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其它分类 > 招考类其它 > 行测判断言语理解练习题7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2017 •联考)①心理学领域有个术语叫作“羊群效应”,专门用来形容人类的从众 心理。羊群有个习性,就是跟着头羊走,无论前面的沟有多宽,只要头羊率先跳过去,后 面的羊便会跟着往前跳。羊群效应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社交网站的出现提供 了一个绝佳的实验场,研究者可以通过大数据的研究方法排除个案的影响。② 众所周知,在心理学领域,单独研究某件个案是不科学的。就拿羊群效应来说,不 可能单独把网民对某件产品的好评拿出来研究,因为这件产品可能确实质量很好。为了 避免这个问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附属斯隆商学院的希南•阿拉尔博士和同事们决定借 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随机对照实验。他们和一家社交网站合作, 花了 5个多月的时间,对这家网站所有的网友评论做了一次实验。③ 这是一家综合性社交网站,先由网友上传文章,再由其他网友做出评论。网友评 论的内容可以被点赞或差评,点赞的数量减去差评的数量就是每段评论的最终得分。研 究人员和网站方达成协议,由机器率先为这5个月当中出现的101281篇评论进行打分, 也就是说,每出现一篇评论,都立即由机器自动给出一个评价,究竟是点赞还是差评,则 是随机的,与评论的内容无关。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评论不事先打分,作为对照组。④ 结果显示,社交网站上的羊群效应还是相当明显的。研究人员一共收集到 308515次网友评价,发现事先被点赞的评论最终得正分的可能性比对照组高出32%,最 终得分也比平均值高了 25%。相比之下,事先被点差评的评论则不受影响,和对照组没 有区别。⑤ “如果机器给出的是负面评价,后面往往会有很多人试图进行修正,最终导致这条 负面评价对该评论的总得分没有影响。”阿拉尔博士解释说,“正面评价则没有这种情 况,说明人们对于不符合自己意见的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前者 比较宽容。”⑥ 牛津大学互联网学院的伯尔尼•霍根教授认同这一判断,他认为正面评价往往是 一种广告,做出正面评价的人是想让更多的网友喜欢某件东西,负面评价则是一种个人 化的情绪发泄,这就是为什么一般社交网站点赞比差评多的原因。⑦ 另外,评论所基于的文章内容对于实验结果也有影响:对文化、社会、政治和商业类新闻的评论,网友评价容易受羊群效应的影响,普通新闻和经济新闻则影响较小。这 大概是因为前者比较主观,受个人观点影响大,容易走极端;后者属于事实类新闻,比前 者要客观得多,不太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下列文字最适合放在文中的位置是:值得一提的是,实验组内随机出现的点赞和差评的数量并不相同,因为在通常情况 下,这家网站点赞的数量比差评要多。于是研究人员根据这一情况,设定了随机点赞和 差评的比例。这样处理是为了尽量做到不影响网友的直观感觉。

发布时间:2021-12-11

A.②和③之间

B.③和④之间

C.④和⑤之间

D.⑤和⑥之间

试卷相关题目

  • 1若将制造推广网红与生产销售产品类比,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网红论坛——生产线

    B.网红——消费者

    C.直播平台——商场

    D.粉丝——商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下列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A.720小时:网红是怎样炼成的

    B.“文化工业”的前世今生

    C.“单面人”:网红时代的文化景观

    D.网红的商业化之路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下列不属于“网红工业”特征的是:

    A.批量化

    B.个性化

    C.标准化

    D.模式化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2018 •联考)①切割成相同大小隔间的写字楼,吃住挤在6平方米的年轻人,月收 入过万但需苦练720小时的工作流程——这就是网红工厂的生态。通过新老主播连麦、 互刷礼物、买热门等推广手段,经纪公司“制造”出了千千万万个同质化的赚钱机器。但 这种枯燥辛苦的生活并没有阻挡更多人涌入这一行业的热情。调査显示,2017年粉丝 规模在10万人以上的中国网红人数较2016年增长了 50%,超过一半的“95后”向往的 新兴职业就是网红或主播。② 十几年前,人们用明星制造和造星工厂来形容庞大的明星产业链,现在,当媒介不 仅仅局限于电影电视这一大小银幕,互联网孵化的网红工厂应运而生。舆论对“工厂” 这个词汇的使用,看似不经意,实际上内含着对文化趋势的敏锐认识和隐性忧虑。③ 对于现代商业所带来的拜物教和文化景观,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哲学家们最早使 用了“文化工业”这一词汇。文化工业的出现,使得文化产品按“标准化”“一律化”模式 大批量制造,最终带来了“伪个性化”的盛行。它将统一行为方式和审美方式强加于人, 使商业文化中的人变成了“单面人”。④ 网红的产生和迅速地批量复制,就是一个制造稳定套路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并 不是单一的,还和其他工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套路丛”。以下信息可以提供一些 参考:中国整形美容手术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整形美容已成为继房地产、汽车销 售、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服务行业;与此同时,“修图软件”“自拍神器”“美颜相机”等自拍 App商机不断、热钱涌人,近年自带美颜和滤镜功能的手机相继上市。“颜值经济”已经 结构化,互相论证着彼此的合理性。⑤ “颜值经济”带来的最直接结果是,“美”已经被符号化。美容院的批量改造和网 红主播的展示,对当下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美”等于削尖了的下巴、满溢玻尿酸的苹果肌、美瞳巨眼、从上而下45度角的镜头呈像。这两三年以来,很多网络论坛和 公众号都掀起了对八九十年代明星的怀旧风,从反面说明了网红潮所带来的审美压抑。⑥ 更深层的影响还在于,这个过程带来一种双向规训,不仅是对粉丝的规训,也是对 网红主播自身的规训。这就是,人人展示个性,但同质化的展示成了最大的共性;人人设 计“人设”,而这种将人单向化、纯粹化的设计成为了最庸常的套路;貌似提供了最坦然 直接交流的直播,但实际上却“披挂” 了层层伪饰。哲学学者指出的“伪个性化”,正由网 红工业集中呈现出来。⑦ 在文化里,任何的“单一”和“模式”都值得瞥惕。因为人的潜能一旦被统一规定 到一种既定的文化形式中,就会造成对人的丰富本质的否定。如果在社会的文化生活 中,除了一种套路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那就已经到了该去审视这种文化的时候了。下面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在文中的哪个位置?通俗点说就是,文化生活全是套路,所谓个性,不过是选择这个套路还是那个套路。

    A.④和⑤中间

    B.③和④中间

    C.②和③中间

    D.①和②中间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最适合做所给材料标题的是:

    A.香料传奇:欲望创造的历史

    B.航海逸事:香料与神秘的东方

    C.天堂想象:“香气氤氲”的基督教

    D.世界开端:大航海时代的财富追逐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关于“负面评价”,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A.该社交网站中的负面评价比正面评价少

    B.负面评价往往带有个人的主观情绪色彩

    C.人们通常并不介意负面评价是否与自己的观点相符

    D.网友的修正意见会最终抵消机器所给出的负面评价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A.正面评价往往会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

    B.事实类新闻更不易受羊群效应的影响

    C.我们很难通过单独研究某件个案获得科学的结论

    D.阿拉尔博士在社交网站的实验属于自然科学研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网络消费者的从众心理

    B.羊群效应在网络中的表现

    C.大数据在心理研究中的应用

    D.社交网络中网友评价的误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实验者观察到下列四个现象,哪一现象能在最大程度上体现阿拉尔博士在文中 提到的“修正”过程?

    A.关于总统大选新闻的评论引发口水大战

    B.某知名品牌的新产品发布会的评论反响寥寥

    C.关于股市走向分析的评论得到网友一致认可

    D.网友对某场球赛胜负预测的评论呈“一边倒”态势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2016 •北京)长远以来,中国就重视文化立国,礼治即表现在国家治理中体现出文 化的精神。儒释道、诸子百家文化数千年来成为中国人的思想血脉,影响了各个朝代的 主流思想。“仁义礼智信”“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对中国古代治国 理政以及全体中国人的人格言行影响很深。众所周知的如《论语》《大学》等成为数百年 来包括帝王在内的治国理政者们的必读书,历史上国家治理者推行“敬天法祖”“以孝治 天下”等理念和做法,都是礼治的表现。中国历史的主流,与其说是人治,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思想影响下的帝王及士大夫们在治理国家。虽然经历许多次改朝换代,期间也有一些 的帝王,但中国社会治理的背后,总体来说都有着中国文化思想作为底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对 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 。在礼治之下,总体来看中国历史上也发展出了与其相应的法治,有法制体系以规范 社会治理的各方面。比如有监察制度以保证官员廉洁奉公,有官员选拔制度以保证任人 唯贤,等等。就监察制度来说,唐朝就有“四善二十七最”“六察法”等,对官员的监察和 考核进行严格详细的规定。对皇帝本身,也不是没有约束制度。比如在唐朝三省六部制 下,虽然最髙命令是皇帝诏书,但诏书由中书省拟撰,后经门下省复审。门下省如果认为 不妥,可以“封驳”,也就是把皇帝命令挡回去。“封驳”在汉代已经出现,唐代“封驳”的 例子屡见不鲜,宋朝也延续了这一制度。明朝来华多年的传教士利玛窦也注意到,“如果 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对法治的推崇,屡见于古代经典。比如《管子》说“法令者,群臣之所共立也”;荀子 认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这些思想都对中国历史上的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些人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法治,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国人应该有足够的文 化自信。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时期,整个社会能按照一定规则和制度来进行治理,并实现 较长时间的良性运转,至少应说是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法治特色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就 认为“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连《历史的终结》一书作者弗 朗西斯•福山也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发明了好政府”。当然中国历史上的治理,有时代的局限性,也有很多不完善乃至糟粕的东西,但我们 不应简单以人治抹杀中国古代治理经验,从而失去了取其精华的机会。比如历史上的监 察制度、选官制度等经验就值得借鉴。笔者也注意到,历史上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那些 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当文化精神比较衰退保守的时候, 便出现社会治理和制度的相对颓废。所以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佳意 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应大力加强“礼治”,注重夯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作者反驳了以下哪种观点?

    A.中国文化中存在糟粕

    B.文化昌明时代社会治理更为完善

    C.中国历史上没有法治

    D.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