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41

下列拒绝接受《凡尔赛和约》的国家是(    ) ①美国  ②日本  ③德国   ④中国

发布时间:2021-08-21

A.①④

B.④

C.③④

D.①③

试卷相关题目

  • 1构成凡尔赛体系的和约不包括

    A.《凡尔赛和约》

    B.《四国条约》

    C.战胜国与奥、保、匈、土等战败国签订的和约

    D.国际联盟盟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国际联盟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起成立的,美国发出该倡议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一战的胜利

    B.制裁苏联

    C.限制军备,维护和平

    D.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威尔逊的原则之所以能征服欧洲的最主要原因是

    A.美国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欧洲各国

    B.人们厌战,渴望和平

    C.美国操纵的“国联”在欧洲影响深远

    D.“十四点原则”较好地维护了欧洲的利益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说:“凡尔赛条约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这是因为

    A.它建立在相对平等的经济军事制裁的基础上

    B.它建立在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

    C.它建立在对战败国割地、赔款、分赃的基础上

    D.它建立在对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的基础上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在20世纪初的德国,一位俄国人记录下了这样的情景:城市中心的广场上竖立着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模型,在乐队的吹奏声中,模型被点上火,倒塌的墙垣发出隆隆的响声,教堂的钟楼和十字架歪歪斜斜跌落在地。可德国人却在鼓掌和喊叫。当最后一堵墙倒在火堆中时,乐队立即奏起德国国歌,人们的狂热已经无法控制了。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A.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泛滥

    B.德国人憎恨俄国

    C.俄国害怕德国挑衅

    D.俄国人憎恨德国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华盛顿会议后,美国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美国领导人喜形于色,这是因为 ①《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 ②《五国海军条约》使美国海军得以与英国海军并驾齐驱 ③华盛顿会议剥夺了日本在大战期间夺得的德国的殖民地 ④通过《九国公约》,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克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 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唯一办法。”以下体现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    

    A.苏德战争爆发

    B.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C.进入莱茵河非军事区

    D.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下列对一战以后形式的判断不够正确的是

    A.华盛顿会议以前帝国主义国家在中东和欧洲的统治秩序是稳定的

    B.美国倡议建立国联并没有加入国联,国联为英法控制

    C.《凡尔赛和约》标志着一战后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开始建立

    D.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不可能制止侵略制止战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巴黎和会期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这段材料说明 ①英国反对缔结处置德国的和约           ②英国认为《凡尔赛和约》是不公正的 ③劳合·乔治预感到德国复仇主义者的威胁 ④《凡尔赛和约》将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激化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尽管调停人通常将民族自决的原则运用于欧洲,但他们绝对不在欧洲以外地区这样做。”这里,作者批评的是《凡尔赛和约》中:

    A.规定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B.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

    C.规定英、日、法等国以“委任统治”方式瓜分德国全部殖民地

    D.对战争赔款问题始终没有达成一致的协议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