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其它分类 > 招考类其它 > 行测判断言语理解练习题7

下列作为短文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发布时间:2021-12-11

A.门槛

B.门槛,跨过了就是门,跨不过就是坎

C.门槛,永不褪色的记忆

D.时光,从门槛上匆匆跨过

试卷相关题目

  • 1下列理解与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跨越门槛就像人生道路的一次次选择

    B.涂有黄金底色的门檻是家乡的独特印记

    C.家乡老宅的门槛寄托着作者淡淡的乡愁

    D.要留住传统就要放慢建新拆旧的脚步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文中的省略号表示有一段文字被略去了,这段文字最可能写的是:

    A.门檻“不起眼”的原因和重要性

    B.大脑沟回的主要功能和分区

    C.作者家乡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

    D.老宅的习用建材和结构特色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2017 •吉林)我离开小山村的老家,已然四十多年。常想起的,却是老家曾经光洁 滑亮的门槛。都说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的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会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或许真是这样吧。当年的小山村,清一色是木结构房。于是,门槛就 成为住宅的一个“不起眼”的重要构件。在小山村,新建的门槛都会被刷上桐油,而当木头敞开每一寸肌肤,激活每一个细 胞,将桐油饱饱地吸纳进去时,便呈现出黄金的底色,裸裎着山村家乡的胎记。而记忆 中,我一直以为,门槛就是家的代名词,跨出门槛就等于离开了家。因而,自从离开小山 村去城里读书后,平日里我总是把门槛当作自己的感情“拐杖”。时光变迁,而今,养我长大送我离家的祖父祖母皆已作古,就连老宅也因为小叔家 “建新拆旧”的需要而被夷为平地。小山村的那些老宅正在消失,门檻也随之消失。但 我总以为,物质的门槛可以消匿,但充溢过往人间喜怒哀乐故事的“门槛”终究可以永 存,并给人以永恒的回味和启迪。是啊,人生里跨越门檻的抬脚与落地、放下与收回,都 会与我们的命运相交,影响我们的人生之路。第一段的“却”字看似突兀,实有其用意,即:

    A.暗示门檻对作者所具有的拐杖作用

    B.引出虽已远去却令作者难忘的儿时故事

    C.强调门檻看似不起眼却令我难以忘怀

    D.突出时光变迁和家乡巨变给人的沧桑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作者可能最不赞同以下哪一说法?

    A.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B.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C.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D.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2017 •北京)哈佛大学生物学家马丁 •诺瓦克写道:“合作是进化过程中创造力的 源泉,从细胞、多细胞生物、蚁丘、村庄到城市莫不如此。”人类在力求迎接全球新挑战的 同时,必须找到新的合作方式。利他主义是合作的必要基础。愿意无私向他人伸出援手,提升了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活品质。事实上,这甚至可 能是生存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尽可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当前,人类面临着三项重要挑战:确保所有人拥有体面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满意度 和保护我们的地球。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很难把上述要求统一到一起,因为它们分属于 不同的时间框架。我们担心每年的经济状况;我们关注自己终生的幸福;而我们对环境 的忧虑,则主要是为子孙后代着想。但奉行利他主义原则需要进行取舍。即使自己有可能从中受益,负责任的投资者也 绝不会轻率地利用客户一生攒下的积蓄进行冒险投机;一位充满爱心的公民总是先想到 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何种影响;无私的一代会处处关爱地球,而这恰恰是为子孙后 代留下一个宜居的世界。利他主义让所有人都能更好地生活。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似乎过于理想化,毕竟,心理学、经济学和进化生物学普遍 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自私的。但过去30年的研究表明,真正的利他行为确实存在,而且可以超越亲属和社区,兼顾人类甚至其他物种的普遍福祉。此外,利他主义者并不一定会因善举而受损;相反,在自私者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的同时,利他主义者往往会间接受益于自己的善举。研究还表明,个人可以学会利他的行为方式。神经学家已确定了利他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来最终掌握:理解并分享他人感受的同理心、希望传播快乐的慈爱心和希望减轻别人痛苦的同情心。社会也可以向利他主义转化,这样的社会甚至可以比自私型社会更美好。对文化演变的研究表明,人类价值观可以以超过人类基因的速度发生变化。因此,如果要建设一个充满关爱的世界,我们必须先意识到利他主义的重要性,接着需要在人与人之间培育利他主义,并推动社会的文化变革。本文主要说明:

    A.人类应对挑战的途径和方式

    B.利他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C.不同学科对人性认识的差异

    D.形成价值观的社会文化基础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本文没有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

    A.—些古朴的村落正消失在城镇化大潮中

    B.已人到中年身在异乡的作者是少小离家

    C.桐油在作者家乡曾被普遍用于门槛上漆

    D.作者家乡老宅的门槛大多是木制而成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2016 •上海)为什么欧美人和亚洲人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为什么前者倾向于个人主义,并且惯于以分析的方式推理,而后者绝大多数呈现出 一种集体主义,并且习惯从整体角度思维?这是个宏大的问题,人们曾从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甚至基因中寻找答案。今天,托马斯*塔尔海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一名社会心理学博士生,提出了一个 全新的解释。这些彼此差别的文化,部分来源于滋养它们的谷物:从新石器时代起,小麦 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和水稻种植在东亚和东南亚的盛行,可能持续地影响了人们的心理, 并且在两种情况中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认知过程。以水稻种植为例,它要求农民之间通力合作。巴黎高等农艺科学学院农业系的奥利 维耶解释说:“水从上游的田地流向下游的田地,农民之间首先要就水流的管理达成一 致,以避免这家排水涝了那家的地。”随着时间的流逝,合作的需要就会促进该地区集体主义价值的增长。“当人们需要 别人帮他获得‘每日的面包’时,就必须更多地关注别人,并且学着妥协。”美国密歇根大 学文化心理学研究者理査德•尼斯贝特总结说。相反,小麦文化从2000多年前起就引入了畜力辅助耕种,并不太需要耕作者彼此间 这样的合作。于是这种农业方式允许更为个人主义的价值萌芽,并且随着时间流逝,超 越个人的农业行为,发展成为文化准则,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这些相对立的价值接下来导引出欧美人与亚洲人之间的第二项区别,这一次涉及思 维方式。欧美人这边,个人主义助长了分析的思考方式:将属性归于物体,以便将它们从背景 中整理出来,分门别类。而东亚这边,集体主义推进了更为整体的思考方式的发展,也就 是说,“围绕关系而非类别、围绕系统而非物体组织起来的一种思考方式,表现出对背景 的更多关注”,理査德•尼斯贝特描述道。一个社会的集体主义文化和身处其中的个体的思维方式,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1 果有人意识到自己属于一个更大的背景.他是这个背景中相互依赖的元素之一,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以同样的方式观察周遭的物体和事件。”黑兹尔和北山忍于1991年在《心理学研究》上解释道。与之相对,个人主义倾向于发展出另一种思维方式,将物体独立于环 境,强调其专有属性。这个理论假设再次将文化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关系摆在我们面前。因为正是自然决 定了粮食作物,乃至我们的思想。一如稻米和小麦,人类心灵也是大地的果实。关于文中第二自然段提到的“以分析的方式推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分析的方式”强调依据事物的属性和基本的成分来进行研究

    B.“分析的方式”意味着将物体视作独立于背景的存在进行研究

    C.“分析的方式”擅长挖掘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事物构成的系统

    D.“分析的方式”倾向于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根据文意可知,“个人主义”与思维方式的联系在于:

    A.个人因为经常意识到自己是更大集体中的一个成员,从而也习惯以同样的方式 观察世界,那就是分析式的推理

    B.个人因为习惯于给自己的存在赋予更大价值,从而也习惯将事物脱离其背景来 加以观察

    C.个人因为经常意识到自己是更大集体中的一个成员,从而也习惯将事物脱离其 背景来加以观察

    D.个人因为习惯于给自己的存在赋予更大价值,从而也习惯将周遭物体和事件联 系起来考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文中画线处引用了《心理学研究》中的观点,其用意是:

    A.为文章补充事实论据

    B.为文章补充理论论据

    C.为观点提供新的视角

    D.为论点补充背景知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最后一段写道“一如稻米和小麦,人类心灵也是大地的果实”,下列理解错误 的是:

    A.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稻米和小麦比作人类心灵

    B.这句话将人类心灵与粮食做类比,揭示人类心灵的某些属性

    C.这句话将人类文化心理与自然相联系,深化了文章主题

    D.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的心智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