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相关题目
- 1文章举唐代“封驳”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A.监察制度历史悠久
B.君权受到一定约束
C.唐代各部分工明确
D.纠错机制逐渐出现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填人第2段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学无术尊崇
B.唯我独尊遵循
C.昏庸无道推崇
D.—言九鼎信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2016 •北京)长远以来,中国就重视文化立国,礼治即表现在国家治理中体现出文 化的精神。儒释道、诸子百家文化数千年来成为中国人的思想血脉,影响了各个朝代的 主流思想。“仁义礼智信”“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对中国古代治国 理政以及全体中国人的人格言行影响很深。众所周知的如《论语》《大学》等成为数百年 来包括帝王在内的治国理政者们的必读书,历史上国家治理者推行“敬天法祖”“以孝治 天下”等理念和做法,都是礼治的表现。中国历史的主流,与其说是人治,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思想影响下的帝王及士大夫们在治理国家。虽然经历许多次改朝换代,期间也有一些 的帝王,但中国社会治理的背后,总体来说都有着中国文化思想作为底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对 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 。在礼治之下,总体来看中国历史上也发展出了与其相应的法治,有法制体系以规范 社会治理的各方面。比如有监察制度以保证官员廉洁奉公,有官员选拔制度以保证任人 唯贤,等等。就监察制度来说,唐朝就有“四善二十七最”“六察法”等,对官员的监察和 考核进行严格详细的规定。对皇帝本身,也不是没有约束制度。比如在唐朝三省六部制 下,虽然最髙命令是皇帝诏书,但诏书由中书省拟撰,后经门下省复审。门下省如果认为 不妥,可以“封驳”,也就是把皇帝命令挡回去。“封驳”在汉代已经出现,唐代“封驳”的 例子屡见不鲜,宋朝也延续了这一制度。明朝来华多年的传教士利玛窦也注意到,“如果 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对法治的推崇,屡见于古代经典。比如《管子》说“法令者,群臣之所共立也”;荀子 认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这些思想都对中国历史上的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些人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法治,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国人应该有足够的文 化自信。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时期,整个社会能按照一定规则和制度来进行治理,并实现 较长时间的良性运转,至少应说是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法治特色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就 认为“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连《历史的终结》一书作者弗 朗西斯•福山也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发明了好政府”。当然中国历史上的治理,有时代的局限性,也有很多不完善乃至糟粕的东西,但我们 不应简单以人治抹杀中国古代治理经验,从而失去了取其精华的机会。比如历史上的监 察制度、选官制度等经验就值得借鉴。笔者也注意到,历史上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那些 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当文化精神比较衰退保守的时候, 便出现社会治理和制度的相对颓废。所以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佳意 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应大力加强“礼治”,注重夯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作者反驳了以下哪种观点?
A.中国文化中存在糟粕
B.文化昌明时代社会治理更为完善
C.中国历史上没有法治
D.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实验者观察到下列四个现象,哪一现象能在最大程度上体现阿拉尔博士在文中 提到的“修正”过程?
A.关于总统大选新闻的评论引发口水大战
B.某知名品牌的新产品发布会的评论反响寥寥
C.关于股市走向分析的评论得到网友一致认可
D.网友对某场球赛胜负预测的评论呈“一边倒”态势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网络消费者的从众心理
B.羊群效应在网络中的表现
C.大数据在心理研究中的应用
D.社交网络中网友评价的误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
A.要法治不要人治
B.中国人发明了好政府
C.政治文化传统漫谈
D.礼法并治是中国的政治传统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2017 •国家)我们的生活被各式各样的信息塞满挤爆,常常来不及消化,就被迫接 收下一个信息,这导致信息的传递处于无意识处理的状态,很多问题都来不及深人思考。 长期下来,我们的大脑容易被既定的观念限制,看似精明却往往漏洞百出。商家、推销 员、诈骗集团等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巧妙操弄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制造一个又一个骗局, 我们则比想象中更容易落人圈套,还认为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策。骗局的根源之一:其实我们活在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中。当我们在看世界时,我们是真的“直接”看到了世界,还是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 呢?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们当然是直接看到了世界,但事实上,我们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完全是大脑解码后传递给我们的产物。当我们看到、听到、闻 到、尝到或摸到东西时,我们真正“接触”到的,只是大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①我 们所有的知觉经验,完全是大脑的产物。大脑通过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和信号转变 成电生理信号,这些电生理信号又被转化成知觉意识。我们所体验到的,就是这些由大 脑产生的知觉意识。换言之,我们的知觉意识,完全是大脑创造出来的知觉假象。由于 是大脑模拟的虚拟现实,其中就会有错误或漏洞。这就是大脑容易受骗的第一个原因。骗局的根源之二:各种思考捷径帮倒忙。在演化过程中,大脑竭尽所能地让这些模拟的知觉能够逼近真实世界,好让我们可 以顺利存活于世界之中。②但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野性世界,大脑常常需要选 择牺牲少许的“正确性”以换取“速度”,“思考捷径”就是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种快 捷计算方式。通过某些事先建立好的预设,大脑可以节省许多资源。③我们无论怎 样使用意志去穿透认知,都不可能改变大脑的想法。科学家们把这种无法通过意志力进 行矫治的认知现象,称为“认知不可穿透性”。这种“认知不可穿透性”,正是大脑可能欺 骗我们的另一'重大原因。骗局的根源之三: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大脑容易受骗或出错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因为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大脑 中的电生理信号在被转化成知觉意识之前,必须先经历一系列无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④比如突触释出神经传导物质、电子信号在脊鞘上跳跃等过程,这些完全不会出现 在我们的意识层面。大脑不让我们意到这些庞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如果把所有 的信息处理过程全部呈现到意识中,我们将会被信息淹没。因此大脑选择只让我们意识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但是, 。当我们无法意识到这些庞大的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时,这些会偷偷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就很容易成为被人利用的漏洞。下面这个段落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个位置?大脑预设人脸一定是凸出来的,不可能是凹进去的。这种类似的预设在“大部分” 状态下都是恒定的,因此在演化过程中,它们已经被写人大脑的默认值之中。在这种情 况下,即使科学家制造出脸向内凹的人脸模型,在人类的视觉与大脑解码系统中,我们看 到的人脸模型仍然是凸出的。
A.①
B.②
C.③
D.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关于认知不可穿透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快捷计算方式有关
B.是大脑创造出来的一种知觉假象
C.发生在大脑中的电生理信号被转化成知觉意识之前
D.意志力无法穿透的认知对象是相对不重要的信息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填人文中最后一段画横线部分暈恰当的一句是:
A.任何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B.大脑的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
C.大脑对重要性的判断可能出错
D.信息的重要与否可能因时而异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下列哪组词语能更好地解释为什么大脑容易受骗?①无意识信息处理 ②思考捷径③意志力薄弱 ④信息过载⑤知觉假象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