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化学 > 高考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练习421

我国著名的化工专家侯德榜在20世纪20年代所创立的“侯氏制碱法”誉满全球。“侯氏制碱法”中的碱是指下列的(    )

发布时间:2021-08-23

A.NaOH

B.K2CO3

C.Na2CO3

D.NaHCO3

试卷相关题目

  • 1下列有关NaHCO3和Na2CO3性质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

    A.热稳定性:Na2CO3

    B.常温时在水中的溶解度:Na2CO3

    C.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CO2的量:Na2CO3

    D.等物质的量的NaHCO3和Na2CO3与足量稀盐酸反应,NaHCO3放出的CO2多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下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下列实验中能利用相同装置作部分实验装置的是(  )①除去碳酸氢钠固体中的碳酸钠      ②铜与浓硝酸反应制取二氧化氮气体③加热铵盐和碱的混合物制取氨气    ④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及现象,可以得到相应结论的是(  )

    A.图1左烧杯中铁表面有气泡,右烧杯铜表面有气泡活动性Al>Fe>Cu

    B.图2左边棉花变为橙色,右边棉花变为蓝色氧化性Cl2>Br2>I2

    C.图3左边烧杯变浑浊,右边烧杯不变浑浊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D.图4锥形瓶中有气体产生,烧杯中液体变浑浊非金属性Cl>C>Si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下列物质中既能与稀H2SO4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 ①NaHCO3 ②Al2O3 ③Al(OH)3 ④Al ⑤Na2CO3(    )

    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全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下列有关Na2CO3和NaHCO3性质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    )

    A.可以用加热的方法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

    B.要除去小苏打溶液中少量的苏打杂质,可通入足量的CO2

    C.等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与过量盐酸反应,放出CO2质量:Na2CO3>NaHCO3

    D.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加入到Na2CO3和NaHCO3溶液中时,两者都产生沉淀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关于NaHCO3与Na2CO3说法正确的是: ① NaHCO3固体可以做干粉灭火剂,金属钠起火可以用它来灭火② NaHCO3粉末中混有Na2CO3,可配置成溶液通入过量的CO2,再低温结晶得到提纯③ Ca(HCO3)2、Ba(HCO3)2、Mg(HCO3)2的溶解度都比其正盐的溶解度大,因此,NaHCO3的溶解度也应该比Na2CO3的大 ④Na2CO3固体中混有NaHCO3,高温灼烧即可⑤区别NaHCO3与Na2CO3溶液,Ca(OH)2溶液和CaCl2溶液均可用 ⑥在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后,Na2CO3溶液中的红色褪去,说明BaCl2溶液具有酸性。 (    )

    A.①③

    B.③⑥

    C.②④

    D.②⑤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下列有关Na2CO3和NaHCO3性质比较中,正确的是  (    )

    A.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B.与稀盐酸反应快慢:Na2CO3<NaHCO3

    C.常温时水溶液中的溶解度:Na2CO3<NaHCO3

    D.物质的量相同时,消耗盐酸:Na2CO3<NaHCO3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现有H2SO4、Ba(OH)2、Na2CO3和氯水四种溶液,有如图所示的相互关系,图中每条线段两端的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

    A.M一定是Ba(OH)2

    B.Y可能是氯水

    C.X一定是Na2CO3溶液

    D.Z可能是H2SO4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  )

    A.测定一定时间内生成H2的反应速率

    B.用CO2做喷泉实验

    C.验证NH3易溶于水

    D.比较Na2CO3与NaHCO3的稳定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