)。
3、质地较重的药物:三钱至五钱(如熟地、何首乌等),或一两至二两(如石
膏等)。
4、有毒药物:毒性较小的用五厘至一分(如雄黄),毒性较大的用一毫至二毫
(如砒霜)等。
5、其它用量:一支(如芦根)、一条(如蜈蚣、壁虎)、三只至五只(如葱白
、番瓜蒂)、三片至五片(如生姜)、一角(即四分之一张,如
荷叶、 )、 一札(如灯芯草)、数滴(如生姜汁)、十至二十
毫升(如竹沥)等等。
现在由于中草药运动的普遍开展,临床上对于草药的用量一般多用五钱至一两
,在用药药味较少、药性没有毒性或副作用的情况下是可以的,而且在应用过程中
还打破了旧习惯的框框,发现了许多药物的新疗效,对推动中医药的发展起了一定
促进作用;但是处方用药药味已经很多,或者有些药物具有不良副作用,用量就应
该适当小些。特别是有些药物,一方面固然有良好疗效,但价格又比较昂贵,如犀
角、羚羊角、麝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 等, 更应该注意它们的用量。
现在临床处方中草药的用量,是以旧制一斤十六两计算的。它们的简写方法如
下:(略)
【文献摘录】
《本经》:「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
为度。」
■第三节 服用法
服用法,就是中草药的内服和外用方法。
外用的,一般用于外科、伤科、针灸科、以及眼耳口腔等疾病,应用方法很多
,如灸法、敷药法、洗浴法、吹喉法、点眼法、温烫法、坐药法等。内服法,有汤
、丸、散、膏、露、酒等,适应范围较广。由于内服法的“汤”剂,在临床应用上
最为广泛,而且它的服用法对于药物的功效、病情的需要都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
这一节着重介绍“汤”剂的服用法。
“汤”剂的服用法,又可分为煎药法和服药法,前者是在将药物煎煮成汤药的
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后者是在服药时必须注意的方面。
(一)煎药法:首先关于用水问题,以清净而无杂质的河水、井水以及自来水为宜
。入煎以前最好先用冷水将药物淹设并略高一些,浸泡半小时后再
煎。
其次关于火候问题,需要根据药物性质而定。如气味芳香、容易挥
发的花叶类药物,一般须武火急煎,煮一、二沸,即可服用,否则
煎煮过久,可能丧失药效;如滋腻质重,不易出汁的根或根茎一类
药物,一般须文火久煎,否则没有煮透,浪费药材。
关于煎药时间,一般药物煎煮 15 ~ 20 分钟左右。但是对于一些
矿石贝壳类药物,如石膏、珍珠母、生牡蛎等不易出汁的,就需要
先用水煎 15 ~ 20 分钟,然后再加其它药物同煎,处方时要注明
“先煎”或“先入”。另外,还有一些含挥发油的芳香药物,如砂
仁、豆蔻等久煎容易丧失药效的,就应该在其它药物将要煎好时,
再放入煎一、二沸,处方时要注明“后下”或“后入”。
其它方面,有些粉末或小粒的种子类药物,应该“包煎”,即用布
包起来煎煮,以免烧焦或使药汁混浊;有些药物需要“另煎”或“
另烊”,如人参、阿胶等,再冲入煎好的药汁中饮服;有些药物不
必煎煮,如芒硝等,只要将药汁冲入溶化后即可服用。
(二)服药法:首先关于服药量问题,一般每天一剂;病情严重的,如急性病发高
热等,可以考虑每天服二剂;至于慢性疾病,也可一剂分二天服用
,或隔一天服一剂。每剂药物一般煎二次,有些补药也可以煎三次
。每次煎成药汁 250 ~ 300 毫升,可以分头煎、二煎分服,也可
将二次煎的药汁混合后分 2 ~ 3 次服用。
其次,关于服药时间问题,一般每天服药二次,上午一次、下午一
次, 或下午一次、临睡前一次,在吃饭后 2 小时左右服用较好。
但也有认为病在上焦的适宜于饭后服,病在下焦的适宜于饭前服。
至于驱虫药最好在清晨空腹时服用,治疗急性病症就随时可服,不
要拘泥规定时间。
关于服药冷热问题,一般应该在药液温而不凉的时候饮服。但对于
寒性病症则需要热服,对于热性病症则需要冷服;真热假寒的病症
,用寒性药物而宜于温服,真寒假热的病症用温热药而宜于冷服。
所有这些,都必须根据病情灵活处理。
【文献摘录】
《本经》:「病在胸隔已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已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
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本草纲目》:「若发汗药,必用紧火热服;攻下药亦用紧火煎熟,下硝黄再煎,
温服;补中药,宜慢火温服。....。」
╔════════════╗
║ 第一章 ║
║ ║
║ 解表药 ║
╚════════════╝
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
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辛能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故适用于邪在肌表
的病症。也即《内经》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义。解表药的临床
应用,有以下几点:
1. 感受外邪,具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表症者。
2. 表邪郁闭,麻疹透发不畅者;水肿初期或麻疹初期兼有表证者,以及其它疾
病具有表证需要发汗解表者。
解表药虽能透过发汗解除表证,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因此
,凡自汗、盗汗、热病伤津以及阴虚发热等症,都应慎用。
跟据解表药的性能,可以分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两类。
◎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
发散风寒药,性味多为辛温,发汗作用较强。适用于感冒风寒,呈现恶寒
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白、口不渴、脉浮等寒象比较突出的表症
。对于咳嗽气喘、脚气水肿及风湿痛等初起具有上述表症的,也可应用。
╔══════╗
║ 麻黄 ║
╚══════╝
【药用】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及木贼麻黄或其它含麻黄碱的同属植物的草质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风寒及麻疹透发不畅,风疹身痒等症。
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用治外感风寒
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
作用。如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
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
平喘的效果。至于用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
2. 用于咳嗽、气喘。
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
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如寒邪
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配细辛、干
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于肺热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
等同用。
3. 用于风水水肿等症。
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故适用于水肿而伴有表症者,常与白朮
、生姜等同用。
【处方用名】生麻黄、净麻黄(生用,辛散作用较强)
水炙麻黄(炒时加清水,辛散作用缓和)
蜜炙麻黄(用蜂蜜拌炒,辛散作用减弱,且有润肺之功)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三钱,煎服。
【按语】1. 麻黄一药,始载于《本经》。自从汉代《伤寒论》中收载麻黄汤一方后
,后世医家都认为麻黄是一味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药。
2. 本品的作用以发散与宣肺为主,如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杏仁则止咳平
喘,配干姜则宣肺散寒,配石膏则宣肺泄热,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配附
子则温经发表,在阳和汤中配肉桂则温散寒邪、宣通气血。
3. 综上所述,麻黄的临床应用主要是取它宣、散两个方面的功效。
【方剂举例】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等表实者。
三拗汤(《和局方剂》):麻黄、杏仁、甘草
用于感冒风寒,咳嗽气喘。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用于里热壅闭,症见身热烦渴、喘咳气粗、鼻翼煽张者。
【文献摘录】《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别录》:「温经通脉,止烦出汗。」
《本经疏证》:「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气、补中,为桂枝六
大功效。」
╔══════╗
║ 桂枝 ║
╚══════╝
【药用】本品为樟科植物菌桂的细枝。
【性味与归经】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临床应用】1. 用于风寒表症
桂枝辛温,善祛风寒,能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不论有汗、无汗
都可应用。如风寒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黄同用,有相须作用,可
促使发汗;如风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药等,有协调营卫的作
用。
2. 用于寒湿痹痛与经闭腹痛、痛经等症
桂枝能温通经脉,对寒湿性风湿痹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风等
同;对气血寒滞所引起的经闭、痛经等症,常配合当归、芍药、桃
仁等同用。
3. 用于水湿停滞所致的痰饮喘咳,以及小便不利等症
桂枝性温,善通阳气,能化阴寒,对阴寒遏阻阳气,津液不能输布
,因而水湿停滞形成痰饮的病症,常与茯苓、白朮等配伍应用:如
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阳化气,助利水药以通利小
便,常配合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处方用名】桂枝、川桂枝(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 桂枝与麻黄虽都能发汗,但麻黄辛苦开泄,能开腠理而透毛窍,发汗作
用较强,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肿;桂枝辛甘温熙,主要功能是温通经
脉,能通达阳气而解表,发汗的作用较为缓弱。故治风寒表症,风寒无
汗,常与麻黄配伍,以增强它发汗的作用;而治风寒表症、自汗恶风则
不用麻黄,多配芍药同用,以协调营卫、发表散寒。
2. 桂枝性温助热,如应用不当则有伤阴、动血之虞,故在温热病、阴虚火
旺及出血症时,不宜应用。
【方剂举例】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口不渴等。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
治妇女月经不调,瘀血阻滞的腹痛,及胎死腹中。
桂枝附子汤(《伤寒论》):桂枝、附子、甘草、生姜、大枣
治风寒湿邪阻滞、身体疼痛、举动困难、不能自由转侧。
【文献摘录】《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别录》:「温经通脉,止烦出汗。」
《本经疏证》:「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气、补中,为桂枝六大
功效。」
《江苏中医》:「桂枝的功用包括:解表和营、通阳散寒、温化水气、
补益里气、平降冲逆通瘀活血等六大方面。配伍应用方
面: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配麻黄可增强发汗作用;
配生姜有两个作用:一是协同辛散外邪,一是温散胃中
寒饮;配干姜也有两种作用:一是温化上焦水饮,一是
温散下寒;配甘草,在用量差距不大时,都是取甘草之
甘以缓桂枝之性,在心阳虚而心悸怔忡,欲桂枝、甘草
以复心阳时,桂枝用量须较大于甘草,但在心阳既虚而
心血亦虚时,必须以甘草为主;配人参,一是补虚解表
,一是补益气虚;配黄耆补虚;配附子,一是温阳解表
,一是温经散寒,一是温补肾阳;配白朮化湿;配茯苓
治水气内停;配龙骨、牡蛎,养心阳、安心神;配地黄
,用于阴阳两虚;配当归,主治血虚寒滞;配防己温行
水气;配桃仁通瘀活血;配黄连,取其寒热相并,以治
寒热错杂之症;配石膏,一是解表清里,一是清透里热
;配大黄,一是解表攻下,一是温下太阴寒实,一是攻
瘀泻热。温病化燥必须禁用桂枝。
╔══════╗
║ 紫苏 ║
╚══════╝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脾经。
【功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风寒
紫苏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
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
。
2. 用于胸闷、呕恶等症
紫苏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恶,不论有无表症,均可应用,都是
取其行气宽中的作用,临床常与藿香配伍应用。此外,本品有能行
气安胎,常配砂仁、陈皮同用,治疗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3. 用于食鱼蟹后引起的吐泻腹痛
紫苏辛温,能解鱼蟹毒,中鱼蟹毒后可用单味紫苏煎服,或配合生
姜同用。
【处方用名】紫苏、紫苏叶(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紫苏既能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又能行气宽中、解郁止呕,故对风寒表症而
兼见胸闷呕吐症状的,使用本品,很是适宜;或无表症而有气滞不畅症状
的,也可用于宣通。如配藿香、陈皮则解表和中,配半夏、厚朴则解郁宽
胸。
【方剂举例】香苏散(《和局方剂》):香附、紫苏、陈皮、甘草
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头痛无汗、胸膈满闷、噫气恶食。
苏羌达表汤(《通俗伤寒论》):苏叶、防风、光杏仁、羌活、白芷
、广橘红、生姜、茯苓皮
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项强痛、骨节烦疼、无汗而喘、胸痞恶
心。
【文献摘录】《别录》:「下气,除寒中。」
《药性本草》:「以叶生食作羹,杀一切鱼肉毒。」
《本草纲目》:「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
《本草正义》:「紫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
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
、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
╔══════╗
║ 荆芥 ║
╚══════╝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茎叶及花穗。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止血。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风寒以及感冒风热等症
荆芥有发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风功效。主要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
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需为用。但也可配辛凉解
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
荷、菊花、桑叶、银花等。
2. 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荆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常与薄荷、蝉衣、牛蒡子等配合应
用。
3. 用于疮疡初起、发热恶寒等
荆芥又常用于疮疡初起有表症者,可配伍防风、银花、连翘、赤芍
等同用,既退寒热,又消痈肿。
4. 用于衄血、便血、崩漏等症
荆芥炒炭应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症,
在临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药同用。
【处方用名】荆芥、荆芥穗(生用,主要用于祛风解表)
炒荆芥(炒至微黄色,发表力缓和)
荆芥炭(炒至黑色为度,用于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 荆芥一药,生用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则用于止血。配防风、羌活,
治风寒表症;配银花、连翘、薄荷,治风热表症;配生石膏,治风热头
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肿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
茅根,治鼻衄。
2. 荆芥与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理气宽中
;而荆芥祛风力胜,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气方中常用紫苏
,而在理血剂当中多用荆芥。
【方剂举例】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荆芥穗、防风、羌活、独活、前胡、
柴胡、枳壳、桔梗、赤茯苓、川芎、
甘草
治疮疡寒热。
荆朮散(《集验方》):荆芥穗、苍朮、赤芍药、甘草、生姜、葱白
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
【文献摘录】《本经》:「主寒热,鼠瘘、瘰历生疮。」
《本草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
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本草正义》:「按产后风痉,角弓反张,古人亦无不谓是风寒外承
,直犯太阳。....后人仍有华陀愈风散,一为荆芥
炒末,豆淋酒调服,甚且隐其名曰举倾古拜散,以
为无上妙品。实则新产血虚,孤阳上冒,....万万
不可误也。」
╔══════╗
║ 防风 ║
╚══════╝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防风植物的根。
【性味与归经】辛、甘,微温。入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以及感冒风热、发热恶寒
、目赤、咽痛等症。
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
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
2. 用于风湿痹痛
防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
3. 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
子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泻作用,如用于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
朮、陈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
【处方用名】防风、青防风(生用,主要用于解表、祛风湿、解痉)
炒防风(炒至焦黄色为度,解表力缓和,用于止泻)
防风炭(炒至黑色为度,用于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 防风一药,顾名思义,是治风止痛的药物。它既能祛风寒而解表,又能
祛风湿而止痛。因它微温而不燥,药性较为缓和,故又可用于风热痈盛
、目赤肿痛、咽喉不利等症,可与荆芥、薄荷、连翘、山栀、黄芩等同
用。至于祛风解痉方面,则力量较弱,如用治破伤风,本品只能作为辅
助药,不能独任其功。
2. 荆芥与防风常同用于祛风解表,有如麻黄配桂枝以发汗解表,也是取它
相须的作用。但荆、防发散之力不如麻、桂,作用较为缓和。至于荆、
防两药相比,则荆芥发汗之力较强,而防风祛风止痛之功较好。
3. 根据临床体会,防风炒用可减缓它祛风的力量,却有止泻的功效,可用
于腹泻。
4. 防风炒炭,又可用于崩漏而见血色清淡者,与温经止血的炮姜相比,则
功用相似而力较逊。
【方剂举例】防风汤(《证治准绳》):防风、葛根、秦艽、桂枝、甘草、当归、
杏仁、黄芩、赤茯苓、生姜
治感冒头痛。
玉真散(《医宗金鉴》):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南星
治破伤风。
凉惊汤(《医宗金鉴》):防风、钩藤、青黛、黄连、牛黄、生姜
治小儿痉挛。
【文献摘录】《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
节疼痛。」
《千金方》:「解乌头毒」、「解芫花毒」
《珍珠囊》:「治上焦风邪,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经络中留湿。」
《菊人医话》:「婴儿周与耕涎生数月时,感受暑滞,脾阳不振,水
泄多日,囟门下陷,乳饮日少,脆弱万分。投以小
剂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易以煨防风,次日泻止而囟
门亦起。」又说:「按东垣用升麻来升脾阳,每嫌
其过;天士改用防风,比较稳妥。」
╔══════╗
║ 羌活 ║
╚══════╝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福氏羌活的根茎及根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入膀胱、肾经。
【功效】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等症
羌活功能发散风寒,祛风止痛,用于感冒风寒,兼有头痛、身痛为
主,常配防风、白芷等药同用。
2. 用于风湿痹痛,头痛等
羌活祛风湿的作用也甚为显著,为祛风胜湿常用之品,但一般认为
本品以风湿痹痛在身半以上者为宜,如周身痹痛,可配防风、独活
等同用。对于头痛病症,多配合川芎、细辛等应用。
【处方用名】羌活、川羌活(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羌活一药,既能发汗解表,又可祛风差而止痛,但在作为发汗解表药时,
应将它的祛风止痛功效密切结合起来,即在临床上用于风寒表症时,必须
兼有头痛或骨节疼痛等症,才考虑使用。至于用治风湿痹痛,不论有无表
症,都可应用。根据近年来临床实践体会,本品退热的功效很好,可配合
清热药如蒲公英、板蓝根等品治风热表症,而且一般在热退之后无再度发
热现象。但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故在使用时必须注意患
者的胃那情况,掌握适当剂量。
【方剂举例】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羌活、防风、白芷、生地、苍朮、黄芩
、细辛、甘草、川芎
治外感风寒湿邪,发热恶寒,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
羌蒡蒲薄汤(验方)羌活、牛蒡子、蒲公英、薄荷叶
治外感风热,如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腮腺炎等。
【文献摘录】《药性本草》:「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手足不遂,口眼窝斜遍身
疮痹血癞。」
《用药法象》:「治风寒湿痹,酸痛不仁,诸风掉眩,颈项难伸。」
╔══════╗
║ 细辛 ║
╚══════╝
【药用】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细辛或细辛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心、肺、肝、肾经。
【功效】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等症。
细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与羌活、荆芥、川芎等同用,治疗外感风
寒头痛较剧的病症;对于外感风寒、阴寒里盛的病症,亦可应用,
须配合麻黄、附子等同用。
2. 用于头痛、齿痛、风湿痹痛。
细辛止痛力强,对于头痛、齿痛都有较显著的疗效,头痛可配合羌
活、白芷等同用,齿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对于风湿痹痛,
以属于寒湿者为宜,可与羌活、川乌、草乌等配合应用。
3. 用于痰多咳嗽。
细辛能温肺以化痰饮,所以主要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多质稀色白
的病症,常与干姜、半夏等配伍应用。
本品又能通鼻窍,疗口疮。用于鼻渊,常配合白芷等应用;用于口舌
生疮,可单用一味细辛,研末敷于脐部。
【处方用名】北细辛、细辛(喜净,晒干,切碎用)
炙细辛(用蜂蜜拌炙,减少温散之性)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一钱五分,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细辛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同时止痛、镇咳功效较佳。本品虽有
较好的散寒作用,但发汗作用力较弱,一般解表方剂中不作主药,临床用
于风寒表症主要有两个方面:或者外助麻黄以发汗解表,内助附子以扶阳
温肾,治疗阳虚体质的外感风寒,形寒怯冷等症;或者取其兼有止咳、镇
痛作用,用于风寒表症兼有头痛、身痛或咳嗽等症。此外,在镇咳方面,
可配合干姜以温肺化痰,配五味子以开阖并施,配麻黄宣畅肺气;在止痛
方面,可配合白芷治牙痛,配川芎治头痛,配乌头治痹痛,都是常用的配
伍应用方法,可供参考。
【方剂举例】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桂枝、细辛、芍药、五味子、干姜、
半夏、甘草
治痰饮咳嗽气喘。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
治阳虚而兼外感,身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减,神衰
欲寐。
【文献摘录】《本经》:「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
《本草别说》:「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
╔══════╗
║ 白芷 ║
╚══════╝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川白芷的根。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祛风解表,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等症。
白芷发散风寒,且有止痛、通鼻窍等作用,故主要用治风寒表症兼
有头痛鼻塞的病症。如头痛剧者加羌活、细辛;鼻塞者配藿香(主
要为理脾肺之气)、薄荷等。
2. 用于头痛、眉棱骨痛、齿痛。
白芷祛风止痛,主要适用于病在阳明经者,头额、眉棱骨、上下龈
都属于阳明经循行部位,因此都可用白芷进行治疗。治头痛可配
本、蔓荆子等;治眉棱骨痛属风寒者可单独应用;属风热者可配黄
芩同用。
3. 用于疮疡肿痛。
白芷治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为外科常用的辅助药品。
如乳痈初起可配蒲公英、瓜蒌同用;脓出不畅配金银花、天花粉同
用。在消散疮疡方面还可以研末外敷。
4. 用于妇女白带。
白芷温燥寒湿,主要用治寒湿白带,常配合海螵蛸等同用如属湿热
带下,也可配清热燥湿药如黄柏、椿根皮等同用。
此外,白芷又为治鼻渊要药,有化湿通鼻窍之功,多配合辛夷、鹅儿
不食草等同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还可用于毒蛇咬伤,有解蛇毒
作用,古代有单用煎汤内服,用渣外敷的记载,现代有些蛇药解毒片
即有本品配伍在内。
【处方用名】白芷、香白芷(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白芷辛散祛风,温燥除湿,芳香通窍,善能止痛,又可消肿排脓。它的止
痛效果良好,跟据临床实践,不仅可以用治头痛,还可以用治风湿痹痛。
配荆芥、防风,能散风寒而止头痛;配苍耳子、辛夷花能通鼻窍而治鼻渊
;配黄柏、苍朮、椿根皮,可清热燥湿而治湿热带下;配银花、天花粉、
当归、甘草等,可消肿排脓而治疮疡肿痛;配桑枝、秦艽、独活等,可祛
风止痛而治风湿痹痛。
【方剂举例】白芷葱豉汤(原名白神散)《卫生宝鉴方》:白芷、豆豉、葱白、甘
草、生姜、大枣
治寒热头痛,眉棱骨痛。
白芷散《妇人良方》:白芷、海螵蛸、胎发
治赤白带,滑脱不禁。
╔══════╗
║ 高本 ║
╚══════╝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本的根茎及根。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膀胱经。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用于外感风寒,头痛,以及巅顶头痛等症。
本品辛温辛散,善达头之巅顶,有止痛作用,故适用于感冒风寒引起
的头痛、巅顶头痛、偏头痛,常与川芎、白芷等配伍应用。
此外,对于风寒湿邪所引起的风湿痹痛、肢节疼痛,常与苍朮、羌活
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本、川本(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羌活防风汤(《活法机要》)羌活、独活、防风、本、蔓荆子、川
芎、甘草
治感冒头痛。
【文献摘录】《本经》:「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
。」
《珍珠囊》:「治太阳头痛,巅顶痛,大寒犯脑,痛连齿颊。」
《用药法象》:「头面身体皮肤风湿。」
《本草纲目》:「治痈疽,排脓内塞。」
╔══════╗
║ 香薷 ║
╚══════╝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入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1. 用于夏季感冒风寒
香薷发散风寒,有发汗解表作用,但多用于夏季贪凉,感冒风寒所
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症,往往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
用。
2. 用于呕吐、腹泻等症
香薷有祛除暑湿的作用,故适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
的呕吐、泄泻,可配合扁豆、黄连、厚朴等同用。
3.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香薷利小便、消水肿,可单独应用,也可配白朮同用以健脾利水。
【处方用名】香薷、陈香薷、香茹(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香薷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湿,故在暑天因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
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药品。本品虽能祛暑,但性温辛散,
多适用于阴暑病症,前人说:「夏用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故在
临床用于祛暑解表时必须具备怕冷及无汗的症候。如属暑湿兼有热象的,
可配黄连同用。至于暑热引起的大汗、大热、烦渴等症,就不是本品的适
应范围了。
【方剂举例】香薷饮(《和剂局方》)香薷、厚朴、白扁豆
治暑月感冒,腹痛下痢。
薷朮丸(《深师方》)香薷、白朮
治暴水、风水、周身皆肿。
【文献摘录】《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本草纲目》:「暑月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
恶寒,烦燥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
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
╔══════╗
║ 生姜 ║
╚══════╝
【药用】本品为姜科植物晶的新鲜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入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等症。
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
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
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
增强发汗力量。
2. 用于胃寒呕吐。
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
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
3. 用于中鱼蟹毒、呕吐腹泻等症。
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
此外,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
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
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处方用名】生姜(用新鲜者)
【一般用量与用法】二片至三片(每片约二分至三分),煎服。
【附药】1. 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性味辛微温。有化痰、止
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三
滴至十滴,冲服。
2. 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
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五
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3. 煨姜:将原只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
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温,
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一般用
量为二、三片,煎服。
【方剂举例】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生姜、半夏
治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者。
╔══════╗
║ 葱白 ║
╚══════╝
【药用】本品为石蒜科植物葱的新鲜的鳞茎。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通阳。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等症。
葱白发散风寒,有发汗解表的作用,但发汗作用较弱,故主要用于
感冒轻症,或配合其它解表药作为辅助药,以助发汗。临床上常和
豆豉、生姜配伍同用。
2. 用于腹泻、腹痛等症。
葱白辛温,能通阳气而散阴寒,配合干姜、附子等同用,适用于阴
寒里盛、阳气不振的下利、脉微等症。
3. 用于小便不利、腹胀、腹痛。
葱白又可治膀胱气化失司引起的小便不利,以及寒凝腹痛等症,均
可炒熟外熨脐腹。
【处方用名】葱白、葱白头(用新鲜者,一般须病家自加)
【一般用量与用法】二枚至八枚,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葱豉汤(《肘后方》)葱白、豆豉
治感冒风寒初起,头痛鼻塞,邪轻病微者;亦治温病初起,而有恶
寒者。
╔══════╗
║ 辛夷 ║
╚══════╝
【药用】本品为木兰科植物木兰的花蕾。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散风,通窍。
【临床应用】用于鼻渊鼻塞,流涕腥臭等症。
本品入肺经,上通于鼻,以散风寒,故临床上用于治疗鼻多浊涕、不
闻香臭的鼻渊症,常与白芷、细辛、防风、苍耳子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辛夷、辛夷花、木笔花、春花(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
【方剂举例】辛夷散(《济生方》)辛夷、白芷、升麻、本、防风、川芎、细辛
、木通、甘草
治头痛头风、鼻渊鼻塞。
╔══════╗
║ 芫荽 ║
╚══════╝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胡荽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
【功效】发表透疹
【临床应用】用于小儿麻疹初起,透发不快,发热无汗等症。
本品主要功效透发麻疹,临床上治疗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内服常与
西河柳、浮萍、升麻、葛根等配合应用。外用本品煎汤熏洗,或乘热
频擦,可助麻疹透发。
此外,本品略有芳香开胃作用,可作菜肴中的调味品,但不宜多食。
【处方用名】胡荽、芫荽(鲜用或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煎汤乘热熏洗。
【附药】芫荽子:又称“胡荽子”,是胡荽的果实。性味、功能、用量与胡荽同。
【方剂举例】透疹外用方《中医儿科学》:芫荽、西河柳
治疹出不快,或透发不出。
◎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
发散风热药,性味多为辛凉,发汗作用较为缓和,适用于外感风热初起,
发热恶寒,而以口渴,有汗或无汗,咽喉肿痛,舌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
等热象比较突出的表症。至于风热所致的咳嗽与麻疹不透,或疮疡初起具有表
症者,也可选用。
╔══════╗
║ 薄荷 ║
╚══════╝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茎叶。
【性味与归经】辛,凉。入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风热、温病初起有表症者。
薄荷为疏散风热要药,有发汗作用,主要用于风热表症、身不出汗
、头痛目赤等症,常与荆芥、桑叶、菊花、牛蒡子等配合应用;如
果风寒感冒、身不出汗,也可配合紫苏、羌活等同用。
2. 用于咽喉红肿疼痛
薄荷清利咽喉作用显著,主要用于风热咽痛,兼有疏散风热作用,
常配合牛蒡子、马勃、甘草等应用。也可研末吹喉,治咽喉红肿热
痛病症。
3. 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薄荷有透发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可配合荆芥、牛蒡子、蝉衣等同
用。
【处方用名】薄荷、薄荷叶、苏薄荷(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八分至一钱五分,煎服。宜后下。
【附药】野薄荷:草药名“见肿消”,上海郊区普遍野生。可用治肾炎、水肿,常
配合胡芦壳、合子草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薄荷汤《普济方》:薄荷叶、牛蒡、甘菊花、甘草
治风热攻目、昏涩疼痛。
╔══════╗
║ 牛蒡子 ║
╚══════╝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入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祛痰止咳,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外感风热,咽喉红肿疼痛。
本品疏散风热,且能利咽,临床应用以风热表症兼有咽喉肿痛者为
宜,常配合桔梗、银花、连翘等同用。
2. 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牛蒡子散风热而透疹,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者,往往配升麻、葛
根、蝉蜕、薄荷等同用。
3. 用于咳嗽咯痰不畅。
牛蒡子散风热,宣肺气,祛痰而止咳,故外感风热,咳嗽不畅痰多
者,往往用为要药,可配荆芥、桔梗、甘草等同用。
4. 用于疮痈肿痛等症。
牛蒡子配黄连、板蓝根等又能清解热毒,对热毒疮痈有一定疗效。
【处方用名】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熟牛蒡、炒牛蒡(炒微焦用)
【按语】1. 牛蒡子辛苦而寒,主要有透发与清泄两种功效,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
解热毒。但本品透发的力量较弱,并无发汗作用,故在用于感风热或透
发麻疹时,须与薄荷同用,始能收透发之效。至于它的清泄热毒的作用
,则较显著,无论咽喉红肿,痄腮肿痛,疮痈肿毒以及痰热咳嗽等症,
都可适用,常与银花、连窍等配伍。
2. 牛蒡子疏散风热的作用,与薄荷相似,常配合同用,唯牛蒡清热解毒之
功较优,薄荷解表发汗之力较强。
3. 由于它性寒滑利,能滑肠通便,故脾虚腹泻者忌用;痈疽已溃、脓水清
稀者也不宜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牛蒡汤《证治准绳》:牛蒡子、大黄、防风、薄荷叶、荆芥穗、甘草
治咽喉肿痛、丹毒。
╔══════╗
║ 桑叶 ║
╚══════╝
【药用】本品桑科植物桑树的叶。
【性味与归经】苦、甘、寒。入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临床应用】1. 用于外感风热、头痛、咳嗽等症
桑叶善于散风热而泄肺热,对外感风热、头痛、咳嗽等,常与菊花
、银花、薄荷、前胡、桔梗等配合应用。
2. 用于目赤肿痛等症
桑叶不仅可用于风热引起的目赤羞明,且可清肝火,对肝火上炎的
目赤肿痛,可与菊花、决明子、车前子等配合应用。至于肝阴不足
,眼目昏花,桑叶还可配滋养肝肾的女贞子、枸杞子、黑芝麻等同
用。
【处方用名】冬桑叶、霜桑叶(深秋采集者,认为作用较好,洗净、晒干,切碎用
。)
蒸桑叶(将桑叶蒸后用,主要用于明目。)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 桑叶轻清发散,能散风热,但作用较弱。临床主要用于清泄肺肝,如风
热袭肺、咳嗽多痰,或燥热伤肺、干咳无痰;以及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
、目赤肿痛等症,为常用的药品。配牛蒡子、前胡,则散风清肺;配石
膏、麦冬,则清燥润肺;配菊花、决明子,则清肝明目。
2. 前人说它又能凉血止血、止盗汗,值得进一步研究。
【方剂举例】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连翘、薄荷、甘草、杏仁、桔梗
、苇根
治风温初起、身热不甚、头痛鼻塞、咳嗽、咯痰不畅等。
╔══════╗
║ 菊花 ║
╚══════╝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菊及其变种的头状花序。
【性味与归经】甘、苦,微寒。入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清热解毒,平肝阳。
【临床应用】1. 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菊花疏风较弱,清热力佳,用于外感风热常配桑叶同用,也可配黄
芩、山栀治热盛烦燥等症。
2. 用于目赤肿痛。
菊花治目赤肿痛,无论属于肝火或风热引起者,均可应用,因本品
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风热,常配合蝉衣、白蒺藜等同用。如肝阴不
足,眼目昏花,则多配生地、杞子等同用。
3. 用于疮疡肿痛等症。
菊花清热解毒之功甚佳,为外科要药,主要用于热毒疮疡、红肿热
痛之症,特别对于疔疮肿痛毒尤有良好疗效,既可内服,又可捣烂
外敷。临床上常与地丁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配合应用。
4. 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头胀、头痛等症。
菊花能平降肝阳,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目眩晕,往往与珍珠母、
藤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黄菊花、杭菊花(均为黄色之菊花,生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作用
较好。)
白菊花、甘菊花、滁菊花(均为白色之菊花,生用;平肝作用较好。)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1. 野菊:为菊科植物菊花脑的茎、叶。各地都有野生。性味苦辛凉。功能
清热解毒,可治鼻炎、支气管炎、风火赤眼、疮疖痈肿、咽喉肿
痛。一般用量为五钱至一两,煎服。治疗蛇咬伤、湿疹、皮肤瘙
痒,用三至四两,煎汤熏洗,或鲜草打烂外敷。
2. 野菊花:即野菊的花,性味功效与野菊相同,而清热解毒作用更为显著
。此外,还有降血压作用,可以治疗高血压。一般用量为两钱
至五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 菊花一药,主要分白菊、黄菊、野菊。黄、白两菊,都有疏散风热、平
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长于平肝明目;
黄菊花味苦,泄热力较强,常用于疏散风热;野菊花味甚苦,清热解毒
的力量很强。野菊的茎、叶,功用与花相似,无论内服与外敷,都有功
效。
2. 桑叶与菊花,均能疏散风热,清泄肺肝,故在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及目
赤肿痛等症,两药往往相辅为用。但桑叶疏风清肺的功效较好,故治肺
燥咳嗽,往往用桑叶而不用菊花;菊花则长于平肝阳,且能清热解毒。
【方剂举例】菊花茶调散《和剂局方》:菊花、薄荷、荆芥、川芎、防风、羌活、
甘草、白芷、细辛、僵蚕
治头目眩晕、偏正头痛、目赤鼻塞。
菊花散《和剂局方》:白菊花、白蒺藜、羌活、木贼、蝉蜕
治肝受风毒、眼目赤肿、昏暗羞明、多泪涩痛,渐生翳膜。
╔══════╗
║ 葛根 ║
╚══════╝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粉葛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辛,平。入脾,胃经。
【功效】解表,透疹,生津,止泻。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发热、恶寒、无汗、项强等症。
葛根有发汗、退热作用,与柴胡等配伍可用于表热症;与麻黄、桂
枝、芍药同用治风寒表症而见项背强、无汗、恶风者。
2. 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葛根有透发麻疹作用,因其兼有生津、止泻功能,所以麻疹发热口
渴,或伴有腹泻等症,常与升麻等配合应用。
3. 用于胃热口渴等症。
本品又能生津止渴,对热病口渴,或消渴等症,可配麦冬、天花粉
等同用。
4. 用于脾虚泄泻、湿热泻痢等症。
本品性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阳气上升,有制止泄泻的作用,临床
常配合党参、白朮等治疗脾虚泄泻;但又可配黄连、黄芩等,用于
湿热泻痢等症。
【处方用名】生葛根、粉葛根(生用,用于解表、透疹、生津。)
煨葛根(用麸皮同炒至微黄色为度,用于止泻。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葛花:药用粉葛的花。性味甘平。功能解酒毒,醒胃止渴。适用于饮酒过
度,口渴,胃气受伤。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二钱,煎服。
【按语】1. 葛根甘润性平而偏凉,有升散、退热、生津的功效。凡邪郁肌表,身热
不退,不论口渴或不渴,有汗或无汗,都可应用。
2. 根据前人经验,葛根可用治项背强的病候,近年来经临床实践,本品确
有缓解肌肉痉挛的功效。
【方剂举例】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柴胡、葛根、石膏、羌活、白芷、黄芩、
芍药、桔梗、甘草、生姜、大枣
治三阳合病。头痛发热、心烦不眠、目疼鼻干、四肢酸楚、脉微洪
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治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者。
葛根汤《伤寒论》:葛根、麻黄、甘草、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又治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
者。
╔══════╗
║ 升麻 ║
╚══════╝
【药用】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西升麻或关升麻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甘、辛,微寒。入肺、脾、大肠、胃经。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临床应用】1. 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本品发表力弱,一般表症较少应用,因其透发作用,故多用于麻疹
透发不畅,常与葛根配合应用。
2. 用于热毒斑疹、牙龈浮烂恶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疡等症。
本品清热解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龈浮烂、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痛,临
床常与石膏、黄连等配伍;对热病高热、身发斑疹以及疮疡肿痛,
升麻又可配银花、连窍、赤芍、当归等同用。
3. 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升麻的升举阳气作用与柴胡相似,故两药往往相须为用,并多配补
气药党参、黄耆以升阳举陷。
【处方用名】升麻、绿升麻(生用,用于透疹、清热解毒。)
炙升麻(用蜂蜜拌炒,用于升举阳气。)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升麻一药,主要有升举透发及清热解毒等功效。它的升举透发的功用与柴
胡、葛根相近而力较强,配柴胡则用于升提,配葛根则用于透疹。至于它
的清热解毒的作用颇佳,这是它的特点,配黄连、石膏可用治胃火齿痛,
配黄芩、连翘、牛蒡子、板蓝根等可用治头面丹毒。
【方剂举例】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升麻、葛根、芍药、炙甘草
治麻疹未发,或发而不透。
升陷汤《衷中参西录》:生黄芩、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宣毒发表汤《痘疹仁端录》:升麻、葛根、前胡、杏仁、枳壳、荆芥
、防风、薄荷叶、木通、连翘、牛蒡子
、桔梗、淡竹叶、生甘草
治麻疹初期、欲出不出。
╔══════╗
║ 柴胡 ║
╚══════╝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或狭叶柴胡等的根或全草。
【性味与归经】苦,平。入心包络、肝、三焦、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发热等症。
柴胡功能解表,治疗感冒常与葛根、羌活等同用。
2. 用于寒热往来、疟疾等症。
柴胡有较佳的退热作用,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常与黄芩、半夏等
同用(如小柴胡汤);对疟疾症,柴胡又可与草果、青皮等配伍应
用。
3. 用于肝气郁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等症。
柴胡既具良好的疏肝解郁作用,又为疏肝诸药之向导,是治肝气郁
结之要药。对肋疼痛无论内由肝郁、外因伤仆皆可应用;凡见肝
气郁结所致的月经不调或痛经等,均可与当归、白芍、香附、郁金
等药同用。
4. 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柴胡药性升浮,配党参、黄耆等补气药物,对气虚下陷的久泻脱肛
、子宫下垂等症,有升举阳气作用。
【处方用名】春柴胡、软柴胡、南柴胡、细柴胡(生用,用茎叶者)
硬柴胡、北柴胡、秋柴胡(生用,用根者)
鳖血拌柴胡(用鳖血、陈酒拌匀,主要用于虚热病症。)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 柴胡一药,具有轻清升散,又能疏泄的特点。既能透表退热、疏肝解郁
,又可用于升举阳气。因此,它在临床上是一味既可用于实症,又可用
于虚症的药物。由于配伍不同而可发挥它各种不同的功效,如:配葛根
、羌活,则发汗解表;配黄芩、青蒿,则透表泄热;配常山、草果,则
截疟退热;配香附、郁金,则疏肝解郁;配党参、黄耆、白朮、升麻等
,则升举阳气。但阴亏津少及肝阳上亢者不宜应用。
2. 柴胡与葛根,轻清升散的功用相近似,故在解表退热时常同用。但各有
特长,柴胡能疏肝解郁,配益气药可升阳举陷,用于子宫脱垂、脱肛,
然无生津解渴之功;葛根有生津止渴作用,能生发清阳,用于水泻,然
无疏肝解郁功能。
【方剂举例】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症。
四逆散《伤寒论》: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治肝气郁结,胸胁脘腹疼痛,或兼有泄泻。
消郁散(原名逍遥散)《和剂局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朮、茯
苓、甘草、薄荷、煨生姜
治肝气抑郁、血虚火旺、头痛目眩、两胁作痛、月经不调。
清胰汤(天津南开医院方):柴胡、黄芩、胡黄连、白芍、木香、延
胡、生大黄、芒硝
治急性胰腺炎、腹中阵痛或串痛、拒按、口渴、便秘、尿赤等症。
╔══════╗
║ 豆鼓 ║
╚══════╝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种子(即黑大豆),经加工发酵而成。
【性味与归经】辛、甘、微苦,寒(因炮制方法不同,又有偏于辛微温者)。入肺
、胃经。
【功效】解表,除烦。
【临床应用】1. 用于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豆鼓的解表力较弱,用治外感表症多配合其它解表药同用,其用于
风热、风寒,随加工方法而异。如用于感冒风热多用清豆鼓,并配
合薄荷、连翘等应用;如用于感冒风寒多用淡豆鼓,并配合葱白等
应用。
2. 用于胸中烦闷、虚烦不眠等症
豆鼓配山栀有除烦作用,主要用于热病后出现的虚烦不眠、心中懊
的病症。
【处方用名】清豆鼓(用桑叶、青蒿等同制,药性偏于寒凉,主要用于感冒风热之
症。
淡豆鼓(用麻黄、紫苏等同制,药性偏于辛温,可用于感冒风寒之症。
炒香鼓(炒微焦后应用。上海地区药店付淡豆鼓。)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 豆鼓未用药物同制者,其透发力量甚弱,并无发汗作用。现上海地区用
的淡豆鼓都是用麻黄、苏叶等煮汁拌入黑大豆内,再煮透发酵而成的,
它的透发解表力量主要还是依靠麻黄、苏叶的发汗作用。但据报导,外
地用清豆鼓较为普遍。
2. 豆鼓用麻黄煎汁浸制,估计至少已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清代《冷庐医
话》说:「吴人畏服重药,马元仪预用麻黄浸豆发檗,凡遇应用麻黄者
,方书大黄豆卷,俾病家无所疑惧。「这说明当时江南一带病家畏惧麻
黄,医者为了不使病家有所疑惧,遂用麻黄煎汤浸豆发芽而成豆卷,当
须要用麻黄表时,即以此豆卷代替。当时医者又因江西豆豉系用麻黄蒸
制,就将豆鼓与豆卷并用,以代替麻黄的发表作用,于是后世有「过桥
麻黄」之说,嗣后即发展成为以麻黄等汁浸制豆鼓的用法。
【方剂举例】栀子鼓汤《伤寒论》:栀子、豆鼓,治伤寒后汗吐下虚烦懊。
╔══════╗
║ 豆卷 ║
╚══════╝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种子(即黑大豆)发芽者。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胃经。
【功效】透邪解表,清利湿热。
【临床应用】1. 用于湿温、暑湿初起,发热、恶寒、身重、胸闷、苔腻等症
豆卷为发表之轻剂,外可透发表邪、内可化除水湿,用于湿热兼有
表症者,常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
2. 用于湿热内蕴、发热烦燥、胸闷不舒、身重体痛等症
豆卷善于通达宣利,用于湿温、暑湿等湿热病症,每与茯苓、滑石
、黄芩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清水豆卷、大豆黄卷、大豆卷(为清水浸泡发芽者〈外地也有用麻黄
水拌浸者,则药性偏温〉。)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治水病肿满方《圣剂总录》:大豆黄卷、大黄
治水病肿满。
╔══════╗
║ 蝉蜕 ║
╚══════╝
【药用】本品为蝉科昆虫黑蚱等的幼虫羽化后所脱落的皮壳。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肺、肝经。
【功效】散风热,利咽喉,退目翳,定惊痫。
【临床应用】1. 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咳嗽,以及风疹、皮肤瘙痒等症。
蝉蜕有疏散风热作用,用于风热表症常配合薄荷等同用;对风疹瘙
痒也有祛风止痒的功能。
2. 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蝉蜕透发而有清热作用,因其主要为疏风热,故用于麻疹初起透发
不畅者居多,常与牛蒡子、薄荷同用;但如热盛疹出不畅,又可配
紫草、连翘等应用。
3. 用于咽喉肿痛以及音哑等症。
蝉蜕所治咽喉肿痛一般以外感风热引起者为宜,因其有疏风热、利
咽喉作用,多与薄荷、牛蒡子、连翘、桔梗、甘草配合应用。至于
治音哑,则以风邪郁肺、肺气失宣所引起者为宜,取其宣肺开音之
功,常合桔梗、玉蝴蝶、胖大海等同用。
4. 用于目赤肿、翳膜遮睛。
本品对风热引起的目赤、翳障,及麻疹后目生翳膜,有明目退翳作
用,可配菊花、谷精草、白蒺藜等应用。
5. 用于破伤风、小儿惊风、夜啼等症。
蝉蜕既能祛外风,又能息内风而定惊解痉,对破伤风出现四肢抽搐
,可配全蝎等同用;对惊风、小儿夜啼出现惊痫不安,可配钩藤等
同用。
【处方用名】蝉蜕、蝉退、蝉衣、净蝉衣(均洗净、生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治破伤风可用五钱至一两。
【方剂举例】蝉蜕散《沉氏尊生》:蝉蜕、薄荷
治感冒风热、皮肤瘙痒等症。
蝉花散《证治准绳》:蝉衣、羌活、菊花、谷精草、白蒺藜、防风、
密蒙花、草决明、黄芩、蔓荆子、栀子、木贼
、荆芥、川芎、甘草
治肝经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翳膜遮睛。
╔══════╗
║ 浮萍 ║
╚══════╝
【药用】本品为浮萍科植物紫浮萍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寒。入肺经。
【功效】发汗解表,利水。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发热无汗,麻疹隐隐不出,或疹出不透等。
本品性寒,轻浮升散,善开毛窍,入肺经过皮肤,有发汗解表、透
疹等功效,故可用于外感风热及麻疹透发不畅等症,临床常与西河
柳、牛蒡子、薄荷等配伍应用。对风热瘾疹亦可内服、外用。
2. 用于风水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浮萍能泄热利水,故对于水肿而有表热者用之。
【处方用名】浮萍、浮萍草、紫背浮萍(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方剂举例】浮萍丸《沉氏尊生》:浮萍、防风、黄耆、羌活、当归、干葛、麻黄
、甘草
治疹痘无汗、不易透过。
╔══════╗
║ 西河柳 ║
╚══════╝
【药用】本品为柽柳科植物柽柳的嫩枝及叶片。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心、肺、胃经。
【功效】发表透疹。
【临床应用】用于麻疹初期,发热,疹出不透。
本品有发表功效,为透发麻疹的常用药物,治疗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临床常与薄荷、蝉衣、升麻等配合应用。不论内服、外用均可应用
。
此外,近年来本品又应用于风湿痛。
【处方用名】西河柳、柽柳、赤柽柳(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二两至三两,煎汤乘热熏洗。
【按语】澄柽柳始载于《开宝本草》,仅说性味甘咸温,并未说明它有透疹作用;
明清以后本草书中多说性味甘平或甘咸平,并说能治“痧疹热毒”,可见
它的药性是偏凉性的。
【方剂举例】竹叶柳蒡汤《医学广笔记》:西河柳、荆芥、干葛、蝉退、薄荷、炒
牛蒡、知母、玄参、麦冬、甘草、淡竹
叶
治痧疹透发不出,喘嗽烦闷。
╔══════╗
║ 水蜈蚣 ║
╚══════╝
【药用】本品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平。
【功效】发汗退热,消肿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发热,以及疟疾等症。
本品味辛性平,有发汗退热之功。用治感冒发热,可配合葛根同用
;用治疟疾,可配合马鞭草同用,于疟发前二小时服药。
2. 用于痢疾,皮肤瘙痒,蛇虫咬伤等症。
本品有消肿解毒作用,对于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可配马齿苋、一
见喜等药同用;皮肤瘙痒,可配葎草、苍耳草等药煎汤外洗;蛇虫
咬伤,配野菊花、半枝莲等,既可煎汤内服,又可捣烂外敷。
【处方用名】水蜈蚣(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适量。
╔══════╗
║ 天胡荽 ║
╚══════╝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天胡荽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平。
【功效】祛风清热,化痰止咳。
【临床应用】1. 用于风火赤眼,咽喉肿痛,以及蛇缠疮等症。
本品具有祛风清热作用,对于风火赤眼,可配桑叶、菊花、点地梅
等药同用;对于咽喉肿痛,可配土牛膝、白毛夏枯草等同用;治疗
蛇缠疮,可用新鲜全草捣烂,用酒精浸半天后,用棉花球蘸搽患处
。
2. 用于百日咳
本品又有化痰止咳作用,可用治百日咳。
【处方用名】天胡荽(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
║ 蔓荆子 ║
╚══════╝
【药用】本品为马鞭草科单叶蔓荆的果实。
【性味与归经】苦、辛,平。入肝、膀胱、肺经。
【功效】散风热,清头目。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头痛及头风头痛等症。
本品味苦兼辛,有疏散风热、祛风止痛的功效,故可用于感受风热
引起的头痛,临床常与防风、菊花、石膏等配伍应用;对于头风头
痛病症,本品又可与本、川芎等配伍应用。
2. 用于目赤肿痛或头目昏暗多等症。
本品能祛风邪而清头目,以治风邪所致的目赤肿痛、头目昏暗,常
与菊花、川芎、决明子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蔓荆子(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菊芎饮《上池秘录》:菊花、川芎、蔓荆子、防风、羌活、石膏、旋
覆花、甘草、枳壳
治头风头痛。
羌活防风汤《活法机要》:羌活、防风、蔓荆子、本、独活、川芎
、甘草
治感冒头痛。
╔══════╗
║ 木贼草 ║
╚══════╝
【药用】本品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苦,平。入肺、肝、胆经。
【功效】疏风热,退翳膜。
【临床应用】用于风热引起的目赤翳障等症
本品退目翳而兼有发散风热之功,对目病而兼有表症者为适宜。临床上
治眼花多,常与苍朮、夏枯草、防风等配伍;治风热而引起的目赤、
翳障,多配菊花、白蒺藜、决明子等同用。本品虽有发汗之功,但一般
只是用它疏风止及消退翳膜的功效。
【处方用名】木贼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木贼散(原名神消散)《证治准绳》:木贼、蝉蜕、谷精草、甘草、
苍朮、蛇蜕、黄芩
治目赤翳障。
◎ 解表药应用注意事项 ◎
一、解表药虽有辛散发汗之共性,但其性质又有温、凉不同,所以用以治疗表证时必
须注意辨证准确,分清表寒证或是表热证,以免药石误投,贻误治疗。
二、解表药发汗作用有强有弱,须视病症具体表现选择应用。
三、对解表药发汗力较强的药物应控制用量,中病即止,以免发汗太过而耗伤津液,
导致亡阳或亡阴。
四、温暖季节及东南地区用量宜小,寒冷季节及西北地区用量可酌情增大。
五、解表药一般忌用于表虚自汗、阴虚发热、久病体虚及失血等症。
六、解表药多属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份挥发而降低疗效。
◎ 具有解表功效的药物还有:
一、散寒解表:藿香、苍朮(化湿药)、独活(祛风湿药)、细辛
二、宣散透邪:金银花、连翘(清热药)
三、疏散风热:白僵蚕(平肝息风药)
╔════════════╗
║ 第 二 章 ║
║ ║
║ 清热药 ║
╚════════════╝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都是药性寒凉,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
、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证候、即是《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义。
为了方便掌握本章各种清热药的特点,现根据各药的专长,再分为下列六小
类:
(一)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二)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
(三)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四)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
(五)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六)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清热药性属寒凉,多服久服能损伤阳气,故对于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须
慎用,如遇真寒假热的证候,当忌用。
╒═════════════╕
│ 第 一 节 │
│ 清 热 泻 火 药 │
╘═════════════╛
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
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
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伐太过,必要
时可与扶正药物配伍应用。
╔══════╗
║ 石膏 ║
╚══════╝
【药用】本品为单斜晶系的硫酸钙矿石。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收敛生肌。
【临床应用】1. 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燥、脉洪大等症。
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
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
2. 用于温病高热,身发斑疹。
温病发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热炽盛所致,此是气血两燔的现象。在
临床上遇到此种症候,常用清热泻火较强的石膏,配合凉血解毒的
药物如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板蓝根等同用。
3. 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牙龈肿痛等症。
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
生地等同用。
4. 用于肺热咳嗽、气喘。
邪热袭肺,身发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口渴欲饮等症,可用石膏
清泄肺热,佐以麻黄、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汤
)。
5. 用于湿疹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
石膏后研末外用,治疗以上诸外科病,有清热、收敛、生肌的作
用,常合升丹、黄柏、青黛等同用。
【处方用名】生石膏(生用,清热泻火)
熟石膏、石膏(用,收敛生肌,专作外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二两,打碎,先煎。外用适量。
【按语】1. 石膏为清解气分实热的要药,凡热在气分而见壮热汗出、烦渴、脉来洪
大者,都可用寒凉的石膏以清热泻火。如与清热凉血药同用,尚能用治
热盛发斑、神昏谵语等气营两燔的症候。
2. 石膏善清肺胃热,如见邪热郁沸或胃火炽盛等症,均可使用本品。在临
床应用时如配以知母,则清热泻火,可治阳明里热;如配麻黄,则清宣
肺热,至肺热喘咳;治胃火齿痛,配熟地,则清胃滋阴,治虚火牙痛;
配人参,则清热益气,治热盛津气两伤。总的来说,大都是取它清肺凉
胃的功效。
【方剂举例】白虎汤《伤寒论》: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治阳明病发热,大烦大渴,大汗出,脉洪大。
玉女煎《景岳全书》: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怀牛膝
治热病烦热口渴,头痛,牙痛。
╔══════╗
║ 寒水石 ║
╚══════╝
【药用】本品为天然沉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或三方晶系碳酸钙矿石。
【性味与归经】辛、咸,大寒。入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
【临床应用】用于温热病壮热、烦渴等症。
寒水石清热泻火的功效,与石膏相类似,故常与石膏配伍,用于壮热
烦渴的症候。如治暑温邪在气分,大热烦渴、苔黄等症,可与石膏、
滑石、杏仁、竹茹、银花、通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可外用于风热火眼及水火烫伤。
【处方用名】寒水石(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先煎。
【方剂举例】三石汤《温病条辨》:飞滑石、寒水石、生石膏、杏仁、竹茹、金银
花、白通草、金汁
治暑温邪在气分,大热烦渴、苔黄等症。
╔══════╗
║ 知母 ║
╚══════╝
【药用】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肾润燥。
【临床应用】1. 用于温热病、高热烦燥、口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之症及肺热喘咳
、痰黄而稠。
知母苦寒,上能清肺热,中能清胃火,故适用于肺胃有实热的病症
。本品常和石膏同用,可以增强石膏的清热泻火作用。
2. 用于阴虚发热、虚劳咳嗽及消渴等症
知母能泻肺火而滋肾,故不仅能清实热,且可清虚热。在临床上多
与黄柏同用,配入滋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治阴虚火旺、潮热骨
蒸等症。又本品配养阴润肺药如沙参、麦冬、川贝等品,可用于肺
虚燥咳;配清热生津药如天花粉、麦冬、粉葛根等品,可用治消渴。
【处方用名】肥知母、知母(生用,泻火之力较强)
炒知母(炒用,泻火之力稍缓和)
盐水炒知母(滋阴退虚热较佳)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 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上能清肺,中能凉胃,下能泻肾火。配以黄芩,
则泻肺火;配石膏,则清胃热;配黄柏,则泻肾火。
2. 知母既能清实热,又可退虚热,但它滋阴生津的功效较弱,用于阴虚内
热、肺虚燥咳及消渴等症,须与滋阴药配伍,始能发挥它的作用。
3. 本品能润燥滑肠,故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方剂举例】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知母、黄柏、地黄、丹皮、萸肉、山药、
泽泻、茯苓
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多梦遗精。
╔══════╗
║ 栀子 ║
╚══════╝
【药用】本品为茜草科栀子树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肝、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热病发热,心烦不宁等症。
栀子善能泻火泄热而除烦。在外感热病的气分症初期,见有发热、
胸闷、心烦等症,可用栀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热、除烦解郁。如
属一切实热火症而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等症,可用本品配黄连等
泻火而清邪热。
2. 用于热毒、实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肿痛和疮疡肿毒等
症。
山栀又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作用,用治血热妄行,常与生地、
侧柏叶、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肿痛,可与菊花、石决明等配伍;治
疮疡肿毒,可与黄连、银花、连翘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泄热利湿,可用于湿热郁颉所致的黄疸、面目皮肤发
黄、疲倦、饮食减少等症,常与黄柏、茵陈蒿等同用。
又用生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服,有消肿活络的作用,可用于跌
仆损伤、扭挫伤、皮肤青肿疼痛等症,为民间常用的“吊筋药”,尤
其适用于四肢关节附近的肌肉、肌腱损伤。
【处方用名】炒山栀、焦山栀、黑山栀(炒至外皮呈黑色,用于清热泻火,凉血止
血)
生山栀(生用,清热泻火之力较强)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 栀子,一名山栀,轻清上行,能泻肺火,去肌表热,在外感热病、表里
有热之际,能起双解的作用;本品苦寒泄降,又能泄三焦火,凉血清心
热,可用于热病心烦;血热妄行及热淋尿血等症。故山栀既能清气分热
,又能清血分热。至于泄热利湿,可用治黄疸,也是它的特长。
2. 本品配黄芩,能泻肺火;再加淡豆豉,能双解表里之热,配以黄芩,能
泻三焦火、清心热;配以生地、丹皮,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吐衄
尿血;配以黄柏、茵陈,能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
3. 过去在临床应用方面有山栀皮去肌表热、山栀仁清心热的用法,现在上
海地区已予简化,均用整个栀子,不再分栀皮、栀仁。
【方剂举例】栀子大黄汤《金匮要略》:栀子、大黄、枳实、豆豉
治酒疸,心中懊或热痛。
╔══════╗
║ 芦根 ║
╚══════╝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肺胃热,生津止渴。
【临床应用】用于温热病高热口渴,胃热呕吐,以及肺热咳嗽、痰稠而黄等症。
温热之邪,袭于肺络,则为肺热咳嗽、犯于胃腑,则见津少口渴;如
影响胃气通降,则上逆而呕恶。芦根能清肺胃热,且有生津作用,故
适用于肺胃郁热的症候。在临床应用方面,本品常配合麦冬、天花粉
以清热生津;配竹茹、枇杷叶以清热止呕;配瓜蒌皮、知母、浙贝以
清肺止咳;配冬瓜子、生苡仁、桃仁以清肺排脓。
【处方用名】鲜芦根、活芦根(用新鲜者,用时去节)
干芦根(晒干用,作用较逊)
【一般用量与用法】新鲜者用一两或一尺,干者用五钱至一两,煎服。
【按语】1. 芦根一药,临床上主要用于下列二个方面,既能清肺热而祛痰排脓,又能
清胃热而生津止呕。它虽属性寒,但味甘淡而力薄,用清肺胃,只能作为
辅助的药品。不过,它有一优点,即性不滋腻,生津而不恋邪,凡温病热
恋卫、气,或热病后如有伤津口渴的证候,都可应用。
2. 苇茎汤原用芦苇的地上茎,不是芦苇的根茎,但因一般药店不备,故以芦
根代替,临床使用已久,这说明苇茎和芦根的作用相同。故在农村合作医
疗站中可以采集新鲜的芦根和苇茎同用,不但可节约挖掘芦根的人力,且
可扩大药源。
【方剂举例】苇茎汤《千金方》:苇茎、薏苡仁、桃仁、瓜瓣
治肺痈发热咳嗽,痰多带血且有腥臭味。
芦根散《圣惠方》:芦根、麦冬、瓜蒌根、甘草、竹茹
治时气口干。
╔══════╗
║ 天花粉 ║
╚══════╝
【药用】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酸、微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临床应用】1. 用于肺热燥咳,热病伤津、口渴等症
本品能清肺润燥,生津解渴。故临床上用于肺热燥咳,可与沙参、麦
冬等配伍;用于热病伤津及消渴等症,可与麦冬、知母等配伍。
2. 用于痈肿疮疡
本品对疮疡未溃者有消肿作用,已溃脓出不畅者有排脓作用,但均以
热毒炽盛者为宜,常与连翘、蒲公英、浙贝母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天花粉、花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天花粉与芦根都能清热生津,治口渴津少,舌质正常,不必具有苔剥质绛的
现象,辨症属于气分伤津,为伤阴之初起。但天花粉力量虽较芦根为弱,而
生津的作用则胜过芦根,又可用于痈肿疮疡,能消肿排脓。
【方剂举例】滋燥饮《沉氏遵生》:天花粉、天冬、麦冬、生地、白芍、秦艽
治肺燥咳嗽,口燥作渴。
╔══════╗
║ 鲜竹叶 ║
╚══════╝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火苦竹的叶片或初出的卷状嫩叶。
【性味与归经】甘、淡,寒。入心、胃经。
【功效】清热除烦,利尿。
【临床应用】用于热病烦燥、口渴、口舌生疮,以及小便黄赤短少、淋痛等症
本品性味甘寒,善清心胃之热,又能淡渗利尿。治疗热病烦燥、胃热
口渴,或口舌生疮等症,常与石膏、芦根等同用;治疗小便黄赤短少
、淋痛等症,常与木通、甘草同用。
【处方用名】竹叶、鲜竹叶(采新鲜者应用,用于清热利尿)
竹叶卷心(用初出的卷状嫩叶,用于清心除烦)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
【方剂举例】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竹叶、石膏、半夏、人参、麦冬、甘草、粳米
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
╔══════╗
║ 淡竹叶 ║
╚══════╝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淡竹叶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心、小肠经。
【功效】清热除烦,利尿。
【临床应用】用于热病烦渴,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湿热黄疸等症
淡竹叶上能清心火而除烦,下能利小便而渗湿。用于清心,可与黄连
、生地、木通、甘草等配伍;用于渗利湿热,可与滑石、茵陈、通草
等同用。
【处方用名】淡竹叶(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 淡竹叶一药,始载于《本草纲目》。它不是淡竹或苦竹的叶(鲜竹叶),
而是另一种草本植物“淡竹叶”的叶。由此可知,在明代以前一些常用的
有竹叶等药所组成的方剂,它所用的竹叶,都是鲜竹叶,不是淡竹叶。
2. 鲜竹叶与淡竹叶两药都能清心除烦、利小便,但鲜竹叶清心热的效果较
好,且能凉胃,又能用治上焦风热;淡竹叶的利尿作用较好,以渗湿泄
热见长。
3. 现在一般药店中大都不备鲜竹叶,如处方只写竹叶,都配淡竹叶。如需用
鲜竹叶,必须临时采集。
4. 淡竹叶的根,据文献记载,能破血堕胎,有待研究。
╔══════╗
║ 夏枯草 ║
╚══════╝
【药用】本品文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花序及果穗。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入肝、胆经。
【功效】清肝火,散郁结。
【临床应用】1. 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目珠疼痛,羞明流;头痛、晕眩等症。
夏枯草能清泄肝火,为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头痛、头晕的要药,
常配菊花、石决明等同用;如肝虚目珠疼痛,至夜尤剧,可与当归、
白芍等配合应用。
2. 用于瘰历痰核
瘰历痰核,多由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痰火结郁而成。夏枯草能清肝
火、散郁结,为治疗瘰历结核属于痰火者一味常用药物,长期服用有
一定效果,临床常配合玄参、贝母、连翘、牡蛎、昆布等同用。
【处方用名】夏枯草(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 夏枯草为清肝火、散郁结的要药,它所主治的大多是肝经的病症。
2. 本品配以菊花、决明子,可清肝明目,治目赤肿痛、配以石决明、钩藤
,可平降肝阳,治头痛、头晕;配以玄参、贝母、牡蛎等品,可软坚散
结,治瘰历结核。
3. 近年来临床上又用于肿瘤。
【方剂举例】夏枯草膏《医宗金鉴》:夏枯草、当归、白芍、玄参、乌药、浙贝、
僵蚕、昆布、陈皮、桔梗、抚芎、甘草、香
附、红花
治肝燥血旺,瘰历坚硬。
╔══════╗
║ 鸭拓草 ║
╚══════╝
【药用】本品为鸭过拓草科植物鸭拓草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寒。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
【临床应用】1. 用于外感发热,或热性病发热不退,或咽喉肿痛,以及痈肿疮疡等症。
本品性味甘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凡外感发热,或热性病发热不退
,可单味应用;也可配合解表药或清热药同用。对于咽喉红肿疼痛,
可配伍蒲公英、乌蔹梅或土牛膝、大青叶等同用。用治痈肿疮疡,可
配地丁草、蒲公英、野菊花等药同用。
2.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或湿入下注膀胱、小便淋沥涩痛等症。
本品有良好的利尿作用,凡风水浮肿、小便不利,可配伍浮萍、芫
荽等药同用;湿热下注膀胱、小便涩痛,可配伍凤尾草、萹蓄、蒲
公英等同用。
此外,还可应用于蛇毒咬伤,一方面煎汤内服,一方面用鲜草适量,洗
净,捣烂外敷。
【处方用名】鸭拓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二两,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 鸭拓草一药,长于清热,又能利尿。经临床实践体会,煎服本品后,能使
高热渐退,尿量增加,但停药后又见体温升高现象。故如单用本品,似嫌
解毒作用不强,在临床使用时宜与其它清热解毒药配伍。
2. 鸭拓草与淡竹叶都能清热利尿,功效相似,但鸭拓草的作用较强。
╔══════╗
║ 西瓜皮 ║
╚══════╝
【药用】本品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外皮。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暑,泻热除烦。
【临床应用】用于暑热烦渴,小便不利等症。
本品味甘性凉,善清暑热,能解烦渴,故适用于暑热烦渴、小便短赤
等症;而对秋冬之际,气候干燥,咽喉肿痛,或口舌生疮等症,也可
应用,有泻火泄热之效。
【处方用名】西瓜皮、西瓜翠衣(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方剂举例】清络饮《温病条辨》:鲜荷叶边、鲜银花、西瓜翠衣、鲜扁豆花、丝瓜
皮、鲜竹叶心
治暑温汗后头胀。
╔══════╗
║ 荷叶 ║
╚══════╝
【药用】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叶片。
【性味与归经】苦,平。入肝、脾、胃经。
【功效】解暑清热,升发清阳。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受暑热、头胀胸闷、口渴、小便短赤等症。
本品味苦性平,其气清芳,新鲜者善清夏季之暑邪,临床常与鲜藿
香、鲜佩兰、西瓜翠衣等配伍应用。
2. 用于夏季暑热泄泻等症。
荷叶既能清热解暑,又能升发脾阳,对暑热泄泻,常与白朮、扁豆
等配伍应用。此外,对脾虚气陷,大便泄泻者,也可加入补脾胃药
中同用。
另本品又可用于各种出血症。
【处方用名】荷叶、干荷叶(干者,生用,生清阳)
鲜荷叶(用新鲜者,解暑热)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角(即全叶的四分之一),煎服。
【附药】1. 荷梗:本品即荷叶的叶柄。性味与荷叶相同。能通气宽胸,多用于夏季
感受暑湿、胸闷不畅等症。一般用量一至二尺,煎服。
2. 荷蒂:荷蒂为荷叶中央近梗处剪下的叶片。性味苦平。功能和胃安胎,
止血止带。可用于胎动不安及崩漏带下等症。此外,有升举之功
,又可用于清气下陷之久泻脱肛等症。一般用量为四只至十只,
煎服。
【方剂举例】清震汤《活法机要》:荷叶、升麻、苍朮。
治雷头风、头痛、头胀、舌苔滑腻。
(雷头风:病名,多由风邪外袭,或痰热生风所致。其症头面起核
块肿痛,或憎寒壮热,或头痛,头中如雷鸣。)
荷叶散《证治准绳》:荷叶、鬼箭羽、桃仁、刘寄奴、蒲黄。
治产后恶露不下,腹痛闷胀。
╔══════╗
║ 莲子心 ║
╚══════╝
【药用】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子实中清嫩胚芽。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经。
【功效】清心热。
【临床应用】用于温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及心火亢盛、烦燥不安等症。
本品苦寒,有清心泻火之功,故对温热病的高热、神昏谵语及心火亢盛
、烦燥不安等症,常与元参、麦冬等配合应用。
此外,近年来临床上本品又用于治疗高血压。
【处方用名】青莲心(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煎服。
【方剂举例】清心汤(原名清宫汤)《温病条辨》: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
犀角、玄参、麦冬。
治温热病,发热神昏。
╒═════════════╕
│ 第 二 节 │
│ 清 肝 明 目 药 │
╘═════════════╛
清肝明目药,有清肝火、退目翳的功效,适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目生
翳膜等症、其中有些药物尚可用于肝阳上扰的症候。
╔══════╗
║ 青箱子 ║
╚══════╝
【药用】本品为苋科植物青箱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入肝经。
【功效】清肝火,退目翳。
【临床应用】用于肝热所引起的目赤肿痛、目生翳膜、视物昏暗等症。
本品为厥阴肝经之药,多用于目疾,对肝热所致的目赤肿痛等症,常
与决明子、密蒙花、菊花等配合应用。
此外,本品近年来在临床上又用于高血压病而见肝火亢盛、头胀头晕
等症,常与夏枯草、菊花等同用。
【处方用名】青箱子(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二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 青箱子一药,在上海地区别名“草决明”。在广东等地区将决明子称为
“草决明”。为了避免混淆,建议处方使用原植物名称,勿用“草决明
”别名。
2. 青箱子常于清肝降火,又有扩散瞳孔的作用,故对肝肾不足所致的目疾
及瞳孔散大者,不宜应用。
【方剂举例】青箱子散《证治准绳》:青箱子、红蓝实、枳壳、大黄、菊花、甘草
、决明子、甘草、细辛、茺蔚子、麻黄、车
前子、鲤鱼胆、鸭胆、羚羊角。
治热毒翳障。
╔══════╗
║ 决明子 ║
╚══════╝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决明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苦、咸,微寒。入肝、胆经。
【功效】清肝明目。
【临床应用】用于目赤肿痛、羞明多、青盲内障等症。
目赤肿痛,羞明多等症,系肝火上扰,或风热上壅头目所致。决明
子既能清泄肝胆郁火,又能疏散风热,为治目赤肿痛要药。风热者,
常与蝉衣、菊花等同用;肝火者,常配龙胆草、黄芩、夏枯草等同用
。青盲内障,多由肝肾不足所引起。决明子清肝而明目,常与补养肝
肾药如沙苑蒺藜、女贞子、枸杞子、生地等同用,以治青盲内障。
此外,决明子还有润肠通便作用,能治疗大便燥结。近年来临床上又
用于高血压病而呈现肝阳上扰、头晕目眩等症候者,常与钩藤、生牡
蛎等同用。
【处方用名】决明子(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决明子散《济生方》:决明子、石决明、菊花、蔓荆子、黄芩、石膏
、芍药、川芎、木贼、羌活、甘草。
治风热头痛,或目赤肿痛。
决明子汤《圣济总录》:决明子、柴胡、黄芩、防风、苦竹叶、升麻
、甘草、菊花、细辛
治肝脏实热、目生赤肉、涩痛。
╔══════╗
║ 谷精草 ║
╚══════╝
【药用】本品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的花茎或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肝、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临床应用】用于风热目疾、肿痛羞明、翳膜遮睛等症。
谷精草善于散风热,功能退翳膜,为眼科常用药物,对风热目疾,翳
膜遮睛等症,常与菊花、桑叶、防风、生地、麦冬、赤芍、牛蒡子等
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谷精草、谷精珠(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谷精龙胆散《证治准绳》:谷精草、龙胆草、生地、红花、荆芥、甘
草、赤芍、牛蒡、茯苓、木通。
治目赤翳障,头风齿痛。
谷精散《证治准绳》:谷精草、蝉退、绿豆衣(一作白菊花)、猪蹄
退。
治斑疹入目生翳膜。
╔══════╗
║ 密蒙花 ║
╚══════╝
【药用】本品为马钱科植物密蒙树的花蕾。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入肝经。
【功效】清肝热,明目退翳。
【临床应用】用于目赤肿痛、多眵、多、羞明畏光、目昏生翳等症。
本品为眼科常用药,对目赤肿痛、多羞明及眼生翳膜等症,常与菊花
、石决明、木贼草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密蒙花(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密蒙花散《和剂局方》:密蒙花、羌活、白蒺藜、木贼、石决明、菊花。
治目赤肿痛、羞明及翳膜。
╔══════╗
║ 夜明砂 ║
╚══════╝
【药用】本品为蝙蝠科动物蝙蝠等的粪便。
【性味与归经】辛,寒。入肝经。
【功效】清肝明目,散瘀消积。
【临床应用】用于肝热目赤、白睛溢血、雀目、内外障翳及小儿疳积等症。
肝开窍于目。夜明砂为肝经血分药,具有清肝热、散瘀血的功效,在
临床上主要用于目疾,尤以治肝热目赤、白睛溢血(即眼球膜下出血
)的效果较好,能使瘀血消散;眼目清明。可用本品单味炒微焦,研
细,每天一钱,分二次用开水调服;也可配合桑白皮、黄芩、赤芍、
丹皮、鲜生地、白茅根等药煎汁服用。
据文献记载,前人用本品治雀目及内外障翳,常将本品研末,纳入猪
肝内,煮食饮汁。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疳积及跌扑损伤、瘀血作痛等症,亦取它散血、
消积的功效。
【处方用名】夜明砂(焙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布包煎服;或炒研细末,每此用开水调服四分或
五分。
【方剂举例】决明夜灵散《证治准绳》:石决明、夜明砂、猪肝,用米泔水煎。
治雀目夜昏。
╔══════╗
║ 千里光 ║
╚══════╝
【药用】本品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千里光的幼嫩茎叶。
【性味与归经】苦,平。有小毒。
【功效】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临床应用】1. 用于疮疖肿毒,皮肤湿疹及痢疾腹痛等病症。
本品功能清热解毒,对于疮疖肿痛,可配伍野菊花、蒲公英等药同用
;治皮肤湿疹瘙痒,可用鲜草洗净,捣烂取汁外涂;用治细菌性痢疾
,可与金银花或小青草配合同用。
2. 用于风火赤眼等症
本品又有清肝明目作用,故适用于风火赤眼等症,可单用本品一两,
煎服;也可配何桑叶、菊花等同用
【处方用名】千里光(洗臼,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
╒═════════════╕
│ 第三节 │
│ 清热凉血药 │
╘═════════════╛
清热凉血药,常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血热发斑疹及温热病邪入营
血、热甚心烦、舌绛神昏等症。
热邪入于营分、血分,往往伤阴耗液。本节药物中,如鲜生地、玄参等兼
有养阴滋液的作用,故在热病伤阴时,应用此类药物有标本兼顾之效。
清热凉血药,一般适用于热在血分的病症,如果气血两燔,可配合清热泻
火药同用。
╔══════╗
║ 鲜生地 ║(附:生地)
╚══════╝
【药用】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块根。
【性味与归经】甘、苦,寒。入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生津。
【临床应用】用于热病热邪入营、舌绛口渴,或身发斑疹,或阴虚火旺,咽喉焮肿
,以及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等症。
鲜生地泻火而凉血,气清质润,能清营血之邪热,并具生津作用。营
热得清,伤津劫液之象可解;血热得凉,则血不妄行,吐衄可止,斑
疹可消。故适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的症候,可合丹皮、赤芍、玄参等
同用。
【处方用名】鲜生地(新鲜者,洗净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二两,煎服。
【附药】生地:本品即为地黄的块根。晒干入药,故又称干地黄。性味甘寒。入心
、肝、肾、小肠经。功能滋阴凉血,适用于热病发斑疹、身热舌绛
,或热病伤阴、低热不退、舌红、口干、唇燥,以及血热妄行等症
。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一两,煎服。
【按语】鲜生地甘寒多汁,略带苦味,性凉而不滞,质润而不腻,主要功用为清热
生津,凉血止血,且能止血而不留瘀。配以玄参,则滋阴降火,用治咽喉
焮肿;配以丹皮、赤芍,则清热凉血,用于热入营血;配以茅根、侧柏叶
,则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配以鲜石斛、麦冬,则清热生津,用以热
病伤津。
【方剂举例】地黄煎《证治准绳》:生地黄汁、生门冬汁、白沙蜜酥。
治小儿壮热心烦、卧不安。
清营汤《温病条辨》:生地、犀角、玄参、竹叶心、银花、连翘、黄
连、丹参、麦冬。
治热病热入营血,高热神昏等症。
╔══════╗
║ 紫草 ║
╚══════╝
【药用】本品为紫草科植物紫草及新疆紫草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心、肝经。
【功效】凉血、解毒、透疹。
【临床应用】用于麻疹与其它热病发斑疹因血热毒盛而疹出不透,或疹出而色不红活
等症。
本品性寒,有清热凉血、解毒、透疹之功,故对血热毒盛,麻疹、斑疹
透发不畅等症,可与蝉衣、牛蒡子、连翘、荆芥等配伍应用;如疹出而
色甚深,呈紫暗色而不红活者,这也是血热毒盛的症候,须以凉血解毒
药如丹皮、赤芍、银花、连窍等同用。
此外,试用本品预防麻疹,可减轻麻疹症状或减少麻疹发病率。
【处方用名】紫草、紫草根、紫草茸、老紫草(洗净,杀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紫草快斑汤《证治准绳》:紫草、人参、白朮、茯苓、甘草、当归、
川芎、芍药、糯米。
治痘疹血气不足,不能透发,色不红活。
紫草消毒饮《张氏医通》:紫草、黑豆、绿豆、赤小豆。
预防麻疹。
╔══════╗
║ 犀角 ║
╚══════╝
【药用】本品为犀科动物犀牛的角。
【性味与归经】苦、酸、咸,寒。入心、肝、胃经。
【功效】清热定惊,凉血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温热病热盛火炽、壮热不退、神昏谵语、惊厥抽搐等症。
犀角性寒,能清心热而定惊,常与黄芩、黄连、山栀、牛黄、冰片
、麝香等品制成丸药服用。
2. 用于温热毒盛、身发斑疹,以及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症。
犀角又能清血分热,解热毒,故对热毒燔于血分,血热伤络,迫血
妄行所致的吐衄、发斑等症,均有良好的作用,常与赤芍、丹皮、
鲜生地等同用。如属气血两燔所致的高热神昏、发斑等症,本品又
可与生石膏、知母等同用。
【处方用名】犀角粉、乌犀尖(研粉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每次二至五分,研粉冲服。本品大多配入丸散内服用。价格昂
贵而物少,必须严格掌握使用。
【按语】1. 犀角是一味清营血、解热毒的药物,配以牛黄或羚羊角,则清心定惊;
配鲜生地、赤芍、丹皮,则凉血止血、配大青叶、玄参、升麻等,则凉
血化斑;配连翘、竹叶卷心等,则清心解毒;配生石膏、知母、玄参等
,则凉血清热。
2. 犀角、鲜生地都能清热凉血,鲜生地长于养阴生津,犀角则偏于解毒定
惊。犀角主要用于清血分实热,与生石膏的清气分实热,也有所不同;
但犀角与石膏相同,以治气血两燔,则功效甚好。
3. 阅读前人方书,在方剂中用犀角的颇多,这说明当时犀牛较多。现在世
界上犀牛已成稀有动物,犀角一药,货源日少。因此,为了保障广大劳
动人民的健康,应以发展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即必须积极的寻找代用
的药物。
4. 目前临床上采用水牛角(即水牛的双角)作为犀角的代用品。按《别录
》记载,水牛角能“治时气寒热头痛”,又《大明本草》说:「煎汁,
治热毒风及壮热」。据上所述,则水牛角的功效与犀牛角相似。《中药
志》引用天津市药政局的调查报告说,天津市某市民用水牛角治疗小儿
热症十数年,有较好效果,也建议临床试用。
5. 水牛角的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五钱,大剂量可用一两至二两,煎服。如研
粉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钱。
【方剂举例】犀角地黄汤《千金方》:犀角、生地、丹皮、芍药。
治伤寒温病,热伤失血。
犀角大青汤《张氏医通》:犀角、大青、玄参、升麻、黄连、黄芩、
黄柏、栀子、生草。
治斑出火盛,狂闷难透。
╔══════╗
║ 牛黄 ║
╚══════╝
【药用】本品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
【性味与归经】苦、甘,凉。入心、肝经。
【功效】清心开窍,豁痰定惊,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高热烦燥,神昏谵语及惊痫抽搐等症。
神昏谵语、惊痫抽搐,多由于高热或痰热蒙蔽清窍所引起。牛黄能
清心热、豁痰浊,可收开窍定惊的功效。在临床上本品常和清热药
与开窍药如黄连、黄芩、山栀、麝香等做成丸散,应用于热盛昏迷
惊痛。
2. 用于咽喉肿痛腐烂、各种热毒疮痈。
牛黄为清热解毒要药,对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疮痈肿痛及一些外
科疾患属于阳症者都可应用,常配合青黛、冰片等治咽喉肿痛;配
金银花、七叶一枝花、甘草等治疮疡。
【处方用名】牛黄、西黄、犀黄(研粉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每次吞服五厘至二分。多入丸散剂应用。入汤剂宜冲服。外用
适量。
【按语】1. 牛黄功能清热解毒、豁痰定惊,它的开窍之力远不及麝香、冰片。
2. 本品配以麝香、天竺黄、全蝎、钩藤,则豁痰开窍、清热镇痉;配黄连
、黄芩、栀子、郁金、朱砂,则清热解毒、开窍安神;配青黛、珍珠、
人指甲、象牙屑、冰片,则清热解毒、消肿定痛。
3. 牛黄原为病牛胆囊中的结石(少数为胆管、肝管的结石),故货源较少
。现除此种天然牛黄外,尚有人工合成的牛黄,系按牛黄含有的成份,
由牛胆汁或猪胆汁中提取,加工而成。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人造牛黄,功
效颇好。
【方剂举例】牛黄清心丸《痘疹心法》:牛黄、黄连、黄芩、山栀、郁金、朱砂。
治热盛神志不清。
抗热牛黄丸(原“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牛黄、郁金、犀角
、黄连、朱砂、梅片、麝香、真珠、雄黄、黄芩、山栀。
治温病邪入心包,神昏谵语,身热烦燥,以及小儿惊厥,中风窍闭
等症。
牛黄解毒丸《证治准绳》:牛黄、甘草、金银花、草河车。
治小儿胎毒疮疖及一且疮疡。
╔══════╗
║ 牡丹皮 ║
╚══════╝
【药用】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
【性味与归经】辛、苦,微寒。入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临床应用】1. 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高热、舌绛、身发斑疹,血热妄行、吐血
、衄血、尿血,以及阴虚发热等症。
牡丹皮清营血之实热,同时还能治阴虚发热。清血分实热,常与鲜
生地、赤芍等同用;疗虚热,常与大生地、知母、青蒿、鳖甲等药
相配伍;治血热妄行,常与鲜茅根、侧柏叶、山栀等同用。
2. 用于经闭、跌扑损伤,疮痈肿毒、肠痈等症。
经闭、损伤,皆有气血瘀滞,由于络道瘀阻,常发生疼痛。丹皮能
活血散瘀,使瘀滞散而气血流畅,疼痛得解,常和当归、赤芍、桃
仁、红花等同用。
3. 对于疮痈肿毒、肠痈等症,本品也是常用的药物。疗疮痈可配合清
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地丁草之类;治肠痈初起未能脓者可和大
黄、芒硝、桃仁、冬瓜子等同用;已成脓者合红藤、连翘、败酱草
之类应用。
【处方用名】粉丹皮、丹皮(生用,用于清实热、泻虚火,活血败瘀)
炒丹皮、丹皮炭(炒至黑色用,用于凉血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丹皮善清血,而又活血,因而有凉血散瘀的功效,使血流畅而不留瘀,血
热清而不妄行。故对血热炽盛、肝肾火旺及瘀血阻滞等症,都恃为要药。
本品配鲜生地,能清热凉血;配大生地,则滋肾泻火;配山栀,则清肝泄
热;配赤芍、桃仁,则活血散瘀;配侧柏叶、鲜茅根,则凉血止血。
【方剂举例】牡丹散《证治准绳》:牡丹皮、芍药、当归、红花、干漆、苏木、没
药、莪朮、鬼箭羽、延胡、乌药、陈皮、甘草
、桂枝。
治虚损精闭、潮热体疲、午后发烧。
牡丹皮散《证治准绳》:丹皮、赤芍、生地、当归、桃仁、川芎、乳
香、没药、骨碎补、续断。
治跌仆损伤、滞血疼痛。
╔══════╗
║ 赤芍药 ║
╚══════╝
【药用】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草芍药及川赤芍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入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临床应用】1. 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发热、舌绛、身发斑疹,以及血热妄行、
吐血、衄血等症。
赤芍功能凉血散瘀,配鲜生地、牡丹皮等,可清热凉血,用于热入
营血及血热妄行等症。
2. 用于经闭,跌扑损伤,疮痈肿毒等气血瘀滞之症。
赤芍活血散瘀之功颇佳,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等,可用于经
闭及跌扑损伤;配当归、金银花、甘草等,可用于疮痈肿毒。
【处方用名】赤芍、京赤芍(洗净,晒干,切片用)
炒赤芍(炒用,清热凉血之性稍减)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赤芍能清血分实热,散瘀血留滞。本品功能与丹皮相近,故常与丹皮相须
为用。但丹皮清热凉血的作用较佳,既能清血分实热,又能治阴虚发热;
而赤芍只能用于血分实热,以活血散瘀见长。
【方剂举例】赤芍药散《证治准绳》:赤芍、牡丹皮、白茯苓、白芷、柴胡。
治妇女气血不和,经闭发热。
赤芍药丸《圣惠方》:赤芍药、大黄、鳖甲、桂心、赤茯苓、柴胡。
治腹痛、便泻不畅。
╔══════╗
║ 大青叶 ║(附:板蓝根、青黛)
╚══════╝
【药用】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大寒。入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
【临床应用】1. 用于时行热病、热入血分、高热神昏及热毒发斑等症。
热入营血,则神昏、发斑。大青叶清热凉血解毒,故临床多用为要药
,常与黄连、栀子、赤芍、丹皮、升麻等同用。
2. 用于丹毒,咽喉肿痛,口疮,肿毒等症。
心、胃实火上炎,则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热毒发散于肌肤,则成丹
毒、疮痈热疖。大青叶能泻心胃热毒,常合玄参、石膏、黄连、栀子
、板蓝根等用于上述诸症。
【处方用名】大青叶(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大剂量可用一两。煎服。
【附药】1. 板蓝根:上海地区用菘蓝的根。性味苦寒。有凉血解毒、清利咽喉的作用
。临床上常用于大头瘟毒,热毒斑疹,咽喉肿痛等症,其功与大
青叶相似;近年来临床上又用治传染性肝炎。用法用量与大青叶
同。
2. 青黛:将鲜大青叶加水打烂后,再加入石灰水等,捞取浮在上面的靛蓝粉
末,晒干后,就是青黛。性味、功效与大青叶相同。外用治口腔炎
、扁桃体炎等;内服用治肺热咳嗽;一般用量三分至五分,入丸散
服用,或拌其它药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 大青叶功能清热凉血,为解毒要药,主要用于热毒发斑、丹毒、咽喉肿
痛、口舌生疮、疮痈肿毒等症,故前人认为它能解心胃热毒。近年来此
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除可用治上述诸症外,又可用于痰热郁肺、咯痰
黄稠;尤常用于流行性乙性脑炎,既可单味应用于预防,又可配合柴胡
、银花、连翘、板蓝根、玄参、生地等,能清解气分、营分的热毒,可
用治各种乙脑,而以偏热型较为合适。
2. 全国各地市售的大青叶品种甚多,植物来源各异,又:?爵床科植物马蓝
。?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及大青。?蓼科植物蓼蓝。?豆科植物木蓝。以上
植物的叶,都做为大青叶使用,也均能作为制青黛的原料,除木蓝外,其
根均作为板蓝根使用。
3. 上海地区近年来种植得大青叶,是属于十字花科草本植物菘蓝的叶,经
临床实践,确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功效。但本品味虽不甚苦,却是气浊性
寒,如用量过多,易致恶心呕吐。
【方剂举例】大青汤《沉氏尊生》:大青、玄参、知母、山栀、石膏、木通、升麻、
桔梗。
治热毒内陷。
犀角大青汤《活人书》:大青、犀角、豆豉、山栀。
治伤寒发斑,咽痛。
╔══════╗
║ 玄参 ║
╚══════╝
【药用】本品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咸,寒。入脾、胃、肾经。
【功效】清热滋阴,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口渴舌绛、烦燥、夜寐不安、神识不清或身
发斑疹等至症。
温邪入于营血,伤阴劫液则口渴舌绛,内陷心包则烦燥神昏。玄参
能清热凉血,并有养阴生津作用,常合鲜生地、麦冬、黄连、连翘
、银花、竹叶卷心等同用于以上诸症。
2. 用于咽喉肿痛、目赤、瘰历结核等症。
咽喉肿痛有外感风热所致者,有阴虚、虚火上炎所引起者,这两类
咽喉肿痛,玄参皆可治疗。如感受风热者须配辛凉解表药如薄荷、
牛蒡子等品;虚火上炎者配合养阴药如鲜生地、麦冬等品同用,故
玄参为喉科常用之品,尤以治虚火上炎者为佳。至于目赤而有阴虚
火旺的症候,可用本品配合生地、石决明、夏枯草、青箱子、密蒙
花等同用。治瘰历结核,可配贝母、牡蛎等同用。
【处方用名】元参、玄参、乌元参、黑玄参(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 玄参为咸寒之品,质润多液,功能滋阴降火、解毒、利胭。配鲜生地、
丹皮、赤芍等,则清热凉血;配大生地、麦冬等,则滋阴增液;配牛蒡
子、板蓝根等,则解毒利咽;配大生地、石决明、密蒙花、蝉蜕等,则
明目退翳;配牡蛎、贝母、夏枯草等,则散结消瘰;配银花、当归、
甘草,则解毒消肿。
2. 玄参滋养肾阴的功效,与地黄相近,故两药常配合同用。但玄参苦泄滑
肠而通便,泻火解毒而利咽,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一般不作长服的
滋补之剂;地黄则功专补肾养阴,可作为久用的滋阴药品。
【方剂举例】玄参解毒汤《外科正宗》:玄参、山栀、黄芩、荆芥、桔梗、生地、
葛根、甘草。
治咽喉肿痛。
四妙永安汤《河北豍院经验方》:玄参、当归、银花、甘草。
治闭塞性脉管炎。
╔══════╗
║ 茅根 ║(附:茅针花)
╚══════╝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临床应用】1. 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
茅根能清肺胃之热,故适用于上述诸症,常作辅助药应用。又在麻疹
出疹期与恢复期,均可用茅根煎汤作饮料,取它清热生津的功效。
2. 用于血热妄行、吐衄尿血等症。
本品有凉血止血作用,治血热妄行之症,可以单用,也可配小蓟、藕
节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利尿作用,可用于水肿,热淋,黄疸等症。
【处方用名】鲜茅根、白茅根(鲜用,作用较佳)
干茅根(晒干用,作用较弱)
【一般用量与用法】鲜者用一两至二量,干者用五钱至一两,煎服。
【附药】茅针花:又叫白茅花,即白茅的花穗。有止血功效,适用于咯血、鼻血。一
般用量为一钱五分至三钱,煎服。
【按语】1. 白茅根味甘性寒,善清肺、胃之热,因它有利水作用,故能导热下行。它
的特点是: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尤以热症而有
阴津不足现象者,最为适用。
2. 本品清肺胃的功效与芦根相似,但芦根清热血火,善清气分热;茅根凉血
止血,偏于血分。
【方剂举例】茅葛汤《沉氏尊生》:茅根、葛根。
治热呃。
茅根汤《沉氏尊生》:茅根、姜炭、蜜。
治溺血。
╒═════════════╕
│ 第 四 节 │
│ 清 热 解 毒 药 │
╘═════════════╛
凡功能清热邪、解热毒,适用于各种热毒病症的药物,就叫清热解毒药。热
毒病症主要是指丹毒、斑疹、疮痈、喉痹、痢疾等,由于火热痈盛、郁结成毒的
病症。
本节药物都能清热解毒,但由于各药性能不同,所以在应用上又各有特长,
在应用于时必须作适当的选择与配伍。若热毒在血分,可与凉血药配合应用;火
热炽盛,可与泻火药配合应用;挟湿者,可与燥湿药配合应用。此外,痢疾里急
后重,宜配行气药;疮痈属虚者,宜配补益药等等。但发斑、疮疡、喉痹、痢疾
等疾患,而属于阴症、寒症者,则不宜使用清热解毒药。
╔══════╗
║ 金银花 ║(附:忍冬藤、忍冬叶、银花子
╚══════╝ 、金银花露)
【药用】本品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肺、胃、心、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银花甘寒,既清气分热,又能清血分热,且在清热之中又有轻微宣
散之功,所以能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的表症未解、里热又盛的病
症。应用时常配合连翘、牛蒡子、薄荷等同用。
2. 用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
金银花清热解毒作用颇强,在外科中为常用之品,一般用于有红肿
热痛的疮痈肿毒,对辨证上属于“阳症”的病症,较为适合,可合
蒲公英、地丁草、连翘、丹皮、赤芍等煎汤内服,或单用新鲜者捣
烂外敷。
3. 用于热毒引起的泻痢便血(粪便中夹有黏液和血液)
热毒结聚肠道,入于血分,则下痢便血。银花能凉血而解热毒,故
可疗血痢便血,在临床上常以银花炒炭,合黄芩、黄连、白芍、马
齿苋等同用。
【处方用名】金银花、双花、银花(生用,清热解毒)
银花炭(炒炭,治血痢便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1. 忍冬藤:药用茎。功用与金银花相似,又能通络,可治风湿痛。一般用
量五钱至一两,煎服。
2. 忍冬叶:药用叶。功用与金银花相似。一般用量为五钱至一两,煎服。
3. 银花子:药用果实。性凉。功能解毒止痢。治热毒肿疮、痢疾等。一般
用量三钱至四钱,煎服。在麻疹恢复期,余热未清,可用银花
子九钱,焙干,研细,拌白糖适量,每天三钱,分二次服,连
服三钱。
4. 金银花露:系将金银花加水蒸馏制成。有清热解暑的作用,可治疗小儿
热疖、痱子等症,亦可作夏天饮料。忍冬的叶,也可蒸馏制
成露,称金银花叶露,功用同上,唯稍逊于金银花露而价格
低廉。
【按语】银花味甘性寒,气味芳香,既可清透疏表,又能解血分热毒,尤为治阳性
疮疡的要药。配以连翘、牛蒡子、薄荷、荆芥,则疏表解热;配以鲜生地
、玄参、连翘、竹叶卷心等,则清营泄热;配以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
英,则解毒疗疮;配以黄耆、当归、甘草,则托毒消痈;配以黄芩、白芍
、甘草等,则清热治痢。
【方剂举例】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牛蒡子、
竹叶、桔梗、甘草、芦根。
治风温初起。
╔══════╗
║ 连翘 ║
╚══════╝
【药用】本品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入心、胆经。
【功效】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本品作用与银花相似,故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两药常配合应
用。
2. 用于热病有高热、烦燥、口渴或发斑疹等症。
连翘能清热解毒,无论气分热或血分热,都可应用。以上诸症,系
热邪炽盛,入于营血所致,可用连翘配合黄连、赤芍、丹皮等同用
。
3. 用于疮疡肿毒、瘰历、丹毒、乳痈等症。
连翘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故可治疗疮疡肿毒、瘰历等症,常
和银花、象贝母、夏枯草等同用。
【处方用名】连翘、连翘壳、连乔(生用,清热解毒)
朱砂拌连翘(清心安神,治热病烦燥不安)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 连翘性凉味苦,轻清上浮,可治上焦诸热,尤能解毒消痈而散结,故为
疮家的要药。
2. 本品配以银花、薄荷、荆芥、甘草,则散风清热;配以玄参、麦冬、青
莲心、竹叶卷心等,则清心泄热;配以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
等,则解毒消痈;配以玄参、夏枯草、贝母等,则散结消瘰。
3. 银花与连翘均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既能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解
疮毒,故在临床上两药经常同用。但银花尚能凉血止痢;连翘又能清心
热,散结消瘰。
4. 在过去用药习惯上本品分连翘壳与连翘心两种,连翘壳为果实,连翘心
为种子,一般认为连翘心的清心功用较好。现上海地区已予简化,只有
一种连翘,不再分为两药。
【方剂举例】连翘解毒汤《疡医大全》:连翘、牡丹皮、牛膝、天花粉、木瓜、桃
仁、金银花、薏苡仁、甘草、白僵蚕。
治腋窝疮。
连翘汤《圣济总录》:连翘、玄参、木香、昆布、枳壳、犀角、柴胡
、黄芩、甘草、升麻、沉香、当归、芍药、木
通、生姜、大枣、柳枝。
治瘰历结核在项腋下,项强背痛。
╔══════╗
║ 蒲公英 ║
╚══════╝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或其它同属植物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苦、甘,寒。入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用于乳痈肿痛,疔疮热毒,肺痈咳吐脓血痰。
蒲公英对热毒所致的乳痈肿痛、疔疮有良好的效果,可单独煎汁内服,
或外敷局部;也可配合其它清热解毒药同用,如银花、连翘、地丁草、
野菊花、赤芍等。治肺痈可用蒲公英配合清肺祛痰及清热解毒药物如鲜
芦根、冬瓜子、鱼腥草、桃仁、黄连等同用。
【处方用名】蒲公英、黄花地丁(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按语】蒲公英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在过去一般仅用于乳痈、疮肿。近年来
本品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发现它除了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之外,尚有利
尿、缓泻的功效。不仅可用于外科疮痈,且可用治内科疾患。服配金银花
、鱼腥草,可用于痰热郁肺;配板蓝根,可用治咽喉肿痛;配忍冬藤、车
前草,可用治小便热淋;配决明子、黄菊花,可用治目赤肿痛;配栀子、
茵陈,可用治湿热黄疸;配瓜蒌、贝母,可用治乳痈红肿;配银花、紫花
地丁、野菊花、可用于疔疮肿毒;配夏枯草、牡蛎,可用于瘰历痰核。
【方剂举例】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蒲公英、地丁草、野菊花、金银花、紫背
天葵。
治疔肿毒疮。
阑尾清解汤《大陆经验常用方》;银花、蒲公英、冬瓜仁、大黄、丹
皮、木香、川楝子、生甘草。
治阑尾炎热毒期,腹痛拒按,甚至腹硬、发热、口渴、唇燥、呕恶
不能食等。
╔══════╗
║ 紫花地丁 ║(附药:犁头草)
╚══════╝
【药用】本品为菫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苦、辛,寒。入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用于疔疮热毒、痈肿发背等症。
紫花地丁多用于热毒壅盛之时,内服多配合银花、连翘、野菊花等同用
;外用可取新鲜地丁草捣烂外敷疮痈局部。
【处方用名】紫花地丁、地丁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大剂量可用至一两;新鲜的可用一两至二两,煎服
。外敷适量。
【附药】犁头草:菫菜科菫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犁头草的全草。性味淡凉。功用与地
丁草同,现习惯上常与地丁草混用。治毒蛇咬伤;鲜犁头草(如无
,可用鲜紫花地丁)、鲜连钱草、鲜野菊叶各一大把,用冷开水洗
净,捣烂绞取汁约 150 ~ 200 毫升,一次内服;余渣加少量冷开
水,使它湿润,敷在伤处。如症重、体弱,可隔八小时再照上述剂
量内服一次。服药后不可喝热水、吃热食。
【按语】1. 紫花地丁功用清热凉血解毒,对血热壅滞、红肿焮痛的疮痈、丹毒等症,
是一味常用的药品。本品除用于疮痈热毒之外,又可用治毒舌咬伤。
2. 紫花地丁与犁头草形态相似,功效相同,故习惯上两者常混用。
3. 地丁有紫、黄两种;紫花地丁简称地丁草,黄花地丁即蒲公英。两种地丁
草均能清热解毒而疗疮肿,故在治疗疮痈肿毒时,两药经常同用。但紫花
地丁清解疮毒之力较强,宜治疔肿,且解蛇毒;蒲公英消肿散结之力较大
,宜治乳痈,且应用范围亦较为广泛。
【方剂举例】紫花地丁散《证治准绳》:紫花地丁、当归、大黄、赤芍药、金银花、
黄耆、甘草。
治诸疮肿痛。
╔══════╗
║ 山慈菇 ║
╚══════╝
【药用】本品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的假球茎。(山慈菇的来源较复杂,有兰科的杜鹃兰
、独蒜兰、百合科的老鸭瓣,防己科的金果榄、青牛胆等。上海习用杜鹃蓝。)
【性味与归经】甘、微辛,寒。入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临床应用】1. 用于实热性的疮疖肿毒,瘰历结核等症。
本品味辛气寒,善能泄热散结,对痈肿疔毒、瘰历结核,内服、外敷
,均可应用。
2. 用于食道癌及淋巴肿瘤等
山慈菇用于食道癌,常与急性子、制半夏、地鳖虫、石见穿等配合应
用;用于淋巴肿瘤,常与昆布、海藻、夏枯草、象贝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山慈菇、山茨菇(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玉枢丹《百一选方》:山慈菇、麝香、千金子霜、雄黄、红芽大戟、朱砂
、五倍子。
治感受外邪,食物中毒等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
║ 漏芦 ║
╚══════╝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漏芦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肿,下乳汁。
【临床应用】1. 用治疮痈初起,以及乳汁不下、乳房肿痛等症。
本品苦寒,有清热解毒消痈的功效,对于疮痈初起红肿热痛,常与
连翘、大黄等配合应用;对于乳房红肿疼痛欲成痈肿者,常与瓜蒌
、蒲公英、贝母等配合应用。本品且能通乳汁,与通草、王不留行
等配伍,又可用于乳汁不下。
2. 用于各种肿瘤。
漏芦在临床上又可用于各种肿瘤。如用于肝肿瘤,常与半枝莲、半
边莲、石见穿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漏芦(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四钱,煎服。
【方剂举例】漏芦汤《卫生宝鉴》:漏芦、升麻、大黄、黄芩、蓝叶、玄参。
治脏腑积热发毒,头面红肿,咽喉阻塞,水药不下,一切危急疫疠。
╔══════╗
║ 四季青 ║
╚══════╝
【药用】本品为冬青科植物冬青的叶。
【性味与归经】苦、涩,寒。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小便淋沥涩痛及痢疾、腹泻
等病症。
本品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用治上述诸种病症,可单用本品一两
,煎服;也可配合蒲公英、乌蔹莓、鸭拓草等同用。
2. 用于热疖痈肿初起,下肢溃烂,汤火伤及外伤出血等症。
四季青既能清热解毒,且可凉血止血。用治热疖痈肿初启,可用鲜叶
适量,洗净,加食盐少许,同捣烂,外敷患处。治下肢溃烂及汤火伤
,可用干叶研成细粉,用麻油调涂患处。外治创伤出血,可用鲜叶洗
净,捣烂外敷伤口;也可用干叶研细,撒敷在伤口上,外加包扎。
【处方用名】四季青、野冬青(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大剂量可用二两,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感冒宁《上海中成药》:四季青、大青叶、防风、紫苏、荆芥。
治感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
╔══════╗
║ 乌蔹莓 ║
╚══════╝
【药用】本品为葡萄科植物乌蔹莓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苦、酸,寒。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利尿。
【临床应用】1. 用于咽喉肿痛,乳痈,热疖疮痈,皮敷创伤,蛇虫咬伤等症。
乌蔹莓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治咽喉肿痛、乳痈、热疖疮肿及皮肤创
伤发炎红肿等症,可单用本品一两,煎服;也可配合蒲公英、鸭拓
草等同用。对热疖疮痈初起及蛇虫咬伤,可用鲜草适量,洗净,捣
烂外敷;也可用本品焙干研细,用麻油或凡士林适量,调匀,外敷
患处。
2. 用于尿血、尿道涩痛等症。
乌蔹莓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利小便,故可用治小便不畅、尿中带血
、尿道涩痛等症,可单用本品一两,煎服;也可配合车前草、马兰
根或连钱草、萹蓄草等同用。
【处方用名】乌蔹莓(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鲜者加倍,煎服。外用适量。
╔══════╗
║ 芙蓉花 ║(附:芙蓉叶)
╚══════╝
【药用】本品为锦葵科木芙蓉的花。
【性味与归经】微辛,平。
【功效】凉血解毒,消肿排脓。
【临床应用】1. 用于疔疮肿毒,乳痈及肺痈等症。
本品有清热解毒作用,对于一切疮痈肿毒、乳痈等症,初起外用,能
消肿止痛;已成者内服,有排脓之功。有可治肺痈,单用鲜花一至二
两(干花减半),水煎,加冰糖五钱冲服,也可配合鱼腥草同用。
2. 用于血热崩漏。
芙蓉花还能凉血清热,可配莲蓬壳,用治血热崩漏。
此外,亦可用治水火烫伤,研末,用蜂蜜或麻油调服。
【处方用名】芙蓉花(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芙蓉叶:本品即木芙蓉的叶。性味苦微辛平。功能清热解毒,排脓消肿。外
治疔疮、肿毒。鲜叶可捣烂外敷干叶研末,称“玉露散”,用蜜水
调涂于肿处。
╔══════╗
║ 白蔹 ║
╚══════╝
【药用】本品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入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肿。
【临床应用】用于疮疡痈肿。
本品有清热解毒;消痈肿的功效,对于疮疡痈肿、红肿热痛之症,既
可内服,亦可外敷。如发背初起或疮疡痈肿,以本品配赤小豆,共研
细末,用鲜鸡蛋白调和外涂。此外,水火烫伤,亦可用白蔹末外敷。
【处方用名】白蔹根、白蔹(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内托白蔹散《沉氏尊生》:白蔹、赤芍、当归、连翘、黄芩、白芷、
瓜蒌仁、川芎、天花粉、乳香、防风、桔
梗、柴胡、白蒺藜、生甘草。
治痈疽溃疡不收。
白蔹散《证治准绳》:白蔹、黄柏。
治冻耳成疮,或痒或痛。
╔══════╗
║ 鱼腥草 ║
╚══════╝
【药用】本品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根及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微寒。入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肿。
【临床应用】1. 用于肺痈,痰热壅滞,咳吐脓血,以及百日咳等病症。
鱼腥草清热解毒的作用颇佳,常与桔梗、鲜芦根、瓜蒌皮、冬瓜子
、生苡仁、桃仁、象贝等用同用,治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等症;与
百部、鹅儿不食草、麦冬、蜂蜜等药配伍,可用于百日咳。
2. 用于各种实热性的痈毒肿痛等症。
本品清热解毒而消痈肿,故可适用于热毒痈肿,可单味煎汤内服,
也可用鲜草捣烂外敷。
【处方用名】鱼腥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因本品含有挥发油,故不宜久煎。外用适
量。
【按语】1. 鱼腥草原名蕺菜,因它的新鲜净叶中有一股浓烈的鱼腥气,不耐久闻,
故以气味而得名。一般人在未使用它的时候,往往顾名思义,以为此药
气腥味劣,难以下咽。这是未经实践的原故。其实,此药阴干后,不但
没有腥气,而且微有芳香,在加水煎汁时,则挥发出一种类似肉桂的香
气;它煎出的汁如淡的红茶汁,仔细口尝,也有类似红茶的味道,芳香
而稍有涩味,毫无苦味,且无腥臭,对胃也无刺激性。
2. 鱼腥草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故前人用以治肺痈(肺脓疡)的要药
。近年来在临床应用本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用于大叶性肺炎、
急性支气管炎及肠炎、腹泻等疾患,颇有疗效;本否又有利尿作用,故
又可用于尿路感染、尿频涩痛。
【方剂举例】银苇合剂(本院曙光医院):银花、连翘、鱼腥草、麻黄、豆豉、桃
仁、桔梗、生甘草、冬瓜仁、薏苡仁、
杏仁、芦根。
治急性支气管炎及较轻的大叶性肺炎。
╔══════╗
║ 野荞麦根 ║
╚══════╝
【药用】本品为蓼科植物野荞麦的根茎和块根。
【性味与归经】甘、涩、微苦,凉。入肺、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淤,祛风湿。
【临床应用】1. 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咳嗽及肺痈、咯痰腥臭等症。
本品功能清热解毒,临床用治咽喉肿痛,常配伍灯笼草、筋骨草等同
用;用治肺热咳嗽,或肺痈,可单用本品一两,隔水炖汁服,也可配
合鱼腥草等药同用。
2. 用于手足关节不利,风湿痛及痛经,产后瘀血阻滞腹痛等症。
本品兼有活血散瘀及祛风湿的作用,治疗手足关节不利,风湿筋骨酸
痛等症,常配合桑枝、络石藤、苍朮等药同用;用治痛经及产后瘀血
阻滞腹痛等症,可单用本品一两,加红糖煎服。
此外,本品又可用治痢疾。
【处方用名】野荞麦根、开金锁(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错隔水炖汁服。
【按语】1. 野荞麦在上海地区中药店称为开金锁,系由形状而得名。此药过去在临床
上应用不多,近年来发现本品有清热解毒作用,用治肺脓疡(肺痈),疗
效很好,但必须隔水炖汁煎服;如加水煎汁服,则疗效不显。
2. 经临床实践体会,本品隔水炖出的汁,味很涩,微苦,用治急性支气管炎
引起的咳嗽痰多,也有疗效,可使痰液分泌检减少,咳嗽逐渐减轻。
【方剂举例】复方金荞片(上海中成药):开金锁、生干蟾、鱼腥草、百部、一见喜。
治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骨结核。
╔══════╗
║ 虎耳草 ║
╚══════╝
【药用】本品为虎耳草科值物虎耳草的新鲜全草。
【性味与归经】苦、辛,寒。有小毒。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肺痈咳吐脓痰,以及耳中流脓水等症。
本品功能清热解毒,用治肺痈咳吐脓痰,可用鲜草一两,配合鲜忍冬
叶二两,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剂;治耳中流脓,可用鲜草洗净打
汁,加冰片少许,滴耳。
2. 用于风疹搔痒,皮肤湿疹。
本品又能清热凉血,用于风疹搔痒,皮肤湿疹,可配合苍耳草、葎草
等药,既可煎汤内服,又可煎汤外洗。
【处方用名】鲜虎耳草(用新鲜者,随用随采)
【一般用量与用法】鲜草五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适量。
╔══════╗
║ 红藤 ║
╚══════╝
【药用】本品为大血藤科植物大血藤的茎。
【性味与归经】苦,平。入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用于肠痈腹痛及乳痈肿痛等症。
红藤善于清热解毒散结,为治肠痈的要药,常与大黄、厚朴、蒲公英或
金银花、连翘、丹皮、苡仁等同用;治乳痈肿痛,可与蒲公英、天花粉
、贝母、银花、连翘、夏枯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祛风活血作用,可用于筋骨酸痛,跌扑伤痛等症。
【处方用名】红藤(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大剂量可用一两至二两,煎服。
【方剂举例】红藤煎《临床经验汇编》:红藤、紫花地丁、乳香、没药、连翘、大黄
、延胡索、丹皮、银花、甘草。
治肠痈。
╔══════╗
║ 败酱草 ║
╚══════╝
【药用】本品为败酱草科植物白花败酱的全草。其同属植物黄花败酱、狭叶败酱及岩
败酱,也可作同类品入药。
【性味与归经】辛、苦,微寒。入胃、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活血行瘀。
【临床应用】1. 用于肠痈、肺痈及疮痈肿毒。
本品辛能散结,寒可泄热。临床上常与红藤、苡仁、桃仁、丹皮、大
黄等配伍,用治肠痈(急性阑尾炎);与鱼腥草、桔梗、苡仁、冬瓜
子、芦根等配伍,用治肺痈(肺脓疡);与银花、连翘等配伍,用治
疮痈肿毒,同时用本品鲜草捣烂外敷。
2. 用于实热瘀滞所致的胸腹疼痛,产后瘀滞腹痛等症。
败酱草又有活血行瘀的功效,配红花、山楂等药,治产后瘀血,腹中
刺痛等症。
近年来本品在临床上又常配蒲公英、金银花,用治急性结膜炎、结膜充
血肿痛;配茵陈、栀子等治急性黄疸性肝炎。
【处方用名】败酱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本品药材来源较复杂,属于败酱科的败酱草,仅在民间应用,不见市售。
据《中药志》说:「今市售败酱草主要有两种:北方习惯使用菊科植物苣
莳菜的带根全草;南方习惯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带草全果。」又说:
「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苣莳菜,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即称作苣莳
菜,并非作为败酱草的别名,但未述及其效用;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
的菥蓂,亦为另一种药物,《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
泪出等病;败酱草主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
不同。」这说明现在市上出售的败酱草恐非古代所用的败酱草,原植物即
为菥蓂,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一两,煎服。菥蓂一药在临床上应用时常与清
热解毒药与活血祛瘀药配伍同用,不作单味药使用,故菥蓂是否具消痈排
脓的功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方剂举例】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薏苡仁、附子、败酱草。
治肠痈有脓。
╔══════╗
║ 鬼针草 ║
╚══════╝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鬼针草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苦,平。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瘀。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肠痈,及毒蛇咬伤等。
本品有清热解毒作用,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可单用本品一两,煎
服;也可与蒲公英、筋骨草等配合应用。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可单
用本品一两,煎服;也可与半边莲配合应用。治毒蛇咬伤,用鲜草二
两,煎服;另取鲜叶一把,洗净,捣烂敷换处。
2. 用于跌扑损伤、腰痛及脑震荡等症。
本品有活血散瘀作用,治损伤腰痛,可用鲜草二两至三两(干草一两
),加红枣、红糖、黄酒适量,炖汁服;用治脑震荡,可与活血药如
当归、川芎、丹参等配合应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治脱力劳伤、体虚无力,可配合仙鹤草、红枣等同用。
【处方用名】鬼针草、盲肠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大剂量可用二两,煎服。
╔══════╗
║ 地耳草 ║
╚══════╝
【药用】本否为金桃科植物地耳草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苦,平。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临床应用】1. 用于疮疖肿毒,毒蛇咬伤等症。
本品有清热解毒作用,治疗疮疖肿毒或毒蛇咬伤,可用鲜草二两至三
两煎服;另外用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
2. 用于肠痈腹痛,跌打损伤等症。
本品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活血消肿,用治肠痈腹痛,可配合白花蛇舌
草、红藤等药同用;用治跌打损伤,除煎汤内服之外,还可用鲜草适
量,捣烂外敷。
此外,目前临床上有用本品制成注射用针剂,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转氨
脢偏高。
【处方用名】地耳草、田基黄(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大剂量可用二两至三两,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肝三方(本院第五门诊部)田基黄、岗捻根、炙鳖甲、丹参。
治肝炎,谷丙转氨脢正常,而其它项目不良者。
╔══════╗
║ 垂盆草 ║
╚══════╝
【药用】本品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淡,微酸,凉。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肿,解蛇毒。
【临床应用】1. 用于水火烫伤及痈肿创疮疡等症。
本品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功效,对于水火烫伤,可用鲜草洗净捣汁外涂
;用于痈肿初起,除煎汤内服外,同时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还可消
痈退肿。
2. 用于毒蛇咬伤。
垂盆草善解蛇毒,为民间治疗毒蛇咬伤的常用药品,可单用鲜草半
斤,用冷开水洗净,捣烂绞汁内服,每日一至二次;也可配合半枝
莲、野菊花、鬼针草、车前草、生大黄等药煎汤内服,并用鲜草洗
净捣烂外敷。
3. 用于传染性肝炎。
近年来,临床上单用本品治疗传染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性肝炎,
急性无黄疸性肝炎,以及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活动期),对降
低血清转氨脢有一定作用,且可使患者的口苦、胃口不好、小便黄
赤等湿热症状减轻或消除。
此外,本品近又用于癌肿。
【处方用名】垂盆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先垂盆草(鲜草,作用较好)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鲜草一两至四两,大剂量可用半斤,煎服或
洗净绞汁服。外用适量。
【按语】1. 垂盆草原为民间治疗疮痈及毒蛇咬伤的常用草药,但因一般中药店不备,
故过去在临床上殊少应用。近年来发现本品可用治传染性肝炎,对降低转
氨脢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根据临床初步体会,有些病患在停药后又有转氨
脢升高的现象,为了提高疗效,有待进一步实践与研究。
2. 本品叶小,形似鼠牙,故别名为鼠牙半枝莲,但称为半枝莲的尚有唇形科
的开头草,为了避免品种混淆起见,以用“垂盆草”的名称为妥。
╔══════╗
║ 土茯苓 ║
╚══════╝
【药用】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的块茎。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入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通络。
【临床应用】用于湿热疮毒、梅毒、筋骨拘挛疼痛及瘰历疮肿等症。
土茯苓味甘淡而性平,为利湿解毒的药品。用本品治梅毒,可配合金
银花、白藓皮、威灵仙、甘草等同用。现临床上主要用于湿热疮毒,
常与白藓皮、地肤子、苦参、苍朮等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近年来在临床上用治钩端螺旋体病,据报导。有一定疗效。
【处方用名】土茯苓(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午前治二两,煎服。据文献记载,服药时不可饮茶。
【方剂举例】搜风解毒汤《本草纲目》:土茯苓、苡仁、银花、防风、木瓜、木通
、白藓皮、皂荚子。
治梅毒筋骨挛痛。
╔══════╗
║ 马兰根 ║
╚══════╝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马兰的根。
【性味与归经】辛,平。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
【临床应用】1. 用于鼻出血,牙龈出血、咯血、皮下出血,以及咽喉肿痛等症。
本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颇好,对于血热妄行的出血症,可
配合仙鹤草、铁苋菜、菊叶三七、侧柏叶等止血药同用;用治咽喉
肿痛,可配合板蓝根、筋骨草等清热解毒药物同用。
2. 用于湿热黄疸及小便淋痛等症。
本品清热解毒,并能利尿,用治湿热黄疸,可配合茵陈、山栀、大
黄、平地木等药同用;治疗湿热下注膀胱,小便淋沥刺痛,可配合
凤尾草、萹蓄、瞿麦、海金沙、车前草等药同用。
此外,还可用于毒蛇咬伤,可将新鲜全草,洗净,捣烂外敷患处,或
配合野菊花、半枝莲等同用。
【处方用名】马兰根(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钱,煎服。外用适量。
╔══════╗
║ 射干 ║
╚══════╝
【药用】本品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肺、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喉,消痰涎。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受风热,或痰热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等症。
射干为治咽喉肿痛常用的药品,能清热毒、消肿痛,常和牛蒡子、
桔梗、甘草等配合应用。
2. 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
射干清肺热而消痰涎,用治咳嗽痰喘,常与麻黄、紫菀、款冬等配
合应用。
【处方用名】射干、嫩射干(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 射干能降逆祛痰、破结泄热。本品目前临床上除用为消痰、利咽的药物
之外,在鳖甲煎丸中还用以消症瘕、除疟母、通经闭。别名为乌扇。
2. 本品配牛蒡子或黄芩,则清热利咽;如配麻黄,则消痰平喘。
【方剂举例】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射干、麻黄、细辛、半夏、五味子、紫菀
、款冬、生姜、大枣。
治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
射干消毒饮《张氏医通》:射干、玄参、连翘、荆芥、牛蒡子、甘草。
治咳嗽音瘖、咽喉肿痛。
╔══════╗
║ 山豆根 ║
╚══════╝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广豆根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喉。
【临床应用】用于咽喉肿痛等症。
山豆根功能清热利咽,治咽喉肿痛属于热毒者,常配合射干、银花、
连翘、板蓝根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肺热咳嗽及黄疸等症。
【处方用名】山豆根(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 山豆根苦降泄热,主要用于咽喉红肿热痛属于实火肺热者。
2. 根据实践经验,本品用一般剂量,对胃无刺激性;如剂量过大,易致呕
吐,如用至一两,能引起中毒而发生呕吐、腹泻、胸闷、心悸。
3. 山豆根的来源尚有多种:
?防己科缠绕性藤本植物蝙蝠葛的根茎,主销华北,东北各省;上海地
区亦曾经用过。
?豆科木蓝属的多种植物如多花木蓝,和?木蓝及宜昌木蓝等的根,在
江苏、湖北、河南、山西等应用较多。
【方剂举例】山豆根汤《验方》:山豆根、荆芥、防风、桔梗、甘草、僵蚕、薄荷
、赤芍、归尾、山栀。
治咽喉肿痛。
╔══════╗
║ 马勃 ║
╚══════╝
【药用】本品为马勃科马勃菌的子实体。
【性味与归经】辛,平。入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
【临床应用】用于热邪火毒郁滞所致的咽喉肿痛,咳嗽失音,肺热咳嗽等症。
本品能清肺利咽,用治咳嗽失音、咽喉肿痛,常与银花、山栀、薄荷、
牛蒡子、玄参等同用。
【处方用名】轻马勃、净马勃(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八分至一钱五分,煎服,须包煎。
【方剂举例】清咽消毒饮《疫喉浅论方》:马勃、银花、犀角、连翘、板蓝根、人中黄
、黄连、山栀、牛蒡、元参、薄荷、绿豆衣。
治疫喉腐烂。
╔══════╗
║ 橄榄 ║(附:金果榄)
╚══════╝
【药用】本品为橄榄科植物橄榄树的果实。
【性味与归经】甘、酸,平。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喉,化痰。
【临床应用】用于肺胃热壅所致的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及癫痫等症。
本品有清肺利咽、化痰的功效,故可用于上述诸种病症。据文献记载,
本品尚可用于鱼骨鲠喉。
【处方用名】橄榄、青果(用新鲜者)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多者可用治二两,洗净,生食嚼烂咽汁,或煎服。
【附药】金果榄:为防己科植物金果榄的块根。形似橄榄,故名。性味苦寒。功能解
毒、利咽。适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疮痈肿毒。一般用量为一
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清音丸《上海中成药》:橄榄干、寒水石、桔梗、大青叶、甘草、飞月
石、薄荷脑、冰片。
治咽喉肿痛,瘖哑声嘶,口干舌燥,咽不下利。
╔══════╗
║ 白毛夏枯草 ║
╚══════╝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筋骨草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临床应用】1. 用于咽喉肿痛及肺热咳嗽等症。
本品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咽喉红肿疼痛,甚至有发热者,单用本
品一两,煎服,即有良好的功效;用治肺热咳嗽,咯痰黄稠,可与
化痰止咳药如前胡、佛耳草、枇杷叶等配伍应用。
2. 用于热疖肿痛等症。
本品性味苦寒,既能清热解毒,又可凉血消肿,用治热疖痈肿等症
,除煎汤内服外,亦可用鲜草捣烂外敷。对于外伤出血,可用干草
研粉,撒布包扎;用治血瘀肿痛,以鲜草适量,捣烂外敷。
【处方用名】筋骨草、白毛夏枯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 筋骨草别名叫白毛夏枯草。简称白夏枯草,这是由于在清代《本草纲目
拾遗》上有这样一段话:「叶梗同夏枯草,惟叶上有白毛。」因此而得
名。
2. 白毛夏枯草一药,在过去中药店有售,因临床医生很少应用,故上海地
区一般中药店即不再备货供应。现草药店有售。
3. 筋骨草味甚苦,而清热解毒的作用很强,近年来经临床实践体会,用本
品治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及急性支气管炎,都有良好的疗效。
╔══════╗
║ 点地梅 ║
╚══════╝
【药用】本品为报春花科植物点地梅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苦、辛,寒。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临床应用】用于风火赤眼,跌扑损伤,以及咽喉肿痛等症。
本品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治风火赤眼,常与菊花、桑叶等配
合应用;治跌扑损伤,可与当归、川芎、落得打等配合应用;治咽喉肿
痛,可单位应用,也可与筋骨草、板蓝根、胖大海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点地梅(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按语】点地梅别名叫喉咽草,在上海地区草药店又称白花珍珠草。本品味甚苦,在
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慢性咽喉肿痛,而以治疗慢性咽喉痛的效果较好。
╔══════╗
║ 一枝黄花 ║
╚══════╝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一枝黄花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苦,凉。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除痛。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
本品苦凉泄热而辛散,可用于感冒发热;又善于清热解毒,对咽喉肿
痛等症,也可应用。
2. 用于毒蛇咬伤,疮疡肿毒等症。
本品既能清热解毒,又可消肿除痛,对于毒蛇咬伤,疮痈肿毒等症,
皆可应用,一面煎汤内服;一面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
此外,对于鹅掌风、灰指甲、脚癣等病症,可煎汤浸洗患部。
【处方用名】一枝黄花(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适量。
╔══════╗
║ 爵床 ║
╚══════╝
【药用】本品为爵床科植物爵床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咸,寒。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截疟。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咽痛,以及水肿等症。
小青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故可用于外感发热、咳嗽、咽痛,可与蒲
公英、白英、野菊花、枇杷叶等同用。本品又有利尿退肿作用,可用
于小儿肾炎水肿,可每天用鲜草一至二两,煎服,连续服用,肿退后
,再根据辩证,服药调治。
2. 用于疟疾等症
本品有截疟作用,治疗疟疾,可单用本品一两(或鲜草三两),煎服
,于疟发前 3 ~ 4 小时服下。
3. 用于疔疮痈肿,扭伤肿痛等症。
本品既能清热解毒,又有活血止痛功效,对于疔疮痈肿,或扭伤肿痛
等症,既可煎汤内服,有可捣烂外敷。
【处方用名】爵床、小青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鲜草一两至三两,煎服。外用适量。
╔══════╗
║ 人中黄 ║
╚══════╝
【药用】本品为甘草的加工品。取两端有节的嫩竹筒,在其一端钻孔,将甘草粉从孔
内装入,压紧,以融化的松香将孔封固。冬月浸粪坑中四十余天,取出,用
水漂清,悬临风处,阴干,破竹筒取甘草,晒干备用。
【性味与归经】甘、咸,寒。入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用于热病发斑,血热毒盛,斑疹紫暗,或高热发狂,以及咽喉肿痛、丹
毒等症。
本品以甘草为主,经加工制成,具有清火解毒的功效,对于上述各种实
火热毒的病症,可配合清热解毒药物如石膏、黄连、连翘、玄参等同用。
【处方用名】人中黄、甘中黄(漂清,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包煎。
【方剂举例】人中黄丸《张氏医通》:人中黄、苍朮、桔梗、滑石、大黄、人参、黄
芩、黄连、防风、香附。
治温疫诸热毒。
╔══════╗
║ 人中白 ║(附药:淡秋石)
╚══════╝
【药用】本品为凝结在尿桶或尿缸中的灰白色无晶形之薄片或块片,洗净干燥而成。
【性味与归经】咸,寒。入肝、三焦、膀胱经。
【功效】清热解毒,祛瘀止血。
【临床应用】1. 用于咽喉肿痛,牙疳口疮等症。
本品着重清热解毒,对于咽喉肿痛,或牙疳口疮等症,可配合黄连、
黄柏、儿茶、青黛、冰片、硼砂等要,研末外敷。
2. 用于咯血、衄血等症。
本品又能祛瘀止血,对血热所引起的咯血、衄血等症,可配合侧柏
叶、大蓟、小蓟、藕节炭等凉血止血药同用。现在临床上本品以外
用为主,较少用于内服。
【处方用名】人中白,中白(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附药】淡秋石:古代用石膏浸入童便中制成。现时用人中白浸去咸臭,晒干,研
成粉,再加白芨将水拌和,制成方块。性味咸寒。功能滋阴退热
。适用于骨蒸劳热,咽痛,口疮等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二钱,
煎服。另有一种咸秋石,系用食盐与泉水煎熬而成,功用与淡秋
石相似。
【方剂举例】人中白散《外科正宗》:人中白、孩郧茶、冰片、黄柏、硼砂、薄荷、
青黛、黄连。
治小儿走马牙疳,口疳,牙龈腐烂臭黑,脓耳。手“月廉”窗、腿上
窗、痔疮。
╔══════╗
║ 白头翁 ║
╚══════╝
【药用】本品为毛艮科植物白头翁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治痢。
【临床应用】用于湿热或热毒引起的痢疾。
白头翁为治痢要药,因它既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又能入于血分而凉血,
故临床主要用于热毒痢、痢下赤白,或有高热的症候,常配合黄连、黄
柏、秦皮等同用。
【处方用名】白头翁(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大剂量可用一两,煎服。
【按语】1. 白头翁为治阿米巴痢疾的要药,单用较大剂量,即有效果。常用成方白头
翁汤,即以本品为主药,配合黄连、黄柏、秦皮而成,既可用治阿米巴痢
疾,也可用治菌痢。
2. 毛艮科白头翁的茎叶与根作用不同,具有强心作用,有一定毒性,使用时
必须注意。又全国各地作为“白头翁”使用的有多种植物,如蔷薇科植物
委陵菜、翻白草等,也能用治痢疾,建议在处方使用原植物名称。
【方剂举例】白头翁汤《伤寒论》: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
治热痢下重。
╔══════╗
║ 马齿苋 ║
╚══════╝
【药用】本品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酸,寒。入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治痢。
【临床应用】1. 用于湿热或热毒引起的痢疾。
马齿苋为治痢疾要药,可单用本品煎服,也可配合辣蓼等药同用。
2. 用于热毒疮疡。
本品功能清热解毒而消痈肿,可用于热毒疮痈,单味煎汤内服,同时
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
【处方用名】马齿苋(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大剂量用一两至二两;新鲜者可用二两至四两,煎
服。外用适量。
【按语】马齿苋为治菌痢的要药,以用新鲜者效果较佳。本品在近年来应用范围有所
发展,如用治百日咳、肺结核及化脓性疾患等。由于本品原可做蔬菜食用,
即使大量应用也很安全,故是一味值得重视的药品。
╔══════╗
║ 鸭胆子 ║
╚══════╝
【药用】本品为苦木科植物鸭胆子树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大肠经。
【功效】治痢,抗疟。
【临床应用】1. 用于久痢、休息痢。
鸭胆子为治休息痢的要药,凡冷积久痢,乍轻乍重,或愈后复发,
大便乍红乍白,或硬或溏者,均可用本品单独服用。
2. 用于疟疾。
鸭胆子单独应用,又能治疗疟疾,有抗疟作用。
此外,本品外用还能敷治赘疣、鸡眼。
【处方用名】鸭胆子、苦参子(去壳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去壳取仁(切勿将仁敲破,以胶囊或桂圆肉或馒头皮包果吞服
。治痢,每次用十粒至十五粒,每天服三次,连服七天。治疟
,每次七至十二粒,每天服三次,连服五天至七天。外用适量
,去壳打烂敷局部。
【按语】1. 鸭胆子一药,在本草文献方面,使载于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原为治
冷痢久泻的要药。近人根据前人对于冷痢症状的描述,用治阿米巴痢疾
,疗效颇好。并且由于本品能治阿米巴痢疾,有杀灭阿米巴原虫的作用
,故又试用本品杀灭疟原虫,在临床上用治疟级,也具有很好疗效。
2. 本品对肠胃道有刺激作用,凡脾胃虚弱者禁用。
【方剂举例】鸭胆丸《医编》:鸭胆仁、文蛤、枯矾、川连、朱砂为衣。
治冷痢。
解毒生化丹《衷中参西录》:鸭胆子、三七、金银花、白芍、甘草。
治痢疾失治,气血两亏,肠中腐烂,所下之物,色臭腐败。
╔══════╗
║ 橄核莲 ║
╚══════╝
【药用】本品为爵床科植物橄核莲的叶或全草。
【性味与归经】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痢疾、腹泻,咽喉肿痛及肺热咳嗽等症。
本品味甚苦,有清热解毒作用,适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腹泻、急
性扁桃体炎及急性支气管炎等病而见热性症候者,可单味应用;也
可配合清热药如金银花、黄芩等同用。上海市售成药“抗炎宁”糖
衣片,即是用本品制成的,每次吞服四至六片,每天三至四次。有
些地区将本品制成注射用针剂,专供肌肉注射。
2. 用于疮疖肿毒,蛇虫咬伤等症。
本品用于疮疖肿痛,蛇虫咬伤等症,可配合蒲公英、野菊花等药,
一面煎汤内服,一面用本品鲜草捣烂外敷,可解毒消肿而除痛。
此外,本品在临床上又可用于传染性肝炎、肺结核等疾患。
【处方用名】一见洗、穿心莲、橄核莲(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本品味甚苦,胜过黄连,入煎剂,一般用
量不宜过大,如剂量过大,可能引起恶心呕吐,故以研粉装入
胶囊或扎成片剂吞服,较为方便,又可节约药物,每次吞服三
分至六分,每天二次至三次。外用适量。
╔══════╗
║ 小飞蓬 ║
╚══════╝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小飞蓬的全草。
【功效】清热解毒,止泻。
【临床应用】用于痢疾,腹泻不止。
本品功能清热解毒,并有止泻作用,对于细菌性痢疾及急、慢性肠炎,
可单用本品一两(鲜草用一两五钱),煎汁加糖服;也可配合马齿苋、
辣蓼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小飞蓬(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
╔══════╗
║ 鸡眼草 ║
╚══════╝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鸡眼草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淡,凉。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止泻。
【临床应用】1. 用于湿热黄疸等症。
本品清热解毒,并有利湿作用,配合茵陈、金钱草、田基黄等药同用
,治疗湿热黄疸等症。
2. 用于腹泻、痢疾。
本品有利湿止泻作用,对于腹泻、痢疾都可应用。临床常配合马齿
苋、车前草、辣蓼等同用。
【处方用名】鸡眼草、蚂蚊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大剂量可用二两,煎服。
╔══════╗
║ 叶下珠 ║
╚══════╝
【药用】为大戟科植物叶下珠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微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止泻,平肝明目。
【临床应用】1. 用于腹泻、痢疾。
本品有解毒止泻的功效,治疗肠炎腹泻及细菌性痢疾,可单用本品一
两,煎服;也可配合老鹳草一两同用。
2. 用于风火赤眼及夜盲症。
本品清热平肝而明目,故可用于风火赤眼及夜盲症。在治疗夜盲症时
,可用鲜草一两至二两,加鸭肝二、三个同炖汤,熟后,吃鸭肝及汤。
【处方用名】叶下珠(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
╔══════╗
║ 绿豆 ║(附药:绿豆衣)
╚══════╝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
【临床应用】用于暑热烦渴,疮毒痈肿等症。
本品有清热解暑、除烦、解毒等功效,故可治上述诸症。民间在夏季常
用绿豆煮汤冷饮,以解暑热。
此外,本品又可用以解附子、巴豆毒,可用绿豆四两、生甘草二两,煎
汁候冷,频频饮服。
【处方用名】绿豆(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大剂量可用四两,煎服。
【附药】绿豆衣:本品即绿豆的种皮。性味甘寒。功能解热毒,退目翳。它的清热消
暑作用,比绿豆较好。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绿豆饮《证治准绳》:绿豆、黄连、干葛、甘草。
治误服热毒之剂,烦躁闷乱,做吐狂渴者。
╔══════╗
║ 七叶一枝花 ║
╚══════╝
【药用】本品为百合科植物七叶一枝花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有小毒。入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解痉。
【临床应用】1. 用于热毒疮疡、恶疮、咽喉肿痛、蛇虫咬伤等症。
本品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与金银花、连翘等配伍应用,治热毒疮
疡;与鬼针草等同用,治毒蛇咬伤。
2. 用于癌肿。
七叶一枝花用于癌肿,常与石见穿、半枝莲、夏枯草等药配伍应用。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小儿高热惊风抽搐。
【处方用名】七叶一枝花(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 七叶一枝花原名为蚤休,又名重楼,俗称草河车。但上海地区中药店所售
的蚤休(草河车),原植物为蓼科的拳参,故为了避免品种混淆起见,只
称本品为七叶一枝花。
2. 本品清热解毒的功效颇好,用于小儿高热惊风抽搐,系取它苦寒降泄的作
用,以达清热定惊的目的。
╔══════╗
║ 半枝莲 ║
╚══════╝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开头草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凉。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临床应用】1. 用于热毒疮疡,毒蛇咬伤,以及肺痈等症。
半枝莲用治痈肿疮疡,有解毒、消肿作用;用治毒蛇咬伤也有良好的
解毒作用;可单独应用,或配合清热解毒药同用,既可内服,也可外
用,用治肺痈,可配合鱼腥草、开金锁等同用。
2. 用于肺癌、以及肠胃道癌症。
本品用于肺癌,常与蜀羊泉、寻骨风、鱼腥草等配合应用;用于胃肠
道癌症,常与白花蛇舌草、石见穿、八月礼、半边莲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利尿、祛瘀止血,可用于腹水及损伤出血等症。
【处方用名】半枝莲(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 半枝莲一药,原名开头草,别名为狭叶韩信草,一般在开花时采全草入药
。因它的小花交互对生,集成偏侧总状花序,形如牙刷,故俗称牙刷草。
2. 本品原用于毒蛇咬伤及疮痈肿毒等症;近年来在临床上用于肝炎、肝肿大
、肝硬化腹水、癌肿及吐血损伤出血等症。
╔══════╗
║ 白英 ║
╚══════╝
【药用】本品为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入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祛风湿。
【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发热,乳痈、恶疮等症。
白英味苦微寒,功能清热解毒,用治感冒发热、乳痈等,可配合蒲公
英、银花、一见喜等药同用。
2. 用于湿热黄疸、腹水等症。
白英有利尿作用,治疗湿热黄疸或腹水肿痛、小便不利者,可配合
金钱草、茵陈等药同用,使水湿之邪从小便排泄。
3. 用于风湿痹痛。
白英有祛风湿作用,用于风湿痹痛,可与秦艽、枪活、独活等药同用。
近年来用本品配伍蛇莓、龙葵、白花蛇舌草等药,用于肺癌以及胃肠道
癌肿等症。
【处方用名】白英、蜀洋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大剂量可用一两至二两,煎服。
╔══════╗
║ 龙葵 ║
╚══════╝
【药用】本品为一年生茄科植物龙葵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苦、微甘,寒。有小毒。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利尿。
【临床应用】1. 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疔毒等症。
龙葵有清热解毒和散结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可配合土牛膝、筋骨
草、大青叶等药同用。治疗外科痈肿疔毒,可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
;内服可配合地丁草、野菊花、蒲公英等药同用。
2.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本品兼有利尿作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可配合泽泻、木通
等药同用。
近年来在临床上常用本品治疗癌肿,可配合蛇莓、白花蛇舌草、白英等
药同用。
【处方用名】龙葵、龙葵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大剂量可用一两,煎服。
【按语】据古代文献记载,服食本品可解劳少睡。现在临床上试用本品作为避倦防睡
药,在实践中体会到用本品治昏昏欲睡似有一定疗效,值得做进一步研究。
╔══════╗
║ 蛇莓 ║
╚══════╝
【药用】本品为蔷薇科植物蛇莓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
【临床应用】用于痈肿疔疮,瘰历结核,癌肿,蛇虫咬伤,水火烫伤等症。
本品清热解毒,并能散结,用于痈肿疔毒、瘰历结核,可配蒲公英、
地丁草、野菊花、夏枯草等药同用;用于癌肿,可配合白花蛇舌草、
七叶一枝花等药同用;用于水火烫伤,可配虎杖根同用。
【处方用名】蛇莓、蛇果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适量。
╔══════╗
║ 白花蛇舌草 ║
╚══════╝
【药用】本品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淡,凉。入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
【临床应用】1. 用于肠痈(阑尾炎),疮疖肿毒等症。
本品与红藤、败酱草等同用,可用治肠痈;与银花、连翘等同用,
可治疗疮疖肿毒等症。
2. 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等症。
本品与山栀、黄柏、茵陈等同用,治湿热黄疸;与白茅根、车前子
、茯苓等同用,可治小便不利等症。
近年来,本品又用治各种癌症,疗效待进一步观察。此外,还可用于肺
热咳嗽、咽喉肿痛击毒蛇咬伤等症。
【处方用名】白花蛇舌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二两,煎服。
╔══════╗
║ 凤尾草 ║
╚══════╝
【药用】本品为凤尾蕨科植物凤尾草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苦,寒。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痢疾、腹泻、小便淋痛不利,湿热带下等症。
本品有清热利湿之功,用于痢疾、腹泻,可配合辣蓼、马齿苋等药
同用;治疗小便淋痛不利、湿热带下,可配萹蓄、瞿麦、海金沙、
碎米荞等同用。
2. 用于咽喉肿痛,尿血,便血,痔疮出血等症。
本品功能凉血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可配大青叶、板蓝根等药同用
;用于尿血、便血、痔疮出血,可配侧柏叶、大蓟、小蓟、藕节炭
、蒲黄炭、等药同用。
3. 用于胃肠道癌肿。
临床上有以本品配合半枝莲、半边莲、藤梨根等药,用于胃癌、肠癌
等症。
此外,本品又可配合垂盆草、田基黄、平地木、蒲公英、金钱草等药,
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处方用名】凤尾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
【方剂举例】尿路感染方《中医普及教材》:凤尾草、蒲公英、萹蓄、车前草。
治尿频、尿急、尿道涩痛。
╔══════╗
║ 猪殃殃 ║
╚══════╝
【药用】本品为茜草科植物猪殃殃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辛,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临床应用】1. 用于疮疖肿毒,肠痈腹痛,癌肿,蛇虫咬伤等症。
本品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疮疖痈肿,可配合蒲公英、地丁草等
药同用;用于肠痈腹痛,可配合红藤、大黄等药同用;近年来临床
上又试用于癌肿或白血病,常配合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龙葵、马
蹄金、忍冬藤、枸杞根、丹参、黄精、等药同用。又本品可治蛇虫
咬伤,可用鲜草捣烂外敷并煎汁内服。
2. 用于水肿、小便淋痛不利。
本品又能利尿消肿,用于水湿肿满或小便淋痛不畅等症,可配合杠
板归、车前草、海金沙、金钱草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猪殃殃(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大剂量可用二两,煎服。外用适量。
╔══════╗
║ 天葵子 ║
╚══════╝
【药用】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块根。
【性味与归经】甘,寒。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临床应用】1. 用于瘰历,乳痈,疮疡等症。
本品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临床常与象贝、牡蛎、夏枯草、
玄参等配伍治疗瘰历;与蒲公英、鹿角霜等配伍治疗乳痈;与银花、
连翘、地丁草等配伍治疗疮痈等症。
2. 用于肝癌、乳癌、淋巴肿瘤等症。
天葵子有解毒消肿的功效,因此,近年来用于肝癌、乳癌、淋巴肿瘤
等疾病,临床常与七叶一枝花、八月礼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天葵子(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
║ 藤梨根 ║
╚══════╝
【药用】本品为弥猴桃科植物弥猴桃的根。
【性味与归经】酸、涩,凉。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利尿止血。
【临床应用】1. 用于各种癌症。
本品有清热解毒作用,临床常与野葡萄藤、半枝莲、半边莲、白茅根
等配伍,使用于各种癌症,尤其对于肠胃道方面的癌症应用更多。
2. 用于风湿骨痛,以及黄疸等症。
藤梨根能祛风除湿、利尿,可配合寻骨风、络石藤、防己等用于风湿
骨痛;配蒲公英、田基黄等治黄疸。
【处方用名】藤梨根、弥猴桃根(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
╔══════╗
║ 猪胆汁 ║
╚══════╝
【药用】本品为猪的胆汁。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肝、胆经。
【功效】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用于目赤肿痛、肺热咳嗽、百日咳、湿热黄疸等症。
猪胆汁的清热解毒作用比较显著,为临床所常用。如用治肝火上炎、目
赤肿痛,以及小儿百日咳,都可单用本品隔水蒸熟饮服;用治老年慢性
支气管炎,也可配合白花蛇舌草、平地木等同用。此外,据报导对黄疸
传染性肝炎也有一定疗效。
【处方用名】猪胆汁(用新鲜的胆汁或煎熬成膏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炖服,胆汁膏每服三分。
【按语】动物的胆汁供药用的颇多,如鸭胆汁治百日咳;羊胆汁用治肺结核;蛇胆汁
用治目疾、风湿痛;熊胆汁用治肝热目赤、热摁抽搐等。但是,青鱼胆有毒
,不宜服用。
╒═════════════╕
│ 第 五 节 │
│ 清 热 燥 湿 药 │
╘═════════════╛
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用于湿热内蕴或湿邪化
热的症候,如心烦口苦、小便短赤、泄泻、痢疾、黄疸、关节肿痛、耳肿疼痛
流脓等病症。
本节中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等,亦为常用的泻火解毒药,宜互相参
证。
清热燥湿药一般不适用于津液亏耗或脾胃虚弱等症,如须使用,亦应分别
配伍养阴或益胃药同用。
╔══════╗
║ 黄连 ║
╚══════╝
【药用】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或同属植物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肝、胆、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湿热内蕴、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黄疸,以及肠胃湿热留
恋、呕吐、泻痢、痔疮等症。
黄连清热燥湿的作用很强,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症。
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以止呕,配木香、黄芩、葛根
等以治泻痢。
2. 用于热病高热、口渴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心火亢盛、失眠、心烦
、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以及热毒疮疡等症。
黄连为泻火解毒要药,对热病高热、心火亢盛,有良好疗效,常配
合山栀、连翘等同用;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
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丹皮等药同用。
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
等同用。外用以黄连汁点眼,可治火盛目赤;涂口。可治口舌生疮。
【处方用名】川连、川雅莲、细川连、小川连(生用,清热泻火)
炒川连(炒用,减低寒性)
姜川连(姜汁拌炒,用于止呕)
酒炒川连(酒拌炒,上行,清上焦火)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研粉吞服,每次三至五分,每日服二
至三次。
【按语】1. 黄连性寒,味甚苦,功能泻心火、解热毒,为治痢止呕的要药。
2. 本品配以黄芩、山栀等,则泻火而解热毒;配以大黄、黄芩,则泻火而
止吐衄,且可治目赤口疮;配木香,则清热止痢而除腹痛;配竹茹,则
清胃热而止呕吐;配吴茱萸,则和肝胃而治胃痛泛酸;配天花粉、知母
、生地,则清胃火而治消渴;配朱砂,则泻心火而安神。
【方剂举例】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黄芩、黄柏、山栀。
治疮毒。
香连丸《和剂局方》:黄连、木香。
治下痢腹痛,里急后重。
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吴茱萸。
治吞吐酸水。
╔══════╗
║ 黄芩 ║
╚══════╝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肺、胆、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临床应用】1. 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
黄芩清热燥湿作用颇强,对湿温发热,可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
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又常与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对
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绵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2. 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
便血、崩漏,以及热毒疮疡等症。
黄芩能清实热,泻肺火。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山栀等配伍;治
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丹
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银花、连翘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朮、竹茹等
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黄芩、淡黄芩、淡芩、子芩(生用,清热泻火)
炒黄芩(炒用,减弱寒性,用于安胎)
酒炒黄芩、酒芩(酒炒用,清上焦湿热)
黄芩炭(炒治黑色,用于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黄芩能泻上焦肺火,清肠中湿热,为临床常用药物。本品配以柴胡,则清
透解热;配桑白皮,则泻肺火;配黄连,则清热泻火而燥湿;配白芍,则
清热止痢而除痛;配白朮,则清热补脾而安胎。
【方剂举例】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黄芩、滑石、蔻仁、通草、猪苓、茯苓、
大腹皮。
治湿温身热。
黄芩泻肺汤《张氏医通》:黄芩、大黄、连翘、山栀、苦杏仁、枳壳
、桔梗、薄荷、生甘草。
治肺热喘嗽,里实便秘。
黄芩汤《伤寒论》: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
╔══════╗
║ 黄柏 ║
╚══════╝
【药用】本品为云香科植物黄蘗或黄皮数除去外皮的树皮。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虚热。
【临床应用】1. 用于湿热泻痢、湿热黄疸,以及小便淋沥涩痛、赤白带下,阴部肿
痛、足膝肿痛、萎软无力等症。
黄柏清热燥湿之力,与黄芩、黄连相似,但以除下焦之湿热为佳。
治泻痢合黄芩、黄连;疗黄疸合栀子、茵陈;如配苍朮、牛膝,可
用于足膝肿痛、下肢萎软无力、配合知母、生地、竹叶、木通,可
用于小便淋涩热痛;配合白芷、龙胆草,可用于带下阴肿。
2. 用于热毒疮疡,湿疹等症。
黄柏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颇好,用治湿热疮疡、湿疹之症,既可内
服,又可外用;内服配黄芩、栀子等药同用,外用可配大黄、滑石
等研末撒敷。
3. 用于阴虚发热,或梦遗滑精等症。
黄柏除清实热外,尚能清虚热以疗潮热骨蒸,泻肾火以疗梦遗滑精
,常合知母、地黄等同用。
【处方用名】川柏、川黄柏(生用,泻实火)
盐水炒黄柏(盐水炒,清虚热,泻肾火)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黄柏、黄芩、黄连三药,都是苦寒的药品,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但
黄柏泻肾火而退虚热,且能除下焦湿热;黄芩则以清肺热为专长,又能安
胎;黄连泻心火而除烦,善止呕逆。这是三药不同之点。因此,一般所谓
黄芩治上焦、黄连治中焦、黄柏治下焦的说法,就是根据黄芩清肺火、黄
连止呕逆、黄柏泻肾火的特点而来的。但是,现在临床上作为清热解毒药
应用时,芩、连、柏三药都是通用的,没有上述这样严格的区分。
【方剂举例】栀子柏皮汤《伤寒论》:黄柏、栀子、甘草。
治伤寒身黄发热。
易黄散《傅青主女科》:黄柏、山药、车前子、芡实、白果。
治下焦湿热,白浊带下。
滋肾丸《兰室秘藏》:黄柏、知母、肉桂。
治下焦邪热,口不渴而小便秘。
╔══════╗
║ 胡黄连 ║
╚══════╝
【药用】本品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根茎与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退骨蒸。
【临床应用】1. 用于湿热下痢及痔疮等症。
本品有类似黄连除湿热和解毒的功效,故对于湿热下痢及湿热痔疮
等症均可应用。
2. 用于阴虚发热,潮热骨蒸,小儿疳热等症。
本品与知母、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秦艽、鳖甲等配伍,可治阴
虚发热,午后潮热;与黄连、芦荟等同用,可治小儿疳热等症。
【处方用名】胡黄连(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胡黄连丸《博济方》:胡黄连、丁香、蜜陀僧、肉豆蔻、槟榔、朴硝
、诃子、麝香、绿豆末。
治疳疾泻痢。
╔══════╗
║ 龙胆草 ║
╚══════╝
【药用】本品为龙胆科植物龙胆草或其变种的根茎及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肝、胆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定惊。
【临床应用】1. 用于湿热黄疸、白带、阴囊肿痛等症。
龙胆草善除下焦湿热,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同用;治下部湿
热可配苦参、黄柏同用。
2. 用于头痛、目赤、胸胁刺痛,以及小儿惊痫抽搐等症。
龙胆草为泻肝胆实火的要药,对肝火上炎的症候,多配合栀子、黄
芩等应用;小儿惊风、手足抽搐由肝经热盛所致者,可用龙胆草以
泻实火,配钩藤、牛黄以息风定惊,火退风息,惊搐自止。
【处方用名】龙胆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龙胆草善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配以柴胡、山栀、黄芩,则清肝泻火
;配木通、车前子、泽泻,则清利湿热;配黄连、牛黄、钩藤,则泻火定
惊;配茵陈、郁金、黄柏,则利湿退黄。
【方剂举例】龙胆泻肝汤《和剂局方》: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
子、当归、柴胡、生地、甘草。
治肝胆实火上逆、胁痛口苦、耳聋耳肿,及肝胆湿热下注、小便淋
浊、下疳溃烂、囊痈便毒、阴痒阴肿等症。
╔══════╗
║ 秦皮 ║
╚══════╝
【药用】本品为木犀科植物大叶梣(苦枥白蜡树)的干皮或枝皮。
【性味与归经】苦、涩,寒。入肝、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清肝明目。
【临床应用】1. 用于湿热下痢,里急后重等症。
本品既有清化湿热的作用,又有收涩止痢的功效,对湿热下痢、里急
后重,常配伍白头翁、黄连、黄柏等同用。
2. 用于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等症。
本品兼有清肝泄热的作用,故可用于目赤肿痛等症,可与黄连、竹叶
等配伍同用;也可用以煎汁洗眼。
【处方用名】秦皮、北秦皮(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秦皮与黄连皆有治热痢、消目赤肿痛的功效,但黄连苦寒清热之力较大,且
能泻心火,止呕除烦,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秦皮则性涩收敛,可用于湿
热带下。
【方剂举例】秦皮散《证治准绳》:秦皮、滑石、黄连。
治风毒赤眼、痛痒涩泪,昏暗羞明。
╔══════╗
║ 苦参 ║
╚══════╝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肝、小肠、大肠、胃经。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临床应用】1. 用于湿热下痢,黄疸,赤白带下,阴部瘙痒等症。
苦参清化湿热,并能导湿热渗于下窍,故适用于上述诸症,常与黄柏
、龙胆草等合用。
2. 用于周身风痒,疥疮顽癣,麻风等症。
苦参祛风而化湿,且能杀虫,用于周身风痒,疥疮顽癣,常合赤芍、
地黄、白藓皮等同用;用于麻风,常与大风子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清热痢尿,可用于湿热内蕴、小便不利之症。
【处方用名】苦参、苦参片(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苦参清热治痢的功效,与黄连相近;除下焦湿热,也与黄柏、龙胆草等相
似。但它又能祛风、杀虫而止痒,可用治皮肤湿疹、瘙痒等症,这是苦参
的特长。
【方剂举例】治痢散《医学心悟》:苦参、葛根、赤芍、山渣、陈皮、麦芽、陈松
罗茶。
治痢疾。
苦参散《证治准绳》:苦参、丹参、蛇床子。
治一切疥及风瘙痒,瘙之成疮。
╔══════╗
║ 白藓皮 ║
╚══════╝
【药用】本品为云香科植物白藓的根或根皮。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脾、胃、膀胱、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临床应用】用于湿热疮毒、遍身脓窠、黄水淋漓,以及皮肤瘙痒、疮癣疥癞、阴
部肿痛等症。
白藓皮为祛风、除湿热的药品,并可渗湿热于下窍,适用于疮癣湿痒
等症,常配合苦参、地肤子等药同用,既可内服,亦可煎汤外洗。
【处方用名】白藓皮、白鲜皮(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四物消风饮(验方):生地、当归、川芎、赤芍药、白藓皮、荆芥、
防风、柴胡、独活、薄荷、蝉衣、红枣。
治游风丹毒。
╒═════════════╕
│ 第五节 │
│ 清热燥湿药 │
╘═════════════╛
清虚热药性多寒凉,具有凉血退虚热的功效,适用于骨蒸潮热、低热不退
等症。
╔══════╗
║ 银柴胡 ║
╚══════╝
【药用】本品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入肾、胃经。
【功效】凉血,退虚热。
【临床应用】用于阴虚发热,小儿疳热等症。
银柴胡退热而不苦泄,为清虚热的要药,常与青蒿、地骨皮等药同用
。
【处方用名】银柴胡(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银柴胡和柴胡不是同一科属的植物,功效亦异。柴胡清轻上升,善于达表
泄热,且能疏肝解郁,临床应用较为广泛;银柴胡只用于凉血,专清阴分
不足之虚热,既无升散透发的力量,亦无疏肝的功效。
【方剂举例】柴胡清肝汤《证治准绳》:银柴胡、栀子、连翘、黄芩、人参、川芎、
桔梗、甘草、龙脑薄荷。
治小儿肝疳,烦渴躁急。
╔══════╗
║ 地骨皮 ║
╚══════╝
【药用】本品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及枸杞的根皮。
【性味与归经】甘、淡,寒。入肺、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退虚热。
【临床应用】1. 用于肺热咳嗽、气喘,或痰中夹血等症。
邪热袭肺,肺失肃降,则上逆而为喘咳;热伤肺络,络损则血溢,
夹于痰中,则为痰中有血丝。地骨皮能清泄肺热,肺热除则肺气清
肃,喘咳等症自可减除,常与桑白皮等同用。
2. 用于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等症。
地骨皮入血分而凉血,故亦可用于吐血、衄血等症,可与白茅根、
侧柏叶等配用。
3. 用于阴虚发热等症。
地骨皮善于退虚热,对阴虚发热、低热不退等症,尤为适宜,常与
青蒿、鳖甲、白薇等药配用。
【处方用名】地骨皮(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 地骨皮与丹皮,都能凉血疗虚热,用于阴虚发热。但地骨皮能清泄肺热
;而丹皮能清泄肝热,且能清血分实热,又可活血散瘀。这是两药主要
不同点。
2. 关于治疗阴虚发热方面,前人有“丹皮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
骨蒸”的说法,但现在临床上没有如此严格的区分,且在用于阴虚发热
时,不论有汗或无汗,两药都可以同用。
3. 枸杞的根,叫枸杞根,功与地骨皮(枸杞的根皮)相似。枸杞根在上海
地区草药店有售,常用于肺结核潮热、低热不退及高血压等症,一般用
量为五钱至一两,煎服。
【方剂举例】地骨皮汤《圣济总录》:地骨皮、鳖甲、知母、银柴胡、秦艽、贝母
、当归。
治虚劳骨蒸潮热。
泻肺散(原名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地骨皮、桑白皮、粳米、
甘草。
治肺火郁结、气急喘咳、烦躁舌绛。
╔══════╗
║ 青蒿 ║
╚══════╝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青蒿或牡蒿或其它同属植物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肝、胆经。
【功效】清热解暑,退虚热。
【临床应用】1. 用于暑热外感、发热、无汗,或温热病、发热、恶寒、寒清热重,
以及疟疾等症。
本品气味芳香,虽属苦寒而不伤脾胃,有清解暑邪、宣化湿热的作
用,常与藿香、佩兰、滑石等用于外感暑热;和黄芩、半夏、竹茹
等用于温热病寒热往来及疟疾等症。
2. 用于阴虚发热、盗汗等症。
本品又能退虚热,可用于阴虚发热或原因不明的低热,常和秦艽、
鳖甲、地骨皮等同用。
【处方用名】青蒿、香青蒿(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青蒿一药,主要功用为清暑、退虚热。它与柴胡都能用治疟疾、往来寒热
等症;但各有特点,柴胡擅长疏肝解郁,其性升散,多用有伤阴之虑;青
蒿则清暑、泄热,化湿而不伤阴,故常用于阴虚发热等症,然无升提清阳
的功效。
【方剂举例】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青蒿、黄芩、半夏、陈皮、枳壳、竹茹
、茯苓、碧玉散。
治外感湿热之邪,留恋不解、微恶寒而发热、有汗不解、头重肢倦
、胸闷痞满等症。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
治疟疾及温病之暮热早凉汗解渴饮者。
清骨散《证治准绳》:青蒿、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
、知母、甘草。
治骨蒸劳热。
╔══════╗
║ 白薇 ║
╚══════╝
【药用】本品为萝藦科植物白薇的根及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咸,寒。入肝、胃经。
【功效】清热凉血。
【临床应用】用于热病邪入营血、身热经久不退,肺热咳嗽,以及阴虚内热、产后
虚热等症。
白薇既能清实热,又能清虚热,故能治疗上述诸症。在临床上,一般
用于清虚热者居多,常与青蒿、银柴胡等配伍同用;治肺热咳嗽,可
与前胡、枇杷叶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有利尿作用,可用治小便赤涩热痛。
【处方用名】嫩白薇、香白薇(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白薇是一味清血热的药物,与银柴胡、地骨皮、青蒿等的功效相近,都能
用于清虚热,故这四味药之间,经常配合应用。但本品长于清解,能透邪
外达,这一点与青蒿相似;而银柴胡、地骨皮仅能清血热于内,不能透达
血热于外。本品又能清泄肺热,可用治肺热咳嗽,这一点与地骨皮相似;
而银柴胡、青蒿则无此作用。又白薇尚有利尿作用,尤为它的特点。
【方剂举例】白薇汤《本事方》:白薇、当归、人参、甘草。
治产后血虚发热晕厥,亦治一般虚热。
╔══════╗
║ 葎草 ║
╚══════╝
【药用】本品为大麻科植物葎草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退虚热。
【临床应用】1. 用于肺热咳嗽。
本品甘苦而寒,功能清热解毒,用于肺热咳嗽,可配伍鱼腥草、鸭
跖草、忍冬藤等药同用。
2. 用于小便不利、尿道刺痛等症。
本品有利尿作用,并能清热解毒,对于湿热下注膀胱引起的小便不
利,或尿道刺痛,或尿中有血等症,可配合凤尾草、萹蓄、冬葵子
、海金沙、乌蔹莓、白茅根等同用。
3. 用于肺痨咳嗽,午后潮热等症。
本品有退虚热的功效,用治上述病症,可配合百部、黄芩、丹参、
地骨皮等药同用。
此外,还有用本品治皮肤湿疹或皮肤瘙痒等症,配合苍耳草、灰?等药
煎汤外洗;治疗蛇虫咬伤、疮疡肿痛,用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
【处方用名】葎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适量。
◎ 清热药应用注意事项 ◎
一、清热药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在应用时必须根据热证类型及邪热所在部位,选
则相适应的清热药进行治疗。
二、清热药又必须根据兼夹病症予以适当配伍,如表邪未尽里热又盛,可配解表要
同用;湿热者可配利水渗湿药;热盛里实者可配攻下药;热盛动风者,可配息
风药、热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开窍药;血热妄行者可配止血药;邪热伤
阴者可配养阴药等。此外,如里热气血两燔,又可清气凉血相兼同用。
三、清热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免伤阳;苦寒燥湿药又可能伤阴,应
予慎用。
四、清热药应用时,必须视病情轻重及药物质地,斟酌用量,并注意用法。
◎ 其它具有清热功效的药物 ◎
1. 清心:灯心草(利水渗湿药)、麦冬(补虚药)
2. 清肝:桑叶、菊花(解表药)、芦荟(泻下药)、车前子(利水渗湿药)、羚羊
角、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紫齿贝(平肝息风药)
3. 清泄大肠:马兜铃(化痰止咳平喘药)
4. 清暑:滑石(利水渗湿药)
5. 清热生津:茅根(止血药)
6. 清热安胎:苎麻根(止血药)
7. 凉血清心:丹参、郁金(活血祛瘀药)
8. 凉血祛风:凌霄花(活血祛瘀药)
9. 凉血消痈:络石藤(祛风药)
10. 清热燥湿:大黄(泻下药)
11. 清热化湿:海桐皮(祛风湿药)
12. 清热解毒:牛蒡子、菊花、升麻(解表药)、大黄(泻下药)、金钱草、垂盆
草(利水渗湿)、虎杖、豨签草(祛风湿药)、羚羊角(平肝息风
药)、甘草(补虚药)。
13. 清热消肿止痛:冰片(开窍药)
14. 清虚热:秦艽(祛风湿药)
15. 除热止汗:橹豆衣(平肝息风药)
╔════════════╗
║ 第三章 ║
║ ║
║ 泻下药 ║
╚════════════╝
凡能攻积、逐水,引起腹泻,或润肠通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泻下药用于里实的症候,其主要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点:一为通利大便,
以排除肠道内的宿食积滞或燥屎;一为清热泻火,使实热壅滞通过泻下而解除
;一为逐水退肿,使水邪从大小便排出,以达到驱除停饮、消退水肿的目的。
根据泻下作用的不同,一般可分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三类。
攻下药的作用较猛,峻下逐水药尤为峻烈。这两类药物,奏效迅速,但易
伤正气,宜用于邪实正气不虚之症。对久病正虚、年老体弱以及妇女胎前产后
、月经期等均应慎用或禁用。润下药的作用较缓和,能滑润大肠而解除排便困
难,且不致引起大泻,故对老年虚弱患者,以及妇女胎前产后等由于血虚或津
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均可应用。
╒═════════════╕
│ 第一节 │
│ 攻下药 │
╘═════════════╛
攻下药,多属味苦性寒,既能通便,又能泻火,适用于大便燥结、宿食停积
、实热壅滞等症。此外,攻下药在临床应用上还用于下几个方面:
1.对于上部充血、出血等病症兼见便秘者,用攻下药可使病情缓解,这是“
上病下取”的方法。
2.如痢疾初起,里急后重、泻而不畅者,虽无便秘现象,也可酌用攻下药,
可促使病情减轻,这是“通因通用”的方法。
3.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在内服药方面,根据中医的“不通则
痛”以及“六腑以通为用”等原理,对某些急腹症属于实热结滞症候,应用通里
攻下,清热泻火的方法,获得良好疗效,从而免除手术治疗,减轻病人痛苦。
╔══════╗
║ 大黄 ║
╚══════╝
【药用】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或药大黄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
【功效】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
【临床应用】1. 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痢,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症。
大黄泻下通便、清除积滞,故可用于大便不通及积滞泻痢、里急后
重、溏而不爽等症;又因它能苦寒泄热,荡涤肠胃积滞,对于热结
便秘、高热神昏等属于实热壅滞的症候,用之可以起到清热泻火的
作用。在临床应用时,本品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2. 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热毒疮疖等症。
大黄泻下泄热,有泻血分实热的功效,故又能用治血热妄行而上溢
,如吐血、衄血;对目赤肿痛、热毒疮疖等症属于血分实热壅滞的
症候,可配黄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 用于产后瘀滞腹痛,瘀血凝滞、月经不通,以及跌打损伤、瘀滞作
痛等症。
大黄入血分,又能破血行瘀,故可用于上述瘀血留滞的实症,在使
用时须配合活血行瘀的药物,如桃仁、赤芍、红花等同用。
此外,大黄又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临床多与茵陈、山栀等药配伍
应用;如将本品研末,还可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
解毒的作用。
【处方用名】生军、生川军、生锦纹、生大黄(生用,泻下力猛)
酒川军、酒洗大黄(用生大黄喷黄酒,烘干后应用,可增强活血行瘀
之功)
制军、制川军、制大黄(用黄酒拌匀后蒸熟成黑色,泻下力较缓,能
清热化湿)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用作通便宜后下。研粉吞服,每次二至三
分。
【按语】1. 大黄又称“川军”,性寒苦泄,是一味泻火、破积、行瘀的要药,使用
少量,又有健胃作用,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可随配伍的不同而发挥
它的特长。如配以芒硝,可攻下破积;配以附子,可温阳降浊;配以茵
陈,可清化湿热;配黄芩、黄连,可泻火凉血;配黄连、槟榔,可清热
导滞,用于湿热下痢、里急后重;配丹皮、赤芍、桃仁等,可活血祛瘀
,用于血瘀经闭、损伤瘀血或肠痈初起等症;又如用本品少量,配合乌
贼骨,可清热而制酸,治胃痛泛酸、脘部灼热等症。
2. 大黄除内服外,又可外敷治热毒痈肿、水火烫伤,也是取它泻火解毒的
功效。
3. 如用本品泻下通便,煎服时应后下,或用沸开水泡汁,否则药效会减弱。
4. 服用大黄后,其色素会从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现黄
色。此外,哺乳妇女服用后,婴儿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泻,因此授乳
妇女不宜服用。由于本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间也
必须慎用。
【方剂举例】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主治热盛便秘,腹胀满,烦躁谵语,口干,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
有力者等症。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附子、细辛。
治寒积便秘。
下瘀血汤《金匮要略》:大黄、桃仁、蟅虫。
治产后腹中有瘀8血而腹痛者。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大黄、牡丹皮、桃仁、芒硝、冬瓜子。
治肠痈。(近年来临床上治急性阑尾炎,常用本方加败酱草、红藤、
生苡仁;或用本方去冬瓜子、加红藤、瓜蒌仁、赤芍。)
╔══════╗
║ 芒硝 ║(附:西瓜霜)
╚══════╝
【药用】本品为天然产的硫酸钠经精制而成。
【性味与归经】辛、咸、苦,大寒。入胃、大肠、三焦经。
【功效】泻热通便。
【临床应用】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
芒硝味咸苦而性大寒,功能润燥通便而泻实热,故对实热积滞、大便秘
结之症,常配合大黄相须为用,泻热导滞的作用较为显著。
此外,芒硝外用能清热消肿,如皮肤疮肿,或疮疹赤热、痒痛,可用本
品溶于冷开水中涂抹;口疮、咽痛,可用本品配合硼砂、冰片等外吹患
处,有清凉、消肿、止痛的功效。
【处方用名】芒硝、朴硝、玄明粉、元明粉(现上海药店均付芒硝,详见按语)
风化硝(将芒硝至于空气中,失去结晶水后,形成的白色粉末,功效与
芒硝相似)
皮硝(为芒硝的粗制品,一般作为外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冲入药汁内或开水中溶化后服,不入汤剂。外用适
量。孕妇忌用。
【附药】西瓜霜:将西瓜皮切碎(约 10 斤)和皮硝(5 斤)拌匀,装入黄沙罐内,
盖好,挂于阴凉通风处,带砂罐外面有白霜冒出,用干净毛笔或纸
片刷下,装入瓶内备用。有清热、消肿作用,适用于咽喉肿痛及口
疮等症。外用吹患处,适量。咽下并无妨碍。并可点眼,以治目赤
肿痛,加蒸馏水化作眼药水尤良。
【按语】1. 芒硝功能润燥软坚而泻下通便,可荡涤三焦、肠、胃实热。《内经》说: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芒硝咸寒且苦,常与苦寒的大黄相
须为用,可增强泻火通便的功效,用治燥热内结的症候,如成方大承气汤
、调味承气汤均硝、黄同用,即是此意。
2. 芒硝润燥软坚而通便,又能泻火消肿以除痛;大黄的作用除泻火、攻下外
,尚能解毒、行瘀。
3. 皮硝适量,外敷儿童腹部,可消食积;哺乳妇要断奶,可用皮硝外敷乳房
,有回奶的功效;又可外敷治乳痈初起。
4. 本品过去有朴硝、皮硝、玄明粉(元明粉)之分,认为朴硝杂质较多,芒
硝质较纯,玄明粉质最纯,现上海地区均付精制品,不再区分。如需用粗
制品,则处方注明“皮硝”。
【方剂举例】大陷胸汤《伤寒论》:芒硝、大黄、甘遂。
治结胸症,心下治少腹硬满而痛。
一字散《证治准绳》:朴硝、硼砂、朱砂、龙脑。
外治小儿口疮。
╔══════╗
║ 铁扁担 ║
╚══════╝
【药用】本品为鸢尾科植物铁扁担的全草或块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
【功效】泻下通便,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便秘。
本品有泻下通便作用,治疗大便秘结,可单味应用。
2. 用于肝炎胁痛。
本品有解毒作用,目前临床上常配合田基黄、垂盆草、平地木等药治
疗肝炎胁痛,或肝脏肿大等症。
【处方用名】铁扁担(鲜用或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新鲜的叶五钱至一两,煎服。
【按语】如用本品攻下通便,必须使用新鲜根茎,每次三至四钱,洗净,切碎,吞服
,一般服后约一小时左右即可导滞腹泻,但略有腹痛,不可多服。
╔══════╗
║ 番泻叶 ║
╚══════╝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狭番泻叶或尖番泻叶的叶片。
【性味与归经】甘、苦,大寒。入大肠经。
【功效】泻热导滞。
【临床应用】用于热结便秘。
本品性寒味苦,质黏而润滑,能进入大肠经泻积热而润肠燥,故可用
于热结便秘。但服量不宜过大,过量则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
,一般配木香、藿香等行气和中药品同用,可减少此弊。
【处方用名】番泻叶(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用开水泡汁或煎服)
【方剂举例】肠黏连缓解汤《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
川朴、炒莱菔子、木香、乌药、桃仁、赤芍、番泻叶、芒硝。
治轻型肠黏连或部份性肠梗阻。
╔══════╗
║ 芦荟 ║
╚══════╝
【药用】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草、好望角芦荟草或其同属他种植物叶茎切
断后流出的汁液,经浓缩的制成品。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肝、胃、大肠经。
【功效】泻热通便,杀虫,凉肝。
【临床应用】1. 用于热结便秘或习惯性便秘。
本品泻火通便,能治热结便秘、头晕目赤、烦躁失眠等症,可与茯
苓、朱砂等配伍应用。
2. 用于肝经实火、头晕头痛、躁狂易怒等症。
芦荟味苦性寒,既能凉肝清热,又可泻热通便,故对肝经实火而兼
大便秘结者,可以起到“斧底抽薪”的功效。临床用此治疗肝经实
火的躁狂易怒、惊悸抽搐等症,常与龙胆草、黄芩、黄柏、黄连、
大黄、当归等同用。
3. 用于蛔虫腹痛或小儿疳积等症。
本品既能泄热通便,又能驱虫,故对蛔虫腹痛,可与使君子、苦楝
根皮等配合应用。此外,本品外用有杀虫之功,可用治癣疾。
【处方用名】芦荟、真芦荟(生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分至八分,宜作丸、散剂用,一般不入煎剂。
【方剂举例】更衣丸《医学广笔记》:芦荟、朱砂。
治肠中干燥、便秘。
当归龙荟丸《宣明论》:当归、龙胆草、芦荟、黄芩、栀子、黄连、
黄柏、大黄、青黛、木香、麝香。
治肝胆实火、头晕目眩、神智不宁,甚至惊悸抽搐、谵语发狂,或
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
│ 第二节 │
│ 润下药 │
╘═════════════╛
润下药,多为植物的种仁或果仁,富含油脂,具有润滑作用,使大便易于排
出,适用于一切血虚津枯所致的便秘。临床还根据不同病情,适当地与其它药物
配伍应用,如热盛伤津而便秘者,可与养阴药配伍;兼血虚者,可与补血药配伍
;兼气滞者,须与理气药配伍。
╔══════╗
║ 火麻仁 ║
╚══════╝
【药用】本品为大麻科植物大麻的果实。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胃、大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
【临床应用】用于肠燥便秘、老人及产后便秘。
火麻仁体润多汁,为甘性平,功能润燥滑肠,兼有滋养补虚作用,临
床上常用于体质较为虚弱、津血枯少的肠燥便秘,可配合柏子仁、瓜
蒌仁、郁李仁、等同用。
【处方用名】大麻仁、火麻仁(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麻子仁丸《伤寒论》:大麻仁、大黄、枳实、芍药、杏仁、厚朴。
治肠胃燥热,大便秘结。
╔══════╗
║ 郁李仁 ║
╚══════╝
【药用】本品蔷薇科植物郁李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辛、苦、甘,平。入大肠、小肠、脾经。
【功效】润肠通便,利尿消肿。
【临床应用】1. 用于肠燥便秘。
郁李仁体润滑降,具缓泻之功,善导大肠燥秘,常配合火麻仁、瓜
蒌仁同用。
2.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等症。
郁李仁又能利小便而退水肿,对水肿腹满、二便不利者,常用以配
生苡仁、冬瓜皮等同用。
【处方用名】郁李仁(即郁李仁肉,用时打碎)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郁李仁、火麻仁都能润肠通便,但火麻仁滋养润燥,作用缓和,适用于病
后体虚及胎前产后的肠燥便秘;郁李仁则滑肠通便作用较强,且能利尿。
服郁李仁后,在大便解下前可能有腹部隐痛,应事先告知病患,以免疑惧。
【方剂举例】五仁丸《世医得效方》:郁李仁、柏子仁、桃仁、杏仁、松子仁。
治津枯便秘。
郁李仁丸《圣惠方》:郁李仁、甘遂、葶苈子、茯苓、瞿麦、陈皮。
治水气遍身浮肿,皮肤欲裂,心腹气急胀,大小便不利。
╔══════╗
║ 胡麻仁 ║
╚══════╝
【药用】本品为胡麻科植物胡麻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肺、脾、肝、肾经。
【功效】润燥滑肠,滋养肝肾。
【临床应用】1. 用于津枯血燥、大便秘结。
本品有润肠通便的功效,治津枯便秘,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与胡桃肉
、蜂蜜等配合应用。
2. 用于病后体虚、眩晕乏力等症。
本品甘平,有滋养肝肾的作用,对病后体虚、眩晕等症,可与女贞子
、桑椹子等同用。
此外,脂麻油可作软膏基础剂,在煎熬膏药时尤为必用的药品。
【处方用名】黑脂麻、黑芝麻、胡麻仁(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打碎,煎服;或炒熟研细,用白开水或蜂蜜调服;
也可用炒熟研细,制成丸药吞服。
【方剂举例】桑麻丸《医方集解》:桑叶,黑芝麻。
治阴虚血燥,头晕目昏,视物昏糊,大便干结。
╔══════╗
║ 蜂蜜 ║
╚══════╝
【药用】本品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酿成的糖类物质。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肺、脾、大肠经。
【功效】滑肠通便,补肺润中,缓急,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肠燥便秘。
本品甘而滋润,能滑利大肠,内服能使大肠通畅。对肠燥便秘,体
虚而不宜用攻下药者,甚为适宜。
2. 用于肺燥干咳,肺虚久咳,喉干口燥等症。
本品有润肺滋养作用,故对干咳、久咳等症,在使用化痰止咳药如
枇杷叶、款冬花、紫菀、百部等时,常用本品拌炒(即蜜炙);又
如治虚劳干咳、咯血的琼玉膏,即用本品与鲜生地、茯苓、人参配
制而成。又因它能滋补脾胃,故滋补丸药用蜜丸者甚多,不仅取其
矫味及黏性,同时还取它的缓和药性与补养作用。
此外,本品还可以用解乌头毒。
【处方用名】蜂蜜、白蜜
炼蜜(即经过熬制,在做丸药时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用开水冲服。
╒═════════════╕
│ 第三节 │
│ 峻下逐水药 │
╘═════════════╛
峻下逐水药作用峻猛,能引起强烈腹泻,而使大量水分从大小便排出,以
达到消除肿胀的目的,故适用于水肿、胸腹积水、痰饮结聚、喘满壅实等症,
近代又用以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的腹水症候,可改善症状。
本节药物非但药性峻猛,且多具有毒性,故对炮制、配伍、剂量、运用方
法及禁忌等,都必须注意。
╔══════╗
║ 牵牛子 ║
╚══════╝
【药用】本品为旋花科植物牵牛的种子。
【性味与归经】苦,寒。有毒。入肺、肾、大肠经。
【功效】泻水消肿,袪痰逐饮,杀虫攻积。
【临床应用】1. 用于水肿腹水、二便不利、脚气等症。
牵牛子泻下之力颇强,又能通利小便,可使水湿从二便排出而消水
肿。如治水肿喘满、二便不利等症,可配合桑白皮、木通、白朮、
陈皮等同用;如用于腹水肿胀,可配合攻下逐水药如甘遂、芫花、
大戟等同用。
2. 用于痰壅气滞、咳逆喘满。
牵牛子苦泄泻下而能袪痰逐饮,痰饮去则气机得畅,喘满得平,常与
葶苈子、杏仁等配合应用。
3. 用于虫积腹痛。
牵牛子既能驱杀肠寄生虫,并有泻下作用,使虫体得以排除,常配伍
槟榔、大黄等同用,对蛔虫、绦虫都有驱杀作用。
【处方用名】牵牛子、黑丑(均配黑牵牛子,打碎用)
白牵牛、白丑(配白牵牛子、打碎用)
二丑、黑白丑(配黑、白丑各半。目前上海地区配方已于简化,黑、白
丑不分,两者混合,打碎用)
【按语】牵牛子为峻下的药品,少用则通大便,多用则泻下如水,且能利尿,故在临
床上主要用于腹水肿胀、二便不利及宿食积滞、大便秘结等症。至于用治痰
壅气滞、咳逆喘满,则只宜暂用,不可久服。如属脾弱胃呆、气虚腹胀者,
当以健脾补中为要,不宜用本品攻泻消积,克伐胃气。
【一般用量与用法】牵牛散《普济方》:牵牛子、木通、白朮、桑根白皮、木香、
肉桂、陈皮。
治水气肢体浮肿、大小便涩,上气喘促。
牵牛散《沉氏尊生》:牵牛子、大黄、槟榔、雄黄。
治虫积。
╔══════╗
║ 甘遂 ║
╚══════╝
【药用】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块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有毒。入肺、脾、肾经。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临床应用】1. 用于水肿腹水,留饮胸痛,以及癫痫等症。
甘遂为峻下之品,具有攻水逐饮之功,故可用于胸水腹水、面浮水肿
等症,常配合牵牛子、大戟、芫花等药同用。由于本品功能能逐饮袪
痰,故又能用于痰迷癫痫,可配朱砂应用。
2. 外用于湿热肿毒之症。
甘遂研末水调外敷,能消肿破结,故可用于因湿热壅滞而结成的肿毒
,但主要宜用于初起之时,并须配合清热解毒药内服。
【处方用名】甘遂、煨甘遂(系煨熟后应用。现上海地区将本品与豆腐同煮后,去豆
腐,晒干用。
生甘遂(生用,只作外用,不宜内服)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煎服。研末吞服,每次二分至三分。
本品药性峻烈,非气壮邪实者禁用。
【方剂举例】控涎丹《三因方》:甘遂、大戟、白芥子。
治停饮胸膈,胁背彻痛。
甘遂通结汤《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
甘遂、桃仁、生牛膝、木香、川朴、大黄。
治重型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
╔══════╗
║ 大戟 ║
╚══════╝
【药用】本品为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或大戟科植物京大戟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有毒。入肺、脾、肾经。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临床应用】1. 用于水肿腹水,留饮胸痛等症。
大戟攻水逐饮的功效,与甘遂相似,故可用于胸水、腹水、水肿喘
满等症,多与甘遂、芫花等同用。
2. 用于疮痈肿痛及痧胀等症。
本品外用能消肿散结,内服能攻泻而通结滞。如常用成方玉枢丹,
即是红芽大戟配伍千金子、山慈菇、五倍子、雄黄、麝香等品而成
,外涂用于消疮肿,内服治痧胀、腹痛、胸脘烦闷、呕吐泄泻等症
。
【处方用名】大戟、红芽大戟(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研末吞服,每次三分,每天一次。孕
妇忌服。
【方剂举例】大戟散《活法机要》:大戟、木香、牵牛子、猪腰子。
治水肿、腹大如鼓。
╔══════╗
║ 芫花 ║
╚══════╝
【药用】本品为瑞香科植物芫花的花蕾。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入肺、脾、肾经。
【功效】泻水逐饮。
【临床应用】用于水肿腹水、留饮胁痛。
芫花泻水逐饮,与大戟、甘遂相似,故在临床上用治水肿腹水、留饮胁
痛等症,三药往往配合应用。
此外,据文献记载,本品尚可用于杀虫、疗癣。如欲用醋炒芫花配合雄
黄,研末内服,治虫积腹痛;以芫花研末,用猪油拌和,外涂治头癣。
【处方用名】芫花、陈芫花(生用或醋煮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煎服。研末吞服,每次二分,每天一次。外用适量
。孕妇忌服。
【方剂举例】十枣汤《伤寒论》:芫花、大戟、大枣、甘遂。
治心下有水气,干呕痛引两胁,或喘或咳。
╔══════╗
║ 续随子 ║
╚══════╝
【药用】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续随子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入肝、肾经。
【功效】泻下逐水,破血散症。
【临床应用】1. 用于水肿腹水、二便不利等症。
续随子泻下逐水的作用,甚为峻烈,且能利尿,故可用于二便不利
之水肿实症,常与大黄等配合应用。
2. 用于月经闭止、症瘕积聚等症。
续随子又能破血通经、行瘀散症,故可用于经闭瘀滞、症瘕积聚等
症。
【处方用名】千金子霜、续随子霜(榨去油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内服每次三厘至五厘,一般不入煎剂,多配入丸散应用。本品
峻烈有毒,凡中气虚弱者于孕妇忌用。
【按语】续随子所含的油有峻泻作用,且有毒,故临床应用大多是去油后用它的残
渣,通称千金子霜,配入丸散内服。它的毒性虽较巴豆略小,但也只能少
用、暂用,不可多用、久服。
【方剂举例】续随子丸《证治准绳》:续随子、人参、木香、防己、茯苓、槟榔、
葶苈子、海金沙、桑白皮。
治周身肿满,喘闷不快。
╔══════╗
║ 商陆 ║
╚══════╝
【药用】本品为商陆科植物商陆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寒。有毒。入肺、脾、肾、大肠经。
【功效】逐水、消肿。
【临床应用】1. 用于水肿胀满。
商陆苦寒沉降,能通利二便,长于行水,故对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者,常与甘遂、大戟等配伍应用。
2. 用于疮肿实症。
用新鲜商陆,酌家食盐,捣烂外敷,可治疮疡肿毒,有消散作用。
【处方用名】商陆(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上海郊区及江苏、浙江等地农村,往往有人误用本品有补益作用,取名“
土人参”,采集服用,以致发生中毒事故,必须加以注意。
【方剂举例】疏凿饮子《济生方》:商陆、秦艽、羌活、槟榔、大腹皮、茯苓皮、
椒目、木通、泽泻、赤小豆、姜皮。
治遍身水肿,喘呼口渴,大小便不通。
╔══════╗
║ 乌臼根皮 ║
╚══════╝
【药用】本品为大戟科植物乌臼树的根白皮。
【性味与归经】苦,微温。入肺、脾、肾、大肠经。
【功效】泻下逐水。
【临床应用】用于水肿胀满。
本品有泻下逐水的功效,对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用之有消除腹水功效
,所以也有用本品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的。
【处方用名】乌臼根皮(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四钱,煎服。
╔══════╗
║ 巴豆 ║
╚══════╝
【药用】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树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辛、热。有大毒。入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逐水,劫痰,蚀疮。
【临床应用】1. 用于寒积便秘,水肿腹水。
巴豆药性猛烈,为温通峻下药,能祛寒积而通便秘,泻积水而消水
肿,适用于身体实壮的水肿、腹水,以及寒积便秘等症。治寒积便
秘,常配干姜、大黄等同用;治腹水水肿,可与杏仁等同用。
2. 用于小儿痰壅咽喉、气急喘促等症。
巴豆对痰壅咽喉、气急喘醋、胸膈胀满、窒息欲死,内服配胆南星
等,有豁痰开咽的功效;如症情危急,也可用巴豆霜少量灌服,促
使吐出痰涎而通闭塞。
3. 用于肺痈、咳嗽胸痛、痰多腥臭等症。
巴豆袪痰作用甚强,用治肺痈,常配合桔梗、贝母等同用。
4. 用于痰迷心窍、癫痫等症。
巴豆攻泻劫痰,治癫痫痴狂,常与朱砂、牛黄等药同用,以袪痰而
治窍闭。
5. 用于疮疡化脓而未溃破者。
巴豆外用有腐蚀作用,故可暂用于疮疡脓热而未溃破者,如验方咬
头膏以巴豆配伍乳香、没药、蓖麻子等药,外贴患处,能腐蚀皮肤
,促使溃破。
【处方用名】巴豆霜(榨去油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内服每次一厘到三厘,一般不入煎剂,多配入丸散应用。外用
适量。本品有大毒,故非急症必须时,不得轻易使用。孕妇及
体虚者忌用。
【按语】巴豆别名为“刚子”(江子),是一味峻泻药,用它逐水、攻痰,确有特
殊的疗效。由于它起泻下作用主要是所含的油,为剧毒之品,且有腐蚀作
用,不宜直接内服。前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点,为安全计,
故先经过压榨,去掉它大部份油,以剩下的残渣,名巴豆霜,配入丸散应
用。是以巴豆霜所发挥的功效仍是微量巴豆油的作用,而这种实践经验,
确有其宝贵之处。但巴豆霜仍有毒性,故只能少用、暂用,不能多服、久
服。
【方剂举例】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巴豆、大黄、干姜。
治寒滞食积阻结于肠胃,卒然心腹胀痛,甚至面青气喘、大便秘结
。
白散《伤寒论》:巴豆、贝母、桔梗。
治寒实结胸。
万应保赤散(验方):巴豆霜、胆星、朱砂、六曲。
治小儿痰壅。
◎ 泻下药应用注意事项 ◎
一、泻下药可因其性能可分为攻下、润下、峻下逐水三类不同药物,在应用上各有一
定的适应症,必须根据病情选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否则病重药轻,不能奏效,
病轻药重,又易伤正。
二、泻下药每因兼夹病症而配合其它药物同用,如里实兼有表症者,可与解表药配合
应用,采用表里双解的治法;里实而正虚者,采用攻补兼施之法,使泻下而不伤
正。
三、攻下药,药性较猛,峻下逐水药尤为峻烈,且多具毒性,此两类药物内服,易于
耗伤正气,故必须注意用量用法,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多服;体质虚弱及妇女
胎前产后,均当慎用。
四、部份攻下药和润下药,服后往往有腹痛等反应,可事前告知病患,以免疑惧。
◎ 其它具有泻下功效的药物 ◎
一、润肠通便:桃仁(活血祛瘀药)、苏子、杏仁(化痰止咳平喘药)、柏子仁(
安神药)、蜂蜜、当归、何首乌、桑椹子、肉苁蓉、胡桃肉、天门
冬(补虚药)。
二、导滞:枳实(理气药)
三、滑肠通便:冬葵子(利水渗湿药)
╔════════════╗
║ 第四章 ║
║ ║
║ 利水渗湿药 ║
╚════════════╝
凡功能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的药物柽为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功能通利小便,具有排除停蓄体内水湿之邪的作用,可以解除
由水湿停蓄引起的各种病症,并能防止水湿日久化饮,水气凌心等,故临床应
用具有重要意义。
利水渗湿药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症等病症。对于湿温、黄疸、
湿疮等水湿为患,亦具有治疗作用。
利水渗湿药味多甘、苦、淡,性多寒、平。主要归肾、膀胱经,兼入脾、
肺、小肠经。
╔══════╗
║ 茯苓 ║
╚══════╝
【药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 Schw.) Wolf 菌核的白色部份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临床应用】1.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
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
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
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
与党参、黄耆、白朮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2. 用于脾虚泄泻,带下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
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
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 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
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
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
、白朮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 用于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
、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处方用名】1. 茯苓、白茯苓、云茯苓、云苓(去皮,蒸熟,切片,晒干用。偏于
健脾宁心)
2. 赤茯苓、赤苓(去皮,取菌核的淡红色部份,蒸透切片,或辗碎用
。偏于渗湿泄热)
3. 朱茯苓、辰茯苓、朱砂拌茯苓(取白茯苓净片,用朱砂 2% 拌匀后
用。可增强宁心安神的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 ,煎服
【附药】1. 茯苓皮:即茯苓菌核的外皮。性味甘、淡、平。功能利水消肿。适用于
水肿用量、用法同茯苓。
2. 茯神:即茯苓菌核中间抱有松根的部份。性味甘、平。功能宁心安神。
适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用量、用法同茯苓。
【按语】茯苓淡而能渗,甘而能补,能泻能补,两得其宜之药也。利水湿以治水肿
小便不利,化痰饮以治咳咳嗽、痰湿入络之症,健脾胃而能止泻止带,宁
心神治惊悸失眠。药性平和,无伤正气之弊,以其既能扶正,又能祛邪,
故脾虚湿盛,正虚邪实之症尤为适宜。
《世补??医书》有云:「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
利水;痰之动,湿也,茯苓有可行湿。」以为其化痰之功实与利水渗湿攸
关,不无道理。然则利水渗湿之品,并非均能化痰,则茯苓之用,亦有所
特殊者。
【方剂举例】五苓散(《伤寒论》):茯苓、猪苓、泽泻、白朮、桂枝
治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
苓桂朮甘汤(《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
治痰饮停聚,头眩,心悸,咳嗽。
指迷茯苓丸(《医方考》):半夏、茯苓、枳壳、风化硝、生姜
治痰湿内停,流注四肢,肩臂酸痛,两手疲软者。
【文献摘录】《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
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
,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
功也。」
《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
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
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
╔══════╗
║ 猪苓 ║
╚══════╝
【药用】多孔菌科真菌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ies 的菌核。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
【临床应用】1.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症。
猪苓甘淡渗泄,利尿作用较为显著,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病
症,常与茯苓、泽泻等品同用(如五苓散);阴虚者配阿胶、滑石
等同用(如猪苓汤)。因其能利尿,故有分利水湿的功效,凡湿注
带下,湿浊淋病,湿热泄泻等症,都可配合其它利水渗湿药或清热
燥湿药同用。
【处方用名】猪苓、粉猪苓(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猪苓利水渗湿之功较茯苓为胜,但无健脾、宁心等作用,是与茯苓不同之
处。
【方剂举例】四苓散(《明医指掌》):茯苓、泽泻、猪苓、白朮
治大便溏泄,水肿,小便不利。
猪苓汤(《伤寒论》):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治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文献摘录】《神农本草经》:「利水道。」
《珍珠囊》:「渗泻,止渴,又治淋肿。」
《用药心法》:「苦以泄滞,甘以助阳,叹以利窍,故能除湿利小便
。」
《药品化义》:「猪苓味淡,淡主于渗,入脾以通水道,用治水泻湿
泻,通淋除湿,消水肿,除黄疸,独此最为捷。」
《本草备要》:「行水利窍,与茯苓同而不补,耗津液,多服损肾昏
目。」
╔══════╗
║ 泽泻 ║
╚══════╝
【药用】泽泻科沼泽植物泽泻 Alisma orientalis (Sam.) Juzep 的块茎。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临床应用】1.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痰饮停聚等症。
泽泻甘淡渗湿,利水作用与茯苓相似,亦为利水渗湿常用之品,且药
性寒凉,能泄肾与膀胱之热,故对水湿偏热者,尤为适宜。治小便不
利、水肿、淋浊、带下等症,常与茯苓、猪苓、车前子等配伍;治泄
泻及痰饮所致的眩晕,可与白朮配伍。
此外,本引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亢盛,配地黄、山茱萸等同用,有泻
泄相火作用。
【处方用名】泽泻、建泽泻、福泽泻(洗净,晒干,切片用)
炒泽泻(炒用,多用于利水止泻)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泽泻性味甘寒,入肾、膀胱,功专利水道、渗水湿,为治疗水湿为患的常
用要药。且性属寒凉,有除热之能,既能用治湿热之症,复可配合应用以
泄肾经之相火。
前人认为泽泻“利水而不伤阴”甚而有“补阴不足”之说,实皆根于六味
丸而来。惟泽泻利水力佳,实有伤阴之可能,更无补阴之效用,张景岳谓
:「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可资参考,故临床应尚须注意。
茯苓与泽泻均能利水渗湿,作用广泛,故往往配伍应用。然茯苓能泻能补
,兼有健脾宁心之效,而泽泻性偏于寒,泻而无补,专用于渗利水道。
【方剂举例】泽泻汤(《金匮要略》):泽泻、白朮
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者;亦治水泻小便短少者。
【文献摘录】《本草衍义》:「其供尤长于行水。」
《本草汇言》:「利水之主药。利水,人皆知之矣;丹溪又谓能利膀胱、包
络之火,膀胱包络有火,病癃闭结胀者,火泻则水行,行
水则火降矣,水火二义,并行不悖。」
《本草通玄》:「相火妄动而遗泄者,得泽泻清之而精自藏气虚下陷而精滑
者,得泽泻降之而精愈滑矣。」
《药品化义》:「除湿热,通淋浊,分消痞满,透三焦蓄热停水,此为利水
第一良品。」
╔══════╗
║ 薏苡仁 ║
╚══════╝
【药用】禾本科草本植物薏苡 Coix lacryma-jobi L.var. ma-yuen ( Roman ) S-
tapf 的成熟种仁
【性味与归经】甘、淡,微寒。归脾、肾、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排脓消痈。
【临床应用】1.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湿温等症:
薏苡仁功能利水渗湿,作用较为缓弱,然而因其性属微寒,故可用
于湿热内蕴之症,对小便短赤,可与滑石、通草等同用;对湿温病
邪在气分,湿邪偏胜者,可与杏仁、蔻仁、竹叶、木通等同用。本
品又具健脾之功,用以治脾虚水肿、脚气肿痛,配伍茯苓、白朮、
木瓜、吴茱萸等同用。
2. 用于泄泻、带下:
本品既能健脾,又能渗湿,故适用于脾虚有湿的泄泻、带下,可与
白朮、茯苓等配伍。
3. 用于湿滞痹痛、筋脉拘挛等症:
本品能祛除湿邪、缓和拘挛,故可用于湿滞皮肉筋脉引起的痹痛拘
挛,常与桂枝、苍朮等配合应用。
4. 用于肺痈、肠痈:
薏苡仁上能清肺热,下利肠胃湿热,常用于内痈之症,具有排脓消
痈之功。治肺痈胸痛、咯吐脓痰可与鲜芦根、冬瓜子、桃仁、鱼腥
草等配伍;治肠痈,可与败酱草、附子等同用。
【处方用名】1. 薏苡仁(薏米仁)、苡仁、米仁、生苡仁、生米仁(去壳晒干用,
清利湿热宜生用)
2. 炒薏苡仁(炒用,健脾宜炒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
【按语】薏苡仁,甘淡微寒,入肺脾肾经,渗湿、健脾是其两大功能。利水渗湿以
治小便不利,除湿利痹以治湿滞痹痛,且能健脾止泻,又能排脓消痈之效
,性属和平,渗而不峻,补而不腻。乃清补淡渗之品,唯药力和缓,且质
地较重,故用量须倍于他药。
茯苓与薏苡仁,均为甘淡平和之药,渗湿健脾之品,惟茯苓兼入心经,具
有宁心安神作用,又可用于化除痰饮;薏苡仁则具排脓消痈之效,又为治
湿痹常用之药也。
【方剂举例】三仁汤(《温病条辨》):苡仁、白豆蔻、杏仁、竹叶、通草、滑石
、半夏、厚朴
治温病出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胸闷不饥,午后
身热。
【文献摘录】《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
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
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生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
之。」
《本草经疏》:「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脾补脾,兼淡能渗湿,故主
筋急拘挛不可屈伸及风湿痹,除筋骨邪气不仁,利
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本草正》:「味淡甘,气微凉,性微降而渗,故能去湿利水,以其
去湿,故能利关节,除脚气,治痿弱拘挛湿痹,消水
肿疼痛,利小便热淋,亦杀蛔虫。」
《本草新编》:「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
最适用之。」
╔══════╗
║ 灯心草 ║
╚══════╝
【药用】灯心草科草本植物灯心草 Juncus effusus L. 的茎髓
【性味与归经】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
【功效】清热利水,清心除烦。
【临床应用】1. 用于小便短赤
本品味淡性寒,功能清热利水通淋,可用于湿热内蕴,小便短赤或
淋沥涩痛之症,但药力较薄弱,适宜病情较轻者,或作清热利水药
如木通、滑石药的辅助品。
2. 用于心热烦燥,小儿夜啼
本品能清心火,使邪热从小便而泄,用于心热烦燥、小儿夜啼,可
单味煎服或与清心安神药同用。
此外,灯心草烧灰吹喉,可治喉痹。
【处方用名】1. 灯心草、灯芯草、灯草、白灯草(去皮,晒干用)
2. 朱灯心(用朱砂拌匀,有清心安神的作用)
3. 青黛拌登心草(用青黛拌匀,增强清热作用)
4. 灯心草灰(焖"火段"成黑灰,用于吹喉)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分至一钱,煎服;外用适量。本品质轻,内服用量不宜过大
。
【方剂举例】宣气散(《丹溪心法》):木通、滑石、冬葵子、灯心草、栀子、甘
草
治小便癃闭急痛。
【文献摘录】《本草衍义补遗》:「治急喉痹,烧灰吹之甚捷。」
《本草纲目》:「降心火,止血通气,散肿止渴。」
╔══════╗
║ 通草 ║ ( 附:梗通草 )
╚══════╝
【药用】五加科灌木通脱木 Tetrapanax papyriferus ( Hook.) K.Koch 的茎髓
【性味与归经】甘、淡,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利水,通乳。
【临床功效】1. 用于小便短赤,湿温等症
通草淡渗利水,性寒清热,功能清热利水渗湿,可用于湿热内蕴,
小便短赤或淋沥涩痛之症,但气味俱薄,作用缓弱,可配木通、滑
石等同用;用治湿温病症,可配薏苡仁、蔻仁;竹叶等同用。
2. 用于乳汁稀少
本品通乳汁的功效与木通相似,为治乳汁不通火乳汁稀少常用之品
,可与猪蹄、穿山甲、川芎、甘草等煎汤服。
【处方用名】通草、方通草、丝通草、穿方通(去皮,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钱半,煎服。本品质轻,不宜用大量,孕妇禁用。
【附用】梗通草:即豆科植物合盟的茎髓。性味苦、平。归肺、胃经。功效、用量
、用法与通草相同。
【方剂举例】通草汤(《沉氏尊生》):通草、木通、瞿麦、柴胡、桔梗、天花粉
、青皮、白芷、连翘、赤芍、甘草
治诸淋。
╔══════╗
║ 冬葵子 ║
╚══════╝
【药用】锦葵科草本植物??麻 Abutilon theophrastii Medic 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利水通淋,通乳,润肠。
【临床应用】1. 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水肿等症
本品功能利水通淋,用治小便淋沥涩痛,常与车前子、海金沙等同
用;又能利水通淋,用治水肿,常与茯苓等药配合同用。
2. 用于乳汁稀少
本品具有通乳消肿之通,与木通、通草相似,故治产妇乳汁稀少,
乳房胀痛等症,常与木通、通草同用。
本品还有润肠的作用,所以也可治疗大扁干燥的病症。
【处方用名】冬葵子(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 ,煎服。
【方剂举例】冬葵子散(《证治准绳》):冬葵子、木通
治小儿尿难,腹胀闷。
葵子茯苓散(《金匮要略》):冬葵子、茯苓
治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即起头眩。
╔══════╗
║ 车前子 ║ ( 附:车前草 )
╚══════╝
【药用】车前科草植物车前 Plantago asiatica L. 或平车前 P. depressa willd
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肝、肾、小肠、肺经。
【功效】清热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祛痰止咳。
【淋床应用】1. 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水肿等症。
车前子甘寒清热,质沉下行,性专降泄,具有良好的通利小便、渗
湿泄热功效,用于湿热下注、小便淋沥涩痛等症,常与木通、滑石
等配伍应用。对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也具有显著功效,为临床
所常用,主要用于实症;如肾虚水肿,可配熟地、肉桂、附子、牛
膝等同用。
2. 用于湿热泄泻。
车前子能渗利水湿,分清泌浊而止泻,利小便而实大便,临床上以
治湿热泄泻为宜,症情轻者,可以单味使用,较重者可配茯苓、猪
苓、泽泻、苡仁等同用。
3. 用于目赤肿痛或眼目昏花。
车前子清肝热而明头目,不论虚实,都可配用,如肝火上炎所致的
目赤肿痛者,可与菊花、决明子、青箱子等同用;如肝肾不足所致
的眼目昏花、迎风流泪,可与熟地、菟丝子等同用。
4. 用于咳嗽痰多。
本品又有祛痰止咳之功,以用于肺热咳嗽较宜,可与杏仁、桔梗、
苏子等化痰止咳药同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包煎。
【附药】车前草:即车前的全草。性味功效与车前子相似,且能清热解毒,故有可
用于疮疡肿痛。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车前子甘寒清热,性专降泄,故能通利水道、渗湿泄热,为利小便、治淋
通之要药;小便利则清浊分,大便实则泄得止,故又能渗湿而止泻;入肝
而清热,目赤肿痛是以治;入肺而祛痰,咳嗽痰多亦可疗。
车前子主要用治湿热下注、肝火肺热之实症,但又往往配伍补益之品,以
治肾虚水肿及肝肾阴虚、眼目昏花等症,可见其适应病症较为广泛,然要
在配伍适宜。
【方剂举例】1. 八正散(《和局方剂》):木通、车前子、山栀子、滑石、瞿麦、
萹蓄、大黄、炙甘草
治湿热下注,热淋,小便不利,淋沥涩痛。
2. 车前散(《证治准绳》):车前子、淡竹叶、赤茯苓、灯芯、荆芥
穗
治诸淋。
3. 济生肾气丸(《济生方》):车前子、牛膝、熟地、山药、山茱萸
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治肾阳不足,腰膝酸痛,少腹拘急,水肿,小便不利,或治肾虚
腰重,脚肿,小便不利等。
╔══════╗
║ 木通 ║
╚══════╝
【药用】马兜铃科藤本植物东北马兜铃 Aristoloehia manshuriensis Kom. 的藤茎。
【性味】苦,寒。归心、脾、小肠、膀胱经。
【功效】清热利水通淋,清泄心火,通乳,利痹。
【临床应用】1. 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水肿,脚气等症
木通寒能清热,苦能泄降,功能利水通淋,为治湿热下注、淋沥涩
痛要药,常与车前子、滑石等同用。且利尿力强,对小便不利、水
肿、脚气等症也常恃为要药,可配其它利水消肿药如桑白皮、猪苓
等同用。
2. 用于心烦不眠,口舌生疮
木通性味苦寒,能入心经,且能利通小便,导热下行而降心火,故
可用于心火上炎、心烦尿赤、口舌生疮等症,常与生地、竹叶、甘
草同用。
3. 用于乳汁稀少
木通又能通利血脉而下乳汁,故可用于产后乳汁稀少,常与王不流
行、穿山甲等配伍;或与猪蹄同煮服用。
4. 用于湿热痹痛
木通又能通利渗湿,以治湿热痹痛、关节不利之症,常与薏苡仁、
桑枝、忍冬藤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木通、关木通、潼木通(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 木通味甚苦而性寒,功能通泄为其要领。既能清热利水,以治小便不利
、湿热淋痛,又能清心除烦,以治心火上炎,心烦口疮。其性通利,故
又为治痹痛而下乳汁之要药。
2. 车前子、滑石与木通均为清热利水通淋常用要药,临床常配合应用。车
前子能治泄泻,又为肺肝二经之品,功能祛痰、明目;滑石亦能治泄泻
,且有清解暑热、清热收湿作用;木通则善能利痹、下乳,且入心经,
可治心火上炎之症。
3. 木通与通草,虽都是通利降水的药品,但木通味苦,以利水泄热见长;
通草味淡,以淡渗利湿为胜。《本草纲目》载云:「有细细孔,两头皆
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可见
古今名称有所更易,应于区别。
4. 据现代文献报导,有用大量木通(60 g)煎汤服用后引起急性肾功能衰
竭者,故在临床应用时不宜大量使用。孕妇慎用。
【方剂举例】1. 木通散(《证治准绳》):木通、猪苓、赤苓、桑白皮、紫苏、槟
榔
治湿脚气,遍身浮肿,喘促烦闷,小便不利。
2.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木通、生地、甘草梢、竹叶
治心经有热,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
║ 滑石 ║
╚══════╝
【药用】??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的矿石
【性味与归经】甘、淡,寒。归胃、膀胱经。
【功效】清热利水通淋,清解暑热。
【临床应用】1. 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及湿热泄泻等症
滑石性寒滑利,寒能清热,滑能利窍,为清热利水通淋常用之品,
临床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等症,可配车前子、木通等品;用于
湿热引起的水泻,可配合茯苓、薏苡仁、车前子等同用。
2. 用于暑热烦渴,湿热胸闷等症
滑石又能清暑、渗湿泄热,对暑热病症可配合生甘草、鲜藿香、鲜
佩兰等同用;治湿温胸闷、小便短赤,可配合生苡仁、通草,竹叶
等同用。
此外,本品外用还能清热收湿,用治湿疹、痱子等,可配石膏、炉甘
石,枯矾等同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飞滑石须包煎。外用适量。
【按语】1. 滑石甘淡性寒,质重而滑,淡能渗,寒能清,重能降,滑能利,故为清
热滑降、利水通淋之要药。以其清热利水,而有解暑之效,研末外用,
还能收湿敛疮。
2. 本品性属寒滑,凡脾胃虚弱、热病伤津及滑精等症,应慎用。
【方既举例】六一散(《伤寒标本》):滑石、甘草
治小便赤涩以及感受暑热,身热心烦及口渴,或有腹泻。
╔══════╗
║ 金钱草 ║ ( 附:连钱草 )
╚══════╝
【药用】报春花科草本植物过路黄 Lysimachia christinal Hance 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淡,寒。归肝、胆、肾、膀胱等经。
【功效】清热利水通淋,除湿退黄,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热淋、石淋。
金钱草甘淡利尿,通淋排石,性寒清热,为清热利尿通淋要药,常
用于热淋,尤善治疗石淋病症,可单味浓煎代茶饮服,或与海金沙
、鸡内金等同用。
2. 用于湿热黄胆,肝胆结石。
本品又能清热利湿,利疸退黄,用于湿热黄疸,可与茵陈、栀子同
用。现代治疗胆石症配伍茵陈、黄芩、木香等同用。
3. 用于疮疡肿痛,蛇虫咬伤、烫伤等症。
本品能清热解毒而消肿止痛,用于疔疮肿毒、蛇虫咬伤及烫伤等症
,可用鲜金钱草捣汁饮服,以渣外敷局部。
【处方用名】金钱草、过路黄(生用或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鲜者加倍,煎服或洗净捣汁饮服。
【附药】连钱草:即唇形科草本植物活血单的全草。功效、主治与用量、用法与金
钱草相同。
【按语】1. 金钱草性味甘淡而凉,功能清热而通淋,尤善化坚排石,且能退除黄疸
,消肿可治疮疡肿痛,解毒能愈毒蛇咬伤。
2. 金钱草品种较多,全国各地所用颇不一致,一般认为以报春花科过路黄
(一称大金钱草,即上海药店所备之对座草)作用较好,而上海地区多
用连钱草,亦具一定疗效。
【方剂举例】三金汤(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曙光医院方):
金钱草、海金沙、生鸡内金、石苇、瞿麦、冬葵子
治泌尿系结石。
╔══════╗
║ 海金沙 ║
╚══════╝
【药用】海金沙科蕨类植物海金沙 Lygodium japonicum ( Thumb ) SW 的程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小肠、膀胱经。
【功效】清惹利水通淋。
【临床应用】用于石淋、热淋、膏淋。
本品甘淡而寒,其性下降,功专通利水道,善泻湿热,为治淋症之常
用药。用于热淋、石淋、膏淋等症,常与金前草、泽泻、滑石、石苇
等药配伍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包煎。
【方剂举例】海金沙散(《证治准绳》):海金沙、石苇、滑石、猪苓、泽泻、赤
苓、肉桂、白朮、芍药、甘草
治诸淋。
╔══════╗
║ 石苇 ║
╚══════╝
【药用】水龙骨科草本植物庐山石苇 Pyrrosia sheareri ( BAK ) Ching, 石苇 P
.lingua ( Thumb. ) farwell 或有柄石苇 P. petiolosa ( Christ ) C-
hing 的叶。
【性味与归经】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清热利水通淋,清肺化痰。
【淋床应用】1. 用于热淋,石淋,血淋等症。
石苇有清热利水通淋的作用,为治疗热淋、石淋所常用,可与滑石
、海金沙、茅根等同用;因其又能止血,故治血淋亦有效验,可与
蒲黄同用。
2. 用于肺热咳嗽痰多。
石苇能清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痰多,单用有效。亦可与清肺
化痰之品配伍,目前还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处方用名】石苇 石韦(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 ,煎服。
【方剂举例】石苇散(《证治准绳》):石苇、瞿麦、车前、木通、冬葵子、赤苓
桑皮、滑石、甘草。
治癃闭淋沥。
╔══════╗
║ 萹蓄 ║
╚══════╝
【药用】蓼科草本植物萹蓄 Polygonum aviculare L. 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膀胱经。
【功效】清热利水通淋,杀虫止痒。
【临床应用】1. 用于热淋
本品苦行下降,能清利膀胱湿热而利水通淋,故适用于湿热下注、
热淋涩痛等症,可与瞿麦、滑石、木通、车前子、栀子、甘草等同
用。
2. 用于皮肤湿疹,阴痒之蛔虫病
本品又有杀虫止痒作用,用于皮肤湿疹、阴痒等症,以本品煎汤外
洗。治胆道蛔虫症,可用萹蓄和醋,加水煎服。
【处方用名】萹蓄 萹蓄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大剂量三钱至五钱,煎服。外用适量
╔══════╗
║ 瞿麦 ║
╚══════╝
【药用】石竹科草本植物瞿麦 Dianthus superbus L. 或石竹 D. Chinensis L. 的
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心、小肠经。
【功效】利水通淋。
【临床应用】用于热淋
本品味苦性寒,为沉降疏泄之品,利小便而导热下行,故可用于小便
淋沥涩痛等症,常与滑石、车前子、萹蓄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活血通经的作用,可用于瘀滞经闭。
【处方用名】瞿麦 瞿麦穗(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 ,煎服。
【方剂举例】瞿麦汤(《证证准绳》):瞿麦、木通、滑石、竹叶、黄芩、冬瓜子
冬葵子
治小便淋沥涩痛。
【文献摘录】《本草经疏》:「阴寒而降,能通利下窍而行小便,故主关格诸癃结
小便不通因于小热甚者。」
《本草正》:「性滑利,能通小便,降阴火,除五淋,利血脉。兼凉
药亦消眼目肿痛;兼血药则能通经破血下胎。凡下焦
湿热疼痛诸病,皆可用之。」
《本草正义》:「其性阴寒,泄降利水,除导湿退热外,无他用。」
╔══════╗
║ 萆薢 ║ (ㄅㄟ ㄐㄧㄝ)
╚══════╝
【药用】薯蓣科草本植物背薯蓣 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 或绵萆薢
D.septemloba Thumb. 的干燥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平。归肝、胃、膀胱经。
【功效】利湿通淋,祛除风湿。
【临床应用】1. 用于膏淋,白带等症。
萆薢能利水湿而分清泌浊,为治疗下焦湿浊郁滞所致膏淋、小便混
浊的要药,常与石菖蒲、益智仁、乌梅等同用;用于妇女白带属于
湿胜者,可与茯苓、白朮等配伍。
2. 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等症。
萆薢能祛风湿而舒筋通络,故可用于风湿痹痛等症,如寒湿痹痛,
可与附子、桂枝等药配伍;湿热痹痛,可与桑枝、秦艽、生苡仁等
配伍。
【处方用名】1. 萆薢、川萆薢、绵萆薢(生用,长于祛风湿)
2. 粉萆薢(生用,长于利湿浊)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 ,煎服。
【方剂举例】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萆薢、益智仁、石菖蒲、乌药
治小便时下白,凝而如油,澄下如膏。
【文献摘录】《本草纲目》:「萆薢之功,长于袪风湿,所以能治缓弱顽痹、遗浊、恶疮
诸病之属风湿者。」
《药品化义》:「性味淡薄,长于渗湿,带苦亦能降下,主治风寒湿痹,男
子白浊,茎中作痛,女人白带。」
╔══════╗
║ 赤小豆 ║
╚══════╝
【药用】豆科本草植物赤小豆 Phaseolus calcartus Roxb. 或赤豆 P.angularis
Wight 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酸,平。归心、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利湿退黄,消肿排脓。
【临床应用】1. 用于水肿,脚气等症。
赤小豆性善于下行,通利水道,使水湿下泄而消肿,故适用于水肿
胀满、脚气浮肿等症。可单味煎服,或与猪苓、泽泻、茯苓皮等药
配伍同用。
2. 用于湿热黄疸。
赤小豆能清热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轻症,可与麻黄、连翘、桑
白皮等同用。
3. 用于疮疡肿痛。
本品能消肿排脓,故可用于于疮疡肿毒之症,可配赤芍、连翘等煎
汁内服,亦可配芙蓉叶、陈小粉,研末外敷。
【处方用名】赤小豆、野赤豆、杜赤豆、饭赤豆(洗净,晒干,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 ,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
、杏仁、生姜、大枣
治湿热黄疸轻症,身发黄,发热无汗。
【文献摘录】《名医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泻,利小便,吐逆,卒澼
,下胀满。」
《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
;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
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疮肿;通气,健脾
胃。」
《本草经疏》:「凡水肿、胀满、泄泻,皆湿气伤脾所致,小豆健脾
燥湿,故主下水肿胀满,止泻,利小便也。」
╔══════╗
║ 玉米须 ║
╚══════╝
【药用】禾本科草本植物玉蜀黍 Zea mays L. 的花柱和花头。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膀胱、肝、胆经。
【功效】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胆等症。
本品甘淡而平,功能利水渗湿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配合冬
瓜皮、赤小豆等同用;本品又能使肝胆湿热从小便出,以利疸退黄,
用治湿热黄胆疸,可配茵陈、平地木等同用。
此外,本品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上有所发展,常用于糖尿病、高血压、
肝炎、胆道结石、鼻炎及哮喘等病症。
【处方用名】玉米须(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方剂举例】胆道一号方(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方):金钱草、茵陈、姜黄、鸡内
金、玉米须、枳实、广玉金
治胆道结石、胆道术后综合症。
╔══════╗
║ 葫芦壳 ║
╚══════╝
【药用】葫芦科草本植物瓢瓜 Lagenaria siceraria ( Molina ) stanoll. 的成熟
果皮。
【性味与归经】甘,平。归心、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用于水肿腹水、脚气肿痛等症。
本品功能渗湿利水,善能消除水肿,故适用于面目浮肿、大腹水肿等
症,常与猪苓、茯苓、泽泻等药同用。还可以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形成
腹水的病症,常配伍虫??同用。
【处方用名】葫芦壳、陈葫芦(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 ,煎服。
╔══════╗
║ 冬瓜皮 ║( 附:冬瓜子 )
╚══════╝
【药用】葫芦科草本植物冬瓜 Benincasa hispida ( Thumb.) Cogn. 的外层果皮。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本品主要作用于水肿,有通利小便、排出水湿以消除肿胀之功,一般
用作利水辅助之品,常配合茯苓皮、泽泻、猪苓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冬瓜皮(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 ,煎服。
【附药】冬瓜子:即冬瓜的种子。性味甘,寒。功能清肺、化痰、排脓。适用于肺
热咳嗽、肺痈、肠痈等病症。一般用量三钱至一两,煎服。
╔══════╗
║ 泽漆 ║
╚══════╝
【药用】大戟科草本植物泽漆 Euphorbia helioscopia L. 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辛、苦,微寒;有毒。归肺、小肠、大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化痰散结。
【临床应用】1. 用于水肿,腹水等症。
本品苦寒下降,具有较强的利水退肿功效,适用于大腹水肿、面目
四肢浮肿,单用有效,也可与白朮、茯苓等药配合同用。
2. 用于瘰历结核、肺热咳嗽、痰饮喘咳等症。
泽漆又有化痰散结的做用。治疗瘰历结核,熬膏内服,如已溃破,
行成瘘管,可用鲜草煎膏浸纱布塞入创口。用于肺热咳嗽,咯痰黄
稠及痰饮喘咳等症,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可单用或配
合鱼腥草、矮地茶、黄芩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杀虫,用于癣疮,可用本品捣汁涂患处。
【处方用名】泽漆(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泽漆汤(《证治准绳》):泽漆、桑白皮、郁李仁、陈皮、白朮、杏
仁、人参
治痢后肿满,气急喘嗽,小便如血。
Ⅱ号抗痨煎剂(《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
泽漆、百部、蒲公英、甘草。
治肺结核。
╔══════╗
║ 蝼蛄 ║ ( ㄌㄡ/ ㄍㄨ )
╚══════╝
【药用】蝼蛄科昆虫蝼蛄 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et Beaurois 或华北蝼蛄 G.
unispina Saussure 的成虫全体。
【性味与归经】咸,寒。有小毒。归膀胱、大肠、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用于水肿、腹水、小便不利等症。
本品有较强的利水消肿作用,故适用于大腹水肿、小便不利等实症,
可与大戟、芫花等配伍。如用治尿闭,可用蝼蛄焙焦,趁热研碎,用
黄酒或开水调服。
【处方用名】蝼蛄(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至五只,煎服。研末服,每次一至二只。体虚者不宜用。
【方剂举例】半边散(《普济方》):土狗(即蝼蛄)、大戟、芫花、甘遂、大黄
治水病。
╔══════╗
║ 茵陈蒿 ║( 附:铃茵陈 )
╚══════╝
【药用】菊科草本植物滨蒿 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 或茵陈蒿 A.Ca-
pillaris Thumb 的幼苗。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疸。
【临床应用】用于湿热黄疸
茵陈苦泄下降,功专清利湿热,为治黄疸之要药,主要用于湿热熏蒸
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
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
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
生的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
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处方用名】茵陈蒿、茵陈、绵茵陈、西茵陈(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 ,煎服。
【附药】铃茵陈:即玄参科草本植物姻行草之全草。功用与茵陈蒿相似,但在北方
许多地区将此品作为 " 刘寄奴 " 使用。
【按语】1.茵陈蒿苦寒清热利湿,功专治疗黄疸,力佳效宏,且随佐使之寒热,而
能理黄症之阴阳,故为临床所常用。虽入利水之类,略有渗湿之功,然
通利小便作用,并不显著。现据药理研究,本品有利疸作用,能增加胆
汁分泌,并有解热作用,足以证明数千年来的临床实验经验,确属宝贵。
2.古人认为黄胆的形成,是由于脾胃湿热蕴积所致,故以其为脾胃经药;
然湿热必熏蒸肝胆,致胆之外溢而现黄疸,故近人又认为,本品归经与
肝胆攸关,此乃认识之发展,且与实际相符合,所当于与以公认者。
3.茵陈虽为退黄要药,近人又用治急性无黄疸性肝炎,凡属湿热所致,亦
能奏效,则又不必拘之于退黄矣。
【方剂举例】1. 茵陈蒿汤(《伤寒论》):茵陈、栀子、大黄
治伤寒八、九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2. 茵陈四逆汤(《玉机微义》):茵陈、附子、干姜、灸甘草
治寒湿阴黄,手足逆冷,脉沉微细等。
3. 胆郁通(《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
茵陈、郁金、甘草
治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
【文献摘录】《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
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
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
《本草钩述元》:「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
相匹。」
《本草图解》:「发黄有阴阳两种,茵陈同栀子、黄柏以治阳黄,同附子、
干姜以治阴黄。总之,茵陈为君,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
之阴阳也。」
╔══════╗
║ 地耳草 ║
╚══════╝
【药用】藤黄科草本植物地耳草 Hypericum iaponicum Thumb 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苦,凉。归肝、胆经。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临床应用】1.用于湿热黄疸
本品能入肝胆,功能清热利湿,用治湿热黄疸,具有良好疗效,可
配合茵陈、金钱草等同用。
2.用于疮疡肿痛,毒蛇咬伤等症
本品有清热解毒作用,治疗疮疖肿毒或毒蛇咬伤,可用鲜草煎服,
另用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
3.用于跌仆伤痛
本品又能活血消肿,用治跌仆损伤,除煎汤内服外,还可用鲜草适
量,捣烂外敷。
【处方用名】地耳草 田基黄(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肝三方(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岳阳医院):田基黄、岗稔根、灸鳖甲、丹参
治肝炎,谷丙转氨媒正常,而其它项目不良者。
╔══════╗
║ 垂盆草 ║
╚══════╝
【药用】景天科草本植物垂盆草 Sedum sarmentoswr Bge. 的新鲜或干燥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淡、微酸,凉。归肝、胆、小肠经。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1. 用于湿热黄胆
本品能入肝胆,具有清热利湿作用,可用治湿热黄胆之症。近年来
,临床上单用本品治疗肝炎(包括急性黄胆性肝炎、急性无黄胆性
肝炎、以及绵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活动期),对降低血清转氨媒
有一定的作用,且可使患者的口苦、胃口不好、小便黄赤等湿热症
状减轻或是消除。
2. 用于疮疡肿痛,毒蛇咬伤等症
垂盆草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功效,用于痈肿初起,除煎汤内服外,
同时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可消痈退肿。垂盆草有善解蛇毒,为民
间治疗毒蛇咬伤的常用药品,可单用鲜草洗净导烂绞汁内服;也可
配合半枝莲、野菊花、鬼针草、车前草、生大黄等药煎汤内服,并
可用治水火烫伤之症。
【处方用名】垂盆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鲜垂盆草(鲜者,作用较好)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鲜草一两至二两,大剂量可用四两至八两
,煎服或洗净绞汁服。外用适量。
【按语】垂盆草原为民间治疮痈及毒蛇咬伤的常用草药,但因一般中药店不备,故
过去在临床上殊少应用。近年来发现本品可用治传染性肝炎,对降低转氨
有良好的近期疗效;跟据临床观察,有些病员在停药后又有转氨媒升高
的现象,为了提高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 利水渗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
╘══════════════╛
一、利水渗湿药功能有偏于利水渗湿、利水消肿、利水通淋以及利湿退黄之不同,应跟据
具体病情适当选用。
二、水湿病症,有兼热兼寒之分,应用时需配合清热药与祛寒药同用。如兼有脾虚不足,
肾阳亏损者又应配合健脾、补阳药同用。
三、为加强利水效能,如膀胱气化失司,可配伍通阳化气药同用,肺气失宣者可配宣畅肺
气药同用。
四、利水渗湿药效能有强有弱,质地有轻有重,故用量须适当掌握,个别药物用量过大可
致伤正,尤宜慎用。
五、凡细小种子或研成粉末者,入汤煎服应于包煎。
六、利水渗湿药,对于阴虚不足者应慎用。
具有利水渗湿作用的药物还有:
1. 利水渗湿:平地木(化痰止咳平喘药)、地龙(平肝息风药)、槟榔(驱虫药)
、茅根(止血药)、白朮(补虚药)
2. 清热利水:鸭拓草、竹叶、西瓜皮(清热药)
3. 利湿退黄:栀子(清热药)、虎杖(祛风湿药)
4. 利水消肿药:麻黄、香薷、浮萍(解表药)、半枝莲、半边莲(清热药)、郁李
仁(泻下药)、防己、五加皮、接骨木(祛风湿药)、路路通、大
腹皮(理气药)、泽兰、马边草、益母草(活血祛瘀药)、葶苈子
、桑白皮(化痰止咳平喘药)、黄耆(补虚药)。
5. 利水通淋:白花蛇舌草、白薇(清热药)、牛膝(活血祛瘀药)、琥珀(安神药)
、苎麻根(止血药)
╔════════════╗
║ 第 五 章 ║
║ ║
║ 化湿药 ║
╚════════════╝
凡功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化湿药,大多气味芳香,故又称为“芳香化湿药”。使用化湿药后,可以
使湿化除,从而解除湿困脾胃的症状,所以又称为“化湿醒脾药”或“化湿
悦脾药”。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喜燥而恶湿,爱暖而悦芳香,易为湿邪所困,湿困脾
胃(又称湿阻中焦)则脾胃功能失常,化湿药能宣化湿浊,醒悦脾胃而使脾运复健,
故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困脾胃、身体倦怠、脘腹胀闷、胃纳不馨、口甘多涎、大便
溏薄、舌苔白腻等症。此外,对湿温、暑温诸症亦有治疗作用。
化湿药性味大都辛温,归入脾胃,而且气味芳香,性属温燥或偏于温燥。
╔══════╗
║ 藿香 ║
╚══════╝
【药用】唇形科草本植物广藿香 Pogostemin cablin ( Blanco ) Benth. 或藿香
Agastache rugosus ( Fisch. et Mey ) O. Ktze. 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脾醒湿,辟秽和中,解暑,发表。
【临床应用】1. 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湿温初起等症
藿香气味芳香,功能醒脾化湿,为芳化湿浊之要药,故适用于湿阻
中焦、脘闷纳呆之症候,在临床上常与佩兰等同用。用于湿温出起
,可配薄荷、茵陈、黄芩等同用。
2. 用于呕吐、泄泻等症。
藿香芳香辟秽浊而能和理脾胃,适用于感受秽浊、呕吐泄泻之症,
可配苏叶、半夏、厚朴、陈皮等同用。对于胃寒呕吐之症,可配半
夏同用;如湿热者,可配黄莲、竹茹;脾胃虚弱者,可配党参、甘
草;妊娠呕吐,可配砂仁同用。
3. 用于暑湿症。
藿香微温,化湿而不燥热,又善于解暑,为解暑要药。其治暑湿之
症,不论偏寒、偏热,都可应用,临床经常与佩兰配伍同用。
4. 用于发热恶寒、恶寒发热、胸脘满闷等症
本品既能化湿,又能解表,故适用于外感风寒兼有湿阻中焦的症候
,常配伍紫苏、陈皮等同用。
此外,可治鼻渊,常可配猪胆汁等同用。
【处方用名】藿香、土藿香(洗净,晒干,切碎用)
广藿香(产广东者,一般认为功效较好。洗净,晒干,切碎用)
鲜藿香(新鲜者,洗净,切碎用。主要用于解暑)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鲜者加倍,煎服。
【按语】1. 藿香气味芳香化湿辟秽而和脾胃,性味辛温,散表邪而除表证,兼能解
除暑邪,为夏令要药,鲜者尤佳。又治鼻渊,颇有良效。而辛香而不过
散,温熙而不燥烈,故为临床常用药也。
2. 紫苏与藿香皆有发表和中的作用,紫苏长于散寒解表,且能安胎、解鱼
蟹毒;藿香长于化湿醒脾,且能解暑、治鼻渊。
3. 香薷与藿香皆为既能发表,又能解暑之药而香薷散寒解表力佳,且能行
水消肿;藿香则化湿醒脾力优,且能治鼻渊。
【方剂举例】藿香正气散(《和局方剂》):藿香、厚朴、陈皮、大腹皮、桔梗、
半夏、白芷、茯苓、苏叶、甘草
治外感不正之气,内伤饮食,头痛发热,或霍乱吐泻,或发疟疾。
不换金正气散(《和局方剂》):藿香、法半夏、苍朮、厚朴、陈皮
、甘草
治湿浊内阻兼有外感。
【文献选录】《药品化义》:「其气方香,善行胃气,以此调中,治呕吐霍乱,以
此快气,除秽恶痞闷。且香能和合五脏,若脾胃不
和,用之助胃而进饮食,有醒脾开胃之功。」
《本草正义》:「清芬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外胃,振动
清阳妙品。......霍乱心腹痛者,湿浊阻滞,伤及
脾土清阳之气则猝然撩乱,而吐泻绞痛,芳香能助
中州清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要药。」
「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熙而不偏于燥热,能袪除阴
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怠倦乏力,
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亦辟秽恶,解时
行疫气。」
「藿香虽不燥烈,然究是以气用事,惟舌有浊垢而漾
漾欲泛者为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
宜。」
╔══════╗
║ 佩兰 ║
╚══════╝
【药用】菊科草本植物佩兰 Eurpatorium fortunei Turcz. 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辛,平。归脾、胃经。
【功效】化湿醒脾,解暑。
【临床应用】1. 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湿温初起,以及口中甜腻等症。
佩兰气味芳香,善于化湿醒脾,功效与藿香相似,治疗湿阻脾胃症
候,两药往往相须为用。本品气味清香,性平不温,故又为治疗湿
温病症要药,常与藿香、黄芩、苡仁等药配合应用。此外,又适用
于湿热内阻、口中甜腻多涎、口气腐臭之症。
2. 用于暑湿症。
佩兰能醒暑化湿,用于内蕴、畏寒、发热、头胀、胸闷、胃呆等症
,常配合藿香、厚朴、荷叶同用。
【处方用名】佩兰、佩兰叶、陈佩兰(洗净,晒干,切碎用)
鲜佩兰(新鲜者,洗净,切碎用。主要用以解暑)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鲜者加倍,煎服。
【按语】1. 佩兰《本经》称兰草,性味辛平,气味方香,专入脾胃,有化湿悦脾之
效,有能解暑,为治疗暑湿内蕴之药,其为脾瘅要药,亦去化湿之功。
鲜品用于夏令作用尤佳。
2. 藿香与佩兰均能化湿和中、解除暑热,故临床往往相须配用,但藿香性
偏辛温,又能祛风寒、治鼻渊;佩兰则性属辛平,又为湿温、脾瘅之要
药。
【方剂举例】芳香化浊法(《时病论》):佩兰、藿香、陈皮、制半夏、大腹皮、
厚朴、荷叶
治夏月霉湿,胸腹满闷,气机不畅。
辛苦香淡汤(《湿温大论》):佩兰、藿香、川朴、半夏、黄芩、黄
连、枳实、滑石、苡仁
治湿温症。
【文献摘录】《素问?奇病论》:「津液在脾,故令人口干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
气也。」
《本草纲目》:「按『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气
,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发也,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本草经疏》:「肺主气,肺气郁结,则上窍闭而下窍不通,胃主纳
水谷,胃气郁滞,则水唋不以时化而为痰癖,兰草
辛平能散结滞,芬芳能除秽恶,则上来诸症自疗,
大多开胃除恶,清肺消痰,散郁结之圣药也。」
╔══════╗
║ 砂仁 ║ ( 附:砂仁壳、砂仁花 )
╚══════╝
【药用】姜科草本植物阳春砂 Amonum villqsum Louv. 或海南砂 A.longiligulare
T.L. Wu 或缩砂 A.xanthioides Wall. 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临床应用】1. 用于湿阻否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泄泻等症。
砂仁气味芳香,辛温通散,善于化湿行气,为醒脾和胃之良药,对
于湿阻脾胃引起的食欲不振及呕吐泄泻等症,常配合白朮、陈皮等
同用;对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常配合陈皮、厚朴、木香等同用
;对于脾虚气滞,可与党参、白朮等同用。
2. 用于脾胃虚寒,腹痛泄泻。
砂仁辛温入脾,能温中止泻,常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泄泻,多
与温中祛寒的干姜、熟附子,陈皮等同用。
3. 用于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砂仁又能安胎,故适用于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等症。临床上用治胎
动不安,常配合白朮、苏梗等同用;治妊娠恶阻,可配合半夏、竹
茹等同用。
【处方用名】缩砂仁、西砂仁(产国外,质较差,去壳,打碎用)
春砂仁、阳春纱(产广东阳春县者,质佳。春砂仁,附去壳者;阳春
砂,附带壳者。打碎用)
砂全 壳砂(带壳的西砂仁,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入汤剂宜后下。
【附药】1. 砂仁壳:即阳春砂或缩砂的果壳。性味、功效与砂仁相同,但温性略减
,力较薄弱。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呕恶等症。一般用
量一钱至二钱,煎服。
2. 砂仁花:即阳春砂的干燥花。功用及用量同砂仁壳。
【按语】1. 砂仁气味辛温,气味芳香,化湿而能行气,故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
温中而能止泻,故治寒湿为患,大便泄泻。更有行气安胎之功,能治胎
动、恶阻诸症。以其入脾胃肾经,故为中下焦寒湿气滞要药。
2. 前人临床处方应用熟地黄又恐其滋腻妨胃,每以砂仁拌用,诚有补而兼
行之利,维亦可另用佐之,不必拘于相拌而施之。
【方剂举例】香砂六君汤(《医方集解》):木香、砂仁、人参、白朮、茯苓、甘
草、陈皮、半夏
治气虚痰饮,呕吐痞闷,脾胃不和。
【文献摘录】《珍珠囊》:「治脾胃气结治不散。」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霍乱转筋,心腹痛。」
《本草经疏》:「气味辛温而芬芳,香气入脾,辛能润肾,故为开脾
胃之要药,和中气之正品,若兼肾虚,气不归元,
非此为向导不济。」
「若咳嗽多缘肺热,则此药不应用矣。」
《本草汇言》:「温中和气之药也。若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下焦之
气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
,奏效最捷。然古方多用以安胎何也?盖气结则痛
,气逆则胎动不安,此药辛香而散,温而不烈,利
而不削,和而不争,通畅三焦,温行六腑,暖肺醒
脾,养胃养肾,舒达肝胆不顺不平之气,所以善安
胎也。」
《玉揪药解》:「和中调气,行郁消滞,降胃阴而下食,达脾阴而化
谷,呕吐与泄泻皆良,咳嗽与痰饮俱妙。善疗噎膈
,能安胎妊,调上焦之酸腐,利下气之秽浊。清升
浊降,全赖中气,中气非旺,则枢轴不转,脾陷谓
逆。」
╔══════╗
║ 白豆蔻 ║( 附:豆蔻壳、豆蔻花 )
╚══════╝
【药用】姜科草本植物白豆蔻 Amonum Kravanh Pirre ex Gagnep. 或爪哇白豆蔻
A.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 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临床应用】1. 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胸闷气滞,以及湿温初起等
症。
白豆蔻气味芳香,辛温通散,功能化湿醒脾,兼能行气对湿阻气滞
作用较好,可与苍朮、半夏、陈皮等同用。本品气清上浮,能入肺
经,又可用于气滞胸闷之症,可配厚朴、枳壳等同用。此外,还可
用于湿温初起,如属热盛者可配黄芩、连翘、竹叶等同用;湿重者
可合淡渗利湿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
2. 用于恶心呕吐。
白豆蔻能温中散寒,具有止呕作用,用治胃寒呕恶,常合半夏、藿
香、生姜等同用。治小儿胃寒吐乳,可配砂仁、甘草共研细末,常
渗口中。
【处方用名】白豆蔻、豆蔻、紫豆蔻(带壳,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入汤剂宜后下。
【附药】1. 豆蔻壳:即白豆蔻的果壳。工用与豆蔻相同,但温性略减,力亦较弱。
适用于寒湿气滞、脘腹胀闷、胃呆、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一钱
至二钱,煎服。
2. 豆蔻花:即白豆蔻的干燥花。功用与用量同豆蔻壳。
【按语】1. 白豆蔻辛温而不热,芳香而气清,入肺经宣滞宽胸,入脾胃化湿行气,
温中而能止呕,为中上二焦寒湿气滞之要药。
2. 砂仁与白豆蔻,性味相同,皆入脾胃,均有化湿醒脾、行气宽中作用,
惟砂仁芳香而气浊,能温中止泻,且入肾经,适用于中下二寒湿气滞,
尚有安胎作用;白豆蔻芳香而气清,能温中止呕,且入肺经,适用于中
上二焦寒湿气滞之症。
【方剂举例】白豆蔻汤(《沉氏遵生》):白豆蔻、藿香、陈皮、生姜
治反胃呕吐。
【文献摘录】《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
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
《本草经疏》:「主积冷气及伤积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有主消谷
;温能通行,故主下气。东垣用以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
,去白睛翳膜,散滞之功也。」
《玉揪药解》:「最驱膈上郁浊,极疗恶心呕秽,嚼之辛凉,清肃肺腑,郁
烦应时开爽。」
《本草求真》:「本与缩砂密一类,气味既同,功亦莫别,然此另有一清爽
妙气,上入肺经气分,而为肺家散气要药;其辛温香窜,
流行三焦,温暖脾胃,......不似缩砂密辛温香窜兼苦,
功专和胃、醒脾、调中,而于肺、肾其它部则止兼而及之
也。」
╔══════╗
║ 苍朮 ║
╚══════╝
【药用】菊科草本植物茅苍朮 Atractlodes lancea(Thunb.)DC. 或北苍朮 A.ch-
inensis (DC.) Koidz. 或关苍朮 A.japonica Koidz.ex Kitam 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明目。
【临床应用】1. 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寒湿白带,湿温病以及湿热下注、脚膝
肿痛、痿软无力等症。
苍朮温燥而辛烈,主要用于寒湿较重的症候一般以舌苔白腻厚浊作
为选用的依据。由于其燥湿力强,湿去则脾胃得以健运,故称其功
用燥湿健脾。临床用治湿阻脾胃,而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倦怠
乏力、舌苔白腻厚浊等症,常与厚朴、陈皮等配伍应用;用治寒湿
白带,可配白芷同用。本品虽属温燥之品,然燥湿力强,又每配合
清热之品以治湿热为患之证,如湿热白带,又可配知母、苦参、墓
头回;湿热下注、脚膝肿痛、痿软无力,可配黄柏、牛膝、苡仁等
同用;湿温病证可配石膏、知母等同用。
2. 用于风湿痹痛、肢体关节疼痛。
本品既能温燥除湿,又能辛散祛风,散除经络肢体的风湿之邪,对
寒湿偏重的痹痛尤为适宜,可配合羌活、独活等同用。
3. 用于风寒表证。
本品辛散,兼能散寒解表,适用于感受风寒湿邪的头痛、身痛、无
汗等症,常与羌活、细辛、防风等同用。
4. 用于夜盲、眼目昏涩。
苍朮生用有明目之功,为治夜盲要药,可与猪肝或羊肝、石决明等
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气味芳香,又能辟秽,民间每于夏历端午节用苍朮与白芷
在室内同燃,用以辟疫。经近人实验,此法确能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处方用名】制苍朮(用米泔水浸透,再蒸黑,减少辛燥之性。)
炒苍朮(用麸皮拌炒至微黄色为度,减少它辛燥之性。)
生苍朮(用米泔水浸润,切片,晒干。药性较辛燥。)
茅朮、炒茅朮、焦茅朮、灸茅朮(麸皮拌炒)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 苍朮苦温,能入脾胃,燥湿健脾,以除寒湿中阻之症;辛香且主行散,
祛风胜湿,以治风湿痹痛之候。兼能发散除风湿在表,且可明目愈雀目
夜盲。
2. 苍朮性偏温燥,易于伤阴,以湿浊内阻、舌苔厚腻者用之为宜。如阴虚
有热、大便燥结及多汗者,不宜应用。然雀目夜盲之症则不必拘于有湿
才可应用的说法。
【方剂举例】平胃散(《和局方剂》):苍朮、知母、陈皮、甘草
治呕吐腹泻,上腹部痞满疼痛。
二妙散(《丹溪心法》):苍朮、黄柏
治下肢红肿疼痛,痿弱无力。
白虎加苍朮汤(《活人书》):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苍朮
治湿温,汗多,身重足冷;或湿痹化热,以及夏秋季高热,具头重
如裹,胸闷,口可不欲饮,关节疼痛,舌苔白腻者。
神朮散(《和局方剂》):苍朮、高本、白芷、细辛、羌活、川芎、
甘草、生姜、葱白
治外感风寒湿邪,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者。
【文献摘录】《本草通玄》:「宽中发汗,其功胜于白朮,补中除湿,其力不胜白
朮。大抵卑坚之土,宜以白朮以培之,敦阜之土,
宜于苍朮以平之。」
《药品化义》:「味主辛散,性温而燥,燥可去湿,专入脾胃,主治
风寒湿气,山岚瘴气,皮肤水肿,皆辛烈逐邪之气
也。统治三部之湿,若湿在上焦,易生湿痰,以此
燥湿行痰;湿在中焦,滞气作泻,以此宽中健脾;
湿在下部,足膝痿软,以此同黄柏治痿,能另足膝
有力;取其辛散气雄,用之散邪发汗,极其畅快。」
《本草正义》:「气味雄厚,较白朮愈猛,能切上切下,燥湿而宣化
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
用之。最能驱除秽浊恶气,阴霾之域,久旷之屋,
宜焚此物而后居人,亦此意也。凡湿困脾阳,倦怠
嗜卧,胸膈满闷,甚则??胀而舌浊厚腻者,非茅朮
芳香猛烈,不能开泄,而痰饮弥漫亦非此不化。..
....而脾家郁湿,或为??胀,或为肿满,或为泻泄
疟痢,或下流而足重跗肿,或积滞而二便不利,及
湿热郁蒸,发为疮疡流注,或寒湿互结,发为阴疽
酸痛,但有什浊不可见证,茅朮一味,最为必需之
品。是合内外各病,皆有大用者。」
╔══════╗
║ 厚朴 ║ ( 附:厚朴花 )
╚══════╝
【药用】木兰科乔木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Rshd et Wils. 或凹叶厚朴
M.offcinalis Rend.et Wils.var.biloba Rehd.et.Wils. 的干皮、根皮及
枝皮。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燥湿行气,降逆平喘。
【临床应用】1. 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以及气滞胸腹胀痛,便秘腹胀,梅核气等
症。
厚朴既能温燥寒湿,又能行气宽中,为消胀除满之要药,常与苍朮
、陈皮等配合用于湿困脾胃、脘腹致胀满等症。本品行气作用较佳
,对气滞胸腹胀痛,可配木香、枳壳同用;便秘腹胀,可配大黄、
枳实同用;治痰气互结梅核气,可配苏叶、半夏等同用。
2. 用于痰都咳嗽等症。
厚朴又能温化痰湿,下气降逆,故可用于痰湿内蕴、胸闷喘咳,常
与苏子、半夏,或麻黄、杏仁等同用。
【处方用名】厚朴、制川朴、制厚朴(用生姜、苏叶煎汁,趁热拌入,吸匀拌透,
干燥后用。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功。)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厚朴花:即厚朴的花蕾。功能宽中利气,化湿开郁,适用于湿阻气滞所致
的胸痞满及肝胃气郁、胃脘疼痛等症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