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其它分类 > 学历类其它 > 高中教育高二历史湖北省孝感市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确立这一方针的历史文献是(     )

发布时间:2024-07-03

A.《论联合政府》

B.《论十大关系》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试卷相关题目

  • 1程思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做了介绍。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这反映了《论持久战》(     )

    A.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方向

    B.对国民党抗战产生一定影响

    C.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

    D.对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起了积极作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孙中山提倡,“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为利国福民之神圣……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该文“社会主义”意为(     )

    A.倾覆满清君主专制的民族主义

    B.创建民主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C.推广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

    D.铲除私人资本的科学社会主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1912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曰:“(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翻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该文本质体现出革命派(     )

    A.已然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

    B.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

    C.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D.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他评价的是(     )

    A.百日维新

    B.《资政新篇》的提出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共十四大政治报告是中国20世纪末叶发表的、走向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其主要依据是中共十四大(     )

    A.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坚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D.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2014年10月9日,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曾被誉为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下列作品与该作者创作艺术风格相似的是(     )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