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公务员考试

2006年云南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0-07-12发布者:郝悦皓大小:58.81 KB 下载:0

2006 年云南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 满分:100 分 时限:120 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 30 分钟,作答 90 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材料一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已有 1800 多年历史,是目前徽派古建筑遗存最多的村落之一。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黄山市一大批古村落相继掀起了旅游开发热潮。呈坎和皖南大部分山村一样,人均耕地非常少,到上世纪末, 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过 2000 元。经济不发达,也给古村落保护带来了重重困难。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使村民致富并 促进古村保护就成为当地的必然选择。2001 年 5 月,镇政府开始在呈坎开发“乡村游”。他们意识到,呈坎最吸引人 的就是它的古貌。因此他们不急于建什么拆什么,而是先从整治环境入手,拂掉“灰尘”,“擦亮”呈坎。为此,镇村干 部挨户上门做工作,谈卫生整治的必要性,谈发展旅游的必要性,最终,村民们都被感动了,乱搭乱建在公共场地的 牛栏猪圈顺利地被拆除,大街小巷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呈坎的“乡村游”迅速发展起来,收入也由 2003 年的 1 万元 提高到 2005 年的 100 万元。今年仅“五一”黄金周首日,游客就达到 2000 人。 旅游业的发展,使呈坎人更意识到祖辈留下的这个古村落的巨大价值。在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任务面前,呈坎村采 取了几项措施,既保护古村落,又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 一是筹资 140 多万元,帮助古民居里的农户改水改厕,清理穿村而过的小河,将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缆等 全部铺设在地下。二是在古村落外重新规划、建设新村。三是对古村落里的一些与传统建筑特点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整 改。 材料二 我国经济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要实现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这对各地政府提出了 越来越高的要求。能否将地方经济搞上去,成为各级政府优先考虑的工作重点。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于 是,各地政府往往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争取发展地方经济。我国中部某省某市位于山区,山多地少,交通闭塞,经济 长期处于停滞状况。随着一些发达地区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开发区种植大树成为美化环境、招徕客户的一个重要 手段。于是该市山区的古树名木成为许多房地产开发商竞相追逐的商品。一方揣着重金前来买树,一方除了这天赐的 财富别无其他可以换钱的东西,两方面一拍即合。参天的古树被连根挖出,运往大城市,而该市很快在经济上取得了 显著的效益,领导有了政绩,山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但有一位常年研究该地森林植被的专家对此却提出了强烈的 反对意见,他说:“这些古树已经在这里生长了千百年,本身具有不可替代、难以再生的价值不说,它们对该地的环 境、水土更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卖树换钱。的确解决了眼前的一些小利益,但从长远看,这种做法却是短视的,无 1 异于竭泽而渔。追求经济发展当然无可厚非,但首先要对自身的条件有清醒的、长远的认识。这里的森林其实就是不 可多得的财富,应该保护好这份财富、利用好这份财富求得发展。不根据这天然的资源在保护中求发展,不想法子为 子孙后代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遗产,将来哭都来不及!” 材料三 青藏铁路的开通,是中国的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必将在各方面产生极为 深远的影响。对于普通人来说,西藏意味着美好无比的大自然,意味着诗情画意,能到西藏走一走,是无数热爱大自 然、热爱文化的人们的一个梦。但是。随着交通的便利,西藏旅游将迅速升温,将会有无数的人慕名而来。西藏本地 在获得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将面临着环境保护、文化保护方面的巨大挑战。 不久前,有关方面组织一些在西藏工作、生活多年,对西藏有深刻认识的专家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大家集思广益 , 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专家说,对于西藏文化,最根本的是保护,应该在尊重、保护历史的基础上来谈发展。他说: “我打个比方,原来我心目中的大昭寺的感觉是曲径通幽,两边全是藏族建筑,很悠然、神秘地看见桑烟袅袅,金顶 闪光。人慢慢地走进去,从身体到心里,有一个欣赏感受的过程。现在广场修了后,就没这种感觉了,一览无余,彻 底曝光,全裸了!我觉得以后要注意这个问题,尽可能多保留些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 另一位摄影家对此有同感,他说:“现在我到了拉萨的感觉,跟北京没什么区别。我在阿里的古格遗址的顶上,都 能听到清晰的手机电话声。在那个古格遗址,我曾最早拍摄过获奖作品,非常原始、荒蛮、荡气回肠的,野鸽子飞在 佛塔边,那是我的成名之作啊!这次去,又在原地拍了一张片子,结果是电线杆子、楼房,都在旁边,那些原始壮观 给人震撼的景观荡然无存了。这种感觉包括我到了珠峰,珠峰完全成了旅游胜地,跟一个闹市一样,马车队来回接来 接去,到处是帐篷。我们不能拒绝现代文明,不能拒绝西藏的发展。但我们是不是能够有恰当的保护措施,让原始的 东西还保持原始状态?所以青藏铁路开通后,我在摄影圈里就写到了这种担忧。千万不要铁路通了后,就人山人海地 奔到西藏去!” 一位作家说:“一条钢铁巨龙爬上世界屋脊,一片脆弱而神秘的土地向世界敞开了大门,美丽圣洁的生命从此不设 防……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湄公河)、怒江、印度河以及雅鲁藏布江等亚洲大 河的发源地。高原上生物资源丰富,拥有包括藏羚羊、野牦牛、岩羊、雪豹、棕熊、孟加拉虎、黑颈鹤等多种珍贵的 野生动植物。但是,由于高达 4000 米以上的海拔,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将极难恢复。 如何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结合,是亟待大家共同关注的紧要问题。铁路的修筑无疑会改善广大藏族同胞的 生活条件,给青藏高原带来生机和活力。但机遇和危害并存,由于进藏交通成本的下降,必然导致大量游客的进入… …这片脆弱的土地能否承受如此压力,从我们一个文人、作家的角度,当然希望永远保留那片田园牧歌式的、诗一般 的生活,将它留在那片高原上,但实际上人类是要进步的,那片高地上的人还是希望过上文明的生活。 但是,文明和文化,并不是矛盾的。文明总是要把文化带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我们如何把这个代价和阵痛减轻到最小,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就是科学。” 材料四 项氏民居搬迁后,龙游县横山镇项家村人可以放开手脚搞新村建设了。日前,村干部项根发指着搬迁后空出来的 那块地告诉记者: “根据规划,村里的主要道路将从这里穿过。” 项氏民居属于元末明初的古建筑,曾一度让项家村人左右为难:古建筑年久失修,大部分倒塌,文化环境破坏严 2 重,难以列入县级保护文物之列,但建筑本身年代久远,且有干栏式建筑的特征,具备较高的价值。拆了可惜,不拆 又没钱保护,还影响村庄建设。如今,项氏民居已整体搬迁至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游县城郊的龙游民居苑, 项家村人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据调查,龙游各地保存下来的明、清、民国初期各种民用建筑有 300 多座,包括府第、民居、宗祠、戏台等,大 部分和项氏民居一样,成了当地人建设新农村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有效地保护这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龙游县选 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依据单体建筑原真性原则,最大限度地使用原材料、原工艺,保留古建筑的原有色调、 形状和风格,拆至鸡呜山,开辟龙游民居苑,实行古建筑迁建异地保护。目前,全县已投入资金 2200 多万元,拆 迁复建古建筑 24 座,另有戴氏民居和傅家大院正在施工中。 “龙游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老百姓建新房的愿望又非常强烈,很多散落民间的文物,需要我们去保护,所以 我们的任务很重。”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黄国平表示:“该县将分期分批予以保护,下一步计划投资 400 多 万元,迁建保护黄家溪头民居和青塘坞民居。” 材料五 “五一”期间在江南,游景点,看名胜,一个最大的感受是人流滚滚,拥挤异常,说是“煮饺子、下澡堂”,并不为过 。 在上海豫园,进出都要搏力,在苏州狮子林,众多的太湖石垒成的假山石林,七上八下、钻来钻去的人们,远看好像 在捉迷藏。在水乡周庄,桥上街头,沈厅张厅,来往都逼仄而行。美景和名胜,被旅游者暴挤而不堪重负,游人也啧 有烦言。 花钱买罪受,哪里是在欣赏美景,分明是在折腾人折腾风景。旅游黄金周,每在一地,都少不了如此议论,而于 今为盛。 这还算好些,然而,最近又有一些文艺类的节目,选点在名胜和景观好的旅游点,美其名为搞大型实景戏,把“赚 钱与艺术”、旅游与文化相结合。让本不堪重负的美景,更为难受其重。前有漓江,今有丽江,搞所谓的“印象”式的文 艺,在景点上搭台垒架,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的资金,引起了有识之士的不满。不可想像,在优美的自然风景点,数百 人的演出场地,高高的演出台,不说是占用景点的绿地,就是这么多的人马,在这个空间的活动,也会践踏绿地,损 伤植被的。也许已意识到这点,有报道说,在演出开排时,导演就三令五申向全组要求,不给环境制造污染,并提出 “实景演出的特点是环保,不能有光污染、声污染,不能改变当地的自然风貌”的“死命令”。演出通过了环保局的全部 检测:所有江面上的道具都是漂浮的,所有船不用发动机,不用燃油。所有灯光、音响的布线都要用独特的材料或绕 道,变成隐蔽式或隐藏式。“不破坏古城”是第一前提。 能否做到,这是个不低的要求,令人生疑。就算现在有高科技撑腰,有纳米技术,有环保型的道具,还有人的聪 明,可是,演出总得有声音吧,在空旷原野,高声喧哗难道不会造成污染?布线走管,难道不挖土折枝?也许,这些 是以“不破坏古城为第一前提”,但是不能因此就可以把绿地和植被这些有生命的大自然生态不当回事。这种因拍摄影 视,把自然风光破坏的事,不久前就曾发生过。 重要的是。现在文艺制作动辄向自然借景,实在是个可笑的行为。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到一个名胜景点,总 有人在那里划出一块地,支起拍摄机器,占用公众的旅游地,让游人反感。更有甚者,现在直接把戏搬到了大自然中, 实景戏成了时尚。这让人想起一些不伦不类的行为艺术。而所谓的“赚钱与艺术结合”,是让名胜古迹、优美的原生态 3 自然,不能承受艺术之重。难道没有美景,没有自然,就没有灵感,就不可以大制作,吸引不了观众? 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特别是那些不能再生的自然文化,是件大事。领导者有责,艺术家也有义务。让艺术满足旅 游之需,把名胜景点涂抹上莫名其妙的行为艺术色彩,是以牺牲美景和自然为代价的。艺术的美是有功利的。在人类 文化遗产面前,在风光名胜面前,艺术家应当敬畏,更应当珍重和守护。 材料六 今年 6 月 8 日,记者从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获悉,为了提升每一位乘坐青藏铁路列车旅客的环保意识, “绿色江河”将组织环保志愿者走进列车车厢,对旅客进行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目前,志愿者招募工 作已经开始。 青藏铁路被称为中国第一条生态环保铁路。“绿色江河”负责人杨欣接受采访时说:“随着青藏铁路通车,我们认为 迫在眉睫的是要提升每一位旅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通过铁路进入青藏高原的旅客都能接受环境保护知识的熏陶, 掌握最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并且从每个旅客自身做起。”基于上述观点,“绿色江河”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志愿者, 让志愿者走进列车车厢,让乘坐进藏列车的乘客不仅仅感受青藏高原的蓝天雪山、宗教文化,也能感受到一些绿色与 环保的氛围。 据了解,志愿者在经过严格挑选和短期培训后,将于 7 月 10 日从格尔木登上开往拉萨的列车,通过广播、发放 宣传品、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介绍铁路沿线的景点、野生动物及环境保护状况,同时传播环保理念和知识,力求感 染更多的游客。环保宣传工作从格尔木起,到沱沱河车站结束,志愿者下车后将登上从拉萨返回格尔木的列车,进行 同样的宣传,直到格尔木结束下车。整个活动志愿者将被分为 3 批,每批工作时间为 20 天(其中培训 5 天)。项目周 期为 45 天,至 8 月 25 日结束。 三、作答要求 1.假如上述给定的材料是你在城乡调查研究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请用不超过 300 字的篇幅,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概 括“保护资源和人类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要求:归纳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 分) 2.请用 300 字以内的篇幅,从政府制定政策和措施的角度,就如何解决给定的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 要求:条理清晰,有针对性,切实可行。(30 分) 3.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用 1000 字左右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楚,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 分) 三、作答要求 1.假如上述给定的材料是你在城乡调查研究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请用不超过 300 字的篇幅,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概 括“保护资源和人类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要求:归纳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 分) 2.请用 300 字以内的篇幅,从政府制定政策和措施的角度,就如何解决给定的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 要求:条理清晰,有针对性,切实可行。(30 分) 3.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用 1000 字左右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楚,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 分) 参考答案: (一)保护资源和人类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协调好资源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问的关系。有些地 4 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得一时的经济利率,其结果是涸泽而渔,破坏了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牺牲了子孙 后代的长远利益;而有地方则较好的协调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保护环境资源和人类 文化遗产与发展经济之间的问题,不仅是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应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二) (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和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爱 护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氛围。 (2)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保护资源和人类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 (3)加强保护资源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管理,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建立奖惩机制。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精,对资源和人类文化遗产有深厚感情和热情的专业队伍,形成文 化遗产抢救、保护、研究和管理的人才库。 (5)利用社会力量参与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6)坚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 (7)建立与完善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对破坏资源和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现象依法严肃处理。 (三)参考范文略。 三、解答 (一)答案提示 首先,掠夺性开发破坏了旅游资源。一些地区开发项目占了大量的海湾、沙滩和温泉疗养区域。还有一些地方在 旅游资源周边兴办工业,给景区的环境带来严重污染,致使旅游资源失去应有的价值。 其次,部分地方资源保护意识比较薄弱,旅游资源遭受人为的严重破坏,严重影响了单体质量等级评定和远期开 发前景。一些企业和部门缺乏应有的保护文物和生态环境意识,致使一些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无论从自身或是外部环 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三是部分游客素质较低,环保意识较差,旅游资源人为破坏情况严重。有些游客在旅游景点随意触摸攀爬古木古 迹,甚至在上面乱刻乱画,损害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寿命。还有一些旅游者在旅游区内狩猎、采伐、露营和野炊, 破坏了旅游区的生态环境。 (二)答案提示 充分认识保护区开展旅游的特殊性。这是保护区开展旅游的前提。 进行功能分工。应根据保护区的具体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规划,尤为重要的是要做好功能分 区工作,健全环保机制。保护区开展旅游,应尽快建立健全环保机制:行政立法机制,包括对到保护区旅游的单位、 个人的一系列限制性规定,如人员定额、禁令和制裁措施等;经济计划机制,按时间尺度划分,包括近期、中期、长 期规划,它补充行政立法机制,以经济计划为手段,对保护区旅游事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进行宏观调控。保护区经营、 管理人员应以劳力、知识和技能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以此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保护区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在经营思想上,应改变目前"粗放经营"的做法,而以优美的自然 环境、优质服务取胜,必要时可适当限制游人人数,以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 (三)答案提示 5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3 页,此文档共6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下载需知: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