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6

手机扫码关注微信
随时随地刷题

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6

推荐等级:
  • 卷面总分:100分
  • 试卷类型:真题试卷
  • 测试费用:¥5.00
  • 试卷答案:有
  • 练习次数:0
  • 作答时间:0分钟

试卷介绍

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6

试卷预览

  • 611960年,美国的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下列各项中,对特里芬的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力争回归原来的金本位制

    B.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C.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是一对孪生兄弟

    D.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
  • 621948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高达53.4%,德、英、法则分别为3.6%、11.2/0、3.9%。下列各项不符合当时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达到堪称霸主地步的表述是

    A.美元成为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

    B.美国掌握了世界银行大约1/3的投票决定权

    C.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D.“马歇尔计划”使西欧在近半个世纪里一直受制于美国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
  • 63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要求国会批准某一个协定的咨文中说:“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石是关于国际货币基金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议书。”文中所指的“协定”最有可能是

    A.《布雷顿森林协定》

    B.《联合国家宣言》

    C.“马歇尔计划”

    D.《开罗宣言》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
  • 64假如你是布雷顿森林会议中的美国代表,你的发言不包括的是

    A.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B.各国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C.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使用议定书》

    D.建立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
  • 65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图中“ ”表示合作关系,“ ”表示对抗关系,阅读下图,甲、乙、丙所代表的国家正确的是

    A.甲是中国、乙是英国、丙是法国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英国

    C.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D.甲是法国、乙是日本、丙是美国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
  • 661972年美苏双方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声明,《反弹道导弹条约》妨碍了美国发展保护自己的人民免遭今后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导弹袭击的防御。但其实质是为加紧研究导弹防御系统寻找借口。美国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表明(   )

    A.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B.独立自主是各国外交政策的共同特点

    C.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

    D.意识形态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
  • 67观察图:图中握在一起的手上分别写着“缓”、“和”;刀身上都 写着“优势”两字。据此判断该漫画最有可能是讽喻

    A.二战后的美欧关系

    B.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美关系

    C.二战后美苏冷战

    D.两极格局解体后的美俄关系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
  • 68图所示事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B.中国政府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根本变化

    C.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美国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政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
  • 69图反映的信息有 ①美苏关系紧张     ②苏联欲与美国“平起平坐” ③战略优势在美国   ④美苏争霸威胁世界和平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
  • 70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   )

    A.结束越南战争

    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

    C.撤出古巴导弹

    D.签订《华沙条约》

    开始考试练习点击查看答案
 7/9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