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31日,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首批30名队员结束为期半年的维和任务乘机回国。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是我国第一支赴海外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的防暴警察部队。对于此次维和行动,台湾当局曾诬蔑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干涉别国内政。这种说法之所以是诬蔑,是因为我国 ( )
发布时间:2020-11-13
A.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维和行动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C.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D.行使国家对外职能的需要
试卷相关题目
- 12005年4月3日,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首批队员结束为期半年的维和任务回国,这是我国第一支赴国外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的防暴警察部队。中国组建维和部队并赴国外执行维和任务,表明 ( )①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我国的国家利益 ②中国支持联合国的一切活动,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中国与海地两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是联合国的宗旨之一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2005年4月3日,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首批队员结束为期半年的维和任务回国,这是我国第一支赴国外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的防暴警察部队。中国组建维和部队并赴国外执行维和任务,表明 ( )①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我国的国家利益 ②中国支持联合国的一切活动,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中国与海地两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是联合国的宗旨之一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自1993年至2004年9月,台湾当局参与联合国的企图连续12次遭到失败。这是因为 ( )①我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之一 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③台湾不能参加任何国际组织 ④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2004年6月22日,中国外长李肇星在青岛同日本外相举行会谈时,建议两国共同开发海上天然气,但日方却再次抛出了所谓中间线理论,主张在钓鱼岛西侧划分两国海域线,并于7月7日公然派出海洋地质调查船开始在所谓的中间线以东的中国海域开展矿产资源调查。日本的行为 ( )①是对中国的侵略 ②违背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 ③侵犯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④没有履行好主权国家的义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的民主权利,也是公民参与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的是 ( )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政治自由
C.人身自由权
D.生存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23万多人死亡,经济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世界众多国家向各受灾国提供了巨额援助,其中意大利等国还宣布延长受灾国债务偿还日期。这表明 ( )
A.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人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
B.世界各国的利益是一致的
C.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正在改变,其目的也不再是追求剩余价值
D.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具有一致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中美首脑在过去一年中举行过三次会晤,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和中美关系的方方面面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中美两国加强合作对维护整个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说明 ( )
A.中美双方存在共同的利益
B.中美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C.中美双方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D.中美双方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长说:“‘安大线’(俄罗斯将原油输往中国的线路)能否开工,关键取决于它的上马能否符合俄中双方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如果能,它就没有停工的必要。”他的话表明 ( )
A.俄罗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是一致的
B.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C.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前提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美国从1990年以来,连续多年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关于中国人权问题的反华提案。但期间却有两年出现例外:一是1991年因爆发海湾战争,美国为争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作未搞反华提案;二是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要访问中国,为了营造良好气氛,也没有搞反华提案。这表明 ( )
A.国际关系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B.美国把本国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C.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推行霸权主义
D.国际形势总的趋势趋向缓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2003年3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在没有经过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正式宣布美国及其盟国推翻伊拉克政权的战争开始。美国致力于推翻伊拉克政权的根本原因是 ( )
A.美国为了维护联合国的权威
B.伊拉克严重危及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C.控制中东地区,谋求国家利益
D.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